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艾米 亚当斯农场,不知道怎么样?

坦克世界艾米尔的128炮怎么样,谁玩过,听说炮弹15发真的么,还差1W经验就爬出白板炮这个坑了_百度知道
坦克世界艾米尔的128炮怎么样,谁玩过,听说炮弹15发真的么,还差1W经验就爬出白板炮这个坑了
提问者采纳
那炮很不错,-3正面好好打能穿,一炮400+血,这车俯角太好了,就是机动差点,7级房随便打都能打穿,下一级莱茵是神车!
应该上什么配件,
输弹,炮控,炮队!
其他类似问题
坦克世界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我同学说容易跳弹,后来改造后威力不错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艾米:一名之得_艾米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艾米:一名之得
艾米:一名之得
艾米:一名之得我选题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老题新解”或者“一题多解”。有人说:我看见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像苏联歌曲《山楂树》那样,是讲三角恋爱的呢,结果作者写到一半,就让长林下场了。但我写的故事传达了某种message,跟我有message要传达、因而创作一个故事来传达是不同的。前者的message是故事本身具有的,我不过是把故事写了出来;而后者的message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故事不过是作者message的载体而已。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一个能代替的名字,大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题目,但因为不知道故事内容,不容易找到一个贴切的题目。我的故事传达的message并不一定代表我个人的好恶,比如里海伦对Benny隐瞒自己已婚有孩的事实。如果是我,我肯定会故意把已婚有孩的事实讲出来,借此考验一下Benny,不然我就拿不准Benny究竟是爱一个真实的我,还是爱一个离婚没孩的我。有人看完了后评论说:文不对题。Jason是很温柔,但还没到致命的地步,顶多就是让人爱不释手而已。为什么没关系呢?难道你看不出那也是忽悠吗?学校早就内定了名额,却又让大家都来考试竞争这个名额,难道不是忽悠吗?艾米一心想到哈佛去读书,结果却连哈佛的名都没报,难道不是忽悠吗?有人说,你不是说这个故事是某个网友的故事吗?那怎么会跑题呢?难道这个故事不是真人真事,而是你自己编的,所以不同的题目可以编成不同的故事?这些“三角”,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角”,但仍然是一种“三角”,整个故事就是被这些“三角”推动着向前发展,所以说《山楂树》这首歌,一直在故事里唱响,只不过有人听得见,有人听不见罢了。有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你自己写了这么多小说,你连阿来都不知道?每次写一个故事之前,都会为故事的题目费一番心思。但当我拿到这个故事的梗概时,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想到了“尘埃落定”这个词,让我马上有了尘埃落定的感觉。有人说太啰嗦,艾米写她为出国进行的考试,那跟题目有什么关系?可以这样说,凡是创作性的作品,其作者都有message要传达,只看明显不明显,自觉不自觉了。还有的人没这么明显的“文以载道”意识,但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某种观点,写起小说来就免不了会流露出来。比如有些作者骨子里有“女人是祸水”的观念,所以写出的故事里总有一个作为幕后总推手的反面女性人物,由于嫉妒丈夫与另一个女人的真心相爱,或者贪图家财,或者有其他不良意图,总是想方设法图谋害人,于是导演出许多的悲欢离合。但我写故事的时候不会因此把这个情节改成我喜欢的模样,我会照实写下来。中的“致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致别人的命的,但这个词组本身并没这样限制,所以也可以是致自己的命。读者一看到“致命的温柔”几个字,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某人的温柔如此厉害,到了致人于死地的地步,所以一直在期待Jason的温柔杀死某个女生,但看到最后才发现被他的温柔致命的是他自己。说句让“爱国人士”气炸两肺的话,我已经很久没怎么看中文小说了。在国内就是学英语的,成天啃英文小说都啃不完,根本没时间看中文小说。出国之后更是忙着啃英文小说,如果说国内是以“本”来计算每学期的阅读量的,那么出国之后都是以“十本”“百本”计算的,还有大量论文要啃,后来又加了统计课程要啃,更没时间看中文小说了。但这次空欢喜了一场,的序刚一贴出,就有网友告诉我这名字被人用过了,是一位叫“阿来”的作者,写过一本叫的小说,并被拍成过电视连续剧。虽然我将要写的这个故事跟阿来的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也不喜欢跟人重名,尤其是跟一个最近刚刚红过的小说重名。容我再想想,也请大家再想想。的原意是忠贞不渝地爱一个人,到死都不变心。但这样爱一个人好还是不好,也要视情况而定了。如果对方不喜欢你的爱,不需要你的爱,那么你这样至死不渝地爱对方,也许适得其反,不光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也许还带来痛苦。“至死不渝”四个字本身并没限制只能指感情,所以我可以把它用在别的方面,比如一个人的性格到死也没改变。有人建议我先把故事写出来,然后大家再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一个故事名。但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不合适,因为我写故事,都是围绕题目来决定情节的取舍与详略的,没有一个题目,我就无法动笔。如果我按照“尘埃落定”的思路选择了情节并写成了故事,那么等我写完就只能用“尘埃落定”这个题目,如果换个别的名字,我写的故事就很可能跑题了。我儿子高兴极了,跑到我身边,扬起他的小下巴,让我提前捻他那将会长出来的“胡胡”。妈妈捻了一通,还是没捻出一个好名字来。静秋从大嫂嘴里发现老三有个未婚妻,于是构成了一个“三角”,这个“三角”使静秋与老三的爱情没能顺利向前,而是走上了一条崎岖的道路。当老三的未婚妻事件解决之后,又出现了另一个“三角”,那就是静秋,老三与校办农场拖拉机手周建新之间的“三角”。虽然静秋跟周建新之间并不存在恋爱关系,但在老三看来是存在的,这毫无疑问影响了他的很多决定。当老三留下一封信,离开静秋之后,静秋按照老三的构思,把注意力转向别的男人,于是又构成一个“三角”,那就是静秋,老三与成医生之间的“三角”,对成医生和江老师来说,加入一个静秋,自然也构成一个“三角”。我儿子听说后,马上跑去捻爷爷的胡子,想帮妈妈捻出一个好名字来。既然在题目上不能完全创新,那就给老题目加点新意好了。比如《同林鸟》,传统说法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但有没有不各自飞的呢?肯定有,因为每个人对什么是“大限”的定义可以不同。对有的人来说,一点小困难也可以是“大限”,也可以导致夫妻“各自飞”。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也许连死亡都称不上“大限”,死后都要结为连理枝。其实不是你“以为”是像苏联歌曲《山楂树》那样写“三角”,而是事实上就是在写“三角”。只不过这个“三角”不是常规的“三角”,而是不同意义上的“三角”。你之所以认为我写走了题,是因为你把中心思想和题目搞混了,你自己在心里为我的故事拟定了一个中心思想,先入为主地认为就是两艾之间爱情上的忽悠,或者就是静秋与老三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者就是安洁与老康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以你看到任何不符合你的中心思想的部分,都认为是啰嗦。爷爷告诉黄米:“等你长大了,你也会长胡胡的,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会长出胡胡来。”有人说,难道你就没有传达message吗?你写的,不就传达了“爱一个人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是更大的幸福”的message吗?不是我命的名,但我之所以决定沿用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它符合我选择故事题目的原则。有不少人认为我写的与霍达的很相像,他们觉得这样比是抬举我,因为霍达是知名作家。但我觉得这样比是贬低我,无论是思想境界方面还是故事结构方面。霍达虽然是知名作家,但并没有脱离我上面描述的那个窠臼:故事里有一个作为幕后总推手的反面女性人物。古人为了一名之得,常常是要捻断数根须的。我昨天在家里念叨题目的事,说不怪我想不出一个好题目,主要是因为我没胡子可捻,黄颜为了跟儿女套近乎,已经很久不留胡须了,所以我连他的胡子都没得捻。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看过的故事或者电视连续剧,难保不发现很多follow这个pattern的作品。人们看时经常拿来比照的《平凡的世界》与等,我都没看过,琼瑶金庸什么的,更是很少看。有些书因为读者提到了,我也到网上找来溜了一两眼,但既没时间也没兴趣,就放下了,所以对近些年的中文小说,我是非常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的国内作者多了去了。如果你这样想,那么我首先要恭贺你,因为你至少能看出传达了这么一个message。看看哭了的大有人在,看得爱上老三的大有人在,看得恨上静秋的大有人在,看得要去寻找那棵山楂树的也大有人在,但看出老三的爱法就是“爱一个人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是更大的幸福”的人却有点凤毛麟角。既然我写故事没什么中心思想,那么题目对我来说就很重要。木亚华的婚姻故事,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因为她的婚姻中夹杂了一个“第三者”;崔灵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第三者”;安洁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先是有乌钢这个“第三者”(你也可以把老康看成“第三者”),后来有他们的孩子这个“第三者”;安洁曾经暗恋她的姐夫,所以对于姐姐姐夫来说,她是个思想上的“第三者”;最后她为姐姐姐夫代孕生子,让姐姐姐夫的婚姻里有了一个“第三者”。这类故事的大致情节就是:男主娶了个太太,一般是父母包办,或者为了家族利益联姻,或者男主一时情迷,上了某个女人的当,与之结成了夫妇,但他并不爱她。后来男主遇到一个真心相爱的女人,于是矛盾爆发,原配夫人嫉妒这个被丈夫宠爱的新欢,想方设法破坏丈夫与新欢的好事,殃及新欢的家庭及子女,甚至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演化成许多矛盾冲突,进而形成故事。大多数人写小说,都有一个message要传达,所谓“文以载道”是也。他们有个“道”要推广,想表达某种观点,于是创作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有人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于是写部小说,设计一些人物和情节,让行善的得到善报,作恶的得到恶报,对世人起到惩戒作用。有人说就是这样的小说,只不过它的故事太生动,想象力太丰富,把读者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故事和细节上去,因此没注意到它的“劝喻”中心。如果说静秋、老三、长林构成一个具体的“三角”的话,那么在后来的故事里,一直都有一个概念上的“三角”存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想“发明”一个完全没人用过的题目,是很困难的。只怪咱们出生晚了点,容易的科学发明,都被前人搞过了;容易的故事主题,都被人写过了;容易想到的题目,都被人用过了。咱们无论怎么努力创新,都有可能是炒剩饭。认为题目很重要的人很多,但有些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因为现在的网文实在太多,不用个惊人的题目就抓不住读者的眼球。但我只不过是在自己博克贴贴,又是连载,题目吸引不吸引人没什么关系,所以我重视题目的原因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为了故事本身。这样问的同学有所不知,即便是真人真事,围绕不同的题目写出来,也会不尽相同。比如,如果题目是《安洁与老康的爱情故事》,那么我就会省掉很多有关木亚华与崔灵的情节,但因为题目是“三人行”,所以我写的实际不止“安洁与老康的爱情故事”,而是多个“三人行”的故事并行发展。我只能说,我的题目超出了这位读者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我写故事不怎么关注“中心思想”,如果“中心思想”就是“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说明什么”的话。努力加载中...科幻 / 悬疑 / 冒险
克里斯托弗·诺兰
马修·麦康纳 / 安妮·海瑟薇 / 杰西卡·查斯坦 / 迈克尔·凯恩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有关作家艾米的资料
有关作家艾米的资料
越详尽越好! 且我想要《十年忽悠》和《山楂树之恋》这两本书的详细介绍
十年忽悠  作 者: 艾米 著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
  字 数: 338000   版 次: 1   页 数: 316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2  包 装: 平装  分类: 图书 && 青春文学 && 爱情/情感   定价:¥29.8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山楂树之恋》续篇,艾米半自传体小说〔十年忽悠〕倾情演绎一段同林鸟中的三人行,在经历了比〔山楂树之恋〕更致命的温柔后、至死不渝,却不懂说将来……  “一直都想写点自己的故事,但知道故事的男主角不会同意,所以一直没写,像他说的一样,一个故事,只有到它完结了的时候,才好写出来。故事故事,就是故旧的事嘛,没有成为过去,怎么算得上故事呢?” 艾米在讲述她自己的爱情故事前如是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生命面前一切制度、道德、规范都是苍白的;真爱无敌,要大胆追求,而不是小心回避。故事中的人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伤痛才明白这一点,才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像是受伤的小动物,远远躲着,舔自己的伤口,等待时间慢慢平复。然后再过很久很久,才有勇气检视昨天的一切,为了别人不再那么痛苦,把这些以很细腻的笔触写下来。能否真正理解他们所写的,并有勇气克服自己的弱点,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则因人而异,看每个人的悟性和经历。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艾米三部曲”系列之一,《山楂树之恋》续集。让你从侧面了解山楂树之恋中的人物,并了解是什么人写出了如此纯净的故事!  艾米半自传体小说,讲述和丈夫黄颜十年的真实感情经历。  真执着的女孩艾米,迷上了比她大三岁,英俊帅气的Allan。由于年龄的差距,阅历的不同,艾米单纯地认为爱情是“疯狂与自私”的。正当他们爱得水深火热的时候,一个暗恋Allan多年,比Allan大三四岁的女孩Jane为了他割腕自杀,并且到死都没有说出她的爱。这不仅恶化了艾米的“情感危机”,更使得Allan因自责而选择了逃避,离开了艾米。  十年生死两茫茫,多年来两个人就像是受伤的小动物,远远躲着,舔着自己的伤口,不与对方有任何联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舞会上再次相遇……他们能否在经历了很多坎坷和伤痛后,成熟地面对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寓言是否会在他们身上实现?  痴心若有罪,情愿自己背一个为爱痴狂的教授千金,一个为情所困的得意门生,注定要携手走过一段心酸的浪漫,当为爱舍身的残酷敲击他脆弱的心灵,当令人窒息的质疑与猜忌充斥她敏感的神经,忠贞与背叛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而又紧紧相依,分离与相聚顿时化作她伤心的点点泪滴……〔冤家〕变〔爱侣〕的路走得好辛苦,但夹杂着忽悠的爱情何时会变得真诚?这份刻骨铭心的爱将会如何继续?听艾米为你讲述她的爱情日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艾米,女,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的作者。2005年开始在文学城连载纪实性长篇故事,著有《致命的温柔》(与人合著)、《十年忽悠》、《不懂说将来》、《三人行》、《同林鸟》、《至死不渝》。 [编辑本段]媒体评论  “只有最懂爱情、人性,最坦诚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充满激情却又平淡真实。”——严歌苓 [编辑本段]书摘插图  艾米从中国飞到美国的过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写的,一是她没有看到什么令她触景生情的影片,二是她一路昏睡,几乎没有清醒到能回忆从前的地步,至少是没有清醒到能回忆出几万字几十万字的地步。可能是上飞机之前的那几天,她兴奋过度没睡好,所以上了飞机就开始猛睡。  即使是没睡着的时候,她也是脑子空空如也,所以这一趟国际飞行,对她来说,就象中国巨龙一样,“昏睡百年”,到了底特律,才“国人渐已醒”,不由得套了一下那个谁的名言:  那个谁说:“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成了名人。”   艾米篡改为:“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到了美国。”  接机的当然不是JASON,如果是,故事就不是这个写法了。而且对五、六年前刚从中国到美国来的艾米来说,JASON这个名字毫无特殊意义,因为她所认识的那个男孩,英文名并不叫JASON,而是叫ALLAN,中文名当然不叫江成,而是叫成钢。JASON和江成都是他后来才用的名字,可能是为了逃避认识他的人,或者是表一下与过去划清界限、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决心。  艾米那时老是说:“艾米艾伦,亲如家人,你是不是我的亲哥哥?”  ALLAN就龇牙裂嘴:“你说得我汗毛立正,细胞跳舞,亏你---”  艾米从来不叫他成钢,却叫他“百炼”;不叫他ALLAN,却叫他“POE”。这只是她比较持之以恒的两个称呼,大多数时候,她几乎过两天就会想出一个新的词来称呼他,而他也早就习惯于她的瞬息万变、有始无终了。不管她叫他什么,他都是扬一扬眉毛,表示知道那是在叫他。  刚到美国的时候,艾米还不知道ALLAN就在她将要去的C大。她已经很久没有他的消息了,也很久没有费劲去打听他的消息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但艾米不舍得让自己的心死掉,所以就安慰自己说:“只当他已经死了”。  不过她也就是“只当”一下。她知道他肯定没死,他应该是在国内什么地方。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州、直辖市,他都有可能去,就是不可能在国外,因为他是学比较文学的,而在中国,很多搞比较文学的是隶属于中文系的,中文系的人出国?有当然是有,不过通常是换了专业,不然的话,万里迢迢跑到美国来学中文或者中国文学,总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ALLAN跟着艾米的爸爸做研究生时,搞的是诗学研究,但你不要以为他是个诗人,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不仅算不上“诗人”,连“散文人”都算不上,最多最多,算个“杂文人”。  所谓“诗学”(POETICS),其实是文学理论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是对中西方文学理论做比较研究的。他说他跟作家和作品的距离,用“隔靴搔痒”都还嫌太近了,应该是在靴子外面包一层皮子之后再搔。因为搞文学评论的人对别人呕心沥血泡制出来的文学作品指手划脚,而搞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的人,则对文学评论家呕心沥血折腾出来的文学评论指手划脚。那么谁对搞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的人指手划脚呢?  艾米说:“当然是他们的女朋友或者老婆,所以说她们才是文学作品的终极审判者。”  不喜欢对人指手划脚,是ALLAN弃文从商的原因之一。他比较爱说的话就是:自己写不出漂亮的文学作品,也就罢了,还要指指戳戳地评价别人的心血?过份了点。而做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的,竟然是指指戳戳别人的指指戳戳,那就太过分了。生可忍,熟不可忍。  私下里,ALLAN常问艾米,如果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文学评论,是不是中国文化就不存在了?一部《红楼梦》,如果没有人评价,究竟会发生什么?  这样的问题,艾米答不上来, 不过那时候的艾米,年少气盛,从来不承认世界上有自己答不上来的问题,所以总是很有理地说:“如果&&红楼梦&&没人评价,那些红学家靠什么谋生?如果没有文学评论,那我爸爸靠什么赚钱养家?”  ALLAN便会笑着说:“记下这句,以后编撰&&艾米格言&&的时候用得上。”  所以艾米认为ALLAN是死硬爱国派,打死也不会出国的。他父母移民去加拿大后,也一直劝他去加拿大,办探亲移民也好,办技术移民也好,总之是跟父母呆在一起就好。但ALLAN不以为然,他说:“我一个学英语、学文学的,到加拿大那种地方去干什么?去教加拿大人怎么说他们的母语?还是去教他们中国文学?”  这种爱国的态度是好的,艾米当时也是很赞成的,因为她不想他去加拿大,怕他一去,自己就再也见不到他了,所以每每对他的这种想法大加鼓励,看到一个中国移民在加拿大混得不好的故事,就拿来添油加醋地讲给他听。他起先是一本正经地听,听多了,就笑她:“艾米,你不用跟我搞爱国主义教育了,我不会跑那地方去的。只怕有朝一日,你改变了主意,自己跑出国去了。”  一语成谶,现在真的是她自己跑出国来了。  艾米想,我跟ALLAN的情况不同呀,我是学英美文学的,我不出国,谁出国?在国内拿个英美文学的博士学位,谁把你当回事?不管怎么说,你的英语也是跟着中国老师学出来的。  她记得他们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中国老师什么都可以教,就是不可以教英语口语,因为系里信不过你的口语。英语系的口语课都是请外教教的。有一次,那所谓的外教,其实并不是英语的NATIVE SPEAKER,而是比利时人,只不过嫁了一个美国人,当丈夫来B大政治系教书的时候,妻子也就到英语系教口语,好像只要是在美国呆过几年的都可以教英语口语一样。  既然是学人家的语言文学,就干脆跑到别人的大本营去学。艾米到美国混个博士学位的决心是早就有了,但也是像她所有的决心一样,想的时候是很慷慨激昂的,等到要干的时候,就怕苦怕死,怕累怕输,怕这怕那,所以迟迟按兵未动。后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居然把个留学美国的事搞成了。  2  艾米出国居然是跟哈佛燕京有关的。艾米有极为严重的“哈佛情结”,严重到只要是沾个“哈”字的,她都格外上心,象什么“哈尔滨”啊,“哈萨克”呀,等等,都能引起她的极大兴趣。据说ALLAN有N分之一的哈萨克血统,这可能也是艾米爱他的一个原因。  不过艾米是个典型的君子,因为君子是“动口不动手”的。你说你既然有这么严重的“哈佛情结”,那你就努力啊,不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  艾米就恰好是个“有心人”,也就是说她只有心,没有行。她上哈佛的决心是有的,但她不想费力去行动去争取。她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如果古人不是这样说的,如果古人说的是“只怕有行人”,那她就肯定会行动起来了。现在既然古人都说“只怕有心人”,她光有心没有行也不能怪她了。古人的古人说了:不听古人言,吃亏在眼前。  所以艾米有两个百用不厌的词,一个是“说说而已”,另一个就是“以后再说吧”。她父亲问她:“你一直说想去哈佛念书,为什么总没见你着手准备呢?”她就回答说:“去哈佛念书?说说而已啦。”如果父亲再追问一句:“不去哈佛,别的学校也行啊。”那她就懒洋洋地回答说:“以后再说吧。”  你可以试一下这两个词,只要你说得真心诚意,说得百无廉耻,包管可以应付各种追问。艾米在原创不怎么用“说说而已”,盖因坛子里有过一个大名鼎鼎的“说说”,她怕一用这词,别人就以为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与子成说罢了”。  艾米会成为一个出国的“有行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心人”,主要是因为系里突然来了一个留学哈佛燕京的机会,说是什么“庚子赔款”的钱,拿来赞助国内学人的。艾米搞不清什么根子赔款,叶子赔款,她感兴趣的是“哈佛”这两个字,强烈地刺激了她的“哈佛情结”。  当时艾米正在R大教英语,而她之所以会进R大教英语,应该说跟ALLAN有关,虽然ALLAN并不在R大。  回首往事,艾米发现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PRE-ALLAN和POST-ALLAN两个时期。POST-ALLAN时期,是从ALLAN离开J市到深圳去工作的时候开始的。那个清晨,当出租车来载ALLAN去火车站的时候,艾米赖在自己房间里,没有送他下楼去。他临走前,来到她的卧室,跟她说再见,说保重,说TAKE CARE。她也鹦鹉学舌地说了那几句话,然后他在她门边站了一会,就下楼去了。  她已经不生他的气了,但她不想跑到楼下去,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不舍。她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不舍了,她想通了,或者是被爸爸一通大道理讲通了,或者是被妈妈一通妖言迷通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是“通”了。通则不痛,既然通了,就没有什么分离的痛苦了。  爸爸说:“你不要把他当成你的洋娃娃,带在身边,想玩的时候就拿出来玩一下。他是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大人,他有他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如果他想到南方去工作,你为什么不让他去呢?”  “那我做他的洋娃娃行不行呢?”艾米对父亲的大道理从来就是不屑一顾的,她知道对付大道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横扯,“我跟他到深圳去,让他把我带在身边,他想玩的时候就拿出来玩一下,不好吗?”
小说---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发生在1975年前后   这是小说中提到的一首歌:     ---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  列车飞快地,  车窗的灯火辉煌。  山楂树下两青年在把我盼望。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轻风吹拂不停,  在茂密的山楂树下,  吹乱了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  白天在车间见面,我们多亲密,  可是晚上相见却沉默不语。  夏天晚上的星星看着我们,  却不明白告诉我,他俩谁可爱。  秋天大雁歌声已消失在远方,  大地已经盖上了一片白霜。  但是在这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  我们三人到如今还彷徨在树旁。  他们谁更适合于我心中的意愿?  我却没法分辨,我终日不安。  他们勇敢又可爱呀,人都一个样,  亲爱的山楂树呀,我请你帮个忙!  啊,茂密的山楂树呀,  白花满树开放;  啊,山楂树山楂树,  你为何要悲伤  哦,最勇敢,最可爱呀,到底是哪一个?  哦,山楂树山楂树呀,请你告诉我。 [编辑本段]图书版权  作 者: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字 数: 240000   页 数: 298  开 本: 32  纸 张:
  I S B N : 5   包 装: 平装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小说《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  她被琴声吸引住了1974年的初春,上高中的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采访村民,然后将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的中学生使用。  在去西村坪的途中,村长向静秋介绍了一株开红色花朵的山楂树。他说,这棵树原本是开白花的,但在期间,无数被杀害在了树下,他们的鲜血流进了地下,这棵树就开红花了。  不知为什么,静秋的脑海中总有一种幻觉,隐约中看见一个身穿白衬衣的英俊小伙子正站在山楂树下等待自己心爱姑娘的到来。  静秋被安排住在村长家,静秋与村长的二女儿长芳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村长的妻子想撮合自己的二儿林与静秋,搞得静秋有点不知所措。  静秋得知张家三儿子“老三”在勘探队工作,而与他的第一次见面是从静秋听到优美的琴声开始的,拉的正是静秋最喜欢的。静秋一下子被琴声吸引住了,不禁开始幻想起拉琴人的长相。出现在静秋眼前的是一个长相英俊的年轻人,长得一点都“不革命”,很“”,穿着也很洁净挺括。不知为什么,静秋突然开始变得无比慌乱起来,似乎突然很在乎自己的穿着打扮起来,这是她原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她从没有在谁的面前如此局促不安过。  回到村长家,大家一介绍,静秋才知道原来老三不是村长的儿子,他叫,只不过以前在村长家住过一段时间。老三牵起了她的手渐渐地,老三和静秋熟悉起来,经常趁中午休息时间来找她,跟她聊聊天。静秋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突然有连续几天,老三没出现,静秋开始失魂落魄了,她越想越觉得自己被老三骗了,左思右想之下,她写下了一份,要和老三划清界限。没想到过了几天,老三突然又出现了,原来他是去别处解决技术故障去了,静秋想看他又怕看他,正不知时,老三主动找到了她,小声告诉她下次出门之前一定亲自来告诉她,还送给她一支新钢笔。静秋犹豫半天,收下了他的礼物,那份决心书也忘到了脑后。  过了几天,静秋要轮休回K市,晚上,老三悄悄给她留了言,约好第二天八点在山上等她。静秋暗自兴奋,可又怕老三会对她做什么出格的事,但她却根本不知道男人如何对女人构成威胁。左思右想,她决定到时不让老三碰到她的身体就好了。  分手时,老三突然提出要跟静秋到K市去,静秋没同意,只答应让他第二天下午去县里接她。一天后,静秋匆匆从K市往赶,没想到车半路,等到了站老三已等她很久了。两人趁着夜色回西村坪,老三牵起了静秋的手。路过山楂树的时候,老三提议去山楂树下坐坐,静秋却又想起了那个穿白衬衣的幻影。老三骗她说鬼出来了,将静秋搂在了自己怀里。静秋觉得这样不太好,却又舍不得离开,只觉得心里很踏实,黑也不怕了,鬼也不怕了,只怕被人看见。老三趁这个机会得到了静秋的初吻。  一天,静秋无意中提到妈妈身体不好,需要吃核桃和冰糖补血。没过几天,长林提来了满满一篮核桃,老三拿来了一袋冰糖。静秋感激不已,却对两个男人的厚爱不知所措。  为了证明能还老三买冰糖的钱,静秋忍不住向他炫耀自己打零工的经历。听说静秋去干那些粗重又危险的零工,老三十分不放心,为劝静秋不要再去做零工,提出每月给静秋几十块钱,却被静秋以为他很瞧不起她,内心产生了反感。  静秋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得知,老三是有未婚妻的,而且是城里高官的女儿,她深受打击,决定从此不再理他,还向别人借钱,将买冰糖的钱还给了老三。老三不知静秋为何突然翻脸,内心不安。  结束了的任务,静秋就要回K市去了。老三要去送静秋,却遭到拒绝,心里十分不是滋味,给静秋写一了封信,说尊重静秋的选择,还劝她别再去做那些危险的零工。甜蜜的地下约会短暂的西村坪生束了,静秋回到了K市八中继续读书。五月的一天早晨,静秋在门外发现了一大丛盛开的,猜想是老三偷偷送来的,心里一阵甜蜜,却怕传出去影响不好,于是给老三回了一封信,警告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往不咎,下不为例”。  静秋利用暑假打零工,虽然辛苦,却很满意有这份收入。老三生怕静秋打零工受伤,先后托长芳和长林给静秋送钱,静秋这才知道老三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自己。几个月后,两人像特务接头般约到江边的亭子相见,老三终于向静秋说明,自己没有未婚妻,并且直言自己对静秋的爱慕。料峭春风中,两人身穿一件,抱在了一起,心也似乎贴得更近了。  静秋毕业,开始准备下乡接受再教育,这让静秋的妈妈心急如焚———下去容易回来难,更何况一个女孩子……这时K市出台了一项政策,教师子女可以顶替父母上岗。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然而手续却迟迟批不下来,静秋一家不得不处处小心翼翼。  在等待审批的日子里,静秋不得不到处打零工,偶尔也与老三偷偷约会。为了逃避他人的视线,两人不得不渡江到荒僻的对岸。老三告诉静秋,他正在争取调到K市来,就能与她天天见面了。静秋十分高兴。充满激情的一夜静秋接了一个新的工作,为做地坪。由于没钱买胶鞋,几天下来,静秋的脚就被烧掉了一层皮,脚底还烂了几个小洞。与老三约会时,尽管静秋再三遮掩,还是被老三发现她脚受了伤。老三要送她上医院,静秋不肯,急得老三在自己手背上划了一刀,吓得静秋不得不去医院。  两人分别包扎完,老三坚持要送静秋回家,于是他们的关系终于被静秋妈妈发现了。妈妈和老三深谈了一番,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他们的关系,只是跟老三“”:一年零一个月后他们方可再度会面。老三叮嘱静秋要好好照顾自己,并与她互换了一张照片,还留给静秋一些钱,叫她不要再去打工了,这才万分不舍地离开了静秋。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见不到老三让人挂心,静秋可谓喜事连连,先是成功顶职,到学校做了一名炊事员,后又被告知只要下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就可以转为教师。更叫人兴奋的是,静秋下放的农场离老三工作的地方不远。于是静秋找了个机会找到了老三工作的勘探队,却扑了个空,别人告诉她,老三调走了。  静秋莫名其妙,找到长芳,想打听一下老三的下落。长芳却说她哥得了住在县医院。静秋急忙找到县医院,却在病房里意外地遇见了老三。老三说自己得了感冒,所以在这住院。老三送给静秋一块山楂红色的布料,让静秋做一件衣服。再次看到老三,静秋很高兴,却害怕老三就是那个得了白血病的人。  回到家,静秋思前想后,决定无论老三是生是死,都要与他再不分开。第二天,静秋穿着连夜赶制的衣服来见老三,两人共同度过了一个一生难忘的夜晚。黑夜中,两人终于裸裎相见。静秋躺在老三怀里,听到他的心跳得很快,老三说想让静秋看看他的样子,否则可能会死不瞑目。静秋惊慌起来,以为老三发烧了,问他要不要叫医生。老三摇摇头,说自己很好。静秋也拉着老三的手在自己身上“看”,老三叹了一声,紧紧搂住了静秋……  那一夜,老三和静秋终于抑制不住情绪的冲动,但对性的无知与恐惧却令他们的举止荒唐可笑。特殊年代里被压抑的他们无知地度过了激情一夜,静秋以为自己“做了”,其实却并非如此。永不消逝的爱静秋回到农场后,却再也没有老三的消息。静秋找到医院,只看到了老三留下的一封信,信上老三说他对静秋撒了谎,他不能与静秋相守一生一世了。静秋认为老三得了白血病,为了怕自己难过才留下这样一封信,她找到老三住院的医嘱本,又找到长芳,却得知老三得的只是感冒,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只知道他调到A省B市去了。静秋开始相信老三欺骗了自己,“得手”后就跑掉了。尽管如此,静秋还是四处托人打听老三的病情,得到的结果是老三患有轻微的,并不是白血病。静秋死心了。  半年后,静秋的女伴魏玲来找她帮忙,静秋这才知道自己贫乏的知识让自己错怪了老三,老三当时并没有“得手”,极有可能是得了白血病,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躲了起来。为了再见到老三,静秋到A省去找他,却无功而返。  几天后,一个解放军来学校找到了静秋,自称是老三的弟弟,来接静秋去见他最后一面。他告诉静秋,老为想见静秋最后一面,尽管已停止用药、停止抢救了,却仍旧闭不上眼睛。静秋这才知道,老三其实就在K市,一直暗中关心着静秋。  静秋来到医院,见到已是弥留之际的老三,他已瘦得皮包骨头,深陷的眼睛半睁着,脸色像床单一样白。静秋跪倒在床前,拉着老三的手,一遍一遍地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直说到嗓哑了,老三还是没有反应。别人都劝她不用再叫了,静秋却一直记着老三说过,即使他的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她的名字,他也会拔回脚来看看她。于是她依旧不停地朝他呼喊:“我是静秋,我是静秋……”  她一边喊,一边抚摸他的眼睛。他的眼睛终于闭上了,两滴泪从他眼角滚了下来……  老三走了,按他的遗愿,他的遗体火化后,埋在了那棵山楂树下。老三生前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交给他的弟弟保管,并对他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  老三的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艾米,女,2005年开始在文学城连载纪实性长篇故事,著有《致使的温柔》(与人合著)、、《不懂说将来》、、《同林鸟》。 [编辑本段]媒体评论  等爱变成习惯   ◎小左   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   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   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情呢? 我是很少看这样的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如果不是这样,或者是有谁因为变故离开,就会觉得很遗憾,本来我们就是在故事中寻找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话去满足我们不曾得到的内心,可是这些个结局,让我们原本的期待落空,让我们又不得不真切的去面对现实。起起落落中,似乎也就习惯了这样的希望-失望,抑或希望-希望的局面。   看《山楂树之恋》,不管是在哪一章,哪一节,心底并未出现那样的希望,是让人没有期待的看下去。没有在心底里安排最后静秋要和老三怎样,冲破什么样的困难在一起了。而只是顺其自然的跟着作者的感觉走。至于到结尾,老三在痛苦中离去,也未曾觉得伤心,也没有流泪。似乎冥冥中觉得该是这样的。纯洁的爱情要求的是适时的死亡。   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静秋和老三的之间的感情,而是老三的付出,那种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付出。相反,静秋每次的乱想,对老三的种种猜测让我觉得很厌烦。若不是她多次的犹豫,若不是她把假设当作真正发生的,那也许结局又是另一种天地。可是,却不可能跳出那个年代的条条框框的,终究是受到限制的,怨不得谁。   我们都盼望过这样的感情。希望有一个人这样的人在身边。其实并没有什么山盟海誓。老三说: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是的,还有一个人替他活着,让他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并且走进了许多人的内心深处。   在书中,作者把山楂树描写成很美的一种树,似乎那种光芒是可以盖过任何一种绚烂的花朵的。而事实上,山楂树只是山间很普通的一种树,朴实无华,很难让人注意到。似乎在解释着,其实这样的爱很普通,别人的生活里同样存在。只是我们彼此的,横在中间的灾难,两人的惺惺相惜让花儿盛开的更艳丽了。而我们只有在经历一番风雨之后,才会发现之前的风平浪静是那样的可贵。   我在网上看到静秋回答读者的问题。有人问到,她是怎样度过那些个日夜的,在老三离去后。她回答得大意就是她和老三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少的,就没养成那种习惯,所以他走和他没走是一个并没有多大区别。   我们的爱情,到了最后,怕是都会成为我们的习惯,在我们分开的很久以后才会明白,不是陌生,不是距离,而是我们彼此都成了习惯。所以怎样度过失恋的痛苦,那就是把它当成习惯,久而久之,也就淡然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习惯总是抱着淡定的态度,我们很少会去主动改变。而爱情亦是如此。恋爱的时候,我们抱着习惯不放,我们伤心的分开了。分手之后,我们抱着习惯不放,我们把一切都看开了。老三的离开也是一件好事,不用经受婚姻的坟墓,至少留在静秋心理的印象永远是完美的。他的离去让一切成了一部哀伤的童话。爱情,若能适时地打住,那便是最美丽的。我看过一句话:当他在最爱你的时候让你走,那便是真地爱你。以前不明白,现在我懂了。爱,如此简单。只是我们让一切变得复杂而已。   不管别人怎样争论好与坏,是正常还是变态,但是,在静秋心里,是她生命中最美的恩赐了。曾经有一个男子,这样深切的爱着他,一直到永远。。
的感言:很好!
其他回答 (1)
艾米,女,2005年开始在文学城连载纪实性长篇故事,著有《致命的温柔》(与人合著)、《十年忽悠》、《不懂说将来》、《三人行》、《至死不渝》、《同林鸟》等,真正让她在华人世界名声大噪的则是《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自境外文学网站传入并迅速在国内网络疯传后,近日,这本“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终于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首印80万册。
小说《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不好,静秋一直很自卑;而英俊又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之子老三却喜欢上了静秋,甘愿为她做任何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据了解,这个令所有读者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真人真事。老三死后的三十年纪念日,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但小说中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
《十年忽悠》简介:
“艾米三部曲”系列之一,《山楂树之恋》续集。让你从侧面了解山楂树之恋中的人物,并了解是什么人写出了如此纯净的故事!
  艾米半自传体小说,讲述和丈夫黄颜十年的真实感情经历。
  真执着的女孩艾米,迷上了比她大三岁,英俊帅气的Allan。由于年龄的差距,阅历的不同,艾米单纯地认为爱情是“疯狂与自私”的。正当他们爱得水深火热的时候,一个暗恋Allan多年,比Allan大三四岁的女孩Jane为了他割腕自杀,并且到死都没有说出她的爱。这不仅恶化了艾米的“情感危机”,更使得Allan因自责而选择了逃避,离开了艾米。
  十年生死两茫茫,多年来两个人就像是受伤的小动物,远远躲着,舔着自己的伤口,不与对方有任何联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舞会上再次相遇……他们能否在经历了很多坎坷和伤痛后,成熟地面对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寓言是否会在他们身上实现?
  痴心若有罪,情愿自己背一个为爱痴狂的教授千金,一个为情所困的得意门生,注定要携手走过一段心酸的浪漫,当为爱舍身的残酷敲击他脆弱的心灵,当令人窒息的质疑与猜忌充斥她敏感的神经,忠贞与背叛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而又紧紧相依,分离与相聚顿时化作她伤心的点点泪滴……〔冤家〕变〔爱侣〕的路走得好辛苦,但夹杂着忽悠的爱情何时会变得真诚?这份刻骨铭心的爱将会如何继续?听艾米为你讲述她的爱情日记……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米加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