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天下 公孙要白公孙为一家人吗

《老王》. -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 b...b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老王》. -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 b...b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汉匈两军在昏暗中继续混战,双方杀伤相当。当汉军知道单于已经逃跑,随即派遣轻骑在夜里追击,卫青率大军跟随其后。天亮后,已经追击了200余里,仍然不见单于踪影。汉军一路追杀抵达了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麓),获得匈奴在此囤积的粮食,大军逗留一天撤军,并将剩余的粮食全部焚毁。卫青所部一共俘获、斩首达19万人。卫青回到大漠以南后,才遇到了迷路的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为了向皇帝汇报情况,卫青命令长史(掌管有关官署日常事务的官员)按法律所列的罪状逐条审问李广,李广以自己“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赵食其则下狱论死赎为庶人。
  并非汉武帝、卫青有意想迫害李广,相反,汉武帝对李广还是非常信任、赏识和宽大的,他刚即位就提拔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保卫皇宫,不可谓不信任;李广曾因兵败判处死罪,赎为庶人,曾饮酒后夜行到霸陵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霸陵尉喝醉了,呵斥李广。李广在马上说:“我是前李将军。”霸陵尉回道:“现任将军都不能夜行,不要说前将军了!”命令李广睡在亭下,等天明再走。不久匈奴入侵,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要求霸陵尉一起去参军,而到军前就斩杀了他,然后再上书谢罪。汉武帝宽恕了李广,给他回复:“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应该用自己的名声震慑四夷,用自己的威风来恐吓邻国。我希望将军为国除去祸害,并放弃残暴屠杀的行为。我难道希望看到你现在这样免冠光脚,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向我请罪吗?”《汉书》卷65《李广苏建传》。
  残杀霸陵尉的行为说明李广为人心胸狭隘,报复心极强,将私人恩怨置于国家大事之上;在匈奴入侵,自己承担抵抗重任之际,竟然还残暴、极端自私地利用抵抗侵略的机会滥杀无辜。汉武帝对此的回答可以说是有情、有理、有节,并显示了自己宽容大度,他指出李广身为一位肩负重任的将军,使命是抵御外侮,而不是借机因个人恩怨而残杀无辜。即使如此,汉武帝以后仍然任命李广位列公卿的郎中令,地位仅在三公之下,全面负责皇宫及他本人的安全保卫,这充分表明他对李广是绝对信任并且非常器重的;不仅如此,李广的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均担任过汉武帝的侍卫,李椒被提拔为代郡太守,李敢更是担任郎中令。李广的长子李当户性格也类似于他的父亲,非常刚直、忠勇。备受汉武帝宠爱的佞幸韩嫣与汉武帝调笑,侍立在旁的李当户一厢情愿地认为韩嫣过分放肆,竟然当场将他打得抱头鼠窜,结果李当户非但没有遭处罚,反而因此深得汉武帝赏识,可惜因他早死而未来得及被重用。后来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也担任了汉武帝的侍卫,可以说李广一家祖孙三代都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信任。
  汉武帝为人慷慨大方,甚至大方得有点过分,赏赐有功将士从不吝惜,卫青收复河南地,他一次就封卫青部下十人为侯,如果李广有功,他又怎么会不封呢?李广曾宣称名声远不及自己的堂弟李蔡也能以军功封侯,另外诸部校尉以下,他们的地位不高,才能均不及中人,当然更不及自己,却也有数十人能以军功封侯。这些事实虽然让李广很不服气,但这恰好证明汉武帝的封侯只凭军功,而不以名声、地位。在卫青出兵前,因为李广的年龄太大,并且他在与匈奴作战中的运气太差,战绩不佳,汉武帝担心因为他的不胜任会影响此次决战,于是暗中命令卫青不让李广当前锋对付匈奴单于的主力;另外,卫青也想让自己的老部下,新失去侯位的公孙敖面对匈奴主力立功,所以也想将李广调离,但主要还是服从汉武帝的命令,从而导致了李广迷路不能按期到达的悲剧。
  司马迁对李广抱着深切的同情心,《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因此李广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似乎都认为李广没有受到汉武帝重用,普遍认为“李广功高,封侯无份”,甚至最后因被卫青排挤、迫害而死,但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前面讲过,汉高帝规定“非有功不得侯”,这一规定在当时还是得到较为严格的遵守。李广与匈奴的几次主要作战,不仅没有立功,甚至还打了败仗,最后也因迷路自杀,否则按照汉朝的法律,则又是死罪。因受李广的孙子李陵的牵连,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因此与命运坎坷的李广产生了共鸣,同病相怜;汉朝人也普遍喜欢刚烈、质朴、耿直、忠勇的品质,因此世代均为将门出身的李广及其一家的遭遇博得了很多同情,他的事迹比如被俘后奇迹般的逃脱,射箭入石,对部下关怀备至等故事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传奇,他也因此享有了很高的声誉。
  显然汉武帝对卫青所部此次的表现并不满意,对卫青本人没有加封,部下更无一人封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霍去病及其所部却大获封赏:加封五千八百户食邑给霍去病本人,部下共有五人封侯,其中就包括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他因作战勇敢,夺得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被封为关内侯,并担任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帝人身安全的重任。此时李广已自杀,这又一次说明汉武帝对李广父子非常信任,他的心中并无任何芥蒂,否则绝无任何可能在李广死后,他还会任命李敢负责保卫他的人身安全。这些事实均证明了汉武帝不仅从没有贬抑、排挤过李广,更不用说迫害、陷害了。虽然霍去病没有遇到单于的主力,但是他的战功却远远超过了卫青。他从代国、右北平北上二千余里,轻装横绝大漠,取食于敌,俘虏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封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在山上祭天)、禅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之北,在山上祭地),一直到达了翰海(大沙漠,在今蒙古国境内;一说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斩首7万余级,这是自汉朝建立以来对匈奴取得的空前辉煌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出塞时两路汉军共有马14万匹,入塞时只剩下了三万匹,霍去病所部也损失了十分之三的人员。汉武帝特地设立了大司马的官职,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均担任大司马,相当于以前的太尉,并规定骠骑将军的等级、待遇均与大将军相同。从此之后大将军卫青越来越谦退,骠骑将军霍去病越来越显贵,卫青的门客大多去投靠了霍去病寻求官爵,只有司马迁的好友任安不肯这样做。
  至此,从元光五年到元狩四年的11年间,汉朝几次发兵主动征讨匈奴,共俘虏、斩首约二十四万人,其中霍去病的战绩就占了近一半;元狩四年的两路北伐,俘虏、斩首匈奴九万余人,匈奴遭受了重大损失,从此匈奴向北方远遁,而不敢在沙漠以南设立单于的王庭(匈奴的统治中心)。此后,汉军越过黄河从朔方郡向西至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构筑防线,开凿灌溉水渠屯田,戍守士兵达五六万人,并向北蚕食了一些匈奴土地。然而因为马匹数量少,同时汉军又在向南征伐闽越、南越,向东征伐朝鲜,向西征伐羌、西南夷,因此很久不再大规模征伐匈奴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暂时进入了一个相对和缓的时期。
  似乎就是为了征伐匈奴而生,在封狼居胥到达人生顶点后仅两年,年仅23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其短暂的一生犹如一颗灿烂夺目的流星。汉武帝深感哀痛,将他安葬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境内)旁边,霍去病的墓形状为祁连山,以彰显他的军功;动员了霍去病招降的原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所部,让他们穿戴铁甲,从长安一直排列至茂陵为他送葬。
  霍去病是汉武帝一生中最钟爱的臣子,他为人沉默慎言、任性使气、敢作敢为。汉武帝曾想亲自教他孙子、吴起兵法,但他却认为作战要灵活变化,没必要学这些古代的兵法;汉武帝曾经为他置办住宅,命令他去看看如何,他回答的是一句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汉武帝却因此越发宠爱他。
  然而由于霍去病少年得志,他年仅17岁就贵为侍中,因此不体察下情。他率军出征,汉武帝派专人给他送去数十车的酒肉,等到班师还没有吃完,但同时士兵们却饿着肚子。在塞外时,士兵因缺粮而士气不振,可他命令士兵为他修建球场踢球,类似的事他还做过不少。郎中令李敢因怨恨大将军卫青逼死父亲李广,曾为此打伤了卫青,卫青隐匿不报。不多久,李敢随从汉武帝去甘泉宫打猎,听闻此事的霍去病就射杀了贵为郎中令的李敢,汉武帝竟然宣称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而包庇了霍去病的胆大妄为。
  在日常生活中,霍去病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贵公子,年轻气盛,为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恃才傲物,甚至品行不端,但他却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这样的人只有在一个壮怀激烈的大时代中才有其用武之地,也只有一个像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帝王才能赏识他、包容他。从本性上讲,霍去病与汉武帝是同一类人,为人处事非常相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搞笑一家人好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