罗马2三国全面战争争,里面的罗马帝国最厉害的步兵

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_中世纪2全面战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7,235贴子:
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收藏
神圣,全称为民族或,962年至,在西欧和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955年,国王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今地区自此归属,直到其于崩溃。   911年,在东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统中断。 此时东法兰克王国内有五大公国,分别是、、法兰克尼亚、洛林(后来加入王国的非部族公国)以及萨克森。 为了抵御当时的入侵,五大诸侯和大主教联合,决定神圣(1378年)不再寻求从西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寻找,而是从本地的五大诸侯中选举产生, 由此王国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形成了和传统的世袭继承制不同的“选帝”制度. 1.法兰   (911-918年) ,曾任法兰(东)国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五大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选举为德意志国王。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和公爵。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为他的继承人。 [编辑本段]2.(王朝)   1.一世(919-936年), ,国王,萨克森公爵之子,也称为捕鸟者亨利。925年,他击败,将洛林并入德意志王国。 933年,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解除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诸邦的威胁。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诸国已经成为一个王国,因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的创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德意志国王,公爵,和大主教。   2.一世(936-973年),,国王,第一位神圣皇帝。(查理曼也被称为,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帝国或,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德意志的。)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936年在被德意志贵族选为国王。   3,二世(973-983年)。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皇帝。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德意志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967年加冕皇帝(君主均有为继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习惯。)其间,萨克森王朝达到了极盛,978年,波兰和波希米亚再次臣服,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982年,奥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女儿。   4,三世(983-1002年),国王,神圣皇帝,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后,被选为国王,994年成年,995年,奥托三世在罗马拥立其堂兄为罗马教皇,称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人教皇。996年,教皇为奥托三世加冕为帝。   5.二世(年),公爵,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皇帝。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的长孙,巴伐利亚公爵强辩者亨利(巴伐利亚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长子。 1002年,奥托三世去世后,亨利发动政变,劫持了奥托的灵柩,在萨克森、图林根、、洛林的贵族未参与的情况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004年被推举为意大利国王,1014年,他进军罗马,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对抗贵族势力,加强了效忠于他的主教区的权力,从此德意志神权开始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亨利二世和其妻子卢森堡公主库妮甘德没有子嗣,传说是由于他们两人订立了婚后禁欲的共同誓约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1146年他被罗马教皇尤金三世封为“圣者”。 .萨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年)曾任国王、意大利国王和神圣。他是一世女婿、康拉德的曾孙,施派尔伯爵的儿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贵族选举为国王,开创了萨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1027年,约翰十九世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开始对入侵奥得河流域的波兰人用兵,至1032年,波兰国王不得不放弃自封的国王头衔,改称波兰公爵,并退出了奥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国王(当时勃艮第称王)鲁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夺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领地。   2.三世(年),公爵,公爵,国王,神圣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拥立德国人教皇克莱芒二世,同日新教皇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三世时期,曾经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维亚,王室领地拥有五大公爵领地中的三个 。   皇帝权势达到了极盛,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罗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统治晚期,其帝国已经开始衰落,由他推动的教会改革最终推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后成为了他儿子四世的极大威胁。   。
1楼 18:42&|
3.(),曾任公爵、国王和帝国皇帝,他是和阿基坦公主内斯之子, 前由其母摄政。 亲政后和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的绝罚处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于1077年至向教皇请罪, 史称“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绝罚后,反叛的德意志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并选举鲁道夫为新国王, 德意志陷入内战, 亨利四世最终战胜了鲁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国内后,亨利四世立刻进军罗马, 1084年,亨利四世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莱芒三世为其加冕为帝。 诸侯选举其子为国王, 和亨利四世对抗,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 ,亨利四世终于打败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 国王、帝国皇帝,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和皇帝互相敌视,混战不休, 德意志诸侯则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扩张他们的产业和主权,德意志王权衰微, 从此开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时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的女儿玛蒂尔达,他们死后无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敌,手中。萨利安王朝结束。 4.   (),国王,帝国皇帝,苏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133年出兵意大利被教皇加冕为帝。他称为洛泰尔二世,是因为的儿子,中法兰克国王曾经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而认为他们和以前的是一个王统世系下的国家,所以称他为洛泰尔二世。洛泰尔二世在国内和的和长期内战。 在国外他对东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兰和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意大利击败了国王罗杰二世,将西西里国王赶出了。回军途中洛泰尔二世去世,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洛泰尔死后,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开始了的统治。 5.   1.三世()国王,一世与之女尼之子。 1127自封为王,和皇帝爆发内战。1137年,洛泰尔二世去世,发动政变,于1138年由南部诸邦的诸侯选为德意志国王,但洛泰尔二世的继承人和“傲慢”的亨利(洛泰尔二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拒绝承认,于是两派爆发内战,此后直到本世纪末,韦尔夫家族和的内战一直没有停息过。1146年,康拉德三世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经过拜占庭帝国时,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极大破坏,1147年,在小亚,康拉德的十字军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步兵军团被全歼,康拉德和其骑兵部队,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为帝。并将其王位指定传给其年长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楼 18:43&|
3楼 18:43&|
2.腓特烈一世()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儿子,也称“红胡子腓特烈,或称巴巴罗萨(传说是红胡子的意大利语)。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托,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155年,罗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为其加冕为帝,但他拒绝按惯例为教皇牵马,并下令骑士屠杀了上千名罗马人。腓特烈一世力图恢复查理曼帝国的荣耀,一生东征西讨,1156年,他获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领地,并将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分出一部分给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奥地利公国,从此奥地利从德意志分裂出来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意大利,与米兰、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联盟反复争斗,终于在1176年被伦巴第人在米兰附近击败,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亚历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岁的腓特烈一世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行动,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狮心理查一起前往圣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横渡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的萨勒夫河时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典范,因而很多传说说他没有死,他孙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诉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罗萨是在图林根的基夫霍伊泽尔山里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鹰离开了这座山,他就会苏醒。日,纳粹德国就用这样的神话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   3.亨利六世()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与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丽斯之次子,1190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娶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之女康斯坦丝。1191年由教皇切莱斯廷二世为其加冕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国王,从此西西里王国的诺曼人王统世系中断。(最后一任诺曼人西西里国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统一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从此西西里王国称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或称两西西里王国。   
4楼 18:45&|
2.拿骚家族的阿道夫(),曾任德意志国王和拿骚伯爵。他是拿骚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选侯选举毫无势力和影响力的拿骚伯爵为德意志国王取代势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间由于提出对邻近的图林根的领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其王位被德意志贵族废黜,阿道夫试图夺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战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杀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曾任德意志国王和奥地利公爵。1298年,阿尔伯特联合诸侯,废黜了阿道夫国王,并被选为新国王。阿尔伯特在位期间,力图使自己的儿子继承波希米亚国王,并对西北的荷兰,泽兰,西南的图林根和麦森都提出了领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无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约翰刺杀。   4.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曾任卢森堡伯爵、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卢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尔伯特一世遇刺后,德意志选侯再次挑选了毫无势力的卢森堡伯爵继任德意志国王。1310年,在罗马由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指定的枢机主教(当时克莱门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迁往法国的阿维尼翁)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自腓特烈二世后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锡耶纳附近死于军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曾任奥地利公爵和德意志国王。他是阿尔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个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为德意志国王,但其他德意志诸侯对哈布斯堡家族势力感到忧虑,所以选举巴伐利亚公爵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为国王,双重选举最终导致内战,1322年腓特烈战败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为共同执政者。1326年后,其影响仅限于奥地利。   6.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曾任上巴伐利亚公爵、巴伐利亚公爵、帕拉丁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之子。1314年被部分德意志贵族推举为国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对抗,1322年在巴伐利亚击败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巴伐利亚,帕拉丁和莱茵等地,1340年合并了上巴伐利亚,任联合巴伐利亚公爵。1328年进军罗马,罗马贵族为其“世俗”加冕为帝(当时的罗马教皇在阿维尼翁),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质疑其加冕的合法性,但受到了德意志诸侯的抵制, 德意志贵族宣布德意志选侯有权选举皇帝,从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到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了.   7.查理四世(),曾任卢森堡公爵、勃兰登堡边疆伯爵、德意志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是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国王约翰和波希米亚公主伊丽莎白之子, 1346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355年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356年查理四世发布著名的《黄金诏书》,正式承认七大选侯有权选举国王和皇帝,同时承认诸侯各邦,在自己的领土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铸币权,规定各邦的民众均隶属于他们的邦君,由此从法律上确立了德意志诸邦的独立地位,并正式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联邦体制,而将其转为了 松散的邦联体制,在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里,同时独立了七大选侯国,十几个大诸侯国,两百多个小诸侯国,上千个独立骑士领地。此后的500年,德意志一直处于这样四分五裂的状态下。查理四世时期,欧洲遭受了黑死病的袭击,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   
5楼 18:47&|
8.卢森堡家族的文策尔(),曾任德意志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查理四世长子。1376年,查理四世通过重金贿赂,使其子文策尔当选为德意志国王,1400年,德国贵族们以其无能和过分关注其波希米亚本国事务而废黜了其德意志王位。此后文策尔统治波希米亚,但捷克很快爆发胡斯运动,文策尔处死胡斯后,捷克国内爆发了胡斯战争。   9.维特斯巴赫家族的鲁佩特(),是帕拉丁选侯人物,曾任德意志国王。他是 帕拉丁选侯鲁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   10.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 曾任勃兰登堡选侯、德意志国王、波希米亚国王、 匈牙利国王、波兰国王和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查理四世次子,文策尔的弟弟, 1382年继承其岳父安茹王室的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匈牙利称路易大帝)的波兰王位,成为波兰国王。1387年,继承其妻路易一世之女玛丽的匈牙利王位,成为匈牙利国王。 1410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 1419年其兄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在胡斯战争中受惊吓而死,他即位波希米亚国王,此后西吉斯蒙德在捷克的胡斯战争中屡屡失败,因此迟迟未能加冕为帝,直到1433年,他才被加冕为帝。 西吉斯蒙德由于长期关注于匈牙利王国的事务,于是在1415年,将他的勃兰登堡侯国及选帝侯爵位赠与其武将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由此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及此后普鲁士王国的统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1414年西吉斯蒙德参加了在亚琛召开的全教会议, 该次会议将当时欧洲并存的三个教皇一并废黜,并确立了世俗权利控制下的全教会议凌驾于教皇之上的原则,从此教皇干涉世俗政治的历史一去不返。西吉斯蒙德死后无男性继承人,卢森堡家族世系就此中断 。    
6楼 18:48&|
1.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曾任奥地利大公、德意志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他是阿尔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四世的儿子, 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 西吉斯蒙德死后,1438年被拥立为匈牙利国王,同年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2. 腓特烈三世(),曾任 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是斯蒂利亚、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 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 “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马克西米连一世(),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罗尔伯爵、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玛丽去世后,法国入侵勃艮第,合并了法国东南部勃艮第公国大部分领地,但马克西米连却获取了勃艮第东部(称勃艮第伯国),尼德兰伯国的领地。1490年,他获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罗尔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罗尔领地。1486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1508年,经教皇同意,马克西米连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4.查理五世(),马克西米连一世的长孙。他可能是欧洲历史上君主头衔最多的君主,而其绝大多数头衔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联姻的成果,这里让我把这些成果总结一下:   马克西米连的长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娶了卡斯蒂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独生女胡安娜, 于是菲利普一世死后, 查理五世于1506年继承了勃艮第公爵头衔,获取今比利时、荷兰的领地。 1516年,他继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贡国王,巴塞罗那伯爵、瓦伦西亚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西西里国王头衔。 同年,他又从其母胡安娜那里,继承了卡斯蒂亚国王头衔。 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并继承了其祖父的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提罗尔伯爵头衔。1520年,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但同时内忧外患不断。 他在位期间,从德国暴发的马丁路德的新教**席卷了整个欧洲, 并赢得了合法地位.。年,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为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确保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统治.。1526年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败死,年,苏莱曼大帝两次攻打维也纳,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对奥斯曼帝国称臣。 此后哈布斯堡王朝始终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之下,直到1571的勒班托海战,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约翰终于打败土耳其人,解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5.斐迪南一世(),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 提罗尔伯爵、 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他是卡斯蒂亚女王胡安娜和马克西米连一世之子菲力普的次子。   6.马克西米连二世(),曾任奥地利大公、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 他是斐迪南一世和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妹妹安妮之长子。   
7楼 18:49&|
7.鲁道夫二世(),曾任 奥地利大公、提罗尔摄政、 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她是马克西米连二世和查理五世的女儿、西班牙菲利浦的妹妹安妮(也就是马克西米连的堂妹)的长子,马克西米连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家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近亲婚配的历史。(为避免继承权旁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间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堂兄妹通婚)。   8.马蒂亚斯(),曾任奥地利大公、提罗尔摄政、 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他是马克西米连二世的三子。   
8楼 18:49&|
9.斐迪南二世() ,曾任内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斐迪南二世起,德意志国王头衔被中止)。他是 斐迪南一世的孙子,奥地利大公查理和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之子。   10.斐迪南三世(), 曾任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斐迪南二世与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和斐迪南二世之母同名)的长子。   11.列奥波德一世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完全是中世纪式的,皇帝没有实权,实际权利掌握在300多个大小领主手中,(对此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哲学家伏尔泰曾有如下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所以它的统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领主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有收税的权力。一位商人走200公里,竟然需要交13次税!这种制度严重足碍了帝国的工商业发展。而且,教皇在此也有很大权力,著名的“什一税”就是教皇的发明。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借助教会来宣扬自己的神圣性,它对教会也负有义务,因此多少受到教会制约。虽然其中也有个别皇帝凭借自身能力遇魅力和迫使教会就范,但也是表面与暂时的。总而言之,这个帝国的国力是很差的。   另外在“30年战争”后,帝国被其他国家分成300多小国,沦为二流国家
9楼 18:49&|
11楼 08:38&|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中世纪2全面战争“的信息,请&或& 【转帖】罗马帝国军事特点......
查看: 3751|回复: 9
UID425383主题阅读权限60帖子精华4积分2665金钱2417 荣誉41 人气0 在线时间105 小时评议0
Lv.6游侠黄金会员, 积分 26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35 积分
帖子精华4积分2665金钱2417 荣誉41 人气0 评议0
美国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短剑、重标枪和古罗马军团(公元前400-公元300年)
  当马其顿运用方阵作战达到了精通熟练的地步时,古罗马也开始崛起为难以对付的军事强国了。在古罗马王国和古罗马共和国的初期,士兵是从公民中动员来的。由于他们必需自备武器,因此,骑兵以及装备最好的重步兵均来自最富裕的阶层。如同希腊和马其顿军队一样,古罗马军队中也有装备稍差的步兵分队,如标枪兵、投石兵和其它一些不带盔甲的辅助兵。各种部队均以一百人为单位进行编队,称为百人队。这些早期罗马军队的作战队形也是方阵。盔甲较好的重步兵排在正面,轻步兵在方阵主体的前面作战并负责掩护方阵的侧翼。
  古罗马军队多年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对他们的军事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他们对军队的组织体制和战术进行了许多改进。这些改进有些是伴随着兵器的改良而进行的,有些则是政治因素或社会性质所促成的。
  到了大约公元前300年的时候,古罗马逐渐形成了由支队组成的军团作战体制。在人类军事史上,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了,而且在他的侧面和背后还能得到必要的支援。这一切都是伴随着短剑和重标枪这两种兵器的采用和完善而实现的,也正是由于这两种兵器的采用和完善,古罗马军团才有可能形成。
  在此之前,骑兵和步兵主要采用长矛和弓进行作战,剑是他们的辅助兵器。公元前三世纪末,古罗马军队淘汰了用于砍杀的剑,改用一种稍短的剑,用于刺杀,称为短剑。据希腊历史家波里比阿和罗马历史家李维说,这种剑是按照西班牙雇佣军的剑设计的,它的长度约为两英尺,剑宽约两英寸,很重,剑头十分尖利。剑柄可用木、骨、象牙或金属制成。
  古罗马短剑使用起来比梭镖更加灵便,用处更广。它可以作为劈刺式兵器,砍下敌人方阵中梭镖兵的脑袋。它比单纯用于刺杀的剑更能杀伤敌人。在当时不管什么伤(特别是砍裂刀伤)都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剑有这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李维曾在著作中描述过马其顿士兵“当见到西班牙士兵用剑把人体剁成碎块,将胳膊从人体上剁下,肩、四肢或脑袋与身体分离,颈部被刺得血肉模糊,内脏裸露在外”的情景时,都吓得魂不附体。
  另一方面,由于短剑的作用距离较近,不象梭镖那样能够拒敌于较远的距离之外,它对士兵的保护功能要差一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们把盾作了较大的改进。马其顿人加大了原来较小的希腊圆盾的直径,古罗马军队则把盾改成结实的长圆形凸面体,高约四英尺,宽两英尺,可以将身体的大部分遮盖住。其形状有些象琵琶桶的平面。它用木头制成,上面蒙有兽皮,并用窄条金属加固。用这种护身装具,古罗马士兵比马其顿甲兵行动较为轻便。
  古罗马士兵使用短剑时,在其右前方需要大约六英尺的空间。他必须逼近敌人才能刺伤敌人,因此,这样的战斗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短兵相接,需要具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古罗马直到共和国时期才具备了成熟的政治和心理条件,使得士兵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使用兵器。共和国的罗马人是国家的公民,而不再是君主国的臣民。
  古罗马兵器的一项重大发展是重标枪。它是标枪的一种,跟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据考证,标枪从旧石器时代起就已问世。在希腊和马其顿军队中,在战斗的开始阶段,辅助部队用标枪来动摇敌人的士气,打开突破口或者骚扰其侧翼。古罗马军队曾经试用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标枪,到公元前二世纪时似乎基本定了型。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制成。也就是将一根长四点五英尺的铁杆插入一根四点五英尺长的木杆,其总长度约为七英尺。为了将标枪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通常是用两个销钉。从古罗马的马略将军时起,这两个销钉中有一个是木制的,因此标枪在插入盾或人体时很容易断裂。后来,到凯撒大帝时期,在软金属杆上加了一个坚硬的铁枪尖,这样,标枪在穿透盾或人体后枪身便随之弯曲而不会断裂,不过要重新拔出则比较困难。
  重标枪用单手投出,最大投射距离约六十英尺,但实际上往往没有这么远。作战时,军团士兵一齐投出,这样就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慑效果。为了提高命中率,有时也为了增加投射距离,因此,在重标枪的木杆上绕一根绳索,在投射的霎那间用劲一拉,使标枪旋转着向前飞去。倘若正好穿透敌人的盾,盾就失去作用,持盾的士兵只好听凭古罗马士兵冲上来用短剑砍刺。如果重标枪的入射角为45°或45°以上,就能穿透胸铠和头盔。假如把重标枪握在手里则完全可以当作一支威力强大的近刺长矛来使用。起初,重标枪只是剑的辅助兵器,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它的作用就变得跟剑同样重要了。古罗马军团的士兵通常都携带着这一重一轻的两种兵器。
  短剑的启用和由分队组成的高度机动的军团的发展,使古罗马军团进入了作战效能最高的阶段。这种高度机动的军团取代了早期的方阵队形。古罗马依*这种军团冲出了意大利,经过一连串几乎很少吃败仗的战争,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
  古罗马军队的士兵有四种类型,他们都是自由公民,具有忠诚于国家的强烈意识,第一类是少年兵或称轻步兵,他们年龄最小,最灵活敏捷,但又最缺乏训练;第二类是青年兵,他们年龄稍大,经验较多,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一战列;第三类是壮年兵,平均年龄约三十岁,他们成熟,顽强,经验丰富,是整个军队的中坚力量,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二战列;第四类是成年兵,他们年龄最大,老成稳健,正好弥补了少年兵鲁莽的缺点,组成了重步兵的第三战列。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个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一百人,后来改为60至80人。每个成年兵小队只包含一个百人队。鉴于由一名军官(百人队长)来指挥一百人的队伍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后来减少了人数,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营,由450至570人组成,其中有120至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同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至80名成年兵,另加一队30人的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自己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一个联合军团。它们两者的组织体制相同,不过联合军团的骑兵通常有600人。有些人士认为,联合军团的组织体制跟古罗马军团不一样,它是古罗马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大约相等数量的联合部队来支援各古罗马军团。联合部队最大的正式编制是大队。但至少在凯撒时期,联合军团跟古罗马军团的组织体制是同样正规的。
  古罗马军团和联合军团合起来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古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由两名罗马执政官当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通常有18000至2万人,其正面战线宽约二千五百米;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横队中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小队就象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人,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1.5平方米,横队的各个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正面宽度的间隔,约30米。各小队交错排列,第二和第三横队中的小队正好对着前面横队的间隔,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二个重步兵横队之间约有100米的间隔。
  这种棋盘方格状的作战队形较之古希腊方阵有许多优点。它比较容易在地形崎岖的乡村实施机动,不用担心部队前后失去紧密的联系,也不必担心横队中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因为队伍本来就有一定的间隔)。必要时,第一横队可以穿过第二横队进行撤退,第二横队也可以穿过第一横队向前推进。成年兵横队实际上是军团的一支有机的后备队。不管怎样说,指挥官是有意识地把它当作后备队来使用的。各部队之间的间隔当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但是,当出现危险情况时,前两个横队的间隔后面会有其他部队来加以填补,因此,这种危险性始终是有限的。作战时,前两个横队可以合成一体,形成一种方阵队形。一旦部队重新需要实施机动时,又可以迅速拉开间隔距离。
  青年兵和壮年兵均配备有两支重标枪和一支宽刃的护身短剑。每人还携带着长圆形凸面体的古罗马盾。成年兵不配备重标枪,也不带短剑,只有一根12英尺长的长矛。少年兵配备有普通标枪和投镖。为了使远距离投掷兵器能够取得多种效果,古罗马人有时还使用外国雇佣军,如巴利阿利投石兵和爱琴海地区的弓箭手等,跟古罗马军队的少年兵配合作战。
  作战时,青年兵(可能也有壮年兵)推进到接近敌人时便一齐将重标枪投射出去,接着,用剑跟敌人进行近战。当他们拼杀得精疲力尽时,壮年兵便上来替换,青年兵下去休息。进攻在一条很宽的战线上展开,通常要进行好几个批次的替换。士兵都是按进攻战的要求配备武器和进行训练的。只要可能,指挥官总是力图先发制人。
  在对付野蛮民族的部队时,古罗马军团用齐投重标枪的办法来阻挡敌人的进攻,然后用短剑进行近战。这种战斗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剑术的较量。由于古罗马军队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其军事组织体制又能经得起战斗的考验,因此总是稳操胜券。
  在跟马其顿方阵作战时,一名古罗马军团的士兵要对付方阵第一排的两名梭镖手,还要抵挡他们后面四排士兵的梭镖的袭击。他用手中的二支重标枪可以抵销敌人的一、二支兵器的作用。然后,他必须采取边进边退边机动的办法,用短剑架起、拨开或击断敌人的梭镖,最后,在敌人的队伍中打开一个突破口。接着,军团士兵才能用短剑在方阵的密集队伍中进行拼杀。
  马其顿方阵和古罗马军团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交战。一次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西诺塞法拉战役,一次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的皮德那战役。两次战役均由古罗马军团获胜。公元前197年在希腊东北部的西诺塞法拉战役中,两支军队(各有约26000人的兵力)在大雾中的山间乡村不期而遇。马其顿军由菲利普五世统帅,罗马军(当时正支持独立的希腊,企图反抗马其顿征服希腊半岛)由卓越的年轻将军泰特斯?奎因克修斯?弗拉米尼纳斯率领。菲利普因初战告捷而忘乎所以,在不适宜方阵作战的地形上与古罗马军全面开战。他的右翼部队将罗马军的左翼顶了回去,但当马其顿的左翼部队正要由行进纵队在平坦地形上摆开阵势时,却遭到弗拉米尼纳斯率领的罗马军右翼的袭击而被击溃。一部分前进中的罗马军右翼转过来进攻马其顿军队的右翼,将混乱中的马其顿军赶出了战场,使之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这次战斗充分表现出古罗马军团的极大的机动灵活性。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是由于马其顿国王柏修斯(菲利普五世之子)重新试图控制希腊而引起的。罗马人再次干预了马其顿的举动。战争在皮德那达到了高潮。柏修斯率领一支32000人的军队跟阿森河对岸由卢修斯?艾米留斯?保罗斯率领的一支规模稍小的罗马军相对峙。公元前168年6月22日,正当阿森河两岸的军队都在饮马时,因发生某一偶然事件拉开了战斗的序幕。柏修斯抓住主动,首先集合方阵,向河对岸发起攻击。艾米留斯虽然竭力设法集合他的队伍,马其顿方阵则以锐不可挡之势向*近河岸的平坦地区席卷而去。但马其顿军在继续南进时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队伍无法保持前后呼应。这时艾米留斯乘机挥师反击,突破了马其顿军方阵中出现的缺口。缺口一经突破,整个方阵便土崩瓦解。战争结果使罗马人控制了希腊、马其顿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古罗马军团是由可以单独机动的部队组成的,他们能在敌人防线上打开缺口并利用缺口进攻敌人。而每个军团士兵也都经过严格训练,能在较小规模上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战斗。他们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以这种战术队形、这种方式进行作战的,也是最早以剑而不是梭镖为主要兵器进行战斗的士兵。他们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较强的独立性和高度的训练素养,标志着一个团结一致的罗马国的崛起。它的军队能够长年不息地打仗。罗马士兵是国家的公民,因此他们意识到是为自己肩负的重任而战。
  古罗马逐步扩展成为一个地中海帝国,从而导致了由步兵大队组成的古罗马军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军团是从步兵分队组成的军团演变而来的。它在公元二世纪时得到发展,在二世纪的最后几年里,盖尤斯?马略将军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这种体制。由于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加之许多外国对这一广阔地区的威胁,迫使罗马在军事上进行了巨大和必要的改革,同时也导致罗马政府由共和国改成了帝国。
  由于罗马帝国的疆土步步扩张,使得连年不断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采用每年征募公民来组建民兵的办法已不能满足军队兵力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由专职士兵组成的常备军。许多士兵是从不太可*的社会成分中征集而来,他们的纪律、训练水平和忠诚可*程度下降了,官兵之间互不信赖。为了加强作战的指挥控制,不得不缩小军团各小队之间的间隔。因此,古罗马军队的作战队形实际上开始向陈旧的古希腊方阵演变了。这就使古罗马军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地位,从而造成他们在帝国边缘地区的作战连连失利。
  由于事态的发展,迫使罗马执政官马略于公元前100年左右对罗马军事体制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当时形势的要求。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罗马的讲究实际的高级首脑也多次从事过这样的改革。马略在担任罗马执政官期间,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组织体制。这种体制及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纪元初年。该体制消除了民兵内各旧贵族间的界限,又消除了他们的年龄和作战经验方面的差别,增进了各部队之间和士兵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作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进行了兵员的补充和更新。他还制定了一套新的完整的训练教范,虽然后来几经修改,但在凯撒时代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训练法规。由于军队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因而克服了士兵在尚武精神和公民责任感方面日益下降的弊病。
  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并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小分队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仅仅作为大队里的一个行政单位。每个军团由十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有400-500人。
  作战时,大队编为十或八列横队,每列横队约有50人。在排成密集队形时,士兵间距约三英尺,这样很适合部队的机动和密集的标枪投掷,但不宜用于白刃战,因为间距太小,剑无法施展。为此,在进行近战时采用了间距为六英尺的疏开队形。为使密集队形能够迅速扩展为疏开队形,在交战前各大队之间必须留出相当于一个大队宽度的间隔距离。如果一个军团由二或三个横队组成,马略就把横队中的各大队按棋盘方格形状加以排列,从而使军团保持了原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并在士兵之间保留了战斗中挥剑所需的间隔距离。同时利用这种队形的灵活性可以适应方阵中士兵往往自然而然地挤到一起去的倾向,使军团在近战时正面阵线始终保持连贯均衡,不致产生缺口。这是一项简单、高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古罗马军团继续保持了固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
  大队在行进时编成四路或五路纵队。若要变为战斗横队,只须先合并成二路纵队,然后作向右或向左转即可。行进间的队伍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排面和方向的变换时,跟现代军队密集队形的操练方式相似。
  军团通常编为三个横队。第一横队包括四个大队,第二和第三横队各为三个大队,后面横队中的各大队对准前一横队的大队间隔,以传统的棋盘方格形式交错排列。如果将军团编成二个横队,那末,显然每个横队就由五个大队组成。军团的队形很少编为一个横队,编成四个横队则更属罕见。每个大队正面宽度约为120至150英尺,各大队的间距相等,这就是说,正规的三横队军团正面宽度约为1000英尺。各横队的间距通常约为150英尺,因此军团的纵深约为350英尺。
  一支由每个军团平均兵力为4500人的八个军团组成的军队,排成三横队式的队形,其正面总宽度约为2500英尺,跟过去以分队为基本单位的军团相似,但纵深要稍浅一些。即使如此,马略将军率领的军团正面每公尺宽的距离后面平均排有13人,而马其顿方阵则为25人,因此,军团队形的密度约为方阵的一半。
  军团的主要防御队形有横队、方队和圆队等。横队通常由十个大队排成一列,部署在设防阵地或战壕的后面。方队按普通三横队形式组成,其中三个大队朝正面,七个大队分别朝着其余三个方向,三个大队向后,另四个大队两两面朝两个侧面。方队和圆队(即方队的变形)均用来对付骑兵。通常若侧翼受自己骑兵或辅助轻步兵的保护,那末军团喜欢以横队对付敌人的骑兵。只要将重标枪、盾和短剑结合使用,就足以抵挡最强大的骑兵冲锋了。
  从军事角度来看,以大队为战术单位组成的古罗马军团可以说是古代适应性最强的作战部队。军团最杰出的统帅凯撒在战术上虽无重大贡献,但在军团的运用上却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能手。由于改组了后勤供应车队,作战部队只需携带自身的基本必需品,因此他和他的部队能够迅速前进。侦察兵和骑兵部队能够超前部队主力20英里实施敌情侦察。这是极不简单的。因为原先的军队往往都是莽莽撞撞地进入遭遇战斗的。
  古罗马的将军们都强调打进攻战,只要可能,就尽量寻找机会袭击或逼近敌人的侧翼。他们跟敌人一样,总是力争占领制高点,这样可以增加兵器投掷的距离,冲锋时不仅有力,而且冲击力量更大,同时剑和梭镖刺出时也更加容易些。凯撒通常把最得力的大队安排为第一横队,这样一开始突击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轻步兵进行小规模袭击和用投掷式兵器进行骚扰之后,双方的主力横队便开始互相接近。罗马军团的横队或者主动前进,或者等候敌军逼近至相隔20码的距离。这时,第一横队的前面两列士兵便将标枪投出。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军团已经采取半方阵式的疏开队形。但有时疏开队形的动作有迟滞的现象,要待标枪投出之后才完成疏开动作。
  军团几乎总是在主力横队开始跟敌人进行白刃战前发起冲锋。这时,第一横队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冲向敌人,但只有前面的两列士兵能够用上剑,后面各列士兵则将手中的标枪从混战中的士兵头顶掷过去。几分钟后,双方的第二批士兵便上前替换正在交战中的士兵。这样周而复始地替换着打下去,直至战斗结束。与此同时,轻步兵要负责给后面各列士兵补充标枪。这些轻步兵除了要掩护军团的背后和侧翼外,还要负责找回所有能够找到并尚能使用的标枪和投镖。
  因此在整个战斗中,横队中的各列士兵以及二个或三个主力横队之间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调动。要进行这样的调动和替换,军队必须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严密的组织。正因为古罗马军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在高明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不断战胜规模更大的野蛮人的乌合之众以及别的文明国家的军队。
  马略军团并没有启用过什么新型兵器,他们通过严格的训练,采用斗剑术以及士兵的真正专业化,提高了当时兵器的效能。长期服役的士兵编成了常备军,佩戴着银鹰标志。忠于自己的军队是对每个士兵的基本要求。古罗马长盾堪称古代最好的盾,巧妙地使用它,再配以头盔、胸铠、皮制的或金属制的上身盔甲及胫甲(只包右腿),使古罗马军团士兵的身体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当时小型投射式兵器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凯撒大帝时,每个军团均配有30架小型弹弩和投石器,每架投石器由10人操作。这些武器除用于围城战、保卫野战工事和掩护渡河外,有时在重步兵横队实施突击行动前也在开阔的战场上使用。
  约从公元前50年至公元300年,古罗马军事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方面反映几个世纪来它的军事技术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同时也说明古罗马在其国力鼎盛时期曾经不遗余力地使当时的技术适应了战争艺术和战争科学的需要。
  古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为了把帝国的安全与经济的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曾按照“经济效能”的合理比例关系制定了他的军事方针。在他的领导下,除保留10000名古罗马禁卫军负责维护国内安全外,军队的二十五个军团全部分散部署在边境上。为此建设了一套优质道路网,使军队在遭到外来威胁时能够从一个地区迅速运动到另一地区。
  为了支援这二十五个军团,奥古斯都又建立了一支规模与之相当的辅助部队。这支部队包括弓箭兵、投石兵、轻步兵和骑兵。他们大多是从帝国外面的野蛮或半野蛮部落中征募来的。开始时允许辅助部队保留其部落组织和头领。后来发现这样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反叛和兵变,因此规定野蛮人辅助部队必须调离故乡去守卫别的边疆地区,并按罗马人的规定改造其部落组织,掺进其他部落的人来冲淡原部落人的成份。
  古罗马皇帝哈德里安(公元117-138年在位)登基后,将奥古斯都的机动防御方针改为边境的坚固防御。他在边境建造了许多人工障碍以弥补河流山脉等天然屏障之不足。德国的要塞边界和英国的哈德里安墙都是用土筑成的高墙,并在墙头上设置了木栅栏。这种设防的界墙为古罗马边境巡逻部队提供了保护和隐蔽物,同时也使野蛮部落的入侵者更难偷越边境。
  后来又有一些古罗马皇帝继续改革从别的边境向发生战事的边境派送援兵的边防体制。最后认为原先的边防措施容易引起各部队内部的混乱乃至解体,有时甚至数年不能恢复,因而不能适应边防要求。为此,决定建立一支机动预备队以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采取了奥古斯都和哈德里安两种边防思想的折衷方案。军队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为边境常备军,另一部分为机动野战部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兵力部署在边境要塞,剩下的三分之一为机动部队,集中部署在几个战区内。
  早在奥古斯都在位时期,罗马人为其所组织的野蛮人辅助部队进行编组、加以训练和提供装备,所有这些,有时反而被野蛮人用来反对罗马人自己了。一些被遣散的辅助部队士兵和逃兵参加了野蛮人对罗马边境的袭击。野蛮人的军队在跟罗马军队作战中也学习到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他们不断改进作战方法,最后,终于推翻了罗马帝国。不过,由于罗马人毕竟在政治上比较成熟,社会结构又相当严密,加之许多卓越的罗马将领具有高超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因此罗马帝国还是苟延残喘了一段较长的时期。
& && &&&人生潮起潮落 朝朝暮暮 岁岁年年
永恒里若有这生命的光辉 便已得到了安慰和补偿
愿头像上的女孩一生幸福
UID891466主题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0积分969金钱1788 荣誉10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Lv.4游侠高级会员, 积分 9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969金钱1788 荣誉10 人气0 评议0
唉~如果是读书的时候~肯定会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
SOS団军事保民官巫妖王
UID721201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1积分464金钱1045 荣誉2 人气0 在线时间78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帖子精华1积分464金钱1045 荣誉2 人气0 评议0
不错,看完了【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开心】 【开心】 【开心】 【开心】
UID895315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85金钱2070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195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85金钱2070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经典】 【经典】 看后受益非浅,希望能在罗马里面仔细演练一下这些精髓............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UID658496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59金钱294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59金钱294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大作拜读之后 觉得略有暇疵 列之于下 以供探讨:
1.在人类军事史上,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了,而且在他的侧面和背后还能得到必要的支援。
(请相信我 这个绝对是谣传 先不说亚历山大的轻重步骑的配合 就是中国的秦朝兵俑也是以小的支队进行战斗的。)
2.公元前三世纪末,古罗马军队淘汰了用于砍杀的剑,改用一种稍短的剑,用于刺杀,称为短剑。.....
&&古罗马短剑使用起来比梭镖更加灵便,用处更广。它可以作为劈刺式兵器,砍下敌人方阵中梭镖兵的脑袋。它比单纯用于刺杀的剑更能杀伤敌人。....
(罗马到底使用了便于砍杀的剑 还是便于刺杀的???)
3.这种高度机动的军团取代了早期的方阵队形。古罗马依*这种军团冲出了意大利,经过一连串几乎很少吃败仗的战争,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
&&(不才刚读玩世界通史 作者: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感觉罗马每次好像都是 惨胜 如果不是它人口多的话就。。。。)
4.他们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以这种战术队形、这种方式进行作战的,也是最早以剑而不是梭镖为主要兵器进行战斗的士兵。
(估计秦朝的科头军要被气活过来 原来他们居然是用梭镖冲锋的....)
5.从军事角度来看,以大队为战术单位组成的古罗马军团可以说是古代适应性最强的作战部队。军团最杰出的统帅凯撒在战术上虽无重大贡献,但在军团的运用上却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能手。
由于改组了后勤供应车队,作战部队只需携带自身的基本必需品,因此他和他的部队能够迅速前进。侦察兵和骑兵部队能够超前部队主力20英里实施敌情侦察。这是极不简单的。因为原先的军队往往都是莽莽撞撞地进入遭遇战斗的。
(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先锋这个概念了 这个适应性最强的称号是自封的吧?)
UID644524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21金钱834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225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21金钱834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实在是太长了,看不下去....顶一下吧,支持
UID1017975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315金钱122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229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3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15金钱122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看了一半  受不了眼睛 ~~~支持楼主 顶顶顶~~~~~~~
对游侠之 发帖不足1W不能挂签名连接图 规定表示强烈不满!
罗马终身执政官
UID325426主题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7积分7380金钱27051 荣誉375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帖子精华7积分7380金钱27051 荣誉375 人气0 评议0
最初由 treeheart 发表
[B]大作拜读之后 觉得略有暇疵 列之于下 以供探讨:
1.在人类军事史上,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了,而且在他的侧面和背后还能得到必要的支援。
(请相信我 这个绝对是谣传 先不说亚历山大?.. [/B]
这个楼主说明了是转帖,杜普伊的原著。老杜虽然作为军事史学家绝对是威名赫赫,但毕竟是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的情况不太了解也是情有可原,这个不奇怪,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咱们自己的历史书对军事方面的叙述过于简略,举个例子,秦赵长平之战,这个大家都知道,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大家不妨找找,看看什么地方有这个会战的兵种配备,阵型部署,战役经过,我可以负责的说,找不到这些资料。大家想想,战国时期啊,几十万人的大会战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就是拿到现代中国也算是大型会战了,这么大的战役居然什么都没留下,除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典故,你叫人家西方人怎么研究啊。再回头看看古代西方的战役,连个几万人甚至几千人的战役,都是阵型图,兵种部署,战役详细经过一点不拉,当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这种记述的方式本身就给后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还有就是西方军事史学家治学的方式,比较务实严谨,他们为了求证攻城武器的威力,可以不惜建起一个城墙,然后进行测试,看看多久能打塌,中国军事史学家们这方面相对来说,务实不够,务虚比较多,总是在讨论各种战略思想,各种兵书兵法大行其道,有的里面写的那叫一个玄乎,恨不得看晕一个算一个,当然也可能是我没学问看不懂。战略问题不能不考虑,但是具体的战术问题呢,兵种配置啊,阵型部署啊,各个兵种的优劣啊,行军速度啊,等等这些技术性的东西,还是要仔细琢磨的,真正的两军交锋时候,还是要看具体战术吧,可惜这方面讨论的很少(我就看见过武经总要里面讨论的比较详细,其他的就很少了),感觉那些兵法家们好像觉得一讨论具体战术就特别没身份,特别掉价,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有时候也不能怪西方军事史界不重视中国的军事,资料太少根本无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那些人也是没办法。
另外一句题外话,老杜这本 [武器与战争的演变],我已经从网上搜集了全部素材,包括所有的插图和战役图,连正式版本的封面图都找到了,重新排版校对,作了一本PDF电子书,过几天放上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我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似青石的街道向晚......
UID658496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59金钱294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59金钱294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最初由 rogertri 发表
[B]这个楼主说明了是转帖,杜普伊的原著。老杜虽然作为军事史学家绝对是威名赫赫,但毕竟是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的情况不太了解也是情有可原,这个不奇怪,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咱们自己的历史书对军事方面的叙述过于简... [/B]
说起务虚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呵呵 国外不是没有务虚的 不过像中国这样的规模 实在是罕见~~
UID850934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1积分371金钱1402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313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3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 积分
帖子精华1积分371金钱1402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 &没耐心全部看完啊~~~~~~~~~~~~~~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2全面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