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在欢乐斗地主主游戏中购买了二十元开启抢分房业务东西能取消吗

近来随着房价高涨,国人对于住房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网络上渐渐的有了各种各样不符合事实的说法,    有人说,福利分房好    有人说,毛主席那阵住房不要钱    有人说,公租房好    有人说,某些单位集资建房,体制内赚了老大一笔    还有人对集资房嗤之以鼻,他们说,更早些年享受福利分房也即是房改房的干部职工,那才是大赚特赚。。。。    然而事实到底如何,改革开放前住房真的不要钱,福利房、房改房真的是天上掉的馅饼,而商品房制度真的就一无是处吗?请看六十年间,一个城市家庭的住房变迁。    作者亲身经历,尽量真实的还原自建国至今的住房制度,在线写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如今讲故事,喜欢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说起,可豹哥“爷爷的爷爷”那辈,还是前清,住房制度如何,跟今天没啥关系,咱还是从建立共和国那辈,我爷爷说起吧,哦,忘了说句,按普通话应该是外公,我们这儿叫爷爷,习惯了。    我爷爷是北方乡下的地主,家里几千、万把亩地,要放江南啊,运气好没准能和蒋宋孔陈搓两圈麻将,可他那儿是黄河边上的沙地,和江南的水田没法比,产出极低,一百亩还当不了人家一亩地呢。说到底,爷爷家里一年四季男爷们能吃上细粮干饭,旧社会女人家没地位,就只能吃白面掺杂粮,不,是杂粮里掺白面,生活水平还比不上现在的普通农家。    小日本来了,国共两党招兵买马,我爷爷好歹一小地主吧,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没跟着蒋总裁,倒跑去投了八路——若干年后我看中学政治教科书算明白了,蒋总裁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我爷爷他只是个小地主呀,没资格跟着老蒋。    不过话说回来,我党更早那批领导,还有上延安的进步青年们,很多都是富贵家庭出身,就说留法留美留日那几位领袖吧,晚清民初那阵,家里要没两钱真到家徒四壁的境地,估计连小学都没得上,你还能去留学?    40年投了八路,抗战五年我爷爷熬到了游击大队长,在当地那是赫赫威名啊,数十年后舅舅回乡探亲,尚有老人沿路指曰:“此X大队长之子也!”于是观者如堵。    然而爷爷这非常了不得的大队长,抗战打死几个鬼子呢?两个!老人家原话:“那阵没枪没子弹,全县大队几百号人就只我有两发子弹,其中还有颗打不响的臭子,也舍不得扔了,挂在胸前显摆。因为有两发子弹,江湖人称双保险呢!”    后来细想,抗战结束时共一百万朵,国号称八百万,这加起来九百万多军队,按官方说法一总打死了不到五十万真鬼子(毙伤俘后两者不算,伪军不算),则人均打死0.05个,谁叫咱们装备落后呢?我爷爷他打死两个鬼子,就能扬名立万,也不难理解了。所以顺溜兄弟告诉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解放战争,我爷爷管军需后勤去了,不在第一线,军功固然少了,却也没了危险,也算手上没沾国军兄弟的血。    平津、辽沈没他份,淮海好歹混一混,从40到50年他老人家打仗十年,连根寒毛都没伤,真个吉人天相,最后还进过南京总统府,在老蒋办公室溜个弯儿,然后就顺顺当当从部队转业到南方某省。    最初,任职下面一县委副书记,兼公安局长,再后来去人民大学进修,出来做过大学书记——最初叫XX专业学校,后来是师范专科,再后来是学院。。。。一路水肿,现在都师生几万俨然一高等学府了,不做学院书记了,后来的职务还有上一级的什么文教局长、宣传部之类的    说这么多,就想介绍清楚背景,让大家好歹对那个时代也有个基本认识吧。    言归正传,讲房子。我爷爷最初定级别,行政十三级,正好迈进高干的圈圈,据他老人家自己讲,一则参加革命晚了,比不上红军时期的老资格,二则地主出身有影响,三则我党判定战功至关重要的解放战争,他老人家在打酱油。    那么这个行政级别的干部,该分个什么房子呢?
  坐上夹心大沙发。  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所谓免费送房子的福利分房制度其实很糟糕,堪比当年的大锅饭。表面上看白得,其实所要付出的东西不比今日买商品房少,而得到的远不如今日的商品房。  看看10年,甚至是5年来自己所在城市的大变化,就该明白,房地产,并非一无是处,商品房,确实改善了不少人的生活。
  补充一下,当年行政级别最高三级最低二十三级,毛老爷爷说一级让给马克思、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从他三级开始,最低二十三级中专生毕业,大学生进单位二十二级,十七级以上算中级干部,十三级算高级干部。    那么,我爷爷这样一位,嗯怎么说呢,总算有功之臣吧,职务也不算低,只怕也该分一好房子,就和电视里《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他家的小洋楼,或者《军歌嘹亮》里高大山家单门独户小院子差不多吧?    错了,错得离谱,我爷爷分那房子,又小又破,放今天兴许连房奴都不要:    首先承认是砖房,三层的,可房顶是瓦片,他老人家就分了其中二楼三间,全楼十几户共用厨房,共用厕所,说难听点谁家人拉稀放屁那是尽人皆知,房间阴暗潮湿,本来不多的几件衣服还发霉,没几天烂了——怪不得那阵子“的确良”衣服比纯棉的金贵,至少化纤质地不会朽烂嘛!    后来我妈妈我舅舅五个孩子相继出生,三间房子就不够用了,把男孩子撵出去住中学校舍吧,否则家里就得支上下床了。    这号房子,搁今天真比旧房改造那片的还差,唯一优点就是离市中心近,距离市政府步行三分钟,可那年月整个城市都小,想想其实也不算什么优点。    有同学就问了,你爷爷做过县委副书记、公安局长,后来的大学书记,市文教局长、宣传部长,堂堂行政十三级高干,就住这破房子,谁信呐!    骗人是小狗!您不相信呐,我贴个50年代上海市干部住房分配的规定给您看看:    特甲级可享受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  特乙级可享受190—19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  一级可享受180—18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  二级可享受170—175公尺的“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  三级可享受160—165公尺的“上等住宅公寓”;  四级可分得“半独立式普通住宅中等公寓”;  五级分得“120—135公尺的新式里弄住宅”;  六级可分得100—115公尺的“有卫生设备的普通里弄住宅”;  七级可分得80—95公尺的“无卫生设备的石库门房屋”;  八级可分得“老式立柱房屋”;九级以下只能分得“板房简屋”    哦,原来如此,看,特甲级有“大花园精致住宅”,九级以下就只能分个可怜兮兮的“板房简屋”,一切的一切,都和行政级别挂着钩呢!    我爷爷说了,行政级别上没有什么特甲级特乙级的,行政九级算不小的干部了,正军长,分个“板房简屋”还是不至于,大约上海的住房分配规定上的级别,和二十三个行政级别不是简单对应的,他算了算,大概特甲级相当于行政三到五级,七级相当于行政十三级,九级相当于行政十七级吧!    总而言之,50年代分配住房,严格和行政级别挂钩,我爷爷那级别就该分个没独立卫生间的“石库门房屋”,和有钱没钱没关系。对照现在,也就是说,国有住房只分给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人员、国有单位职工,你私营企业打工的、外企白领、自谋职业者,统统没戏!
  wq  
  你忽视了一个问题,现在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数十倍的提高
  不完全写房事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从最高行政三级到二十三级,我爷爷的十三级在中间,但大家都知道官员级别是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数越少,越往下越低,    也就是说,比我爷爷分那破瓦房好一些的,屈指可数,比我爷爷分的房子更差的,那是绝大多数。而且很多家庭,最初分一间房,小夫妻俩住还将就,到五十年代末,那阵不搞计划生育啊,每户至少两三个孩子,多的五六个很平常,一家人挤着就跟沙丁鱼罐头似的,那个苦啊,现在什么蜗居什么蚁族都远远没法比。    更让人郁闷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人彻底管死了,你想省钱买房子都没地儿买去,不像现在,炒股啊,期货啊,运气好小发一笔就够首付了,至不济爹妈帮着从牙缝里省省,总不像那阵子,想啃老都没地儿啃去。    司令住“大花园精美住宅”,军长住“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师长住“上等住宅公寓”,那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你没战功的小年轻,就住“板房简屋”,还得是体制内的,要是什么农民工、私营企业、外企白领,得得得,您一边凉快去!    公房不是白住,得交租金,不过租金很低,我问过婆婆(我爷爷是老婆管帐),年代久远,她记不清了,大约是几毛钱吧,以至于她都没什么印象了。    这样的公屋算是福利分房的前奏,为什么说前奏呢,和后来福利房相对固定,一家人可以住一辈子,相当于“半产权”的性质不同,五十年代人们分配的公屋,完完全全属于国家,私人没有半点处置权力,感觉就和现在租的房子一样,你要从这单位调那单位,就得退房子,要不幸那单位没空房子,前一个单位领导好能让你继续住下去,要认真,就把你撵出来,那也是没办法的。    我爷爷从县委副书记到大学书记再到市文教局长宣传部长,中途就换了若干次房子,不过质量和第一次的烂瓦房大同小异。    有同学那就又要问了,难道职务变化了,住房不变化吗?    呵呵,我说过,住房、工资等等待遇,和干部级别挂钩,而不是和职务挂钩,职务变动级别不变,都按五十年代那次定的来,你当县委书记是十三级,你就做了省委书记还是十三级。    二三十年间,干部级别只有很小的变动,而职务变化就大得多,建国初期,十二三级干部做个县委书记很正常,到七十年代,提拔成省长了,级别还是不变——我爷爷说,华.国.锋建国初县委书记十二级,文.革时期当省委书记的时候,都还是十二级!    看到了吧,从五十年代定级开始,就彻底锁死,不管你是努力升职,还是原地踏步,级别基本上一概不变,住房待遇也一概不变——当然,从住房条件差的单位,调到一个住房条件特别宽裕的单位,自然会有所变化。    还是以我爷爷为例,他做大学书记时,那学院还在很远的城郊(当然现在那儿都算市中心了),所以房子空很多,就住大些的,但调回市内做文教局长,房子就又变成又小又破的了。
  哈哈,跟现在的小白领们说这些有用吗?  多的是怨天尤人的,总之全是别人的错,就是自己是对的。  把他们放到50年代,更是不给他分房子,就是政府的错,连借口都不用找。
你说的是没错,不过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的情况可是千差万别了。那个时候是房子少人多,房子根本不够分。现在是房子多的是,但是都囤积在少数人手里等待升值。那个时候的处理方式在当时确实有问题,但是拿到现在来却刚好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
   言归正传,讲房子。我爷爷最初定级别,行政十三级,正好迈进高干的圈圈,据他老人家自己讲,一则参加革命晚了,比不上红军时期的老资格,二则地主出身有影响,三则我党判定战功至关重要的解放战争,他老人家在打酱油。        那么这个行政级别的干部,该分个什么房子呢  =====================    所以说,蜗居那个电视剧才纯属放屁    
  作者:小五ittia 回复日期: 08:49:25   
     你说的是没错,不过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的情况可是千差万别了。那个时候是房子少人多,房子根本不够分。  ==============    现在房子多人少?        也不看看多少yp          
  实事求是的说。    现在的住房条件远远好于从前。    只不过现在习惯YY的人比较多,YY从不存在的东西已经成了某些人生存的唯一乐趣。    就好象房观里那些动不动就说要当汉奸的,他们以为只要他们点个头,其他国家就会举着美金美女来欢迎他们了。    可笑得很。
  第二部分 公公的私房    前面说过我爷爷的公房,再来说说公公(本地土话,实际上是指普通话的爷爷)    公公呢,是小县城的名医,多有名?49年,诊金一块大洋。    小县城啊,很多农民一辈子都不拥有一块自己的大洋!我公公说,国府法币贬值前,一个警察月薪法币折合十二块大洋,也就是说,公公他瞧十二个病人,就相当于一名警察的月收入了。而姑姑说,哪天的病人都不下二十个!    换言之,公公的收入相当于三十名警察,可以装满整座警局了!    以购买力而论,一块大洋能吃到一桌档次不算高的酒席,齐白石的画一块钱两尺,呵呵,公公的诊金着实不低啊!    顺便说句,现在天涯上中西医之争,中医总指责西医收费太贵,然而过去只有中医的时候,收费也是很高的,我公公一块钱的诊金不算最高,他师父的诊金是两块,他师祖的更高,四块,并且出诊翻番、晚上急诊翻番,出诊路上每过一座桥再加一块大洋——那可是江南水乡,走几步就是桥!    公公这样的名医,都承认中医在大多数方面赶不上西医,建国之后,成立县人民医院,公公这个望闻问切的中医,竟然自学了西医的照X光片、验血、听诊器听诊等等技能!    公公坐堂行医,有钱,他在48年就买了私房,多少价钱?八百六十块大洋!一座小小的四合院,现在早已拆掉新建了高楼大厦,我小时候还见过,不像北方院子中间那么大面积,嗯,四面堂屋、厢房加起来约二百平方米,中间天井很小,大概十个平方,我姑姑说,公公搬把竹子躺椅睡在天井里,就没剩下多少地儿了。    解放前,县城小,位置仍然是非常靠近城市中心,现在谁要在那儿有座四合院,光地皮就不止七位数。房间也多,一家人住得舒舒服服。    四合院青石板上长着青苔,小小的四合院非常漂亮,而且冬暖夏凉,有年夏天我去的时候,烈日当空,院子里却非常凉爽,像安装了空调    我明白为什么南方四合院的院子,为什么没北方那么大了,房檐挡住了夏日毒辣的阳光,院子中间的水井透出凉意,舒服    这么爽的小四合院,八百六十块大洋贵不贵呢?如果按照银价计算,一块银元含的银子,现在价值60-80元人民币,则公公在城市中心的四合院,买成5人民币    哇,好便宜!    且慢!那时候的收入水平和现在不一样,哥们不能用2010年的价格算1948年的房子呀!    我爷爷说了,那时候投八路,士兵每月津贴一块大洋,干部两块,也就是说,一名八路军战士,想买这样的四合院,得不吃不喝860个月,70多年呀!干部快一倍,也得三十多年!    农民、小商贩呢?更别提了!算起来我军还算高薪,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往往辛苦一年都落不下一块银元!    小商贩,我婆婆亲耳听一货郎抱怨,“今年生意太差,去年挣了八块大洋呢”    警察,算公务员了,月薪十二大洋,比前述人士好得多,他们想买这样的四合院,能买得起吗?    如果不捞黑钱,那是绝对买不起的。因为我们这里,解放前的警察太太是不兴出去工作的,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一家人就靠警察的工资吃饭,生活在城市里,什么东西都得买,柴米油盐样样要钱,一个月能剩下块把钱,就算天王菩萨保佑!    我爷爷当县公安局长时,曾经统计过,旧警局留用的十五名警察,只有三名在城里有房子,其他多是租房住——80%的警察没有私房!    原来,民国时候大部分人也买不起城里的房子,原来大上海的花园洋房,也只属于黄金荣杜月笙;小警察、小职员,能住个石库门那是家底厚实,好多在挤亭子间呢!
    LZ居然不是在一线城市的一线地块一次到位的?小心空军鄙视你的“生活质量”。    
  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侯,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之外,农民想在城市买房、小城市居民想去大城市买房,都是非常吃力,需要付出几乎一代人的努力。    有人问,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我告诉哥们,建国以来就发生一次,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当然不仅仅是天灾,人祸更可怕,不过这些就不细说了,就说那阵房价吧。    人都要饿死了,填饱肚皮是第一位的,其他什么都能放下。我公公家除了上面提到的小四合院,以前在城里还有所青砖大瓦房,至少一百五十平米,六间,自然灾害时全家人饿得没办法,只好拿房子换吃的东西    六间大瓦房,换了六十斤红薯,全家靠这些红薯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我公公后来非常骄傲,因为全家七口,自然灾害期间没有饿死一个,而邻居们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饿死的冤魂——产粮大县,粮食却被高争购拿走,确保京津沪去了,本地人反而饿莩遍地,惨烈    除掉自然灾害时能红薯换房子,其余任何时侯,房子都贵,不相信,年轻朋友们可以问问现在五六十岁的工人朋友,当他们年轻时候,为什么不买私房,非得憋着劲儿等公房?    无他,即使以六七十年代工人群体远远高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想在城市里购买私房,价格仍然高得遥不可及。    回头说说我爷爷,对了我婆婆也是银行的干部,一位大学书记加上一位银行科长,工作十年存了多少钱呢?三百块——我婆婆说,当时有人问她有多少存款,她还打埋伏说只有两百,结果人家还惊叹你家存款真多!婆婆还小得意了一把。    58年爷爷住的房子旁边有所带花园的小洋房出售,价钱嘛,现在看来不贵,人民币八千——放现在只能买那洋房0.1个平方    大城市中心地段独栋洋房!八千!哇!    可五十年代一位大学书记+银行科长,夫妻俩十年只存了三百块。。。。
  看来实事求是讲述住房政策历史,房观浮躁的空军们是不会看的,他们只会扯着喉咙喊房子贵,做梦希望上海房价千元一平方。。    算了,我还是写个《毕业六年月薪五千,在上海买六套房子》吧,可空军又要骂我是运气好,赶上低房价了。。。。。
  哈哈,我蛮喜欢看,楼主继续啊。
  不过我觉的在福利分房的年代房子还是比较容易分到的,那时我们小城市里的单位职工,只要结婚了,多多少少都能分个房子,大小要按级别来,我爸爸科级也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的装修房。相对现在容易多了。
  才写了几篇就知道空军的浮躁了啊。  空军大多刚进社会大学或还没进入社会大学的,还早着哪。  以前说“三十而立”,现在恐怕得推迟。
  作者:hzzhao79 回复日期: 13:40:31 
    不过我觉的在福利分房的年代房子还是比较容易分到的,那时我们小城市里的单位职工,只要结婚了,多多少少都能分个房子,大小要按级别来,我爸爸科级也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的装修房。相对现在容易多了。  --------------------------------分房要说什么地方什么单位,好单位进去就有房,差的单位呢,到死都住工棚。
  LZ继续啊。 多写点历史的东西,让傻空看看
  LZ写快点。
  作者:hzzhao79 回复日期: 13:40:31 
    不过我觉的在福利分房的年代房子还是比较容易分到的,那时我们小城市里的单位职工,只要结婚了,多多少少都能分个房子,大小要按级别来,我爸爸科级也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的装修房。相对现在容易多了  ==========================  我靠,小城市里的科级算是大干部了!
  LZ怎么不更新了?
  作者:hzzhao79 回复日期: 13:40:31 
    不过我觉的在福利分房的年代房子还是比较容易分到的,那时我们小城市里的单位职工,只要结婚了,多多少少都能分个房子,大小要按级别来,我爸爸科级也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的装修房。相对现在容易多了。  ======================    小城市,有多小?如果是县城,科级就是局级,如果你爸爸是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八九十年代正应该分个100多的装修房,不过小年轻、级别不到位、普通工人,就别做梦了。
  综上,为五六十年代的住房政策做一小结:    体制内的人士住公房,其中普通工人住集体宿舍,一般干部住“板房简屋”,中层干部住“成套住房”,高级干部住“大花园优美洋房”。    公房,居住者没有所有权,“组织”上一句话,让你搬就得搬,人就像浮萍一样没有根。除了“石光荣”、“高大山”们,绝大多数的干部群众,居住条件都极其简陋、恶劣。    体制外的、旧社会过来的原市民,或者租房、或者住自有房屋,但私房价格除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特殊时期,都是高高在上,只有少数人可以问津    接下来的七十年代末,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分房的时代。
  为什么把公房和福利分房划开?在政策上并没有根本变化,关键是观念和实际操作变了。    五六十年代,社会整体动荡,各种政治运动让人朝不保夕,今天在台上,明天就有可能万劫不复。我爷爷的经历也是这样,一会儿是“D小平在XX市的黑走狗”,一会儿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今天还在市委大院上班,明天就拖上街打赤脚批斗,生命尚且不保,住房身外之物,就更视若流水了。    那时候关于住房有个词,包括我在内的80后,大多不知道了,那词儿叫做“腾退”,特指共有制集体住房,当国家需要统一收回的时候,你就得卷铺盖走人。    被打倒的当权派可能要被勒令腾退,造反派蹦跶武斗打砸抢被查,开除出厂,腾退,莫名其妙的扣顶现行反革命帽子,打回乡下再教育,腾退。。。。总而言之,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子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家庭,“组织”随时可以叫你滚蛋    我爷爷的公房就有这么一段经历,还记得他最开始分了三间筒子楼吧?从大学书记变成市文教局长,又回到了城里居住,还是那三间房子。    文革初被打倒之后,街道革委会勒令他腾退两间,分给造反派居住,于是他一家五口(两大人、我妈妈三姐妹,另外两个舅舅年龄稍微大点住中学宿舍去了)只好挤在一间房里,和集体宿舍差不多了。    等到72还是73年,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爷爷又恢复了工作,对不起,这几个抢房子的造反派,现在轮到你们“腾退”了,走好,不送!    看到了吧,不管老干部还是造反派,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屋,就没有真正的安乐窝,完全随形势变化而漂泊不定,也许上峰\或者“革命群众”一句话,你就得卷铺盖滚蛋~~    这样的状况,到七十年代末发生了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分房到来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感情说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算是白搞了。干嘛要和解放前比,和原始社会比我们更是生活得无比幸福了。
  楼主写的真好,在线等,款更新
  LZ写快点
  福利房    七十年代末,虽然两个凡是的金光还没有褪色,英明领袖华主席还在台上,不过政治气氛已渐渐变得宽松,人们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解脱出来,无论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开始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爷爷晚年曾经说过,建国前三十年是理想主义,什么世界革命,什么解放全人类的口号喊的震天响,自己却饿着肚皮,精神层面就像打了吗啡一样病态的亢奋,这不好    建国后三十年,则完全相反,人们一切向钱看,变成了完全的现实主义,精神层面的追求基本上完全放弃,人简直是为活着而活着,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虽然生活好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似乎又纠枉过正。。。。。    言归正传,七十年代末,政治趋缓,社会从混乱变得安定,朝不保夕的感觉渐渐远离,人们不再需要钻天彻地的搞斗争,心思自然转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上来。    爷爷的座驾从北京吉普换成了伏尔加,普通干部职工的餐桌上,荤菜不再是抢手货,年轻干部们脱下了中山装,换上了西装、夹克。。。于是住房问题,就成为了干部职工最关心的。    事实上,建国前三十年,也许是社会动荡,也许是把钱拿去造两弹一星了,反正住房建设的投入相当之少,我曾看过一个统计材料,记得很清楚,建国三十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但没有提高,还有下降。    这不是空穴来风,仅仅以我爷爷为例,五十年代初,他和我婆婆两个人住三间房子,到七十年代末,添了五个子女,还是住三间房子,你说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下降了?    还有那几个抢房子的造反派,也确实是憋的,小年轻结婚都没房子,于是才从被打倒的当权派手里抢,哪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爷爷一家一点也不恨他们,当然也不可能谈得上同情,没先人后己到那个程度    七十年代末,又赶上知青回城潮,上千万青年回到城里,离家的时候才十多岁,回来都二十多了,得赶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孩子,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供应的紧张——可以说那时候盯着房子的眼睛都是绿的,比现在的刚需还刚需    青年干部要结婚,从集体宿舍搬进新房子,中老年干部的子女从乡下回城,也需要房子,于是福利房建设的高潮掀起了。    全市第一栋现代意义的,带独立卫生间、客厅厨房一应俱全的单元房、按抗地震标准(刚刚唐山大地震,人们特别注意这方面)建设的七层楼房,在万众瞩目下破土动工了。    不用我说,您也能猜到这栋房子的业主单位。
  福利房    七十年代末,虽然两个凡是的金光还没有褪色,英明.领.袖华.主.席还在台上,不过政治气氛已渐渐变得宽松,人们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解脱出来,无论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开始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爷爷晚年曾经说过,建国前三十年是理想主义,什么世界革命,什么解.放全人类的口号喊的震天响,自己却饿着肚皮,精神层面就像打了吗啡一样病态的亢奋,这不好    建国后三十年,则完全相反,人们一切向钱看,变成了完全的现实主义,精神层面的追求基本上完全放弃,人简直是为活着而活着,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虽然生活好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似乎又纠枉过正。。。。。    言归正传,七十年代末,政治趋缓,社会从混乱变得安定,朝不保夕的感觉渐渐远离,人们不再需要钻天彻地的搞斗争,心思自然转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上来。    爷爷的座驾从北京吉普换成了伏尔加,普通干部职工的餐桌上,荤菜不再是抢手货,年轻干部们脱下了中山装,换上了西装、夹克。。。于是住房问题,就成为了干部职工最关心的。    事实上,建国前三十年,也许是社会动荡,也许是把钱拿去造两弹一星了,反正住房建设的投入相当之少,我曾看过一个统计材料,记得很清楚,建国三十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但没有提高,还有下降。好像是从人均七点几个平方,下降到五还是六平方了,具体数字记不太清楚、    这不是空穴来风,仅仅以我爷爷为例,五十年代初,他和我婆婆两个人住三间房子,到七十年代末,添了五个子女,还是住三间房子,你说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下降了?    还有那几个抢房子的造反派,也确实是憋的,小年轻结婚都没房子,于是才从被打倒的当权派手里抢,哪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爷爷一家一点也不恨他们,当然也不可能谈得上同情,没先人后己到那个程度    七十年代末,又赶上知青回城潮,上千万青年回到城里,离家的时候才十多岁,回来都二十多了,得赶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孩子,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供应的紧张——可以说那时候盯着房子的眼睛都是绿的,比现在的刚需还刚需    青年干部要结婚,从集体宿舍搬进新房子,中老年干部的子女从乡下回城,也需要房子,于是福利房建设的高潮掀起了。    全市第一栋现代意义的,带独立卫生间、客厅厨房一应俱全的单元房、按抗地震标准(刚刚唐山大地震,人们特别注意这方面)建设的七层楼房,在万众瞩目下破土动工了。    不用我说,您也能猜到这栋房子的业主单位。
  LZ速度点,在线等你更新呢。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红薯可不能等同于现在的红薯哦,  所以房价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不是便宜的
  那个时候的红薯可能就值一家人的命,相比较而言换红薯的房子价值更大了
笑死,县委书记成了高干。
  这个好,比对骂好看多了,LZ加油。
  作者:54n 回复日期: 16:29:20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红薯可不能等同于现在的红薯哦,    所以房价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不是便宜的  =======================  您说的也对,自然灾害时期,六十斤红薯就是几条人命,几条人命换一所房子,这样看,房价其实比任何时侯都贵。。。
  作者:66端午88 回复日期: 16:34:46 
     笑死,县委书记成了高干。  ========================    这是个平实的帖子,您应该看不到我有炫耀的成分吧?    二十三级中从行政十三级开始属于高干,这不是我定的,是党国定的政策呀,你能拿他怎么滴?    呵呵,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嘛
  LZ写得很实在。LZ家里条件一直很好。
  你说的是没错,不过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的情况可是千差万别了。那个时候是房子少人多,房子根本不够分。现在是房子多的是,但是都囤积在少数人手里等待升值。那个时候的处理方式在当时确实有问题,但是拿到现在来却刚好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  -----------------------------------------------------------  以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 4个平方,一个房间住一家子,一套房要住3、4家还要公用厨房、卫生间,现在人均要30平方,一家人一套房、独立厨卫,这需求大了多少倍。只看见造了多少房子,却没看见人均占有面积比以前大了多少倍,房少人多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
  好看,楼主加油  
  让房观的小年轻们看看,任何时候房子都不是轻易能让人获得的,不要整天YY着暴跌,好让自己捡便宜货。
  LZ是不是下班了哦?快点更新撒。
  坐等更新  
  靠,你外爷好不,不要拿你爷爷说事,说来说去你不跟他一个姓,按中国的传统只能是偏的
  好帖子
  现在的生产力,比建国初期高太多了。不可否认大家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更多的社会财富却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拿房子举例,现在的房价,很多人一辈子都买不起,不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是空置率太高。  人们都预期房价会涨,都买房炒房,现在房地产整体泡沫。而衣食住行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和谐”?  ——————————分割线—————————————————  .cn/s/blog_h8g4.html  这就是空置率的一个典型代表!
  好帖子,楼主继续,喜欢这种理性的回顾  
  慈禧还没看过电视呢~~
  好看,mart
  没有了啊,兰州你加油写啊  做个记号
  房事,难道是一个叫春的城市,
  记号!支持!
  唉!  老百姓真苦
  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在国力比过去富强多少倍的现代社会,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宽敞舒适的生活是应该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可是我们的现状呢?资源的配置完全成了有钱人的游戏,一方面住房大量闲置,一方面多少人求之不得.    看了有些人的观点,似乎我们也得和原始人比比,我们幸福多了,好歹还发明了砖瓦不是.
  所以说老是和过去国家不发达,国力不富强,甚至百废待举的情况下相比是不正确的.不应该的.
  也许很多朋友猜到了,本市七十年代末第一栋单元房式福利房,业主单位便是我党XX市委员会,简称市委    有权有钱的单位,绝对第一个建福利房,而且建最好的福利房,这是必然。七十年代末,有钱还不如有权管用,那么本地权力体系金字塔尖上的市委,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第一个建起福利房的业主单位。    二十年后,无意中和一位父执辈提起此事,我说:“各市市委几乎都是全城第一个建起福利房的,而且地段、配置、面积等方面,都是当时最好”    那位叔叔笑笑,“我们那儿不是的。”    “为什么?”我很好奇,难道还有某个市委的福利房,落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后面?如果那样的话,单位领导会成为待分房干部职工的众矢之的,“领导不替职工谋福利”,这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是可以冠冕堂皇提出来的意见!    “因为我们那儿不是直辖市、不是地级市,而是省会啊!”    我一时没转过弯儿,叔叔继续语重心长:“省会就有省委嘛,市委的房子当然要排后面咯!”    原来如此!
  困死了,还写不,不写我睡去了
  好文,记号.
  日本1962年实现全民养老…日本和新家坡的经验非常试合中国的国情…
  此帖反映了中等城市的社会现实,基本写实    和特大城市还是略有不同  
  LZ一晚上就写了这么一点点,太慢了。多写点让80后的傻空看看,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包括以后买房子都不是容易的。以后将更难,会让你一辈子去买一套房子,买不起,自己去租
  很好啊,支持楼主继续!
  同意楼主的看法。  当年管用的只是权,那时候先有房子的难道不是领导?  现在至少还加了个钱字,未尝不是好事情
  写的不错!  那些天天叫公房好的该来看看。那些房子,让你住你还不见得乐意住    还有说生产力发展的,你毛泽东搞了也接近30年,人均住房不升反降(更大的罪孽就不说了),再横向比较全世界,生产力正是迅速发展的时候
  住房分配严格按照行政级别,这么等级森严,不知道有些小年青叫什么好,他们去一辈子可能连个“板房简屋”也捞不着
  难得的好贴。楼主接着讲啊
  老一辈的确苦
  作者:邱豹 回复日期: 13:02:47   ..... 无他,即使以六七十年代工人群体远远高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想在城市里购买私房,价格仍然高得遥不可及。        回头说说我爷爷,对了我婆婆也是银行的干部,一位大学书记加上一位银行科长,工作十年存了多少钱呢?三百块——我婆婆说,当时有人问她有多少存款,她还打埋伏说只有两百,结果人家还惊叹你家存款真多!婆婆还小得意了一把。        58年爷爷住的房子旁边有所带花园的小洋房出售,价钱嘛,现在看来不贵,人民币八千——放现在只能买那洋房0.1个平方        大城市中心地段独栋洋房!八千!哇!        可五十年代一位大学书记+银行科长,夫妻俩十年只存了三百块。。。。  -----------------------------------------------------------  对上述言论表示十二万分的怀疑.举例说明:1我父母两人均是1971年的大学毕业生,到78年的时候,我父母在已养育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并且还要时常周济家中还未成年的兄弟姐妹,赡养无收入的母亲和奶奶之外,我父母在当时有400余元的存款.另外,也在70年代,我母亲和其他2个有收入的弟弟和妹妹一同出资200元买下了当时住了他们一家111口人的房子,面积大概30,40平米左右.这个房子的地段是市中心,当年也是市中心.而当年我父母大学毕业后每月工资是52,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子.那么也就是意味着这个房子,如果我父母两人不吃不喝,2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下这个房子.所以不知道你的数据是怎么来的.我已经是奔四的人了,所以对于以上记忆清晰.另外,说明一下,我所在的城市是省会,如今房价也已过万,不是小县城,以免有些同学说小城市不存在可比性.  
  关注。。。
  有一点,当年的住房虽然破,但是那是普遍都破,市场供应的产品品质太低的缘故,老干部们依然在残破的市场供应中享受了最好的那一份。    当然,现在小年轻一结婚就要房,没有房就委屈成什么样儿了也确实太过骄纵。
  你一辈子去买一套房子,买不起,自己去租
  作者:邱豹 回复日期: 13:02:47     ..... 无他,即使以六七十年代工人群体远远高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想在城市里购买私房,价格仍然高得遥不可及。            回头说说我爷爷,对了我婆婆也是银行的干部,一位大学书记加上一位银行科长,工作十年存了多少钱呢?三百块——我婆婆说,当时有人问她有多少存款,她还打埋伏说只有两百,结果人家还惊叹你家存款真多!婆婆还小得意了一把。            58年爷爷住的房子旁边有所带花园的小洋房出售,价钱嘛,现在看来不贵,人民币八千——放现在只能买那洋房0.1个平方            大城市中心地段独栋洋房!八千!哇!            可五十年代一位大学书记+银行科长,夫妻俩十年只存了三百块。。。。    -----------------------------------------------------------    对上述言论表示十二万分的怀疑.举例说明:1我父母两人均是1971年的大学毕业生,到78年的时候,我父母在已养育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并且还要时常周济家中还未成年的兄弟姐妹,赡养无收入的母亲和奶奶之外,我父母在当时有400余元的存款.另外,也在70年代,我母亲和其他2个有收入的弟弟和妹妹一同出资200元买下了当时住了他们一家111口人的房子,面积大概30,40平米左右.这个房子的地段是市中心,当年也是市中心.而当年我父母大学毕业后每月工资是52,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子.那么也就是意味着这个房子,如果我父母两人不吃不喝,2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下这个房子.所以不知道你的数据是怎么来的.我已经是奔四的人了,所以对于以上记忆清晰.另外,说明一下,我所在的城市是省会,如今房价也已过万,不是小县城,以免有些同学说小城市不存在可比性.      -----------------------------------------------------------  不好意思,打错,把11打错成111了.应是11口人.
  被打倒的当权派可能要被勒令腾退,造反派蹦跶武斗打砸抢被查,开除出厂,腾退,莫名其妙的扣顶现行反革命帽子,打回乡下再教育,腾退。。。。总而言之,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子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家庭,“组织”随时可以叫你滚蛋        现在不叫腾退了,交拆迁,还是强拆!让你滚蛋就得滚蛋,不滚蛋我拿挖掘机埋了你!
  晕倒,看到关键地方就没有了。继续啊
  另外,也在70年代,我母亲和其他2个有收入的弟弟和妹妹一同出资200元买下了当时住了他们一家111口人的房子,面积大概30,40平米左右.这个房子的地段是市中心,当年也是市中心.而当年我父母大学毕业后每月工资是52,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子.那么也就是意味着这个房子,如果我父母两人不吃不喝,2 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下这个房子.  ========    你这个事情,本身就有疑问。70年代还没有产权,怎么就有买卖产权了?      
  楼主写的挺好的.    不过我说一句,不管什么时候房子都不会是廉价商品,不会成为每个人都可以随便买到的东西.但是,如果这种商品在其应有的价值之外附加了其他属性,就得另说了.    我承认,目前这种环境下,大家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离谱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了剥削群众劳动成果的工具.这种结果是怎么造成的?政策!    低买高卖的稳赚不赔的买卖傻子做了都能赚钱,但前提是要做一个有背景的傻子!    
  作者:啷力格朗 回复日期: 11:32:07   现在不叫腾退了,交拆迁,还是强拆!让你滚蛋就得滚蛋,不滚蛋我拿挖掘机埋了你!  ===============================================  当年腾退是没有一分钱补偿的,拆迁至少有补偿,这就是进步。北京深圳这些大城市,拆迁已相对规范,五年前和现在的补偿,天差地别    希望新征收条例快出台,终结拆迁乱象
  作者:yichan26 回复日期: 11:28:59   =======  你陈述的事情,本身就是有疑问的。我们那个时候1970年代,因为房子小,所以就到近郊区,买那种农民的房子。  这个时候,这个也是一个市场漏洞。无法可依。也没登记的地方。    我记得家里说,1968年,在上海的远郊区(其实是江苏浏河),买一个农村人家的一间房(基本属于荒弃的,人家不用了,但是还可以住人,20-30平方米的江南民居平房,价格在一间15平方米2000元左右。,  30平方米的两开间,就是4000元左右    后来1980年左右政策依法办事了,这个漏洞钻进去的人,就可以依法登记的,登记为城里人的产权。再后来,农村的房子,城里人就不可以买入了    总体上,这种买卖很少。    城里人买城里的使用权房,在190年以前根本就没有    
  1980年前基本没有
  .举例说明:1我父母两人均是1971年的大学毕业生,到78年的时候,我父母在已养育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并且还要时常周济家中还未成年的兄弟姐妹,赡养无收入的母亲和奶奶之外,我父母在当时有400余元的存款.另外,也在70年代,我母亲和其他2个有收入的弟弟和妹妹一同出资200元买下了当时住了他们一家111口人的房子,面积大概30,40平米左右.这个房子的地段是市中心,当年也是市中心.而当年我父母大学毕业后每月工资是52,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子.那么也就是意味着这个房子,如果我父母两人不吃不喝,2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下这个房子.所以不知道你的数据是怎么来的.我已经是奔四的人了,所以对于以上记忆清晰.另外,说明一下,我所在的城市是省会,如    ======  这说明你那个省会城市,在1978年根本不存在住房困难,因为那个时候工人收入和知识分子是平等的,你那两个月可以买,人家也可以买    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每家每户两个月总收入就买个一室一厅,安居乐业。    可显然,这样的社会情况,从来没有出现过  
  1978年的时候,12寸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是抢手货。    价格我记得是450元人民币左右,上海牌,熊猫牌的要480元。    这个时代200元买房还有人傻站着发扬风格?其实那个时代。我家一个电视机的钱,爸妈存了5年。    买房那个时候是做梦没想过  
  那个时候,上海老百姓考虑的是四大名牌,国产的金星,飞跃,凯歌,熊猫,14寸的500左右黑白的    彩色的日本牌子,18寸属于超级货。2000元。三洋日立    我们家储蓄每月10元,妈妈叫作那时银行的特殊品种,贴花储蓄。五年一个电视机,还是黑白的    买方?400一个平方米,彭浦新村。1982年的时候。根本没几个家庭有能量考虑这个问题。为电视机的事情,都掉光头发了        
  贴花储蓄?  有记忆,这个似乎可以抽奖的。  我家农村的,生产队的时候父母两人的工分不够口粮,还得另交钱。  之后能吃饱了。
  继续讲本市第一栋单元式福利房。    市委建起了这栋房子,按照抗震结构分成互相连接的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左右两户,上下七层,也即是全楼总共56户。    而市委各部门等待分配房屋的干部职工,只怕不下千数!试想一下,连爷爷这样的行政十三级干部,都“蜗居”在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没有客厅书房的筒子楼里,其他干部职工的紧张就可想而知了。    婆婆后来回忆,递交了住房申请表的,就有七百多,还有好几百自觉没有希望的,干脆没递,等下一次分配。    僧多粥少,当然,这次分配仍然是按照权力金字塔来进行。爷爷因为时任市委宣传部长,得以进入分配住房的名单。    就是确定名单之后,关于楼层、朝向,依然按照权力金字塔分配。    南方城市,一楼潮湿,当然不好,而当时的人,特别是五十岁左右的老干部,身体差了不喜欢爬高,那么不高不矮的三楼就成了最好,二、四楼,五、六、七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次降低。    四个单元的三楼共有八户,分到这八个最佳户型的,全是书记副书记,分到其他楼层的基本是部长副部长,其中握有干部实权的组织部,分到二、四楼,握有财权的宣传部(当时要管教科文卫,医院、学校、电影院、新华书店,都是有钱的部门),分到五六楼,无权又无钱的统战部在一、七楼,丛林法则显露无遗^_^    有同学会问了,纪委呢?呵呵,纪委在文.革九大后被取消了,79年中央才重新设立,地方还要慢一拍。    言归正传,在这次福利分房中,爷爷分到了五楼南北向的一套房子——南北通透,各有一个大阳台,使用面积一百三十平米左右,五室一厅一厨一卫。    这所房子,放到现在来看,缺点多多:  首先所谓的抗震结构,楼板居然是预制水泥板,薄,楼上的人随便走走跳跳,楼下的人就听得清清楚楚;    其次,使用面积一百三十平,建面在一百四十多,现在这个面积,一般都会搞两个卫生间,当时却只设计一个,而且没有蹲便器,便池得用木盖子盖起来——直到爷爷离休,才有空找装修队来重新装修一下,安装了蹲便器    厨房在东侧和另外一单元的连接部,黑暗,炒个菜还得开灯,两位老人家工作繁忙,还得带小时候的我,最记得婆婆炸花生米,不是偏生了不脆,就是炸过了带焦——厨房没自然光就这样子    一百多的房子,客厅竟然只有十多个平方,竟然设计了五间卧室,几乎每间卧室都比客厅大!唉~~那时候,多子女家庭还是主流,另一方面呢,就算市里大干部也没做二套房的打算,如果子女单位不分房子的话,就得和爹妈住在一块,卧室多就是做的这个打算呀!而且有的卧室里面还套个卧室,显然是给孙子辈安排的了。    粉刷是用的石灰,而不是后来的仿瓷涂料,人往墙上一靠,一身白    不过,这房子的优点也不少,第一处于绝对市中心,到现在仍然是本市最贵的地段;    更重要的是环境非常好,离公路一百米,闹中取静,又有院子停车,市委大院内繁花似锦,一到春夏季节鸟语花香,惟有夏季正午的蝉鸣过于喧闹,某位部长住进来的时候,在楼下种植了一株爬山虎,现在整栋楼被爬满,像是穿了件绿色的外套,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惜乎夏天蚊子有点多——老婆说咱们将来有了小孩就住那儿,上机关幼儿园方便,大院马路对面就是本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她逛街买衣服也方便    言归正传,本市第一栋福利房有很多缺点,优点也有,反正当时人们艳羡不已:毕竟这是建国以来修建的第一个带独立卫生间、厨房的成套房屋啊!    既然有市委带头,各单位自然紧随其后,福利房的建设事业顿时如火如荼。
  喜欢楼主写实和就是论事的  无聊的吵来吵去有什么意思?
  作者:lxzfn 回复日期: 12:34:27   
    贴花储蓄?    有记忆,这个似乎可以抽奖的。    我家农村的,生产队的时候父母两人的工分不够口粮,还得另交钱。    之后能吃饱了。  =========  没抽奖什么的,我看是月固定小额度的储蓄,给一个优惠的利率。  1985年,上海财经大学,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造了一幢大楼。一梯20户,20楼,接近380户。    分房子了,好戏就开始了。知识分子全校填表格打分。根本就不够份阿    结果,我的老师,正教授,时年55岁。分到两居室一套,同时交出原有一居室。校长分三居室,最高标准      40岁以下,副教授,助教。统统翻白眼!,一个都没有分到。但是那个时候,他们是工作主力部队。承担了绝大多数教学科研任务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斗地主小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