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惊恐万状,有的什么,有的什么,还有的什么,犹如造句什么。

[转载]《薄伽梵歌》&一支永恒的歌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里面的一段插曲。“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意即“伟大的婆罗多王族”,Maha是“伟大的”,比如“圣雄甘地”原文为Mohandas
。婆罗多(Bharata)是古印度国名,沿用至今,印度人称自己的国家为Bharat,好比中国的“华夏”,“大汉”。
  《摩诃婆罗多》讲述婆罗多王族的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斗争。这斗争历时多年,难以化解,双方终于在德里附近的“俱卢之野”展开大战,战火波及附近的许多王国,战况惨烈。
  般度族五兄弟中的阿周那(Arjuna)武艺精湛,箭术通神。但是,在战场上,面对着自己的亲戚俱卢族人,他却无法张弓:
  “敌军阵中,皆是兄弟,亲朋好友,叔父师长。
  同宗相击,兄弟相残,兄图王位,令人不安。
  良心自责,精神崩溃,全身瘫软,不能参战。
  号角齐鸣,两军相冲,不战而死,我也心甘。”
  阿周那身旁的大神克里希那教导他说:武士要尽本分,要顺应宇宙规律,要替天行道而不能行人道:
  “宿人体之灵魂,永恒长存不朽,
  替天英勇作战,灵魂无死无伤。
  并非灵魂杀生,灵魂亦不被杀,
  灵魂不生不灭,形体世世毁亡。
  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
  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
  灵魂万劫不灭,永是亘古长存。
  人若明了此理,永无忧愁感伤,
  灵魂虽宿人体,却不会受杀伤。
  对于芸芸众生,不必忧愁悲怆,
  生死自有定数,只管勇猛前闯!”
大神克里希那接下来又反复教诲“梵”的道理,终于说服了阿周那。这一段漫长的对话就是后世记载下来的《薄伽梵歌》。
  克里希那(Krishna)又叫作黑天大神,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Vishnu)的第八个化身(第九个化身就是佛陀)。《薄伽梵歌》成书于中国春秋时代,故事背景则是远古的婆罗多战争传说。长歌中充满了印度教的哲学智慧,其中之一就是生死轮回。
  轮回之说最早产生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时。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中没有明确提到生死轮回之事。而后世与之一脉相承的《奥义书》和《薄伽梵歌》则明确提出了轮回的哲学思想。“九十六道,并欲超生”。《薄伽梵歌》成书于佛陀出世时代,对生死轮回的信仰和解脱轮回的追求是当时印度哲人的共同想法。
  按《薄伽梵歌》的说法,人和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在肉体死亡后,依业报有三道轮回:生前行善勤于修行者上升天界享天道,生前碌碌善大与恶者还生人世得祖道,生前行恶者入地狱受苦,然后转生为贱民或异类受恶道。“上而至于诸天,诸界皆有轮回。”
  人的灵魂(Atman)与宇宙精神(梵,Brahman)本是一体,超越轮回。但是因为“被猪油迷了心窍”,不知“梵我合一”的道理,才会受轮回之苦。“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只有苦行求梵,摆脱物欲,反观内心,才有希望超出轮回,得到解脱(涅磐,Nirvana)。怎么解脱呢?《薄伽梵歌》说:要尽本分,要苦修,还要笃信神灵。
  这一切说法被佛教吸收,传播中土,成为妇孺皆知的轮回理论。在印度,《薄伽梵歌》数千年来更是雅俗共习的印度教经典,几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圣雄甘地几乎天天吟诵《薄伽梵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印度现任总统卡拉姆虽然是穆斯林,也从小就熟悉《薄伽梵歌》,经常引用其中的警句。
  印度教历经千年磨难而不衰,原因之一是它能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食粮:下愚者可以崇拜偶像,受苦者可以献祭求福,而思考人生的哲人可以沉醉于《薄伽梵歌》的千年魅力。毕竟,千载之下,生死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轮回思想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当代印度哲人相信现代科学与印度教哲理是一致的。《薄伽梵歌》说:
“正如一个人脱去己经穿破的衣服,重新穿上一件新的衣服。同样的,身体之内的居住者,抛弃了其老化的躯体,进住一个新体之中。死是对生的肯定,生又是对死的肯定。”
这被一些人用来解释DNA的自然复制和克隆。
《薄伽梵歌》是因战争而产生,也和后世的战争有缘。残酷的战争(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高科技时代)考验着人类的道德和承受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承受痛苦的各国人民盼望着在战后一劳永逸地得到解脱,得到幸福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对“战后世界”的向往在精神上支持着百姓们挺到战争结束。然而,接下来又是几十年的冷战,天真的向往破灭了。电视剧M*A*S*H(以朝鲜战争为背景)中有这样的对话:“Which
war are we in now?““The most recent war to end all wars.“
  没有这样一场一劳永逸的,能结束将来所有战争的战争。过去的一切痛苦并不能摆脱战争与人类历史并存的宿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转向了《薄伽梵歌》里的印度哲学:”他说,这首长诗中的主角是个武士,他对于战争中毫无理性的杀戮深恶痛绝,在一次大战役之前想扔下他的武器。天神克里希纳劝他说,作为武士,他的职责就是战斗,不管战斗的原因多么愚蠢,杀戮多么令人厌恶,他应当让天帝和命运去从整体中进行挑选。勃纳一沃克说,他们之间漫长的对话,是比圣经还要伟大的诗歌。它教导说,物质世界不是真实的,人类的心灵无法理解上帝的业绩,死和生本是孪生的幻象。人只能正视他的命运,根据他的本性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行事。”
(摘自小说《战争与回忆》)
  在热核武器时代,“不是我们(人类)消灭战争,就是战争消灭我们”。人们形容原子弹爆炸时“比一千个太阳还亮”,这话源于设计原子弹的科学家奥本海默,而奥本海默的灵感来自于他熟习的印度经典《薄伽梵歌》。
  《摩诃婆罗多》里面提到,有一种类似炸弹的武器“充满宇宙全部威力”,“一缕白烟从地上升起,光亮犹如一万个太阳。这种秘密武器将敌人全部化为灰烬,尸体烧到无法辨认,头发和指甲全脱落,食物受染中毒。战士们纷纷跳入溪流,将自己及随身装备洗干净。”
  又提到“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烈风刮起,云雾翻腾,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晃。抛下大量灰尘和沙石。大地遭受烧灼,不断震抖,象群被高温烧焦,其他动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滚,树木像遇见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断像大骤雨般地从四面八方落下,数千辆战车被毁掉。阵亡者的尸体被可怕的高温烧得残缺不全,如同烧焦的树干。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可怕的武器。”
  有人说这里记述的是毁灭了史前文明的核战争。这大概只是一种出格的想象。然而,这数千年前的诗句,竟成谶语,通过有诗人气质的奥本海默化为实体,出现在后世各国(如今也包括印度)的兵器架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又是什么样的业报(karma)?
  包括有《薄伽梵歌》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内容丰富,插有很多别的故事,比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的结构复杂。后者已由季羡林译出,前者曾经金克木译过片段,现在由专家们共同翻译。有人说: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要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
博伽梵歌原义
 《博伽梵歌》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启迪的古老经典。它告诉阿尔诸那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危机,这种危机比大数人所面临的任何事情都更加令人绝望。它本身并不是小说,而是阿尔诸那和他的朋友奎师那在古印度战场上的对话。奎师那所启示的智慧使阿尔诸那战胜了比当时即将发生的战争更可怕的冲突。
  五千多年过去了。奎师那的话语所包含的智慧曾给予千百万人战胜各种问题的力量,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物质的还是灵性的。
  奎师那能够预见到未来岁月人们所碰到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人们都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而奎师那对工作艺术的教导会使现代人战胜这些压力。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中,在寺庙里,《博伽梵歌》涵盖一切的教诲是使人们思想明确、心灵平静的必由之路。
《薄伽梵歌》虽是记述距今4500——4600年前的往事,但一直是以神话的形式流传。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春秋时代才得以首次成书。
在初次成书时,歌文较短,仅为现本的第一章,第二章的38颂以前的部分,以及第十一章,第十八章的74——78颂。其余各章颂是在以后的九百年至一千年中陆续追加的,其内容往往窜入了一些人为的宗教势力的需要。
在印度的宗教界,从古至今,都把黑天女神说成是本教的大神,佛教也不例外。这也并非全是人为的,因为黑天是属于东方的女神。
《薄伽梵歌》的第一章,是说持国大君正在听御巫用天眼天耳把两军的战况秉报。克里希娜与般度王子阿周那的战车,冲进两军阵间观阵。
阿周那左手持神弓,克利希娜左手持神鞭站在车上,御巫听见阿周那对克里希娜述说观阵的感想:
敌军阵中,皆是兄弟,亲朋好友,叔父师长。
同宗相击,兄弟相残,兄图王位,令人不安。
良心自责,精神崩溃,全身瘫软,不能参战。
号角齐鸣,两军相冲,不战而死,我也心甘。
御巫看见阿周那的神弓从手上掉落,瘫坐在战车上,不能参战。
第二章是描述御巫用天眼看见克利希娜在教诲阿周那,要他替天行道而不能行人道!那么什么是天道呢?用人道的观点看,这个人死了,那个人还活着。但天道不是这样看,天道看生命是看灵魂而不是看形体。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形体是有生有灭的,故而应毫无顾及去替天行道,去击杀违天意的敌军。
御巫听见克希里娜说:
在这紧要关头,切莫屈服软弱。
不是升天之道,反会招致毁祸。
圣贤不忧死者,不为存者悲怆。
神明未曾不存,众生亦是一样。
灵魂寄宿形体,智者不应迷惘。
人与物境相触,才知寒暑暖凉。
感觉来去无常,智者等同喜伤,
触境不增烦恼,如此方可久长。
无中不能生有,有亦不生无常。
不灭遍及一切,永恒永无毁亡。
宿人体之灵魂,永恒长存不朽,
替天英勇作战,灵魂无死无伤。
并非灵魂杀生,灵魂亦不被杀,
灵魂不生不灭,形体世世毁亡。
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
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
灵魂万劫不灭,永是亘古长存。
人若明了此理,永无忧愁感伤,
灵魂虽宿人体,却不会受杀伤。
对于芸芸众生,不必忧愁悲怆,
生死自有定数,只管勇猛前闯!
持国大君呆呆听着,御巫曰:黑天又讲:
偶然遇到战争,便是通天门敞。
这是正义之战,切莫将罪承当。
你若临阵不战,不仅失责败名,
恶名到处流传,比死更加讨厌。
勇士皆会认为,脱逃是因胆怯,
平素受人敬仰,落得人人轻蔑。
敌人也会毁谤,流言蜚语中伤,
还会失去众信,那时苦闷难当。
战士应无畏惧,接受战争洗礼,
要么升入天堂,要么胜获大地。
等同看待胜败,等同看待得失,
勇敢向前战斗,莫要招致祸殃!
御巫说:大君啊!
听完奇异玄妙话语,惊恐万状毛骨悚然。
至高无上秘密之论,是瑜伽主黑天所发。
我不仅是喜悦愉快,又觉惊恐奇妙神圣。
哪里有瑜伽主黑天,哪里有神臂弓王子,
哪里就有吉祥幸福,哪里就有胜利永恒!
御巫用天眼、天耳追踪着克里希娜对阿周那传教瑜伽思想、瑜伽功理、功法。克里希娜着重指出,不要死守着陈旧的经典不放,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宗教仪式:
那些蠢才花言巧语,只信经典其它皆无。
那些蠢才利欲熏心,唠叨繁琐仪式重重。
梦想升天荣华富贵,只会导致果报轮回。
克利希娜又指出:要重因但不去追求果,也不需去执着无为。要将果看得很淡,将成功与失败等同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才能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心修炼。
你应从三德中得以解脱,
要坚信灵永恒超脱双味。(双味即等同观的反面)
弃财产丢幸福专注自我,(自我是指身中的大灵)
入三昧冥想我瑜伽禅定。(打坐时不要想福、财)
旧经典如孤井用处几多,(双意:井见识、井量小)
洪水来一口井用处几何。
你只管行瑜伽不求结果,(只管耕耘,不求结果)
切勿使求业果成为动因。(这是修功有成的诀窍)
莫执着求无为坚信瑜伽,
是成功是失败等同看待。
贪业果人迷惑卑微可怜,
智慧人将业果全部舍弃。
有为中修瑜伽则是诀窍,
解脱了生与死三界束缚。
何为善何为恶全部抛掉,
这才是无灾难至胜境地。
只有在超脱了迷惑疑团,
才不会被已闻事情惑乱。
一旦你坚定地处于三昧,
你才会把瑜伽真正得全。
冥想黑天女神,意守心中大灵是瑜伽三昧的一种入定方法。克里希娜指出:旧经典如井底之见、繁琐的宗教仪式毫无用处。真正了脱生死、出三界的路只有一条,即打坐入定,且要于心无求。一求果心必乱,心乱则不入定。
御巫又听到黑天女神开示般度王子,瑜伽三昧,即入定的人是什么样。
摒弃了识心中种种欲望,使自我得满足宁静安祥。
处忧患也不为忧患所惊,居安乐也不为安乐所动。
弃情欲却畏惧亦无嗔怒,方可谓真智慧坚定之圣。
无论是逢吉祥还是遇险,既不喜亦无忧无有怨憎,
任何事任何物均无爱意,谓此人得智慧称为坚定,
又犹如灵乌龟缩回肢体,摄诸根断迷惑抽离根境。
修瑜伽大闭锁所有感官,瑜伽者大智慧可谓坚定。
戒食者物境去其味尚存,只有是瑜伽定味才消净,
修持者只奋力若不入定,诸根燥不得安诱惑他心,
打坐时专注我控制诸根,无欲望瑜伽行才算坚定。
行功时乱思念诸种物境,对物境心失控迷恋重重,
执迷恋生贪心种种欲望,欲望空生悲怆反生嗔恨,
由嗔恨再生出无边迷惑,心散乱智慧灭他就完蛋!
瑜伽者摄诸根漫游根境,心专注诸根服远离爱憎,
瑜伽者大智慧自我克制,摄诸根方可获安逸平静,
得安逸心宁静痛苦皆无,人平静心才能专注一处。
不坚持瑜伽行则无智慧,不坚持瑜伽行心无专注,
无专注徒持功永无平静,无平静无瑜伽何谈圣境。
无成者皆因是诸根燥动,燥动者心难安随波飘动。
波动心会夺走瑜伽智慧,犹如是八面风卷水中船,
关键是使诸根脱离根境,但如此其智慧可称坚定。
上述这段是一切修行者、炼功者的大关口,不过此关,成者绝无!
御巫用天眼、天耳听到黑天女神开示如何成就梵涅槃:
众生沉睡的夜晚,是瑜伽者清醒修炼的时间。
众生清醒的时间,则是善察仙人封闭的夜晚。
犹如千流入大海,汪洋大海如如不动无盈溢。
诸欲进入无欲者,所得到是不为所动是平静。
诸欲进入贪欲者,所得却是迷惑愚痴不安宁。
如若有为,而无所求,既无我所,亦无我慢。
诸种欲望,全被弃绝,他便会有,平静安恬,
这就是梵,阿周那耶,达到此界,则无愚闇。
如能安住,于此梵界,寿终则能,达到涅槃。
黑天女神开示修行者:有为而无所求是关键的关键。这是瑜伽功法与各种宗教修持法的根本区别。黑天女神认为:凡人生在凡世,一味追求无为是不现实的。凡世之所以是凡世,与大自然在天的区别就在于有为。没有有为,凡人及凡世就不可能生存和存在。这并不是天尊定的规距,而是先祖开创凡人、凡世时,用的就是有为。
女神认为:波罗门教徒迁往森林遁世,出家修行是愚蠢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和烦恼是躲不掉的,正如戒食者,虽是远离了物境——食物,但其味尚存,在心中仍有食物的滋味和形象。这是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御巫听到黑天女神对有为无为的开示:
若人不做任何事,并非无事是无为!
无为寓于有为中,舍弃有为难成功,
若人于世行无为,不能维持片刻时,
人的本身就是有,断有犹如断灭人。
所有业根虽克制,心却盘旋诸根境,
外表视之似无为,其实是个假面人。
有为瑜伽靠业根,不迷不恋诸业果,
心专注我克知根,他便是个高尚人,
世人无为命难维,不知有为胜无为,
只有专心相应我,方可不受业束缚,
御巫又听到关于相应的开示:
众生依食而生,食物来自雨水,
雨水出于祭祀,祭祀源于有为,
祭祀供养众神,众神将你抚育,
神人相互滋养,人获最大裨益。
食用祭祀余物,免除各种罪过,
只顾自食的人,将自食其恶果,
诸根感觉心识,是贪欲之住所,
贪欲迷惑灵魂,断贪才能获果。
上文中的祭祀其意在相应,通过祭祀活动,而进入人心相应的境地,即人心与宙心相应。而只有实现心心相应、相印,才可获得加持。相应的关键、诀窍就是虔诚。歌中又曰:
有为无为又是何物?智者也是迷惑不解。
若能了知有为无为,解脱邪恶获得正果。
对于有为应该知晓,对于非为应该明了。
对于无为应该懂得,有为之道确很深妙。
克利希娜见般度王子对有为无为还是未搞明白,于是又开示:
在有为中得见无为,在无为中见到有为,
在诸业中坚持瑜伽,谁就算是最有智慧。
从事诸业舍弃意愿,心常满足随遇而安,
虽事有为不执业果,此是有为亦是无为,
诸多贪求舍弃净尽,没有欲望而制身心,
唯借身体从事其业,如此不会罪过染身。
通灵御巫又听见黑天女神讲完功理之后,又开始讲瑜伽功法:
去将呼气献给吸气,再把吸气献给呼气,
必须控制呼吸气道,专心致志静坐调息。
歌中又曰:
心凝神于双眉间,不与外物犯牵连,
调气息于两鼻孔,端坐犹如出水莲,
离却欲望与惧嗔,克服诸根及心田,
唯想解脱做弁尼,了脱生死出凡间,
歌中又曰:
我是修行享受者,我就是大自在天,
无论是人象狗牛,一视同仁无贵贱,
无欲望的瑜伽者,克服心神与自我,
独自处于幽静处,时时与我相应和,
净处为已设坐席,切勿过高和过低,
席上铺垫谷舌草,覆盖布片和鹿皮,
端坐于席止根动,控制意马和心猿,
凝聚心神于一点,净化自我瑜伽行,
头颈躯体要端正,保持安稳不摇动,
意注自已鼻尘顶,切勿左顾和右盼,
心神平静无惶惧,梵行之誓守不移,
制心念我持瑜伽,静坐以我为终的,
控制心识止思虑,与我相应持以恒,
心中有我得宁静,无上涅槃是终的,
饮食过量易昏沉,不食不眠修不成,
从事诸业不过分,修持炼功无所求,
犹如灯置无风处,灯焰静直不动摇,
产生想象及欲望,尽被弃舍无剩余,
用心克制诸知根,不与各境相联系,
动荡不定的心识,四处漂游无静止,
勿使狂奔勤约束,毅力坚定不萎靡,
通灵御巫又听到开示临终升天之功法:
我是吠陀的唵音,我是空中的音响。
我是大灵的英气,我是大地的清香。
我是众生的生命,我是火中的焰光,
我是万有的永恒,我是瑜伽的苦行,
我是超神超万有,不生不灭永恒存,
相应我的瑜伽士,寿终之时我便知。
歌中又曰:
一个人在临终之前,心神宁静坚守信仰,
他要凭借瑜伽之力,生息凝于双眉中央,
准确守住神户之门,生命灵光在此归往,
切记一心专注于我,否则脱体会落他方。
梵行之人一心渴望,苦行者曰我也同样,
不习瑜伽不知此门,不知洞口飘落他乡。
要把诸窍全部封闭,而将心思禁锢心底,
置生息于自已头顶,执着瑜伽坚定不移。
心中默念神秘唵音,专心至致将我思忆,
如此这样舍身而去,方能到达最高境地,
以上这段是修行者临终涅槃时用的功法。亦为大涅槃法。
歌中又曰:
凝思“自我”经常不断,心无杂念始终如一,
行瑜伽者常修不懈,得到我就十分容易,
行瑜伽者终获圆成,归我之后亦不再生,
再生则为痛苦之人,它易消失不是永存,
所谓永恒不灭冥性,被称之为最高终点,
这正是我无上住所,达到之后便不返回,
行瑜伽者把握时辰,切记时间不要错辰!
火光白昼且是白月,太阳北归那半边年,
梵行者在此时逝归,便会趋向最高梵境,
有烟夜晚且是黑月,太阳南去的那半年,
此时若至月光冥界,瑜伽之士仍可复还。
两条宇宙永恒之道,被称为是一明一暗,
循前者则不再投生,循后者走仍可复返。
虔信神者归于神,虔信魔者归于魔,
虔信先祖归先祖,虔信我者归于我。
那么,我是谁?歌中曰:
我是吞灭一切的死,又是将诞生者的生,
我是无休无尽的宙,我是形貌遍宇的神,
我大可充满宇宙,我小可隐于芥子。
我是光芒是太阳,我是黑夜是月亮。
那么,瑜伽功的最高功法是什么?歌中曰:
何为瑜伽行的最高功法?
不断修行全神贯注于我!
但是要知智慧胜过修习,
瑜伽禅定却比智慧更高!
舍弃业果犹胜禅定一筹,
心地平静却比舍弃更好!
若是把我看做最高终的,
信仰虔诚我会加持神力
转贴——《薄伽梵歌》注解
《薄伽梵歌》注解
《薄伽梵歌》
摘自《修行者》第一部 瑜伽行
《薄伽梵歌》的第一章,是说持国大君正在听御巫用天眼、天耳把两军的战况秉报。克里希娜与般度王子阿周那的战车,冲进两军阵间观阵。
  阿周那左手持神弓,克利希娜左手持神鞭站在车上,御巫听见阿周那对克里希娜述说观阵的感想:
&敌军阵中,皆是兄弟,亲朋好友,叔父师长。
  同宗相击,兄弟相残,只图王位,令人不安。
  良心自责,精神崩溃,全身瘫软,不能参战。
  号角齐鸣,两军相冲,不战而死,我也心甘。
御巫看见阿周那的神弓从手上掉落,瘫坐在战车上,不能参战。
  第二章是描述御巫用天眼看见克利希娜在教诲阿周那,要他替天行道而不能行人道!那么什么是天道呢?用人道的观点看,这个人死了,那个人还活着。但天道不是这样看,天道看生命是看灵魂而不是看形体。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形体是有生有灭的,故而应毫无顾及去替天行道,去击杀违天意的敌军。
  御巫听见克利希娜说:
& & 在这紧要关头,切莫屈服软弱。
  不是升天之道,反会招致毁祸。
  圣贤不忧死者,不为存者悲怆。
  神明未曾不存,众生亦是一样。
  灵魂寄宿形体,智者不应迷惘。
  人与物境接触,才知寒暑暖凉。
  感觉来去无常,智者等同喜伤,
  触境不增烦恼,如此方可久长。
  无中不能生有,有亦不生无常。
  不灭遍及一切,永恒永无毁亡。
  宿人体之灵魂,永恒长存不朽,
  替天英勇作战,灵魂无死无伤。
  并非灵魂杀生,灵魂亦不被杀,
  灵魂不生不灭,形体世世毁亡。
  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
  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
  灵魂万劫不灭,永是亘古长存。
  人若明了此理,永无忧愁感伤,
  灵魂虽宿人体,却不会受杀伤。
  对于芸芸众生,不必忧愁悲怆,
  生死自有定数,只管勇猛前闯!
持国大君呆呆地听着,御巫曰:黑天又讲:
&偶然遇到战争,便是通天门敞。
  这是正义之战,切莫将罪承当。
  你若临阵不战,不仅失责败名,
  恶名到处流传,比死更加讨厌。
  勇士皆会认为,脱逃是因胆怯,
  平素受人敬仰,落得人人轻蔑。
  敌人也会毁谤,流言蜚语中伤,
  还会失去众信,那时苦闷难当。
  战士应无畏惧,接受战争洗礼,
  要么升入天堂,要么胜获大地。
  等同看待胜败,等同看待得失,
  勇敢向前战斗,莫要招致祸殃!
御巫说:大君啊!
&听完奇异玄妙话语,惊恐万状毛骨悚然。
  至高无上秘密之论,是瑜伽主黑天所发。
  我不仅是喜悦愉快,又觉惊恐奇妙神圣。
  哪里有瑜伽主黑天,哪里有神臂弓王子,
  哪里就有吉祥幸福,哪里就有胜利永恒!
御巫用天眼、天耳追踪着克里希娜对阿周那传教瑜伽思想、瑜伽功理、功法。克利希娜着重指出,不要死守着陈旧的经典不放,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宗教仪式:
&那些蠢才花言巧语,只信经典其它皆无。
  那些蠢才利欲熏心,唠叨繁琐仪式重重。
  梦想升天荣华富贵,只会导致果报轮回。  
克利希娜又指出:要重因但不去追求果,也不需去执着无为。要将果看得很淡,将成功与失败等同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才能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心修炼。
&你应从三德中得以解脱,
  要坚信灵永恒超脱双味。(双味即等同观的反面)
  弃财产丢幸福专注自我,(自我是指身中大灵)
  入三昧冥想我瑜伽禅定。(打坐时不要想福、财)
  旧经典如孤井用处几多,(双意:井见识、井量小)
  洪水来一口井用处几何。
  你只管行瑜伽不求结果,(只管耕耘,不求结果)
  切勿使求业果成为动因。(这是修功有成的诀窍)
&&莫执着求无为坚信瑜伽,是成功是失败等同看待。
&&贪业果入迷惑卑微可怜,智慧人将业果全部舍弃。
&&有为中修瑜伽则是诀窍,解脱了生与死三界束缚。
&&何为善何为恶全部抛掉,这才是无灾难至胜境地。
&&只有在超脱了迷惑疑团,才不会被已闻事情惑乱,
&&也不会为将闻事物迷混,被经文弄得你颠倒迷乱。
&&一旦你坚定地处于三昧,你才会把瑜伽真正得全。
冥想黑天女神,意守心中大灵是瑜伽三昧的一种入定方法。克利希娜指出:旧经典如井底之见、繁锁的宗教仪式毫无用处。真正了脱生死、出三界的路只有一条,即打坐入定,且要于心无求。一求果心必乱,心乱则不入定。
  不少修持、炼功者,一打坐就想,能出神通。或想,若毫无结果怎么办?那就全完!全了戏,根本不可能入静、入定。
  御巫又听到黑天女神开示般度王子,瑜伽三昧,即入定的人是什么样。
&摒弃了识心中种种欲望,使自我得满足宁静安祥。
  处忧患也不为忧患所惊,居安乐亦不为安乐所动。
  弃情欲却畏惧亦无嗔怒,方可谓真智慧坚定之圣。
  无论是逢吉祥还是遇险,既不喜亦无忧无有怨憎,
  任何事任何物均无爱意,谓此人得智慧称为坚定,
  又犹如灵乌龟缩回肢体,摄诸根断迷惑抽离根境。
  修瑜伽大闭锁所有感官,瑜伽者大智慧可谓坚定。
  戒食者物境去其味尚存,只有是瑜伽定味才消净,
  修持者只奋力若不入定,诸根燥不得安诱惑他心,
  打坐时专注我控制诸根,无欲望瑜伽行才算坚定。
  行功时乱思念诸种物境,对物境心失控迷恋重重,
  执迷恋生贪心种种欲望,欲望空人悲怆反生嗔恨,
  由嗔恨再生出无边迷惑,心散乱智慧灭他就完蛋!
  瑜伽者摄诸根漫游根境,心专注诸根服远离爱憎,
  瑜伽者大智慧自我克制,摄诸根方可获安逸平静,
  得安逸心宁静痛苦皆无,人平静心才能专注一处。
  不坚持瑜伽行则无智慧,不坚持瑜伽行心无专注,
  无专注徒持功永无平静,无平静无瑜伽何谈圣境。
  无成者皆因是诸根燥动,燥动者心难安随波飘动。
  波动心会夺走瑜伽智慧,犹如是八面风卷水中船,
  关键是使诸根脱离根境,但如此其智慧可称坚定。
上述这段是一切修行者、炼功者的大关口,不过此关,成者绝无!
御巫用天眼、天耳听到黑天女神开示如何成就梵涅盘:
众生沉睡的夜晚,是瑜伽者清醒修炼的时间。
&众生清醒的时间,则是善察仙人封闭的夜晚。
  犹如千流入大海,汪洋大海如如不动无盈溢。
  诸欲进入无欲者,所得到是不为所动是平静。
  诸欲进入贪欲者,所得却是迷惑愚痴不安宁。 
&如若有为,而无所求,既无我所,亦无我慢。
  诸种欲望,全被弃绝,他便会有,平静安恬,
  这就是梵,阿周那耶,达到此界,则无愚闇。
  如能安住,于此梵界,寿终则能,达到涅盘。
黑天女神开示修行者:有为而无所求是关键的关键。这是瑜伽功法与各种宗教修持法的根本区别。黑天女神认为:凡人生在凡世,一味追求无为是不现实的。凡世之所以是凡世,与大自在天的区别就在于有为。没有有为,凡人及凡世就不可能生存和存在。这并不是天尊定的规矩,而是先祖开创凡人、凡世时,用的就是有为。
  女神认为:波罗门教徒迁往森林遁世,出家修行是愚蠢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和烦恼是躲不掉的,正如戒食者,虽是远离了物境——食物,但其味尚存,在心中仍有食物的滋味和形象。这就是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女神的这段开示,使我们联想到另一问题。在布施众鬼食物时,人们往往想不通,死鬼为什么还要食物。形体虽死了,但食物的味和形象仍留在鬼魂心中,总使其产生饥饿感。
  鬼的能量极低,它不像天神有足够的能量去幻化各种所需,以满足“心”中所想。故鬼永远生存在疾苦之中。
  中国的修行学也有如此观点:小隐于山,大隐于市。佛门经典中也有这种教诲:出世法不离世间法。
  黑天女神开示:人在凡界,无为是求不到的,瑜伽者只管去有为,但瑜伽者不同凡响的是,虽有为,但不去追求有为的结果。即,尽管去奋斗,不思其成败,对双味(如成与败,好与坏,得与失等等)等同看待。若能修到如此,就是有为中的无为。
  在佛门经典中,把断双味称为无分别心,认为修行者无分别心才能有所成。
  所谓双味心、分别心,正是修持者、炼功入定时最难克制的识心,神识,又称为后天意识。但修行又必须是后天意识的有为行。
御巫听到黑天女神对有为无为的开示:
若人不做任何事,并非无事是无为!
  无为寓于有为中,舍弃有为难成功,
  若人于世行无为,不能维持片刻时,
  人的本身就是有,断有犹如断灭人。
  所有业根虽克制,心却盘旋诸根境,
  外表视之似无为,其实是个假面人。
  有为瑜伽靠业根,不迷不恋诸业果,
  心专注我克知根,他便是个高尚人,
  世人无为命难维,不知有为胜无为,
  只有专心相应我,方可不受业束缚,
御巫又听到关于相应的开示:
& & 众生依食而生,食物来自雨水,
  雨水出于祭祀,祭祀源于有为,
  祭祀供养众神,众神将你抚育,
  神人相互滋养,人获最大裨益。
  食用祭祀余物,免除各种罪过,
  只顾自食的人,将自食其恶果。
  诸根感觉心识,是贪欲之住所,
  贪欲迷惑灵魂,断贪才能获果。
上文中的祭祀其意在相应,通过祭祀活动,而进入心相应的境地,即人心与宙心相应。而只有实现心心相应、相印,才可获得加持。相应的关键、诀窍就是虔诚。歌中又曰:
有为无为又是何物?智者也是迷惑不解。
  若能了知有为无为,解脱邪恶获得正果。
  对于有为应该知晓,对于非为应该明了。
  对于无为应该懂得,有为之道确很深妙。
克利希娜见般度王子对有为无为还是未搞明白,于是又开示:
在有为中得见无为,在无为中见到有为,
  在诸业中坚持瑜伽,谁就算是最有智慧。
  从事诸业舍弃意愿,心常满足随遇而安,
  虽事有为不执业果,此是有为亦是无为,
  诸多贪求舍弃净尽,没有欲望而制身心,
  唯借身体从事其业,如此不会罪过染身。
通灵御巫又听见黑天女神讲完功理之后,又开始讲瑜伽功法:
去将呼气献给吸气,再把吸气献给呼气,
必须控制呼吸气道,专心致志静坐调息。
  歌中又曰:
心神凝于双眉间,不与外物犯牵连,
  调气息于两鼻孔,端坐犹如出水莲,
  离却欲望与惧嗔,克服诸根及心田,
  唯想解脱做牟尼,了脱生死出凡间,
歌中又曰:
我是修行享受者,我就是大自在天,
  无论是人象狗牛,一视同仁无贵* ,
  无欲望的瑜伽者,克制心神和自我,
  独自处于幽静处,时时与我相应和,
  净处为己设坐席,切勿过高和过低,
  席上铺垫谷舌草,覆盖布片和鹿皮,
  端坐于席止根动,控制意马和心猿,
  凝聚心神于一点,净化自我瑜伽行,
  头颈躯体要端正,保持安稳不摇动,
  意注自己鼻尖顶,切勿左顾和右盼,
  心神平静无惶惧,梵行之誓守不移,
  制心念我持瑜伽,静坐以我为终的,
  控制心识止思虑,与我相应持以恒,
  心中有我得宁静,无上涅盘是终的,
  饮食过量易昏沉,不食不餐难修炼,
  昏睡不醒易失明,不睡不眠修不成,
  从亊诸业不过分,修持炼功无所求,
  犹如灯置无风处,灯焰静直不动摇,
  产生想象及欲望,尽被弃舍无剩余,
  用心克制诸知根,不与各境相联系,
  动荡不定的心识,四处漂游无静止,
  勿使狂奔勤约束,毅力坚定不萎靡,
通灵御巫又听到开示临终升天之功法:
我是吠陀的唵音,我是空中的音响。
  我是大灵的英气,我是大地的清香。
  我是众生的生命,我是火中的焰光,
  我是万有的永恒,我是瑜伽的苦行,
  我是超神超万有,不生不灭永恒存,
  相应我的瑜伽士,寿终之时我便知。
歌中又曰:
一个人在临终之前,心神宁静坚守信仰,
&他要凭借瑜伽之力,生息凝于双眉中央,
  准确守住神户之门,生命灵光在此归往,
  切记一心专注于我,否则脱体会落他方。
  梵行之人一心渴望,苦行者曰我也同样,
  不习瑜伽不知此门,不知洞口飘落他乡。
  要把诸窍全部封闭,而将心思禁锢心底,
  置生息于自己头顶,执着瑜伽坚定不移。
  心中默念神秘唵音,专心至致将我思忆,
  如此这样舍身而去,方能到达最高境地,
以上这段是修行者临终涅盘时用的功法。亦为大涅盘法。
  歌中又曰:
&凝思“自我”经常不断,心无杂念始终如一,
  行瑜伽者常修不懈,得到我就十分容易,
  (注:“自我”是指打坐时意守心中大灵,“我”是指溶于宙心之中)
  行瑜伽者终获圆成,归我之后亦不再生,
  再生则为痛苦之人,它易消失不是永存,
  所谓永恒不灭冥性,被称之为最高终点,
  这正是我无上住所,达到之后便不返回,
  行瑜伽者把握时辰,切记时间不要错辰!
  火光白昼且是白月,太阳北归那半边年,
  梵行者在此时逝归,便会趋向最高梵境,
  有烟夜晚且是黑月,太阳南去的那半年,
  此时若至月光冥界,瑜伽之士仍可复还。
  两条宇宙永恒之道,被称为是一明一暗,
  循前者则不再投生,循后者走仍可复返。
至于修行者以何为本尊师去修,全在于缘份和机遇。笔者认为修哪门功都可以,只要功到均会有成。《薄伽梵歌》是这样说:
虔信神者归于神,虔信魔者归于魔,
  虔信先祖归先祖,虔信我者归于我。
  那么,我是谁?歌中曰:
&&&我是吞灭一切的死,又是将诞生者的生,
  & & 我是无休无尽的宙,我是形貌遍宇的神,
  我大可充满宇宙,我小可隐于芥子。
  我是光芒是太阳,我是黑夜是月亮。
那么,瑜伽功的最高功法是什么?歌中曰:
何为瑜伽行的最高功法?
&&&不断修行全神贯注于我!
&&&但是要知智慧胜过修习,
&&&瑜伽禅定却比智慧更高!
&&&舍弃业果犹胜禅定一筹,
&&&心地平静却比舍弃更好!
&&&若是把我看做最高终的,
&&&信仰虔敬我会加持神力。
以上,印度名著《薄伽梵歌》全部解注完毕.&&
【薄伽梵歌】转自
(梵Bhagavad-gi^ta^)
印度宗教圣典,为古今印度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梵文宗教诗。此诗原为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第六篇中的一部份。作者与成书年代都不详。学术界对此书的成书年代有甚多异说,而所推定的时间,大约是在西元前一千年,到西元后四世纪之间。
这篇诗歌原是薄伽梵派的圣典,由于薄伽梵派的教主被认为就是《吠陀》中的毗湿奴神,因此它被吸收到正统婆罗门圈内。此书对于印度思想界有莫大的影响,而且是近世印度思想家的精神支柱。体裁系采取对话方式,藉阿周那(Arjuna)王子与克利须那(Kr!s!na)两人所作的问答,论述在既存的社会制度之中,必须毫无私心的各尽本分,以及应对唯一的神作绝对的归依与奉献。由于所含摄的思想极为纷歧,因此在哲理与实践、信仰与现世的关联上,常有矛盾与不统一之处,但是其中所述及的道性与离欲解脱的光明,最符合印度人的所好,因而成为全印度教徒的福音书、信徒的座右铭,至今仍是印度人早晚读诵的经典。
在研究方面,商羯罗、罗摩奴阇等学者为此诗篇曾作不少注释;此外,格尔贝(R.Garbe)与斯凯德(O.
Schrader)两人的业绩亦不容忽视。格尔贝曾将它译为德文,并且区分出一神教的薄伽梵(Bha^gavata)与泛神论等二种系统,较着重于原典批判;斯凯德则以在喀什米尔发现的异本与通行本作比较,论述两者的异同、优劣。又,1808年加尔各答曾出版梵文原典,1822年W.
Schlegel也曾出版拉丁文译本。此外,英美法德各国皆有译本。日译本有高楠顺次郎译本及直四郎译本。汉译本有若干种。大陆有徐梵澄译本(文言文)、张保胜译本(白话文)二种,此外有国际基士拿知觉协会所印行的注译本,及台湾程兆熊译本。大陆版皆名为《薄伽梵歌》,基士拿知觉协会本名为《博伽梵歌》;而台湾程兆熊译本则名为《博伽梵曲》。
◎附︰季羡林〈张保胜‘薄伽梵歌’汉译本序〉(摘录)
(前略)《薄伽梵歌》在印度历史上,对广大印度人民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呢?
这个问题,三言两语,难以回答。事实是,千百年来印度几乎所有的教派、所有的哲人,都对这一部圣书发表过意见,做过注释。但是结果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对本书没有研究,不敢乱发议论,(中略)我只有一个感觉︰本书的思想内容是比较一致的,没有什么突出的矛盾。它批判什么,宣扬什么,都讲得一清二楚,不会引起人们的猜疑。但是解释、崇敬、发扬、利用本书的那一些印度哲人却是矛盾重重的。比如圣雄甘地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甘地毕生反对使用暴力和种姓制度,提倡非暴力,人人平等。但是《薄伽梵歌》中心思想却正是提倡使用暴力,主张种姓制度。甘地同印度其他哲人一样,是在《薄伽梵歌》中取其所需,我们不必深究。
为了帮助中国读者阅读、了解这一部印度人民的圣书,我在下面介绍印度近现代几家研究这部书的学者的意见。他们之中有的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薄伽梵歌》。据我所了解到的,他们的意见在我们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与重视。而我认为,我们所重视的正应该是这些学者的意见。我们虽不能说他们的阐释已经尽善尽美了,但是比起过去和现在那一大批死抱住旧观点、旧方法不放的学者的意见,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旧的解释,看似玄妙,实际上却是没有搔着痒处。结合介绍,我也提出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道者参考。
首先,我想介绍号称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世祖的高善必(D. D.
Kosambi)。他在许多历史著作中都讲到《薄伽梵歌》,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这部书是公元三世纪末以前写成的;第二,它赞扬非暴力(这一点同Basham有矛盾);第三,黑天是唯一的尊神,他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地狱,无所不在。他能调和根本不能调和的东西,他是人们皈依的绝对的神。
其次,我介绍印度历史学家Basham对《薄伽梵歌》的看法。
第一,他认为这书所表现的是成熟的有神论,它代表的与其说是婆罗门教,毌宁说是印度教,它把印度教从一个祭祀的宗教转变为一个虔诚皈依的宗教。这种皈依(bhakti)的思想可能是受到了佛教菩萨的影响。佛教虔诚的皈依早于印度教。
第二,它宣传行动的哲学,人间的正道不是圣人们的无所作为,这毫无用处。上帝是经常不息地行动的,人也应该如此。人的行动不应该带着执着,带着个人的欲望和野心。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他必须完成任务,他必须为了神(上帝)的光荣而行动。这本书的教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你的任务是行动,而不管结果如何。
第三,这本书与其说是神学,不如说是伦理学,它的目的是维护旧社会的秩序,抵制新的改革和非信徒的攻击。
最后,我介绍印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对《薄伽梵歌》的看法。他的看法约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俱卢之野以后,般度兄弟得胜归来,成千的婆罗门集合在城门外,为坚战祝福。斫婆迦派哲人(顺世外道,唯物主义者)也在其中。他对坚战说︰‘婆罗门聚集在这里,诅咒你,因为你屠杀了亲属,你一定要死。’婆罗门杀死了斫婆迦。他的伦理价值是部落性的,谴责坚战屠杀亲属,他代表的不是非暴力,而是代表部落社会的伦理标准。俱卢之战是兄弟残杀,部落伦理标准被践踏。斫婆迦反对之,被焚死。部落伦理标准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薄伽梵歌》就完成了这个任务。阿周那在战场上,面对屠杀亲属和长蝶局面,心里犹疑、愁苦。黑天要把他的灵魂提高到崇高的形而上学的高度,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屠杀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但在达到这样的高度之前,黑天先从面对现实的、世俗的考虑开始。这是一种享乐观点,或在今世,或在天上,都要去追求享乐。这可能是在印度哲学思想史上真正的享乐哲学第一次表露。斫婆迦的伦理是反对这个的。
第二,恰托巴底亚耶把印度古代哲学分为两大派︰一派他叫作提婆(deva,天、神)观点,这是唯心的;一派他称之为阿修罗(asura,魔)观点,这是唯物的。《薄伽梵歌》属于第一派,而顺世外道则属于第二派。顺世论主张︰阿提茫(The
Self)除了肉体之外,什么都不是,因此被称作肉体论(dehava^da)。《薄伽梵歌》书中描绘的阿修罗观点很可能与密教(Tantrism)有关,而密教在印度河流域文征遗物中已有所表现。
[参考资料] 周祥光《印度哲学史》第五章;徐梵澄〈薄伽梵歌译序〉;张保胜〈薄伽梵歌译序〉;蓝吉富编《大藏经补编》第三十六册。
《薄伽梵歌》
世界名著《薄伽梵歌》是一部瑜伽功理功法书,它是古印度瑜伽的起源,是印度古宗教的起源,也是密宗、密教功法的源头。两千五百年前释迦创建的凡世佛教,可以认为是瑜伽功理加佛理之总成。
  现代佛门的各宗,绝大多数是以修净土为主,有成者极微,究其原因首先是虔诚、虔信不足,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不修瑜伽功。
  释迦牟尼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这次转世(这是他最后一次转世),先是苦修六年瑜伽。第七年在禅定中修出明星,即摩尼珠。然后入林中大定四十八天,出定后获大神通为众人所服,故而再度开创佛教。他告诉世人,最好的修持方式就是观音法门。而观音法门的密法就是一卷经,一卷经的密意就是瑜伽。
  《薄伽梵歌》已是古印度部族及现代印度民族的最高精神象征,不了知《薄伽梵歌》就难以理解印度民族。早在二百年前,《薄伽梵歌》就已盛传欧美,已成为欧美现代瑜伽修持的基础。
  印度古代的章西女皇亲率战队抗击英军入侵,就是体现着薄伽梵精神,而表现为整个战队的视死如归。
章西女皇战死在沙场,她掉下战马望着夕阳,只说了一句话:你看那晚霞多么壮丽……她凝神于天目,英灵飘飘而去……
《薄伽梵歌》是一部神学书,其内容是神的启示和神授的功理、功法。歌中的女神,即薄伽梵是指印度民族从太古、远古、古代、近代、现代,心目中所崇敬的梵天第一大神,大自在王“黑天”。
  薄伽梵一语在梵文中意为世尊,无上大神。薄伽梵是神位的称号,是指具足十一级能量的宙心大佛、大神。
  在以后的佛经中,有时也称释迦牟尼为薄伽梵。但在《薄伽梵歌》中的薄伽梵,是专指女神黑天。在佛门密宗中,将其称为战神大黑天。中国古代从朝廷至民间,几乎家家都供俸大黑天。
《薄伽梵歌》记述的是在公元前25-26世纪,大约比炎、黄时代早一些年的史绩。黑天以男相下世,住胎于印度游牧族即雅度族中,取名为克利希娜。
  当时,印度众部族中势力最大的“俱芦族”大君“持国”&盲人&,让一个具有天眼、天耳功能的御巫,给他秉报正在国门之外,俱芦之野两军大战的实况。"《薄伽梵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即这部作品的原型,是通灵古巫的陈述。在远古,王君使用古灵巫,就像现代军政使用同步卫星监测一样。远古的高科技就是通灵大巫。
御巫用天眼监测、扫描着俱芦之野的战场,并及时把两军的战况秉报持国大君……
  御巫曰:两军已列阵,各方号角鸣。
      大战将爆发,疾矢已上弓。
      但见一战车,冲入两军阵,
车行两军间,车上两英杰。
般度王太子,还有大黑天,
      名克利希娜,是个莲花眼。
      王子观我阵,手持神弓箭,
耳听黑天神,密授神功见。
绝世瑜伽功,天机密其中,
      我用天耳觅,报与大君听。
  俱芦之野大战,是以持国大君的一百个儿子所率各部族的军队为一方,与般度王的五个儿子所率各部族的战队为一方,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引起的最后的决战。大战之后,幸存者无几。
  般度与持国是兄弟,这同炎帝、黄帝的兄弟关系一样。般度王死时,将王位不传子而传给兄弟持国,这符合母系氏族的传统规定。但持国要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就不符合母系氏族的规定,故引起俱芦之野大战,般度王子率各部族替天行道,而兵临城下。
  炎帝要将王位传其子,故引起炎、黄大战。蚩尤是炎帝部下,蚩尤与黄帝大战就是炎、黄大战的继续。中印这两场远古著名的大战,都以母系获胜告终。
  以母系为主传王位,在中国一直延续到商殷。至周文王时,文王演易,获天准许,变归藏易为周易,自文王变法之后,人类社会由母系改为父系。即文王传位不传周公而传其子武王。
  归藏易以坤卦为首,乾卦为次,表示母系社会。文王拜请九天玄女,经天意示象之后,调整坤乾两卦次序,而成周易。天示变卦的含意是,第一,人类应进入父系社会阶段了;第二,以母系为主的商殷,其气数已到。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不少易学家认为,由于周朝改为父系社会了,故而才有以乾为首以坤为次的周易。
  这些家们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远古、上古时代,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先使灵巫以卜筮(市音)问天,经天开示后才能行为。
文王获得天意改易本以乾为首卦之后,才可打出替天行道伐殷的大旗,才能得道者助多。古人虔诚敬信,事事敬请于神,一方面是那时的时空因素,天地相去不远。一方面是,世上灵巫众多,有这个方便条件。
  至于今后是否再改回母系社会,看来也是大势所趋。阴盛阳衰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定律,即否定之否定。此三大定律,在古易中早有体现。
  远古的这两次大战,都有神助。黑天女神助般度王子阿周那;玄天女神助黄帝战蚩尤,并非是偶然的。
  在般度军阵中,统帅是五王子的岳父,代表母系掌权。在俱芦族军阵中,统帅是百王子的叔父,代表父系掌兵权。
  黑天女神的瑜伽功法,因世人承受不住而分成五部分,即黑、红、白、花、黄。分传于五名弟子。其中的黑瑜伽密法,即是中国远古、上古、太古时代,九天玄女即玄天女神所传的昆仑贯顶玄武功。
  玄字即黑字,玄武功即"黑武功"。难道两场远古大战,黑天、玄天两位战神的出现,两种绝世功法,黑瑜伽、黑武功的密传是一种共性的巧合吗?这里边又有什么人所不知的秘密?
《薄伽梵歌》虽是记述距今年前的往事,但一直是以神话的形式流传。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春秋时代才得以首次成书。
  在初次成书时,歌文较短,仅为现本的第一章,第二章的38颂以前的部分,以及第十一章,第十八章的74-78颂。其余各章颂是在以后的九百年至一千年中陆续追加的,其内容往往窜入了一些人为的宗教势力及社会势力的需要。
  本集只介绍其初次成书的内容,其余内容读者可直接阅读译本。
  在印度的宗教界,从古至今,都把黑天女神说成是本教的大神,佛教也不例外。这也并非全是人为的,因为黑天是属于东方的女神。
  《薄伽梵歌》的第一章,是说持国大君正在听御巫用天眼、天耳把两军的战况秉报。克里希娜与般度王子阿周那的战车,冲进两军阵间观阵。
  阿周那左手持神弓,克利希娜左手持神鞭站在车上,御巫听见阿周那对克里希娜述说观阵的感想:
敌军阵中,皆是兄弟,亲朋好友,叔父师长。
  同宗相击,兄弟相残,只图王位,令人不安。
  良心自责,精神崩溃,全身瘫软,不能参战。
  号角齐鸣,两军相冲,不战而死,我也心甘。
御巫看见阿周那的神弓从手上掉落,瘫坐在战车上,不能参战。
第二章是描述御巫用天眼看见克利希娜在教诲阿周那,要他替天行道而不能行人道!那么什么是天道呢?用人道的观点看,这个人死了,那个人还活着。但天道不是这样看,天道看生命是看灵魂而不是看形体。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形体是有生有灭的,故而应毫无顾及去替天行道,去击杀违天意的敌军。
御巫听见克利希娜说:
在这紧要关头,切莫屈服软弱。
  不是升天之道,反会招致毁祸。
  圣贤不忧死者,不为存者悲怆。
  神明未曾不存,众生亦是一样。
  灵魂寄宿形体,智者不应迷惘。
  人与物境接触,才知寒暑暖凉。
  感觉来去无常,智者等同喜伤,
  触境不增烦恼,如此方可久长。
  无中不能生有,有亦不生无常。
  不灭遍及一切,永恒永无毁亡。
  宿人体之灵魂,永恒长存不朽,
  替天英勇作战,灵魂无死无伤。
  并非灵魂杀生,灵魂亦不被杀,
  灵魂不生不灭,形体世世毁亡。
  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
  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
  灵魂万劫不灭,永是亘古长存。
人若明了此理,永无忧愁感伤,
  灵魂虽宿人体,却不会受杀伤。
  对于芸芸众生,不必忧愁悲怆,
  生死自有定数,只管勇猛前闯!
持国大君呆呆地听着,御巫曰:黑天又讲:
偶然遇到战争,便是通天门敞。
  这是正义之战,切莫将罪承当。
  你若临阵不战,不仅失责败名,
  恶名到处流传,比死更加讨厌。
  勇士皆会认为,脱逃是因胆怯,
平素受人敬仰,落得人人轻蔑。
敌人也会毁谤,流言蜚语中伤,
  还会失去众信,那时苦闷难当。
  战士应无畏惧,接受战争洗礼,
  要么升入天堂,要么胜获大地。
  等同看待胜败,等同看待得失,
  勇敢向前战斗,莫要招致祸殃!
御巫说:大君啊!
听完奇异玄妙话语,惊恐万状毛骨悚然。
至高无上秘密之论,是瑜伽主黑天所发。
  我不仅是喜悦愉快,又觉惊恐奇妙神圣。
  哪里有瑜伽主黑天,哪里有神臂弓王子,
  哪里就有吉祥幸福,哪里就有胜利永恒!
上面的歌言,是《薄伽梵歌》的中心思想。它告诉人们,行为的准则是按天意去行动,与天相应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生则勇敢奋斗去获得大地,死则升天。
这不禁令人想起西楚霸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相应是与天相应,而不是与人相应,是应天德而不是应人德,这是修出去的关键。
  在《薄伽梵歌》的其余各章颂中,除十一章之外,其余内容并不是在战时,即在战车上说的,而是在战前和战后说的。后人成书时,为了方便,故一起并入战车之言。这部分内容里,窜入了1500—2500年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属于人教而不是神教。虽如此,修行者也应仔细体味。
御巫用天眼、天耳追踪着克里希娜对阿周那传教瑜伽思想、瑜伽功理、功法。克利希娜着重指出,不要死守着陈旧的经典不放,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宗教仪式:
那些蠢才花言巧语,只信经典其它皆无。
那些蠢才利欲熏心,唠叨繁琐仪式重重。
梦想升天荣华富贵,只会导致果报轮回。
克利希娜又指出:要重因但不去追求果,也不需去执着无为。要将果看得很淡,将成功与失败等同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才能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心修炼。
  你应从三德中得以解脱,
  要坚信灵永恒超脱双味。(双味即等同观的反面)
  弃财产丢幸福专注自我,(自我是指身中大灵)
  入三昧冥想我瑜伽禅定。(打坐时不要想福、财)
  旧经典如孤井用处几多,(双意:井见识、井量小)
  洪水来一口井用处几何。
  你只管行瑜伽不求结果,(只管耕耘,不求结果)
  切勿使求业果成为动因。(这是修功有成的诀窍)
  莫执着求无为坚信瑜伽,
  是成功是失败等同看待。
  贪业果人迷惑卑微可怜,
  智慧人将业果全部舍弃。
  有为中修瑜伽则是诀窍,
解脱了生与死三界束缚。
  何为善何为恶全部抛掉,
  这才是无灾难至胜境地。
  只有在超脱了迷惑疑团,
  才不会被已闻事情惑乱,
  也不会为将闻事物迷混,
  被经文弄得你颠倒迷乱。
  一旦你坚定地处于三昧,
  你才会把瑜伽真正得全。
  冥想黑天女神,意守心中大灵是瑜伽三昧的一种入定方法。克利希娜指出:旧经典如井底之见、繁锁的宗教仪式毫无用处。真正了脱生死、出三界的路只有一条,即打坐入定,且要于心无求。一求果心必乱,心乱则不入定。
  不少修持、炼功者,一打坐就想,能出神通。或想,若毫无结果怎么办?那就全完!全了戏,根本不可能入静、入定。
  御巫又听到黑天女神开示般度王子,瑜伽三昧,即入定的人是什么样。
摒弃了识心中种种欲望,使自我得满足宁静安祥。
  处忧患也不为忧患所惊,居安乐亦不为安乐所动。
  弃情欲却畏惧亦无嗔怒,方可谓真智慧坚定之圣。
  无论是逢吉祥还是遇险,既不喜亦无忧无有怨憎,
  任何事任何物均无爱意,谓此人得智慧称为坚定,
  又犹如灵乌龟缩回肢体,摄诸根断迷惑抽离根境。
  修瑜伽大闭锁所有感官,瑜伽者大智慧可谓坚定。
  戒食者物境去其味尚存,只有是瑜伽定味才消净,
  修持者只奋力若不入定,诸根燥不得安诱惑他心,
  打坐时专注我控制诸根,无欲望瑜伽行才算坚定。
  行功时乱思念诸种物境,对物境心失控迷恋重重,
执迷恋生贪心种种欲望,欲望空人悲怆反生嗔恨,
  由嗔恨再生出无边迷惑,心散乱智慧灭他就完蛋!
  瑜伽者摄诸根漫游根境,心专注诸根服远离爱憎,
  瑜伽者大智慧自我克制,摄诸根方可获安逸平静,
  得安逸心宁静痛苦皆无,人平静心才能专注一处。
  不坚持瑜伽行则无智慧,不坚持瑜伽行心无专注,
  无专注徒持功永无平静,无平静无瑜伽何谈圣境。
  无成者皆因是诸根燥动,燥动者心难安随波飘动。
  波动心会夺走瑜伽智慧,犹如是八面风卷水中船,
  关键是使诸根脱离根境,但如此其智慧可称坚定。
上述这段是一切修行者、炼功者的大关口,不过此关,成者绝无!
御巫用天眼、天耳听到黑天女神开示如何成就梵涅盘:           
众生沉睡的夜晚,是瑜伽者清醒修炼的时间。
众生清醒的时间,则是善察仙人封闭的夜晚。
犹如千流入大海,汪洋大海如如不动无盈溢。
诸欲进入无欲者,所得到是不为所动是平静。
  诸欲进入贪欲者,所得却是迷惑愚痴不安宁。
如若有为,而无所求,既无我所,亦无我慢。
  诸种欲望,全被弃绝,他便会有,平静安恬,
  这就是梵,阿周那耶,达到此界,则无愚闇。
  如能安住,于此梵界,寿终则能,达到涅盘。
黑天女神开示修行者:有为而无所求是关键的关键。这是瑜伽功法与各种宗教修持法的根本区别。黑天女神认为:凡人生在凡世,一味追求无为是不现实的。凡世之所以是凡世,与大自在天的区别就在于有为。没有有为,凡人及凡世就不可能生存和存在。这并不是天尊定的规矩,而是先祖开创凡人、凡世时,用的就是有为。
女神认为:波罗门教徒迁往森林遁世,出家修行是愚蠢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和烦恼是躲不掉的,正如戒食者,虽是远离了物境--食物,但其味尚存,在心中仍有食物的滋味和形象。这就是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女神的这段开示,使我们联想到另一问题。在布施众鬼食物时,人们往往想不通,死鬼为什么还要食物。形体虽死了,但食物的味和形象仍留在鬼魂心中,总使其产生饥饿感。
  鬼的能量极低,它不像天神有足够的能量去幻化各种所需,以满足“心”中所想。故鬼永远生存在疾苦之中。
  中国的修行学也有如此观点:小隐于山,大隐于市。佛门经典中也有这种教诲:出世法不离世间法。
  黑天女神开示:人在凡界,无为是求不到的,瑜伽者只管去有为,但瑜伽者不同凡响的是,虽有为,但不去追求有为的结果。即,尽管去奋斗,不思其成败,对双味(如成与败,好与坏,得与失等等)等同看待。若能修到如此,就是有为中的无为。
  在佛门经典中,把断双味称为无分别心,认为修行者无分别心才能有所成。
  所谓双味心、分别心,正是修持者、炼功入定时最难克制的识心,神识,又称为后天意识。但修行又必须是后天意识的有为行。
御巫听到黑天女神对有为无为的开示:
若人不做任何事,并非无事是无为!
  无为寓于有为中,舍弃有为难成功。
  若人于世行无为,不能维持片刻时,
  人的本身就是有,断有犹如断灭人。
  所有业根虽克制,心却盘旋诸根境,
  外表视之似无为,其实是个假面人。
  有为瑜伽靠业根,不迷不恋诸业果,
  心专注我克知根,他便是个高尚人。
  世人无为命难维,不知有为胜无为,
  只有专心相应我,方可不受业束缚。
御巫又听到关于相应的开示:
众生依食而生,食物来自雨水,
雨水出于祭祀,祭祀源于有为。
  祭祀供养众神,众神将你抚育,
  神人相互滋养,人获最大裨益。
  食用祭祀余物,免除各种罪过,
  只顾自食的人,将自食其恶果。
  诸根感觉心识,是贪欲之住所,
  贪欲迷惑灵魂,断贪才能获果。
  上文中的祭祀其意在相应,通过祭祀活动,而进入心相应的境地,即人心与宙心相应。而只有实现心心相应、相印,才可获得加持。相应的关键、诀窍就是虔诚。歌中又曰:
  有为无为又是何物?智者也是迷惑不解。
  若能了知有为无为,解脱邪恶获得正果。
  对于有为应该知晓,对于非为应该明了。
  对于无为应该懂得,有为之道确很深妙。
克利希娜见般度王子对有为无为还是未搞明白,于是又开示:
在有为中得见无为,在无为中见到有为,
  在诸业中坚持瑜伽,谁就算是最有智慧。
  从事诸业舍弃意愿,心常满足随遇而安,
  虽事有为不执业果,此是有为亦是无为。
  诸多贪求舍弃净尽,没有欲望而制身心,
  唯借身体从事其业,如此不会罪过染身。
通灵御巫又听见黑天女神讲完功理之后,又开始讲瑜伽功法:
去将呼气献给吸气,再把吸气献给呼气,
  必须控制呼吸气道,专心致志静坐调息。
歌中又曰:
心神凝于双眉间,不与外物犯牵连,
  调气息于两鼻孔,端坐犹如出水莲,
  离却欲望与惧嗔,克服诸根及心田,
  唯想解脱做牟尼,了脱生死出凡间。
歌中又曰:  
我是修行享受者,我就是大自在天,
  无论是人象狗牛,一视同仁无贵贱,
  无欲望的瑜伽者,克制心神和自我,
  独自处于幽静处,时时与我相应和,
  净处为己设坐席,切勿过高和过低,
  席上铺垫谷舌草,覆盖布片和鹿皮,
  端坐于席止根动,控制意马和心猿,
  凝聚心神于一点,净化自我瑜伽行,
  头颈躯体要端正,保持安稳不摇动,
  意注自己鼻尖顶,切勿左顾和右盼,
  心神平静无惶惧,梵行之誓守不移,
  制心念我持瑜伽,静坐以我为终的,
  控制心识止思虑,与我相应持以恒,
  心中有我得宁静,无上涅盘是终的,
  饮食过量易昏沉,不食不餐难修炼,
  昏睡不醒易失明,不睡不眠修不成,
  从亊诸业不过分,修持炼功无所求,
  犹如灯置无风处,灯焰静直不动摇,
  产生想象及欲望,尽被弃舍无剩余,
  用心克制诸知根,不与各境相联系,
  动荡不定的心识,四处漂游无静止,
  勿使狂奔勤约束,毅力坚定不萎靡。
通灵御巫又听到开示临终升天之功法:
我是吠陀的唵音,我是空中的音响。
  我是大灵的英气,我是大地的清香。
  我是众生的生命,我是火中的焰光,
  我是万有的永恒,我是瑜伽的苦行,
  我是超神超万有,不生不灭永恒存,
  相应我的瑜伽士,寿终之时我便知。
歌中又曰:
一个人在临终之前,心神宁静坚守信仰,
  他要凭借瑜伽之力,生息凝于双眉中央,
  准确守住神户之门,生命灵光在此归往,
  切记一心专注于我,否则脱体会落他方。
  梵行之人一心渴望,苦行者曰我也同样,
  不习瑜伽不知此门,不知洞口飘落他乡。
  要把诸窍全部封闭,而将心思禁锢心底,
  置生息于自己头顶,执著瑜伽坚定不移。
  心中默念神秘唵音,专心至致将我思忆,
  如此这样舍身而去,方能到达最高境地。
以上这段是修行者临终涅盘时用的功法。亦为大涅盘法。歌中又曰:
凝思“自我”经常不断,心无杂念始终如一,
  行瑜伽者常修不懈,得到我就十分容易。
(注:“自我”是指打坐时意守心中大灵,“我”是指溶于宙心之中。)
行瑜伽者终获圆成,归我之后亦不再生,
  再生则为痛苦之人,它易消失不是永存,
  所谓永恒不灭冥性,被称之为最高终点,
  这正是我无上住所,达到之后便不返回,
  行瑜伽者把握时辰,切记时间不要错辰!
  火光白昼且是白月,太阳北归那半边年,
  梵行者在此时逝归,便会趋向最高梵境,
  有烟夜晚且是黑月,太阳南去的那半年,
  此时若至月光冥界,瑜伽之士仍可复还。
  两条宇宙永恒之道,被称为是一明一暗,
  循前者则不再投生,循后者走仍可复返。
上述的黑天女神之歌——《薄伽梵歌》,是印度瑜伽、世界现代瑜伽、藏密瑜伽等的源头。是修行功法的理论基础和心要。
  世界功法不外是两大块,一是道门老子的炼丹功。意守丹田运周天,九转七还黑白间,一点真阴沉海底,一点真阳飞上天。此为世间法,可修成鬼仙至神仙。
  另一块就是瑜伽功法。易的密功实际也是瑜伽功,只是一个是出自黑天之手,一个是出自玄天之手。瑜伽功是神门功法,佛门功的基础就是瑜伽功法加佛理。
  瑜伽功与丹功的区别在于不是运周天,而是中道行。意在心中一点灵,一出一进海连天,一轮明月当空照,一支莲花送上天。
  上述八句共五十六字,囊括全部道门功和瑜伽神功。
  至于修行者以何为本尊师去修,全在于缘份和机遇。笔者认为修哪门功都可以,只要功到均会有成。 《薄伽梵歌》是这样说的:
虔信神者归于神,虔信魔者归于魔,
  虔信先祖归先祖,虔信我者归于我。
那么,我是谁?歌中曰:
我是吞灭一切的死,又是将诞生者的生,
  我是无休无尽的宙,我是形貌遍宇的神,
  我大可充满宇宙,我小可隐于芥子。
  我是光芒是太阳,我是黑夜是月亮。
那么,瑜伽功的最高功法是什么?歌中曰:
何为瑜伽行的最高功法?
  不断修行全神贯注于我!
  但是要知智慧胜过修习,
  瑜伽禅定却比智慧更高!
  舍弃业果犹胜禅定一筹,
  心地平静却比舍弃更好!
  若是把我看做最高终的,
  信仰虔敬我会加持神力。
以上,印度名著《薄伽梵歌》全部解注完毕,是根据国内现行中译本加以解注。原译本是侧重在哲学上,而此文全局限在功法上。《薄伽梵歌》的真正价值在于,她告诉人类异向进化的修行方法,如上述歌中所含的瑜伽心法、功理、功法、涅盘法、再生法等等。
  歌中没有特别介绍神通,这正是现代炼功者所追求的业果。在歌中却一再告诫,追求业果则一事无成。
《薄伽梵歌》
Bhagavadgitā
  印度教经典之一。意译《世尊歌》。原属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6篇《毗湿摩篇》,分18章,共700颂。约公元前
5世纪成书,传说为广博仙人(毗耶娑)所作。
  《薄伽梵歌》吸收了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其中主要是的牺牲崇拜,的"梵我"理论,的二元论和瑜伽实践等。
  《薄伽梵歌》与奥义书、齐名,通常合称为吠檀多"三经"。它们分别代表着吠檀多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奥义书提出的"梵我同一"的理论,是吠檀多哲学的形成阶段;《薄伽梵歌》继承"梵我同一"理论,同时吸收其他哲学观点,这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阶段;《梵经》发展"梵我不二论",完善了吠檀多学说,是成熟阶段。因此,《薄伽梵歌》在印度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薄伽梵歌》无条件地继承、支持奥义书关于最高梵的学说。认为,最高梵是绝对的真理,唯一无二,没有规定性,和内在之我同一,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因此,它采用奥义书遮诠的叙述方法,表述最高之梵,说梵是不可见,不可思议和无变化的,既不是存在又不是非存在。但是,绝对的梵除了具有非人格化的一面,又具有人格化的一面,即人格化之神和人格化的自在天。《薄伽梵歌》重点阐述后者。它认为,梵、神、自在天三者是同一真理的异名,故人格化之神即最高之我既与梵同体,又住在人们心中作为人们的意识或灵魂。《薄伽梵歌》第
6章指出,整个世界的主体和客体不过是最高我的高级和低级形式的显现。第14章第3、4颂说:         我之子宫,即彼大梵,
        我将胚胎,安置其中。         婆罗多子!诸有世间,         一切众生,从此出现。        
君蒂子哟!有形体者,         由诸子宫,乃得出现;         但彼大梵,是大子宫,         我为父亲,播种其中。
梵产生世界,世界依赖于梵,而梵不依赖于世界。世界不象梵那样是根本的存在,但又并非不存在。《薄伽梵歌》采用了类似数论的二元论来说明世界产生的逻辑过程。它认为,数论有二义:①智慧,能区别内在永恒不灭之我和随外部肉体浮沉的生灭之我。不灭之我是最高之我,是最高之梵的不可分割部分。生灭之我住在肉体之内,由本身业力支配而轮换肉体。能如是区别不灭我和生灭我者,称为"智瑜伽";②二元论。二元即神我(精神)和自性(原初物质)。自性有"三德"(三种属性):a.喜(勇健、轻清);b.忧(尘坌、冲动);c.暗(暗钝、愚昧)。三者常在运动、斗争;有时喜占优势,有时忧占优势,有时暗占优势;只要三者失去平衡,自性便与神我结合。自性和神我二者一结合,即按其自身逻辑演变为二十五谛,即包摄主观和客观现象的一系列逻辑范畴。上述两种意义不是数论哲学后期的意义,而含有奥义书中原始数论的意义。《薄伽梵歌》中的数论二元论是为表述吠檀多哲学中最高之梵服务的,即所谓超二元论。
  《薄伽梵歌》描述最高之梵,一是非显现者(不可知之梵),一是显现者(可知之梵)。前者是梵之体,后者是梵之相。显现者即"摩耶"(幻),它依非显现之体而幻现出自我意识与神我,并由这两种形式的和合而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和物质的存在。《薄伽梵歌》认为,摩耶幻现的存在并非完全的不真实,它具有相对的真实性;因为显现者在本质上与非显现者同一梵体,同样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悟知此理者,称为"明",迷惑此理者,称为"无明"。这是吠檀多哲学的早期理论,与后期的不二论有所区别。
  《薄伽梵歌》还提出解脱的理论,认为个我即生灭之我或灵魂要摆脱生死,就得消除支配、约束灵魂的业力;消除业力的最好的方法是修习瑜伽行。它提到三种瑜伽:①业瑜伽,主要强调行动的指导思想。修此瑜伽者在行动时必须从内心对与客体接触的感官进行控制,使感官与客体接触时,不产生"接触"感觉或认识。业瑜伽的目的是要人们摆脱对现象世界的认识,制止欲念的产生,真正做到心如明镜,纤尘弗染,又如虚空,了无障碍,与神同在,达到完美的目的。②智瑜伽,强调对大神黑天现身说法奇迹的正确理解。黑天曾以创造主的化身无数次降生人间,普度众生,宣扬正义,保护善人。谁能了解黑天在人间的游戏神通,他就会证得内心的解脱,免除死后的轮回。③信瑜伽,主要强调对神无条件的信仰,靠对神的绝对敬信而取得对神圣境界的接近。《薄伽梵歌》认为黑天具有特殊神力,只要诚心对他参拜和信奉,便可实现精神上的解脱。
  《薄伽梵歌》在继承和发展奥义书梵我哲学的过程中,把梵我进一步客观化,成为一种典型的。
  《薄伽梵歌》在道德伦理方面具有一些进步思想。例如,它提倡男女平等,不分妇孺,都可学习讨论梵的理论;它主张四种姓平等,在神的面前,不分高低贵贱。《薄伽梵歌》既是印度教徒日常诵读的宗教手册,又是他们的伦理法典。《薄伽梵歌》在世界宗教文献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不同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惊恐万状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