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收集类网页游戏我非常感谢谢知道的来说下?

一般盗版书摊出现了什么书,说明那本正版书卖得不错。
一般盗版书摊出现了什么书,说明那本正版书卖得不错。
来自子话题:
睡觉前答一发&br&&br&Evernote深度使用快半年了,现在有1292条笔记,原创笔记(todo,备忘,日记,总结,读书笔记,to GF)加起来大概也有700条了,&br&曾经有一段时间 想把让Evernote来接管我的生活,就像当初刚开始使用为知笔记一样 把所有的信息全部都倒腾到Evernote里面去Evernote宣传的是很美好,你人生的第二个大脑,可是 这个大脑使用起来 却并不是那么的beautiful,当相册是不对的,当单纯的资料存储也是不对的,就像之前 往前去5年左右电视上满屏幕播放的广告圈套 一样,一个999的山寨机融合了iPhone 相机 录音笔 游戏机 等等功能,却忽略了自己最在意的体验。&br&&br&&br&so 最近一直在思考,对于自己来说 ,Evernote到底是什么 又不是什么呢?&br&&br&大学刚毕业,我曾经很蛋疼的专门建立一个Evernote笔记本组,把大学期间的课件全部放进Evernote里面去,但是这两个月的观察,我根本没有翻看过一点。&br&也曾经想把Evernote当作一个相册来使用,断断续续的转移了一部分照片进来,却发现当一个笔记大小超过30MB的时候,第一次打开就会卡,更别说在ipad和iPhone上的体验了。&br&3,4月的时候,利用雅思考试复习的间隙,自学了一下安卓,把部分的安卓笔记放了进来,现在来看,也不是最佳的方法,Evernote的二次编辑功能弱爆了- -#&br&&br&其实,Evernote就是个简单的笔记本,不多不少,不好不坏。&br&我曾经蛋疼的把所有的和自己相关的东西充入到Evernote就像花999买一个山寨机一样,样样都有,样样都不爽。&br&&br&&br&------------------------------------------------------------------------------------------------------------------------------------------------&br&回到正题-
- #&br&&br&&ul&&li&因为我是万年苦逼的异地恋,所以比楼主要多一个功能,每天对女朋友说的话什么的会留言到这里,距离虽远一点,心在一起就OK啦。&img src=&/85dab7debb495c4b8e106_b.jpg& data-rawwidth=&183& data-rawheight=&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3&&&/li&&/ul&&ul&&li&因为QQ聊天记录什么的我看的比较重要,加上邮件也有不少
so这样会方便很多-
查看什么的&img src=&/eac222d93c1dda5e2cfff5_b.jpg& data-rawwidth=&179& data-rawheight=&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9&&&/li&&/ul&&ul&&li&我会告诉你 Evernote配套的食记很好用么=
= #其实,记录每一顿吃什么 真有点第二个大脑的感觉,虽然我只记录了70+,而且有一半是GF那边记录的。在手机端用这个食记app来看记录的东西很舒服。&img src=&/359b6c03b_b.jpg& data-rawwidth=&252& data-rawheight=&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2&&&/li&&/ul&&ul&&li&因为我比较懒惰,而且有没有毅力,所以会做一些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事情来锻炼,比如我会在Evernote里面建立一个
每日一照,每天给自己照一张照片-
- #之前一直用everday来坚持,后来发现每天照完照片之后,可以在下面做个笔记评论一下蛮有意思的-
- &img src=&/ab4cbd641117_b.jpg& data-rawwidth=&147& data-rawheight=&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7&&&/li&&/ul&&ul&&li&日记啊,每周回顾,目标归纳,读书笔记什么的 都是常用用途了。网摘和知识管理,因为200+的网摘,自己都很少去看,倒不如利用Instapaper的导出功能,变成ibook可看的格式,当书看-
- # 昨天导出了两本,感觉还不错,算个引申吧。&/li&&li&任务清单功能
我倒觉得很好,尤其这段时间,要买一些必要的东西,在电脑端快速的记录要买的东西,然后同步到手机端的实行是很好,但是IF 拿Evernote来GTD是很别扭-
-#&br&&/li&&/ul&好好睡觉吧 -
睡觉前答一发Evernote深度使用快半年了,现在有1292条笔记,原创笔记(todo,备忘,日记,总结,读书笔记,to GF)加起来大概也有700条了,曾经有一段时间 想把让Evernote来接管我的生活,就像当初刚开始使用为知笔记一样 把所有的信息全部都倒腾到Evernote…
谢邀。&br&&br&我自己是常年坚持整理资料的。原因很简单,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事需要写三个小时的法律意见书,我半个小时就能写完,而且质量还更高,因为准备工作之前都做好了。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包括上知乎什么的。&br&&br&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资讯太多且质量良莠不齐时,通过一定流程去粗取精,把那些有反复利用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并进行系统化。用什么工具记笔记、如何整理笔记,都是高度个人化的经验,可以参考,不要照抄。“磨刀不误砍柴工”,但如果光磨刀不砍柴,就需要反思了。&br&&br&至于“教别人”这一点,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我的体会是这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方法,通过给别人讲会加深自己的理解。
谢邀。我自己是常年坚持整理资料的。原因很简单,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事需要写三个小时的法律意见书,我半个小时就能写完,而且质量还更高,因为准备工作之前都做好了。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包括上知乎什么的。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
来自子话题:
完全不同的两类产品,这也能问的出来,而且还能把所有正确答案给折叠掉,奇葩了。&br&如果说evernote和知乎有共同点,那么我可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点,这不就变成废话了么,还答个P!!!
完全不同的两类产品,这也能问的出来,而且还能把所有正确答案给折叠掉,奇葩了。如果说evernote和知乎有共同点,那么我可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点,这不就变成废话了么,还答个P!!!
来自子话题:
“菊与刀”中曾经说过:日本人对于纪录历史有种执着的爱好,不放过记下生活中的各种细节。Evernote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诉求。在日本,关于Evernote如何使用的书就有37本,介绍的非常全面。同时Evernote与日本运营商Docomo的合作也帮助人们迅速了解了Evernote那个产品,甚至成为了大家购买Docomo手机的主要考虑因素。
“菊与刀”中曾经说过:日本人对于纪录历史有种执着的爱好,不放过记下生活中的各种细节。Evernote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诉求。在日本,关于Evernote如何使用的书就有37本,介绍的非常全面。同时Evernote与日本运营商Docomo的合作也帮助人们迅速了解了Evernote那…
来自子话题: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克飞象 - 专为印象笔记打造的Markdown编辑器&i class=&icon-external&&&/i&&/a&&br&最近刚发现的。一款web版的Evernote的Markdown编辑器。在网页中使用Markdown编辑后可直接保存到Evernote。支持代码块语法高亮,支持上传图片,保存笔记中有“编辑Markdown”快捷按钮进入修改。&br&目前使用体验还不错。&br&&br&补充:前几天看到的消息,马克飞象获得印象笔记和CSDN联合举办的开发者大赛冠军。&em&&br&&a href=&/app/maxiang/web-app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pp/&/span&&span class=&invisible&&maxiang/web-app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em&
最近刚发现的。一款web版的Evernote的Markdown编辑器。在网页中使用Markdown编辑后可直接保存到Evernote。支持代码块语法高亮,支持上传图片,保存笔记中有“编辑Markdown”快捷按钮进入修改。目前使用体验还不…
有次我看kindle没开小灯,打开iPad照着看效果不错。
有次我看kindle没开小灯,打开iPad照着看效果不错。
来自子话题:
2013年9月我认真思索,为自己创造了一套笔记本、标签使用系统,&u&经过一年的实践验证,到现在感觉非常好用,所以拿来与大家分享。&/u&关于【笔记本】的部分,其他知乎前辈的回答已经非常充分了,我就不多说,下面主要讲讲【标签】的运用部分——建立高效的标签系统。&br&
有一点我想提前强调:&br&&blockquote&&ul&&li&每人情况不同,我分享的是思路,而不是最终结果!&br&&/li&&li&要建立灵活的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为服从现实而不断改进,乃至重新建立!&br&&/li&&/ul&&/blockquote&&br&&br&&b&一:建立自己的《标签基本使用原则》&/b&&br&&b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标签系统的&b&&i&灵活&/i&&/b&除了带来“方便”也很容易造成“混乱”。我想这也是令很多朋友头疼的地方。我的做法是&u&&b&以实用为原则,混乱中建立秩序&/b&&b&。&/b&&/u&&br&&br&
为什么要提前建立秩序?很多人喜欢简单粗暴的给条目加标签,不加思索地把自己想当然的关键词就作为了标签。久而久之,标签列表变得非常之凌乱,我们来看看会产生哪些后果:&br&&br&&br&&b&(1)歧义标签&/b&&ul&&li&“小米”同时标注《我与王小米出游记》、《小米的绝妙吃法》和《小米手机简析》几条毫不相干的笔记&/li&&/ul&&b&(2)标签使用含糊&br&&/b&&ul&&li&“服装”标签可能标注《优衣库23条经营理念》,也可能标注《本年度秋季最流行搭配》&/li&&li&“电商”标签可能标注《马云谈如何踢足球》,也可能标注《马云谈淘宝战略》&/li&&/ul&&b&(3)同义词标签&br&&/b&&ul&&li&同时出现 “Uniqlo 优衣库” “ 优衣库 Uniqlo” &br&&/li&&li&同时出现 “大锤” “王大锤”&br&&/li&&li&同时出现 “乔布斯” “Jobs”&/li&&/ul&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列举,然后思考建立适用于自己的标签使用原则,比如我的原则很简单:&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1.名称类的标签,能用中文的就不要使用英文;
2.能全称的,就不用简称;
3.就文章本身内容使用标签:绝不用“电商”标注《马云谈如何踢足球》。
&/code&&/pre&&/div&&br&&b&
可以把给自己制定的使用原则用一条笔记记下,根据需求可以随时修改。&/b&&br&&br&
有了《标签基本使用原则》可以消除一部分混乱了,但是距离“好用”“高效”还远远不够,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歧义标签】的例子还是无法解决,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有没有一个通用而且简单的方法?我的思路是,&b&从几个不同的“纬度”来标注一条笔记&/b&。&br&&br&&br&&br&&b&二:基本&i&属性&/i&纬度&/b&&br&&br&
之所以叫基本纬度是因为这一累标签具有“通用性”,在使用这一类标签的时候,我建议&i&采取“固定格式”&/i&,为的是&b&逻辑清晰&/b&和&b&易于管理&/b&。这一大类标签分为几个小类:&br&&br&&b&
1.地点:&i&[@北京]&/i&&/b&&br&
假如一条笔记描述了某个位置,我们用[@XX]来标注。或者仅仅是你在老家保定写了一条日记,你也可以[@保定]。有人问,有必要使用加“@”这种固定的格式吗?当然,当你在印象笔记手机APP上输入一个@时,你常用的地点标签会依此排开,再用手点就可以了,很方便——逻辑清晰、易于管理。其它的固定格式也是这个道理,不再解释。&br&&img src=&/df6a41d28efbc8696dafacf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df6a41d28efbc8696dafacf_r.jpg&&&br&&br&&b& 2.场景&/b&:&i&[饭馆][书店][酒吧]……&/i&&br&
这类标签一定程度上是辅助地点纬度使用,但不限于此。这类标签的用途非常赞,比如你曾经在网上收藏了几篇介绍上海特色餐馆的文章,时间已久想不起来,这时候只要搜索[@上海][饭馆],立马呈现眼前,耳边传来小伙伴们的赞赏声“你真是个百事通啊~”。&br&&br&&b&3.评分系统&/b&:&i&[###][####][#####]&/i&&br&
这三个标签是用来标注一篇文章质量、有用程度、重要程度用的。我自己简单的分为了重要、比较重要、很重要这三种级别。这三个标签不是什么时候都出现,仅在自己认为文章值得回顾或者不得不回顾的时候使用。建议你经常回顾标示重要性的文章,并且根据掌握情况更改他的评分标签。&br&&img src=&/e96b61a67bff884_b.jpg& data-rawwidth=&913&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3& data-original=&/e96b61a67bff884_r.jpg&&&br&&br&&b&4.媒体&/b&:&i&[book:逻辑学导论][movie:冷山][song:最後の一葉][album:シラユキ]&/i&&br&
我用来标注读书笔记、影评、歌词等等,当然一篇文章引用了某书的一段话我也会用[book:xxx]标签。有人疑惑,为什么要用[book:xxx]这种格式,直接用书名号不就得了。原因是这类标签特别容易出现歧义,使用固定的格式为的是逻辑清晰和易于管理。举个例子,《北回归线》这本小说其实跟“北回归线”这个名词没有关系的,我看到[book:北回归线]
这个标签的时候,我知道不会检索到相关的名词解释。其它的固定格式也是这个道理,不再解释。&br&&img src=&/8bda017e01_b.jpg& data-rawwidth=&386& data-rawheight=&3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6&&&br&&br&&b&
5.人物&/b&&i&:[人名]或者[people:人名]&/i&&br&
根据我的经验发现,给笔记加入人物标签真的非常实用,点击标签[people:大锤],与他的一次出行、他空间截的照片、他说过的话立刻呈现在眼前。这样“大锤”这个人与“大锤手机”就不混淆了。&br&&br&&b&
6.项目&/b&:&i&[##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子项目]&/i&&br&
这是为补充标签系统的不足而存在的。比如我在筹划一家淘宝店铺上线的时候,涉及到&b&摄影、电脑技术、市场分析、人事管理、财务管理&/b&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为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我把这些不同领域的东西我是放在不同的笔记本里,当他们需要组合使用的时候,统统给他们打上项目纬度标签,非常方便调用。&br&
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活动项目标签,&u&我用[##Doing]标签标注我临时需要的笔记,当处理完后再删掉这个标签。&/u&&br&&br&&b&
7.愿望与计划(GTD)&/b&:&i& 事情[~to do] 地点[~to go] 物品[~to buy]&/i&&br&
我会给我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买的东西加上这个标签,这些事情我现在不必做,当我闲下来想找些事情的时候,这类标签就大派用场啦!当然,你大可以用[~ToDo]这种格式去构建自己的GTD系统,因我我已经脱离了严格的GTD系统,这里就不再阐述了。&br&&br&&b&8.标记系统纬度&/b&:&i&[##需要回顾][memo]&/i&&br&
[##需要回顾]这个标签是从项目纬度进化来的,当我在复习曾经笔记时发现又些需要加深记忆的,我会打上这个标签。当我认为笔记不需要特意回顾后再删掉这个标签。&br&
[memo]这个标签是我自己的小习惯,相当于给一篇笔记“加星”了,如果笔记里有我写过的话,我会统统打上这个标签。而且,打这个四个字母的手感非常的好~&br&&img src=&/7eafaf76a2e05fd27bad472aab0bec2f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7eafaf76a2e05fd27bad472aab0bec2f_r.jpg&&&br&&br&&b&三:细分的内容纬度&/b&&br&&br&&br&
笔记的内容门类繁多,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没有一套固定的系统,这里我分享两个思路。&br&&br&&ul&&li&为每个笔记本设计一套内容标签系统:比如我为我的【空间与家居 】这个笔记本就设计了[卧室、书房、客厅、厨房]这些标签;&br&&/li&&/ul&&img src=&/74bbd43a1de84fa63d17f6da37b9604d_b.jpg& data-rawwidth=&187& data-rawheight=&3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7&&&br&&img src=&/d0aaedf85c2d93a4d55e004e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d0aaedf85c2d93a4d55e004e_r.jpg&&&br&&ul&&li&网络文章使用其自有的标签:现在很多网页都有自己的标签,可以作为参考。&br&&/li&&/ul&&img src=&/d9ac281672_b.jpg& data-rawwidth=&743& data-rawheight=&1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3& data-original=&/d9ac281672_r.jpg&&&br&
一个好的标签系统,是适用于未来的、可以不断发展的,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2013年9月我认真思索,为自己创造了一套笔记本、标签使用系统,经过一年的实践验证,到现在感觉非常好用,所以拿来与大家分享。关于【笔记本】的部分,其他知乎前辈的回答已经非常充分了,我就不多说,下面主要讲讲【标签】的运用部分——建立高效的标签系…
上面答案都弱爆了!&br&Microsoft Onenote 专家级视频教程(中文语音哦~):&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Tk2NjU1MzIw/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C47BFC0EA18A66D805A-707A-DFA3-C3BF-E7BD9E382F94&&&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onenote使用方法&/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Tk2NjU1MzIw.html&/div&
&/div&&/div&&br&另外一个视频里没有提到的逆天功能是图片文字识别(OCR)功能,在图片上右击“复制图片中的文本”:&br&&img src=&/cdcbad2ba1119909bddfea_b.jpg& data-rawwidth=&966& data-rawheight=&7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6& data-original=&/cdcbad2ba1119909bddfea_r.jpg&&&br&&br&复制后,再粘贴到空白地方,即可把图片上的文字复制出来。其准确度、速度、便捷性,完爆其他文字识别软件。&br&&img src=&/a46ce4c0a9_b.jpg& data-rawwidth=&959& data-rawheight=&6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9& data-original=&/a46ce4c0a9_r.jpg&&
上面答案都弱爆了!Microsoft Onenote 专家级视频教程(中文语音哦~):另外一个视频里没有提到的逆天功能是图片文字识别(OCR)功能,在图片上右击“复制图片中的文本”:复制后,再粘贴到空白地方,即可把图片上的文字复制出来。其准确度、速度、便捷性,…
分享一下个人经验。&br&&br&我目前是Wiz PC端的用户,在2008年左右开始留意笔记软件,用过EverNote 2~4版本、针式PKM、PKM2、MyBase。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Wiz。&br&&br&我的需求很简单:&br&&ol&&li&网页资料的收集和管理&/li&&li&导出容易&/li&&li&编辑容易&/li&&li&体积小、速度快&/li&&li&特别是有大量图片的时候还要很快&/li&&li&数据安全&br&&/li&&/ol&&p&&b&注意,我没有一些别人认为很重要的需求:&/b&&/p&&ol&&li&我不需要管理太多真实材料(不需求ocr文字识别)或者电子文件(pdf、doc)&br&&/li&&li&我不需要网络、云同步&/li&&li&我不需要保密或者加密&/li&&li&我不需要在移动设备上面用&/li&&li&我有一定的软件使用经验,不需要傻瓜化功能&br&&/li&&/ol&&br&&p&那么,我现在来说说,为什么我选择了Wiz,而不是EverNote。&/p&&br&&ol&&li&&b&资料收集能力极强&br&&/b&&br&Wiz的团队是以网页内容收集工具“网文快捕”起家的,网页信息收集可以说是Wiz的老本行。有很多人提过使用EverNote的时候,可以配合一些别的软件或者插件来提取正文,很方便。&br&&br&而对于做这个起家的Wiz,提取正文这个根本是最基本的功能,不需要其他程序协助。另外,Wiz还提供了开放的正则表达式提取工具,让用户可以自行编写正则表达式,针对不同的网页对正文进行提取。&br&&br&&img alt=&[Image]& data-rawheight=&642& data-rawwidth=&843& src=&/9a89bc039ee9a9d178e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3& data-original=&/9a89bc039ee9a9d178e7_r.jpg&&&br&Wiz团队的目标应该是希望形成一个生态圈,让有能力的用户贡献提取方式,让Wiz自身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因为目前Wiz的用户数量不多,所以这个远景没有实现。而这个功能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用。&br&&br&不过正如我上面说的,我有折腾这些东西的能力,我不需要傻瓜化功能。因此,Wiz把这个提取功能开放给我用,对于我来说就很棒——我可以做更多事情。&br&&br&&img data-rawheight=&701& data-rawwidth=&766& src=&/dfee0ac1eb2b532ca6aba84477aafe8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dfee0ac1eb2b532ca6aba84477aafe88_r.jpg&&&br&再有,看看这些丰富的选项,对于喜欢简单的用户,这显得很繁琐,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需求,而且他们一看到选项多就无所适从。而对于我来说,更丰富的选项,代表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便利。如果我没有什么需求,那么直接保存就是了,一点不麻烦,但是如果我还有什么需求,那么这些额外的选项就帮大忙了。&br&&br&比如说对于分页网页的保存。在一些新闻网站,一些比较长的报道都会分页的,这时分页保存就很有用了——你不会想一页页翻,一页页保存的。而EverNote要借助额外的工具才能做到。&br&&br&&img data-rawheight=&567& data-rawwidth=&659& src=&/eeeb1a495ee93f202d8aa628a247616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eeeb1a495ee93f202d8aa628a2476162_r.jpg&&&br&至于截图功能,有是有,但是真的就只是截图,比不上EverNote有专门的截图软件Skitch,这是事实。&br&&br&&/li&&li&&b&资料管理方便随意&/b&&br&&br&Wiz中笔记文件夹的结构和实际的文件结构是一致的。比如说,我现在正在做一本书的录入,我建立了一个项目来管理这其中的所有的资料:&br&&img data-rawheight=&554& data-rawwidth=&505& src=&/0d956a52da9f10e715cc0e7b63d258c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0d956a52da9f10e715cc0e7b63d258ce_r.jpg&&&br&而在我的电脑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同样的目录和文件:&br&&br&&img data-rawheight=&383& data-rawwidth=&826& src=&/ee82d7ef0409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ee82d7ef0409a_r.jpg&&&br&注意,其中的ziw文件就是每一个笔记的内容,文件名和笔记文件名都一样。而其他文件夹和文件,是我自己建立的。&br&&br&这里就是和一般的做法一样,把项目中所有的内容都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方便统一管理。&br&&br&这也使得目录可以用很大的深度,指受Windows的限制。而资料的取用也相当方便,你不光可以用Wiz来管理,也可以直接搜索电脑上的文件,轻松找到你自己的资料。&br&&br&而当你完成了整个项目,要进行存档的时候,也只要在Wiz里建立一个存档目录,把这些文件放到你用来存档的文件夹就可以了。你照样可以用Wiz来管理你的这些资料,相当方便和随意。你要看看项目文件夹里面的内容的时候,这样打开就可以了。&br&&br&&img data-rawheight=&536& data-rawwidth=&800& src=&/e82cea718ac7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82cea718ac70_r.jpg&&&br&&br&&/li&&li&&b&内容导出容易&/b&&br&&br&&img data-rawheight=&414& data-rawwidth=&395& src=&/c00ea999be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br&&br&&/li&&li&&b&编辑体验极好&/b&&br&&br&Wiz有目前最好的笔记编辑体验。为什么?&br&&br&因为Wiz是开放性的,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所有的笔记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件,就是ziw后缀的那些文件。&br&&br&那么ziw文件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一个zip压缩包。你可以用任意一种解压软件解压它,包括Windows自带的zip解压软件:&br&&br&&img data-rawheight=&258& data-rawwidth=&856& src=&/129b8f596add47f632c0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129b8f596add47f632c05_r.jpg&&&br&你可以清楚看到,ziw里面就是一个html文件,如果你的笔记有贴图,里面还会有一些图片。&br&&br&Wiz打开笔记的时候,实际上是把笔记解压到临时目录,然后调用Wiz的浏览器引擎来打开那个html文件。在以前Wiz用的是IE,而现在新版本以及改用Chromium了,浏览体验更好。&br&&br&这也意味着,你可以用任何一种支持html的软件,来打开Wiz的笔记!!&br&&br&&img data-rawheight=&564& data-rawwidth=&575& src=&/250cbdadacdd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250cbdadacdd4_r.jpg&&&br&你喜欢用Vim?Emacs?Sublime Text?都没有问题!你可以用任意一种你喜欢的编辑器来写笔记!&br&&br&更重要的是,Wiz的笔记内容实际上是用html来保存的,而且目前用的是Chromium。这意味着,如果你懂html,那么你想怎么排版你的笔记都可以——只要html能做到的,甚至用上javascript都可以。&br&&br&目前,已经有Emacs用户给Wiz制作了插件,让Wiz可以用Org Mode来写笔记:&a href=&/plugins/1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rg-Mode插件----为知笔记应用中心(beta)&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还有思维导图啦:&a href=&/plugins/1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eemind浏览插件----为知笔记应用中心(beta)&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data-rawheight=&333& data-rawwidth=&563& src=&/902e11c206a56ddcef77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902e11c206a56ddcef77ff_r.jpg&&&br&&br&&br&语法高亮、添加批注什么的:&a href=&/plugins/16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知助手(webkit版)----为知笔记应用中心(beta)&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正是因为Wiz笔记文件的开放性和通用性,你可以用太多太多的玩法了,这是EverNote完完全全无法比拟的。&br&&br&&/li&&li&&b&笔记体积小、打开速度快&/b&&br&&br&正如上面说的,Wiz把文件直接保存,文字以html保存。实际上存在数据库里面的只有一些索引内容——不论你的笔记内容有多少、有多大,在数据库中占的分量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Wiz的数据库可以十分的小。&br&&br&而EverNote是把内容存到数据库中的,连图片都是。因此纯文字还好,如果是图片多的笔记,那么数据库就会迅速变大,导致EverNote的数据库会越来越臃肿,速度越来越慢。&br&&br&Wiz则是在打开大的笔记时才会慢(因为要等压缩了的笔记解压)。&br&&br&&/li&&li&&b&数据真心安全&/b&&br&&br&还是因为开放,Wiz的笔记全部都实实在在放在你的硬盘中的。也就是说,除非你的硬盘挂掉了,不然你的笔记不会有任何问题。就算你没有Wiz,也完完全全可以打开你的笔记——所有笔记都是明文的,你可以轻松搜索到。不像Firefox扩展Scrapbook那样,笔记都是数字唯一码,不靠扩展根本找不回原来的笔记。也不像EverNote,内容都存在数据库里面,没有了EverNote,根本拿不出来。&/li&&/ol&
分享一下个人经验。我目前是Wiz PC端的用户,在2008年左右开始留意笔记软件,用过EverNote 2~4版本、针式PKM、PKM2、MyBase。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Wiz。我的需求很简单:网页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导出容易编辑容易体积小、速度快特别是有大量图片的时候还要很…
来自子话题:
趁着今天(昨天) Evernote 中文版印象笔记发布的时间,也作为一个有 5 年Evernote使用经验的用户和中文版的翻译者之一,我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r&&ol&&li&关于多终端同步&br&首先说下软件的多平台版本问题,PC时代微软 Windows 一度占据了操作系统 90% 以上市场份额,因此,开发面向大众的软件绝大部分都在Windows平台,采取的多是销售软件授权的商业模式;尽管Linux下也有不少软件,但软件授权的商业模式正是Linux开源和免费思想所不齿,因此很多Linux下的软件没有 Windows 版本。&br&&br&在PC年代,甚至在互联网兴起之后,或许有些客户端和互联网数据的交互,但多平台版本的软件是很少的,因为用户多使用同一台终端和同一种操作系统,几乎不会有 Windows 与 Linux 或 Mac 下切换使用软件的需求。因此,没有同一软件的多终端问题,同样也不存在同步问题。&br&&br&Evernote 是以曲线识别技术切入笔记领域,作为各种文本,图片,扫描件等个人内容收集软件。没有记错的话, Evernote 2.0 应该是只有 Windows 版本(不太记得有没有 Mac 版本),而且用户所有的数据都是保存在本地。但 Evernote 3.0 后改变了策略,增加了注册用户的概念,使得笔记主要在云端保存,开始能在浏览器里查看,逐渐有了各种手机客户端,几乎可以在全部电脑上使用(Linux没有官方版本),这就是 Evernote 多终端的来源。所有数据以云端为主,通过一套同步机制保证各客户端数据一致,这就是 Evernote 的多终端同步。&/li&&li&关于云存储&br&云存储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要成为一个必然选择。移动互联时代,个人绝大部分数据都应该存储在云端。就好比现在个人的大部分现金都存在银行,在家或出门基本不会携带大量现金一样,未来宁愿把个人数据存在自己的PC和手机上的人是极其不明智的,道理相同,不再展开阐述。稍微补充一点移动互联产品开发中涉及的数据隐私问题,隐私问题的根本在于信任和安全,畏首畏尾继续开发数据完全存储在个人终端的应用程序也是不明智的,赢得用户的亲睐和信任是解决隐私问题的关键。&br&&br&在此,不得不提 Evernote 云存储中一个很重要的创新点,就是按照每个月给传输额度而不是限制总的云存储空间。这点与很多云存储服务很不同,但我认为这种模式将成为所有云存储厂商的参考范例。&br&&br&云存储实际面临着两个问题:存储空间和访问速度。 访问速度影响因素较多,不同用户体验也有很大差别,但存储空间是个确定的数字,用户从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确实需要,一般来说只看数字。比如邮箱时代拼大小,拼到最后就是无限大,但这样的邮箱现在还有吗?如果给用户总存储空间非常大,并且用户可以随意使用,在有限的带宽下,一旦有几个用户长时间传输超大文件,整体的访问速度就下降了,导致成本增加或用户体验变差,最后无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应用。而如果限制空间大小,文件类型或传输速度的话,又很难被用户选择。&br&&br&因此,解决办法一定是限制一段时间内的传输额度,满足用户即可。但总空间不应有控制,因为如果用户愿意把所有数据都存储在你的服务上,给用户安定,持久,安全的感觉,就会有超高的用户黏性,一旦形成这个壁垒,新应用很难把用户拉走。 &/li&&li&关于 Apple 的 iCloud,Google 的 Drive 与Evernote云存储的不同&br& Apple 的 iCloud,Google 的 Drive
目前都集中在文件级别,或者说非结构性数据,类似于网络的文件系统。而Evernote的云存储类似于现在的数据库,所有的笔记都是结构化的,在本地也采取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所以这两种云存储不是一种类型,竞争级别不在一个层次,所以目前这两个威胁的是Dropbox等网络硬盘,而对 Evernote 几乎不构成威胁。当然iCloud和Google也同样会发展数据库级别的存储,但只能拭目以待。&br&&br&个人看来,Evernote 不限存储总量的传输额度控制是很重要的创新,而云存储类的产品黏性很大,如果用户体验差别不大,用户流失,数据搬家会随着使用时间越长可能性越低。如果说 Dropbox 受到 iCloud 和 Google Drive 威胁的话,客户端和账户集成是个威胁,而对于 Evernote 来说,目前看来不存在。 &/li&&li&关于 Evernote 的核心竞争力&br&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我始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背后的设计思想。任何功能都可以被模仿,任何界面都可以拷贝,但能够根据应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始终抓住用户的产品设计思想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br&&br&在 Evernote 3.0之前的时代,Evernote 的竞争对手是 Onenote,这个微软 Office 的组件市场占有率不必说,其界面和功能设计几乎是 Evernote 难以企及的。Onenote 坐拥着大量的专利,目标是要做一个纸质笔记本的替代品,因此方向是去优化页面的设计,去优化自由排版,去优化书写笔迹,去优化笔迹搜索(Evernote 的曲线识别就是干这个的),总体来说,如果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原笔迹书写(某高端红品牌的平板主打功能),Onenote 现在作为一个本地笔记本还有许多优势。&br&&br&我曾今也用过1年多的Onenote,积累了大量的笔记,但 Evernote 2.0 出来以后,尽管当时没有云同步,但我决定把所有的笔记导入Evernote。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天上网浏览各种内容,总是有一些觉得不错的东西需要摘录,Evernote在右键菜单中集成“网页剪辑器”,能够实时选取一段文字,一键添加到 Evernote,方便地摘录下来。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点,技术难度也不高,但就这一个小点打动了我,尽管早期当时体验还远不如 Onenote。但 Evernote 从右键剪辑网页内容,从本地存储到云端存储,从改变云存储的空间和传输控制方式,一点一点地创新成就了今天的 Evernote。&br&&br&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软件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设计思想,这些小优势的一点一滴的累积就形成了 Evernote 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要总结核心竞争力的话,我觉得由于多终端同步和云存储带来的用户黏性、用户数据迁移成本所带来的壁垒共同构成了现在 Evernote 的强大竞争力。&br&&br&目前国内也有很多模仿 Evernote 的产品,有的几乎是照抄,图标很类似,仅仅客户端界面改了点颜色。尽管如此,依然从这些模仿者的产品看出有很多小的创新点:比如有道的汉字手写,可以在触屏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书写,最后形成一段排列相对规整的手写文字。这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功能在 QQ 和米聊上都很受欢迎,不知道 Evernote 中国团队会不会也开发一下这项很具中国特色的功能。我相信,这些模仿者也都在力求创新和超越,而他们好的创新点也会逐渐增加产品的用户黏性,首次用有道或麦库的用户,形成习惯后要向 Evernote 上迁移也不那么容易,只要产品基本满足用户需求,别在商业化过程中,通过极大降低用户体验把用户逼走,或停止开发自行没落。&/li&&/ol&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说有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是用户的创造内容和个人数据处理和存储,在操作系统的上层,应该有个数据系统。而应用程序的多终端问题,个人认为可能是个过渡阶段,最终会形成以智能手机为个人计算终端,适配主要应用场景输入输出设备的单一应用程序。由于和这个问题关联不大,希望能有机会下次再和大家探讨。&br&&br&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问题,由于水平所限,必定有不少错误和一孔之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趁着今天(昨天) Evernote 中文版印象笔记发布的时间,也作为一个有 5 年Evernote使用经验的用户和中文版的翻译者之一,我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关于多终端同步首先说下软件的多平台版本问题,PC时代微软 Windows 一度占据了操作系统 90% 以上市场份额…
来自子话题:
意思是单条笔记容量不能超过25M。
意思是单条笔记容量不能超过25M。
来自子话题:
这种笔记类的软件,国外的当属Evernote,国内现在的一匹黑马是“为知”。有道和为知比起来差远了,你可以试试“为知“的
这种笔记类的软件,国外的当属Evernote,国内现在的一匹黑马是“为知”。有道和为知比起来差远了,你可以试试“为知“的
来自子话题:
&b&除了evernote,还有onenote!!&/b&&br&&br&&b&对我个人而言,evernote是一款收集笔记,资料的工具,而onenote则是一款整理,内化资料,成为知识的工具。&/b&&br&&br&这种定位的差别在于,&b&evernote的接口丰富&/b&,比如说多看可以直接导出笔记到evernote,比如说kindle也有专门的网页可以导出到kindle,比如说chrome上有个evernote的插件可以任意保存网页,截图。这就意味着evernote是一个便于收集,方式多样灵活的随手笔记,&img src=&/b0d91bd20d83cb4402fbaed_b.jpg& data-rawwidth=&772& data-rawheight=&1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2& data-original=&/b0d91bd20d83cb4402fbaed_r.jpg&&&br&&br&&br&至于onenote,它的接口并不丰富,但是它有自己的优点:&b&美观大方,易于整理。&img src=&/34dda353e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34dda353e5_r.jpg&&&/b&&br&相对于evernote那惨不忍睹的界面,onenote就是一本高大上的笔记本了有木有?&br&&br&那么,在这种差异性之下,如何优雅的使用evernote和onenote呢?&br&在我眼中,evernote就是那种在课堂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跟着老师的板书,思路瞎写瞎折腾的笔记。而onenote就是那种课后自己买的一本漂漂亮亮的,把课堂中的笔记认真誊写,顺便补充例题完善知识结构的笔记本。&br&&br&&br&举个例子,我用多看,碰上好的句子,好的思想,随手一划,一则笔记已经大功告成。等到一本书看完,把这本书所有的笔记导入到evernote之中,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你懂得。这还没完,老师从小告诉我们要把一本书由厚读薄,这就该整整思路,写写感想,于是,我就又大笔一挥,把所有的笔记复制到onenote之中,这本书独立一章,思维导图独立一页,笔记独立一页,感想独立一页。酱紫,从本来零碎的笔记,就变成有板有眼,有头有尾,方便查阅,逼格浓浓的笔记了有木有!!&br&&br&============================================&br&&br&&b&资料,资讯,信息,这些是别人的&/b&&br&&b&知识,思维,逻辑,这些是自己的&/b&&br&&b&酱紫&/b&
除了evernote,还有onenote!!对我个人而言,evernote是一款收集笔记,资料的工具,而onenote则是一款整理,内化资料,成为知识的工具。这种定位的差别在于,evernote的接口丰富,比如说多看可以直接导出笔记到evernote,比如说kindle也有专门的网页可以导…
来自子话题:
因为test case是需要积累的。题主提到的21.9m的文件,会导致evernote崩溃,wiz卡之类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因为文件大小,还有可能是因为文件内容只有某些特殊的格式或内容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在内部测试的时候,不一定生成一个大于20m的文件,就能重现楼主所遇到的问题。&br&&br&于是就有了积累test case的问题。微软offce系列软件有2、30年的历史,虽然onenote是一个比较新的产品,但其底层的引擎和office其它产品是一样的。微软在开发office这几十年里,不仅有内部的测试人员进行各种各样奇葩的测试,还有外部的用户通过论坛或其它渠道提交的问题,这些都一一积累在测试中,从而使office系列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br&&br&相对来说evernote和wiz属于比较新的产品,他们的积累肯定没有微软那么丰富。有一些边边角角的情况在测试中没有考虑到很正常。如果这两个软件有报告问题的功能,请把上述问题汇报给他们,帮助他们改善产品质量。
因为test case是需要积累的。题主提到的21.9m的文件,会导致evernote崩溃,wiz卡之类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因为文件大小,还有可能是因为文件内容只有某些特殊的格式或内容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在内部测试的时候,不一定生成一个大于20m的文件,就能重现楼主所…
来自子话题:
目前有收入的点,主要是收费账号:
&br&&ol&&li&Pro 账号,收费标准是 $5.00/月或者 $45.00/年:&/li&&li&2011 年 6 月份的数据显示,当时 Evernote 总用户达到 1000 万时,付费用户就有 424,736,占总用户的 4.25% [1];到 2011 年 9 月份,Evernote 有1400多万用户,付费用户约50万 [2],约占 3.57%。&/li&&li&Evernote 在 2011 年 3 月已经实现盈利,在 2010.9——2011.9 月的12 个月中收入高达1600万美元,增速达 300%。&/li&&/ol&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br&&ol&&li&Evernote 免费版本,左下角有一些非盈利性质的广告,主要是自身的产品推介。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够用了,而且后来取消了以前免费用户只能把『纯文本、图像、音频、PDF』作为附件的限制,收购了 Skitch,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li&&li&2011 年 9 月份的数据显示:Evernote 目前每天新增用户 4 万,其中约 70% 用户首先通过 Android 或 iOS 设备使用该服务 [2]。这个数字很好地证明了 Evernote 在移动办工/笔记市场和增长潜力巨大。&/li&&/ol&后面这 2 点,都将进一步增大或巩固以上 3 点的数值。
&br&&br& [1]:&a href=&/p/26751.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26751.html&/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 [2]:&a href=&/p/46199.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46199.html&/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目前有收入的点,主要是收费账号: Pro 账号,收费标准是 $5.00/月或者 $45.00/年:2011 年 6 月份的数据显示,当时 Evernote 总用户达到 1000 万时,付费用户就有 424,736,占总用户的 4.25% [1];到 2011 年 9 月份,Evernote 有1400多万用户,付费用户约…
&b&不会,思考是笔记和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b&缺少思考去做知识管理和笔记没有任何意义,那是浪费时间。&br&&br&
同时分享也是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分享时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而且有机会去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触使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不夸张的说,在知乎的分享也在检验你的沟通能力、观点、学识和经验,偶尔在知乎上一个答案超过100票不难,但经常能到100票以上,大都是某方面的达人或专家。你可以试试看写出一个获得1000票以上的答案有多难。&br&&br&&br&&br&&b&笔记术和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都是提升自己,对自己有益&/b&,如果你没有感觉到好处,那你的方法和出发点都有问题,要以实用为目的,而不是美观和花哨。当你真正体验到好处之后,才会更有动力去研究和使用。&br&&br&没有什么方法能能适合所有人,必须不断尝试找到能帮助并适合自己的方法。&br&&br&举几个真实的例子:&ul&&li&有人通过《考上第一志愿》中的笔记术考上想去的大学&br&&/li&&li&台湾的Ada 通过《笔记女王》系列书籍,从一个无名的小文员变成畅销书作家,完成人生转变&/li&&li&运用笔记术和思维导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完一篇文章和完成一个PPT,在没学到这二种方法前,我需要几天时间。&/li&&li&通过建立一个Blog,分享通过知识管理整理后学习方面的内容,吸引几十万人订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甚至改变了某些人的人生,比如高考后会收到感谢的邮件。&/li&&li&《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通过时间日志来取得令人夸张的成就&/li&&li&认识的一个销售通过很简单的笔记术来管理客户和人脉,记录每一次成交的得失,从几年内从底层员工到高层&/li&&li&自己通过知识管理来优化和改进流程,把一类项目实施周期从二十七天一直压缩成1-2个人8-10天,降低60%以上的实施成本,把原来模糊不确定的事情变成可以衡量和快速复制的系统流程&/li&&li&自己通过知识管理来把某类的投标方案准备时间从投入4、5个人2到3周时间减少到2个人、2-3天&/li&&/ul&
不会,思考是笔记和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思考去做知识管理和笔记没有任何意义,那是浪费时间。 同时分享也是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分享时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而且有机会去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触使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不…
来自子话题:
好吧,借着这个问题我要把&b&压箱底&/b&的绝活给拿出来了。由于我不懂技术不会写代码,所以当ifttt这个号称可以互联网编程的傻瓜工具诞生的时候兴奋异常。马上讨来邀请码去试用,还把国内的山寨们都试了遍包括如果云、如果说、好友圈、有人网等等(其中最好的是如果说)。但是苦恼ifttt没有国内的channel,而国内山寨又没有国外channel,无法互联互通。后来我发现有一样简单东西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rss。并且世界上还有一个搞定rss的无敌武器:Yahoo! Pipes。于是,我终于发现了技术白痴兼伪极客的神器:ifttt + Yahoo!Pipes的组合。&br&&br&有了这个神器后,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你可以把国内绝大多数网站的内容用rss输出,再用pipes把多个rss合并或者按关键词筛选,再通过ifttt转到国外channel上如twitter、tumblr、evernote、dropbox,当然反过来也是可以的。&br&&br&回答现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麻烦。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的某账号公开内容虽可以通过某些工具转为rss,但是“收藏”的内容却没法转rss。茉茉说是否可以用转发来代替收藏,似乎现在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好了,公布答案:&br&Step1:把每条想要收藏的微博转发,同时附上含某个特殊词组(如“转发收藏”)的评论。&br&Step2:将自己的微博转为rss,可使用旁门左道编写的工具,网址&a href=&/get.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get.&/span&&span class=&invisible&&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Step3:用Yahoo!Pipes将该rss按照关键词“转发收藏”筛选,把不含该关键词的item删除,生成新的rss&br&Step4:用ifttt,if (新rss出现新item) then (evernote 增加一个新note)&br&&br&完成(说明:以上四步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我还没有测试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下)。
好吧,借着这个问题我要把压箱底的绝活给拿出来了。由于我不懂技术不会写代码,所以当ifttt这个号称可以互联网编程的傻瓜工具诞生的时候兴奋异常。马上讨来邀请码去试用,还把国内的山寨们都试了遍包括如果云、如果说、好友圈、有人网等等(其中最好的是如…
来自子话题:
终于看到了一个还没被回答者毁掉的关于keep的问题,赶快来答一下==&br&-&br&看到另一个问题,《Google Keep 是否会出 iOS 版本和 PC 版?》,某回答者在3月22日晚21:30答道:&br&&blockquote&*最后吐槽一下,Google在2012年刚关闭了Notebook(自家另一个笔记产品),又回头做了一个Keep(八成还是眼红Evernote才搞的防御型产品),可以说真是吃相难看啊。”&/blockquote&这是一个非常自作聪明的答案。如果说前几天,keep被偷偷曝光时给出这样的吐槽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产品已经上线,如果使用过还有这样的回答,实在是很不走大脑的。&br&以安卓平台为例,这是evernote:&br&&img src=&/e15651bbe83ee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e15651bbe83ee_r.jpg&&&br&这是keep:&br&&img src=&/af5efb4c4dc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af5efb4c4dc_r.jpg&&&br&你觉得他们像吗?&br&&br&于我而言,evernote是一个&b&可以永久存放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检索的文件库&/b&。更多的人还拿来做知识系统管理以及各种文档工具的合体。当然,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没那么高,并且觉得把大脑的一部分寄存给一个服务器并不是进化的表现。但无论我个人怎么想,evernote的用户对其重度依赖是不可避免的。&br&google keep呢?你敢把你自己的大脑拆成标签来储存麽?&br&其实那个灯泡logo就很能说明问题了,keep是让你拿来keep一些灵光乍现、转瞬即逝的东西。这也是它采用标签卡片式UI的原因和效果所在,就像即时贴一样。&br&并且,stickers可以“阅后即焚”:事项处理完毕,把标签往右一扔,即可归档;扔错了也可及时撤销。&br&是的,keep可以依托google drive,但是它并不是一个drive化的资料库工具。&br&归根到底,keep是一个&b&轻量级GTD系统,它要解决的问题和evernote是不同的。那些认为keep可以取代evernote的用户,他们本身就不需要evernote&/b&——对他们而言,evernote的强大反而太过繁冗,已是多余。&br&&br&那是不是说,keep就打不开对evernote完全依赖的用户市场了呢?非也。&br&我的想法是,keep绝对不是一个和evernote市场进行重叠竞争的产品。之前消失的google note,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google在规避这种竞争;反观&b&keep,它倒更像是一个利基者&/b&。&br&keep的界面太简洁了,一切尽在眼前。evernote层层叠叠,卡包式结构表明,这不是一个让你第一时间处理任务的利器。&br&前面说过,二者解决的是不同的需要。就个人而言,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打开evernote,去查看那个巨大的资料库。keep完全可以更省时地解决一些小事,比evernote更方便。&br&比如,我就很不喜欢evernote的to do list。没有在安卓上试过,但在ios上完全一个鸡肋,操作方式就好像制作网页时为表单添加复选框:添加一个小方块,写明事项;另起一行,再添加……所以有时候看到所谓的高效能人士骄傲地讲自己的to do list都在evernote上的时候,我都觉得淡淡的忧伤……&br&之前我的to do list一直是any.do,因为可以ios安卓跨平台;等keep推出ios版,我想我一定会用它完全取代。&br&你看前面那个keep截图:简洁,明快,添加修改list也很方便(回车即可另起一行新任务、直接拖动改变顺序),而且不同颜色的list贴在一个页面上,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任务一目了然。我可以在第一时间想起并处理我的所有to do,条理分明。&br&&br&所以我的最终答案是:是的,我还爱evernote。&br&并且,我也爱keep,并且等待它的ios版本尽快推出。&br&还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keep可以支持把内容导出至evernote:D可能吗?
终于看到了一个还没被回答者毁掉的关于keep的问题,赶快来答一下==-看到另一个问题,《Google Keep 是否会出 iOS 版本和 PC 版?》,某回答者在3月22日晚21:30答道:*最后吐槽一下,Google在2012年刚关闭了Notebook(自家另一个笔记产品),又回头做了一个K…
来自子话题:
无耻!竟然用这个!我其实没用过为知笔记这个东西,装上之后发现不对。我发现它装了一个pdf2htmlEX。要知道,pdf2htmlEX是GPLv3的许可证。而为知笔记的Windows在安装过程中并未提示任何的开源许可。对于习惯于偷东西的中国企业来讲,其实算不上什么,但是一般来说偷东西的人很少技术上是牛逼的。所以能显示成上图的那样,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个简单的渲染问题罢了。&br&&br&&b&删掉它!删掉它!删掉它!&/b&
无耻!竟然用这个!我其实没用过为知笔记这个东西,装上之后发现不对。我发现它装了一个pdf2htmlEX。要知道,pdf2htmlEX是GPLv3的许可证。而为知笔记的Windows在安装过程中并未提示任何的开源许可。对于习惯于偷东西的中国企业来讲,其实算不上什么,但是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语 非常感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