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们会对这位伟大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英雄说些什么呢?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正文阅读
大禹治水(第一教时)
编辑:戎艳&&&&更新时间:&&&&点击数:1950&&&&评论数:0
&&&&&&&&&&&&&&&&&&&&&&&&&&&&&&&&&&&&&&&&&&&&&&&&&&&&&&&&&&&&&&&&&&&& 李建英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事。
3.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按正确笔顺正确、美观地书写。书写。
教学重点:
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通课文句子,读顺课文。
2.学习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洪、害、性。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
一、揭示课题
1.导入:前面两课我们认识了平易近人的毛主席、以身作则的朱德,刻苦好学的梅兰芳,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板书:大禹)
2.出示图片,简介大禹。
这就是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板书:治水。&治水&这里是治理洪水。
4.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
  &&&& (2)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标出课文自然段
2.出示课文生字新词,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滔滔&& 洪水&&& 淹没&& 冲倒&& 房屋&& 害&&& 老百姓&& 无家可归
治理&&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仔细 地形&& 挖通&& 劈开&
制服&& 安定&& 感激& 伟大&& 英雄& 代代相传
3.查生字新词的读音情况。认识多音字:
没m&(&&&&&&&& ) 倒dǎo (&&&&&&&&&& )
&& m&i (&&&&&&& )&&& d&o (&&&&&&&&&& )
4.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能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难点:(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第一段: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灾难。
第二段: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的经过。
第三段:大雨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四段:人们感激感激这位制服洪水的英雄。
三、了解大意,并齐读全文。
1.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难点:引导学生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有机连起来)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
2.齐读全文
四、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害、姓(指名认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并口头组词
治: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台。
(治水& 治理& 治病& 医治& )
洪: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共。
(洪水&& 洪大&& 洪亮& 山洪)
害:上中下结构,上面是宝盖头,中间是丰,下面是口。
(害处& 害虫& 伤害& 害人)
姓: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生。
(百姓& 姓名& 姓氏 )
3.指导书写,并示范书写。
&治、洪、姓&都应该注意左窄右宽。&害&各部分应该扁一些。
4.学生书上描红
1.《习字册》书写所学的四个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深入了解大禹是怎样忘我地进行治水,为民造福的,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
意志和献身精神。
2.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习两个生字:被、制,正确书写,并理解。
一、复习导入
1.这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大禹治水。
2.文中的词语宝宝,你一定都能读正确了:分行指名朗读,(根据认读情况相机评价)再集体朗读。
滔滔&&& 洪水&&& 淹没&& 冲倒&
房屋&&& 老百姓&& 无家可归
治理&&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仔细&& 地形&&& 挖通&& 劈开&
制服&& 感激&&& 伟大&& 英雄
3.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4.过度:当时的洪水究竟有多大呢?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 2.出示图画:看,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那场洪水,你看泛滥的洪水&&(滔滔--不绝,来势--汹汹)?把整个大地&&生(都给淹没了),如此凶猛的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呢?
&&& 3.赶紧打开书本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灾难?
4.出示图片:看,滔滔的洪水把农田都淹没了,把房屋都冲倒了,老百姓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家园,无家可归了。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凶猛,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5.谁来读读这一段呢?(指名读)(你的朗读表达了你的感受)我们一起读(齐读)
  &&& 6. 过度: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能让这样的日子再继续下去吗?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治水的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大禹)
三、学习看了文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
 (1) 想象:大禹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是怎样想的?他治理洪水的决心多么坚定!(谁来读读这句话&&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过度:大禹这么想又是怎样做的呢?找出相应句子读一读(第二、第三句)
 2.学习二、三两句。
(1)大禹要治理洪水,先要干什么?(查看水流和地形)&水流&就是洪水流动的方向;&地形&就是地表的各种形态,例如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大河。
(2)大禹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吃尽了&&走遍了&&
     当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翻山越岭、淌水过河全都靠大禹的双脚行走,风里来,雨里去,脚底&&,饥饿、寒冷、时时陪伴着大禹,真是吃尽了----(学生接:千辛万苦。)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真是走遍了---(学生接&千山万水),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大禹真是吃尽了苦头,读:出示句子: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2) 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大禹又带领百姓做了什么?(&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想象:在古代没有任何机器,全部靠人工挖掘的,大禹他们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被石头滑破手脚,从山坡上摔下来;寒冷的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夏天热得快中暑)要挖这么多的河,劈这么多的山,工程如此浩大,不容易呀!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3)面对这样的艰辛,大禹毫不在乎,你觉得大禹是(&&&&&&& )的英雄?(卡片:不畏艰辛)
(4)大禹的父亲鲧曾经用筑堤防洪的方法治理洪水,但是失败了。大禹在吸取父亲教训的基础上,挖通大河,劈开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这就是大禹治理洪水的科学方法------卡片出示---疏导法。治理洪水取得了成功,你又觉得大禹是一位(&&& )的英雄?(卡片:富有智慧)
(5)大禹不畏艰辛,富有智慧说真的很伟大,来读这一段。
 四、 细读第三自然段。
& 1.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读(生读)
2.师导读: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有进去看一看。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呢?想说些什么呢?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这就是(卡片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难道大禹真的不想回家?他不想念自己的妻子、儿子吗?那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呢?(为大家,舍小家,卡片:一心为民)
 4.大禹这种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段。
 五、细读第4自然段
(1)经过3年的努力,洪水终于&&,老百姓过上了&&,老百姓不用再到处流浪了,不用再遭受洪水的侵害了,他们现在干什么呢?(展开想象)
(2)这么幸福的生活是谁给带来的?(大禹)因此大家非常&&如果你是这里的百姓,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想象说话)如果大禹的儿子也在场,他会对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
  (3)大禹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为民造福,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的心里。齐读这一段
六、总结全文
1.大禹是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富有智慧,为了治理洪水,不畏艰辛,吃尽苦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不会忘记他,他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英雄。
2.齐读全文
七、学习生字
&被:学习新部首(衣字旁),被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皮。
(被子&& 棉被&& 被动)
制:左右结构,左边注意笔顺,撇、横、横、竖、横折钩、竖;右边是个立刀旁。
(制度& 制服&& 制定 法制)
治: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台。
(治病& 治理& 医治&& 治疗 治水)
八、作业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 千(& )万(& )&&&& 千(& )万(& )
&& 千(& )万(& )&&&& 千(& )万(& )
2.学了课文,你一定有好多话想对大禹说吧,把你想对大禹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 大禹治水
&&&&&&&&&&&&&&&&&&&&& 吃尽&&& 千辛万苦&&&&&&&& 不畏艰辛
&&&&&&&&&&&&&&&&&&&&& 走遍&&& 千山万水&&&&&&&& 富有智慧
&&&&&&&&&&&&&&&&&&&&& 挖通&&& 九条大河&&&&&&&& 一心为民
&&&&&&&&&&&&&&&&&&&&& 劈开&&& 九座大山
&&&&&&&&&&&&&&&&&&&&&&& 三过家门而不入
·验证码:
为防止不良信息,评论内容需要管理员审核后方可显示。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9 <&&& 地址:苏州新区狮山新苑73号苏ICP备号&&&&&& &电话:57&&|&&|&&|&&|
&&您的位置&& >>
伟大的治水英雄李冰
&&都江堰工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奇观
撰文/戚本禹
  戚本禹(1931&)山东威海人。1949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科科长、《红旗》杂志历史组编辑组长。1966年后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办公厅代主任。成为毛泽东、江青的秘书。1959年1月,戚本禹与田家英等来到都江堰灌区内的新都大丰乡蹲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在这次蹲点,戚本禹对都江堰有了全新的认识。
  日,81岁高龄的戚本禹再次来到都江堰瞻仰水利工程。
  秦始皇在位仅仅三十六年,在此短暂的期间内,秦国竟完成了三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这三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这三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仅曾造福于当时,造福于两汉,造福于以后的千百年,而且有的工程一直造福于今天。这里着重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通过这项工程的建造,评述一下秦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李冰。
  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不是中国的万里长城,不是埃及的金字塔,也不是希腊、罗马的古建筑。固然它们都很伟大,很辉煌。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应是中国巴山蜀水间的灌溉千百万亩农田、贯通巴蜀水路运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成都市西北六十余公里的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古代称为都安县)的岷江中。
  &堰&是一种既能挡水、又能溢流(泄洪)的低坝。顾名思义,都江堰就是位于都安县岷江中的低坝。它不像堵截江河的大坝那样高耸、蛮横,而是像一条大鱼斜卧于岷江之中。它的头部叫鱼嘴,面对岷江江心的激流,把江水一分为二,所以也叫鱼嘴分水堤。它的鱼尾掉在岷江东岸的离堆,离堆旁就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与其子二郎组织四川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千辛万苦,烧石凿山开辟出来的宝瓶口。这宝瓶口可是都江堰工程最困难、最关键的部位。有了宝瓶口才能把都江堰分出来的洪水导引到被高山阻挡的成都大平原以东地区。这样就可以使在春、夏季汹涌澎湃、淹没土地、危害人民的岷江洪水,变成舒卷平缓,能浇灌广大成都平原、造福人民的活命甘泉。
  岷江,是四川中北部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之降水集聚、汇合、冲刷而成的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它源出岷江雪宝顶,委婉曲折,千里而下,在今宜宾市流入长江,黑水河、青衣江、大渡河这三条河都是岷江的支流。
  岷江沿途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到成都大平原时,水势变缓,大量混杂水中的泥沙沉积于此,因而时常发生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田野,人民生命财产被冲走,情况惨烈。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占领巴蜀之前,即有蜀王(公元前320年&前316年)&开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传说。玉垒山即坐落在岷江与成都大平原东部之间的大山,蜀王要在这山的离堆之旁,即后来命名的宝瓶口,开凿一个口子,让岷江之水通过这个口子流入广阔的成都平原的东部,这样既可分水治洪,又可灌溉农田。当时虽已开始使用铁锤、铁凿,但开山辟地,谈何容易,所以直到公元前250年,作为蜀郡郡守的李冰入蜀之时,开凿宝瓶口的工程并未见成效。
  关于李冰入蜀与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时间,史书的记叙书法不一。
  《史记&河渠书》说: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所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说:
  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头于江岸,有间,冰辄还,流汁谓官署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
  据以上资料,李冰是在秦昭王执政时期入属的。而秦昭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06年&前251年,但《史记》或《风俗通》均未指明入蜀的具体时间是秦昭王的哪一年。秦国占领巴蜀以后第一任郡守为张若,他曾在公元前278年&前277年,奉命从蜀郡进攻楚国黔中(今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占领黔中后,又首任黔中郡郡守。而《华阳国志》说,李冰是在秦孝文王时,奉命入蜀,继张若为第二任蜀郡守。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即位,即位,即位后不久即因病身亡。这样,秦昭王与秦孝文王去世时间相隔只有一年,所以,史学家认为李冰入秦的时间,应在昭、文两王交接之时,即公元前250年。此时约当秦始皇即位前三年多。
  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来到成都上任时,适逢成都大平原遭遇岷江洪水之灾,&江水初荡,蜀人几位鱼&。当时,人民要求赶快治理岷江的呼声很高,李冰也看到了水旱灾害危害人民生活的惨状,觉得把水害转变为水利,对秦国、对蜀郡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弄清实际情况,他同二郎,邀请老农,&一起到岷江沿岸进行视察,对这一带的地形和岷江的水性做了一次详细的访问和踏看&(《李冰和都江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冰支持巴蜀人民开凿玉垒山,分水到玉垒山以东的成都大平原,以实现他们降洪减灾、引水灌田的理想。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治水方案,并组织和领导农民在玉垒山进行凿洞、辟山。但玉垒山岩石坚硬,虽有铁锤、铁凿,工程仍然进展缓慢。于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利用岩石热胀冷缩原理,用枯枝、干草先把岩石烧热,然后再用冷水浇裂,从而加快了凿岩进度。李冰发现了这个好方法,大为高兴,大力加以推广,果然很快凿通了玉垒山。从玉垒山上虎头岩到山下,形成了一条宽二十米的人工水道。大家高兴地把这经过千万人艰苦劳动凿通的人工水道称之为宝瓶口。这样,被都江堰分切的岷江洪水,东面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称内江;西面流向岷江主流,称外江。内、外两江之下游,又按地势高低开挖成大小支渠,组成了浩瀚交叉的水网区域,于是成都平原东西两大部分都变成了既可灌溉又可通航的富饶之乡,它的灌溉面积比之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漳河开凿的十二渠,大过百倍以上,堪称当时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空前巨大的水利工程。秦代,它的受益面积为&溉田万顷&,上引《风俗通》说,战国时&大县几百顷,小县百顷&,万顷则有几十个县的田地。都江堰工程大致完成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前后用时约十年之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都江堰修成后,蜀人&旱则资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后来人们称四川为&天府之国&;民谚&四川熟,天下足&,皆与都江堰有关。
  更重要的是,这个水利工程历经二千二百四五十年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的灌溉效益。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除了鱼嘴分水提和宝瓶口,还有鱼尾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为二次分洪和冲沙。
  鱼嘴分沙提,为保证灌溉和航运,平时把岷江百分之六十的水量纳入内江,夏季洪水到来,为避免成都东部平原遭受洪涝,则利用都江堰鱼尾的飞沙堰把超过飞沙堰高度的洪水再次溢入外江,这就是二次分洪。因为飞沙堰建在宝瓶口的弯道处,由于内江凹、外江凸,按弯道水流原理,在飞沙堰,表层之水流向内江凹地,底层之水则流向外江凸地,而洪水中之泥沙大部分在底层,所以泥沙也随着底层之水流向外江,这就避免了宝瓶口的泥沙淤积,保证了内江水流畅通。
  流向内江的水中仍有少部分泥沙,这时又利用江水冲向宝瓶口水底崖壁产生的旋流中力,将流入内江的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再次冲出去,洪水越大,旋流冲击力越大。在弯道分层水流和旋流冲力的作用下,都江堰内江的沙石的排除率最高能达到98%,这种利用水流规律排除泥沙的工程设计,真可谓巧夺天工,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史上的空前杰作。
  李冰父子还为都江堰设计了岁修制度,即每年冬春,利用枯水季节,组织民工清理河床,分别在内江、外江挖除淤积泥沙。
  清理河床简称掏滩。为保证水量适当,掏滩深度以置于滩内的石人、石马为准,不能太深,亦不能太浅。此外,还要修整江堰高度,使其既能分洪、泄洪,又能排沙、去淤。刻于岩石上的&深陶滩、低作堰&的千古名言,至今仍然被人们奉为岁修工程的经典。
  时至两汉,都江堰岁修制度未变,东汉末战乱,工程受损。刘备入蜀,诸葛亮重加修护。从晋唐五代至北宋,各代相沿修葺,灌溉面积也日益扩大。至南宋,又因战乱失去法度,工程多有浸坏。元朝时期,水利复兴,但百年后又坏。明清后,又重新修复,灌区扩大至夹江、眉山、乐山等地(均在川南)。据建国前之《都江堰水利述要》统计,都江堰流泽所及,仅川西十四县受益田亩即有五百二十余万亩,加上眉山等县的受益天亩,共约有六百万亩。后因国民党官员腐败,岁修工程被任意侵吞,工程质量事故不断,河床淤塞,得不到及时治理,1947年的一次大水,十多县田地被淹。到1949年灌溉面积缩小到二百万亩。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重新组织人工修整旧有工程,疏通了宝瓶口;又逐年扩大新修工程,至今灌溉面积已达一千余万亩。
  秦、汉以来,中国社会历经沧桑,一代代的英雄人物也如白驹过隙,唯这伟大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于岷江之上;2008年5月,发生在都江堰地区惊动世界的八级大地震也没有把它震垮。
  古代人民为纪念治水英雄李冰父子在玉垒山上修建的二王庙,现今仍然卓立于山岩之上。
  笔者于1959年曾在都江堰流域的新繁县崇义乡(今新都区大丰乡)工作,当年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旱灾,黄河亦曾断流,唯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的灌溉,粮食依然丰收。笔者亲眼目睹都江堰地区的农民成群结队、日夜兼程地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大批粮食用独轮车送至成都火车站,支援湖北、河南、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灾区,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大工程曾经救活了全国多少老百姓啊!
  古代传说,四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曾经到达过四川,这个传说尚未得到史实的证明。但在两千多年前,四川的确出了一位其功业不在大禹之下的治水英雄李冰。他率领人民建设了世界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且这个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为人民造福。
  现在世界上有著名的人类七大奇迹、八大奇迹。其实,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其历史文明和科学技术意义上说,它不比任何人类奇迹逊色。迄今为止,人民都低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无与伦比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价值。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毫无愧色地列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奇观。
  伟大的治水英雄李冰和他的丰碑&&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垂之两千余年而不朽,它还会继续存在,我们祝愿它垂之万年而不朽!
-全文检索-
- 按标题 -
- 按内容 -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信息提示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4秒后,自动返回首页必修作业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6册-北师大版第10单元 奉献大禹治水
(&甘肃张掖四期临泽小学语文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6册-北师大版第10单元 奉献大禹治水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6册-北师大版第10单元 奉献大禹治水
2.教学内容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
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
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4.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5.教学课时
6.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
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
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
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
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
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
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
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
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
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
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
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
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
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
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
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
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
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
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
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
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
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
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
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
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7.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课本&& 课件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水必躬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