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 电影人物外面的光环

电影《卧虎藏龙》及导演李安的介绍及评论_百度知道
电影《卧虎藏龙》及导演李安的介绍及评论
越多越好,不要链接,谁字数多给谁分。
提问者采纳
  《卧虎藏龙》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谁知当天夜里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上前阻拦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见一个蒙面人消失在九门提督玉大人府内,俞秀莲也认为玉大人难逃干系。九门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刚从新疆调来赴任,贝勒爷即不相信玉大人与此有关,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也大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蛟龙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玉蛟龙归还宝剑,免伤和气。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李慕白又发现了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的踪迹,此时李慕白更是欲罢不能。  玉蛟龙自幼被隐匿于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并从秘籍中习得武当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于蓝。在新疆之时,玉蛟龙就瞒着父亲与当地大盗“半天云”罗小虎情定终身,如今身在北京,父亲又要她嫁人,玉蛟龙一时兴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  任性傲气的玉蛟龙心中凄苦无处发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气,俨然是个小魔星。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蛟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总是无效。在最后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蛟龙身中毒针而死。玉蛟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却无法面对罗小虎,在和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投身万丈绝壑.  伴随着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导演李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尽管他的成功并非始于此。  人们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已有深入,本人也只是在他人见解中找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亦或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李安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导演或者说华人导演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抉择,亦或说有机融合,进而将思想注入电影中,为中国电影以借鉴。  由于对李安的研究尚属最近之事,图书馆资料完全空白,论文搜索也寥寥几篇,但由于自己曾有意识自觉地关注过李安的电影诸如《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父亲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和《绿巨人》,写起来便胸有成竹,但系统地写作还是有许多困难待解决的。  对李安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研究系最近之事,大致有以下几条脉络:  对李安生平与其电影中所体现的主题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其父亲的影响和赴美学习西方电影两块着墨不少。  对李安电影主题和风格研究,特别是对“父亲三部曲”的研究,将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戏定位为李安的单一模式,对“父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探索。  对李安导演技巧的研究,对其电影表现语言的充分研究。  达成共识的、李安电影商业化倾向过重,也有人认为李安是将艺术和商业成功融合的导演。  最近许多人提到的影展导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制作电影。  将李安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比较,从中发现李安的特点。  李安生平及其电影  李安的电影风格选择与李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二者的联系中体会导演的良苦用心,也体会生活经历对他的巨大影响。  李安,日生于台北。父亲是中学校长——这个沉默少语的传统中国人,对李安的性格和生活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多年后李安数次谈到父权当道的中国传统的理解便是从严厉的父亲身上开始的。由于李家来台之前在大陆是望族,有着县长父亲的李父一度希望李安按中国传统生活,刻苦读书然后重振家威。1973年,李安19岁时考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1974年,获台湾话剧赛大专组最佳演员奖。但之后并未受青睐。1975年,他自已编导,摄制了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艺专毕业后应征入伍。服役期间,又摄制了一部短片《陈妈劝的一天》,纪录渔民陈妈劝和他的儿子出海打渔一天的生活。退伍后,1978年移民美国,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戏剧导演组就读,在这两年里奠定对戏剧的了解及戏感的确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从此而来。艺专的3年和伊利诺大学的2年,成为日后李安电影创作的基础。1980年,在伊大毕业后,凭着以前的作品《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进入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所,并摄制短片《追打》。1981年摄制音乐短片《我爱中国菜》,是一名女子拼命吃中国菜的MTV式短片。同年摄制配音片《揍艺术家》,讲一名画家为一个漂亮女子画像而被其男友痛打的故事。1982年,因拍摄纽约街头失业演员的求生百态的《荫凉湖畔》而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和1983年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毕业作《分界线》是43分钟的剧情片,获纽约大学学生展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项奖,被美国大经纪人公司看中,请他签约留下发展。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终于搞清楚,在美国,学生片拍的再精彩也很难有机会发展,现成的好剧本怎么也轮不到新人导演。1983年至1989年间,他与台湾女留学生林惠佳结婚,在纽约写剧本,不断到好莱坞碰运气。在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对这段时间作了详述。因而从1988年开始寻求台湾电影公司的支持。1990年他的剧本《推手》《喜宴》(与冯光远合作编剧)双双获奖,为他赢得40万奖金和初次执导的宝贵机会。影片完成后获台北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1993年,他执导了前几年创作的剧作《喜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4年他编导了《饮食男女》(与王蕙玲等合作编剧),不但在台湾获得好评,而且在美国高踞外语片票房记录之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李安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与父亲的冲突,使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父权的影子,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又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  适合时代潮流,再者生长在美国商业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绩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电影中有这个痕迹,通过一些处理来吸引观众,具体细节请见第四节中对李安电影的具体分析。  总之,电影源于生活,特别与编剧和导演分不开,李安融二者于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  作为编剧的李安及其电影  前一节中我们从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执导机会的获得便是由于他自己编剧的《推手》。之后与人合作的《喜宴》、《饮食男女》,作为编剧的李安,无疑是其导演工作的基石。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简易情节编剧,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节艺术的同时把中国独具的儒雅气质汇入其中。之后无论是对奥斯丁小说、还是王度庐小说、还是漫画改编、还是剧本创作都渐趋成熟,编导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达自己的深刻生命体验。  《推手》中将中西文化冲突挖掘到深处,为此类题材开先河。其后的《刮痧》等同类型影片无出其右者。将中国传统的一种事物拿出来,体现在家庭中,进而引起人们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讨同性恋话题,实际上还是中西文化冲突题材的继续,也是对家庭、社会的继续探讨。  《饮食男女》则是从食、色这两个人之本性入手,进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  《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不可思议,西方的完全故事,由东方导演全权负责,将细腻、含蓄的西方爱情表现的几近完美。  《冰风暴》是类似《阿甘正传》但又全然不同于阿甘中的嬉笑中进展,而是较严肃的大时代影响下的两个家庭的故事,更类似《美国丽人》。  《与魔鬼共骑》在美国南北战征的背景下,讲述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这个冷调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种单一的风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龙》将在台湾曾投拍数次、小说拜读者亦众的作品改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现,情节处理亦有独到之处。  《绿巨人》系漫画改编的电影,不同于其他科幻电影,仍旧以探讨人性深处为主。  总之,作为编剧的李安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他的导演工作顺利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违心。  作为导演的李安及其电影  作为导演的李安,能够将所编剧本采取各种合适的技巧将之体现在所拍摄的画面上,特别是影片情节处理,蒙太奇转换以及风景、人物相融,以及人物的配置都是独具匠心。  他电影中的蒙太奇运用让人眼花缭乱,又不失简练与实用。《推手》中,朱师父的太极推手后,镜头横摇,中国书法、布鞋……而在另一个房间里,是金发的美国现代女性,电脑,现代化的办公用具……吃饭中的不同饭菜对比,在这一流畅的段落中,没做什么对白处理,没有戏剧化的故事,但凭这些具有说服力的影像,影片的主题已露出端倪。镜头组接颇似中国书法一样的简练,顺达。《饮食男女》开场介绍朱师傅很独到。洗、切、炸……一系列娴熟的动作,用蒙太奇剪辑的手法把朱师傅的手艺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镜头横摇,墙上的几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将朱师傅的辉煌历史和不俗身份在不着痕迹地全然表现,将技巧融入故事之中。电影的魅力和神采全在于它的影像,李安很机敏的利用这一特性。《绿巨人》中使用电影界久已不用的画面分割技巧,产生类似漫画般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画面处理纯美化、文化化,《卧虎藏龙》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寄托的物品展露无遗,戏中有丹青书画,有“江山登临之美”,有飞檐走壁,有“泉石赏玩之胜”,从茶道到书法,从儒家到庄禅毫发不爽,十八般兵器。通过李慕白的形象展现了“内道外儒”的东方精神。其余画面处理亦要求纯美化。不同于同类型的武侠片,将江湖与山水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中的故事娓娓到来,更加上纯美的音乐,纯美的境界展现给观众。  将东西方的表现习惯融为一体,体现在他导演的所有影片中。  李安电影分析及其电影追求  《推手》分析  作为李安编剧的处女作,也作为他执导的处女作,《推手》一片是凝聚了他的巨大的心血的。  主题:探讨居住在异国儿女家中的台湾老人生存状态。进而对人与人之间家庭关系的深刻思索。  情节设置:展现家庭矛盾——朱爸找到知己——离家出走——餐厅打工——重归于好或妥协下的家庭。  作者利用眼花缭乱的镜头及对比,将家庭生活背景及人物身份悄然植入,日常生活的相处片断在温馨中暗含矛盾。未出现孙子之前先是有儿童车等玩具算是暗示,“微波炉”事件说明老人对新事物的困惑,吃饭中饭菜选择以及餐具选择对比,锻炼方式对比,看录象带——武打片、京剧。儿媳给朱爸插耳机、做饭,与儿子谈话。两语教学中“人咬狗”体现文化差异,中西方差异在对比中自然流露,使中方观众和西方观众皆眼前一亮,加之人性化的家庭日常情景的选择。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儿女与老年父母的家庭矛盾,被导演李安巧妙地展现给观众。  中国式的含蓄体现在朱爸与陈太太的巧遇,对推手威力的介绍在此初露,相处片断体现中国人的含蓄与老年人的童趣。  二老识破儿女诡计,朱爸留下书信出走,在餐厅打工,与餐厅老板产生矛盾,大打出手一人独战数打手,以及随后赶来的众警察,推手功夫被导演发挥到极致。  儿子去监狱接父亲,父亲也因此事出名,搬出去住,只在偶尔时回家小住。结尾处二老又相遇,暗示完满结局。  导演追求:导演以纯中国化的电影语言,表现他思想深处的父亲形象。尽管是在异国他乡,依然能时刻体会其浓郁的中国口味。娓娓道来的日常生活情景与时而出现的高潮,以推手贯穿整个影片始终,朱爸的为人正如这缓缓之中蕴含力量的太极。  《喜宴》分析  继续对中西方文化碰撞进行探讨,在传统与前卫之间妥协。  主题:不是表现同性恋人的心理及遭遇,而是深究这种生活方式在传统(父母)的被认识过程,对于父母来说,这种难言的痛苦和凄凉的无奈,包含着对世界的失望和极大不满。和《推手》相似,《喜宴》中的中国老人同样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沟通的“洋媳妇”,前次是对生活方式的不习惯,而这次包含的是对道德(性)行为的评判,无法容忍。这一次家的解构的彻底性,不是几代人同堂的美梦破灭,而是婚姻对象的质变。  情节设置:影片的男主角——华人留学生伟同在美国工作后与一位美国男子戴维同居了,而在台湾的父母想着让儿子传宗接代,为儿子的婚事一直愁眉不展。为了应付父母,伟同和一位初旅美国的上海女画家假扮情侣,准备结婚,父母专程飞往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假戏中,女画家有了伟同的骨肉。对此,戴维非常恼怒,事情终于无法掩盖。震惊的父母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事实,但最终无奈地默认,无奈地离开了这个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地方。  “在故事的各种组合元素中,影片的认识价值,是在于将中国文化置于异质文化的容器中,产生知性结果:异族文化的不可融性,只有妥协和退让,没有文化的相融。”①  导演追求:中西文化差异极端强烈的碰撞,亲情氛围下,以宽容的儒雅风范来作为电影的大结局,也正体现了导演自身的宽容开放的胸怀。在沿袭上一部的基础上,达到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饮食男女》分析  李安招牌经典电影,百看不厌的原因在于其情节设置的精巧。爱情与家庭以及人之本性食、色二字的现代思索。  主题:“对于家的重组,并不能简单化地完全归结于文化冲突。因为传统与现代,上代与下代之间的生活观差异,同样具有某种摧毁家庭结构的力量。李安的第三部作品《饮食男女》所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说‘食、色性也。’这一次李安将人的这两个本性都拿来细究,故事都围绕在吃和性上。”②正是这个人人皆会遇到的传统与现代生活观差异,致使两代甚至同代之间的隔膜,以及食、色这个更本性的东西,使这部影片更具感召力,更成功。家庭亲情的真切流露、爱情追求的全方位立体展示,以及那一桌桌丰盛的宴席,也有友情的真挚,在平凡的事物中将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切情感演绎得完美无瑕。  情节设置:本影片的精巧情节设置使得这部影片意味深远,远远超过前两部。  电影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朱爸的三个女儿的生活轨迹;暗线为:朱爸与锦荣以及梁伯母的微妙关系发展。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体现在那一周一次的全家聚餐中。  明线中三个女儿各自的生活轨迹,被作者用巧妙的手段展现,有时同时发展,三人状况交错出现;有时单线叙述,正如三条平行线,三人的出场就属前者,先是老大朱家珍在公交车上,然后是老二在航空公司的镜头,接下来是老三在快餐店的镜头,之后又是交替出现,老大最早回家,老三下公车,老二下了专车。以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镜头运用,如此将多人的活动自然使观众一目了然。遇到较长的发展故事,则采用单线,老大的爱情、生活轨迹,老三的爱情轨迹,老二的爱情发展,在平行叙述中,也存在交错现象。  暗线的发展,更是以一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发展,有的只是暗示,如故事刚开始的老朱接电话,让人不由想打电话的是谁,观众不注意,错过了,孰不知此处是导演的暗示;之后女儿们谈论锦荣姐和梁伯母时,朱爸的反应也是暗示,观众依旧未注意到;朱爸与锦荣对话、给姗姗做便当等明显的事,观众依旧不会注意到这是暗示,只是以为很平常的事;甚至直到老朱开口宣布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观众还以为梁伯母是对象。这种暗示的运用,以及明线发展给人的迷惑性实在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样的出乎意料是请君入瓮式的。绝妙,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  对老大的同情始于年老未嫁,这样的心理之下,老大的爱情生活受到关注。老三在于无意间抢了他人的男朋友。老二在于开始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她,却最终一败涂地,做了乖乖女,也是最有蕴涵的人物。  同样的是一家四口,朱爸和三个女儿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自认为前卫的三个女儿都在最后被传统的代言人父亲吃了一惊,对事实不能接受,作者精巧的构思让人叫绝。  只有当看完影片之后,你才会慢慢回顾到影片中的许多暗示,诸如朱爸为何坚持跑步,看似正常却别有用意,去医院检查身体被误解均是导演和编剧的花招,也是有用意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以达成与锦荣接连理之愿。给姗姗精心做讲究的便当更不必言。  导演追求:这部影片把导演的生命体验淋漓尽致地体现,使影片更具厚重感,远远超过前两部的造诣。  同时,导演将电影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故事表现的需要完美结合在一起,奉献给观众一部值得回味的影片。蒙太奇剪辑的运用似一盘精致的菜肴,把所有佐料融为一体。  《卧虎藏龙》分析  凭借这部影片,李安为大陆观众所熟知,也在争议中影响了大陆导演特别是张艺谋的导演选择。  主题:李安眼中企图有别于武打导演的江湖世界,儒雅气质的一辈含蓄、深沉,年轻一代豁达、开朗,江湖中人的完美人格展现。  情节设置:一把青龙宝剑将中、青两代人联系在一起,之后发生的事情更甚于此。中年侠士李慕白、侠女白秀莲、青年侠女玉蛟龙,两代人的世界在对比和交战中损失殆尽,仅存的是那浩然之气。  正是这中、青两代的世界构成了这个江湖,两代人的不同生命体验促使产生不同的命运,直至故事终结,老者不尊,如年青人般表露情感,少者已然悄然成熟,人生哲理在此体现。  导演追求:这部影片更明显地体现了李安的商业化追求,他对之前武侠片的创新在于将中西文化一起置于中国的江湖世界中,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西方的表现方式,李慕白临终的话极具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爱情故事也是西方的方式。如此一来产生别样的效果在中西观众中产生共鸣。  武侠创新追求:影片既没有火爆血腥的杀戮场面,也没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节,李安讲述了一个平实的故事,这当中有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喜怒哀乐,穿插着两对人的爱情线索,其间甚至还隐藏着一些哲理。影片与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武打戏更多发生在女人之间而不是男人身上,这种编排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杨紫琼都不是功夫演员,但她们的武打戏却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蕴藏着优美,勇武中体现着轻灵,严肃中透着顽皮,简直是美不胜收。而李慕白的剑术设计得也颇为巧妙。周润发虽然不是李连杰,虽然不会功夫,但以其魁伟的身影,尤其是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狠狠地几剑劈下去,就足够了。记得李安曾说过,他从小就喜欢阅读武侠小说,而《卧虎藏龙》中武打设计,正是他想象中的样子,这部影片里没有血流成河,也没有缺胳膊少腿,场面激烈却不残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诗意。  诗意化的江湖,加上中西合璧式的表现方式,一部电影成功了。  结语  通过对李安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让我从全方位角度对电影导演的工作有了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李安导演给我的启示是:电影在做好之前首先是必须先生存下去,最好是达到两者的完美融合;中西方观众尽管在文化上有差异,我们可以简单地利用这一点只是暂时的,关键是得抓住他们共同的心理和生存体验,才能产生更大的共鸣;导演是一部影片的关键,在剧本的改编中只有导演的深刻体会才能使影片更具厚重感;一个导演由于有自己固定的、有限的思维,在成为模式之时,要不断试图尝试改变;情节设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最人性化的,有创新的影片才会有市场。  总之,我们要从李安导演那里不断学习、发掘新的亮点,给我们大陆电影的出路以借鉴。  注释:①②蔡虹声 杨德建《李安新都市电影》《当代电影》1996.02  参考文献:  网络资料:  《最具东方儒者之风的导演》-娱乐休闲-影音-电影世界  《解读李安》Starmate木然文集  李劳《李安电影Cover》  李祥瑞《李安是猫是虎?》清韵书院-个人专栏-李祥瑞电影评论  叶梵《柔情似水——李安电影里的中国家庭》榕树下每周精选  萧扬《李安携绿巨人绿化美国》人民网-娱乐电影  新浪网友Papa7263《谈〈卧虎藏龙〉》  Sanfu《从〈冰风暴〉说西方电影节》电子半月刊《后窗看电影》  战龙在野《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清韵影视论坛  《李安的西方影片》tom 美亚网络  Piter《迷失方向的李安》《南方周末》  朱锦华《透视李安〈绿巨人〉》电影极品欣赏网-电影评论-电影介绍  其余资料:  蔡洪声 杨德建《李安的新都市电影》《当代电影》1996.02  萧矛《浅谈李安电影的商业性》《电影创作》2002.04  杨德建《李安名扬世界》《电影评介》1996.04  维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电影评介》2000.01  书籍参考:  裴亚莉《电影语言现代化再认识》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08  附:李安电影年表  1991年 《推手》  《喜宴》  《饮食男女》  《理智与情感》  《冰风暴》  《与魔鬼共骑》  《卧虎藏龙》  《绿巨人》  英文摘要:  Li’an’s Film and the Style of the Director  The
lifetime ,
提问者评价
这么多!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姓名:李安
英文名:Ang Lee 生日:日
出生地:中国台湾 学历: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1983年毕业 台湾籍导演李安近年斐声国际影坛,在太平洋两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红大紫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居然还能拍出令国际影视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及《与魔鬼共骑》等英语片。这3部影片分别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封建保守的英国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和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牌导演来说,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他的作品能触动观众。 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江西。1975年他自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后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电影硕士学位。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他拍摄了《追打》(“The Runner”)、《我爱中国菜》(“I love Chinese Food”)和《棒艺术家》(“Best The Artist”)等16毫米电影作品。1982年他拍摄了《荫凉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及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奖----金穗最佳短故事片奖。 1984年以《分界线》(“Fine Line”)作为其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该片还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这段时间,他还参加了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的反映学生生活的电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摄制工作。接下来的6年时间,他一直在美国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时间,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当起了“家庭妇男”。他每天在家里带孩子、练习厨艺,闲下来就构想剧本。1990年完成了剧本《推手》(“Pushing Hands”),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1992年,他亲自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将《推手》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反映在纽约的一家台湾人生活中的代沟和文化差异的喜剧片,这部影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由于《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获得了执导电影的机会。他的第二部电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这是一部关于传统伦理观念的通俗剧。在这部影片中,他通过一个生性活泼的纽约人以一顿便宴来招待自台湾来参加他的婚礼的父母一事,进一步探索了二种文化和二代人之间在社会体制、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上的迥异。通过这部电影,他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上映后赢得了一致的好评。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在他的家乡台湾,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从此,李安在国际影视界的声誉猛增,一举跃入世界知名导演行列。 1994年,他拍摄了《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这是他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主要诠释了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这个主题。本片的主演是台湾著名演员郎雄(Sihung Lung)。这是李安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并获独立制作奖和第七届台北电影奖优秀作品奖,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成功地拍摄了这部影片之后,李安跨进了好莱坞主流电影制作的大门,1995年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这部电影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编剧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玛-汤普逊。该片获得的评价极高,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汤普逊还获得最佳剧本改编奖),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及多项英国学院奖。李安还评选为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 1997年,李安又开始改编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小说《冰风暴》(“The Ice Storm”)。本片讲述的是在“水门事件”那个年代,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家庭内发生的种种矛盾----四十多岁的男人面临着中年危机;正值青春斯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整日与爹妈针锋相对;夫妻间不可告人的秘密……。该片的主要演员包括凯文-克莱恩(Kevin Kline),西戈尼-韦弗(Sigourney Weaver),琼-艾伦(Joan Allen)和克里斯蒂纳-里奇(Christina Ricci)等。李安在这部片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七十年代美国家庭关系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国际影视界声誉大振。这部影片也赢得了许多项国际电影协会的奖项,包括1997年编剧詹姆斯-沙穆斯(James Schamus)在戈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最佳编剧奖。凭借此片,李安确立了他在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中的地位。 此后,李安转而尝试拍摄反映美国内战的影片----《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与前两部影片相比,李安的这部美国西部片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2000年,从小就是个武侠迷的李安接受了台湾前中影公司总经理、目前是纵横国际影视公司的老板徐功立的邀请,推出了演绎太极拳之博大精深的中文武侠片《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该片的编剧是与李安在《饮食男女》和《冰风暴》中合作过的犹太裔编剧詹姆斯-沙穆斯。在这影片中,他一改他情感伦理片的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将唯美的画面和飘逸的武打相结,推出了一部新派武侠电影,赢得了西方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片一经推出,即创造了亮丽的票房成绩、获得了影评界的高度赞赏。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影片,在比利时佛兰德斯电影节上获得“全球最佳电影音乐奖”及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10项提名。李安本人也获得了第58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在他的家乡台湾,《卧虎藏龙》也是今年第37届台湾金马奖影展的大赢家,共捧走6个奖项。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音效、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视觉特效、最佳动作指导及最佳剪辑。日,李安还凭借此片获得美国“导演协会奖”,风头直逼奥斯卡,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位捧得奥斯卡奖杯的华人导演。 获奖记录: 2006年因电影《断背山》获第63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美国“导演协会奖” 1995年因电影《理智与情感》获美国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 1993年因电影《喜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3年因电影《喜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2年因电影《推手》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1999年《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 1997年《冰风暴》(“The Ice Storm”) 1995年《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4年《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3年《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推手》(“Pushing Hands”) 1984年《分界线》(“Fine Line”) 1982年《荫凉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
李安 中文名: 李安英文名: Ang Lee性
色:编剧,导演台湾籍导演李安近年斐声国际影坛,在太平洋两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红大紫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居然还能拍出令国际影视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及《与魔鬼共骑》等英语片。这3部影片分别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封建保守的英国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和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牌导演来说,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他的作品能触动观众。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江西省。1975年他自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后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电影硕士学位。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他拍摄了《追打》(“The Runner”)、《我爱中国菜》(“I love Chinese Food”)和《棒艺术家》(“Best The Artist”)等16毫米电影作品。1982年他拍摄了《荫凉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及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奖----金穗最佳短故事片奖。1984年以《分界线》(“Fine Line”)作为其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该片还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这段时间,他还参加了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的反映学生生活的电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摄制工作。接下来的6年时间,他一直在美国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时间,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当起了“家庭妇男”。他每天在家里带孩子、练习厨艺,闲下来就构想剧本。1990年完成了剧本《推手》(“Pushing Hands”),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1992年,他亲自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将《推手》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反映在纽约的一家台湾人生活中的代沟和文化差异的喜剧片,这部影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由于《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获得了执导电影的机会。他的第二部电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这是一部关于传统伦理观念的通俗剧。在这部影片中,他通过一个生性活泼的纽约人以一顿便宴来招待自台湾来参加他的婚礼的父母一事,进一步探索了二种文化和二代人之间在社会体制、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上的迥异。通过这部电影,他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上映后赢得了一致的好评。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在他的家乡台湾,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从此,李安在国际影视界的声誉猛增,一举跃入世界知名导演行列。1994年,他拍摄了《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这是他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主要诠释了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这个主题。本片的主演是台湾著名演员郎雄(Sihung Lung)。这是李安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并获独立制作奖和第七届台北电影奖优秀作品奖,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成功地拍摄了这部影片之后,李安跨进了好莱坞主流电影制作的大门,1995年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这部电影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编剧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玛·汤普逊。该片获得的评价极高,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汤普逊还获得最佳剧本改编奖),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及多项英国学院奖。李安还评选为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1997年,李安又开始改编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小说《冰风暴》(“The Ice Storm”)。本片讲述的是在“水门事件”那个年代,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家庭内发生的种种矛盾----四十多岁的男人面临着中年危机;正值青春斯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整日与爹妈针锋相对;夫妻间不可告人的秘密……。该片的主要演员包括凯文·克莱恩(Kevin Kline),西戈尼·韦弗(Sigourney Weaver),琼·艾伦(Joan Allen)和克里斯蒂纳·里奇(Christina Ricci)等。李安在这部片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七十年代美国家庭关系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国际影视界声誉大振。这部影片也赢得了许多项国际电影协会的奖项,包括1997年编剧詹姆斯·沙穆斯(James Schamus)在戈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最佳编剧奖。凭借此片,李安确立了他在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中的地位。此后,李安转而尝试拍摄反映美国内战的影片----《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与前两部影片相比,李安的这部美国西部片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一部《卧虎藏龙》(2000年)令李安被冠上“华人之光”的光环,该片创下了美国有史以来外语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并横扫多个国际影展奖项,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导演、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挟《卧虎藏龙》之势,李安在2002年接拍《变形侠医》(Hulk),但该片却备受批评,令他感到身心俱疲,萌生退意;其后经父亲鼓励,2005年返美接拍《断背山》,并成功再凭此片在国际影坛掀起风浪,拿下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及最佳剧本、英国电视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大奖及最佳导演奖、美国制片人公会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更凭《断背山》成为首位华人导演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导演作品 断臂山 Brokeback Mountain (2005)
绿巨人 Hulk (2003)
Hire: Chosen, The (2001)
卧虎藏龙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
与魔鬼同骑 Ride with the Devil (1999)
冰风暴 The Ice Storm (1997)
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饮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1994)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3)
推手 Tui shou (1992)
编剧作品 Tortilla Soup (2001)
少女小渔 Shao Nu xiao yu (1995)
饮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1994)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3)
获奖记录: 2006年因电影《断背山》获第63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美国“导演协会奖” 1995年因电影《理智与情感》获美国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 1993年因电影《喜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3年因电影《喜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2年因电影《推手》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李安语录●1991年4月,《推手》开拍,这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他很兴奋:“第一次有人叫导演,拿个木盒给我坐,飘飘然蛮过瘾的,也更坚定了拍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的信念,以后我就这样过日子了。”●拍完《理智与情感》与《冰风暴》后,李安彻底了解了西方电影的制作体制:“拍西方电影就像当总统,要取悦每一个人。”●2001年金球奖颁奖礼上,李安获得最佳导演奖时幽默地调侃道:“我的惊喜之情难以形容。我要感谢我强悍的太太,她是《卧虎藏龙》里除了碧眼狐狸之外所有女角的典范!”●《断臂山》票房直逼1亿美元时,李安开玩笑地说:“这部电影的收入远超过《卧虎藏龙》,足以让我用三辈子。”●当嘉宾宣布本届最佳影片由《撞车》获得时,李安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有记者问他《断臂山》为何没有夺得最佳影片奖,李安回答:“我不知道答案,我在后台,但今年的这个结果令我吃惊。”
参考资料:
卧虎藏龙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虎藏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