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家族我的上七代有。宏,廷,永,凤,景,成,绍,我这辈犯金,有相同的人联系一下吧素材网

我想问一下“郭”姓的来源_百度知道
我想问一下“郭”姓的来源
谁知道郭姓源啊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一、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3、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居住地。“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姓氏的起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4、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相通,郭氏即为虢氏。按此说法,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五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虢序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得姓始祖: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于虢(亦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宣王时,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时,趁着周平王东迁,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对已成的事实给予承认,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于是楚庄王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三、历史名人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四、郡望堂号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孙正,因官冯翌,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嵩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承左拾遗。
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开基祖为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馆陶郡: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兵员外。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配、镇。镇封昌平侯。后汉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孙居魏州昌乐。
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
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开基祖为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此外还有:
沃:郭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内:晋郭默。武昌,晋郭纳、郭察。
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郭公仆,西汉人。
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郭昌,东汉人。
阳:后汉郭整,六代孙荷。
郸:郭纵,冶铁富捋王公。
喜:晋郭瑷,建平太守,生璞、骜。
煌:晋郭禹,太傅左长史。
昌:唐左武将军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祖籍太原。协生嘉。彦英剑南节度使。冯翌,光禄少卿郭仁助,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
兆:工部郎中郭虚巳,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齐州历城,北庭都护郭虔。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郭姓宗祠通用对联】〖郭姓宗祠门楣题辞〗汾阳世泽
“汾阳世泽”,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东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孙便称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袭爵者。分支繁衍极盛。故郭姓的郡望有五处:即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至唐代,郭姓出了个威名盖世的大将军郭子仪,他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其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尊其为“尚父”。此时的郭氏可谓名冠一时,声振朝野,郭氏的兴盛亦如日中天。为纪念这位荣耀的显祖,郭氏取堂号为汾阳堂。对郭子仪的功勋,历代名人多有赞誉(如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寇准、明代解缙等)。今录范仲淹诗一首,曰:“令公名望寇肖何,葛亮储勋汝更多。心服边戎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钧衡自秉分轻重,鼎鼐端居本让和。图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北宫史表;东国人伦。——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道学千士;纲佐一人。——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他曾命名书房为“兼山”,学者称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历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纲佐”,指官员中的主管和辅佐。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故如此称谓。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下联前二言“纲佐”为“纲目”。汾阳世泽;虢国家声。——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金台师事;竹马欢迎。——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光州世胄;魏阙名家。——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在阳曲东南是寿阳和乐平,为郭子仪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为郭子仪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仪的五个儿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处。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本氏族便以“汾阳”为堂号。其后,郭子仪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谥于言表。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省乐山,可其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这无疑是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就曾说:郭姓始祖在汾阳。-----------------------------------------------------------------〖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双阙家声大;汾阳世泽长。——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相国家声大;汾阳世泽长。——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汾阳家声远;鄂渚世泽长。——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阁连云一色;池带月重光。——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晋水功勋世族;汾阳将相传芳。——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共赏松石间意;自谓羲皇上人。——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晋水功勋绵祖德;汾阳将相旧家风。——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潇湘水云留雅韵;关山春雪展新图。——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郭子精忠复唐室;燕招贤士筑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支分法石源流远;地卜奇山甲第兴。——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1)。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郭氏的渊源。-----------------------------------------------------------------〖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郭主好礼,真定芳徽。——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戴大宾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郭氏宗祠联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2)。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百崎郭氏既然是回族,为什么自称是汉人郭子仪的后裔呢?原来元朝时发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郭氏回民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好寄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分下。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当时的严峻局势可窥一斑。其实,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阿拉伯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族姓的由来。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郭氏祭祖联。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岂止六壬浅术;今代德门,惟阴行善使累叶繁盛,更多三甲寿征。——吴汝纶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联。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3)。百崎回族开基祖是郭仲远。宗谱载,他生于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郭仲远率妻子来惠安,卜居於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安家创业,生五男二女。死后,葬于吉浦与下埭间龙头山之阳,因其地形似而号“狮穴”,郭氏子孙尊称为石狮墓,基墓纯属回族墓葬,俗呼“石棺”,周围雕刻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内容是古兰经章句。郭仲远墓说明了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百崎郭氏宗祠中的这副对联,“聚奇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崎水之滨聚族而居。祖先墓葬采取回教形式,族属分明的百崎郭姓,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后裔,“源晋水”,却强调补“祖汾阳”的血缘认同,这一点颇值得探讨。郭氏初修族谱的题辞中,其实亦有值得玩味的记载:“厥后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烽火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阙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姑自先大父(指郭德广)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始)……”题辞人“嗣孙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长房公郭萌(字仕初),生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卒于正统十四年已已(1449年)。他说自已为郭氏家谱题辞用意在于“世代相承,别其长幼而稽其姻亲,俾代不乏书而传于无穷。”谱有祖基,汾阳而富阳、螺阳家道,悠然天道之开泰;堂乃肯构,世德而世爵、世禄宗功,并此功臣以流徽。——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姓氏自姬周西虢叔而彰,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乎今朝,奕叶相承,迭有贤豪兴异代;祠宇据印尼雅加达之胜,由高曾祖考伯仲昆季子孙,更传于后世,一龛共祀,还期俎豆享千秋。——郭汤盛撰郭姓宗祠通用联(37+37=74字)
此联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郭氏宗祠联。============================================================【郭姓典故、趣事】〖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
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二十四史之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 上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正史类文章二十四史之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 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
?&?&?&?&?&?&?&?&?&?&?&?&
二十四史之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 上
文章作者:(南朝刘宋)范晔编…&&文章阅读:&&更新时间:&&关键词:正史类&&字号【
&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一]南阳蔡阳人,[二]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三]发生舂陵节侯买,[四]买生郁林太守外,[五]外生钜鹿都尉回,[六]回生南顿令钦,[七]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八]性勤于稼穑,[九]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一0]王莽天凤中,[一一]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一二]   注[一]礼“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中兴,故庙称世祖。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伏侯古今注曰:“秀之字曰茂。伯p仲p叔p季,兄弟之次。  长兄伯升,次仲,故字文叔焉。”  注[二]南阳,郡,今邓州县也。蔡阳,县,故城在今随州枣阳县西南。  注[三]长沙,郡,今潭州县也。  注[四]舂陵,乡名,本属零陵*(冷)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泠]*道县,在今永州唐兴县北,元帝时徙南阳,仍号舂陵,故城*(今)*在*[今]*随州枣阳县东。事具宗室四王传。  注[五]郁林,郡,今*(郴)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贵]*州县。前书曰:“郡守,秦官。秩二千石。景帝更名太守。”  注[六]钜鹿,郡,今邢州县也。前书曰:“都尉,本郡尉,秦官也。掌佐守,典武职,秩比二千石。景帝更名都尉。”  注[七]南顿,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陈州项城县西。前书曰:“令p长,皆秦官也。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满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注[八]隆,高也。许负云:“鼻头为准。”郑玄尚书中候注云:“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注[九]种曰稼,敛曰穑。  注[一0]仲,合阳侯喜也,能为产业。见前书。  注[一一]王莽*[始]*建国六年改为天凤。  注[一二]东观记曰:“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资用乏,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一]地皇三年,[二]南阳荒饥,[三]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四]因卖谷于宛。[五]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六]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注[一]言贼锋锐竞起。字或作“蜂”,谕多也。  注[二]天凤六年改为地皇。  注[三]韩诗外传曰:“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饥,三谷不升曰馑,四谷不升曰荒,五谷不升曰大侵。”  注[四]新野属南阳郡,今邓州县。续汉书曰:“伯升宾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邓晨家。”  注[五]东观记曰:“时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宛,县,属南阳郡,故城今邓州南阳县也。  注[六]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易坤灵图曰:“汉之臣李阳也。”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一]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二]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伯升于是招新市p平林兵,[三]与其帅王凤p陈牧西击长聚。[四]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五]进屠唐子乡,[六]又杀湖阳尉。[七]军中分财物不均,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乃悦。进拔棘阳,[八]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p[九]属正梁丘赐[一0]   战于小长安,[一一]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注[一]前书音义曰:“孛星光芒短,蓬然。张,南方宿也。”续汉志曰:“张为周地。星孛于张,东南行即翼p轸之分。翼p轸,楚地,是楚地将有兵乱。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攻南阳,斩阜p赐等,杀其士数万人。光武都雒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  注[二]董巴舆服志曰:“大冠者,谓*[武冠]*,武官冠之。”东观记曰:“上时绛衣大冠,将军服也。”  注[三]新市,县,属江夏郡,故城在今郢州富水县东北。平林,地名,在今随州随县东北。  注[四]广雅曰:“聚,居也,音慈谕反。”前书音义曰:“小于乡曰聚。”  注[五]前书曰,尉,秦官,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也。  注[六]例曰:“多所诛杀曰屠。”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  注[七]湖阳属南阳郡,今唐州县也。东观记曰:“刘终诈称江夏吏,诱杀之。”  注[八]县名,属南阳郡,在棘水之阳,古谢国也,故城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  棘音己力反。  注[九]王莽置六队,郡置大夫一人,职如太守。南阳为前队,河内为后队,颍川为左队,弘农为右队,河东为兆队,荥阳为祈队。队音遂。  注[一0]王莽每队置属正一人,职如都尉。  注[一一]续汉书曰U阳县有小长安聚,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p梁丘赐战于a水西,大破之,斩阜p赐。  [一]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p秩宗将军陈茂于U阳,[二]进围宛城。  注[一]a水在今唐州a阳县南。庐江县亦有a水,与此别也。a音比。  注[二]前书曰,纳言,虞官也,掌出纳王命,所谓喉舌之官也,历秦p汉不置,王莽改大司农为之。桓谭新论云庄尤字伯石,此言“严”,避明帝讳也。秩宗,虞官也,掌郊庙之事,周谓之宗伯,秦p汉不置,王莽改太常为秩宗,后又典兵,故纳言p秩宗皆有将军号也。U阳,县,属南*[阳]*郡,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在)*U水之阳。U音育。  二月辛巳,立刘圣公为天子,以伯升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一]   注[一]前书曰:“奉常,秦官。景帝更名太常。”应劭汉官仪曰:“欲令国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称太常。”老子曰:“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东观记曰:“时无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入朝。”  三月,光武别与诸将徇昆阳p定陵p郾,皆下之。[一]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莽闻阜p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p大司空王邑[二]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p陈茂合。[三]   初,光武为舂陵侯家讼逋租于尤,尤见而奇之。[四]及是时,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尤笑曰:“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注[一]徇,略也。昆阳p定陵p郾,皆县名,并属颍川郡。昆阳故城在今许州叶县北。郾,今豫州郾城县也。定陵故城在今郾城西北。*[郾]*音于建反。  注[二]王莽时哀章所献金匮图有王寻姓名。王邑,王商子,于莽为从父兄弟也。  注[三]颍川,郡,今洛州阳翟县也。  注[四]逋,违也。舂陵侯敞即光武季父也。  东观记曰:“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讼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f钱若干万。时宛人朱福亦为舅讼租于尤,尤止车独与上语,不视福。上归,戏福曰:‘严公宁视卿邪?’”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招募猛士,[一]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二]时有长人巨无霸,[三]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四]又驱诸猛兽[五]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p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六]诸将见寻p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七]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宋蘧闳G彝鸪俏窗危[八]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闲,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诸将忧迫,皆曰“诺”。  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p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p[九]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一0]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一一]既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万倍,[一二]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从。  注[一]说文曰:“募,广求之也。”  注[二]周礼曰:“析羽为旌,熊虎为旗。”辎,车名。释名曰:“辎,厕也。谓军粮什物杂厕载之。以其累重,故称辎重。”重音直用反。  注[三]王莽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一丈,大十围,自谓巨无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诏)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昭]*如海滨,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卧则枕鼓,以铁箸食。”见前书。  注[四]郑玄注周礼云:“军壁曰垒。”崔瑗中垒校尉箴曰:“堂堂黄帝,设为垒壁。”尉者主垒壁之事。  注[五]“猛”或作“犷”。犷,猛\也,音古猛反。  注[六]聚名也。郦元水经注曰:“颍水东南经阳关聚,聚夹颍水相对。”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  注[七]孥,子也。  注[八]谓伯升围之未拔也。  注[九]骠骑大将军,武帝置,自霍去病始。佻音太尧反。  注[一0]王莽置五威将军,其衣服依五方之色,以威天下。李轶初起,犹假以为号。  注[一一]几音祈。  注[一二],古“宝”字。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一]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二]   今将百万之,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三]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四]瞰临城中,[五]旗帜蔽野,[六]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  [七]或为地道,冲~H城。[六]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p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九]   注[一]亟,急也,音纪力反。  注[二]翟义字文仲,方进少子,为东郡太守。王莽居摄,义心恶之,乃立东平王云子信为天子,义自号柱天大将军,以诛莽。莽乃使孙建p王邑等将兵击义,破之。义亡,自杀,故坐不生得。坐音才卧反。见前书。  注[三]“遇”或为“过”。  注[四]云车即楼车,称云,言其高也,升之以望敌,犹墨子云“公输般为云梯之械”。  注[五]俯视曰瞰,音苦暂反。  注[六]广雅曰:“帜,幡也,音炽。”  注[七]说文曰:“钲,铙也,似铃。”  注[八]冲,H车也。诗曰:“临冲闲闲。”许慎曰:“~,楼车也。”~音步耕反。  注[九]续汉志曰:“云如坏山,谓营头之星也。占曰:‘营头之所坠,其下覆军杀将,血流千里。’”厌音一叶反。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p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一]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p邑兵漤,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时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其书。寻、邑得之,不□。[二]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三]寻p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耍鸷舳斓兀П罄#哒呦嗵诩奸彀儆嗬锵小[四]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泶ㄊ⒁纾[五]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六]王邑p严尤p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g,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  注[一]秦法,斩首一,赐爵一级,故因谓斩首为级。  注[二]□音许记反。  注[三]敢死谓果敢而死者。凡军事,中军将最尊,居中以坚锐自辅,故曰中坚也。  注[四]殪,仆也,音于计反。或作“噎”。  注[五]水经曰,硭瞿涎袈逞粝匚饕⑸剑暇パ舫潜保肴辍硪糁崩矸础  注[六]数过于万,故以万为数。  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一]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二]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X,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注[一]县名,属颍川郡,故城在今许州。  注[二]父城,县,古应国也,属颍川郡,故城在今许州叶县东北。以伯升见害,心不自安,故谢。  九月庚戌,三辅豪桀共诛王莽,传首诣宛。[一]   注[一]三辅谓京兆p左冯翊p右扶风,共在长安中,分领诸县。淮南子曰:“智过百人谓之豪。”白虎通云:“贤万人曰杰。”时城中少年子弟张鱼等攻莽于渐台,商人杜吴杀莽,校尉公宾就斩莽首,将军申屠建等传莽首诣宛。  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一]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二]从事司察,一如旧章。[三]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四]而服妇人衣,诸于绣Q,[五]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六]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注[一]前书曰,司隶校尉本周官,武帝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p三河p弘农。秩*(比)*二千石。音义云:“以掌徒隶而巡察,故曰司隶。”  注[二]东观记曰“文书移与属县”也。  注[三]续汉书曰:“司隶置从事史十二人,秩皆百石,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  注[四]汉官仪曰:“帻者,古之卑贱不冠者之所服也。”方言曰:“覆髻谓之帻,或谓之承露。”  注[五]前书音义曰:“诸于,大掖衣也,如妇人之Y衣。”字书无“Q”字,续汉书作“□”,*(并)*音其物反。杨雄方言曰:“b,其短者,自关之西谓之□□。”郭璞注云:“俗名□掖。”据此,即是诸于上加绣□,如今之半臂也。  或“绣”下有“拥”字。  注[六]续汉志曰:“时知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乃奔入边郡避之。  是服妖也。其后更始遂为赤眉所杀。”  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度河,[一]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p长吏p三老p官属,下至佐史,[二]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三]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四]复汉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注[一]汉官仪曰:“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马。”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g三重。冯衍与田邑书曰:“今以一节之任,建三军之威,岂特宠其八尺之竹,牦牛之尾哉!”  续汉志曰:“更始时,南方有童谣云:‘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后更始为赤眉所杀,是不谐也;光武由河北而兴,是得之也。”  注[二]二千百谓郡守也。长吏谓县令长及丞尉也。三老者,乡官也。高祖置。  前书曰:“举人年五十已上,有修行能帅者,置以为三老,每乡一人;择乡三老为县三老,与令长丞尉以事相教,复其缡!毙褐驹弧懊看淌方杂写邮率珐p假佐,每县各置诸*(事)*曹*[掾]*史”也。  注[三]汉初遣丞相史分刺州,武帝改置刺史,察州,秩六百石。成帝更名牧,秩二千石。汉官典仪曰“刺史行郡国,省察政教,黜陟能不,断理冤狱”也。  注[四]说文曰:“苛,小草也。”言政令繁细。礼记曰:“苛政猛于虎。”  进至邯郸,[一]故赵缪王子林[二]说光武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可使为鱼。”[三]光武不E,去之真定。[四]林于是乃诈以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子舆,[五]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  注[一]县名,属赵国,今持菹匾病G笆橐粢澹骸昂矫坏Γ∫病:街链硕 3枪纸源右兀蛞悦伞!  注[二]缪王,景帝七代孙,名元。前书曰,元坐杀人,为大鸿胪所奏。谥曰缪,音谬。东观记*(日)*“林”作“临”字。  注[三]赤眉贼帅樊崇等恐其与王莽兵乱,皆朱其眉以相别,故曰赤眉。续汉书曰:“是时上平河北,过邯郸,林进见,言赤眉可破。上问其故,对曰:‘河水从列人北流;如决河水灌之,皆可令为鱼。’上不然之。”列人,县,故城在今持莘氏缦囟薄  注[四]县名,属真定国,今恒州县也。  注[五]前书曰,立国将军孙建奏云“不知何一男子遮臣车前,自称汉氏刘子舆,成帝下妻子也,刘氏当复”。故郎因而称之。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一]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二]而故广阳王子刘接[三]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转相惊恐,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光武趣驾南辕,[四]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饶阳,[五]官属皆乏食。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六]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七]绐言邯郸将军至,[八]官属皆失色。光武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传中人遥语门者闭之。门长曰:“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遂得南出。  晨夜兼行,蒙犯霜雪,[九]天时寒,面皆破裂。至呼沱河,[一0]无船,适遇冰合,得过,[一一]未毕数车而陷。进至下博城西,[一二]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一三]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一四]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世祖因发旁县,得四千人,先击堂阳p贳县,皆降之。[一五]王莽和*(戎)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一六]又昌城人刘植,宋子人耿纯,[一七]各率宗亲子弟,据其县邑,以奉光武。于是北降下曲阳,[一八]稍合,乐附者至有数万人。  注[一]县名,属涿郡,今幽州县也。本字从“契”从“邑”,见说文。  注[二]说文曰:“檄,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以征召也。”又曰:“以财有所求曰购。”魏武奏事曰:“若有急,即插以鸡羽,谓之羽檄。”  注[三]广阳王名嘉,武帝五代孙。  注[四]趣,急也,读曰促。  注[五]县名,属安平国,在饶河之阳,故城在今瀛州饶阳县东北。  注[六]客馆也。传音知恋反,下同。  注[七]椎音直追反。  注[八]绐,言欺诳也,音殆。  注[九]蒙,冒也。  注[一0]山海经云:“太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在今代州繁县东,流经定州深泽县东南,即光武所度处,今俗犹谓之危度口。臣贤案:呼沱河旧在饶阳南,至魏太祖曹操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水,所以今在饶阳县北。  注[一一]续汉书曰:“时冰滑马僵,乃各以囊盛沙,布冰上度焉。”  注[一二]下博,县,属信都国。在博水之下,故曰下博。故城在今冀州下博县南。  注[一三]老父盖神人也,今下博县西犹有祠堂。  注[一四]信都郡,今冀州也。  注[一五]堂阳及贳并属钜鹿郡。堂阳在堂水之阳,今冀州县,故城在今冀州鹿城县西南。贳音时夜反。  注[一六]东观记曰:“王莽分钜鹿为和*(戎)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成]*郡。”卒正,职如太守。  注[一七]昌城,县,属信都国,故城在今冀州西北。宋子,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赵州平棘县北。  注[一八]县名,属钜鹿郡。常山郡有上曲阳,故此言下。  复北击中山,[一]拔卢奴。[二]所过发奔命兵,[三]移檄边部,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南击新市p真定p元氏p防子,皆下之,[四]因入赵界。  注[一]中山,国,一名中人亭,故城在今定州唐县东北。张曜中山记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注[二]县名,属中山国,故城在今定州安喜县。水经注曰:“县有黑水故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为名。”  注[三]前书音义曰:“旧时郡国皆有材官p骑士,若有急难,权取骁勇者闻命奔赴,故谓之‘奔命’。”  注[四]新市,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恒州东北。元氏p房子,属常山郡,并今赵州县也。防与房古字通用。  时王郎大将李育屯柏人,[一]汉兵不知而进,前部偏将朱浮p邓禹为育所破,亡失辎重。光武在后闻之,收浮p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育还保城,攻之不下,于是引兵拔广阿。[二]会上谷太守耿况p渔阳太守彭宠[三]各遣其将吴汉p寇恂等将突骑来助击王郎,[四]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五]光武因大飨士卒,遂东围钜鹿。王郎守将王饶坚守,月余不下。  郎遣将倪宏p刘奉[六]率数万人救钜鹿,光武逆战于南□,[七]斩首数千级。  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八]   注[一]县名,属赵国,今邢州县,故城在县之西北。  注[二]县名,属钜鹿郡,故城在今赵州象城县西北。  注[三]上谷,郡,故城在今妫州怀戎县。渔阳,郡,在渔水之阳,今幽州县。  注[四]突骑,言能冲突军阵。  注[五]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p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仆射,秦官也。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谢躬为尚书仆射。  注[六]倪音五兮反。  注[七]县名,属钜鹿郡,故城在今邢州柏人县东北。左传齐国夏伐晋取栾,即其地也。其后南徙,故加“南”。今俗谓之伦城,声之转也。□音力全反。  注[八]反侧,不安也。诗国风曰:“展转反侧。”  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一]悉令罢兵诣行在所。[二]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三]   注[一]萧,县,属沛郡,今徐州县也。续汉书曰:“更始使侍御史黄党封上为萧王。”  注[二]蔡邕独断曰:“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注[三]贰,离异也。  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梁王刘永□命睢阳,[一]公孙述称王巴蜀,[二]李宪自立为淮南王,[三]秦丰自号楚黎王,[四]张步起琅邪,[五]董宪起东海,[六]   延岑起汉中,[七]田戎起夷陵,[八]并置将帅,侵略郡县。又别号诸贼铜马p大肜p高湖p重连p铁胫p大抢p尤来p上江p青犊p五校p□乡p五幡p五楼p富平p获索等,[九]各领部曲,[一0]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注[一]县名,属梁郡,今宋州也。□,专也。  注[二]蜀有巴郡,故总言之。  注[三]淮南,郡,今寿州也。  注[四]习凿齿襄阳记曰:“秦丰,黎丘乡人。黎丘楚地,故称楚黎王。”黎丘故城在今襄州率道县北。  注[五]郡*[名]*。有琅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县东北。  注[六]郡名,今海州县。  注[七]郡名,故城在今梁州南郑县东北。  注[八]县名,属南郡。有夷山,故曰夷陵,今硖州县也,故城在今县西北。  注[九]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铜马贼帅东山荒秃p上淮况等,大肜渠帅樊重,尤来渠帅樊崇,五校贼帅高扈,□乡贼帅董次仲,五楼贼帅张文,富平贼帅徐少,获索贼帅古师郎等,并见东观记。  注[一0]续汉志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三校尉。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幽州牧苗曾不从,汉遂斩曾而发其。秋,光武击铜马于,[一]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二]贼数挑战,[三]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四]绝其彻道。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五]受降未尽,而高湖p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六]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七]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赤眉别帅与大肜p青犊十余万在射犬,[八]光武进击,大破之,皆散走。使吴汉p岑彭袭杀谢躬于邺。  注[一]县名,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县东。音苦尧反。竹书纪年曰:“]   鞅封于。”臣贤案:下文云“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又“追至馆陶”,并与相近。俗本多误作“邬”,而萧该音一古反,云属太原郡,臧*(矜)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竞]*音作鄢,一建反,云属襄阳郡,并误也。  注[二]县名,属清河郡,今贝州县,故城在州西北。  注[三]挺身独战也,古谓之致师,见左传。挑音徒了反。  注[四]卤与虏同。郭璞注尔雅曰:“掠,夺取也。”  注[五]馆陶,县,属魏郡,今魏州县。  注[六]前书音义曰“蒲阳山,蒲水所出”,在今定州北平县西北。本或作“满阳”。  渠,大也。尚书:“歼厥渠魁。”列侯即彻侯也。称列者,言见序列也。  注[七]投死犹言致死。  注[八]续汉志曰野王县有射犬聚,故城在今怀州武德县北也。  青犊p赤眉贼入函谷关,攻更始。[一]光武乃遣邓禹率六裨将引兵而西,以乘更始p赤眉之乱。时更始使大司马朱鲔p舞阴王李轶等屯洛阳,[二]光武亦令冯异守孟津以拒之。[三]   注[一]函谷,谷名,因谷以名关。旧在弘农湖城县西,前书杨仆为楼船将军,有功,耻居关外,武帝乃为徒于新安。故关在今洛州新安县之东。  注[二]舞阴,县,属南阳郡,故城在今唐州a阳县西北。  注[三]孔安国注尚书云:“孟,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论衡曰:“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同于此盟,故曰盟津。”俗名治戍津,今河阳县津也。  建武元年春正月,平陵人方望[一]立前孺子刘婴为天子,[二]更始遣丞相李松击斩之。  注[一]平陵,昭帝陵也,因以为县,故城在今咸阳县西北。  注[二]平帝崩,王莽立楚孝王孙广戚侯显子婴为孺子。莽篡位,废为定安公。  光武北击尤来p大抢p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破之。[一]又战于顺水北,[二]乘胜轻进,反为所败。贼追急,短兵接,[三]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耿m曰:“几为虏嗤。”m频射漤贼,得免。士卒死者数千人,散兵归保范阳。[四]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已殁,[五]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六]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七]恐惧,数日乃定。贼虽战胜,而素慑大威,[八]客主不相知,夜遂引去。大军复进至安次,[九]与战,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贼入渔阳,乃遣吴汉率耿mp陈俊p马武等十二将军追战于潞东,[一0]及平谷,大破灭之。[一一]   注[一]北平,县,属中山国,今易州永乐县也。臣贤案:东观记p续汉书并无“右”字,此加“右”,误也。营州西南别有右北平郡故城,非此地。  注[二]郦元水经注云:“徐水经北平县故城北,光武追铜马p五幡,破之于顺水,即徐水之别名也。”在今易州。本或作“慎”者,误也。  注[三]短兵谓刀□也。楚辞曰:“车错毂兮短兵接。”  注[四]县名,在范水之阳,属涿郡,故城在今易州易县东南。  注[五]东观记曰:“上已乘王丰小马先到矣,营门不觉。”  注[六]曹,辈也。  注[七]兄子谓伯升子章及兴也。  注[八]慑,惧也,音之涉反。  注[九]县名,属勃海郡,今幽州县也,故城在县东。  注[一0]潞,县名,属渔阳郡,今幽州县也。有潞水,因以为名。萧该音义云:   “潞属上党。”臣贤案:潞与渔阳相接,言上党潞者非也。  注[一一]平谷,县,属渔阳郡,故城在今潞县北。  朱鲔遣讨难将军苏茂攻温,[一]冯异、寇恂与战,大破之,斩其将贾强。  注[一]今洛州县。  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一]大王虽执谦退,柰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乃议征伐。今此谁贼而驰骛击之乎?”[二]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可斩也!”武曰:“诸将尽然。”光武使出晓之,[三]乃引军还至蓟。  注[一]言早当即尊位以定心,今执谦退,失于事机也。孙子名武,吴王阖闾将,善用兵,有兵法十三篇。反音翻。  注[二]谁谓未有主也。前书音义曰:“直骋曰驰,乱驰曰骛。”  注[三]使晓谕诸将。  夏四月,公孙述自称天子。  光武从蓟还,过范阳,命收葬吏士。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一]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k生危蹙。[二]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  注[一]尚书曰:“人坠涂炭。”孔安国注云:“若陷泥坠火,无救之者。”  注[二]蹙,迫也,音子六反。  行到南平棘,[一]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闲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二]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  注[一]县名,属常山郡,今赵州县,故城在县南。  注[二]杨雄法言曰:“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  行至z,[一]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二]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三]k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四]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五]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着闻,宜E天神,以塞k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场于z南千秋亭五成陌。[六]   注[一]县名,今赵州高邑县也。z音火各反。  注[二]续汉书曰:“强华,颍川人也。”强音其两反。  注[三]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汉火德,故火为主也。  注[四]谓强华奉赤伏符也。  注[五]尚书中候曰“武王伐纣,度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长三尺,赤文有字,告以伐纣之意”也。  注[六]□谓筑土,场谓除地。秦法,十里一亭。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其地在今赵州柏乡县。水经注曰,亭有石□,□有圭头碑,其阴云常山相陇西狄道冯龙所造。□*(庙)*之东,枕道有两石翁仲,南北相对焉。  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一]于六宗,[二]望于k神。[三]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只,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四]秀不敢当。  k下百辟,不谋同辞,[五]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六]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七]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k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于是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改z为高邑。  注[一]天高不可达,故燔柴以祭之,庶高烟上通也。尔雅云:“祭天曰燔柴。”  燔音烦。燎音力吊反。  注[二]精意以享谓之。续汉志:“平帝元始中,谓六宗为易卦六子之气,水、火、雷、风、山、泽也。光武中兴,遵而不改。至安帝即位。初改六宗为天地四方之宗,祠于洛阳之北,戌亥之地。”  注[三]山林川谷能兴致云雨者皆曰神。不可至,故望而祭之。尚书曰:“望于山川,于k神。”  注[四]属音烛。  注[五]诗大雅曰:“百辟卿士。”郑玄注云:“百辟,畿内诸侯也。”  注[六]元元谓黎庶也。元元由言喁喁,可矜怜之辞也。  注[七]卯金,刘字也。春秋演孔图曰:“卯金刀,名为[刘],赤帝后,次代周。”  是月,赤眉立刘盆子为天子。  甲子,前将军邓禹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大破之,[一]斩其将刘均。  注[一]安邑,县,属河东郡,今蒲州县也。  秋七月辛未,拜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丁丑,以野王令王梁为大司空。[一]壬午,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m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佑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  注[一]野王,县,属河内郡,故城在今怀州。时据赤伏符文,故从县宰而超拜之,事具梁传。  时宗室刘茂自号“厌新将军”,[一]率降,封为中山王。  注[一]王莽号新室,言欲厌胜之。  己亥,幸怀。[一]遣耿m率强弩将军陈俊军五社津,[二]备荥阳以东。使吴汉率朱佑及廷尉岑彭、[三]执金吾贾复、[四]扬化将军坚镡等十一将军[五]围朱鲔于洛阳。  注[一]县名,属河内郡,故城在今怀州武陟县西。天子所行必有恩幸,故称幸。  注[二]水经注曰:“巩县北有五社津,一名土社津。有山临河,其下有穴,潜通淮浦。有渚,谓之鲔渚。”吕览云“武王伐纣至鲔水”,即此地。  注[三]前书“廷尉,秦官”也。听狱必质于朝廷,与共之。尉,平也,故称廷尉。  注[四]前书曰:“中尉,秦官,武帝改为执金吾。”吾,御也,掌执兵革以御非常。  注[五]镡音徒南反。  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进幸河阳。更始廪丘王田立降。[一]   注[一]廪丘,县,属东郡,*[故]*城在今濮州雷泽县北也。  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一]“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道路。[二]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三]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注[一]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  注[二]□音人勇反。□,散也。  注[三]淮阳,郡,故城在今陈州宛丘县西南。  甲申,以前*(高)*密令卓茂为太傅。[一]   注[一]高密,县,属高密国,今密州县,故城在今县之西南。卓以平帝时为密令,故曰“前”。  辛卯,朱鲔举城降。  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漤非殿,遂定都焉。[一]   注[一]蔡质汉典职仪曰:“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两宫相去七里。”又洛阳宫阁名有漤非殿。臣贤案:俗本或作“御北殿”者,误。  遣岑彭击荆州k贼。  十一月甲午,幸怀。  刘永自称天子。  十二月丙戌,至自怀。  赤眉杀更始,而隗嚣据陇右,卢芳起安定。[一]破虏大将军叔寿击五校贼于曲梁,战殁。[二]   注[一]郡名,今泾州县。  注[二]曲梁属广平国,今持菹匾病  二年春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一]大司马吴汉率九将军击□乡贼于邺东,大破降之。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下诏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二]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三]其显效未,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四]朕将差而录之。”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五]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六]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七]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八]   注[一]续汉志曰:“在危八度。虚、危,齐地。贼张步拥兵据齐,至五年乃破。”  注[二]尚书曰:“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孔安国注云“慎刑罚,亦能用劝善”也。  注[三]太公金匮曰:“黄帝居人上,惴惴若临深渊;舜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   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满日。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日慎一日,寿终无殃。”  注[四]续汉志曰:“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掌诸王入朝及拜诸侯封者。”  趣音促。  注[五]史记太史公曰:“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地不过百里。”  注[六]易屯卦震下坎上,震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惊百里”,故封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  注[七]前书曰:“谒者,秦官,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中兴但三十人。蔡质*[汉]*典职仪曰:“皆选仪容端正,任奉使者。”前书曰:“诸侯王,金玺X绶。列侯,金印紫绶。”X音戾,草名也。似艾,可染绿,因以名绶也。  注[八]藩,屏也。言建诸侯所以为国之藩蔽也。诗大雅曰:“四国于藩。”  壬午,更始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降,皆复爵位。  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一]   注[一]汉礼制度曰:“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光武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当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为祖庙,后遵而不改。”续汉志曰:“立社稷于洛阳,在宗庙之右,皆方□,四面及中各依方色,无屋,有墙门而已。”白虎通曰:“天子之□方五丈,诸侯之□半天子之□。社者,土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者,五谷之长,得阴阳中和之气,故祭之也。”  续汉书曰:“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八陛,中又为重□,天地位皆在□上。其外□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赤帝位在丙巳,黄帝位在丁未,白帝位在庚申,黑帝位在壬亥。其外为茫赜宰希韵笞瞎S行诺酪晕牛赵略谟谀系溃赵诙略谖鳌1倍吩诒钡乐鳌M庥⒅杏睬灏僖皇纳瘢呋实叟涫逞伞1苯荚诼逖舫潜彼睦铮健酰谋荨5刂晃荒厦妫魃希桓呋屎笈洌髅妫栽凇跎希坏乩眢k后从食,皆在□下;中岳在末;四岳各依其方,淮、海俱在东,河在西,济在北,江在南,余山川各如其方。”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帜尚赤,服色于是乃正。  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一]寇掠关中。大司徒邓禹入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二]   注[一]园谓茔域,陵谓山坟。  注[二]汉官仪曰:“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秩千石。”十一帝谓高祖至平帝。神主,以木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达四方。天子主长尺二寸,诸侯主长一尺,虞主用桑。练主用栗。]宏旧汉仪曰:“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壁坎中,去地六尺一寸,祭则立主于坎下。”  真定王杨、临邑侯让谋反,[一]遣前将军耿纯诛之。  注[一]杨,景帝七代孙。让即杨弟。  二月己酉,幸修武。[一]   注[一]县名,属河内郡,本殷之宁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改曰修武。”今怀州县也。  大司空王梁免。壬子,以太中大夫宋弘为大司空。  遣骠骑大将军景丹率征虏将军祭遵等二将军击弘农贼,破之,因遣祭遵围蛮中贼张满。[一]   注[一]蛮中,聚名,故戎蛮子国,在今汝州西南,俗谓之麻城。  渔阳太守彭宠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蓟。  延岑自称武安王于汉中。  辛卯,至自修武。  三月乙未,大赦天下,诏曰:“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孔子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一]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  注[一]论语之文。  遣执金吾贾复率二将军击更始郾王尹遵,破降之。[一]   注[一]“遵”或作“尊”。  骁骑将军刘植击密贼,战殁。[一]   注[一]密,县,属河南郡,今洛州县。  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率四将军伐刘永。夏四月,围永于睢阳。更始将苏茂杀淮阳太守潘蹇而附刘永。  甲午,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兄子章为太原王,章弟兴为鲁王,舂陵侯嫡子祉为城阳王。[一]   注[一]城阳,国,故城在今沂州临沂县南。  五月庚辰,封更始元氏王歙为泗水王,[一]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二]   注[一]泗水,国,今兑州县也。  注[二]武帝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成帝封姬延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后。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东北。  癸未,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六月戊戌,立贵人郭氏为皇后,子强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增郎、谒者、从官秩各一等。[一]丙午,封宗子刘终为淄川王。[二]   注[一]前书曰:“郎官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秩六百石已下。”  注[二]淄川,国,今淄州县。  秋八月,帝自将征五校。丙辰,幸内黄,[一]大破五校于p阳,降之。[二]   注[一]县名属魏郡,今相州县。  注[二]p阳,聚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者,误也。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p同,音许宜反。  遣游击将军邓隆救朱浮,与彭宠战于潞,隆军败绩。  盖延拔睢阳,刘永奔谯。[一]   注[一]今亳州县。  破虏将军邓奉据U阳反。  九月壬戌,至自内黄。  骠骑大将军景丹薨。  延岑大破赤眉于杜陵。[一]   注[一]县名,属京兆,周之杜伯国,在今万年县东南。  关中饥,民相食。  冬十一月,以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八将军讨邓奉于堵乡。[一]   注[一]水经注曰:“堵水南经小堵乡。”在今唐州方城县。堵音者。  铜马、青犊、尤来余贼共立孙登为天子于上郡。[一]登将乐玄杀登,以其五万余人降。  注[一]春秋保干图曰:“贼臣起,名孙登,巧用法,多技方。”盖立以应之。上郡故城在今泾州上县东南。  遣偏将军冯异代邓禹伐赤眉。  使太中大夫伏隆持节安辑青徐二州,招张步降之。[一]   注[一]尔雅曰:“辑,和也。”音集。  十二月戊午,诏曰:“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愍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一]   注[一]属所谓侯子孙所属之郡县也。录其见名上于尚书,封拜之。  是岁,盖延等大破刘永于沛西。[一]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是野谷旅生,[二]麻□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  注[一]沛,今徐州县也。  注[二]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今字书作“稆”,音吕,古字通。  三年春正月甲子,以偏将军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杜茂为骠骑大将军,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一]禹、异败绩。  注[一]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  征虏将军祭遵破蛮中,斩张满。  辛巳,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  壬午,大赦天下。  闰月乙巳,大司徒邓禹免。  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大破之,[一]余南向宜阳,[二]帝自将征之。己亥,幸宜阳。甲辰,亲勒六军,大陈戎马,大司马吴汉精卒当前,中军次之,骁骑、武]分陈左右。赤眉望见震怖,遣使乞降。丙午,赤眉君臣面缚,[三]奉高皇帝玺绶,[四]诏以属城门校尉。[五]戊申,至自宜阳,己酉,诏曰:“k盗纵横,贼害元元,盆子窃尊号,乱惑天下。  朕奋兵讨击,应时崩解,十余万束手降服,先帝玺绶归之王府。斯皆祖宗之灵,士人之力,朕曷足以享斯哉![六]其择吉日祠高庙,赐天下长子当为父后者爵,人一级。”  注[一]崤,山名;底,阪也。一名箩剑诮衤逯萦滥匚鞅薄  注[二]县名,属弘农郡,韩国都也,故城在今洛州福昌县东韩城是也。  注[三]面,骋病N椒扯恐  注[四]蔡邕独断曰:“皇帝六玺,皆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注[五]前书曰“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秩比二千石”也。  注[六]享,当也。  二月己未,祠高庙,受传国玺。  刘永立董宪为海西王,[一]张步为齐王。步杀光禄大夫伏隆而反。  注[一]海西,县,属琅邪郡。  幸怀。遣吴汉率二将军击青犊于轵西,大破降之。[一]   注[一]轵,县,属河内郡,故城在今洛州济源县东南。  三月壬寅,以大司徒司直伏湛为大司徒。[一]   注[一]续汉志曰:“光武即位,依武帝故事置司徒司直,建武十一年省。”  彭宠陷蓟城,宠自立为燕王。  帝自将征邓奉,幸堵阳。夏四月,大破邓奉于小长安,斩之。  冯异与延岑战于上林,破之。[一]   注[一]关中上林苑也。  吴汉率七将军与刘永将苏茂战于广乐,大破之。[一]虎牙大将军盖延围刘永于睢阳。  注[一]广乐地阙,今宋州虞城县有长乐故城,盖避隋炀帝讳。  五月己酉,车驾还宫。  乙卯晦,日有食之。[一]   注[一]续汉志曰:“日在柳十四度。柳,河南也。时樊崇谋作乱,其七月伏诛。”  六月壬戌,大赦天下。  耿m与延岑战于穰,大破之。[一]   注[一]穰,县,属南阳郡,今邓州县。  秋七月,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三将军伐秦丰,战于黎丘,大破之,获其将蔡宏。  庚辰,诏曰:“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有罪先请。[一]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人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二]当验问者即就验。女徒雇山归家。”[三]   注[一]续汉志曰:“县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三百石。  侯国之相亦如之。皆掌理人,并秦制。”  注[二]诏书有名而特捕者。  注[三]前书音义曰:“令甲:女子犯徒遣归家,每月出钱雇人于山伐木,名曰雇山。”  盖延拔睢阳,获刘永,而苏茂、周建立永子纡为梁王。  冬十月壬申,幸舂陵,祠园庙,因置酒旧宅,大会故人父老。[一]十一月乙未,至自舂陵。  注[一]光武旧宅在今随州枣阳县东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  涿郡太守张丰反。[一]   注[一]涿郡故城在今幽州范阳县。  是岁,李宪自称天子。西州大将军隗嚣奉奏。[一]建义大将军朱佑率祭遵与延岑战于东阳,斩其将张成。[二]   注[一]时邓禹承制命嚣为西州大将军,专制凉州、朔方事。  注[二]东阳,聚名也,故城在今邓州南。临淮郡复有东阳县,非此地也。  四年春正月甲申,大赦天下。  二月壬子,幸怀。壬申,至自怀。  遣右将军邓禹率二将军与延岑战于武当,破之。[一]   注[一]武当,县,属南阳郡,有武当山,今均州县也。  夏四月丁巳,幸邺。己巳,进幸临平。[一]   注[一]县名,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定州鼓城县东南。  遣大司马吴汉击五校贼于箕山,大破之。[一]   注[一]吴汉传曰东郡箕山。  五月,进幸元氏。辛巳,进幸卢奴。  遣征虏将军祭遵率四将军讨张丰于涿郡,斩丰。  六月辛亥,车驾还宫。  七月丁亥,幸谯。遣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围刘纡于垂惠。[一]   注[一]垂惠,聚名,在今亳州山桑县西北,一名礼城。  董宪将贲休以兰陵城降,宪围之。[一]虎牙大将军盖延率平狄将军庞萌救贲休,不克,兰陵为宪所陷。  注[一]前书曰贲赫。贲音肥,今姓作*(贲)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奔]*音*(奔)*。兰陵,县,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沂州丞县东。  秋八月戊午,进幸寿春。[一]   注[一]今寿州县。  太中大夫徐恽□杀临淮太守刘度,恽坐诛。  遣扬武将军马成率三将军伐李宪。九月,围宪于舒。[一]   注[一]县名,故城在今庐州庐江县西。  冬十月甲寅,车驾还宫。  太傅卓茂薨。  十一月丙申,幸宛。遣建义大将军朱佑率二将军围秦丰于黎丘。十二月丙寅,进幸黎丘。  是岁,征西大将军冯异与公孙述将程焉战于陈仓,破之。  五年春正月癸巳,车驾还宫。  二月丙午,大赦天下。  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拔垂惠。  乙丑,幸魏郡。[一]   注[一]今相州也。  壬申,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一]   注[一]成帝封孔吉为殷绍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彭宠为其苍头所杀,渔阳平。[一]   注[一]秦呼人为黔首。谓奴为苍头者,以别于良人也。  大司马吴汉率建威大将军耿m击富平、获索贼于平原,大破降之。[一]复遣耿m率二将军讨张步。  注[一]平原,郡,今德州县也。  三月癸未,徙广阳王良为赵王,始就国。  平狄将军庞萌反,杀楚郡太守孙萌而东附董宪。  遣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二将军伐田戎于津乡,大破之。[一]   注[一]南郡有津乡,故城在今荆州江陵县东。  夏四月,旱,蝗。  河西大将军窦融始遣使贡献。  五月丙子,诏曰:“久旱伤麦,秋种未下,朕甚忧之。将残吏未胜,狱多冤结,元元愁恨,感动天气乎?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一]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二]见徒免为庶人。务进柔良,退贪酷,各正厥事焉。”[三]   注[一]前书音义曰:“中都官谓京师诸官府也。国谓诸侯王国也。”  注[二]殊死谓斩刑。殊,绝也。左传曰:“斩其木而弗殊。”一切谓权时,非久制也。并见前书音义。  注[三]臣贤案:范晔序例云“帝纪略依春秋,唯孛彗、日食、地震书,余悉备于志”。流俗本于此下多有“甲申,白虹见,南北竟天”者,误。它皆放此。  六月,建义大将军朱佑拔黎丘,获秦丰;而庞萌、苏茂围桃城。[一]帝时幸蒙,[二]因自将征之。先理兵任城,乃进救桃城,大破萌等。  注[一]任城国有桃聚,故城在今兖州任城县北。  注[二]县名,属梁国,故城在今宋州北。  秋七月丁丑,幸沛,祠高原庙。[一]诏修复西京园陵。进幸湖陵,征董宪。[二]   又幸蕃,[三]遂攻董宪于昌虑,大破之。[四]   注[一]前书音义曰:“原,再也。”谓已立庙,更立者为原。  注[二]湖陵,县,属山阳郡,故城在今兖州方与县东,一名湖陆。  注[三]县名,属鲁国,故城在今徐州滕县。蕃音皮。  注[四]昌虑,县,属东海郡,故城在今徐州滕县东南。古邾国之滥邑也。左传曰“邾庶其以滥来奔”,即此地。  八月己酉,进幸郯,[一]留吴汉攻刘纡、董宪等,车驾转徇彭城、下邳。吴汉拔郯,获刘纡,汉进围董宪、庞萌于朐。[二]   注[一]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东北。郯音谈。  注[二]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海州朐山县西。音其于反。  冬十月,还,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  耿m等与张步战于临淄,大破之。[一]帝幸临淄,进幸剧。[二]张步斩苏茂以降,齐地平。  注[一]临淄,今青州县。  注[二]县名,故城在今青州寿光县南,故纪国城也。  初起太学。[一]车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  注[一]陆机洛阳记曰:“太学在洛阳城故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  十一月壬寅,大司徒伏湛免,尚书令侯霸为大司徒。  十二月,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一]   注[一]县名,属五原郡,故城在今胜州银成县。  西州大将军隗嚣子恂入侍。  交址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一]   注[一]交址,郡,今交州县也。南滨大海。舆地志云:“其夷足大指开析,两足并立,指则相交。”址与趾同,古字通。应劭汉官仪曰:“始开北方,遂交于南,为子孙基址也。”七郡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并属交州,见续汉书。  诏复济阳二年缫邸[一]   注[一]济阳,县,故城在今曹州冤句县西南。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哀帝建平元年帝生于济阳宫,故复之。前书音义曰:“复谓除其赋役也。复音福。”  是岁,野谷渐少,田亩益广焉。  校勘记   一页三行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刘东汉书刊误谓“生”当作“子”。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东观记世祖纪云“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出自长沙定王发,定王生舂陵节侯”,本书自明,范氏易其文而义反晦耳。  一页一二行本属零陵*(冷)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泠]*道县据汲本改。  一页一二行故城*(今)*在*[今]*随州枣阳县东据张□读史举正改。  二页一行今*(郴)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贵]*州县王先谦谓郁林今浔州府贵县,贵县唐为贵州县,作“郴”误。今据改。  二页五行庭中骨起按:殿本、集解本“庭中”作“中庭”。  二页八行王莽*[始]*建国六年据刊误补。  二页一五行天凤六年改为地皇按:张□谓据前书“六”当作“七”。  三页一0行孛星光芒短蓬然按:姚范援鹑堂笔记谓前书文纪文颖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则此注“蓬然”当重一“蓬”字。  三页一三行谓*[武冠]*武官冠之据刊误补。  四页八行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张□读史举正及黄山后汉书校补并谓据下文“二月辛巳”,则正月甲子非朔。今按:是年正月壬子朔,此或衍“朔”字,或“甲子”为“壬子”之斗。  四页一一行前书曰按:张□谓引前书非本文,“书”下当有“音义”二字。  四页一三行属南*[阳]*郡按:张□谓“南”下当有“阳”字。今据补。  四页一三行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在)*U水之阳据殿本删。  五页一行得定武侯家丞印按:沉家本后汉书琐言谓前书无“定武”,未知是班夺,抑东观记误也。  五页八行*[郾]*音于建反据汲本、殿本补。  六页八行欲分留守之按:通鉴“留”作“兵”。  六页一三行*(诏)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昭]*如海滨据殿本改,与前书莽传合。  七页四行骠骑大将军武帝置自霍去病始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谓去病为骠骑将军,无“大”字。  七页一一行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按:袁宏后汉纪“数百里”作“数十里”。御览二八三引同。  七页一二行城中负户而汲按:御览二八三引“户”作“J”。  八页七行谓营头之星也按:御览三二八引“谓”上有“所”字。  八页八行光武遂与营部俱进按:张文虎舒室随笔谓“营部”不辞,通典一五八引“营部”上有“诸”字,通鉴同。“诸”字不可少。  九页一四行贤万人曰杰殿本、集解本“贤”下有“过”字。按:白虎通圣人篇作“万人曰杰”。  九页一五行少年子弟按:前书莽传“子”作“朱”。殿本同,考证谓监本作“于”,宋本作“宋”。  一0页四行秩*(比)*二千石据前书百官公卿表删。按:前书云“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此“比”字疑即“皆”字之脱其下半。  一0页九行*(并)*音其物反据刊误删。  一0页一0行□□按:“□”原斗“□”,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一页五行诸*(事)*曹*[掾]*史刊误谓案文多一“事”字。按:百官志作“诸曹掾史”,今据改。  一一页一三行东观记*(曰)*林作临字按:于文明衍“曰”字,今删。  一二页一三行王莽和*(戎)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按:邳彤传“和戎”作“和成”,张□谓当从彤传。又沉家本谓按邳彤传“戎”作“成”,注引东观记亦作“成”,只此传误。水经浊漳水注引作“和城”,城成书多通用也。今据改。又按:汲本“彤”作“肜”。  一三页二行县名属涿郡按:张□谓案前志,蓟属广阳国,续志属广阳郡,皆无“属涿郡”之文。  一五页六行有*[常]*侍曹尚书据刊误补。  一六页一一行郡*[名]*有琅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县东北刊误谓“郡”下少一“名”字,“城”下少一“在”字。今据补。  一六页一五行大肜渠帅樊重按:耿m传“故大肜渠帅重异”,李注“重姓,异名”,此作“樊重”,似斗。  一七页一一行臧*(矜)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竞]*音作鄢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矜”当作“竞”,隋书经籍志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今据改。  一九页五行乃遣吴汉率耿m陈俊马武等十二将军按:“十二”当作“十四”。集解引惠栋说,谓耿m传光武遣m与吴汉、景丹、盖延、朱佑、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俊、马武十三将军,并m为十四也。  二一页三行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按:李慈铭后汉书札记谓“王”当作“位”。  二二页八行□*(庙)*之东据刊误删。  二三页六行名为*[刘]*据刊误补。  二三页八行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按:“公”下原衍“主”字,径据汲本、殿本删。  二三页一二行偏将军朱佑为建义大将军按:王先谦谓“佑”当作“祜”,详下朱佑传校勘记。  二四页五行尉平也按:前书颜师古注作“廷,平也”。  二四页一0行*[故]*城在今濮州雷泽县北也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城”上当有“故”字,今据补。  二四页一五行其文曰告某官云*[云]*据刊误补。  二五页三行以前*(高)*密令卓茂为太傅据殿本考证引何焯说及集解引钱大昕说删。按:钱氏谓茂作令在河南之密,非高密,纪衍“高”字。  二五页四行卓以平帝时为密令按:集解引何焯说,谓“卓”应改“茂”。  二七页二行蔡质*[汉]*典职仪曰据刊误补。  二七页三行草名也按:“草”原作“华”,径据汲本、殿本改。  二七页九行故立元帝为祖庙按:刊误谓以世数言之,元帝乃是光武考,非祖也,作“祖”字误。  二七页一五行地理k后从食按:“后”当作“神”,续志可证。  二八页七行真定王杨临邑侯让按:钱大昕谓刘植、耿纯传“杨”皆作“扬”,耿纯传“临”作“林”。二八页九行-二九页二行二月己酉幸修武辛卯至自修武三月乙未大赦天下校补引洪亮吉说,谓己酉、辛卯不同月,下“三月”二字当在“辛卯”上,范史误倒。黄山谓本年正月甲子朔,则二月己酉已届望后矣,不惟二月无辛卯,即三月亦不当有乙未。袁纪书“三月乙酉,大赦天下”,不作“乙未”也。范书日月驳之处不可枚举,书阙有闲,无从悉正。  二九页一四行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汲本、殿本“得”作“德”。按:得德古通作。  三0页二行成帝封姬延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后按:沈家本谓按前书恩泽侯表“延”作“延年”,疑此注夺“年”字。常者,延年四世孙也。惟表云更为周承休侯,与此异。  三七页一行今姓作*(贲)zおip[秘书工作:www.msgz.org][奔]*音*(奔)*据刊误改。  三九页一六行蕃音皮殿本“皮”作“反”。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前书地理志注引应劭音皮,又引白裒说,陈蕃子为鲁相,改读为皮云云以实之。而胡三省据通典,谓“皮”乃“反”之误,非是真有皮音。近人酷信应说,乃谓蕃通作番,番皮双声云云,非也。  四0页一五行故城在今胜州银成县汲本、殿本“成”作“城”。按:成城古多通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您还有更好的文章吗? 出来,我和大家都会被您的共享精神所感动!
■投稿的文章必须是本人原创或同事、朋友原创但经同意发表的文章。发表即同意授权本站使用。
■转载的作品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主要是为广大网民提供借鉴参考。如涉及利益请自行甄别真伪并承担一切后果。
■部分作品的作者因无从考究或发表的《二十四史之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 上》涉及版权和著作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传播中华文化知识,普及华夏汉语常识,提供文秘范文借鉴!请把网址
告诉您的好朋友,我们都会感激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声下吧ysx8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