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日本西市开放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正文
大唐长安城的前世今生 唐长安城古今对照图
发布时间:
来源: 华商报
编辑: 郝云菲
“唐天坛”遗址
含光门遗址 记者 王警 摄
大雁塔 记者 王警 摄
兴教寺 记者 汤继颖 摄
  唐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总体设计和布局的基础上,新建了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东西长9.6公里,南北宽8.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城内109个坊似围棋盘一般规整排列。她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唐末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但唐朝遗风始终回荡至今。明洪武三年(1370),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东延,又修建了保留至今的明城墙,其西垣及南垣大部分与唐长安皇城的西垣及南垣重合。
  千年之后回望,唐长安城与现在的西安城仍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传承和纠葛,比如至今屹立的大雁塔、小雁塔,比如在原址上兴建的兴庆宫、大唐西市、大唐芙蓉园,比如让人们更直观了解唐朝皇帝居所的大明宫遗址,比如含光门、朱雀门、明德门等一个个传承至今的名字……
  除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唐长安城和现在的西安在地理位置上还有怎样的重叠和关系?今天,我们通过这张图,将一一告诉你……
  唐长安城古今对照图
  安定坊
  在今西安火烧壁及西安火车西站附近。唐时坊内有千福寺,寺内有《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宋代时碑被移,现藏于西安碑林。碑为楷书,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史华刊石。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
  醴泉坊
  如今的西北民航大厦周边唐朝时均为醴泉坊范围。唐时坊内除有醴泉寺、太平公主宅外,还有三彩窑。后发现大量窖坑和水井、渗井以及2座残窑遗迹,其中在2口井中出土有450余件唐代骨刻画残片,颇为罕见。
  永和坊
  现在的高新一中高中部、枫叶新家园周边,唐朝时都属于永和坊。唐时坊内有隐太子庙。隐太子即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其弟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李世民继位后,于贞观二年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以礼改葬,谥“隐”,后又追赠“隐太子”。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建成是李渊反隋建唐活动中的重要参谋,并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唐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建成“既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又有佐理政务的经验”。
  现在大唐西市,就是在唐长安城西市原址上重建的,但比唐长安西市占地面积小。唐朝时,西市是大众化、平民化,有大量西域、日本等国客商的国际性大市场,占地1600多亩,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根据权威机构调查,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在这里曾发生了大量的历史趣闻轶事,留下了大量文人骚客的墨宝。李白的《少年行》,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其中都提到或涉及西市。
  延福坊
  在今边家村及其周边。唐时坊内有新都公主宅。新都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她在武则天时代是新都郡主,嫁给了武元爽的孙子武延晖。她和宜城公主、定安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金城公主为开府七公主。结党营私,出售“斜封官”。景龙四年(710),唐中宗去世后,新都公主舍延福坊的宅第为新都寺。
  延康坊
  在今白庙路周边。唐时坊内有西明寺。西明寺本为隋朝越国公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造反被杀后宅第没官。入唐以后为唐太宗爱子魏王李泰宅,高宗显庆三年(658),为祈求孝敬太子李弘早日病愈立为西明寺,寺内有大殿十三座,甚为壮观,内藏大量经典。该寺还以牡丹闻名。
  颁政坊
  在今环城西路上铁塔寺路、西安市第一中学周边。唐时坊内寺观云集。有昭成观、建法尼寺、证空尼寺、龙兴寺等。寺观是当时科举考生学习的清净之地,里面常有不少士人、学子或读书或讨论学术。寺观还有图书馆的功能,不但藏有佛典,还有儒家典籍和学子所用的字书、韵书、诗文集等。当时印刷术已开始应用到书籍印刷上,而寺院是最早接受印刷文化的地方。
  兴道坊
  按照今天的地名来说,兴道坊所占的大致范围东至长安北路、南至围墙巷、西至朱雀大街、北至环城南路。唐时坊内有太平公主宅。太平公主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母亲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通化坊
  如今的邮电南巷和东张家村大致都在通化坊的位置上。唐朝时,朝廷最大的驿站“都亭驿”就设在这里,通化坊因此也被叫“驿坊”。驿站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兼管接送官员,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
  兴化坊
  如今的西何家村和水文巷,唐朝时大部分都属于兴化坊。唐时坊内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聚集居住的黄金地带。唐朝有一位“收藏家”在坊内埋藏了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里面共计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共计1000多件(组),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何家村窖藏。
  靖善坊
  约在今大兴善寺附近。唐时坊内有大兴善寺。大兴善寺始建于晋,初称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印度僧人曾住寺内译经。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元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安仁坊
  这个安仁坊可不是现在西安的安仁坊,如今的夏家庄及其周边即在唐安仁坊的位置上。唐朝时安仁坊名气可不小,坊里有一处清雅绝伦之地,也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敲响的地方,那就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荐福寺浮屠院。荐福寺已毁于唐末战乱,现在唯存小雁塔。
  安义坊
  在今西安明德门附近。唐时坊内有贞顺皇后庙,贞顺皇后即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武氏,武则天的侄孙女,因其父武攸止早逝,得到武则天庇荫,自幼于宫中长大,姿色艳美,能歌善舞。因是武三思侄女,故虽得玄宗宠爱,生前也未能封后,但宫中对她的礼节等同皇后,死后谥号贞顺皇后。
  开明坊
  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财经校区及其周边即在开明坊的位置上。唐时坊内有大片竹林。竹林在唐朝作用可大了,不仅是绝佳的景观装饰植物,还能观测风,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就在府中的竹林里悬挂碎玉片,每次听到玉片碰撞便知有风,这种观测风的玉片叫“占风铎”。
  太极宫
  今天的大致范围为东近北大街、南至红埠街、西至西北三路、北至自强西路。唐朝时太极宫是皇帝及其后妃生活的场所,宫内布局非常讲究,主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原则,也就是北部为“生活区”、南部为“工作区”。北边的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是唐代皇帝日常活动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区。太极宫中部的两仪殿,是皇帝和少数重臣议政的“内朝”,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请五品以上官员。两仪殿南边的太极殿为“中朝”,皇帝视朝听政、会见群臣都在这里;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
  亲仁坊
  在今测绘路周边。唐时坊内名宅聚集。有滕王元婴宅、燕国公于志宁宅、睿宗居藩旧邸、安禄山宅、郭子仪宅等。在亲仁坊中,最著名的宅第就是郭子仪的,他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之一,朝廷赏赐丰厚,郭宅面积很大,宅内居住着3000余人。
  今天的大致范围为东临北新街、南至西华门、西逾北大街、北至自强路。是唐朝时的太子居所,这里就像一个小朝廷。东宫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武德九年(626),高祖李渊逊位后,太子李世民在此殿举行登基仪式,随后一直在此殿听政。直到贞观三年(629),太上皇李渊由太极宫迁居大安宫后,李世民才去太极宫中听政。
  大明宫
  今天大明宫遗址公园所在的地方,就是唐大明宫所在。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座宫殿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大明宫历时达二百余年,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
  翊善坊
  今火车站广场东半部,北近自强东路、南逾东八路的范围,唐朝时属翊善坊。唐时坊内有高力士的一处宅院。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唐玄宗一朝的著名宦官。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对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兴宁坊
  今西京医院、康复路在唐朝时都属于兴宁坊范围。唐时坊内有三朝宰相姚崇的家。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永嘉坊
  今长乐坊及周边唐朝时是永嘉坊所在。唐时坊内有睿宗李旦的女儿、凉国公主府邸。凉国公主初封仙源县主,嫁太子左奉御薛伯阳,后改嫁温彦博玄孙、太仆卿温曦。开元十二年(724)八月,凉国公主在长安永嘉坊家中去世,年38岁,陪葬于睿宗桥陵。
  安兴坊
  如今的中山门、八仙庵周边,唐朝时都属于安兴坊。唐时坊内有名宅、寺庙,还有乐官院。唐朝乐舞机构主要是太乐署和鼓吹署,太乐署的主要成员就包括乐官、乐正、博士以及助教。唐朝时乐舞盛行,连唐玄宗都是杰出的音乐家,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可是非常有名的。
  永兴坊
  按今天的范围来看,大致范围为东临尚勤路、南接东大街、西近南新街、北逾东新街。唐朝时坊内有名相魏征的府邸。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征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如今的陕西日报社、西安铁路局、乐居场附近,唐朝时都是东市的地盘。相比西市,东市大多是奢侈品。与西市一样,东市中心区设有市署,监管市场,调节物价。市署官员要把关禁止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校检市场秤的准确度,解决买卖纠纷。市署南边的平准局,主要职责是考察粮食物价的高低。市署北侧还设有常平仓,遇到粮食丰收价格下跌时,就大量收购。(记者 郭晓蓉)
请点击进入&发布时间: 来源: ()
&&唐代的对外武功和对外开放――读史偶记(37)&温景嵩(―12日写于南开园)&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对这一问题论述得比较系统,兹介绍如下:&“对外的情势,唐代亦开一新纪元。突厥因隋末之乱,复强盛,控弦之士至百万。北边崛起的群雄,都尊奉他。唐高祖初起时亦然,突厥益骄。天下即定,赠遗不能满其欲,就连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边几千里,无处不受其患。太宗因其饥馑且属部的离叛,于630年,发兵袭击,大胜并擒其颉利可汗。突厥的强盛,本来是靠铁勒归附的。此时铁勒诸部以薛延陀,和回纥为最强。突厥既亡,薛延陀继居其地。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乱加以剪灭。回纥遂徙居其地,回纥事中国颇谨太宗则用兵于高昌及焉耆,龟兹,并以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为四镇。在西南,则绥服了今青海地方的吐谷浑。西藏之地,隋时始有女国和中国往来。唐时,有一部落,其先该是从印度迁徙到雅鲁藏布江来的,是为吐蕃。其英主弃宗弄赞,太宗时始和中国交道,尚宗女文成公主,开西藏佛化的先声。太宗又通使于印度。适直其内乱,使者王玄策调吐蕃和尼婆罗的兵,把它打败。西南方海路交通,所至亦甚广。只有高句丽,太宗自将大兵去伐它,仍未能有功。此乃因自晋以来,东北过于空虚,劳师远攻不易之故。直至公元663,和668两年,高宗才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_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它平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到最高峰了。”(以上均引自吕思勉《中国通史》。)谈过唐朝对外的威力,到高宗时达到极盛之后,吕思勉先生接着就谈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对此,吕先生在他的书中说道:“因国威之遐畅,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中国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并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举国的华化,实在此时。其余波且及于满族。公元7世纪末,遂有渤海国的建立,一切制度都以中国为模范。南方虽是佛化盛行之地,然安南在此时,仍为中国的郡县,替中国在南方留下了一个文化的据点。西方则大食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勃兴于此时。其疆域东至葱岭。大食在文化上实在是继承希腊,而为欧洲近世的再兴导其先路的。中国和大食,政治上无甚接触,而在文化上则彼此颇有关系。回教的经典和历数等知识,都早经输入中国。就是摩尼教和基督教,也是受了回教的压迫,才传播到东方来的。而称为欧洲近世文明之源的印刷术,罗盘针,火药,亦都经中国人直接传入回教国,再经回教国之手,传入欧洲。”(以上均引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一书,对于唐朝对外的武功和对外开放政策虽然谈得比较系统,但是却谈得过于简略。有鉴于唐朝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极为强盛,且对外极为开放并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朝代,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进一步加以补充。幸而我们在网上查到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它们可以补充吕思勉此书中之不足。所以我们就把它们引入本文,下面就是我们从网上查到的一些有关唐朝对外开放的资料:由于(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英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时代,比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格,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民族融洽,迁居长安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反之各民族和睦相处,如同一家又是唐朝强盛的一个新特点。现在我们且把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给在下面:(1).突厥人的经济生活和习俗。突厥和铁勒同族,原居高昌北之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后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金山形似兜鍪(古武士头盔),其族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突厥”为族名。突厥人掌握治铁技术,被柔然统治者称为“锻奴”。他们主要从事游牧业,随水草迁徒,以毡帐为居室,食肉饮酪,冬裘夏褐,披发左衽,善骑射,以角弓、鸣镐(响箭)、甲、长矛、刀、剑为兵器,重兵死,而耻病终。有治铁、铸铜、造车等手工业,能纺织布,善养马,突厥马筋骨合度,能长途奔驰,宜于狩猎作战,经常用来与唐朝交换缯絮。(2)南诏的统一唐朝时候,云南一带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主要有白蛮和乌蛮,白蛮是白族的祖先,乌蛮是彝族的祖先。唐初,鸟蛮不断向洱海地区侵入,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当地称王为诏,意即大首领大酋长。六诏即六个部落),其中蒙舍诏处于最南方,所以也称南诏。在吐蕃威胁下,五诏常依附于吐蕃,南诏则归附唐朝。在唐朝支持下;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征服当当地部落,并西败吐蕃。738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739年徒居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定为国都,各种制度也相继形成,正式建立了南沼政权。(3).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外交往。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都与唐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旅游者,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4).唐朝对外交往的机构设置。唐代设有鸿胪寺以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胡人”多达 4000家~5000家。唐朝是西汉以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5)唐朝对外的交通。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蒙古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门关西行,至新疆境,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南亚,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条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今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达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到南亚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尼的爪哇、斯里兰卡、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唐朝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6).唐朝成为当时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因:第一,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如唐人街。第二,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远夷”不歧视。唐太宗认为自己对华夷是一视同仁的。这种开明的对外政策,不仅在唐朝有少数民族官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第三,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唐朝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而采取“开放”政策。这是积极主动的文化政策,它采纳、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唐朝坚信“盛世无忌”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功能,而毫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即使如博大精深、徒众广多的佛教,在中华文化的改造下,也中国化了。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绚丽多彩的唐文化兼容并蓄了众多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7).隋唐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隋朝文帝、炀帝都与朝鲜半岛的高丽发生过战争。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鼎立,三国都同唐朝往来。唐太宗晚年亦攻打高丽。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以后,唐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于上元二年(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统一后,与唐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新罗与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来唐商人很多,北起登州、莱州(今山东掖县),南至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日本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开成五年(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共一百五人”不少新罗学生还参加唐朝进士科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至唐末,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中举后,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如崔致远13岁到唐,19岁中进士,在唐任溧水县尉、侍御史。30岁归国,有汉文诗赋集《桂苑笔耕录》20卷,《四六集》1卷。他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文比。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广而巨大。贞观十三年(639年)至天宝八载(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尚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上元二年(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贞元四年(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大和二年(828年),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雕板印刷术传入新罗。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8).隋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隋朝时,日本就从百济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经。他们相信佛教,使用汉文。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国王多利思北孤曾遣使到隋朝,隋文帝命询访其国风俗。大业三年(607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携国书至隋。明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出使日本,受到盛大欢迎,日本国王接见了裴世清。他回国时,日本派小野妹子随同到隋,并命高向玄理等8人入隋学佛法。唐朝时,与日本交往更多,关系更密切。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日本,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从贞观四年(630年)至乾宁元年(894年),日本派遣唐使19次,其中最后一次任命了使巨而中止,另有两次因故中止,又有一次仅抵百济,二次为“送唐客大使”,一次为“迎入唐大使”,所以名符其实的遣唐使为12次。唐初,遣唐使团不超过200人,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多达550人以上。遣唐使团组织完备,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声音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以及留学生、学问僧。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J等贵重礼品。唐朝回送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留学生、学问僧来唐学习,结交中国朋友,他们居留唐朝,有的达三五十年,他们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刻、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生活。日本民族承认落后,冒着生命危险入唐,顽强刻苦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日本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学问僧最知名的是空海。吉备真备回国后,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不仅将佛教密宗带回日本,而且用汉字草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使日本文化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阿部仲麻吕开元初入唐,时年20岁,在唐朝名晁衡(朝衡)。他潜心研究唐朝文化,后在唐为官,先后任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他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交往甚密。天宝十二载(753年)回国,途中遇风险,船只漂到越南,误传淹死,李白写了《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表达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晁衡回到长安,继续任职,直到大历五年(770年)病逝长安。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东渡日本传法,经六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到达日本,时年近七旬,双目失明。他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鉴真主持修建的。他留日本10年,死后葬在招提寺。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唐文化大量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年,唐贞观十九年)进行“大化革新”,长期留学中国的高向玄理和僧F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家大事,主持改革。他们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司和郡司。根据《唐律》内容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这些仿唐改革,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在京都设立大学,分明经、纪传、明法、书、算等科,学习内容和学校制度与唐相仿。在典药寮分设医、针、按摩等科。阴阳寮设阴阳、历法、天文等科。各科有博士、助教进行讲授。各科学习内容基本和唐制相仿。在8世纪以前,日本一直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吉备真备、空海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文的词汇、文法也受到汉语影响。唐朝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士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如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尤为日本人士所喜爱。日本人士对汉诗、文也有很高的造诣。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也传入日本。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术等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犁、“唐”(大锄)、“唐锹”、“唐箕”、“唐竿”“唐碓”、“唐臼”传入日本,并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朝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为日本采用。中国著名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甲乙经》、《黄帝P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唐新本草》等,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都城,延载元年(694年)兴建了藤原京,景云元年(710年)修建平城京、贞元十年(794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宫室、寺院的设计、布局,都仿唐长安城,几乎完全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建筑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朝略同。生活习俗方面。日本受到唐朝多方面的影响。唐人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作药用,到平安时期,兴起喝茶之风。唐朝服饰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端午节饮菖蒲酒、六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从唐朝传入为日本人所接受的。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中日关系的密切,由此可见。(9).隋唐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海陆交通的发展,唐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商业联系、外交往来进一步密切起来。林邑,在越南中部立国。武德六年(623年)、八年(625年),林邑两次遣使与唐通好。贞观(627年~649年)时,林邑多次派使者送来驯象、H锁、五色带、朝霞布、火珠、五色鹦鹉。唐高宗、唐玄宗时期,林邑常遣使入唐,天宝八载(749年)曾送真珠100串,沉香30斤,驯象20头。至德(756年~757年)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与唐通好。终唐之世,近300年,林邑使臣来唐15次。唐朝典章制度传到越南,佛教也从唐传入越南。唐朝诗人杜审言、刘禹锡、韩嫉焦侥希朐侥鲜顺驮稹T侥弦惨允娜∈浚侥先私ㄔ谔频伦谑比喂擦盅俊真腊(今柬埔寨),在隋唐时派使者来中国。唐玄宗、唐代宗时,真腊王子、副王、王后先后访问唐朝,唐玄宗还赠王子“果毅都尉”的荣誉称号。真腊与唐朝贸易频繁,唐朝的巨型帆船带去大批中国物品,在真腊行销的中国货品有金、银、缣帛、漆器、瓷器、水银、纸札、硫磺、焰硝、檀香、白芷、麝香、麻布、雨伞、铁锡、铜盘、水珠、桐油、簸箕、木梳、针等。真腊船只也驶至中国港口,主要贸易在广州。真腊的音乐、扶南音乐舞蹈传入唐朝,唐朝设有扶南乐。真腊乐舞丰富了唐朝歌舞内容。唐德宗时,骠国(今缅甸)曾送乐工35人,乐曲22种,到唐演奏,受到唐德宗的重视,轰动了长安。此后,骠国还多次遣使访唐。在印尼苏门答腊立国的室利佛逝、堕婆登、在爪哇立国的^婆,都遣使来唐,送来古贝(棉布)、象牙、白檀、x瑁、生犀等。唐朝也赠以回礼。尼泊尔当时称尼婆罗。吐蕃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为妻。吐蕃与尼婆罗在佛教、绘画、建筑等方面,都互有影响。尼婆罗与唐朝关系也很密切。唐朝由陆路去印度的僧人,往往取道尼婆罗。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时,于贞观九年(635年)到尼婆罗探求佛学,参谒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访问了加德满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尼婆罗遣使入唐,带来了波棱(菠菜)、诨提葱、酢菜。中国的造纸术这时也传入尼泊尔。(10).唐时和南亚印度等国的关系。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当时统称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征服了天竺五部(即东西南北中五天竺)以后,不时遣使与唐通好。唐太宗也派梁怀`、王玄策等出使报聘。唐与天竺贸易往来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常有唐朝商船泊港,天竺商船也到广州、泉州进行贸易。唐朝输往天竺的商品有麝香、丝、色绢、瓷器、铜钱;天竺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中印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印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纸和造纸术传入印度,从此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唐太宗也派人到中天竺摩揭陀学习制糖技术。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在唐朝产生了与佛教密切有关的变文,敦煌、云岗、麦积山、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雕塑,都受到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天竺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都对唐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朝十部乐中便有天竺乐,舞蹈中也有天竺舞成份。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两国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和义净。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尽艰险到达天竺。他遍游五天竺,走访天竺名僧,潜心研究佛教经论。他主要在当时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又名施无厌寺,今印度比哈尔省加雅西北)从戒贤学习《瑜迦师地论》、《大乘起信论》,并代戒贤讲经说法。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举行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玄奘提出论文《制恶见论》,悬榜征求辩论者。参加这次法会的有五天竺18国国王和各地名僧六七千人。经18日,无人能破玄奘学说,深为天竺僧俗各界钦佩,名震五天竺。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了长年跋涉5万余里的行程,回到长安。他带回梵文佛经657部。此后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19年中,他译出佛经74部1335卷,计1300万言。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取经所历和传闻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玄奘之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又一位高僧义净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他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的末罗瑜(在印尼苏门答腊)搜集抄写佛经,滞留南洋10年。他周游30余国,历时25年,于证圣元年(695年)回到洛阳。他带回400部梵文经书,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是研究东南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可贵资料。不少天竺高僧携带佛经到唐朝,或亲自参加译经工作,也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斯里兰卡在唐朝史籍中称狮子国。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狮子国两次遣使来唐,送来了大珠、钿金、宝璎、象牙、白邸5笔惫阒莸耐夤允ㄗ庸奈畲螅磕昀炊啻巍U馑得髦泄退估锢伎ㄔ谔瞥逼诿骋坠叵凳欠浅C芮械摹(11).唐时和中亚各国的关系。中亚的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戊地“昭武九姓国”,同唐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唐灭西突厥以后,九国名义上附属于唐,但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昭武九国善商贾,他们同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九国中有的人为唐朝立了军功,在唐朝为官。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传入长安,为唐人喜爱。中亚的吐火罗(今阿富汗)在唐初也多次派使臣通好,唐高宗也派王名远到吐火罗访问。唐玄宗时,来往更频繁。(12).唐时和西亚各国的关系。西亚重要的国家有波斯(今伊朗)和佛H(即东罗马)。波斯萨珊王朝与隋唐王朝关系密切。7世纪中,波斯为大食所灭,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客死唐朝。波斯亡后,其西部部分犹存,与唐朝保持着密切关系,多次与唐通好。当时有许多波斯人流亡至唐,在中国落户。波斯商人遍于各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都有他们开设的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材驰名。唐朝的丝绸、瓷器、纸输入波斯,波斯的菠菜、波斯枣传入唐朝。唐时,拂H7次遣使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拂H王波多力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书答礼,赠绫、绮等丝织品。东罗马的皇帝、贵族、妇女都喜爱用中国的丝织品,拂H成了唐朝丝织物的重要转输地。东罗马的医术,吞刀、吐火等杂技也传到了唐朝。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东灭波斯,西陷开罗,建立了势力达到中亚、南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向往中国文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遣使与唐通好,此后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36次。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唐朝的也不少,长安、洛阳、广州、扬州、泉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有的还在中国定居,在唐朝为官。大中二年(848年)大食商人的后裔李彦升中进士,是中阿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唐朝文化这时大量传入阿拉伯世界,纸和造纸术便是这时传到大食的。天宝十载(751年),大食进攻中亚的石国,唐将高仙芝率兵救援,在怛罗斯(今吉尔吉斯江布尔)战败,不少唐朝士兵被大食俘虏,其中有造纸工匠。大食利用他们的技术在撤马尔罕设厂造纸,不久大马士革等地也建造纸厂。中国的造纸术从这里传入欧洲,推进了西方的文化事业。唐后期,硝传入阿拉伯。硝是火药的主要成份,阿拉伯人称之为“中国雪”。唐朝的医书、医术也传到阿拉伯,影响了阿拉伯的医学。同时,阿拉伯文化也传入唐朝,当时,阿拉伯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医学都有一定水平,对唐朝产生了影响。例如,阿拉伯医学是今天欧洲医学的基础、其外科医术这时传入唐朝。&&
本文引用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1、2、3、4、5、
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时的日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