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你说的话我都相信太对了!但是我找不到武将介绍的那个“武器”的位置!能告诉我吗?谢谢!

有谁能给我唐朝武将薛仁贵及其身边的兄弟资料(有些人找不到),谢谢!_百度知道
有谁能给我唐朝武将薛仁贵及其身边的兄弟资料(有些人找不到),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早年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2]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1]崭露头角刚当成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同年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后,李世民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后唐军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敌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皇帝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皇帝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绩大放厥词,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翻话:“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将领们都老了,,没有比得过你的了,这次征伐,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最高兴的是能得到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太宗“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并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1]首战高句丽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大败回纥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薛仁贵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降伏高句丽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服。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大破突厥突厥版图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薛仁贵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青海之败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败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贵简单事迹的人,看见薛仁贵的评论总会说,唐朝初年(唐高宗)薛仁贵青海大非川大败,是唐初最大的败绩,导致丢失安西四镇等重大损失,但如果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时候,请不要妄加评论。薛仁贵画像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56岁了,只要稍稍仔细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贵的在这场战争中的计谋。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主帅薛仁贵同副将郭待封之间的一段对话,意思就是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注意这句话“破贼即回,又烦转运”,灭完敌人就班师回朝了,运送辎重很麻烦,薛仁贵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吐蕃军会立刻主动来找他?就地与唐军结束战斗?那薛仁贵为什么要轻装前进去找吐蕃军?这不又走远了,况且这是大仗,不是消灭一万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这就是薛仁贵的计谋了--引蛇出洞,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出吐蕃肯定判定唐军会以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军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后魏元忠弹劾薛仁贵的一句话也证明了这点“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而且这是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逸待劳,用2万军队守城当住20万仓促集结的军队,阻挡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由于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再鼓励他的将士去救兄弟,去救粮食,再者等到薛仁贵回来,吐蕃是疲惫之师,薛仁贵再从后面出现,郭待封杀出来,前后夹击,10万军队就可以大破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浑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军打不出漂亮仗。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两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到了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那个人就是薛仁贵的副将,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郭待封,也就是给薛仁贵看粮草的那个,那郭待封是名门之后,并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这个农民出身的薛仁贵一样高,凭什么当他的副将啊,所以书上就写了“多违节度”,总违反命令。按照开始的计划实施,薛仁贵先打到乌海,胜利了,砍死一万来人。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没听薛仁贵的,继续带着粮草前进,薛仁贵知道这事情以后差不多就预感要完了,他再带部队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让敌人的优势兵力给包围了,那就彻底完了,他下令让郭待封快点走,郭待封也没急行军。等快到了乌海了,还没碰上薛仁贵呢,人家吐蕃的20万军队真出来了,郭待封这小子把粮草辎重全丢了。薛仁贵听到这个,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后吐蕃纠集60万军队和薛仁贵这支7万人无粮食的军队决战,还是归于薛仁贵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军队,吐蕃应该也损失很多,否则他完全可以杀了薛仁贵,为什么不杀呢,他被薛仁贵这种气势给震住了,他们想象得到,这次他们利用了唐军将帅不和的矛盾,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再来一个薛仁贵,他们就受不了了,可以说后世唐朝再鲜有薛仁贵这样的人物了。这次战争并没有全军覆没,且《旧唐书》上也没有记载,只是宋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写了,但是议和罢兵和全军覆没明显矛盾,旧唐书的记载应该是真的。本来这场战争完全可以压制住吐蕃,估计也不会发生92年之后长安被攻破的惨景了。任何战争的溃败都有其溃败的根源,大非川之战战败的根源其实还是源于唐朝的府兵制度的过时,和唐朝的第三代将领的匮乏,至薛仁贵、裴行俭后唐朝第三代将领几乎断代了,像后来的张守圭、薛讷、阿史那忠这些将领在薛仁贵死了将近20年才崭露头角,大非川之战前期选将当时成为唐朝最头痛的问题,以当时的情况看,薛仁贵做为主将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关键还是在于副将的选择。郭待封曾参与过灭高句丽之战,不过是做为李绩的副将,当然可以看成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实际上在灭高句丽战役上面郭待封并无实质的战绩,而大非川之战将其用为薛仁贵的副将也理所当然的是为了将其栽培。曾经刘仁轨上表提拔薛仁贵长子薛讷为薛仁贵的副将,不知什么原因被朝廷否决,以至于薛郭两人的矛盾显现出来。薛仁贵是个伟大的军事战术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儿子以外,其实就是个草包,一个天才却由一个草包来做配合,那只会拖人家后腿。根据大非川战前薛仁贵的分析和整个战役的具体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贵是对整个战局有着一个相当精确的分析。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真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郭待封首先不听命令,将粮草辎重带离防守区域,然后又以樟气和高原反应为理由将粮草缓慢押运,导致整个战役的崩盘,其主要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苏定方灭了西突厥后,安西都护府久疏于战事,军队士兵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弱的。薛仁贵雕像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兵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因为薛仁贵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经打败过九姓突厥,杀过许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眼前看见了活的薛仁贵,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回去。薛仁贵来了就是打仗的,哪里会因为受了几拜就客气,立即率兵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薛帅的传奇的一生结束了。[2]看守玄武救高宗薛仁贵当然,回到中原以后,薛仁贵被委以重任,统领宫廷禁卫军被派驻扎玄武门,宫廷禁卫军虽不是职位特别高的官,但那是守卫皇帝的安全工作,是很拉风,很酷,而且很重要的职位,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兵而且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的人,可以被皇帝这样信任,足可见其忠义与实力,加上那是唐太宗得天下的门,也能看出意义非凡,这个“守天下之门”日后他也做到了。就这样没什么战事,薛仁贵守了12年半的玄武门,途中千古一帝唐太宗也去世了,纵观薛仁贵起家,是唐太宗亲自发现了这块埋在土里的金子,但是真正给了他叱咤风云的军事舞台的人是唐太宗的儿子,雄韬大略的唐高宗。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水冲至玄武门,保护皇帝的人大多都已逃命去了,薛仁贵很愤怒,说:“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然后薛仁贵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以救高宗。高宗感其恩,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多亏靠了你,我才没有被水溺死,我才知道这世上有忠臣啊。并特赐御马一匹。根据记载,这次山洪附近死了几千人。幸好薛仁贵在,否则中国历史可能就该改变了。唐高宗非常感谢薛仁贵,以至于日后多次提起这事,这件功劳也许大家认为不是什么开疆扩土的大功,但是皇帝认为这功很大,毕竟是救了自己一命,从此薛仁贵的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统兵平四方显庆二年闰月(657),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进军西突厥,薛仁贵虽然没参加,但献出了最重要的政治决策,为苏定方灭西突厥做出了重要贡献。苏定方,大唐名将,是李靖的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的继承人,比薛仁贵年长20多岁,这样一位大将能接受薛仁贵这一个看门将军的意见,可见他对薛仁贵军事才华的尊重。苏定方最后成功的开拓西域也得益于薛仁贵的计策。显庆三年(658),已经44岁的薛仁贵,终于开始自己统帅军队,开始了自己那传奇的军事指挥官生涯(唐朝将领多数都是人到中年才开始统领军队)。显庆三年(658),薛仁贵和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骚扰高句丽,薛仁贵率众一举攻克赤烽镇,斩首400人,俘虏100余人。同年6月,高句丽派遣大将豆方娄率军3万人迎战唐军,被薛仁贵击败,斩首3000级。显庆四年(659),薛仁贵率军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大战于横山(今辽阳华表山),薛仁贵匹马当先。高句丽军无法抵挡,大败而逃。已经是军队的统帅,还能身先士卒,足见勇猛与胆气。同月唐军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薛仁贵单骑冲阵活捉高句丽一神箭手。此战开时,高句丽一神箭手,连续射杀唐军10余人,此时薛仁贵怒发冲冠,并没有用他最擅长的射箭与对方对垒,而直马冲过去,那箭手射箭皆被薛仁贵躲开,近其身,将那神箭手活捉而回。同年12月,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王契丹阿卜固及诸首领,押送东都洛阳。薛仁贵因功升任左武卫将军,封为河东县男。 生擒的那叫契丹王是薛仁贵生擒的第一位政权君主,灭高句丽说到对高句丽的战争,隋唐两代四位帝王前前后后进行了数次征讨,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次次出兵30万以上,最多一次居然派出了112万,号称200万的大军(唐朝建国半个世纪都没有派出过30万以上的军队)结果次次失败,损失惨重,可以说强大的隋帝国的灭亡跟不断讨伐高句丽有很大关系。唐太宗的征伐也被困在了安市城,成为这位伟大帝王的终身遗憾,而其他的征讨多为小规模的战争。而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唐高宗雄才大略,决定完成父亲遗志,灭掉高句丽。乾封元年(666),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泉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于是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同年六月初七 ,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 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9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的薛仁贵同年9月,薛仁贵统兵出征。12月,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乾封二年(667),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新城是一座战略极其重要的城市,是整个战场的军事血脉的枢纽,地位不言而喻,而且李绩自己也说了“新城,高句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而李绩却疏忽了对刚打下来的新城的防守,往往这样就会出事故,果然刚过几天,高句丽总头领之一泉男建率大军夜袭二人的军营,新城告急。关键时刻,薛仁贵率军狂奔而到,神降天兵,突然杀到,把处于劣势的形式瞬间扭转过来,倒过来斩杀敌人数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围。同年10月 ,庞同善继续进攻,在金山路上遇到高句丽大军10多万人,被打的落荒回逃,高句丽军追的兴起,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冲杀出来,将敌人大军拦腰截断,敌军大乱,薛仁贵领兵奋力杀敌,此战杀的昏天暗地,敌人数不胜数,最后薛仁贵大败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人。(注意啊,斩首多少人并不是敌人的总兵力,而指的只是斩杀的人数,并没有算逃跑等的人数)唐军乘胜攻占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3城,与泉男生部会合,赢得了金山之战的胜利。高宗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敌,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金山之战是唐初年的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最关键,最大的一次战役,基本消灭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彻底胜利奠定基础,此战由薛仁贵亲自指挥,功不可没。同年的11月下旬,薛仁贵仅带2000人的兵马向前进军,发兵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有的将领大力反对,认为人实在太少了,搞砸了不好收场但是薛仁贵说:“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不在多少,就看你主将会不会用,历史上能说出这样“大话”的将军也没有几个。兵贵神速,接着一场人类战争奇迹又出现了。高句丽派出数万大军快速出兵新城,想夺回主动权,这正好就应了薛仁贵的道了。当敌人行军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唐军居然会那么快就打过来。时逢冬天,东北大地,白雪蔼蔼,薛仁贵2000玄甲骑兵全部着白衣。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薛仁贵当机立断,利用骑兵平原优势,冲杀敌人。于是在白色的雪域平原上,正在行军的高句丽兵看见一大团白色飞冲而来,还以为是雪崩呢。薛仁贵指挥杀敌,用了7个时辰,不到15个小时的时间斩杀俘虏敌人万余,剩余军队四散溃逃,这次战役也要看出唐玄甲军的战斗力恐怖之处,据考证这是最早利用保护色的战役。接着薛仁贵率领2000将士继续前进,乾封三年(668),薛仁贵的部队攻占坚固的扶余城。之后高句丽连续40多座城市直接向薛仁贵投降,薛仁贵声名鹊起,威震辽海,神威四方,自此,高句丽所最惧怕之人为薛仁贵。就这样薛仁贵大军沿途破城抵达平壤城下,与从行军大总管李绩等诸路大军会师平壤,大军合围,攻破平壤,薛仁贵亲自接受高句丽国王投降,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国王高藏在向薛仁贵投降签字的时候,连抬头看薛仁贵的勇气都没有,威慑力到了何种地步。真有张辽使江东小孩夜不敢哭的风采。自此,隋唐几代帝王灭亡高句丽的愿望终于在高宗这里得到了实现。如果仔细研读过这段史料的话,大家会很清楚,高句丽实为薛仁贵所灭,他起了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并非是李绩。可是呢,后世史书上却把征东的大功劳给了李绩。薛仁贵在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新城、金山、扶余、平壤中的金山和扶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消灭有生兵力最多的金山之战,和破城最多的扶余之战几乎由薛仁贵独立打胜的,同时他也参加了大部队都参加的平壤战役,并且救援了新城,没有让李绩的错误导致战局的崩盘,所以灭高句丽的关键性人物是薛仁贵。后世百姓也著写《薛仁贵征东》以纪念这位英雄人物。高句丽杨广3次征讨,唐太宗几次征讨均告失败(两次大的战役和数次小的突袭),虽说薛仁贵时期,高句丽内部有政治分裂。但是薛仁贵能灭,可见其实力。之后,高宗命薛仁贵率兵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句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句丽人都非常喜悦2家庭成员薛仁贵长子薛讷亦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三传》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礼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薛讷字慎言,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新唐书》说他:“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薛楚玉字瑶,唐玄宗开元中为范阳节度使,以不称职而被削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薛楚玉之子,名薛嵩,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薛仁贵雕像薛嵩之弟薛昽(《旧唐书》作薛崿),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洺州。后入朝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洺州刺史。田承嗣引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薛平之子薛从,字顺之。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很多人是不了解历史上的薛仁贵的,当面对当下的批判《三国演义》等小说虚假的流行风来说,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薛仁贵又是位被神话的人物,但是如果看过薛仁贵的历史资料以后,你会发现这是少有的真实实力能小说相媲美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战绩就是一个神话,一个传奇.  
  给大家讲下薛仁贵的出身,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时期天下无敌的撼将薛安都的后代,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注:历史上张士贵的事情都是虚构,纯属诬陷,他并没有和薛仁贵发生过太多的接触)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刚当成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公元645年2月12日贞观19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公元645年3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想一想他只是唐军的一个小兵,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
  随后不久,薛仁贵在安市之战中把自己的武艺发挥的淋漓尽至,凭此一战,完全可以说他是唐朝武力第一的大将。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可能是要把握机会出名,于是身着奇装异服,与其他士兵不一样的白衣银甲,手持方天画戟(历史明确记载,他才是使用方天画戟这种武器的名将)腰挎两张弓,单骑冲阵,一个人杀入敌人20万大军的阵势里面,打的敌人是阵型混乱而无法战,高延寿,高惠真屡次想重新组织队列杀起来,可是被薛仁贵冲杀的七零八落,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时,李世民在远处高地已经望见那个白袍战将的另人惊喜的表现,于是战后,李世民立即召见还只是个农民投兵的小兵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后来唐军被困在安市城,因为皇上在军中,不敢绕道而行,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长孙无忌力柬退兵,隧撤退.退后,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翻话:“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将领们都老了,每当遇到战事都不中用了,我想找能托付门户的人,看来就是那个人了,这次征发,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最高兴的是能得到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太宗话“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几乎成了名言.那尽辽东大地,百万领土来评价薛仁贵,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又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当然,回到中原以后,薛仁贵并没有被为以重任,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兵又能给什么呢,但是他被派驻扎玄武门,那是唐太宗得天下的门,也能看出意义非凡,“守天下之门”并且日后他也做到了.就这样没什么战事,薛仁贵守了12年的半的玄武门.
  公元654年3月唐高宗永徽五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爆发。水冲至玄武门,薛仁贵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以救高宗。高宗感其恩,并特赐御马一匹。救了皇帝一命,出头之日不远了……
  公元657年闰月正显庆二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进军西突厥 ,薛仁贵虽没参加,但献出了最重要的政治决策,为苏定方灭西突厥做出重要贡献.简单说就是分化敌人的势力,善待一方,使其内部内部乱,具体说就的计策就多了.苏定方,大唐名将,是李靖的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的继承人,比薛仁贵大24岁,这样一位大将能接受薛仁贵这一个看门将军的意见,可见他对薛仁贵的尊重.
到公元658年,已经44岁的薛仁贵,终于开始自己统帅军队,开始了自己那传奇的指挥生涯,已经44岁了…… 
  公元658年六月 薛仁贵随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骚扰高句丽,薛仁贵甩众一举攻克赤烽镇,斩首400人俘100余人.(独立指挥)  
  公元658年6月 高勾丽派遣大将豆方娄率3万人迎战唐军,被唐军击败,斩首2500级。(参与指挥)
  公元659年11月 薛仁贵率军与高丽大将温沙门大战于横山(今辽阳附近华表山),薛仁贵匹马当先。高句丽军无法抵挡,大败而逃。
  已经是军队的统帅了,还能身先世族,可见其勇猛与实力(独立指挥)。
  公元659年11月 唐军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薛仁贵单骑冲阵活捉高句丽箭手。此战开时,高句丽一神箭手,连射杀唐军10余人,此时薛仁贵怒发冲观,并没有用他最擅长的射箭与对方对垒,而直马冲过去,那箭手射箭全被薛仁贵躲开,近其身,将那神箭手活捉而回,可见其武艺之强.
  公元659年12月 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押送东都洛阳。薛仁贵因功升任左武卫将军,封为河东县男。 生擒的那叫契丹王,是契丹政权的君主阿卜固,这是薛仁贵生擒的第一位政权君主,瞧好了,后面还有几个“大王”被薛仁贵给活捉了……
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
其他类似问题
薛仁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你说的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