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迅雷会员账号不要的eyeem账号

云安装到手机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default ex-btn-glyphicon hidden-xs"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bottom"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ainer="body" data-html="true" title="扫描二维码下载到手机" data-content="">二维码
酷安点评:VSCO Cam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文艺范儿,这款作品在IOS上相当受欢迎,不过安卓版滤镜不是很多,很可能是为以后付费做准备,东西不错。
我的评分(未评分)
软件名称:VSCO Cam
APK名称:com.vsco.cam
最新版本:3.1.2
支持ROM:4.0及更高版本
界面语言:英文软件
软件大小:19.04 M
更新日期:2个星期前
开发者:Visual Supply Co
android.permission.ACCESS_NETWORK_STATE获取网络状态 获取网络信息状态,如当前的网络连接是否有效
android.permission.INTERNET访问网络 访问网络连接,可能产生GPRS流量
android.permission.WRITE_EXTERNAL_STORAGE写入外部存储 允许程序写入外部存储,如SD卡上写文件
android.permission.CAMERA拍照权限 允许访问摄像头进行拍照
android.permission.ACCESS_FINE_LOCATION获取精确位置 通过GPS芯片接收卫星的定位信息,定位精度达10米以内
android.permission.READ_PHONE_STATE读取电话状态 访问电话状态
android.permission.SYSTEM_ALERT_WINDOW显示系统窗口 显示系统窗口
android.permission.GET_ACCOUNTS访问账户Gmail列表 访问GMail账户列表
android.permission.WAKE_LOCK唤醒锁定 允许程序在手机屏幕关闭后后台进程仍然运行
android.permission.BROADCAST_STICKY连续广播 允许一个程序收到广播后快速收到下一个广播
android.permission.GET_TASKS获取任务信息 允许程序获取当前或最近运行的应用
com.android.vending.BILLING
com.google.android.providers.gsf.permission.READ_GSERVICES
com.google.android.c2dm.permission.RECEIVE
com.vsco.cam.permission.C2D_MESSAGE
加入应用集
分类标签:
VSCO Cam来自VSCO(Visual Supply Co.的简写),在移动应用领域取得成功之前,该公司就一直从事数码照片美化工作,其为Adobe Lightroom 和苹果Aperture开发的著名色彩插件VSCO Film非常受欢迎。
使用任何一款VSCO的滤镜,都能够使照片模拟出不同胶片拍出来的效果。比如,C3滤镜通过使用拥有鲜亮活泼的色彩对比和绿色色调模仿富士生胶底片的效果;LV1滤镜则能够模仿经典幻灯片的效果。
完整版钛备份数据包,感谢yuki:
- Fixed incorrect date
time image issue
- Fixed sharing images to VSCO Cam app
- Fixed GPS activation issue
- Fixed issue where some images would lose effects on export
- Enable sharing to WeChat
- UI updates
various bug fixes
更新版本:3.1.2
更新版本:3.1.1
更新版本:3.1
更新版本:3.0.4
更新版本:3.0.3
小编给的钛备份恢复包貌似打不开商店嘛···MX4的
应用未安装。
终于入了全滤镜,太开心
3.12能直接升级呢
更新通知,3.1版本不需要谷歌服务,也不需要科学上网,就能直接在商店下载免费滤镜。
为啥note3不能安装?
已转用Fotor,这货太难破了。
3.1.1看过来
有破解补丁吗?
没有谷歌框架保存不了
这个应用还能用吗
3.11版本疯狂开gps变成我电话里最烧电的应用了……
3.0.1全套滤镜,可升级:
全特效已入手
3.1的新免費濾鏡點下載
顯示unable to verify purchase(?Д?≡?Д?)
311版本升级能行?
升级3.1.1后,我的v5 max装后vsco相机拍照,小圈圈终于对焦正常了。不过,夜间依然噪点。
从3.0升到3.1,流畅度提升太多
这个软件给人的感觉就是慢吞吞 启动慢吞吞 导入图片慢吞吞 下载滤镜慢吞吞 修改滤镜慢吞吞 以前nexus4用慢吞吞 现在Z2用也慢吞吞
更新后原来购买的滤镜都不在了。怎么找回来
数据空间占用也太大了吧,还都是手机内存
6.99美元滤镜包
安装不了怎么办
有滤镜共享下吗道友们?楼下那位的地址打不开,多半是挂了
这软件厉害,用XPERIA自带的备份恢复,软件列表里居然没有。
淘宝有卖谷歌礼品卡的,可以给谷歌市场充值,是不是可以用来vsco的内购呢?
G2无法安装
为何商店里E1-E8那套滤镜不见了?不卖了么?
不敢轻易更新,怕滤镜又没了
谁会购买滤镜?我没有双币信用卡,谁能买,我多给点钱,帮我都买了行不行?
htc 820无法安装
这货的效果感觉用力过猛
话说。怎么买才合算呢??直接全部?有些collection又包含有重复的。整套应该也不贵
好像更新啦
商店太难连连了,滤镜下了老子一天了才下了一个包,真是哭晕在厕所惹
下载了无法安装,有Google服务啊
保存时export failed怎么破
这个有中文版不
store里的free滤镜怎么下载不了
安装失败,我的library都没了。。。
这货更新啦
我感脚这APP用自带的和几个免费的滤镜,就已经足够用了吧,破解滤镜这么麻烦为什么还要去破解 。。。。
用了yuki的备份 但是在下载了两套滤镜之后 再打开app就变回了第一次打开的状态 还显示最开始的优化啊什么的进度条………后来又试了一次 再打开还是像第一次打开app一样……
用不了,yuki备份恢复后,store里面仍然是未购买啊………………求大神赐教!
刷机之后滤镜没了
怎么安装不了啊????
cm4.4.4 art 安装不了
为什么会闪退呢???
哪位好心人能给个3.0.1的全滤镜钛备份啊………挂vpn怎么都是 error loading store啊啊啊……
form>div>textarea" data-dock="left" data-placement="top">
form').submit();">回复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分享产品经理的那些事,&&分享互联网中的新鲜事,&&...&...
瞄准高校学生,交友仅限“两情相悦”,交友应用 Tinder 走红高校
说到交友应用、交友网站,估计大家都有些审美疲劳了,国外的 Match 和 OkCupid 也已经做得很大。但话说回来,不管是对都市白领还是大学生而言,交友实际都是一个强需求。这个强需求,大伙儿都看到了,只是,没几家网站、也没几个应用做得很好。所以,交友领域或许还有戏,国外的一款交友应用&&似乎也在证明这一点。这款应用在推出的两个月内,推荐匹配了超过 100 万对的爱慕者((双方第一眼互有好感),并获取了 3500 万个用户的账号打分。而它最初的着力点,正是在校园。Tinder CEO Sean Rad 认为,这款应用之所以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它褪去了大部分异性交友应用 / 网站的那种赤裸裸的信息曝光,用户也无需像在其他平台一样,填写、上传大量资料。Tinder 的功能实际很简单,它会基于你的地理位置,每天为你&推荐&一定距离内的四个对象,并根据你们在 Facebook 上面的共同好友数量、你们的兴趣和关系网来给推荐者打分,并将打分最高的推荐者放到最前面。你可以选择&喜欢&、或者选择&跳过&(相当于一次评分)该名推荐人。假如你喜欢的推荐人恰好也喜欢你,那么你们就可以互发消息、在 Facebook 上互相关注,甚至是组织线下见面了。另外,你使用 Tinder 的频度越高,它就能获得越多关于你的个人口味和偏好信息,并基于这些用户行为方面的信号,来为你更好地给异性打分。
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不少基于 Facebook 数据平台的交友平台,比如&,TheDatable,Complete.Me, Circl.es 等等。尽管 Tinder 会强制用户用 Facebook 账号登录,不过它不会将任何上面的数据分享到 Facebook 上面,不管是 Facebook Wall 还是 Facebook Timelines,以保证整个交友活动的私密性。而且,Tinder 模拟的是两情相悦的交友体验,只有当你的爱慕者 A 也喜欢你时,A 才会知道你喜欢他 / 她(保护你的隐私、避免尴尬),你也才能联系他 / 她(避免 A 收到垃圾消息和无效勾搭,大部分交友网站存在的问题)。Tinder 最初是在高校里面做推广。在 Rad 看来,Tinder 更看重用户的社交圈而非兴趣,这或许也是这款应用在大学校园和刚刚毕业生中走红的原因。不过,这家创业公司目前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可能的一个方向是应用内支付,比如说,通过购买虚拟玫瑰花让你在异性的一大帮爱慕者中脱颖而出&&尽管虚拟礼品没有办法大规模变现,但是它已经在 Facebook 平台上被证明是成功的。而 Tinder 的下一步则是,方便用户更好地组织线下 party,并优化算法&&目前,这款应用的问题就包括没有对用户年龄进行匹配,并且容易宕机。Tinder 背后的老大是媒体巨头 IAC,这家公司同样是 Match 的东家。发布两个月以来,Tinder 保持了 65% 的日活用户(当用户与爱慕者成功匹配时,这个活跃度上升到 80%),所以说,尽管交友应用竞争激烈,但谁能保证 Tinder 就无法给我们带来下一个惊喜呢?想想专打暧昧牌、让照片在数秒钟内瞬间消失的 Snapchat 是如何在 Instagram 的巨人阴影下大肆崛起的,你就知道,在移动端,用户转移的成本没有那么高,用户体验和应用设计也有更高的灵活度。另外,就我所知,在国内同样有一款瞄准校园交友的应用,叫,另外一款 LBS 交友应用,则打出了基于游戏交友的牌,不知道现在活得怎样... 欢迎其他读者举报。
如何让你的应用更受欢迎?
2012 年无疑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涌现出了众多令人赞叹的移动应用,例如、、、等等。相信还有很多正在创业的兄弟们也同样希望自己开发的应用能够像他们一样受欢迎。那么如何才能开发出更受欢迎的手机应用呢?不久前围绕&如何开发移动应用&发起了一系列提问,并且邀请了&(大众点评产品与运营副总裁)、&(Zaker 副总裁)、&(搜狗桌面事业部经理)、(啪啪联合创始人)、(蘑菇街 CEO) 等行业资深人士前来解答。我们将其中的&干货&梳理出来,希望能够对众多开发者有所帮助。
信息本身没有价值,而对信息流的聚合、筛选、挖掘更具价值在信息爆炸和泛滥的今天,我们不愁没有内容,而是愁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很多做阅读应用的开发者来说,如果将海量的信息呈现给用户,是很容易把用户吓跑的。最好的方式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推送给用户他们想要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像 Flipboard、ZAKER 这样的阅读器深受欢迎的原因。除了阅读应用外,现今流行的各类型导购应用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本质上还是在对庞大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挖掘,进行个性化的推荐。
除了刷榜,不妨试试社会化的传播方式质量再好的 APP,没有用户支持也只是一潭死水。只要有庞大的用户数,再烂的 APP 也能够沸腾一阵子。基于这样的理念,也就直接催生出了刷榜这门大生意。不过刷榜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还会面临被下架的危险。其实除了刷榜外,不妨尝试一下社会化的推广方式,例如微博推广,口口相传的的效果也不比刷榜差。例如之前我们曾经报道过的,仅仅只是因为苍井空的一条微博,就能够带来数十万的下载量。即便没有像苍井空那样的号召力,但社会化传播方式也值得一试。
别忘了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别再局限国内市场了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更是互联网的时代。作为开发者而言,一款好的应用可以是无国界的。特别是有像 Apple Store 和 Google Play 这样的跨国界的应用商店存在,即便你只是一个人在家闭门开发了一款应用,仍然有可能成为美国街头最受欢迎的应用。像我们报道过的、等应用,就是走的海外包围国内之路。特别是有很多抱怨国内用户不愿意付费下载的开发者们,不妨把你们的应用放到其他国家的市场试试看。
千万别小看了 UGC 的力量可能很多应用都不必由用户去生产内容,但是开辟一个小的 UGC 版块难道不比一键分享到微博更有意思?最近有传言称苹果曾开出 5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众包地图应用&,但你可知道 Waze 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用户生成的?是的,群众在 Waze 上生产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文字内容,而是地图!像众多的点评类的,地图类的应用则完全可以吸引用户产生内容。同样的道理,现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琳琅满目,但网易主打的&无跟帖,不新闻&却能够历经风浪而不倒,甚至有用户专门就是奔着评论去的。
四核手机这么普遍,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给你的应用加速呢?Android 手机硬件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四核的 Android 手机也未必有双核的 iPhone 用起来流畅自如。这在很大程度是还是由于硬件的性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专门针对这些强劲的硬件而特别优化一下你的应用呢?像之前 UC 浏览器和海豚浏览器都和高通有过合作,直接从硬件层面对应用进行加速。除了手机 CPU 外,还有 GPU、陀螺仪、位置感应器、温度感应器、距离感应器等设备,学会合理利用这些硬件设施将会为你的应用加分不少。
满足刚需固然好,但能够创造出娱乐的需求也不错很多产品经理都一再强调要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这是应用设计的首要准则之一,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不过有时候仔细想想,用户真的有那么多刚性需求吗?如果非要刚性需求的话,那全人类都只有两项刚需:生存和生殖。围绕生存,衍生出了类似大众点评,食神摇摇等吃喝玩乐的应用,围绕生殖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情感,交友类应用。但除了这些外,更多的用户需求还需要你来调动。就好比对着手机唱歌,再分享给大家听是刚需吗?我觉得不是,但是这也不妨碍唱吧如此受欢迎。
虽然本地应用越来越丰富,但是也别忘记了 WAP 网页端虽然现在一提到移动互联网,就是各种 APP。但是别忘了仍有很多用户并不习惯通过 APP 来获取信息,很多时候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并且随着 HTML5 标准和技术地不断完善,WAP 网页端的表现能力也远远超过从前。作为开发者来说,HTML5 有两个优势是无可比拟的,一是跨平台特性,基本上有浏览器的地方就能有 HTML5 应用。再一个是相对开发成本较低,学习曲线并没有传统游戏开发那么陡峭。不过 WAP 页面更适合阅读、导购、点评、信息查询类的应用,并非每个 APP 都能在 WAP 页面上能够表现出来。总的来说,想要开发出一款受欢迎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是挺多的。正如扎克伯格说的那样,&开设一家像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 Facebook 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
人人都是高富帅:创业公司 Wheelz 获 1370 万美元巨额融资,专注大学校园 P2P 汽车租赁
&在线租车服务&&于今天宣布对汽车租赁初创公司&&进行金额达 1370 万美元的&,该服务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向用户提供点对点式的安全方便的交易平台。Wheelz 能够提供包括轿车货车 SUV 在内的多种车型的选择、全天候客服、道路援助支持、汽车保险政策等一系列颇具吸引力的服务。用户需事先在车内免费安装一个名为 DriveBox 的硬件设备,把相关信息提交给 Wheelz,其他人就可以通过该服务的移动客户端解锁并使用闲置的汽车了,免去了移交车钥匙的麻烦。Zipcar 首席执行官 Scott Griffith 很看好点对点式的汽车租赁业务,他于采访时说道:
我们选择 Wheelz 作为投资目标,是因为这个团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成熟的技术支持和清晰的商业模型,我们相信这些因素可以让 Wheelz 在点对点汽车租赁领域内获得成功。事实上,在线汽车租赁领域的竞争相当激励。&&和&&提供的服务和运作模式和 Wheelz 类似。但是 Wheelz 的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因为他们的目标客户相当明确。大学生一般都是初入社会,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买车,因此对汽车租赁服务的需求可能会更为迫切。
视频多短才性感?用 3 秒记录人生的视频分享应用 FrameBlast 和 Threadlife
在 Instagram 华丽丽地火起来后,要做视频版 Instagram 的应用就已经在去年:我们跟踪报道的&、、带二次创作模式让&、、Brust、Klip&&但相比一目了然的图片,视频消费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以至于有人说&&。就在大家都在争&视频版 Instagram&名号的时候,最近新出的两个应用想用 &3 秒&做招。来自英国的&&是一个希望将时长 3 秒的视频拼出有意义视频的应用。和大部分视频分享应用类似,FrameBlast 是一个可以录制视频并做整合的视频分享应用,通过滤镜和音乐的编辑,用户可将拍下的 3 秒视频组整合成为一份声色视频,并分享到社交网络(Facebook、Vimeo、YouTube、Tumblr)中。除此之外,应用还支持高清视频的拍摄,可用 AppleTV 直接观看。
类似的,&也是以 3 秒为计拍视频并将视频整合的应用,而相较 FrameBlast 有更多的社交元素,更像是&视频版 Instagram&。你可以用这个应用拍下某些瞬时片段,组合成为有意义的回忆(比如好友结婚、生日 party 等)。
3 秒?我试了一下,只能比个&yeah~&,想拍些连环的丰富表情都比较勉强。为什么要做 3 秒视频组合的视频分享呢?Threadlife 创始人 Miller 这么看:&绝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坐在那观看拍了你家孩子 5 分钟的视频。他们大部分只是想看到些 cool 的事,他们只想看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们当时想的是&怎样让事情片刻化,怎样让它更像拍照&。&他们希望通过 3 秒可以将视频分享应用变得更加像照片分享应用,给用户更即时的满足感,强调的是时间越短越性感。在国内,想做视频版 Instagram 的也有不少,、和&都属其中,但微拍最近将重心从视频社区转移为视频交友,性感的似乎就不是时间长短了。
反常行径和移动端的崛起
编者注:本文作者 Keith Teare 是 TechCrunch 联合创始人之一,他以独到的眼光,解读了在流量从桌面端往移动端迁移的大背景下,各大公司和广告提供商的反常行径。已经凌晨两点,一贯带有侵略性,想在酒会猎艳的你,依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随着列酒不断下肚,你开始褪下文明的外衣暴露本性,脑海中不想&被剩下&的念头逐渐强烈,此刻的你深感绝望。同样,在&网络空间&这场酒会中,随着桌面端流量日益下滑,移动端流量节节攀升,带有侵略性的市场营销人员同样感受到了绝望的气息,他们急于将移动流量变现,开始做各种尝试,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也正因如此,糟糕的行径开始替代明智的长线产品思维。其结果就是在建立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爆炸性的反常行为。&开始允许用户通过付费的方式 (7 美元一次),跳过 Facebook 的过滤系统,让你发布的内容强制显示在好友的页面上。Twitter 则会不断的给你发送&你错过了什么&的主题邮件,&也有类似默认的设定,你会持续不断的收到它们发送的垃圾邮件。市场营销人员为了让用户不断的使用自己的产品,开始持续调低行为的下线,而用户自然是这场营销&盛宴&中的受害者。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种日益增多,希望黏住用户的绝望行径有哪些:
1. 在这些行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移动端的 CPM(CPM 即 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每千次印象费用。广告条每显示 1000 次(印象)的费用。CPM 是最常用的网络广告定价模式之一。 )只有桌面端的 15%,随着流量从桌面端往移动端迁移,通常在移动端需要投放七个广告,才能与网页端一个广告带来的收益相当,因为较低的 CPM 意味着较低的点击率。下面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桌面端和移动端之间 CPM 的差距:
2013 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从业者净收益都会有所下滑,因为桌面端的流量已经开始滑落,而移动端流量尽管已经保持非常强势的增长,依然不足以填补因为低 CPM 带来的空缺。认识这噩梦般的处境之后,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营销人员和产品主管们会有如此糟糕的行径了。Google 也不能&免俗&&&相比 Facebook,Google 来自桌面端搜索可观的收入不过让这种影响延迟发生了而已。事实上,正因 Google 在桌面端的高盈利,他们更有理由重视这种流量上的迁移,因为如果处理不当,比起 Facebook 或是&,Google 可能遭受的损失甚至可能更大。而从全局来看,这三家公司都有应对这股&移动海啸&的能力,只是不管你多么有能力,海啸也是难以掌控的。面对这股海啸,走捷径往往会收到噩梦般的效果。
2. 2013 年将是 CMO 的一年如何将移动流量变现,将是 Google/Facebook/Twitter 还有其他公司在 2013 年里的主要课题。这种紧迫感在于你必须快速采取行动,因为基于桌面端的流量已经开始下滑。成功的 CMO 应该有能力避开不正当的策略,实施以用户利益为中心的盈利模式。Google 在 Web 2.0s 时代来临时,就做的非常好。Adsence 和 AdWord 这两个产品对于一个以搜索为目的的用户来说非常好用,并且它们都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给用户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移动端也应该有这种健康的盈利模式。当然,难度肯定是有的,因为移动端并非以搜索为中心,它还包括短信、通讯、新闻、媒体捕获和分享、娱乐和游戏等。而这些都是非常不同的,每一项都需要在用户与广告商之间建立独一无二的渠道。
3. 没有长远的思考,所有的内容流都将与市场营销挂钩圣诞期间,我收到了一大堆服务提供商的邮件。这些邮件的目的都是让我加入或者重新回到他们提供的服务&&这是最本质的错误。倘若这些邮件单纯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并且能够吸引住我,我甚至还很乐意收到这样的邮件。只是,这些邮件内容都是一些略带诱惑性的试探。我的邮箱因为躺满了这种试探性的邮件,基本无法正常使用。最最糟糕的是,它们还给我 Twitter 上的马甲发邮件,有些甚至都不是用我的母语写的,如果没有翻译软件的帮助,我甚至都无法读懂。而就算是用英语写的,大部分内容对我也没有吸引力。最近,我已经数不清在各类网站和设备上的广告产品有多少是我已经购买了的,我还注意到,现在广告的投放也开始变得不再精准。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应该是最基础的,但是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广告商们这一点做的很糟糕,很多广告都非常惹人讨厌。最近 Facebook 通过修改 Instagram 条款和隐私政策的错误尝试,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4. &目的网站&取代平台思维这股渴望盈利的风潮带来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以往以平台为中心的产品,开始转向目的网站式的思维模式。Twitter 开始允许嵌入其他形式的媒介,Instagram 关闭了在 Twitter 上预览 Instagram 平台照片的功能,只允许用户在 Instagram 上看照片、Facebook 推出 Poke 以及 Google 只开放 G+ 平台 API 的只读功能,都表现了一种&渴望拥有用户&的心理。如果 Larry 和 Sergey 不明白打造一个双赢开放平台的价值,也就不会有 AdSence 和 Adword 这两个产品。这正是目前急需的想法,只是目前所有的出路都指向了几种&重现门户&式的尝试。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流量,并且从中获利。这是年迈的 Yahoo 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世界观所明显暴露出的狭窄心态与移动端所蕴含的庞大机会是并不相符的。尤其对于 Twitter 来说,作为一个平台,它本可以拥有可观的、面向全球的机会,而它现在的做法只会使这种机会越来越小。
5. 平台开始剽窃想法,而不是收购原创者,或与之展开合作Twitter 并没有同 bit.ly 合作,而是自己推出了缩短 URL 的功能。Facebook 也是直接推出 Poke,而不是整合或者收购 Snapchat。我们也将在 2013 年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有人会说,google+ 作为一个整体,表现的也是这种直接剽窃式的思维模式,尽管这一点与 Google 早先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公司的理念背道而驰。Google 这么做,也同样是为其他的形势所迫。Jason Calacanis 对此有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好博文。
6. 在移动端做广告将变成一个绝望的广告商强迫用户接收推送消息的过程移动端赚钱的机会有很多种。苹果和三星通过卖手持设备赚钱;苹果还跟 Google 一样,通过 App 来赚钱;做电商也能赚钱,运营商通过数据套餐赚钱等等。只有广告商的表现差强人意,无论是其规模还是成长曲线,还有 CPM 的变现能力,都颇让人失望。这种颓势也迫使销售人员要么在移动广告搞出新的创意、要么系统地给用户投放大量的广告,抑或找到一种能够有高 CPM 同等效益的目标广告投放模式。每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个独立的广告商,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广告商利用这一点,通过限制人们的发布平台,然后通过给钱的方式强制让这些发布的内容显示出来,这是糟糕行为中的极限了,而且这样做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7. 同用户建立私密且长期的联系这一目标已被遗忘好的行径最根本的是要以帮助用户达成特定目标为出发点。移动设备的本质就是它的私密性。不像投放在大银幕上的广告,你可能看它不爽,但至少可以忍受;也不像电脑上那些经过精心排版和挑选的广告,其中一些些甚至对你是有帮助的;移动端的广告似乎从来就是突兀的,因为它的出现常常会打破个人的私密感,这种体验还会因为它们通常会占去我们屏幕的一部分而变得更糟。而广告商通过窃取用户隐私和即使关掉 app 依然弹出广告这种方式获得的短期盈利,最终也会因为破坏了与用户之间的长期关系,而付诸东流。随着用户在情感上被冒犯的次数增多,他们仅被当成广告投放&目标&,而不被当成&个人&的感觉也就越强烈。
8. 用户开始变得愤世嫉俗这种由绝望所驱使的糟糕的行径,最直接的影响是,用户对以前自己喜欢的广告发行商开始变得愤世嫉俗。那些窃取用户隐私、改变用户行为的 App 背后,其根本假设就是,用户只是一个广告接受者。可悲的是,有些用户为了让他们喜欢的广告发行商盈利,就算他们心存疑虑,还是会为这些 App 买单。但这种粗鲁的盈利方式,最终还是会导致与用户之间的疏离。
9. 广告商也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真正的噩梦是广告商也开始变得愤世嫉俗。那些对广告不堪其扰的用户并非广告商最想争取的用户群。而依据用户的反馈情况,广告商们则会往相反的方向努力,已经缓慢的移动广告增长速率也将因此进一步放缓,并且用户花在移动端时间的增加同广告商在移动端的金钱投入之间的反差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只是所有人都在促成这一格局的形成。现在是时候深吸一口气,冷静一下,共同思考该如何扭转这种局势了。
10. 新的 App 和服务商会因为给用户提供私密性和控制权而快速成长私密性在移动端就相当于现金流。而在移动领域,无论是对喜欢的 App 还是讨厌的 app,用户都希望有种完全掌控的感觉。而能够提供或者加强用户私密度的 App 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无视用户隐私的 App 也注定会失败。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WhatsApp, LINE, KakaoTalk, WeChat, Instagram, Voxer, Tango, Skype 和一些其他应用。私密性的核心就是控制。没有人会愿意自己的内容不受自己掌控,可能会被泄露出去。电视就不会给人私密感,因为内容都是电视广播或服务商提供的。桌面端相对来说则更加私密,广告商必须提供可靠的内容才能成功。移动端是最私密的,糟糕的行径和错误的目标投放都会错失盈利的机会。
11. 只要品牌能跟用户之间建立一个长期、成熟且健康的关系,移动端的创收不仅可实现增长,甚至会超过桌面端的 CPM如果广告内容正是我想知道的,我会百分之百接受。我甚至愿意告诉广告商哪些品牌是我喜欢的,还有我最喜欢的航空公司、影院、餐厅、相机品牌,任何事情。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完全控制我与广告提供商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我可以在他们提供过多垃圾资讯时,给他们设定权限;在他们有过激行为时,切断与我的联系;在他们提供优质推送的时候,享受他们的服务。对于手机这种非常私密的设备来说,我上述的功能都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每个人对与自己想要结交的人、品牌、产品都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 而到 2013 年年底,全球将会有 20 亿的智能手机用户,任何的实体供应商,都可以抓住这个可以跟用户建立一个长期且成熟关系的机会。 相信移动端也将成为下一个一对一营销的梦幻舞台。遗憾的是,目前有的都是一些由绝望驱使的糟糕行为,还有很多不恰当的举措,这些都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过还好,我们有时间去反省,去改正。
尼尔森发布 2012 数字产业排名,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升至 56%,互联网品牌 Google 位列第一
今天,,报告称美国智能手机首次成为市场主流,市场份额从 2012 年第一季度的 49% 升至 2012 年第三季度的 56%。手机应用持续增长,在十大移动应用当中,Twitter 手机客户端成增长最快的 Android 应用,Facebook 则在 iPhone 上增长最快。在互联网品牌当中,Google 继续位列第一,从 2012 年 1 月至 2012 年 10 月,Google 的月均的独立访客达到 1.72 亿。紧随其后的是 Facebook,获 1.53 亿月均独立访客。2012 年,在线视频服务继续发展,Youtube 仍是最大的在线视频网站,年均有 1.32 亿的独立访客。
2012 年第三季度,美国 Android 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达 52%,iOS 为 35%,黑莓和 Windows Phone 分别为 7% 和 2%。
美国 2012 十大互联网品牌
美国 2012 十大视频网站
2012 十大 Android 应用
2012 十大 iPhone 应用
传支付宝推全新客户端突出优惠券管理,支付版Passbook将重新定义你的钱包?
据可靠消息人士透露,支付宝正在开发一款内部代号为&卡宝&的移动支付应用,并计划于12月中旬放出这款应用进行小范围&公测&。与现有的支付宝客户端相比,&卡宝&更像是一个模拟钱包,可以绑定多张银行卡,甚至可以放照片。上述消息人士同时表示,新应用启动后,看到的不再是满屏的便民服务,而是突出了个人帐单和优惠券管理。用户可以通过个人帐单服务随时查看消费明细,随时了解自己的收支情况;优惠券管理服务则能统一管理所有的电子优惠券,甚至还能帮你在线获取更多。新客户端支持绑定多张银行卡,并突出帐单管理这不难理解,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供简单的个人理财服务。但是为什么要突出优惠券管理功能呢?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支付宝即将试水线下移动商务的一个信号。就在本月中旬的上,支付宝CTO 李静明曾在演讲中表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用来支付,&包括你所在的地点、你的时间,你消费积累的各种信息。&而未来支付的方向就是要对&钱和&钱包&做重新定义,做所有跟&价值交换&相关的事情。&从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卡宝&项目正在实践李静明的这一思路。绑定多张银行卡,以及个人帐单管理,都是提供基础的支付服务,而突出优惠券管理,则是初步尝试管理&有价值的东西&。往后,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添加到这个应用里来,像会员卡、球赛门票、礼券等等,这很像是&想做的事。不过&卡宝&和Passbook 的相似可能更多体现在做移动支付的思路上,即让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用来支付,而他们都在重新定义未来的&钱包&。事实上谁掌握了消费者的&钱包&,就掌握了资金出口,当这个出口中的资金流足够大时,一批线下商家就会主动接入并形成商圈。目前支付宝官方对此消息不做评价,但确实已有支付宝用户表示,自己已经接到参加新客户端小范围测试邀请。
App开发建议—先求好用,再求好看
编者注:本文是iPhone应用DrawChat的设计师Chlo& Bregman的文章。她对app开发策略的看法与Google此前的研究结论一致:。初创企业创始人经常让我采用其app创意把应用做得好看。他们觉得自己需要漂亮的产品以便获得融资。我称之为&好看优先&,也就是说初创企业关注的首先是应用在视觉上设计得很漂亮,其次才去关心产品的目标和是否有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日益强调技术产品视觉设计重要性的一种响应。这使得设计团体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好看优先&是不对的。如果你的产品既没用又不吸引人,再好看也没用。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产品:
从视觉风格上来说很难算得上是革命,但是它可以让一辆&黑车&几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而且你还可以在地图上跟踪其行驶路线,减少支付系统中的交易摩擦。其核心的价值主张是有效的。
则不同,很实用,也很吸引人,整个应用的外观都有了改善。但是在设计上当然也算不上有什么突破。它拥有合适的社会化机制,围绕着该应用的概念营造出火爆的使用,而非依靠出色的视觉设计来达到目的。
解决了人们的问题&找地方住。这款应用也很好看,但是它不是仅仅依靠设计取得成功的,许多Airbnb早期的外观元素真的是非常糟糕的。然而,并非所有的初创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类的成功。今天许多初创企业都在追求漂亮的视觉风格,却置其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他们对设计的关注导致了对空白区、网格图形以及印刷先导设计的狂热。这一向设计倾斜的思潮导致了许多极简主义网站的出现。Web 2.0的外观已经死亡。正在迅速为&简洁设计&所代替,令人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士风格的图形设计&这种设计体现了鲍豪斯运动的许多原则,几乎没有阴影和渐变。有些人开始想起这种设计风格,然后随着Flipboard和Letterpress这样的应用而流行,并从移动端蔓延到了web上。仿佛一夜之间遍地都是这种设计风格。这个现象在网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Svbtle和<。而Pinterest看起来就好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克劳威尔的现代主义网格设计。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产品的视觉设计上最终能不能得出一款功能更好的产品?在对像素表现、留白区以及山寨Pinterest界面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老产品换新瓶,功能却没有改进,甚至有时候功能性还变差了。Gmail2012年的重新设计就引发用户的迷惑和愤怒,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更注重了&简约设计&原则而忽视了用户的利益和行为。
如何设计产品?乔布斯对此有过最好的概括:
有人认为设计就是要决定产品的外观(参见)。但是一旦你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确定的是产品的工作方式。要聚焦到用户的利益上。用户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去解决?开始时应该使用现成的图标。用Balsamiq。提出基本的设计,开发基础应用,然后交给用户。在外观上不要浪费时间。在你解决好应用的核心问题之前,不要在视觉设计上浪费开发周期。如果你需要设计师的帮助,可以联系交互设计师或产品设计师。你不需要视觉设计师倒腾出好看的像素。你可能需要有人帮助你弄清楚如何让产品工作,并以简单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实现。在iOS上,要想搞砸你必须摆脱那些条条框框。有了Twitter Bootstrap,哪怕是最不情愿设计的工程师也能创建出一个基本的、好看的网站,想要做出一个彻底丑陋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尽快找人测试。我们在之前的一个项目中犯过一个错误,花了6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新闻阅读器应用却没有进行过广泛的用户测试。我们拥有出色的兴趣图谱算法,但是应用发布时却发现不管应用有多好看却没人感兴趣。大家都认为应用很棒,但就是没人用。当我们开始开发DrawChat的时候,用5周的时间做出一个版本,然后迅速推向用户,并根据反馈来迭代开发。我们没有在早期的开发周期浪费时间在中看不中用的特性上,而是关注于中用但样子不算好看的版本,一旦发现有人用或关注某项功能,再慢慢去美化。在DrawChat上有一件事情我们做对了&对用户友好、好用好玩。我们给应用添加了一个画画怪物指向&New Chat&按钮而不是传统的那种空白的对话框方式。这种好玩的细节设计会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其效果要比最完美的渐变模式设计都要好的多。
另一个好玩的设计例子是Sybtle的&Kudos&按钮,它可以点亮和弹出。这一动画设计的目的是在用户提供积极反馈时取悦并奖励用户。首先专注于设计一款有用的产品。一旦有了一款有用的产品,不用去考虑对每个像素做出调整。要营造出总是好玩且有时超出预期的喜悦时刻。投资人不蠢。如果你的价值定位有料,你就不需要最好看的app界面。它们的工作是去芜存菁而已。如果你的产品创意很棒,他们自然也能判断你是不是有能力做出来并让产品变得好看。
周鸿祎解读360财报:So=Safe & Open
此前奇虎360发布了2012年第三年季度的,随后周鸿祎和CFO徐祚立出席了电话会议,并回答分析师提问。此前腾讯发布,分析师们将焦点都锁定在了微信上,而在新浪的上,分析师们又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了上。所以此次也毫无悬念,分析师的问题主要是针对360搜索业务。
市场份额:稳定在10%,欲占20%以上360进军搜索业务,并且挑起和百度的&3B大战&,一举拿下10%的市场份额。周鸿祎表示,360在搜索市场不甘心做一个小角色,所以希望未来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奇虎已稳拿10%的份额,以这个份额已经能够有较好的盈利表现。若是想进一步抢占市场,360搜索还需要不断改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
so=safe+open在谈到360综合搜索的域名时,周鸿祎解释so代表的是safe和open。Safe是想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搜索环境,让用户放心;而Open则代表开放,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周鸿祎表示,目前的搜索引擎已经偏离了初衷,不再把流量带给其它网站,而是偏向于自己的内容,而360搜索会和众多垂直网站合作,让用户得到更好的内容,同时也给网站带去更好的流量。
继续进军移动搜索不久前360刚低调上线,而此次周鸿祎也表示,因为移动搜索刚刚起步,传统的PC搜索巨头也是在探索中,可以肯定的是移动搜索的用户习惯肯定和PC端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搜索框或页面直接搬到手机上,或者换成手机适配页面。用户现在使用移动搜索是也不是只用浏览器,很多App也提供搜索功能。移动搜索和PC搜索不是一个市场,所以奇虎和传统巨头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奇虎还有很多机会。
组建团队,试水商业化虽然周鸿祎一再强调360搜索是要给网名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搜索环境。但是搜索引擎毕竟是流量变现绝佳途径之一,因此试水商业化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周鸿祎表示目前正在组建销售团队,团队人员正在了解产品和建立客户关系。外部搜索代理商也在和奇虎接触,他们对360搜索很感兴趣。中国的中小企业很多,市场很大,360将逐步建设代理商网络。周鸿祎同时也表示,为了保障搜索体验不受影响,360搜索的商业化模式将和其它搜索引擎有所区别。至于具体有什么区别,则没有进一步说明。360进军搜索领域,确实对于此前的搜索格局有所撼动,或将带来搜索领域的一次洗牌,但是做好搜索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360搜索一举拿下来10%的市场份额,但基本是来源于自家的浏览器和网站导航,外部的流量仍旧不理想。此前周鸿祎曾经多次炮轰百度搜索是广告搜索,但广告却是搜索引擎商业化的重要实现方法,不知道360搜索又将如何处理广告和搜索的关系呢?
周鸿祎谈“移动互联网的生存、转型、布局和共赢”
在今天开幕的2012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发表了主题演讲,谈及《移动互联网的生存、转型、布局和共赢》。虽然演讲主题看起来似乎有点大,但他还是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观点。以下是我们对其演讲观点的整理,希望能传递给大家作为参考。
1. 应用开发商应洁身自好,如果形成恶劣的互联网环境,无线互联网想盈利的春天很快就会没有无线互联网随着Android设备的铺开快速增长,每个人的手机就是一台小电脑,同时开放和互联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手机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病毒和木马的问题,而是结合了众多应用带来的扣费、吸费问题,这未来对所有的应用开发商来说都是巨大的危害。
2. 无线App做得多不如做得聚焦比如腾讯公司一年前有50个APP,但是最后我们发现50个APP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微信,一个微信基本上奠定了微信在无线互联网的巨大成功。
3. 暂时不太看好广告模式,免费游戏+收费道具的模式可能使手机游戏最先突破由于手机电池、屏幕等原因,暂时不看好无线互联网的广告模式。因为手机的体验跟PC屏幕差别非常大,即使是非强制性的广告带来的用户体验也很差,所以广告条的存在对用户手机的影响也还是非常致命的。在现阶段,手机上最先突破的应用可能是游戏。网页游戏的崛起证明了游戏不一定要做的像传统的业务客户端游戏那么复杂和精美,只要能够让用户玩的很爽,有很好的体验也一样能够快速的崛起。免费的游戏,加上虚拟道具使手机游戏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4. 手机屏幕在拿得动的情况下一定是越大越好有人总是拿苹果举例反对这种观点,但是苹果是不能模仿的,因为苹果有自己的文化和气质。无论男人女人都喜欢更大的屏幕,因为只有更大的屏幕才能让游戏体验和视频体验足够好。
5. 传统互联网大佬应该先将自己清零再做App,不然只是在做一个无线外壳的传统应用手机可以移动、随时可用,手机可以有传感器、有摄象头、有麦克风,手机的触屏使用和PC鼠标也不一样,所以如果不能把这几点充分的利用上,你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真的是在做无线APP吗?手机QQ 和微信就是很好的对比。手机QQ 做了这么多年,仍然只是电脑版QQ 功能的迁移,并没有像微信那样充分利用跟手机的结合。微信虽然投入的力量小,但是充分利用了对手机和无线用户的理解,不到两年就快速变成巨大的应用,值得很多无线从业者学习和思考。从桌面端的YY语音,到移动端的唱吧则是别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很简单,大家记得张无忌学太极的时候,师傅问他忘掉了没有,说没有,到最后终于忘掉了,你就可以打太极了。
杰夫·贝索斯:聪明的人善变
那些经常改变想法的人常常被视为是弱者和不自信者。但是昨天,亚马逊创始人兼CEO 杰夫&贝索斯在做客 37signals办公室时却发表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贝索斯说,基于他以往的观察,那些经常判断正确的人往往是那些经常改变想法的人。
在贝索斯看来,想法一致不见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相反地,你明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有冲突,这事很正常,甚至应该被鼓励。
贝索斯发现,那些最最聪明的人会不断地修正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并会重新思考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对新观点、新信息、新想法、各种矛盾、对自我思维方式的各类挑战都非常开放。
不过,这当然不是说你不应该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观点,而是说你应该将这种观点看做是暂时的。那些经常判断错误的人又有什么特质呢?这些人往往会陷入某个支持单一视角观点的细节当中:
假如一个人无法从细节中脱离出来并从多个角度看到更大的局面,那么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错的。37signals CEO JASON FRIED认为这是一条非常不错的建议,元芳你怎么看?
传京东商城完成4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72.5亿美元
据新浪科技今晨发布的消息显示,京东商城已经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约为4亿美元,融资估值为72.5亿美元。该轮投资由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领投,老虎基金继续跟投。在8月份的价格战之前,号称握有87亿元现金的刘强东底气十足,开战之前的他还在微博放言道:
刚刚和各位股东开完会,今日资本、雄牛资本、KPCB、红杉、老虎基金、DST等几个主要股东全部参加了。大家都知道打苏宁的事情。我说这场战争是要消耗很多现金的,你们什么态度?一个股东说:我们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你就放心打吧,往死里打!但是这次价格战结束半个月后,刘强东的微博就再没有过更新,有内部员工透露他一直在美国,因此外界猜测&东哥又找钱去了&。此次领投的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作为加拿大第三大退休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加元(约1000.2亿美元),而老虎基金在2010年就曾以约7500万美元领投C1轮。在2011年4月宣布的C轮投资中,老虎基金继续与DST领投,当时京东以100亿美元估值获得15亿美元投资。京东一直对外宣称,自己2010年销售规模是102亿,亿,但是据投方资料显示,其销售规模仅210亿。因此也有消息称京东估值实际上仅有50亿美金,而C轮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将占据其20%股份。据该公司去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京东商城自2005年上线以来,已连续五年保持200%-300%的增长。刘强东去年也曾表示,京东商城可能会在2013年上市,地点则倾向于香港或者美国。
今年4月,在Instagram 被Facebook 收购之际,我们:Instagram如果最终不被其它大平台大公司收购,它能成长为高盈利、独立、长期运营、成功的公司吗?业界为Instagram 这类流行拍照应用设计了。作为拍照分享应用的老大,Instagram 至今没有任何赢利动作,但总部位于柏林的创业公司EyeEm&似乎已经找到了赢利办法。EyeEm&是一个与Instagram 类似的拍照分享应用(支持&iOS, Android 和Windows Phone),今天对外宣称应用下载量已达100万次,并以平均30%的速度在增长。与此同时,它还把红牛及德国汉莎航空这两个大品牌拉进了其&拍照任务 (photo missions)&里来&&而这也意味着钱也跟着来了。(这与我们此前报道的&模式非常类似)所谓&拍照任务&就是EyeEm 通过自己的帐号&EyeEm Team&号召用户&走出去&,拍摄一些与特定主题相关照片(主题每周一换),并为照片添加相应的标签。比如,今天的&拍照任务&就是KISSES&&拍摄与吻相关的照片,优秀的作品有机会在PROUD Magazine 上发表。一个问题:因为有品牌方的介入,原本纯粹的社区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更多广告的味道,用户都会买账吗?答案如何最终就要看EyeEm 操作手法的高低了,广告味道过重而引起反感,最后只会把用户逼走,但如果操作得好的话,这个赢利办法就大有潜力了:品牌方有市场营销的需要,EyeEm 也能借这类活动激活社区,同时让用户为社区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
15分钟的效率法则
我总是拖延。我会把一件要做的事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我还学会了用后期的超高效来弥补之前的拖延,反正我最终我总能在deadline之前完成它!但我知道我的问题就出在:当我坐下开始工作时,我总是先去做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我把这种称为轻态拖延,很可能你也是这样,它有以下&症状&:坐下来开始工作前,总是习惯先上微博或者浏览其他好玩的网站;总告诉自己说开工前有10分钟的让自己放松的时间;总会先去做那些很琐碎且不太重要的事,比如查邮箱等等。最后我就有了这个定式行为:坐在桌前,一般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后才会真正开始工作。而一旦我真的开始了,就会发现没有什么能让我再分心,会顺利地完成工作。我开始意识到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写代码我都会遵循这种行为模式。一旦我投入十五分钟,就能一直专心完成工作。于是15分钟法则就诞生了我决定做点小试验。下一次我开始工作时,强迫自己不像往常一样先去做类似查邮件那样琐碎的事,而是按下面的步骤:1.选出一件自己要做的正事(这会让你很明确地清楚目标)2.把所有干扰项都关掉15分钟,不要让它们在这个时间段打扰你3.没有干扰没有中断地做正事15分钟4.15分钟后,如果我坚持不住,那我就放弃或是做其他事情而结果是,我单线程地工作15分钟以后,我肯定就不想停下来。即便是那些我原先一点动力都没有的事,在沉浸了15分钟以后,我也变得乐意去完成它了。就像读完书的前几章,你就会渐渐入境,很想把后面的章节也读完。我也试过其他摆脱拖延提高效率的方法,它们对我就不是那么管用。对我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1.它们过于复杂,且要求100%投入(这入门可真高)2.它们一般只强调效率啊,任务优先级啊,而不说具体的流程3.它们总是假设人们都是那种可以一坐下来就开始专心工作的人(而这对我来说则很难)我也是那种热衷和推崇时间管理的人,那些建议确实不错,但它不适合我。我的生活每天日程其实很多项目都是确定的,我差不多都能了解我每天每个小时该做什么事情。这种情况下,我的问题就不是要挑出我要做什么事,而是怎样高效不拖延地做事。我上面的方法就很类似番茄工作法。我之前内心有点抵触它,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专注那么长时间(25分钟),于是我就缩短了时间段,压成15分钟。为什么这个方法会奏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让我有了一种积极的势头。也就是说当你连着15分钟做一件事后,就很难变向去其他道路。专注也是这15分钟法则的核心。分心好像就是人们的本性,就像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很可能中途会切换到其他标签页去看别的东西。于是我只能强迫自己在一定时间段内专注单件事情,将那个分心的小火苗掐灭。总之这个方法让我能够专注,不被其他事情干扰。而且它也不会让我有太多压力,我只知道我就工作15分钟,而不会给自己设定太多的进展要求。怎样运用这个方法1.在做事前关掉所有其他的干扰,比如说关掉无关的标签页或是关掉手机。2.关掉干扰还不够,你还得让自己专心3.立即动手,不要多想。我知道想也是&做&的一部分,但在你思考时思绪会随处飘荡。你可以先直接写出一个草稿,而不要想太多,后续再一版一版地迭代。4.如果你觉得你很难开始动手,那你可以用头脑风暴来替代&动手&。但必须是写出想法或是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而不是只有脑子在活动。5.如果15分钟以后你坚持不了,那就放弃。休息一会再回来。
是一家主要专注于新闻媒体工具方面的创业公司的孵化器,特别对那些结合社会化媒体方面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他们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前一段时间,我们从Digg上也能看出他们对于社会化媒体的重视。另外也是他们重要的产品之一,而前几天刚融资1500万美元的Rap Genius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今天他们发布了一款新产品Swirl,这是一款帮你把Instagram和Twitter你关注的人的加了&#&标签的照片按标识符整合成一个相册的应用。整理出的每个相册被称作一个Swirl。比如,你可以创建一个带&#halloween&标签的相册,如果你的Instagram和Twitter里你关注的好友发布了带&#halloween&这个标签的照片,这些照片全都会被添加到一个叫&halloween&的Swirl中。其实我们可以把Swirl理解成为Instagram和Twitter的一个图片客户端, 而且它可以帮你把图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在某些情况下我觉得这种收集照片的方式会非常方便,比如某些聚会,如果大家都会以一个共同的标签去发Tweet的话,收集这些照片就非常方便了。再比如,以#sandy(飓风)为标签的照片可以很容易的整理到一个Swirl中,以后要是出中文版的话,在微博上收集#36氪开放日#相关的照片也方便多了。他们的顾问,前Aviary公司的COO Paul Murphy表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款收集图片的应用,但每个应用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一些应用需要用户去创建一个分类,并要求朋友们参与进来。还有一些高级的会通过图片与图片之间相关的信息来根据算法自动创建相册,但Swirl仅仅通过#标签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Swirl的创始人Summer Bedard认为Swirl是很有潜力的,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改变用户习惯的前提下对照片进行分类管理,而Swirl使用了人们经常用的#标签就做到了对图片进行分类和收集,也就是说,你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之前发推的方式发照片,剩下的事,交给Swirl。目前Swirl仅支持iPhone客户端,网页端和Android客户端还在开发中,你可以点击这里下载Swirl的iOS应用。
“真希望我第一次创业时就知道的事”
我们常常事后诸葛亮。当你回头看看之前做过的项目或努力,你总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事重要、什么事不重要。在创业上也是一样的。在一项事业上奋斗了一两年或更多的时间后,你总能更好地意识到一些事是值得担心的,而另一些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既然创业者是最有资格给其他创业者在如何开始创业上提供建议的,我决定去问25名创业者同一个问题:你希望当年第一次创业时就已经了解的事是什么?而下面是就是这个问题的集合。或许这对刚刚开始创业或正在准备创业的你会有价值:
Dan Martell&Clarity创始人:
在开始时,你很可能不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对,这其实没什么关系。
直到我真正着手创业时,我才意识到实际上并不需要在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做&&你需要的只是学会快速地把正确答案给找出来。如果你能够专注于学习并获取正确的建议&&那你将可以接受任何挑战。一旦你意识到这点,你会感到解放。Neil Patel &Crazy Egg联合创始人:
我希望我当时能知道怎么做定价测试。当我们第一次发布产品时,我们的定价是基于我们自己想要的定价,而实际上优化价格可以达到最大收入和利润。
我们的顾客群当时要求价格低一些,因为他们的这个需求很旺,我们照做了。尽管这么做增加了整体的注册人数,但我们的整体收入减少了。如果我们能在当时知道定价测试,我们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Nick Francis &Help Scout的CEO兼联合创始人:
我希望我当时能够知道,获得一名顾客、让他为你的产品买单并且像你所希望的觉得产品很棒是一件很难的事。
大部分的创始人都将获得顾客作为预料中的结局,而实际上要达到所预想的顾客数,最短可能都需要两到三年。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对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不会这么快就实现。
在早期顾客获得上的一些小建议:
1)和目标市场中愿意和你聊的每个人都聊一聊。要比他们自己更了解他们的需求。你最有价值的洞察将会来自每天和顾客的聊天。
2)对潜在顾客进行营销是一系列的实验。在你开始之前,先定义好成功和失败分别是怎样。当实验完成,就可以往复进行了。
3)你周围的团队成员和顾问会追究你的业务度量和财政情况。业务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这些人。你需要完全地信任他们,因为你没时间去做监视。Allan Branch ,LessAccounting联合创始人:
我和我的商业伙伴Steve Bristol在创业的头一年里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我们曾经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这样的工作让我们身心疲惫,也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我们花了40 x 2的时间,公司也不会因此增速2倍。事实上,我们那额外的40小时比头40小时的效率要低。而且根本就不会有完成工作的时候,你永远都完不成所有测试,所有的功能,完成完美的设计。最后一次在将近凌晨4点的时候,我们合上了笔记本,回家。永远不要忘记,工作是为了让你的个人生活更有收获的一部分。
而且我也不再关心我会不会变得有名,不去想自己是否会变得极其富有或能上封面杂志。我更在意怎么让我们的顾客和员工感到开心。而在我变得出名时,我唯一担心的人就是我的孩子和妻子。即使现在32岁了,我依旧努力让我的父母为我感到骄傲。但我已经卸下了要将公司做成价值5亿美元公司的负担,我也为我成为这家不知名软件公司的创始人搞到高兴。
其他小建议:
1)只招那些你会希望在个人时间里愿意和他相处的人
2)前十位员工会决定整个公司的基调。
3)不要招那些因为工资而和你一块工作的人
Leo Widrich &Buffer联合创始人:
我最希望自己在创业时就能了解的事,是你周围的人会比你所想象得更能影响你的成功。看看你每天日常工作中和谁一起,和那些实干家一起工作会成就你的事业并且让你有更重要的自我提升,而和空谈家一块只会毁掉你。所以要精挑细选地招人,就像Jim Robn说过的:&你,是你最常待在一起的五个人的平均值。&Renee Warren,Onboardly的联合创始人:
我希望我当时可以更好的了解我时间的价值。一场10分钟的聊天常常会变成非常漫长的聊天,而且你很容易就答应去这么做。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学会拒绝那些会分散我注意力的事。拒绝开会、拒绝采访并且拒绝额外的项目(额外的钱)。当我完成了我每天的任务列表后,我的整天、整周、整个月都变了。在我完成工作之后,我才会接受那些机会。
而这些意识来自我的爷爷,他曾经跟我说&如果你不提早10分钟,你就会迟到10分钟。&他这么说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意味着出席会议、赶飞机、打电话、去健身等等。
总而言之,我最希望我在创业时就能了解的事就是:时间是你最宝贵的一样东西,请确保你的时间投资是明智的。
Poornima Vijayashankar ,BizeeBee联合创始人兼CEO:
我知道开发产品需要时间,但我也希望我在当时就能够知道,让用户接受一个产品也需要时间。尽管你可能会有一些执着使用你产品的早期用户,但主流的接受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多的努力。主流接受需要那些不是早期用户的人们,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去发现你的产品,理解其中的价值主张,并愿意去尝试它,然后才是真正地使用它并买下它,并最后发展到成为一位愿意和别人谈论它的粉丝。这个周期需要好一段时间,因为它需要一个稳定的产品,让用户可以和你的公司和产品发展关系,并最终在关系够好的情况下愿意和别人谈论。
尽管在营销上的努力可以为周期埋下种子,但为了让主流接受成为可能,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花在产品没有上市的时候。只付出不获得的时间过程对于创始人来说是艰难的,因为作为创始人你会希望一切在你的控制之内,并且让计划实现。但有时候你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等待!
Ari Tulla ,BetterDoctor联合创始人兼CEO:
尽可能快地建立一个公众可用原型,然后再去迭代它。
我们在BetterDoctor上的计划是在两个月内做出第一代最小可行的原型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然后将它推向市场。我们把它做出来了,但因为他的可行性不够,我们只好把它放在封闭测试当中。封闭测试意味着非常少的用户以及非常少的真实反馈。
所以到最后,我们花了超过6个月的时间才最终推出了我们第一个beta版产品(依旧是个MVP)。而现在,也就是一年后,我们推出了针对全国的BetterDoctor搜索服务,并且有了一个稳定的平台。现在我们能在几天内推出新功能,并通过真实的用户做立即测试。
要知道,年是个很长的时间单位,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快让你的产品传到顾客手上,那你就应该去尝试。Andrew Angus ,Switch Video联合创始人兼CEO:
我希望我在当时能够知道这个机会有多大,让我可以更好地计划利用它。现在我的公司老了、更结构化了,这可以让我更好地专注在策略上。如果我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到往回走一步、发展并投资一个更好的计划,我可能会我避免犯下的一堆错误。不过这些错误也成为了我学习中的一部分,这让我觉得我会继续变得成功(因为我会犯的错少了。)Mike Arsenault ,Rejoiner联合创始人:
永远不要猜价格。有很多方法可以检测你的产品定价,但很多第一次创业的人们(包括我自己)总是默认为&价格&就是自己所认为的顾客愿意给的价格。另外,把精力放在你为你的顾客所创造的价值上,而不是你提供产品或服务时需要花的成本。
市面上有很多帮你针对目标市场、建立理想价格结构的整体设计方案。这和找出哪个产品功能是顾客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样重要。
将支付意愿的数据和你顾客最想要的功能结合起来,你就有一个帮你发现定价结构的落地方案,而这个结构会吸引正确的用户并为你的生意带来最多的利润。Ethan Bloch ,Flowtown联合创始人:
不要通过那些没做成过、或没有在你想实现领域上做事的人获取建议。Kapil Kale ,GiftRocket联合创始人:
Idea是很棒的,但同时,在发行之前回头想想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问自己,谁会用这个产品,他们都是怎么听说到它的?
很多时候,这些问题都会揭示出那些你需要建立在产品当中的关键功能,这些功能会让一位用户因为它很有用而告诉了他的朋友。Bo Lu ,FutureAdvisor联合创始人兼CEO:
及时回头想想。
第一次创业的人常常会在他们作为创始人的头一段时间内担心一些没必要担心的事。我今天和一些创业者聊天,问到我最多的问题大概是&怎么合法地建一家公司&,&是不是应该辞掉现在的工作还是等等看有没有奖金&。而经验显示,这些事情根本就不会建成或毁掉公司。所以,我希望第一次创业的人可以在他们作为创始人的关键的头几天里想想他们的顾客。了解什么是顾客需要的,做到理解竞争对手并保持优于竞争对手才是会让你建成或毁掉公司的问题。这么做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时回头想想。假设四年后的今天你已经拥有了一家成功的公司,问问你自己:&那个曾经让我整夜辗转反侧的苦恼问题到现在还是我的问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是&no&。Dharmesh Shah,HubSpot的联合创始人兼CTO:
选择一个大的、不断增长并且对于你来说是有明显优势的市场是很重要的。还有,要保证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过分地依赖其他人。Blake Williams,Keepsy联合创始人:
通过让别人看你的计划,寻找出有关你计划的最关键观点。通常来说,新手创业者会爱上一个idea,然后寻求朋友或同事的支持。但毕竟,有谁会希望一个羽翼未丰的想法被反对者扼杀呢?不过,你应该去找的就是这种人。
让他们从头到尾地去毁你的计划和设计。如果你发现自己同意他们的观点并同样存在疑问,那你的计划(或者你)可能就是不能成行的。但如果你可以反复地有信念维护它,那你可能有勇气去克服你将面临的长久、艰难的苦差,这意味着这个计划或许能做得起来。Otto Hilska,&Flowdock创始人兼CEO:
众所周知,&不成熟的优化是万恶之源&,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在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不同的数据库打交道之前,我们会不会有顾客。在开始的时候,你真的可以用一个半生熟的产品去验证你的假设。Rami Essaid ,Distil联合创始人兼CEO
我希望在我第一次创业时就知道的事,是如何设置清楚且可以衡量的目标。任何创业公司都有的问题,就是它们有百万个未知数。当你在建立自己公司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尽可能多地回答这些问题。而一旦你回答得够多,你就已经知道你想做些什么。这个方法容易让人迷失。而为了确保你不会迷失,你需要设置清楚的目标并且能够衡量你的行为是否成功。如果你看到有些东西不起作用,那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地识别并纠正问题或快速改变方向。目标和指标是这么做的唯一方法。Alex Schiff&Fetchnotes联合创始人兼CEO:
我希望以前有人能教我的事情,就是你应该优化速度而不是成本。创业公司的一切都与速度以及你快速转移的能力有关。我们曾经在获得融资前自力更生过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地变得超级节俭,但我还是希望我能在之前就了解速度的重要性,因为它会让事情变得不同。如果你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编写程序达到一个月省20块的效果,那它根本就不值得。Jason Traff ,Leaky创始人:
从MIT出来,我获得了不少有关创业的好建议,包括了特别保护权的重要性,团队化学反应以及如何做一个好产品。我希望我能在当初了解更多创业生活中的情感变化。通常电影或电视剧里的创业公司,总是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天天踢足球,夜夜办派对的景象。他们很少在这些高情绪中展示出人们的低落。
我的人生在我开了Leaky后,得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并且频繁激烈的拒绝。在无数的拒绝之后,我学会了:你需要用毅力去看开暂时的情绪高低,并知道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挫折会是永久性的。否则,这些情绪将无法在第二天早上从床上爬起来。Tri Tran,&Munchery联合创始人兼CEO:
这当中会有很多的起起落落。当你感到在往下走时,保持平静,要知道事情会变得更好。当你在往上走时,享受那个时刻,但同时也将这种能量存下来应对不好的时候。
我很幸运地在不同的创业公司工作过,知道大概会发生什么。
准备去成立你的第一家创业公司可能是你在人生中做过的最难的事。它并不总会那么迷人。你需要寻求你伴侣的支持,你要有充分信任并能很好协作的联合创始人。但最后,你会想象不到还有什么职业经历会比成立自己的公司更好。Ash Rust ,SendHub联合创始人:
专注比你想象得更重要。Gautam Gupta ,NatureBox创始人:
创立NatureBox是让我最难忘的经历了。我永远都会为有机会建立它而心存感激。我认为对于创始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成立一家公司的时机。这会带来你情绪上的高叠起伏。管理你的情绪状态会变得很难但很重要。当你触及低谷,记得提醒自己这只是路上的一个颠簸。
你可以放松,将时间花在不该担心的事情上。你会经常受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你还会感到你的生活依赖于你公司的成功,但在这些之后,记得保持你清醒的头脑和执行力。Walter Chen,&iDoneThis联合创始人兼CEO:
我希望我当初会知道,运营一个创业团队会很像做父母。你要检查他们,你会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你会担心他们在开车的时候Skype语音。而且你还需要经常大喊:&所有人安静!&而有的时候,你必须提醒他们在晚饭之前完成他们的工作。另外一些时候,你会想让他们娱乐放松,所以你带他们去看电影或去玩卡丁车。
作为一位创业公司创始人,你希望帮助你的团队去认清他们在工作上的强项,并支持他们。你希望他们去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羞愧地逃避。你不做决定,而是问:&你怎么看?&你要对他们的情绪流动敏感,你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是气馁或沮丧的。你自己也会感到沮丧,但你的会将这些情绪更有建设性地表达给他们。毕竟,就像所有父母那样,你希望他们开心,并且成功。因为我就是个家长。Rick Perreault,&Unbounce联合创始人兼CEO:
我希望我当初会知道,准确的度量会有多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对我们的第一次报告做支持。这两年中,我已经听过很多次&因为app的原因,我们不能很好地做跟踪。&如果我们在之前就决定好哪些关键度量是需要跟踪的,并根据需要做app,我们可能就不用那么痛苦了。Elizabeth Yin :
我成立的第一家公司是一个社交购物应用,那基本上就是个灾难。我们将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工具给做了出来,但却没人想用。我们花了大概2万美元并且用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通过这个经验,我意识到最难的部分不是技术,而是知道用户需求。
如果我当时能够换种方式做,我就会在把产品做出来之前先用小样测试市场,我就会创建登录页面捕捉潜在用户的联系方式并已经和他们在谈了。我就会做个假按钮来衡量需求。简单来说,我希望我在当初就能够在做产品之前先测试一下市场。&
做大与做强是否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关于Android市场份额的联想
前几天我们曾分析过。IDC有关智能手机份额的最新数据印证了Android在手机份额中的统治地位,Google的手机OS仍在继续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市场份额,其三季度出货量达1.36亿,占了整个市场的3/4,受到iPhone 5上市时间影响的苹果以2690万台居次席,份额为14.9%,虽然与去年同期的13.8%略有提高,但与Android的差距又被拉大了(Android去年同期的份额占比为57.5%)。黑莓和塞班的没落令其份额被Android无情地蚕食掉了。而微软虽然份额同期增长了140%,但市场份额仍只有2%,不足以对两大天王构成挑战,除非8能如微软预期有惊艳表现,否则三国争霸只是空谈,双寡头才是现实。
Android的市场份额增势如脱缰野马甚至一家独大都有可能。因为除了市场份额这个指标以外,据广告网络Chitika的数据,Android在北美移动web流量上的份额(51%)也超过了iOS(43%),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这个比例会更高。
Android流量已超iOS好吧,也许有人会说,出货量说明不了什么,iOS才是最强劲的移动/媒体/app生态体系,苹果的利润远超其他手机。可是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你能假设苹果能一直把优势延续下去吗?如果其市场份额掉到10%会怎么样?再掉到5%呢?Android现在的势头就像脱缰的野马,出站之列车,想收都收不住了,这是开放体系之必然。哪里有用户开发者就去哪里(参见),然后媒体公司、生态体系的合作伙伴也会亦步亦趋。所以苹果的收入、利润等指标不见得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为了维系乃至于提高市场份额,苹果会不会像推出iPad mini一样在智能手机领域争取中低端市场?不过Google也有自己的烦恼。开放体系导致Android的各种,各种,碎片化越来越严重(虽然存在)。尽管Google一直想统一整个市场,建立强大的生态体系,但像运营商、Amazon等友敌显然并不乐见。碎片化的后果是,做大可以,做强很难。这个烦恼跟苹果的正好相反。所以Google会不会在今后强化自己的硬件品牌,靠自己来完善生态体系?
Android碎片化越来越严重如果苹果和Google都各自按照这种假设走下去的话,那么这个市场会不会逐渐趋同?
大公司进军一个新的领域通常有两条途径,收购现成公司或者自己重头做起。在移动图片分享这一领域,Facebook选择了前者,现在Twitter似乎打算选第二条路。据Bits报道,Twitter在未来数月内计划更新新版移动客户端,引入照片滤镜功能。这一举动明显是针对当下最流行的移动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当初正是靠风格各异的滤镜化腐朽为神奇,让普通用户也能过一把摄影师的瘾,Instagram才能在短短18个月里掠下亿级用户,最后又以10亿美元被Facebook收购。加入滤镜,看似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功能改动,但是对Twitter这家有着5亿多用户的公司来说,却有着重要影响。在移动领域,图片分享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一向视移动为生命的Twitter,自然也不会对这块蛋糕视若无睹。此外,据Twitter内部一位员工表示,Twitter的关键用户V.I.T(Very Important Tweeters,多为名流及媒体)将会格外乐意看到这项滤镜功能。现在的状况是,大部分 V.I.T.都是用Instagram拍照,然后分享到Twitter上&&因为他们在Twitter上粉丝更多。此前Twitter曾经考虑过收购一家图片分享公司,Facebook拿下Instagram之后Twitter高层更是加快了这一计划。但是最终由于多方因素收购未能完成,现在终于确定要自己来做。
前24券COO 彭雷:谈“O2O的前世今生”
本文由前24券COO&Phoenix彭雷独家供稿,Phoenix今年年中从24券离职,开始了他的新创业项目&客如云&,目标是希望通过结构化和互联网化商户的本地信息,建设好本地信息的Offline 2 Online的自动化通道,在O2O&失落的半圆&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之前有对)。以下为正文:一直答应刘成城分享一些自己在O2O的领域的心得和总结,就是没抽出时间来做。最近自己也觉得需要总结一下脑子里面的一些思路和问题,就把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写下来了。不论对错偏颇,至少都是自己的干货,呵呵。对于几个问题,我自己心中的答案。
1. 什么是O2O ?O2O,从最初诞生这个概念开始大家讲的最多就是Online 2 Offline,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把线上用户带到线下。所以这也是团购为什么被认为是O2O最典型应用,因为团购真正实现了把线上用户一夜之间带到一个商户门口去排队的效果。而其实满足这个条件的模式不只是团购,最早的机票,酒店,票务等公司,严格来说都是O2O,甚至我认为多年前提到过的&鼠标加水泥&的概念,都可以被笼统认为是O2O的范畴。所以我认为,具备线下物理存在的服务流,和线上互联网化的信息流,只要有这两个环节的任何模式,都是O2O。
编者注:O2O 的概念最早由TrialPay的CEO和创始人Alex Rampell&于日提出,并由36氪最早于日引入国内,此后掀起了一股讨论和实践O2O 的浪潮。关于O2O 概念最早的详细解读可以参考《》2. 什么是O2O&失落的半圆&?我认为除了Online 2 Offline对于O2O,其实只是一个半圆,没有闭环。这个&失落的半圆&,其实是Offline 2 Online!以团购为例,线下商户的菜单,价格,就餐环境,桌台数量等线下信息都是团购的销售人员一个一个门店人工拜访,实地采集来获取的,然后提供到Online给网民浏览和查看。也就是说,团购为什么人员众多,是因为这个失落的半圆,是靠人工补上的,所以必然导致成本高,效率低,不够实时等问题。所以,不论什么公司,腾讯也好,阿里也好,创业公司也好,谁能最快补上这个&失落的半圆&,并且形成一定垄断规模,谁就可以成为O2O领域真正最大的赢家。这个就像修路,修好了高速,所有O2O其他应用就是高速上面跑的不同车而已,自己只需要收过路费就可以。因为想通了这个环节,我有了做&客如云&的想法。对我来说,这个基础框架建设并不好做。但这些思考也让我相信这个项目的战略价值。3. 团购的利弊和前途团购本身其实是O2O领域里面的一种模式而已,只是在过去一两年由于大量关注,而成为了行业的代表形式。总的来说,团购是一种针对线下商户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还记得刚开始做24券的时候,我自己去签过的一个自助餐厅,一夜之间卖了10000多份自助餐,商户都惊呆了,用店长的原话说,我没想到和你们合作的效果如此恐怖,比上中央电视台效果还好,前一天门可罗雀,第二天门口就像春运的火车站!团购模式最严重的问题有三个:
a) 商户,用户,团购网站之间缺乏忠诚度我曾经打过比方,商户,用户,团购网站之间,就像一夜情,互相都玩的很High,但是没有建立感情。记得在24券做到2011年中竞争最激烈的时候,那个时候商户非常强势,要谈团购的时候,把4,5个一线团购网站的销售全部约到一个下午见面,在门口排着队的等着进去和商户谈条件。条件也很简单,谁收的佣金少,就给谁签约。到再往后变本加厉,谁贴钱多,谁就签约!这样的合作模式,忠诚度太低。用户也是,大部分用户通过团购导航网站浏览,大小团购网站混杂,谁的单子价格有吸引力,就点击进去。至于是哪家团购网站,并不是太介意,这样的话,用户对于团购网站的忠诚度也较低。
b) 以低价折扣作为营销手段,对于商户不可持续
对于商户来说,和团购网站合作,需要提供低价的产品,不够低价会导致吸引力不足,但是过于低价的营销,也有问题。这里面有一个悖论。价格越低,效果越好,但是未来的利润空间恢复的越慢,因为消费者认可了你的三折,你的正价时段销售额就会受到影响。这个就像用未来的利润来贴补借给今天的业绩,有点像用信用卡提现,还需要支付利息,但是总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提升。
c) 资金依赖性过高
团购由于采用人海方式来补上&失落的半圆&,所以成本相当高。举个例子,24券从创业初期20-30人开始,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增加到4700人,在全国开设了100个办公室。这种增长速度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只要对现金流的把控,费用的控制做的有一点问题,就容易出现资金断档。这也是去年底开始一系列团购网站面临的问题。但是团购并不是没有出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团购行业最终会有几家优秀的公司存活下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些活下来的公司必须具备三个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联合作用:a) 自身管理效率的提升,简单的说就是内部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人员单产要提升。b) 市场的整合和商户理性回归,这个会有希望提升毛利率,对于月销售额几个亿的团购网站,提高一个点就是上千万。c) 还有一个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就是电子商务的流量采购成本下降,这个成本下降一个点也是上千万。记得11年峰值的时候,24券一个月都需要投放1500万人民币用于媒体投放和流量采购。那个时候媒体的成本每个月都不一样,大量的电商互相竞争流量资源,最终赚钱的都是百度,分众和360等。4. 为什么O2O行业应该商户第一,用户第二其实从第一天做团购开始,我们就知道,团购网站是一个中介,供货方是商户,采购方是用户。肯定有人说,按道理传统行业是谁付钱,谁是甲方,谁是第一。传统行业里面是这样,电子商务网站也是这样,谁付款,谁是第一。而我的看法是,由于团购模式存在商户的一个巨大的折扣和利益让渡,其实相当于是商户在付钱做营销活动。所以看上去团购是用户付钱,那么用户应该是第一;而实际团购这个行为是商户发起,商户让利,商户执行的营销行为,自然也是商户第一了。当然,这个第一是相对的,并不是说用户不重要,用户的口碑和病毒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团购最初最有效的扩大销售额的方式。只是说这两者是蝴蝶的两个翅膀,都需要挥动,不过开始挥动第一下翅膀的是商户。真正飞起来之后,两者就同等重要了,因为你永远无法靠一只翅膀飞起来。所以我相信O2O未来的创业公司,第一个步是要寻找的是找到商户的某个或某几个痛点,并以此建立有忠诚度,长期合作的模式。然后调动用户与商户互动,使得商户可以更加依赖你的服务,这样就一定可以走出一个成功的企业。5. 商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归根结底,所有本地服务商户的需求,不外乎两种。
a) 营销类需求帮助商户获得新的用户,然后按照CPS或者CPM的方式进行收费,基本上是帮助商户解决(增量用户)问题。类似的公司包括:团购网站,点评,优惠券APP等公司和业务。
b) 效率类需求帮助商户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现有的客户,提升现有用户的回头消费,提高ARPU,进而提升商户自身的盈利能力。基本上是帮助商户解决(存量用户)问题。类似的公司包括:会员卡系统公司,餐饮管理软件公司等公司和业务。所以,未来不论是大公司拓展O2O业务板块,还是新创的O2O的创业公司,一定都会围绕解决这两个需求入手,切入点不同,步骤不同,就会诞生不同的模式。
日均发送图片数超过2000万张总数破十亿,“用图片进行对话”的Snapchat推出Android应用
去年李彦宏预测了互联网三大机会:中间页、读图时代、应用为王。现在看来,这三大机会都一一应验,特别是读图时代这一点,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之后,国内外效仿者风起云涌,都希望追上&读图时代&的大潮。在Instagram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还是有一些拍照类应用脱颖而出,比如这个Snapchat。Snapchat是一款可以拍照并快速发给好友通过图片进行交流的应用,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一个大玩暧昧和挑逗的App。你通过这个相机进行拍照,可以设定照片被看到的好友范围和时间。把照片发给你的朋友,当TA打开后,过了你设定的时间(1到10秒),这张照片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看照片的人必须把手指放在屏幕上,防止你用其他的相机来拍摄,如果别人用截屏软件,你会收到一个消息提示。
就是这样一款应用,它的联合创始人Evan Spiegel向TC透露了他们近期的数据:用户们已经通过iOS客户端发送了10亿照片,每天用户发送的照片量达到2000万张,目前在App Store美国免费榜上排第19,在图片摄影类中仅次于Youtube和Instagram排第三。今天,他们将推出Android客户端,向着更广阔的用户群体进军。今年的四月3号,Instagram在推出他们的Android应用之前,他们的用户数是3000万,而在推出Android客户端之后,他们的用户数在10天之内就已经上升到4000万了,在这期间,Instagram也完成了收购,以10亿美元(结算的时候是美元)的高价为这个十几个人的小团队找了个好归宿。美国著名博客作家MG Siegler曾在2010年的时候写下这段文字:
我认为通过图片交流的方式会在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成为人与人之间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现在看来,他又神棍了一次,而且这个描述用在Snapchat上再合适不过了,甚至说,比Instagram更贴近这个描述。Instagram准确的讲它是一个图片社区,与关注你和你关注的人进行一对多的交流。而Snapchat是个一对一交流的工具,而且比短消息和邮件更私密,因为过了几秒你的信息就不见了。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非常像。Speigel表示:&我们离我们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近了,那就是让交流更有乐趣。&Snapchat团队先前曾获得来自Lightspeed Venture 48.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不过Spiepel说这笔投资数额还没最终确定下来,还会有一些其他投资者参与进来。他同时还表示他们对于下一轮融资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但他现在正致力于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个团队将会一直在洛杉矶办公,近期将会再招募几位工程师。目前团队成员只有Spiegel,联合创始人Bobby Murphy,两名工程师及一位社区经理。Spiegel称团队扩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技术难度也不小,因为他们必须保证图片是实时发送过去的,在平常,如果你的一张图片无法分享到社交网络,那你可以稍后再往上发,但如果Snapchat的一次图片失败了,那么两位用户通过图片的对话也就失败了。至于Snapchat的盈利方式,Spiegel说的不多,他们想在通信和交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另外,他也没有兴趣被收购。他说他不想为别人工作。他们的团队花了很久做出了这款Android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某些手机相机的黑色功能条的位置不是那么确定,于是他们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他们花了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来重写了部分模块。我们的市场还能容得下&下一个Instagram&吗?我不确定,不过我们也许应该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它跟Instagram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我想问的是,在这个读图时代,图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它真的能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语言,成为我们沟通和交流的媒介吗?我们已经开始习惯类似微信这种发送语音录音的方式传递信息,但语音录音的方式有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你无法通过快速扫一眼的方式来直观地获取到它所包含的信息,录制声音的啪啪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样看来,也许比文字蕴含更多信息点而比语音更加直观的图片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替代者。无论如何,它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或许,再过一阵子,它是不是下一个Instagram这个议题会以这样的定论结束:它不是下一个Instagram,而是第一个Snapchat。
强子说:图片火热是因为图片是相对于文字来说更简单的记录方式,有没有比图片更简单的方式?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方式终将会引来互联网的下一次热浪!让我们拭目以待!break the routine,I can ,you can !
48430人关注
48430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黄的网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