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世界2韧性有什么用

邢台市传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邢台市传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邢台市传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地处河北省邢台市邢威路北紧靠邢临高速毗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及107国道交通便利传世复材在河北省南和设有生产加工基地专业从事环氧树脂及固化剂的二次加工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公司总部地点邢台市公司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传世复材技术力量深厚并聘请国内知名的行业专家为技术顾问不断开发出适合不同使用环境的环氧树脂体系产品传世复材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研发各种不同性能的产品在固化条件耐温等级颜色光泽透明透光硬度韧性等方面作适当的调配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
传世复材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电气电工工艺饰品复合材料建筑建材机械加工胶粘剂等行业主要起到灌注密封粘接固定封装保护绝缘防潮等作用传世复材产品分涂料油漆电子电气胶粘粘接复合材料建筑工程及相关原辅材料等六大系列
一涂料油漆系列 该系列有常温固化型和加温固化型其流动性颜色耐温性等可适当调整固化后表面平整光亮无气泡适用于地坪漆防腐漆等各种防腐绝缘防漏抗震等保护场合
二电子电气系列 该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电工电气设备电器制品等产品的灌注密封绝缘保护防潮抗震其性能外观及工艺均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要求进行相应调节
三胶粘粘接系列 以环氧体系的优异粘接性能设计出适用于宽广场合的系列粘结剂有单组双组有快固慢固有加热室温有零度有水下该系列粘接力强耐温性能好绝缘性能佳使用工艺方便
四工艺材料系列 该系列产品适用范围广工艺可调适用于各种家用品体育用品工艺品饰品玩具以及木材石材金属之间的复合粘接固定优秀精细的性能使其在标牌徽章贴纸饰品五金件工艺品等产品的表面披覆或灌注上得到广泛应用各种水晶滴胶透明灌封胶等还可设计成软质和硬质两类透明透光好流变性可调固化外观精美
五建筑工程系列 包括结构胶云石胶灌浆料锚固剂环氧地坪料等等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工程修复加固等方面
六原辅材料助剂 包括各种树脂固化剂稀释剂增韧剂增塑剂颜料填料消泡抑泡流平消光等助剂及二次加工品等传世复材环氧专家传世复材长期与国内知名的研究院所业内专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走在业界科技前沿如果您有环氧胶方面的难题请让传世复材来帮助您为您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长期提供技术咨询和产品终身售后服务
传世复材全体员工将秉承诚信务实创新严谨的企业文化坚持优质高效永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努力进取锐意创新与各界朋友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涂料油漆系列电子电气系列胶粘粘接系列 工艺材料系列建筑工程系列 原辅材料助剂
邢台市传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配套高档环氧树脂发光字原料及匀光剂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密   码:
Copyright & 90yx 版权所有
||||  广告赞助商
仿盛大复古传世sf相关信息
?相关仿盛大复古传世sf文章推荐
热门栏目推荐
仿盛大复古传世sf文章阅读排行
仿盛大复古传世sf推荐图文
当前位置:
仿盛大复古传世sf
按文字列表
按图片列表
查看各个平台下的字母索引:网络游戏电视游
Info:&&0好评
查看各个平台下的字母索引:网络游戏电视游
Info:&&0好评
当前分类:仿盛大复古传世sf杨韶的日志
中华十大传世名帖【高清图】(转)
已有 6040 次阅读&
一、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堂宝帖》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书法珍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被疑为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据传为王献之的手笔,帖上的“至宝”二字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但是,据专家鉴定,《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后人临摹的,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
1.快雪时晴帖
【名称】快雪时晴帖【类别】中国书法【作者】王羲之【形式】纸本 【年代】晋【原稿尺寸】纵23cm;横14.8cm【成品尺寸】纵23cm;横14.8cm【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快雪时晴帖》正帖:
正帖(右侧)和赵孟頫题跋(左侧)一段: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大意: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迹一并摹在同一张纸上。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系,“ 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冯源济父子所有,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八月十八日 壬戌,冯源济进献康熙皇帝,入内府。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山东临沂人,后徙居浙江会稽。字逸少,世称王右军,有“书圣”之誉。
【名称】中秋帖 【类别】中国法书 【作者】王献之 【形式】纸本 【年代】晋代 【原稿尺寸】纵27cm,横11.9cm 【成品尺寸】纵29cm,横48.5cm(画芯)&&&&&&&&&&&&&&&&&&&& &纵29cm,横341cm(手卷)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正帖: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即希世珍宝。   《中秋帖》为宋代米芾据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为米芾所藏,后刻入《宝晋斋法帖》。   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帖左下边有小正书“君倩”二字,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   鉴藏印记:“宣和”(朱文半方)、“御书” (朱文葫芦)、“绍兴” (朱文连珠)、“弘文之印” (朱文)、“贤志主人” (白文)、“广仁殿” (白文),又明代项元汴、吴廷,清乾隆、嘉庆内府,近人郭葆昌诸印。&& 【作者简介】
  王献之(公元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
【名称】伯远帖 【类别】中国书法【作者】王珣【形式】纸本 行书 手卷 【年代】晋【原稿尺寸】纵 25.1厘米,横 17.4厘米【成品尺寸】纵30厘米,横 48.5厘米(画芯)&&&&&&&&&&&&&&&&&& & 纵30厘米,横442.2厘米(手卷)【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伯远帖》正帖: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伯远帖》是晋王珣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  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玺。
&&&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乾”、“隆”二玺。
&&&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 鉴藏宝”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作者简介】
  王珣(公元350~401年),字元琳,幼时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
二、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名称】神龙本兰亭【类别】中国书法【作者】冯承素(摹)【形式】绢本 【年代】唐【原稿尺寸】纵 43厘米,横 80.5厘米 【成品尺寸】【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正帖总览:
正帖细部(从左至右):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因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葬于昭陵而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三、天下第一楷书——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名称】仲尼梦奠帖【类别】楷书书法【作者】欧阳询【形式】纸本【年代】唐【原稿尺寸】【成品尺寸】纵25.5cm 横33.6cm(画芯)&&&&&&&&&&&&&&&&&&&&&纵 3.5cm 横341cm(手卷)【文物现状】辽宁省博物院藏
《仲尼梦奠帖》正帖: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此帖计9行78字。  此帖曾由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等人递藏,又辗转藏于清宫内府。帖后有赵孟頫等多人题跋,众人的评述基本勾勒出此帖的风神体貌。用笔险峻、结体谨严、体态修长、笔力健劲,是欧书的一贯风格,此帖在这些方面均有很好表现。从书写文字来看,皆是暮年人语言,且笔力笔力清癯、瘦硬,显然系欧阳询晚年所作。
  此帖最显著特征是“运笔如刀”———点画精美犹如刀刻,转折刚劲果断,出锋沉着有力,行笔起止分明,牵丝映带,干净利落,无一笔懈怠或拖泥带水,显示出书家深厚的笔墨功力。欣赏此帖,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说的“入木三分”并非虚言,体会到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老而逾妙”的境界。而达到这一境界,既有年高的客观因素,更有功力与技法升华的原因,因此才有“右军书法晚乃妙,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说法。纵观历史上杰出的楷书大家,艺术成就往往与其享年有直接关系:如钟繇79岁,欧阳询84岁,颜真卿76岁(被害),柳公权87岁,文徵明89岁……在那“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之龄俱不满百”、“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们都堪称“人瑞”了。他们楷书风格的形成、代表作的产生,都无一例外地出自晚年(60岁以后)。这是由于楷书的特殊性———“崇尚精而密”造成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书谱》)在这个漫长的修炼过程中,不知不觉已成老翁。很难想象,一个书家在青壮年时期就能够完成楷书自家风格的创造。纵使你才华盖世、聪明绝顶,终无可能。但是行草书则不然,米芾38岁即写出《蜀素帖》、《苕溪诗帖》等传世佳作。可见,楷书与行草相比,显然要慢熟得多。
  不过,就艺术本质而言,楷书与行草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审美各有侧重而已。行草书重于才情表达,而楷书则更趋于理性把握。故而楷书有公认的“欧、颜、柳、赵”四大家之称,行草则以“神、逸、妙、能”作品位区分。于是我们欣赏《梦奠帖》便出现一个问题———字体的归属,是楷书,还是行书?所谓立场决定观点,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审美判断。从形貌、用笔上讲,此帖属于行书无疑,甚至还有一两个草字夹杂其中。但无论从整体章法、还是局部点画,乃至起笔、行笔、收笔等细节处看,此作都表现出法度严谨、用笔沉实、充满理性的楷书特质。因此确切地说,这是一件以楷书笔法写行草的“错位创作”。由于作者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为名者讳”又产生了错位的审美,以至于许多人讳莫如深,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如赵孟頫所评“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非但不着边际,即便“清劲秀健”亦非欧书所独有,“古今一人”更是无稽之谈。所以客观认识此帖须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楷书立场看,显然它具备欧体楷书的一切审美特质,且有所升华,堪称“法书”之瑰宝;而以行草书立场来考察,则值得商榷。古人说“草贵流而畅”,在畅达中表现情性,是行草书的基本审美特质。由于行草书侧重才情、智慧的展示,历来重视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崇尚“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君子风度,讲究虚实相生的风流韵致。千百年来,这种代表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一直是行草书的主流形态。相比之下,此帖的表现可谓“胡越殊风”,相去甚远。其理性有余、灵性不足已无须赘言,且中宫紧密、结体险峻的特殊造型,使人感到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冰冷的寒气,正如郭天锡所说:“《梦奠帖》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试想,这样的审美趣味如何能与“神、逸、妙、能”相联系呢?因此,以行草书论,此帖仅聊备一格耳
  欧阳询一生经历了陈、隋、唐三代,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时已年届六旬,因书法精绝受到两代唐主的器重,封为太子率更令。可见,欧书早在隋朝即名扬天下,只是最终的“欧体范式”诞生于唐。但奇怪的是,欧阳询书法在隋代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横穿隋代正值人生黄金段(24至61岁),而这个短暂的朝代正是楷书完成精准化、规范化的关键时期,欧阳询的缺席,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由于历史的局限、典籍资料的严重匮乏,我们只能尽量去猜想。褚遂良57岁便创作出炉火纯青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60岁创作出自家风范的《勤礼碑》,因此欧阳询61岁以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空白。
【作者简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其楷书冠绝古今,对后世影响极大,世称“欧体”。他是开启唐楷鼎盛的标志性人物,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其传世作品很多,碑刻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等,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仲尼梦奠帖》等。其中《仲尼梦奠帖》虽无名款,但流传有绪,是公认的欧书真迹,被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四、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名称】祭侄文稿【类别】行书书法【作者】颜真卿【形式】麻纸【年代】唐【原稿尺寸】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成品尺寸】【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正帖总览:
正帖细部(从左至右):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书法创作尤以情真思深为极致,撼动读者心灵的妙笔必系于真情,神高韵远的境界必成于深思。所谓艺术价值的创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结构所无法包含的独立存在。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往往是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获得。《祭侄稿》正是这样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绪,它好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一闪即逝,不可复得。
  人世间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艺更是如此。罗马时代郞加纳斯在他的古典文艺理论名著《论崇高》中提出崇高风格的五个来源时也曾强调了这一点,他说:“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并说:“激情对创作和风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个结构堂皇卓越。”
  书法创作,正是以情感主运笔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情不真则物不能依而变,情不深则物不能引之起”(刘永济《词论》)。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更能创造出生动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系于深情,笔虽简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决定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这正是创作成功的秘诀,也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一生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封“鲁郡公”,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向以义烈闻名官场,以至为唐王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家学渊博,工于尺牍,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自成一格,人称“颜体”,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颜真卿不仅在书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其高尚人品也为后世景仰。其人其书,皆为典范。颜真卿书法碑刻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裴将军诗》、《争座位帖》等。墨迹作品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传)、《自书告身》帖等。
五、天下第一草书——唐-怀素《自叙帖》
【名称】自叙诗帖【类别】狂草法书【作者】怀素【形式】纸本【年代】唐【原稿尺寸】纵28.3厘米,横775厘米【成品尺寸】【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正帖细部(从左至右):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勗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豪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薄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 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
【作者简介】
  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六、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名称】寒食帖【类别】中国古法书【作者】苏轼【形式】纸本【年代】北宋【原稿尺寸】纵 34厘米,横 119.5厘米【成品尺寸】纵 34厘米,横 506.5厘米【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帖》正帖总览:
正帖细部(从左至右):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题跋: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法帖轶事】
  此卷同治年间( )为广东人冯氏收藏,遭遇火灾,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迹。1922年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约1949年归台北收藏家,1987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日,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台湾邮政部门发行了专346《寒食帖》邮票一套4枚,横式四连张印刷,邮票全张4套,边纸上则印有黄庭坚的《寒食诗跋》。就在同年底,黄州市中兴实业集团公司也推出两枚“黄州赤壁”企业拜年卡,其中第2枚(编号1996鄂(BK)——0003)主图即为《寒食帖》(部分)。这两种精美的邮品一问世,即成为海内外集邮、书法爱好者竞相购藏的目标,大陆和台湾同时发行《寒食帖》邮票(品),是不谋而合,也是必然。因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文,只有一个才情卓著、雄视百代的苏东坡!
【作者简介】&
  苏轼(日-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七、中华第一美帖——北宋-米芾《蜀素帖》&
【名称】蜀素帖【类别】中国书法【作者】米芾【形式】绢本 【年代】北宋 【原稿尺寸】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成品尺寸】纵29.7厘米;横580.6cm【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素帖》正帖细部(从左至右):
其一:《拟古》
 &&&&&&&&&&&&&&&&&&&&&&&&&&&&&&&&&&&&&&&&&&&&&&&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其二:《吴江垂虹亭作》
&&&&&&&&&&&&&&&&&&&&&&&&&&&&&&&&&&&&&&&&&&&&&&&&&&&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为湖州之行。
其三:《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 &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其四:《重九会郡楼》
&&&&&&&&&&&&&&&&&&&&&&&&&&&&&&&&&&&&&&&&&&&&&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其五:《和林公岘山之作》
&&&&&&&&&&&&&&&&&&&&&&&&&&&&&&&&&&&&&&&&&&&&&&&&&&&&&&&和林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其六:《送王涣之彦舟》
&&&&&&&&&&&&&&&&&&&&&&&&&&&&&&&&&&&&&&&&&&&&&& 送王涣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
  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董其昌题跋:
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
【作品说明】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表作品。此帖写在丝织品上,由于丝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该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作者简介】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又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本山西太原人,迁居襄阳,后又居住在江苏镇江等地,是声名显赫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但画迹已荡然无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的程度。
八、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名称】草书千字文【类别】狂草法书【作者】赵佶(宋徽宗)【形式】金云龙笺【年代】宋【原稿尺寸】纵 31.5厘米,横 11.72米【文物现状】辽宁省博物馆
《草书千字文》细部(从左至右):
【作品说明】
  该帖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此作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全篇浩浩荡荡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贯彻始终是其吸引欣赏者目光的重要因素,正如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的阐释那般:“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此作为长卷,在上面书写草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为何如此说?缘于书法的表现维度是自上而下的,特别是草书,一些率性之笔,往往是在纵向空间中产生的,而横向展开的空间毕竟很有限。
  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号”、“帝”、“也”等字末笔的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同时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也许,他是从黄庭坚草书中得到了启示。黄氏草书错落有致、风度翩翩。其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极善运用线条的入侵与穿插,使某些字跨区域而行,侵入到其他字的线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章法的呈现不再止于单行、单列,而是予人以“乱石铺街”之美感。赵佶此作中这种入侵的表达方式.可谓得黄氏精髓:初看怪异,再看惊绝,三看大称其妙。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出赵佶创作时的“放”态:对于笔画,在保证线质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此作作于描金云龙纸上,由于纸面光洁,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由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而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这或许就是一味追求气势而丧失的那一部分美感的表现。如此作中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有放纵,同时又能收擒,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毕竟,含蓄更能逗引欣赏者的审美情绪。
  “牵连”作为上下字连贯的枢纽,是草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善写大草的书家,对牵连的把握是很奇妙的:时而粗如主笔,时而细如游丝;时而竖直拉下,有飞流直下之气势;时而倾斜拉扯,有屈铁盘钢之韧性。从此卷可以看出,赵佶善于运用斜向拉扯的牵连方式。这一方面表现了其自信的书写状态:如怒猊抉石,势不可遏,沉着痛快,激越奔放;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牵连方式的处理上缺少变通,斜向线条多了,通篇也就显得芜杂、雷同、单调。
【作者简介】
  赵佶(年),即宋徽宗,为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他在位25年,“靖康之难”后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工。于书法方面,其最大成就在于独创“瘦金体”,成为后世学书者仰望的对象。
九、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名称】前后赤壁赋【类别】楷书书法【作者】赵孟頫【形式】纸本 【年代】元【原稿尺寸】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前赤壁赋》总览:
《前赤壁赋》细部(从左至右):
《后赤壁赋》总览:
《后赤壁赋》细部(从左至右):
【作品说明】
&&&  《前后赤壁赋》又称《赤壁二赋帖》。此帖是应人之约而书的一件行书作品。全帖共书八十一行,其中《赤壁赋》四十六行、《后赤壁赋》三十二行,署款三行。根据署款中的“大德辛书刊丑正月八日”来看,书后时间应是元世祖大德五年,即公元一三〇一年。也就是说此帖是赵孟頫四十八岁所书。前后二赋虽为同时所书,但风格稍异。前赋用笔提按起伏跳动较大,笔道刚劲而略显生涩。后赋用笔温润洒脱,气定神宋,笔道沉实而稍感圆熟。通观全帖,笔力遒劲,挥洒自如。细瘦处如画沙印泥,沉厚处若绵中裹铁。快捷处牵丝映带可陆断犀象,舒缓处雍容端庄若雅士临风。通篇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堪称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
&&&  赵孟烦由于旧王孙的身份,始终不能摆脱内心的抑郁和黯然,常为进退之身不由己而苦恼,于是笔墨世界成了他的一方净土。其特定的人生观又形成了其特殊的艺术观——极阴阳而融太和,书艺呈现出一派温润中和之气。他始终用一种“中和”的态度去取法经典。他将钟繇质朴沉厚、羲之潇洒蕴藉、献之恣肆流丽、北海崛傲欹侧、东坡放逸沉雄、米芾狣达奇险皆汇入笔底,取法其突出微妙处,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正是基于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高雅的气质,造就了赵孟頫遒媚秀逸、风骨内含、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书风。
&&&  元代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复古为创新的时代,元代诸家以唐人楷书法为基础,极力规模二晋,形成了一代风气。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以其雄才大略,广交有才识的汉人,从各方面发现人才,并力图恢复旧有的体制而略更张,尽管他在文化与思想上比较开放,但在军政、财权和殿试录用人才等方面即对汉人严加限制,于是有识之士既不能在仕途上谋取功利,仍转趋于文艺,在书法领域中赵孟頫就是一个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十、明-祝允明《草书诗帖》
【名称】草书诗帖 【类别】草书书法 【作者】祝允明 【形式】纸本 【年代】明代 【原稿尺寸】纵36.1cm,横147.5cm【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
《草书诗帖》细部(从左至右):
其一:《箜篌引》总览
《箜篌引》细部(从左至右):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其二:《美女篇》总览
《美女篇》细部(从左至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项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使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在,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被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其三:《白马篇》总览
《白马篇》细部(从左至右):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其四:《名都篇》总览
《名都篇》细部(从左至右):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隽胎鰕,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作品说明】
  在明代的文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才子”中,祝允明被世人公认最具文人特质。《草书古诗帖》便是祝允明晚年竭平生感悟所书,书曹植的乐府四首,是祝氏草书杰作。此帖得欧体之骨、颜体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加之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些帖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是唐宋以后难得一见的草书极品。
  草书意多于法,特别是大草,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但放逸不是不要规矩,而是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这种胆识是建立在圆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随机生发,笔态横生,点画狼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从而达到一个抒情写意的境地,一个『寄妙理于豪放之内』的境地,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纵观历史上能达到这种境地的草书大家除二王、旭素和宋之黄庭坚外,明代又将草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明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制纸工艺日臻完美,加上厅堂式的建筑,书法的幅式开始由手卷尺牍小品向中堂巨幛大幅发展,而大幅的作品要有雄浑的笔力、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形式对比强烈的章法布局为依托,这种创作观念构成了明人尚势的时代特色,而行草书体正好适合了这种变化的需要,马宗霍《书林藻鉴》谓:『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明代善草书的书家甚多,著名的有陈璧、张弼、文徵明、文彭、王宠、陈道复、莫云卿、董其昌、陈继儒、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王铎等,他们各人在这宽广的领域里驰骋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最负盛名的当首推祝允明了。
  祝允明楷书得益于李应祯的指点,得欧字之骨,颜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晋人遗意,从而在年轻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楷法既立,流溢为行草则自然可观,再加上他疏放不羁的个性,更使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的草书主要得徐有贞的指点,由旭素上溯二王,中年以后涉猎渐广,自魏晋钟王直至元之赵孟頫,莫不临写工绝,故其书至晚年时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从他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来看,面目各异,有形不贯而气贯的独草,有如行云流水的今草,亦有气势奔放的狂草,不论何种形式的草书,都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祝允明书谓:『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此帖足可当之。
【作者简介】
  祝允明()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vp韧性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