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风暴要塞 怎么进入吉尔达要塞

世界古代史75-第3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世界古代史75-3
狩猎民族的军事优势也无济于事,只要在百分之十的时;因为北宋时期严重的重文轻武,造成了中原武力的落后;4.简述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参考答案;蒙古帝国建立后的西征不仅对中国以西的文明造成了巨;(1)西征的直接结果;(2)蒙古帝国建立后,东西交通畅通无阻,当时东西;中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士兵、工匠、商人、科学家源源不;同时,也有许多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经回回人或其
 狩猎民族的军事优势也无济于事,只要在百分之十的时间里,只要国家本身出现问题,军事力量衰弱混乱,结果就会不堪设想,周边游牧民族狩猎民族就会乘虚而入,发动大规模侵略,建立起落后的少数民族压迫先进多数民族的统治。而胜久必衰,统治机体长期积压的矛盾终有爆发的时候,这就为落后民族的进入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北宋时期严重的重文轻武,造成了中原武力的落后,同契丹、西夏、金的斗争中处于不很有利的地位。到了宋朝末年,政治的腐朽、偏安南方的糜烂造成了宋廷军事的越发软弱,只能在北方民族的威胁下自保。而到了罗马帝国末年,帝国内部生活腐化,兵团机动性下降,无力阻挡日耳曼民族的南下,日耳曼民族通过到帝国当兵而渗入帝国内部,最终征服了帝国。4.简述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参考答案。蒙古帝国建立后的西征不仅对中国以西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它还打通了古代亚欧大陆交通,重新恢复了汉代的中西交通,并且大大地扩大了范围。蒙古人把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的亚欧大陆统一于一个大帝国的控制之下,把原来因地理、政治、经济等诸条件互相隔绝的文明地区联结起来,并且在这个辽阔地区内建立了秩序,实现了和平。为促进东西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西征的直接结果。随着蒙古军队西征,有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各地。而随着蒙古军队的东归,又有大批的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和钦察人等东来,他们中有的是被俘的工匠、奴隶,有的是投附的王公、贵族,被分置于蒙、汉各地。随着这些人口的东西流徙,东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布于各地。例如,旭烈兀西征时,征调许多汉人工匠、学者随行。伊儿汗国建立后,这些人大都留驻该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设计中,就有中国专家。(2)蒙古帝国建立后,东西交通畅通无阻,当时东西方交通,陆路有三条大道,完全由蒙古各汗国所控制。当时东方商品特别是香料大都要通过两河流域运到地中海各港口,然后由等待在那里的热那亚商人转销欧洲各地。海路则更为便捷。元代中国海船是最大的,装备是最好的。中国航船可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一直到达东非各地。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如广州、泉州、杭州都是重要港口,并有许多外国商人住在那里,同时在东南亚、印度、大不里士、诺夫哥罗德等地,也都有中国的商业据点。各地商人、使臣、僧侣、旅行家等来往更为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中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士兵、工匠、商人、科学家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科技文化,如天文历法、医药学及临床应用、造炮术、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及中亚地区的一些音乐和乐器、数学、建筑学、地理学等方面知识和技术。而且,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也在此时传入了中国。同时,也有许多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经回回人或其他民族成员传入中亚,再由中亚传入欧洲。火药是在7至8世纪中国炼丹家所发明,10世纪用于军事,12至13世纪火药和烟火从中国传入阿拉伯,于是阿拉伯的烟火里就有“契丹花”、“契丹火轮”这些名称。后来,火药、指南针、印刷等技术还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驿站制度为波斯、埃及和俄罗斯所采用。中国的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伊儿汗国大臣拉施特哀丁曾编写过有关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总之,蒙古的西征及元与中亚各汗国的亲密关系,为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著名的中国印刷术、火药武器等科学技术就是在元朝开始传入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同时波斯、阿拉伯素称发达的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大量成就也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蒙古帝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可以说,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第八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一、名词解释 1.萨法维王朝萨法维王朝建于1502年,此后一直向外扩张,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王朝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扎部落在马赫穆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王朝国都伊斯法罕,并自立为伊朗国王。2.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47年阿布?穆斯林领导呼罗珊人民起义,起义得到什叶派和阿拔斯派的支持不断获胜,750年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艾卜勒?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崇尚黑色,中国史籍称其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王朝定都巴格达,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已不再是征服者阿拉伯贵族阶层。帝国境内各民族基本上伊斯兰化。新王朝建立一套专制主义官僚体制,哈里发独揽政治、军事、宗教大权,认为自己是安拉的代理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维齐尔”,即首相,由哈里发从亲信中选出,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势极大。首相下设各部大臣。此外还设有枢密院和督察院等机构。地方上,全国划分为24个行省,行省下设县。军队是阿拔斯王朝的另一有力支柱,其核心是由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后来主要由突厥奴隶(马木路克)充任。阿拔斯王朝最初的百年,帝国国势强盛,政治稳固、农商业发展、文化昌明,帝国许多城市成为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3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3.恒罗斯之战恒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帝国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正面的大规模的战役。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彼时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石国灭亡后,石国王子为报复唐军,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各国计划共同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先发制人,率兵进攻大食。两军在恒罗斯城相遇。相持五日双方各有胜负,在紧要关头。唐朝内附部落葛罗禄部叛变,同大食兵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趁黑夜率残兵数千人逃回按西。损失惨重,葱岭以外诸国相续叛唐。恒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4.萨拉丁萨拉丁()是库尔德人,伊斯兰教历史上的英雄。26岁时,他受赞吉王朝苏丹的派遣,跟随自己的叔父施尔科出征埃及。尽管将近3年的征战以失败告终,但他第一次在战场上得到了锻炼。1171年,萨拉丁在埃及站稳脚跟,开始筹划改变埃及什叶派占主导的局面。他将什叶派的法官换成逊尼派,清除埃及本地的将领。9月10日,他在开罗的清真寺里开始以阿拉伯帝国第二王朝哈里发阿拔斯的名义讲道。第二天,他在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共有147个方阵接受检阅。1174年萨拉丁摆脱了宗主的阴影,并取而代之,成为抗击十字军的领袖。1187年,萨拉丁集结力量进攻十字军中最强的耶路撒冷王国。耶路撒冷王国已经无力抵挡萨拉丁。经过13天的围攻,耶路撒冷投降。萨拉丁选在登霄节这一天进入耶路撒冷,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没有杀一个人,没有烧一栋房子。根据受降时签订的协议,耶路撒冷每个男人要缴纳10第纳尔赎金,每个女人缴纳5第纳尔,儿童1第纳尔;无力缴纳的人则成为奴隶。萨拉丁免去了7000穷人的赎金。萨拉丁的弟弟向萨拉丁要了1000名奴隶,随即将他们释放。耶路撒冷主教也随即效仿,向他要了700名奴隶然后释放。最后,萨拉丁自己宣布释放了所有战俘,不要一分赎金。日病逝。萨拉丁不仅是伊斯兰的英雄,在西方也被视为骑士精神的楷模。为了纪念这位浪漫的英雄,普鲁士皇帝为大马士革萨拉丁墓赠送了一座大理石棺。5.桑海王国西非古国。约公元7世纪桑海人所建。1009年迁都加奥,又称加奥王国。接受伊斯兰教。14世纪初被马里王国征服,不久又独立。15世纪下半期桑尼?阿里统治时,大力对外扩张,先后占领重镇廷巴克图和杰内,形成疆域广阔的大国。年穆罕默德?杜尔在位时国势最盛,建立中央集权制。1591年灭亡。二、论述题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创立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答案要点。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当时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的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伊斯兰教的兴起。(1)编纂最初信仰及教义。穆罕默德综合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半岛上的原始宗教和哈尼夫教的主张,以古莱氏部落的主神安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自称是安拉的使者、先知,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的意思是“顺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意即“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2)传教。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受到真主的启示,让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众人传播真理。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并同这些教派展开了论战。(3)迁往麦加。622年,在麦加贵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与其信徒迁徙麦地那,伊斯兰教史上称其为“徙志”。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争端,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他以穆斯林的麦加“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并制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使得伊斯兰教在麦地那站稳了脚跟。(4)攻陷麦加。630年初,穆罕默德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该信伊斯兰教。双方达成协议,麦加仍然是圣城。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也纷纷遣使表示归顺,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都该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控制了半岛,指引了半岛的统一。第九章
欧洲基督教文明一、名词解释 1.永佃农法国的自耕农,这种自耕农在法律上被称为永佃农。土地归贵族所有,农民租种贵族的土地,是贵族的佃户,可以永久地任意地使用和经营土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货币地租,其收获的三分之一都被地主拿走。在大革命前夕,占总人口80%的自耕农经营了大约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这种小规模的土地经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阻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2.圣女贞德年,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民族女英雄。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栋雷米村。父母务农,笃信天主教。1429年英军攻打法国南部重镇奥尔良,贞德设法求见太子查理,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请求率军解救奥尔良。4月22日,查理任命贞德为军事行动指挥。5月初,贞德击败英军,解奥尔良之围。后贞德率军东进,直取兰斯城。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加冕,称查理七世(在位)。她继续与英军作战。1430年在康边战争中,被勃艮第军俘虏。勃艮第人以高价把她卖给英军。查理七世坐视不救,英国人把她押到鲁昂,交给异端裁判所审判。贞德在关押期间,经受轮番审讯,坚贞不屈,最后被异端裁判所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罪名判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贞德在鲁昂广场英勇就义。1456年,罗马教廷撤销对她的判决。1920年被列为圣女。3.教会法泛指罗马天主教 、东正教以及基督教的其他一些教派(如新教的圣公会和加尔文教等)的各种法规。又称寺院法、宗规法。但在法学著作中则通常专指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法律。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社会支柱和国际中心,占有其势力范围内1/3的土地,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形成巨大的统治力量。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权力之争,但又互相配合,以维护封建统治。教会法就是在这一形势下,以基督教神学为思想基础,吸收了若干罗马法原则而形成的。它既适用于教会事务,也适用于许多世俗事务,是西欧中世纪的一种重要法律。4.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以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曾担任文学、修辞学教师。在这之后,他痛侮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极力攻击世俗文艺(如荷马史诗)。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5.英诺森三世年在位,罗马教皇。原名吉奥瓦尼?罗它里奥?德?康提。意大利阿纳尼城特拉西蒙伯爵之子。曾先后在巴黎和波洛尼亚攻读神学和教会法。1190年任枢机主教。1198年当选为教皇。他承袭格里哥利七世的教权观点,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他致力于建立欧洲基督教封建神权的大一统帝国。1210年,他利用霍亨斯陶芬和威尔夫家族争夺皇位之机,在德意志挑起内战,排斥了德意志在意大利的势力,收复了过去为德意志和意大利封建主所占的教皇辖地,巩固了教皇在辖地内的统治。他利用西西里王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二世年幼,以监护人身份统治西西里王国;他干预英法间的关系,乘英格兰诸侯反对国王约翰之机,迫使约翰向教皇称臣,并缴纳年贡。英诺森三世又是多次十字军的发起者。1207年他组织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开教廷用武力镇压异端之先例。在教会事务方面,他制定了教皇大权独揽的神职人员任免制度。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颁布了圣餐变体说教义和一系列教会改革条规。在英诺森的扶植下,天主教内出现标榜清贫的托钵僧团,主要派别有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他还加强异端裁判所,并命多明我会士主持。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教廷势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6.红白玫瑰战争公元年期间,英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的内战。战争一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另一方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徽,故而得名。两个家族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人。战争既是为了争夺王位,也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入不敷出,靠战争以抢劫、掠夺、结党营私的势头。战争规模一般不大,但相互残杀,一些老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终由兰开斯特家族都铎家族的亨利继承王位,建立都铎王朝的统治。7.弗?培根弗郎西斯?培根()英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培根出身名门,但因为反对女王税案而仕途坎坷;直至伊丽莎白女王辞世才得以提升,也曾官至法相,但他生性奢侈,挥霍无度,不久即因受贿而被免职。从此,他发奋著书,致力于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虽然他毕生致力于政治,但其最大的成就却在学术上,其主要作品有《亨利七世传》《新工具》《学术的进展》《论说文集》。8.丕平赠土为了回报罗马主教在其建立加洛林王朝时的帮助和公元754年为其加冕,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先后两次率兵进攻威胁罗马主教统治的伦巴人。公元756年他将征服来的从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罗马主教,史称“丕平献土”,这一行为奠定了日后教皇国的基础。 9.模范议会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1265年1月,德?孟福尔依靠贵族、 教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之后,以摄政的名义 ,根据《 自由大宪章 》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参加会议的除5个伯爵和 17 个男爵之外,每郡都有2个骑士和少数低级教士 ,还有若干大城市的市民代表,这就是大会议
。 它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 在位)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 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他们从1343年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单独聚会,逐渐形成了平民院(下议院)。贵族和教会长老则组成了贵族院(上议院)。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已有提出财政议案权和法律议案权。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大会议、模范议会及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只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还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议会。10.黎塞留法国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日卒于同地。1607年任吕松主教,1614年作为普瓦图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两年后受到摄政太后M.de美第奇的重用。1617年遭国王路易十三放逐。后又为路易十三所赏识。1622年任枢机主教,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为宰相。黎塞留任宰相时,对内恢复和强化遭到削弱的专制王权,对外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1628年他领兵攻陷胡格诺教派的重要据点拉罗谢尔要塞。次年剥夺胡格诺派享有的政治和军事特权。取消巴黎高等法院的谏诤权,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镇压1637年的乡巴佬起义和1639年的“赤足汉”农民起义。向各地派遣监察官,加强政府对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的控制。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院,扩大巴黎大学。他为抗衡哈布斯堡王朝,1625年通过灵活的策略促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并在1635年使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晚年卷入宗教冲突。11.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 12. 耶酥会
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 ,日由西班牙罗耀拉的依纳爵( Ignace de Loyola )为因应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成立,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著名的如笛卡儿。组织形式:耶稣会仿效军队编制,组织严密,纪律森严。总会长为终身制,驻罗马。在全世界设77个教省,各设省会长,任期3 年,其下按地区分设会长和院长。各省会士外出传教,即在当地建立归该省管辖之传教区。此外罗马总会长还向各地派出巡阅使,会内实行层层控制,会士之间相互监督,并强调绝对服从长上。总会长对各地会士拥有绝对统治权,故有“黑衣教皇”之称。正式会士除发三愿(绝财、绝色、绝意)外,还发第四愿,即绝对效忠教皇。会士除应遵守会规外,尚须按照伊纳爵所著《神操》一书的要求,完全听凭长上以天主的名义随意调遣,不得违命。会规还规定会士每年应仿效福音书所载耶稣在旷野中40天的事迹,独自潜修。在这40天中,无论居何职位者均须摆脱会务,根据《神操》内容默思祈祷,此为“大避静”。一般虔诚教徒则行“小避静”,期限为3天或7~8天不等。按月行者则称“月省”。耶稣会历来在天主教灵修生活中居独特地位,教皇的灵性指导也多为其会士。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政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该和约的签署,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被誉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14.《上帝之城》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任一国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此书显示出奥氏不但是哲学家、神学家、护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时是文学家和戏剧批评家、时代和历史之评释家。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15.黑死病公元1348年爆发的横扫西欧的腺鼠疫瘟疫,猖獗欧洲三个世纪之久。这场瘟疫使西欧人口急剧下降,瘟疫严重地区失去四分之一以上人口,甚至更多。同时导致播种面积减少,粮价暴涨,农民和封建主货币收入大为损失,劳动力短缺导致雇工工资上升等一些列经济、社会后果。这些影响与疾病本身一起激化了阶级矛盾,促进了西欧14―15世纪人民运动的高涨。16.大宪章
英国封建时期的宪法性文件之一,又称《自由大宪章》。日,英王失地者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有利益,因而成为限制王权的封建性政治文件。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护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例征收领地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未经由封建主、教会的同意,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的补助金和盾牌钱;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17.诺曼征服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格兰,占领伦敦,加冕为王,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加速了不列颠的封建化进程。威廉在征服过程中,强制没收贵族土地,将其分封给诺曼僧俗贵族。1086年,威廉一世命王室官吏对全国土地占有、赋役状况进行普查,编成《土地服役调查簿》,作为征税和施政依据。同年,威廉一世召开贵族大会,强制全国所有封建主,都必须直接向他本人宣誓效忠,这种作法形成了英国独有的主从关系一体化的政治结构。由于威廉一世对臣属的土地分封是随着征服战争的进展而逐渐进行的,落入每个封建主手中的领地散布全国各地,彼此相隔,互不相连,因而大封建主不易割地自雄,与王权抗争。王权相对集中强大、较早确立王权政治,是诺曼底征服所导致的重要政治后果。18.十字军中世纪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勾结世俗封建统治者所组织的军队,用以镇压各国人民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异端”运动。赛尔柱土耳其人兴起以后,阻碍了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等圣城朝圣之路,激发了东方伊斯兰教徒同西方基督教徒之间矛盾。1095年,在拜占庭皇帝请求下,教皇招募基督教战士组成的十字军,企图从回教徒手中重新夺回巴勒斯坦。此后,十字军开始了200多年的东征,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8次,虽然给东方和欧洲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了解,开阔了人们的眼光。19.凡尔登条约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经过连年征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庞大帝国,并于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查理的3个儿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870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争夺罗退尔一世的属地,签订《墨尔森条约》,共同瓜分了处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形成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查理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胖子查理于 887年被废黜。东法兰克(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于911年中断,西法兰克(法兰西)的加洛林王朝于987年告终。二、论述题1.论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答案要点。(1)佛教。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而到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接受了沙门思潮,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因此早期佛教是作为一个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出现的。佛教对印度教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本身在印度的影响不如印度教。佛教在阿育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其倡导下,佛教势力迅速发展。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历史上第三次“结集”,编辑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这次结集是早期佛教达到鼎盛的标志。阿育王时期还派人向国外弘扬佛法,到达缅甸、锡兰、中亚、西亚等地区,对以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起了巨大作用。(2)伊斯兰教。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当时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的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伊斯兰教的兴起。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受到真主的启示,让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众人传播真理。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622年,在麦加贵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与其信徒迁徙麦地那,伊斯兰教史上称其为“徙志”。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争端,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630年初,穆罕默德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导引下,踏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路程。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开始向外扩张和征服。一百年后,阿拉伯人建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成为统治者的宗教。阿拔斯王朝建立后,以征服民族为统治者的社会结构瓦解,全面伊斯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至10世纪,各宗教学科基本定型,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大体确立。公元7世纪随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帝国产生,经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一直存在到12世纪。古代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独特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基督教。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先后遭到外族的统治,公元前63年又被罗马征服。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秘密的教派,早期的基督教由此产生。最初作为犹太教一个支派或异端的基督教,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的一神论、救世主和信仰“先知”及其“启示”的观念。同时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称为《旧约》圣经。但是基督教信仰耶稣是上帝之子,是救世主,由圣灵感孕而降生人间,为人类的罪而钉死于十字架,三日后复活升天,并宣扬耶稣会再度降临,建立“上帝之国”。这是犹太教所没有的。早期基督教是反对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争取平等的宗教,它促进了反对罗马贵族压迫运动的发展,也给处于痛苦中的人们送去了温暖。因为它打破了犹太教的民族狭隘性,宣扬因信得救,简化了宗教礼仪,这些都是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是其可以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由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旧的民族宗教信仰的危机,基督教产生后得到迅速的传播。然而发展后的基督教教徒迅速增多,成分也日益复杂,一些奴隶主,社会上层人士也加入教会,并逐渐取得了领导地位。基督教的教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出现美化王权,承认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提倡顺服的趋势。公元2世纪中叶,基督教正式形成。基督教产生初期受到罗马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到正式形成以后,已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3世纪危机中基督教进一步发展演变,一些大贵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教会。教堂遍及帝国各地,一些重要的教会中心逐渐形成。教父神学家出现,对教义的解释力图向奴隶主政权靠拢。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也逐渐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开始采取宽容政策。帝国末期,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最终实现了与帝国政权的结合。2.由“十字军东征”这一事件评述东西方关系。(1)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说明当时东西方的宗教对立严重,特别是西方对东方宗教的仇视。同时,东西方的商业交往使得西方人对东方垂涎三尺。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因东侵军队的衣服上均有红十字的标记,故称为十字军。城市兴起后,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骑士十分羡慕城市商品和东方的奢侈品,需求是日益增加,但手里的钱却越来越不够用。由于实行长子继承制,西欧出现许多无世袭封号、无财产和土地的骑士,他们渴望奔向东方去劫掠财物和夺取土地。同时,城市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廷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所以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而广大农民的负担加重,徭役和饥荒也促使他们相信到东方去冒险可以发财和改善自己的处境。故而十字军东征得到广泛的支持。近东地区的形势,十分有利于十字军的东侵。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同穆斯林的共有圣城。近东地区虽在7世纪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内,但阿拉伯人对异教徒则比较宽容,拜占廷和西欧的朝圣者照样可以自由地进入圣地。十一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及其西征使近东局势复杂化。十一世纪末,教皇和教廷编造出穆斯林侮辱西方朝圣者的消息,煽动宗教对立情绪。同时,庞大的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龟缩在欧洲东南隅的狭小地区。最终拜占廷东侵的祸首。宗教感情的冲动,物质利益的诱惑,使西欧许多阶层的人,尽管其目的各异,都狂热地投身于这一震惊世界的征服战争之中去了。(2)十字军东征的过程更加暴露了这是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战争,而且其失败也显示东方力量的强大。第一次东侵发生于年。来自于法国和德国的农民途中就被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廷人歼灭殆尽,只有少数人于1096年夏到达君士坦丁堡,很快被突厥人歼灭。第二次东侵(年),法国和德国的骑士,没有受到拜占廷帝国的帮助,狼狈逃回欧洲。1187年十字军遭到重大失败,德皇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英王狮心理查和法王奥古斯都菲利普二世亲自领导第三次十字军远征(年)。在第四次东侵(年)中,参加者主要是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骑士,但起支配作用的却是威尼斯商人。他们攻克君士坦丁堡,此后纵火焚烧三昼夜,全部坊肆和藏书丰富的君士坦丁图书馆化为灰烬,许多艺术珍品和古典书籍不复存在。罗马教皇负责拉丁帝国的宗教事务,东正教被置于从属地位。第四次东侵彻底暴露了十字军运动的真实目的,揭穿了它的所谓“圣战”的掠夺与侵略本质。第四次十字军以后,十字军运动走向衰落。1291年,穆斯林收复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耶路撒冷王国灭亡。(3)十字军东征的影响显示了战争对东西方文明特别是战争发生地――东方的严重破坏,同时其产生的影响也说明了战争是交流的一种方式,东西方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历史进程的变化。十字军东侵并未达到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取耶路撒冷的目的,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一个个为穆斯林夺回。但是,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东侵造成了巨大影响。它使近东各国的经济和生命财产遭到极大的损失,文化艺术倍受摧残,大大阻碍了近东各国的历史进程。对西欧各国人民来说,也同样是一场浩劫,它使数十万人死于非命。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促进了地中海区域商业的繁荣,东西方的商业交往更加频繁,结束了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的贸易垄断。威尼斯是东侵的最大获利者,它得到3/8的拉丁帝国领土,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亚得里亚堡和马尔马拉海沿岸大量据点,爱琴海诸多岛屿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不久又侵占克里特岛,一变而为地中海上的强大殖民国家。十字军东侵扩大了西方人的眼界。中国的伟大发明如造纸术和火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传入西欧的。阿拉伯数字、临床医学和拜占廷制造玻璃方法也为他们所采用。从东方传来的水稻、西瓜、柠檬、香料、砂糖等大大丰富了西欧人的物质生活。先进的东方文明逐渐改变了西欧封建主的生活方式。著名的西方史学家汤普逊得出结论说,十字军创造了一种新的看法,即“西欧人同东方人接触以后,必然会睁睛看到这一真实:东方存在着有智慧而又有文化的民族,而且有着一种等于甚至超过封建欧洲文明的文明。”3.试论中世纪以来到宗教改革之前的思想传统。
答案要点。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西欧基督教正统教派,在蛮族大迁徙的狂风暴雨中同罗马帝国一样面临着灭顶之灾。大多数日耳曼王国在接触到基督教之后,都奉尊或皈依了非正统的阿利乌斯教派,对罗马派基督教持敌视排斥态度。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终皈依罗马基督教。查理帝国解体时,西法兰克和意大利等广大地区已基本基督教化了。由东法兰克王国演变而成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承担起向中欧传播基督教的重任。中欧和北欧地区相继完成了基督教化的过程。早在3世纪,基督教就传入与西欧大陆一海之隔的不列颠群岛。7世纪中叶,在当时封建王公的支持下,罗马派基督教在英格兰确立了正统地位。基督教化对于西欧中古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使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下的西欧各地区、国家、阶级和人群,拥有了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使西欧封建文明在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了整体一致性。正是在基督教化过程中,西欧才成为人类中古文明区域。从宏观上看,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同为中古以后西欧文明发展的两大源泉。中世纪初期生产落后,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教育和文化知识被教士垄断。11世纪以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12、13世纪是西欧文化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学出现。西欧的哲学也开始进入“经院哲学”阶段。虽然“经院哲学”仍是依附教会神学的学说,但其论证方式、思辩逻辑、概念范畴的界定与运用等为西欧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养分。此外,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派别,坚持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只是名称不是实体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13世纪时神秘主义思潮兴起,这些神学家们反对经院哲学过分强调概念演绎、把神学逻辑化的倾向,他们把意志、爱、心灵的感应看得比心智更加重要。建筑、文学等方面,基督教会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称为整个西欧的主题思想。直到宗教改革以后,人们的自我意识才复苏起来,从而逐渐从神学控制下摆脱出来了一些。4.述天主教中七项圣礼的宗教含义。 答案要点。1215年,英诺森三世为统一信徒的宗教行为、光大基督精神,召开了第4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礼仪为7大圣礼,即:洗礼、坚信(坚振)礼、婚礼、圣餐礼、忏悔礼、终敷礼和授圣职礼,从而把人的生老病死及一生中的大事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1)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有四种含义,一是归于神:主吩呼门徒说:“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就是归于三位一体上帝的名,属于上帝了。二是领受圣灵,洗礼与领受圣灵是表里一致的。三是洗去罪污。四是与主同样,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2)坚信礼。是人成长以后,加强自己对主的信念,在坚信圣事中,人们是“领受圣神,请圣神以特殊方式降到我们身上。同时,使领洗时所得的圣宠,在心中要坚固、更有力、更有效。(3)婚礼。是一种最普遍的仪式。举凡教徒结婚,得让教会承认,教士在教堂内为他们祝福;一旦结婚,不经教会许可;不得随便解除婚约。教会通过这种方式干预教徒的家庭生活。(4)圣餐礼。上帝就施展他的权能,创造出奇迹,将酒饼化为真正的基督的身体和血,这也叫“道成肉身”。一领圣餐,就和基督同在了,一次又一次的领,就等于和基督永远在一起。(5)忏海礼。又称告解,凡是经过受洗参加教会的信徒,无论在思想上、言行上犯了罪,必须先有痛悔之心,并到神甫面前认罪忏悔,祈求上帝的宽恕。作为上帝的子民,上帝的宽恕才是最重要的。(6)终敷礼。当教徒病危临终时,由教士将油膏涂在病人身上,以表示病中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每个人从生到死;都必须依赖教会,灵魂才能得救升天。(7)授圣职礼。这是一种任命仪式,在教会神职人员的任命上使用,说明权力是上帝给的,此人是代表上帝在世上行使权力,从而使神职人员“神圣化”。5.简述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年间,英法两国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有:(1)王位问题。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病亡,身后无嗣,加佩王朝从此结束,王位转入旁系瓦罗亚家族之手。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遭到法国贵族会议的拒绝。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英法矛盾逐步激化。(2)争夺英王在大陆上的领地。英王在大陆上有众多领地,但其大部分逐渐被法王兼并。因此,英王力图夺回失去的领地,而法王则竭力夺取仍残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领土,双方矛盾尖锐化。(3)争夺工商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14世纪以来,英国商业逐渐在佛兰德尔占据优势。1328年,法王出兵镇压佛兰德尔人民运动,扶植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佛兰德尔的城市代表,以承认英王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君主为条件,与英国缔结商约。 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再次重申自己继承法国王位的要求,并向法国宣战,次年发兵进攻法国。双方的军事行动时断时续,大体可分为年、1368年-1396年、年3个阶段。法国在战争中先败后胜,扫除了法国统一的最大障碍――英国。战争结束之后,法王路易十一世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粉碎了以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消除了封建割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英国在百年战争结束后,立即陷入史称“红白玫瑰战争”(年)的内战中。战争规模虽不大,但相互残杀甚烈,一些古老的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英国王冠,确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6.简述英国早期国会形成的过程。答案要点:(1)在国会产生之前,王廷中已有由教俗封建主组成的“大会议”,负责向国王提出建议、讨论税收等重大事项。13世纪亨利三世统治期间国王与贵族发生矛盾,其后国王与大贵族发生内战,公元1265年大贵族西门?德?孟福尔召集国会,出席者包括教俗大贵族、骑士和市民,这开了历史的先河。(2)在内战过程中,国王认识到国会的重要性,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于公元1295年召开了与西门召开的类似的国会,不但有大贵族参加,同时也有市民骑士参与,这次国会被称为“模范国会”,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始。(3)英国国会在14世纪又形成了许多新的特点。13世纪骑士和市民在国会中的作用很小。在随后的发展中,英国国会逐渐形成上下两院,大贵族组成上院,其实和市民组成下院,14世纪下半叶两院形成分别召开国会的习惯。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形成稳定的制度,国会也行成了每年春秋各开一次的习惯。骑士和市民在许多问题上联合向国王提出请愿书的方法逐渐称为国会立法权的渊源。 7.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背景及历史意义。答案要点:背景:西欧在罗马时代就存在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城市也逐渐衰落,少数保留下来的城市主要作为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存在。10到11世纪西欧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复苏,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也再度兴起。历史意义:城市的兴起,在中古的西欧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货币地租出现以后,封建主为获得更多的货币,便把自营地几乎全部租出去,终于使庄园解体,领主制渐渐被地主制代替。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下,自由农民必然发生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破产,使阶级矛盾趋于激化。同时其政治影响也是巨大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后来又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8.谈谈你对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的认识。(1)中世纪的基督教化。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西欧基督教正统教派,在蛮族大迁徙的狂风暴雨中同罗马帝国一样面临着灭顶之灾。大多数日耳曼王国在接触到基督教之后,都奉尊或皈依了非正统的阿利乌斯教派,对罗马派基督教持敌视排斥态度。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终皈依罗马基督教。查理帝国解体时,西法兰克和意大利等广大地区已基本基督教化了。早在3世纪,基督教就传入与西欧大陆一海之隔的不列颠群岛。7世纪中叶,在当时封建王公的支持下,罗马派基督教在英格兰确立了正统地位。基督教化对于西欧中古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使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下的西欧各地区、国家、阶级和人群,拥有了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使西欧封建文明在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了整体一致性。正是在基督教化过程中,西欧才成为人类中古文明区域。从宏观上看,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同为中古以后西欧文明发展的两大源泉。(2)基督教体系。修道组织的广泛建立。4世纪初,第一所隐修院在埃及创办。到11世纪前期,西欧的修道组织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首的联合组织――修会。12、13世纪,随着西欧宗教情绪的高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修会组织,如息斯特西安修会、法兰西斯修会、多米尼克修会等。十字军东侵期间,又建立起具有军事武装性质的修道团体――骑士团,如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等。教阶制度。西欧教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皇制为核心的教阶制度: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统统纳入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组教会哲学。4-5世纪期间,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3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在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上帝的原则下,教父哲学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从而把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以“三位一体”的神学观念来为教权至上论提供理论依据。11世纪之后,经院哲学取替了教父哲学,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辨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教会礼仪。1215年,英诺森三世为统一信徒的宗教行为、光大基督精神,召开了第4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礼仪为7大圣礼,即:洗礼、坚信(坚振)礼、婚礼、圣餐礼、忏悔礼、终敷礼和授圣职礼,并要求全体基督徒每年至少要向神父忏悔1次,做弥撒1次。从此,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为规范,宗教礼仪的约束力和象征性大为加强。此外,基督教会的制度化变革还包含许多内容,如教皇选举程序和规则,教会法庭设置和种类,特别教会法体系的确立等。(3)教权与皇权之争。罗马教会在西欧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下,不断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权益,教会的权力不断膨胀。从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到“丕平献土”再到教皇国的出现,这一阶段,王权与教权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的,但教权始终臣服于王权。教会一直试图超越王权,成为最高的权力主体。 “双剑论”。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时(公元10-11世纪),罗马教皇的地位和权威得到巩固。他成功地传播了基督教,并对教会加以整顿,亲自制定《教牧法规》,作为一切神职人员的行为规范。同时,它允许神职人员从事贸易活动。格里高利一世在改革天主教会的同时,对“双剑论”进行了修正。他提出,上帝曾经把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都授予了教皇,而后教皇又把世俗权力委托给了世俗统治者,但是教皇保留了对世俗权力进行规范的权力,因而如果世俗君主对权力使用不当,教皇有权罢免世俗君主。格里高利的新理论代表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社会理想,即在尘世建立起一元化的神权统治,实际上是建立起教皇权的一元化统治。 圣职授职权之争。10世纪,在法国中部的克吕尼修道院首倡下,一场清除教会自身腐败、改变教权从属王权的教会改革运动开始了到11世纪中叶时,通过这场运动罗马教廷的权威有所提高。狂热的克吕尼派分子格里高利七世任教皇时,发起教会独立运动,力图将教会从世俗权力手中解放出来。1075年,他在《教皇敕令》中宣称:罗马教会永无谬误;教皇为最高审判者;教皇可以任免主教;教皇有权接受所有君王的效忠;教皇可以废除皇帝。随后,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围绕主教授职权发生了激烈碰撞。斗争持续到1122年,双方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双方平分了主教授职权,教会的自由选举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双方长达40年之久的圣职授职权之争结束。 教会权力的鼎盛。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年),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罗马城和教皇国境内的世俗贵族被制服,长期妨害教皇统治的心腹之患被清除;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规定:基督徒的宗教生活规范化;扩大与整顿教廷机构;改变以往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惯例,改由枢机主教巡访各地,监督教会;加强各地主教对下属教区和修道院的管理职责等等。这就为教皇干预地方教会事务和任命主教权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机制。阿维农之囚后教权的衰落。从14世纪起,欧洲各国对教皇政治干涉、经济剥削等行为都强烈不满。这种不满由于另一个原因得以加强,即教会宣扬普世主义吸引了王国臣民的忠诚,超越甚至替代了臣民对国王的忠诚。14世纪初王权对教皇的愤慨化为了具体的行动。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为了国家向教士征收赋税与博尼法斯八世展开了尖锐的斗争,腓力四世在封建主和富裕市民的支持下,对博尼法斯八世进行了人身侮辱和武力胁迫,强迫其退位,博尼法斯八世气绝身亡。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从此,教皇权威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趋衰落。(4)宗教异端。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罗马教廷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加以排挤、压迫。比较著名的“异端运动”有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意大利北部的使徒兄弟派、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捷克的胡司派。对这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罗马教廷及各国封建阶级采取了强硬措施,经常纠集“十字军”进行血腥镇压。而上述异端派别则针锋相对,从异端反抗发展为武装起义。如意大利多里奇诺雷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等,都与宗教异端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初期生产落后,政治混乱,古典文化消失大半,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教育和文化知识被教士垄断。11世纪以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12、13世纪是西欧文化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学出现。西欧的哲学也开始进入“经院哲学”阶段。虽然“经院哲学”仍是依附教会神学的学说,但其论证方式、思辩逻辑、概念范畴的界定与运用等为西欧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养分。此外,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派别,坚持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只是名称不是实体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13世纪时神秘主义思潮兴起,这些神学家们反对经院哲学过分强调概念演绎、把神学逻辑化的倾向,他们把意志、爱、心灵的感应看得比心智更加重要。其中有些人还学习了初步的科学知识,主张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向近代的科学方法迈出了第一步。建筑方面,12、13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是西欧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学方面,拉丁语是中世纪西欧正式的书面语言,哲学、神学和法学著作,教会和国家的文件都用拉丁语书写。12世纪后,世俗国家的文件逐渐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中古西欧较早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修士创作的拉丁语诗歌。12世纪以后以方言写成的世俗文学作品开始繁荣。方言文学可分为: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和寓言。城市兴起后,城市市民文学也随着发展。此外,还有大学中学生用拉丁文写成的“世俗拉丁诗歌”等等。9.评马克?布罗赫《封建社会》。马克?布洛赫是国际知名的一代大史学家,当代最大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布洛赫在其稍显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史学界留下了数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神灵的国王》、《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和一部未竟的史学理论之作《历史学家的技艺》等。就影响而言,《封建社会》无疑是布洛赫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这本被著名史学家波斯坦称为“论述封建主义的国际水作为年鉴学派的奠基人,布洛赫在史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研究两个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建树,堪称是将二者成功结合的楷模,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或曰“整体的”历史学,具体说来,就是将历史研究的重点由原来的政治史转向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从而发动了一场改变历史研究方向与方法的运动。在《封建社会》一书当中,布洛赫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新型的“整体的”历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只从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说明。首先是跨学科的研究与历史资料运用范围的突破,体现“整体”史学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一书当中,布洛赫明确地指出其著作的目的就是要“对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及把它联为一体的各原则进行剖析并做出解释”,而且只有借助对整体的人类环境的认识,最终才能理解统治这个社会的制度框架。这一思想,从布洛赫在该书的章节安排上可见一斑。如在第一卷,布洛赫探讨的是“依附关系的成长”,为了说明这一社会类型,他依次从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状况、心态、社会关系状态等方面,说明整个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在第二卷,布洛赫以“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为题,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内部结构。可以说,这样的分析框架是不同于传统实证史学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解释模式的。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引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的概念,按照科际整合的方法,综合体现“整体”史学的要求。这种情况在书中是多有体现的。在资料的运用上,布洛赫突破了传统的实证史学单纯强调政府档案、私人笔记日记等所谓的“第一手资料”的局限,提出所有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观察人类活动与精神痕迹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史料,他在《封建社会》中大量使用了诸如考古资料、诗歌、遗嘱、祈祷文、传奇文学、请愿书、教会档案、绘画、雕塑等资料。其次是历史时间的单位问题。《封建社会》处理的主题是9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基于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所具有的特性,布洛赫一反实证史学的编年史叙事手法,强调必须从长时段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布洛赫将封建文明区分为两个时期,体现了时期内部的变化。布洛赫在利用比较的方法展开对封建社会的探讨方面,尤其为史学界所称道。在《封建社会》一书中,布洛赫系统地贯彻了这一主旨。他对封建制的考察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政治体制直到政治行为、阶级、阶层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观念体系与心态环境,展现了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的整体性。在具体的研究上,布洛赫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把对封建制度的理解建立在对西欧社会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作的系列比较研究基础之上,于是获得了考察封建制度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宽广视野,探究封建制度在欧洲社会中呈现的普遍特征与区域的独特性。由此,布洛赫开创了真正的比较历史学。这种历史整体性是采用社会史研究途径与角度才能获得的,也是“问题史学”方法论的成功典范。他还比较了日本与欧洲社会“附庸”关系的差别。《封建社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缺憾”,这是一份有着双重效应的历史遗产。而问题的缘起与核心仍在于对“封建社会”这个迄今仍殊难把握的概念的理解。 布洛赫把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类型”,而不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军事组织或政治上分散统治的方式。布洛赫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的组织和文化层面上,把封建社会定义为由劳动和思想方式、统治和依附关系以及贫富关系等构成的一类社会形式,是社会和精神结构的集合体,即“整体社会环境”,并且用社会结构的兴衰来解释人类的发展。他肯定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封建制度有一定共同性,还专门就“封建制”与“领主制”这两个人们通常交替使用的术语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封建制”指军事贵族的依附关系,存在时间较短;而“领主制”则是指农民与领主之间的依附关系,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遍布世界各地。但他始终未对“封建社会”明确定义,使得社会学界对封建主义众说纷纭。 10中西君主制比较。答案要点。中国的君主制自公元前21世纪奴隶制时代的夏朝就出现了,至1912年满清帝国被推翻,其间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宗法等级君主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制,历时43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从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君主制直接转化过来的,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与封建经济、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相始终的。如果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为标志,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前后延续时间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官制度以及具体的行政、司法、监察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备严密可以说是相应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围绕君主制建立的各项制度拱卫着中国的君主制,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利益却是一体的。在欧洲,古希腊早期出现的“王政”在平民的不断斗争下,很快为民主制取代,知道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才出现,至今不到二千年的历史;而西欧封建君主制则是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间经历了分散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制度三个发展阶段。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到15世纪左右,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拥护下才得以在英法等主要欧洲国家确立,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西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始终的。其中一脉承接下来的民主平等因素比如全民大会、内阁会议等力量制约着君主的权力,其矛盾远大于中国的君主同臣下之间的斗争。11西欧中世纪教会对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社会阶级关系的看法。答案要点。基督教会的教阶制为世俗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 自罗马帝国后期开始,基督教会参照帝国官阶体制形成了教会体制。教阶制分主教、神父、助祭三个品位。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枢机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别。依照这些等级层次,自教皇起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这种按照等级制度组成的教职体系和教会管理体制,进入中世纪后逐步扩展定型。教会指导君主们像瓜分战利品那样,把他们的土地分封臣下。这种分封,与“蛮族”的亲兵制结合,促进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形成。在封建土地的经营上,教会亦有它一定的影响。6世纪起,基督教会开始在法兰克、意大利、英格兰各地创设修道院。位于意大利中部的由本尼狄克特主持的修道院,招收了大批生活无着被迫依附教会的人,从事农业劳动,经营葡萄园等。《圣本尼狄克特法规》后来成了各地修道院的通用章程。除修道院外,更大量的是教会把土地分成小块,给各类农民耕种,强迫他们纳租服役。对那些刚刚得到大片土地的日耳曼贵族们来说,这无疑起了某种示范作用。、基督教的教义和宣传性,被压迫阶级命定要顺从驯服,以期得到统治阶级的恩典。它把被压迫者所受的种种苦难,解释为上帝对人们赎罪的考验。基督教会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将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敌视态度,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在西欧封建制确立过程中,基督教会起了历史的促进作用,他们同时扮演着刽子手与牧师双重角色。第十章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一、名词解释 1.幕府制度是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形同虚设。因将军居处称为“幕府”,所以称“幕府制度”。从1192年开始,日本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前结束。2.圣德太子日本古代政治家。他提倡佛教和儒教,建立新的政府以及宗教和文化机构。他尽力仿效中国,不断扩大皇室的权力。血统属苏我氏,为用明天皇次子。592年推古天皇即位,他于次年任摄政,直到去世为止。他派出遣隋使节,从中国聘来许多艺术家和手工艺者,为两国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他采用中国历法,建设道路网,兴修许多佛寺,其中的法隆寺坐落奈良附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他仿照中国方式编修史书,定官职为十二阶,以不同颜色的冠标志官位的高低。604年制定17条宪法,推行中国的官僚制度。另外还兴修水利,创办社会福利设施。因死时较早,始终未能袭皇位。 3.德里苏丹国家13-16世纪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因其建都德里得名。由于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给外族可乘之机,8世纪初阿拉伯人曾扩张至印度,但不久后退出。10世纪中叶在今阿富汗兴起突厥国家加兹尼王朝(962-1186年)。12世纪古尔王朝(年)兴起,灭加兹尼,向印度扩张,占领德里、曲女城及孟加拉一带。1206年古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卜?乌丁?艾巴克自立为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的开始。其后的320年间经历了彼此没有家族关系、甚至没有种族关系的5个王朝、32 个苏丹的统治。5个王朝是:奴隶王朝(年)、卡尔基王朝(年)、图格拉王朝(年)、赛义德王朝(年)和罗第王朝(年)。卡尔吉王朝的苏丹阿拉?乌丁是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最强大的穆斯林君主。他消灭了古吉拉特和拉其普特地区印度教王公的割据势力,并出兵越过文迪亚山,征服了印度教政权德瓦吉里王国、瓦朗加尔王国、霍伊萨拉王国和潘地亚王国,德干高原成为德里苏丹国的辖地。图格拉王朝的苏丹穆罕?图格拉(年)在位时德里苏丹国的疆域达到了顶峰:西起印度河流域,东至孟加拉,北抵克什米尔,南达科佛里河。此后,由于南印度教地区维贾亚纳加尔王国的兴起和苏丹菲罗兹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封建主大贾吉尔达尔力量的控制,德里苏丹国家逐渐走向衰落。1398年,帖木儿入侵印度并占领德里,给本已分裂的德里苏丹国家以致命打击。各省总督纷纷独立,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沦为仅统治德里及拉合尔地区的小邦。在1526年第一次巴尼帕特战争中德里苏丹国为莫卧儿王朝所灭。4.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全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佛教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5.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打破了氏姓贵族的世袭门阀制度。但改革没有触动日本的部民制,也未能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纂改遗嘱,先后拥立舒明天皇和皇极天皇,并独揽大权,广征徭役,招致人民的怨恨。在反苏我氏的斗争中以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首的革新派逐渐形成。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乘接见朝鲜使节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曼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天皇发布《改新之诏》,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1)废止贵族私有土地和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官僚以食封,以封户缴纳的部分租赋为他们的俸禄。(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田给六岁以上公民口分田,男子两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六年一班,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受田者要承担租庸调。
(3)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完备的法典《近江令》。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六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6.沙皇特辖区1565年伊凡四世推行新政策,意在摧毁大贵族抗拒沙皇的经济基础,满足小贵族的土地要求。他将全国划分为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由沙皇直接管理的特辖区两部分。凡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意义的地方皆为沙皇特辖区,分给支持沙皇并服军役的中小贵族。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遥远的普通区土地作为交换。又自中小贵族中挑选亲信组成特辖军团,以镇压大贵族的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世界古代史75等内容。 
  【】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世界古代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 约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 约四千年代中期 埃及州(诺姆)形成 约 3s00―3100 乌鲁克文化 3s00―2700 苏美尔城邦形成 约 3100 ...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国家 发源地 文明成果 备注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木乃伊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底格里斯河、 幼发 ...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1、 2、 非洲发现的南方古猿是今天人类的直系祖先。 人种:黄、白、黑 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氏族内起主导作用) 父系氏族...
q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一、人类的形成 1.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 而来的。人类在距今三四百万年...
 世界古代史大事年表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世界古代史大事年表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两河流域大事年表前 4300-...
q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第 1 课 人类的形成 1.现代人类从 2. 3.完全形成的人―― 4.三大人种―― ...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一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史的,大学生必备1. 史前人类直立人 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 170(或 1s0)万年前至 30(或 20)...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学习主题 史前时期的人类 1、科学证明人是从 人”,称为“ 进化而来的。...
 世界史(古代部分上)复习提纲 世界史(古代部分上)古代文明区域地区 国家 埃及 P8 古西亚 P12 亚非 印度 P17 中国 古希腊 P22 欧洲 古罗马 P27 非洲 美洲 ...
赞助商链接
别人正在看什么?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兽世界6.0要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