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少儿版的《西游记》小强实验室平均每天看15页看了10天正好看了这本书的五分之三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在线阅读(第1页)―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本站提供Txt电子书下载,Txt电子书在线阅读!
&&TXT搜索:
&&&当前位置:&&&&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txt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此书共16页
本文章下载于
第一篇前言
这是一本什么书?
  这是一本通篇聊书的书。它的目的是想让你对所聊的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读它聊的书,或许不必再看这本书。不过结果也可能相反,如果你读过它聊的书,或许会觉得一起来聊是更为愉快的事情。
  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书,但是所聊的书都是适合孩子看的书。对于它的话题,家长、老师和其他关心儿童教育的大人们会更感兴趣些。不过写这本书的哥俩儿是成天与孩子们泡在一起的人,说起话来难免孩子气些,有点“疯疯癫癫”的劲儿,所以孩子们可能也会愿意读,毕竟它聊的都是那些让孩子们开心的书。
  孩子,是这本书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作者的心目中,这个词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概念等同,也就是“0~18岁的人”。但在汉语的使用习惯中,儿童的年龄偏小一些,大一些的孩子被称为“少年”,年满14周岁还可以加入共青团。所以我们一直尽力回避使用“儿童”这个让人困惑的词,而使用“孩子”这个泛泛而称的词,有时甚至把童心未泯的大人也称作孩子。
  这是一本关注孩子阅读培养的书。我们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我们倡导从零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推崇为孩子大声读书和努力在家庭、学校营造阅读环境的方法,推荐在成人阅读引导者与孩子之间建立类似“师傅―徒弟”的关系,鼓励以“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态度引导孩子迈向阅读成长的道路。我们将在本书的姊妹篇《为孩子大声读手册》中详细讨论以上这些问题。本书介绍那些适合给孩子们阅读并能引起他们浓厚兴趣的书。我们把它看作一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因为如果你对这样的书一无所知,那也只能难为无米之炊。
  本书偏爱讨论“让孩子们着迷”的书。许多大人偏爱为孩子列“必读书目”,喜欢找“每个孩子一生中应该读”的书,但在真正的阅读者看来,这些“应该读”的书并不存在。热诚的阅读者从来不愿意按照既定的书目阅读。每一个了解孩子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儿童阅读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可以为孩子们列出100万个“应该读”某本书的理由,孩子们只需要一个理由拒绝:它不好玩!这是典型的“一票否决权”。
  泰戈尔在自己的孩子出生不久深情地写道:“我愿我能在我孩子的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新月集》)――这也是我升级为爸爸以来最深刻的感受之一。能打动孩子的纯净的心灵的书,往往是最了不起的书。本书通篇试图在证明这一点。那些过去和现在让孩子们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值得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反复回味。
  这本书聊到的书肯定不止101本书。“101”是个很有意义的数字。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考试的时候拿100分,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即使拿100万个100分也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永远处于“不满”之中,永远尝试着跨出新的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真正的书虫是饕餮的,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在本书中,第101本书是象征性的。如果你有兴趣数一数,肯定会发现超出了这个数目。就当你买101个大馅饼,我们又额外附送几个罢。
  怎么读这本书?
  我们并不指望你能一口气从头到尾把它读完。你可以随时抽取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开始读,直到找着你最感兴趣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本书的后面提供了两个索引:作者作品名称索引和作品按最低适合年龄索引。你可以从自己最想了解的作者或作品出发,也可以从自己最关注的年龄段出发,开始本书的阅读旅程。
  处于不同年龄段和阅读阶段的孩子,具备不同的特点和兴趣。本书尝试在每本书的图书信息中标注推荐关注的年龄段,这种标注主要来自我们的经验、曾经反复做过的阅读实验、图书的出版信息以及作者本人的意见。但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成长的轨迹不同,阅读开发的程度不同,所以具体到每个孩子,这种年龄的建议未必是准确的。不过我们相信,有标注总比没有好。在图书信息中,我们还为某些书标注了“适合为孩子大声读”的字样,那些书是我们认为适合为孩子大声读的书。一般来说,孩子的“听觉词汇量”远远大于“视觉词汇量”,九岁孩子能独立阅读的书,一般也能为再小几岁的孩子大声读。
  为了便于读者找书,本书推荐书籍的图书信息还包含了出版信息。与其他导读性质的书不同,我们尽力寻找最近几年的版本推荐给大家,也就是出版行业常说的“在销书”,因为推荐停销和绝版的书,对于读者意义不大。你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途径找到我们推荐的书:在当地的少儿图书馆查阅;在当地新华书店查找;直接向出版社查询;向专门搜集此类图书的红泥巴读书俱乐部查询。你还可以尝试通过互联网,找到部分图书的电子文本。
  另外,本书的相关信息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更新资料可以到以下网址浏览:
  .cn/101book
  这本书是谁写的?
  写这本书的是一对林氏兄弟,但肯定不是张天翼笔下的大林和小林。
  哥哥是萝卜探长,一位12岁女孩的爸爸。弟弟是阿甲,一位4岁女孩的爸爸。探长之所以被称为萝卜,是因为他最崇拜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探长。阿甲的得名,得益于他曾经尝试混入某剧社,申请扮演“匪兵甲”、“群众甲”之类的角色。
  萝卜探长与阿甲联手创办了著名的儿童网站红泥巴村(.cn),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一般称他们“探长”、“萝卜”、“阿甲”、“营长阿甲”什么的,只有他们的女儿例外,喜欢叫“老爸”或“臭爸爸”。
  萝卜探长和阿甲是嗜书如命的大书虫,自从升级做爸爸之后,又狂热地爱上了给孩子们读的书,总是借“为孩子挑书”的理由大过读童书瘾。本书中介绍的书,只是他们读过的一小部分。为了给孩子搜集更多的书,并向其他的爸爸妈妈推广教孩子阅读的方法,他们创办了红泥巴读书俱乐部。“不能给孩子玩的泥巴,不是好泥巴”――这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本书的“侦探故事”、“科普科幻故事”和“童话”的中国童话部分由萝卜探长完成,其他部分基本上由阿甲完成。
  能够完成本书,首先要特别感谢两位女儿――露露和筱音,她们是两位爸爸的灵感源泉,也是我们进入这个美丽童书世界的最佳理由。
  我们也特别感谢人教社小语论坛的众位老师,扬州“亲近母语”阅读实验课题组的众位老师,新浪早教论坛和亲子阅读论坛的各位妈妈爸爸们,还有红泥巴村里忠实的小村民们,他们的热情鼓励和批评催生了这本书。
  我们对儿童文学界的许多朋友和老师也深表谢意。我们从张美妮、王泉根、浦漫汀、汤锐、梅子涵、朱自强、方卫平、曹文轩、彭懿等诸位老师和朋友的专著和书评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孙幼军、梅子涵、杨鹏、张弘等几位本书中涉及的作家也为本书的相关部分给予了热情的指点,两位好友王林博士和台湾作家张嘉骅先生也经常毫无保留地为我们提供信息和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偷学”的许多知识离不开他们。
  我还要特别感谢孙幼军先生,这位年逾古稀的怪老头儿是我最崇拜的中国童话作家,他的“古怪”使我们成为忘年的好友。他通读了本书的全部内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给予热情的鼓励,并欣然应允提供一篇文章作为本书的代序。《我当“小书迷”的日子》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回忆散文,介绍他本人如何通过早年的狂热阅读“蜕变”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书虫和作家。愿这篇代序给家长和老师们提供有益的启发。
   2003年10月
第一篇我当“小书迷”的日子(代序)
我当“小书迷”的日子(代序)
  我最早接触到书籍是三四岁的时候。那时我家住在哈尔滨,爸爸是铁路局的一个小职员。他精通俄语,而且正在日本研修“铁道”,有条件给我弄来一些外文的幼儿读物。这些书的文字是方块儿的,还是弯弯曲曲的,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反正我一个大字不识,全靠爸爸讲给我听。此外,那些大本本里满是图画――一只穿衣服、戴帽子的猫开着一辆敞篷汽车,显得非常神气;水里漂着一个大桃子,大桃子切开了,里头跳出个小娃娃……光是这些图画就把我迷住了。隔着一道绿栅栏是另外一家铁路员工的小院子,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子,总隔着绿栅栏和我说话。她举起她的玩具给我看,我也向她举起我的图画书。她后来终于绕道跑进我家院子找我玩儿,肯定同这些漂亮的书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她把两手放到背后,贪馋地盯着我那些书的样子:“我看看行吗?”这使我感到无比骄傲。看来当时能拥有这种宝贝的孩子是很少的。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爱上了书。
  我自己买书是从全家来到流亡关内的第二站“北平”时开始的。我家住在北锣鼓巷纱络胡同15 号,离热闹的鼓楼大街很近。那时我迷恋上了武侠小说,早晨买“油炸鬼”的钱都被积攒下来,送进鼓楼大街书摊儿小贩子的腰包。过年时拿到“压岁钱”,我更是乐得发疯,一连好几天在马路边转来转去。路边的店铺和摊子上,许许多多的美味食品散发出诱人的光芒,但是书摊儿和小书铺才是我心目中藏着蜜糖的鲜花,我这只贪婪的小蜜蜂只是从这一丛花飞向另外一丛,对别的全然不顾。《十二金钱镖》、《女侠黑龙姑》、《七侠五义》、《牧野雄风》、《侠义英雄谱》……我很快就拥有了一大批武侠小说。记得当时我最喜欢的是一套《济公传》,我一边读一边笑,反反复复,也不知看了多少遍。四十多年后我写了一部叫《仙篮奇剑》的长篇传奇,有人称书里的主人公为“小济颠”,使我深感童年读书影响之大。我还买过一本叫《琥珀连环》的武侠小说,里边写了三个少年的恩恩怨怨,其中两个主要人物葛天翔和王天朋有比较鲜明的个性。1945 年我就同这本书分手了,以后再没见过,居然半个世纪之后,他们还鲜明地留在我脑海里。在我已老得连相处二十多年的同事的姓名也会一时叫不出的情况下,仍记着“王天朋”也实在是令人感到惊异的事。
  日本投降以后,我全家回到东北,在长春安营扎寨。我进入了自己童年读过的第九所小学,没有改变的是对课外书的浓厚兴趣。像搬到别的城市一样,我对新环境最先熟悉的是旧书店和小书摊子,不管它们多么远、多么隐蔽。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比以前多些了,但我买书主要还是依靠节省下的饭钱。学校离开我家并不太远,由于我二弟幼忱双腿有残废,我俩往返不易,午间那顿饭经常在学校附近的食品小摊子上买。为节省下钱买书,我总买最廉价的,甚至干脆饿肚子。我的大部分儿童读物如《爱的教育》、《闵豪生奇游记》、《稻草人》、《两林的故事》、《秃秃大王》、《寄小读者》、《鲁滨逊漂流记》、《木偶游海记》、《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都是这样买来的。
  开始对书籍产生兴趣的二弟幼忱不久也仿效我,为我的图书积攒工作“投资”。在他成为作家之后,常在文章中回忆这一情景。幼忱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通向奇异世界的小路》里有一段描写:
  爸爸每天早上,把买午饭的钱交给哥哥。每天中午,我只要在教室里等着就行了,哥哥到时候,会把温热的油条呀,馒头呀,烧饼呀什么的,送到我手边。一天中午,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哥哥却迟迟不来。等我见他喜气洋洋地来到我身边时,就断定他一定买了什么好吃的。不料,他递到我面前的,仍是一个馒头。
  ……他掏出一样东西在我眼前一晃。我马上就成了个泄气的皮球:什么宝贝啊,折腾了半天,原来不过是一本书,而且,书还是旧的。
  他见我失望的样子,就把书摆在我面前,让我看书的封皮。我念道:“木……”哥哥指着第二个字告诉我,这个字念“偶”……,于是我又从头念道:“木、偶、奇、遇、记。”
  虽然幼忱写的是小说,这一段描写却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书越积攒越多,放得到处都是。在纷纷回国的日本人把家庭里的东西摆满大街出卖时,爸爸曾买了许多日文书籍,光是一套《世界文学大系》就有厚厚的几十卷。为摆放这些书,爸爸还同时买了些书架、书柜。看到我那么些书,爸爸腾出个带玻璃拉门的小书柜给了我。我把“藏书”都装进小书柜,一时兴奋异常,寻个木块,自己用铅笔刀刻了“小小图书馆”五个四四方方的阳文字,在幼忱的协助下,把每本书都盖上大印。我觉得自己已经当上了图书馆的馆长,并且自信长春城里没有任何一家书店有我这样丰富的儿童文学藏书。
  到了六年级,我的阅读兴趣已经从武侠小说、儿童读物转向“新文艺”。1947 年5月23日,我的日记里有这样一项记载:
  晚上到文叶书林去租了一本《冰心小说集》,押金是200 元,阅读费(按)20%计算,这还是老主顾的好面子呢!
  当时这家书店主要出租的书籍是武侠、言情、历史演义之类,我却去租《冰心小说集》,可见我对武侠小说已不那么热衷了。四日更记有:
  我走到书摊的地方去,因为现在天正落雨,所以他没摆摊。我垂头丧气的归路上碰到了书摊掌柜的,所以随他到家里。我们的交换成功了,我给他的是八小本:《郭子仪征西》、《郭子仪地穴得宝》、《青龙白虎》、《唐明皇游月宫》、《三盗梅花帐》、《三探聚宝楼》、《血溅武家寨》、《七子八婿大团圆》,所换得的书有《梦柯》、《炉火》、《老舍幽默集》、《春天里的秋天》、《风沙》……为什么换得这许多书呢?因为他注重古本演义等小说,不注重文艺小说。
  在那个时代,书很少。我居然又很快地搜罗到一大批“新文艺”作品,包括鲁迅的多种小说集、杂文集,老舍、巴金等十多位作家的作品,胡适之、徐志摩的诗歌……我的“小小图书馆”越来越像样子了。
  我常被小朋友问及“你是怎样成了一个作家的”,我谈我的个性、我的经历、我的日记时,也总忘不了告诉他们:
  “我曾经是一个小书迷呀!”
第一篇古典名著(1)
  ∷ 西游记
  ∷ 水浒
  ∷ 三国演义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是一个宝藏,几乎所有向孩子们推荐的书目中都少不了它们。介绍它们的书和文章随处可见,关于它们的内容和背景,在这里就不必讨论了。
  这本书希望介绍“让孩子们着迷”的书,也就是说,我们关注阅读对象中,那些让孩子们兴奋、投入的魔质,所以还是有必要从这个角度去重新观察一下。这也是一个在我的头脑中一直萦绕不绝的问题。
  它们真的让孩子们着迷吗?
  就《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而言,我敢拍着胸脯说,它们的确让孩子们着迷。但对于《红楼梦》,我没有把握。
  《西游记》真像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故事。在中文世界里,迄今为止我还找不到第二本书,像它那样令孩子们着迷。它的故事几乎适合所有的年龄。你可以从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讲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当孩子会翻阅图画的时候,给孩子读图画书、连环画;当孩子会认字之后,可以自己读改编的白话本,直至原著;还有录音故事、木偶剧、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甚至舞台戏。只要是西游记里的故事,他们都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百听不厌,百看不厌。虽然今天,我们有许多给孩子们读的书,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创作的优秀童话、儿童小说、幻想小说,但我实在是找不到第二本,在这种持久的吸引力上堪与《西游记》媲美。即使把国外的书也算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搁一块儿,也很难超越。
  孙幼军先生在国内当代的童话界可谓顶尖的故事高手了。他说小时候,每当没法对付自己的一帮弟弟妹妹时,拿手好戏就是给他们讲《西游记》,保证能让他们服服帖帖。长大后,他的《小布头奇遇记》迷倒了上百万的孩子。不过他对付自己的女儿也有把故事讲完的时候。想不出新故事了,孩子又死缠着要听故事,怎么办呢?当然还是《西游记》。美猴王一出场,孩子就开心了。已经讲过了怎么办?没关系,再来一遍!
  讲完故事还没完呢。孩子说“我是孙悟空”,定要在家里大闹天宫,客气一点说“孩儿们,操练起来”,不客气的话就说“你是妖怪”,然后奋起千钧棒……我在家里可没少挨“金箍棒”,好在是用塑料做的。
  你说说看,这样的书,哪儿还能找到第二本?
  说到“迷水浒”,一般要稍微大一点儿的孩子。五、六岁时听故事、看连环画,还只是觉得新鲜热闹,到八、九岁后把故事读明白了,那可就要“造反”了!文一点的,一百单八将的座次、名号背得滚瓜烂熟,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吃饭时喝饮料吆喝一声“拿大碗来”。武一点的,必出门结交“好汉”,称兄道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走一周。
  俗语说:“少不读水浒”。真是颇有道理。就声名和作品的销量而言,郑渊洁先生堪称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无冕之王”,他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不肯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学,偏偏要自己教。他说,少年时代读《水浒》对他的性格和他作品中的抗争精神影响很大。他甚至说:“没有个性的社会是人类的悲剧。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之一就是对孩子们的个性重视不够,却尽力于将他们塑造成千人一面、逆来顺受的‘好孩子’。”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变得像郑渊洁那样,推荐《水浒》的时候可要谨慎。
  再说三国,迷恋三国的孩子也不在少数。迷三国的年龄与迷水浒的年龄大致相当,只是原著的文字稍微古旧一些,一般迷的是小人书、长篇评书。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猛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黑许褚裸衣战马超,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赤壁大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神武英姿立于天地间的英雄豪杰们,还有恢宏的战争场面,羽扇轻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令多少孩子们为之神往。你可以随便拿出一张小洋画,问问 “小三国迷”,他定能告诉你这是哪位人物,使的是哪般兵器;你再看孩子们的游戏中,常常会跳出一个小军师,招呼大家俯耳过来,口中念念有词“我有一计”!
  最后说一说《红楼梦》。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据我所知,为之着迷的孩子并不多,而且其中多为早熟早慧的孩子。不少大人告诉孩子们“长大后才能读”,这种暧昧的态度反而为它增添了神秘的光环。说起来可能你不信,《红楼梦》讲的就是一群孩子的故事。林黛玉刚入贾府时刚九岁,贾宝玉也不过十一岁,到故事进入(禁止)时,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也都在十四岁左右。参照现在儿童文学的分类法,《红楼梦》算是一部少年成长小说。听起来有点儿新鲜吧?这个说法是郑渊洁发明的。不过我可明白,郑渊洁这么说只是想告诉大家,少年朋友阅读《红楼梦》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是这样,我认为“适合读”与“着迷”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个故事的美感和韵味是相当成人化的,少年人可以读,但要想陶醉其中还是需要更多一些阅历和体验。所以,在这里我不把它算作“让孩子们着迷”的书。
  它们为什么让孩子们着迷?
  加拿大儿童文学理论家诺德曼教授,在他的《阅读儿童文学的快乐》一书中,分析总结了儿童文学畅销书通常具备的一些特质:
  1、简单、直接的写作风格;
  2、主人公与想象中的读者很贴近,他们通常开始是弱者,贫困、弱小、脆弱,需要对付更强大的对手;
  3、“好人”和“坏人”之间皂白分明,在道德标准上很少模糊的成分;
  4、情节直截了当,关注行动本身,对于人物的动机和思想描述得比较少;
  5、能充分满足读者的愿望。虽然主人公理论上相对较弱,但在历尽艰辛后总能战胜强大的对手,最终获得所有人的崇敬。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几乎可以把上面这些特质完整地套用到《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上。
  《西游记》实际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的部分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部分。第一部分,美猴王以一人之力单挑整个天庭,显然作者和读者都同情弱者一方;第二部分,正邪之间更加分明,而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常常比孙悟空还要神通广大,取经的道路实在艰难坎坷,不过历尽艰辛总是能逢凶化吉。这两个部分显然相互是有矛盾的,但几百年来,没有谁会去较真。上海美影拍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改编得很好,美猴王终于“造反”成功,然后回到花果山自由自在地称王。这个动画片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故事。
  如果不考虑自相矛盾的地方,《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也绝对是一个儿童故事。唐僧师徒每一次遭遇妖怪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如此反复,不厌其烦。主要出场人物的动机都很单纯,妖怪通常要吃唐僧肉,唐僧又迂又胆小却铁了心要上西天,孙悟空为报答师傅的恩情矢志不渝,猪八戒遇到困难动辄要散伙回高老庄,沙和尚忠心耿耿而且老实得像个木头疙瘩。这个顽固的“梦幻组合”一路演出了几十万字的故事,居然孩子们也不烦,故事讲完了,还巴望着更多。
  《水浒》的故事最抓人的地方也是前面的部分,各路好汉没有几个本来活得很自在,虽然大多也有一点风光史,但到头来不是给地方豪强算计,就是被政府镇压。打虎英雄武松保不住自己的大哥,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整得家破人亡,势力无比强大的官府似乎总是站在非正义的一方。于是一群英雄豪杰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官府无论派出怎样强大的官军,或是纠结怎样凶恶的地方武装,最终还是被这伙乌合之众打败。故事的线条就是这么简单,人物的动机、想法也不复杂,所以读起来就是那么痛快。至于招安以后发生的就不再是孩子们的故事了。
  不管在成人阅读世界里如何评价《水浒》七十一回以后的故事,至少对于孩子们来说那绝对是败笔。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教训:如果想写让孩子们着迷的故事,千万别学《水浒》后半部分的写法。
  《三国演义》真正让孩子们着迷的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显然在感情上是偏向刘备军团的,他很可能是出于所谓的“正统”观念,但这个视角恰好让这个故事变得无比精彩,因为刘备是最弱的一方势力。如果作者站在曹操的立场写这部小说,最多只能算是一本野史或只能被大人接受的历史小说。把选票投给刘备是很明智的选择。这个势力群开始真是孱弱得可怜,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称霸中原时,江东的孙家已经统领江南六郡八十一州,而刘、关、张三兄弟还只能在古城的弹丸之地抱头痛哭。逃到荆州后,却在昏庸的刘表手下寄人篱下,在新野小城苟且。不过这个可怜的小军团居然以皇室正宗著称,整天打着“匡扶汉室”的正义旗号,读者因为同情弱者的心理也对他们寄予厚望。所以诸葛亮出山后如神仙下凡,所到之处无往而不克。这么夸张的事情,大家都宁愿相信是真的。
  正因为如此,读者怀着极愉快的心情,看刘备占领西川,决胜曹操于汉中,然后在汉水岸边筑坛称王。如果作者写到这里就收手,肯定是成功的“儿童畅销书模式”。能坚持把《三国演义》读完的孩子很了不起,很有耐性和毅力,至少比我强。
第一篇古典名著(2)
  德国作家恩德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曾提出过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我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这句话说得直白些就是:根本没有一个专属于儿童的文学领域。这个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许多人认为,适合儿童的文学,应该限定于那些适合儿童的主题。他们假设,有些主题孩子们不能理解,所以只能在大人的文学世界里涉及。恩德反对这种假设,他认为没有什么主题是孩子们丝毫不关心、完全不能理解的。你仔细想想,他的这个观点真是一针见血。我们这里提到的三大名著,再加上《红楼梦》,它们涵盖了绝大多数文学主题,我们并不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不适合孩子的东西,将它们列在所有推荐给孩子们的书目里。连《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都可以让孩子读,还有什么不能读的呢?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从阅读的感受和阅读的接受方式上看,孩子的阅读与大人的阅读还是有区别的。同样在读四大名著,孩子们读到的东西与大人读到的东西很不一样,各自关注的兴奋点也不一样。如果创作儿童文学的人、引导孩子进入阅读殿堂的人,能够充分注意到这种区别,肯定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西游记》能那样让孩子们着迷呢?三岁的孩子在这个故事中肯定读不出佛教的哲学,读不出作品创作时代的世俗风情,读不出封建政权的荒淫无道,读不出反对统治势力的斗争精神。但他们一样是那么着迷,他们到底读到了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童话,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
  《西游记》故事中那些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幻想,是那么符合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他们甚至会觉得那简直就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一个猴子能从石头里蹦出来,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念个口诀就能上天下海入地,七十二般变化随心所欲;打仗的时候,就是你变一个动物,我变一个动物,看谁变得多,变得有创意。你看那猴子,钻到别人的肚子里,居然不会被胃液溶化,还能拳打脚踢,好不热闹。这跟恶狼把小红帽和她的奶奶吞到肚子里,猎人又把她们原封不动弄出来的创意,有什么区别?
  是的,让孩子们着迷,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能葆有童心,只要你愿意深入孩子美丽的内心世界,你就能做到。
  《西游记》
  (明)吴承恩 /著
  原著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初版2003年重印
  改写版《西游记》 郑渊洁 /改写 学苑出版社 1996年版
  连环画版 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图画书版 《大闹天宫》、《金猴降妖》、《人参果》 童趣公司2002年版
  适合年龄:3-99岁
  家长提示:选择古典名著版本须慎重,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贪图便宜。
  四大古典名著在市面上有多种版本,如何选择呢?首先是考证校订,这项工作决定了各版本之间的高下之分。其次是注释,注释的好坏,差距也是很明显的。第三是插图,古典名著最好是配以同样经典的插图,否则不如没有。再次是校对,古典名著原本是繁体字且没有标点符号。改成简体字版在校对上就必须特别认真,任何一个错别字都是让人无法容忍的。最后是阅读的舒适度,特别是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版本,在版式和字体的选择上也须特别留意。
  这里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一般来说,各大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和传统大社的版本都应该是值得信赖的。这里推荐的人文社的版本是在语文新课标发布后根据旧版重新印刷的,在阅读的舒适度方面,适当考虑了学生阅读的需要。你也可以适当考虑这个要素。
  选择古典名著的时候,还需要特别留意到底是原著还是改写本。
  我推荐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的改写本,不但因为他是童话名家,而且因为他从小就酷爱这几部名著,这是最重要的理由:我们知道是谁在改写,而且改写人非常热爱被改写的作品。如果你一定要为孩子选择改写本,请特别留意改写人。
  关于连环画的版本,在我们的少年时代,绝大多数连环画都非常优秀。连环画故事的改编者也通常将改写工作当作一种艺术加工。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倾向于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选择旧版本。
  就出版社而言,应该说各大专业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版本都是可以信赖的,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水浒》,被连环画迷们至为推崇。
  关于图画书。《西游记》的图画书种类最多,在这里推荐的三种图画书,是根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三部著名动画片改编的,这个版本非常忠实于动画片,无论故事的改编,还是人物的造型,图画的线条和色彩,都是一流的。
  《水浒》
  (明)施耐庵 /著
  原著版 《水浒全传》(百二十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原著版 《水浒传》(百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2003年重印
  原著版 《水浒》(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年版
  改写版 《水浒传》 郑渊洁 /改写 学苑出版社 1996年版
  连环画版 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适合年龄:7-99岁
  家长提示:关于版本推荐的说明基本与上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水浒》这本书有多种不同长短的版本。流行的版本是“七十一回本”、“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七十一回本写到梁山泊好汉分定座次就结束了,据说这是后来的书评家金圣叹大动手术的版本。百回本的后面接着讲宋江率众招安,直到征剿农民起义军方腊成功,据说这个版本是施耐庵生前完成整理的版本。百二十回本在征讨方腊军之前,又(禁止)了二十回征剿田虎、王庆的部分,这部分是后人所写。现在最常见的版本是百回本。
  就故事的趣味性而言,七十一回后的故事与前面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前面是“造反”故事,后面是被招安的“草寇”与拒绝被招安的“草寇”之间的血战,让人读起来很不是滋味,所以金圣叹这个手术做得很高明。郑渊洁的改写本,也只写到前七十一回的故事,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从孩子的阅读角度看,后面的故事,不读也罢。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著
  原著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2003年重印
  改写版 《三国演义》 郑渊洁 /改写 学苑出版社 1996年版
  连环画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评书电子版 “家佳听书馆系列”之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袁阔成 /播讲 北京鸿达以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关于版本推荐的说明基本与上同。
  特别推荐著名评书艺术家袁阔成的长篇评书电子版,这个电子版可在电脑里播放,也可在与MP3兼容的电子设备中播放。《三国演义》原著的语言半文半白,初学语言的孩子读起来相当费力。原文的叙述风格也十分精炼,在细节描写处惜墨如金,颇有史书的味道。而孩子在阅读方面,实际上更迷恋细节的描写,他们对关羽的马、张飞的矛、赵云的盔甲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天下三分”的政治大局的关注。长篇评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细节的描述上不厌其详,这大合孩子们的胃口。袁阔成的评书,不但在细节的重塑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评点也有不凡的见地,绝对是“三国迷”们的上佳食粮。
第二篇图画书(1)
  ∷ 米菲故事系列
  ∷ 老鼠无字书
  ∷ 天线宝宝故事书
  ∷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 小口袋文学丛书
  ∷ 犟龟
  ∷ 噢,美丽的巴拿马
  ∷ 戴高帽的猫
  ∷ 兔子彼得的故事
  ∷ 月亮忘记了
  全世界孩子通用的语言
  有一种语言,全世界的孩子们似乎天生都明白,一、两岁的孩子读起来也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这种语言实在简单,只有两个元素――一个是线条,一个是颜色,有时连颜色也不需要。这种语言根本不需要翻译,中国孩子能看懂的,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瑞士的孩子,甚至埃及的孩子,也一样看得懂。
  这种特殊的语言,就是图画。
  【兔子米菲的故事】
  1955年的夏天,有位名叫迪克?布鲁纳的荷兰爸爸,带着全家人在荷兰一个海滨胜地度假。爸爸在画画,儿子正在玩一个布制的宠物小兔子,那可爱的景象让爸爸想起了小时候,他曾经拥有过的一对真正的小兔。于是爸爸用最简单的线条画了一个兔子娃娃,圆圆的脸,长长的耳朵,眼睛是一对小黑点,嘴巴是一个叉,身体是孩子的身体。给这个兔子娃娃穿什么呢?画衣服裤子太麻烦了,就画一身裙子吧。于是这个兔子娃娃变成了女孩子。刚刚1岁的儿子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兔子娃娃,他缠着父亲讲这个兔子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后来这些故事都变成了图画故事书,而这个简单可爱的兔子娃娃就是著名的兔子米菲。
  米菲诞生的那年,布鲁纳是位28岁的年轻爸爸,如今这位已经成为老爷爷的画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在为孩子们画着故事,他至今已经创作了100本以上的图画故事,他创造的卡通形象,除了可爱的兔子米菲外,还有勇敢的小狗史纳菲、友好的波比猪女士、小熊鲍里斯和芭芭拉等等。从让孩子们长久为之着迷而言,他创作的图画故事堪与迪斯尼的相媲美。
  不过,为孩子读布鲁纳图画故事的许多大人,还是会有些疑惑:那么简单的线条、那么简单的颜色、那么简单的故事,怎么会让孩子着迷呢?有的故事,比如《米菲的梦》,甚至一个字都没有,这怎么能称得上是一本书呢?
  我们先来读一本《米菲在海边》吧。
  “有一天,兔爸爸说:‘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沙丘和沙滩?然后你们就能看见海了。’
  “‘我愿意,我愿意!’米菲说,‘哟嗬!我一定去。我还要带上我的小桶,也许能找到一些贝壳呢!’”
  这本只有12幅图文的小书就这样开始了故事,以上已经占据了两幅。在接下来的8幅图文故事中,讲述了米菲和爸爸坐车到海边、到海边搭帐篷、游泳、堆沙堡、捡贝壳、打水仗的经历。最后――
  “等他们身上的衣服一干,爸爸就说:‘时间不早了,真遗憾,亲爱的米菲,我们得回家了。’
  “‘真可惜。’米菲喊道,‘我一点都不累呢!’可是她刚一坐上车,眼睛很快就闭上了。”
  这就是布鲁纳用最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讲述的故事,内容只是一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让孩子着迷的呢?
  请再仔细读一遍,假想你自己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努力尝试忽略文字,去从画中读出故事来,你或许能发现布鲁纳所做的非凡的尝试。
  《米菲在海边》只有两个人物,米菲和爸爸,爸爸和米菲的差别主要在嘴巴上,米菲的嘴巴是一个交叉的线条,爸爸的嘴巴多了一条线,看起来像胡子。你看,这么简单的一条短线,就能让孩子区分出孩子和大人。
  书中用图画表达的信息非常简单、直接:米菲拿着铲子被遮住了大半,表示垒了一个大沙堡;米菲露出半截身体,两边几滴大水珠,表示在戏水;米菲的头侧在车上,眼睛从黑点变成下弯线,表示睡着了。――这些信息,不需要任何解释,孩子一看就明白!
  布鲁纳最煞费苦心的,恐怕要属这本书的背景颜色了。它的背景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信息:红色是在家里,早晨;绿色是在路上或海边的山;蓝色是海或天;黄色是沙滩或岸上。
  布鲁纳就是在用这种最为简单却清晰可读的语言,为孩子们讲着日常故事,描述着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人与物。这对于那些渴望独立探索这个世界,但拙于文字语言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种方式!
  我们完全有理由向这个了不起的爸爸致个敬!
  【莫妮克的“老鼠无字书”】
  与布鲁纳相比,出生于1950年的瑞士插画大师莫妮克?弗利克斯更为大胆、奔放。读她的“老鼠无字书”,是需要创意和激情的。
  她的“老鼠无字书”系列一共有8本,而且确确实实,一个字也没有。
  主人公是老鼠,真正的老鼠,有时是一只,有时是两只或更多。这只老鼠大概就住在书里,从封面的缺口处就可以窥见它。
  故事开始时,它看上去有些郁闷,或是受到了什么惊吓(大概是来自猫的),或者只是感觉有些无聊吧。在百无聊赖中,它把书咬开了,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于是一次次愉快的探险开始了。
  在《颜色》一书中,小老鼠从咬开的书中钻出来,在主人(一个孩子)的书房里发现了一盒颜料。它看红色的颜料就像是番茄酱,舔一舔吧,“呸―呸―”,完全不是那个味儿。它抓起画笔,蘸足颜料,在白纸上画上一笔。于是奇迹发生了。在雪白的纸上,出现了一道鲜红的痕迹!
  小老鼠开始很投入地忙碌起来。它再画上蓝色和黄色,又把蓝色和黄色混起来,居然变成了绿色,然后是红色和黄色、红色和蓝色……最后,干脆把所有的颜色混在一起。哈哈,终于弄出个五颜六色、乱七八糟了。忙碌之余,小老鼠跳进涮画笔的水瓶里洗了个澡。这时,小主人和猫回来了,小老鼠慌忙钻回了自己的家,在白纸上留下了一串足迹,似乎要向小主人报道所发生的一切。
  在故事的结尾,小老鼠一边逃窜,一边扬起来不及洗净的尾巴,那上面还有七彩的颜色。那得意洋洋的神态,是在向孩子们暗示、召唤:快来用美丽的颜色装点这个世界吧!
  “爸爸,给我也买一盒这样的颜料吧!”
  这是我女儿看完这本书后给我下的“命令”。于是她不但有了颜料,还有画板,还有笔,更有像小老鼠那样把世界变成五颜六色的冲动。
  如果说迪克?布鲁纳创造的图画故事世界,是孩子图画语言的A、B、C,那么莫妮克创造的图画故事世界,就是用丰富的词汇和语句构建的想象世界。她没有使用一个字,却能完整地讲述故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考力。
  在《反正》中,一个雪白的老鼠和一个棕黑的老鼠,两个老鼠摆着两种完全相反的姿势,做着两种相反的动作,遇到完全相反的事情,就像生活中两个总是截然相反的人一样。可是一场雨之后,棕黑的老鼠也被洗刷成雪白的老鼠了。原来,两个老鼠是完全一样的!
  这真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哲学寓言!难怪不少成年人也对这样的无字书深深地着迷。
  请你不要随便翻一遍莫妮克的书就轻易地放下。请和孩子一起,再读一遍、再一遍、再一遍……请留意那些细节,那些似乎永远发现不完的细节,你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二篇图画书(2)
儿童心理学专家陈鹏先生这样描述反复阅读无字书的趣味:
  当孩子读第1遍时,会享受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读第2遍时,会懂得一种认知的方法;
  当孩子读第3遍时,会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
  当孩子读第4遍时,会完成一样动手的作品;
  当孩子读第5遍时,会掌握一项思考的窍门;
  当孩子读第6遍时,会了解一类生活的情趣;
电子书的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果认为本站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 温馨提示:请大家支持购买正版图书,如果请什么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强来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