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马洞发改委是干什么的的

传说古代中京的所在地,全国最小的县城——保定县(新镇)的传说
保定县考及相关传说
如今河北省文安县的新镇镇,就是过去保定县置。县域东西长16.5公里,南北长14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只辖36个自然村。保定故城相传宋团练使杨延昭,也就是威振敌胆的三关大帅成六郎所筑。城墙周长为3.115公里,高10米,宽6.67米。明嘉靖庚戌(1550年),知县吕焕出己钱倡修,度地量工,斟酌旧址,弃东南而依西北,以便于防守,仅五月而告成。新城墙周长1.482公里,高5米。共四门,东门叫通和,西门叫惠安,南门叫南熏,北门叫玉流。城墙上有很多御敌谁楼。保定虽然辐员狭小,村少人稀,但是却为边阵冲要,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美好的民间传说。&
& & & 保定县的史料
一、沿革、古迹
1、保定,原名新镇,系古村,取日新月异兴盛发达而得名。秦属上谷郡;西汉属渤海郡;晋属章武国;隋初属赢州(今河间),后属部郡,唐属部州,归义县;五代石晋割以赂辽,属折津;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置霸郡,其地属之。
&宋代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下同),以琢州归信县(今雄县),新镇置平戎军;景德元年(1034年)折霸州的文安,大城二县五百户隶军;宣和七年(1125年),废保定军为保定县,属莫州;当年又人金,属金之雄州,元割属霸州,至元二年(1256年)省人益津县,至元四年(1267年)复置,仍属霸州;明代仍之,清代属顺天府,民国3年改为新镇县;1940年7月,文安县与新镇县合并为文新县;1945年文新县划分为九区一市,新镇称市。建国后改文安新镇乡至今。
&古迹主要有八景,1、保定军寨有二:一是桃花寨,在城北3.5公里处,就是现在的武将台村北,那有一座九丈余见方的土台,是将官点兵之处,世传杨延昭在此寨筑屯军土,亦称“旋马结达”,俗称歇马圪瘩。二是父母寨,在城西北4公里的寨上村,杨延昭守平戎时,有感于父亲杨业殉国,祭父于此,亦称“寨上”。后来杨门女将穆桂英也曾在此屯过兵。与附近的营上村,口头村(莫金口)南北留寨、三官村、善来营-起被人们称为杨家将的三营四寨。政和三年(1113年),改父母寨为“安宁”。
2、武将台:在县城西南,杨延昭演武之处。下多铁汁,掘土者每见残轨。保定在宋代为军事重地,杨延昭守此以镇三关,北以霸州为一关一一益津关,西以雄州为一关一一瓦桥关。东以信安镇为一关一一淤口关。一说白沟河也为一关。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保定南临文安,北接霸州,西连雄州,历史上正处于东(三角淀)西(白洋淀)淀中间,是南六河,北九河俱汇于玉带河之处,境内港汉交错,淀泊相连,和“三关”一起作为南北咽喉,因此成了北宋防御辽国的边防重镇。
3、六郎洞:在县城东关,古传八千里长,与霸州的引马洞相通,传为宋代杨延昭所修,并由霸州通雄州,永清等地,是对辽兵作战的重要工事,每遇敌至,借此暗道神出鬼没出奇制胜。
4、张青口:众流中一片突起的高地,千百只大船集聚此地,商贾贸易,水陆通衡。
5、南镇:在县城内9公里处。为南北大道,河流环绕,岸有古柏横接如桥。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保定城内旧有河,行者病涉(苦于涉水而渡)河滨古柏高数丈余,忽横自倒河畔,平坦若桥,往来得济,后因其地曰“柏木桥”。保定县老谓“柏桥古渡”。其地即今东、西桥村。
6、黄犹岗:在鹿幢东北偶。登眺其上,野花香满,禾穗鳞层,清流环绕,缘树荫浓。
7、汉张堪墓:在城西南一公里处。张堪官拜渔阳太守,开稻田八千余顷,致民殷富。百姓歌之:“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任职)八年,其葬处史无明文。据考,保定于汉代为部郡易县地,与渔阳(天津蓟县)郡统属幽州,其界相连,有人说此地为张堪遗留仁爱之所,但其足迹已不可考。
8、天宁寺:在县城东北隅。是为巨刹,有古钟,声震十余里。始建年月不详,于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重建,有僧隐庵撰写的《重建碑记》。
二、河流、堤防
1、河流:玉带河在县北,绕县东南人于磁河,即霸水下流。磁河源自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县为瓦济河,至保定县为磁河,人直沽。玉带河上游有二派;一派自西北新城县而来叫北九河;一派自西南任丘五官淀而来叫南六河。二派俱全于雄县毛儿湾,流人保定县界为玉带河。其中北九河是:卢沟、拒马、夹河、流璃、胡良、桑干、乌流,自涧,白沟;南六河是:黑羊河,一亩泉、方顶,塘河、沙河,磁河。俱汇于保定为玉带河,也叫苑口河。此河容纳从派,从凭千里堤以为保障。王各庄引河自玉带河起至中亭河止;全长10.33公里,其旧隔十望河,为玉带河分流。其源自西北来的,由雄县人入保定境;自西南来的由任丘县入保定境,总汇于雄县毛儿湾,至卢各庄下人霸州的中亭河。乾隆十年(1754年)开挖800米,二十九年(1764年)疏泼,至三十八年(1773年)又展宽挖淤。此年,乾隆皇帝看到直隶总督周元理关于鹰嘴及鹿疃引河挑挖的奏章,便作诗指示周元理:“前岁冲口凡两处,东侧鹿疃西鹰嘴。墙筑长堤已完善,或再逢涨虑否此。况均临近受顶冲,取直引河固其理。插标备缆取进止,就我所知无不指,鹿幢渠长已合宜,鹰嘴渠短应西徒。筹民惜费我弗为,督吏坞工尔其噩,”。后来人们称此地为三里直河。
2.堤防:保定堤即千里长堤,明永乐六年(1480年),保定知县王孟原筑,旧堤为秋水冲决,清顺治圭辰(1652年)九月,陆光旭任保定知县,与文安,大城联合修筑,于丙申(1656年)立碑,陆光旭撰写碑文(略)。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进行了修筑。千里堤自鹿疃村起,直到西营(今西三官村)、唐头等村,计长20公里。
全国最小的县城——保定县(新镇)的传说
一、先定小保定,后建北京城
传说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坐了南京,后来他派儿子燕王朱棣扫北,却听信了马娘娘之言,只给了其为数不多的老弱残兵,说是委以重任,实际却是有意陷害跟流放差不多。没想到燕王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招贤纳士,广集人才,并处处采纳军师刘伯温的意见,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大移民政策,一家人中青年参军打仗,老人妇女随军做饭送给养。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说要是打了败仗,自己的父母妻儿都要遭殃,到时候谁不玩命呢?那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多长时间,燕王的队伍不但越来越强大,而且从河南打到了山西,从山西又打到了河北。
这一天,燕王带领千军万马攻占了保定城。军师刘伯温顾不上休息,便骑着马在城里城外的忙开了,只见他手持罗盘,东量量西看看,还不时找当地的老人和有一定文才的人坐谈。原来刘伯温不但是个能掐会算的军事家,而且是个有名的堪舆大师,他看到保定这地方风水好,是在给燕王这个未来的皇帝选定都的地方。后来,刘伯温来到宝帐向燕王奏道:“启奏王爷,这里东临湖渤海,西达太行,南行十五里有一龙脉自太行来,名日卧龙岗,西南七里之遥有一高岗,蜿延十余里,弯曲似龙形,名曰养龙滩,北靠玉带河乃南六河北九河所汇之处,东有一村镇名叫台山,正应了天书云“远看有山近无山,燕南赵北有金丹”之意,是天下难寻的一块风水宝地。假如能在此建都,定能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燕王本来早有了称帝之心,另外他见文安,保定一带地势广阔,半水半旱,高上之处可种玉米小麦等旱田,洼下之处可植水稻,莲藕菱角遍布水上,鱼虾河蟹滋满洼塘,真乃鱼米之乡,北国江南。所以也盟发了这里建都之意。他高兴的拍案而起,连连点头赞道:“军师所言与本王不谋而合,保定,保定,真乃宝地也!你看,东有东京汗梁(开封),西有西京长安,南有南京金陵,北有北京北平,本王正好在此建一中京岂不是天意?本王准奏,那就有劳军师即日规划建造吧!”刘伯温领旨以后,连夜画了一张城建图,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又带领兵将对保定城里里外外进行了详细勘查,就连在哪儿立承天门(天安门),在哪儿建太和殿,又在哪儿修紫金城,都立了标记。可当他让土兵挖坑验看土质时却犯了难。原来在别的地方,挖个坑再把坑填上时,坑里总亏一些土,可是这地方把坑填上时,却余土很多。刘伯温认为不吉,他急忙到燕王跟前磕头领罪道:“请王爷恕臣有失查之罪,方才臣在验看土质时,见有满盈之兆,依臣看来,在此建都天下百姓有七分富人三分穷人。俗话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假如日后老百姓富得多了,谁还乐意为朝庭卖命效力呢?就是征兵出征都会很困难,恐怕对我大明江山社稷不利,利害得失,请王爷定夺。”
燕王一听在理,可仍有些舍不得,考虑再三便决定一箭求卦,听天由命。当地祷告完天地,搭弓放箭,结果这枝箭落到了文安县城东关路北,大庄子村的海丰庄南边,这地方叫月严禅寺,也叫月严禅师塔院,为佛教最早传入我国时的东汉所建,与号称“天下第一古寺”的洛阳白马寺同年代。宋代时被元兵焚毁,只有两棵高大的汉植古松,参天并立于高岗之上,这就是文安县的八景之一一一汉桧凌霄。当时文安洼到处是水,刘伯温忙派人修塔并施法术退水,随后又修建了天坛、地坛、先农坛、社覆坛,可等验看土质时仍是满盈之状。最后燕王无奈只好命人在此重修庙宇,并指示其建筑务求高大,赐名“敷建护国灵集禅寺".后来,燕王带领大军由文安东征,打王口,攻静悔,直到大直沽河口,就是现在的天津市,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因此大直沽改名为天津。等到了北京城,刘伯温再验看土质时乐了,原来这地方挖坑再填上时,不但不盈,而且比其他地方还亏得多。他兴奋的向燕王道:“贺喜王爷,在此定都,天下的百姓三分富人,七分穷人,这样大明江山会固如金汤啦!”
&于是燕王传旨,在此定都,国号永乐,坐了明成祖皇帝。所以文安,霸州一带,至今人们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先定的小保定,后建的北京城。
二、北京城的影壁(保定)
保定城传说当年刘伯温在设计北京城时,以子午线为中铀线,从景山四方亭子至紫金城后门,再至钟鼓楼,以及午门、天安门、前门、永定门,都在这条中轴线上,保定城在永定门正南,正是这条中轴子午线的延伸。据说这条子午线为龙脉,保定县城就是俯卧在华北大地上这条巨龙的龙头,文安县城为龙珠。这也是当初刘伯温劝燕王在保定建都的根本所在。
因为保定城是刘伯温设计建造北京前确定建都的地方,是明成祖朱棣皇封钦定的风水宝地。所以自明清以来,历朝皇帝都对这个最小的县城刮目相看,凡是到保定任知县的,不是皇帝的爱臣就是沾点儿皇亲。据说保定东边的孔家务村,就是在明嘉佑年间,一个姓孟的在保定做官,后来居家以山东曲阜迁来此地定居立村,以祖籍为“孔圣人”之乡,取名孔家务。
据说,保定知县在俸禄和权限方面有一定优待,对路经保定县的朝庭大小官员,知县可以不接不送。另外遇到重大事情,知县可以避开州府、总督,越级向朝庭禀奏。每年到乡试考取举人秀才,以及各省学政三年任满,保定县学官上报的优质生数额与别的大县相同。还有一说,在早杨六郎初建城时,保定县城为土城,城门不全,有东西门没有南北门。因为保定在北京城的正南方,所以刘伯温在建北京时,从永定门往南没专设影壁,特意把保定城当了北京城的影壁,保定知县自然成了看皇城影壁的人,多加棒禄特殊优待也就名正言顺了。
到了清代,皇家给保定知县每年追加棒银六十两,由内务府奉旨派专人送至保定。这等于是皇王钦差,你说谁敢慢待?年年保定县都以隆重的礼仪迎接送银的奉旨官吏,除了设宴款待好吃好喝外,往往还要送一些贵重礼品,这样以来,所用招待费用和其他花销常常超过皇家棒银十倍之多。保定县以狭小的县域,微薄的税收来应付这偌大的开支,成了每任保定知县最头疼的事儿,要是遇上清正的好宫,只有自己节衣缩食,用自己全年的俸禄和积蓄,疲于应付。假如碰上贪官,就巧立名目,增加苛捐杂税来弥补,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乾隆年间,这年保定一带又遭了灾,由于连着三年没什么收成,人们过着线串黑豆沿街卖,十八的姑娘卖吊铜的悲惨生活。知县大人是个清官,他看百姓如此可怜,更不忍心给他们再加重负担,可自己几年来已经把全部积蓄用在了这应酬上,眼看着奉旨官员到来的日期迫近,可家里再也拿不出值钱的东西了。万般无奈只得把自己的旧官服拿到京城典当。当铺掌柜寻问此事,知县以实相告。于是此事便不径而走,传遍北京城,惊动了朝庭。乾隆皇帝亲自追究此事,并利用南巡的机会独自到保定县微服私访。最后查办了历年送银受贿的内务府官员,废除了这项不合理制度,并奖赏了那位清正爱民的知县。从此以后,保定知县就亲自到京城内务府领取棒银了。
& 三.李闯王为攻北京镇保定
传说明朝末年,李闯王带领人马北渡黄河,一路攻城闯关,势如破竹,杀奔北京而来。他手下除了军师牛金星外,还有-个叫艾祖的军师,此人是南方人,除了兵书战法摆兵布阵外,对天文地理、堪舆观星也特别精通。
这天,农民起义军队伍来到了文安县的柳河镇常久村(久远庄)。艾祖军师见村边有一块三十亩地左右的晒场,此时正当午时,烈日当头,黄灿灿的麦子晒了一场,十几匹骤马拉着碌碡正在欢快地轧场。他掐指一算,不好,午时己过要有一场雷雨降临,如不赶快起起场,眼看辛辛苦苦就要到手的粮食,糟蹋了怪可情的。他对身边的兵士道:“你速去把这家的场头唤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告"。
功夫不大,军校把场头带到,艾祖军师说:“你们赶快起场吧,再有半个时辰就要下雨啦!如人手不够,我可以让弟兄们帮着抢场."
场头听后不以为然的道:“谢谢你的好意,这事儿我们东家早就算出来了,是场车辙雨,村东不下村西下,碍不着我们轧场。”结果不出所料,不大-会儿,从西北上来了天气,村西雷雨交加,村东却滴雨不下。艾祖军师暗暗称奇,就让场头带军校把此人请出来想见一面,可去了两次都吃了闭门羹。最后他只好亲自登门拜访。经过一番叙谈,他发现这位确实是一个文韬武略,才高八斗的世外高人.特别是在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方面,比自己高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他左劝右说让其出山,共同扶佐闯王日后同享荣华,但遭到了婉言谢绝。最后艾祖军师又向其讨教,此行攻打北京是否成功,以及自己的前程及归宿。那位隐士用手掐算了一会儿道:“明朝气数将尽,此行可以马到成功,但别忘万事都讲天时地利人和,切记进京城时,要先从天上过,莫在地下行,否则会前功尽弃,结局不堪设想,望你顺乎天意,好自为之”。
&艾祖军师告别出来百思不得其解,这地方在地理环境上也没看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却为何能出如此高人呢?等到了保定县城一看他才恍然大悟。他心生一计并向闯王奏道:“闯王,保定城下是一条直通北京的龙脉,它好比龙头,北京好比龙身,这地方人杰地灵,风水极好,光这城里柴家坑就有一坑乌纱帽,不但出文武高人,而且日后还会出皇帝呢?依臣看来,如在此略施手段,破了它的风水,北京城会不攻自破,明朝的江山自然会土崩瓦解,等以后你坐了江山也就高枕无忧了.闯王闻听喜上眉梢,并传令下去,命人在艾祖军师的指点下,在城的南北方扒了两个城豁口,还找来许多工匠昼夜施工,在当年刘伯温想修中京要建太和殿的地方,赶修了一座火神庙。后来,闯王带领大军很快打到了北京,由于门官王常开城卖关。起义军顺利地进了紫金城。崇祯皇帝慌忙逃出北门,到后花园想骑马逃跑,没想到那匹千里宝马也被人牵跑了。他万般无奈吊死在梅山槐树上。艾祖军师为此更加佩服那位隐士的神机妙算,连想到起义军没有从永定门过天桥进京,而是先误攻了十三陵,然后从得胜门进的北京,知道自己如再继续追随闯王一定凶多吉少没等闯王封赏就自己悄悄回到了文安常久村,拜了那位隐士为师,隐名埋姓,看起风水来。据说,清代台湾知府陈玉友的故乡,文安西码头村陈家的常久村、孟家务和大山子三处坟地,都是当年请他看得呢。(选自张峻清著&&盛世奇才&&一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zt整理北宋古战道
永清县发现古战道&
  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区中心,县城距北京和天津市区均约60千米。该县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为益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为永清。清末以来,居民们不断在地下发现了古地道,但当时的人们无法认清其真实面目,更无法估量它的历史价值,致使这些藏于地下、曲折幽深的地下建筑一直未有人深究。&
  1988年,永清县委、县政府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县古地道开发小组,重点对瓦屋辛庄村的一处地道进行挖掘和探查,经过3个月的发掘,查清此洞共200多平方米,由两个“迷魂洞”和一个“藏兵洞”组成。1号“迷魂洞”洞顶距地面3.7米,南端为东西通道,长2.9米,宽0.48米,通道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坑,上面盖有插板砖。该通道东端向北通,经过错综的通向变化后,进入一个南北通道,然后又有折弯。这组地道曲折迂回,拐角均呈90°,人若进去犹如走进迷宫,拐了几个弯后就不知东西南北了。&
  2号“迷魂洞”被破坏严重,发掘不全。该洞位于1号“迷魂洞”东北两侧。其迂回曲折如一号洞。进入通道前行1.6米,有3层台阶,地道顺台阶向下往东延伸,距台阶3.2米处,两壁出现闸槽,看上去以前曾有过闸门,再向南拐弯后,与1号“迷魂洞”隔墙相接,此洞再向南拐弯后又分为两支……这个洞亢竟起于何方,落脚何处,仍不为人所知。&
  “藏兵洞”位于瓦屋辛庄村古地道群中心位置。它虽然不像“迷魂洞”那样扑朔迷离,但也经常变幻方向,此洞距地表1.7米左右,有3层向西的台阶,下台阶后向北拐进入一个南北走向的通道,通道中有5间并排的小屋,每间屋大约2平方米左右,可以藏人,通道和小屋都铺有地砖,每间小屋均分为两组,中间有一通道相隔,两组小屋与通道相接的开口方向相反,即使点烛相照,也不能一览无余,隐蔽性很强。更使人惊异的是,“藏兵洞”的一个出口竟然是在一口水井里面。&
  这样的地道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用于抵御日寇的地道和电影《地道战》。二者的内部结构都比较复杂,都具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闸门等军事设施,然而,他们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抗战时期的地道中,除了厕所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生活设施,永清古地道中有通气孔、灯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设施;二、抗战时期所筑的所有地道,没有一个是用砖铺就的,而永清古地道却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这说明,抗战时的地道是临时性的,是一种临时性的隐蔽所或临时性的战斗设施,人们每次进去的时间都不长,不需要用许多生活设施:而永清古地道则显然可以供人们在里面长期栖息。由于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它就像一个永备工事,可以经数百年乃至千年而不至崩塌损坏。&
  从地道是否用砖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二者挖掘建造方法的大不相同。永清古地道是先在地面上像挖地基那样挖出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的各种坑道,然后在底上铺砖,在两侧镶砖,在上面用砖打旋顶,最后在旋顶上填土夯实并加以伪装,建造这样的地道要烧很多的砖,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没有政府的统一组织,单靠老百姓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经过1988年的挖掘调查认定:永清县古地道涉及6个乡镇11个村,分布面积达300多平方千米。它不仅分布面广,而且有相当严密的布局,它以南关为起点,呈两条主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一翅直指信安镇(古淤口关),另一翅指向霸州镇(古益津关),洞体结构呈立体分布,最浅处距地表不足l米,深处则达5米:洞体高矮不一,宽窄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建筑材料均为30&16&18厘米的巨型青砖。
  专家学者们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永清古地道不是简单的藏身洞,不是老百姓个人所为,其性质是宋代军民经过精心策划、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建造的大型永久性地下军事工程,也是边关御敌的配套工程。
宋代为何修建古战道?&
  当年来国为何要在永清地区开挖这种坚固的防御性的地道呢?要讲清这个问题,还得从五代时说起。&
  在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与战争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在五代时期的公元936年,后晋石敬塘为了答谢他的“父皇”契丹王助其登上皇位,把燕云十六州统统割让给了辽国,之后,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分界线就从长城、秦岭一线南移到了河北平原地带,燕云十六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和山西的北部这一带,北京这一带有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割让给辽朝以后,北京以南就是500里或800里平川,无险可守,辽朝的骑兵完全可以任意驰骋纵横。&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第二任皇帝周世宗柴荣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他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莫州(今河北任丘市)、瀛州(今河北河间)、易州(今河北易县)三州以及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河北霸州)、淤口(今霸州信安镇)三关,遂以瓦桥关置雄州,以益津关置霸州,后又以淤口关置信安军,这时永清也随之被收复,属霸州。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后周殿前禁军的最高首领——殿前都点检赵匡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其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南北征战,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并且打败了北方的北汉政权。&
  宋军消灭北汉后,随即向辽田发起进攻。力图全部收回燕云十六州,辽国当然不肯放弃这块丰美的土地,双方展开激战。结果,北宋倾国之力的两次进攻均遭惨败,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辽国在取得这两次胜利后即发兵南侵,双方又经历了残酷的君子馆之战和易州(今河北易县)诸战,互有胜负。后来,辽军在徐河(今河北满城、徐水境)之战受挫后的数年中未大举南攻,而宋朝因精锐部队基本消耗殆尽,不得不在战略上发生重大转变,即放弃以武力收复幽蓟的打算,将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永清最靠近北京,位于霸州的北部,于是永清一带便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而今永清县发现的古战道处于古战道的最北端,位于宋军北部防线的最前沿,它由县城城南分两处走向。一是从永清县城南关西南通往霸州城,一是自永清县城东南通向霸州信安镇,霸州城和霸州信安镇都是宋军屯兵的重镇,前线辽敌一有动向,即可迅速将情报送达指挥部,据此即可肯定,永清古战道就是北宋军民为防御辽军而规划修建的。
古战道为何时修建?&
  对于永清古战道于何时修建的问题,专家们形成了两个一致的意见,其一,古战道为宋代所建。此论的直接证据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因为古战道的砌砖与雄县祁岗宋代的地道砖规格同一,其硬度、其土质也与宋代地道砖别无二致。另外,在元、明、清三代,从河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看,没有大规模构筑地道的必要,而地道中出土的文物又表明他们不可能早于宋代。
  其二,古战遭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对峙时期,然而,这个对峙时间很长,达165年之久,更加准确的时限为何时呢?笔者在看了一些历史资料之后,认为最有可能的时间段是在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15年间。&
  宋辽对峙虽然从北宋消灭北汉的公元979年就开始了,但那时北宋对辽是处于攻势,企图全部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兵败幽州后又与南侵的辽军展开连日激战,那段时间来不及构筑“水长城”和地道等防御设施,只有真正确定了防御战略之后,才可能规划并大规模地破土动工。&
  北宋在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宋在河北中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东至泯姑海口(今天津溏沽附近)的东西900里,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但是,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当地军民极有可能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因此笔者认为,永清古战道最有可能开挖的时间是从公元989年北宋转入战备防御阶段之后。&
  北宋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辽军在徐河战败后至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10年间没有发兵南侵。这段时间正是北宋军民大力构筑防御工事的最好时机,宋咸干二年(公元999年)9月,辽军又一次开始南侵,先后对河北干原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进攻。宋军经过近10年的休养生息,实际的总兵力超过丁辽军,加上凭借水泽、地道等防御设施,也有相当的战斗力,双方在河北大地你来我往,拉锯激战,尸横遍野。至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战争以宋军的2次失败而告终。经过3次失败,宋朝君臣进一步感到了河北边防的虚弱,于是又一次大规模地整治河北边防。这期间也极可能组织军民秘密地挖掘地道。&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八月,辽国在准备了一年之后,又一次向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辽军于河北突破唐河防线,经过赢州、天雄军激战后,继续南进,此时,辽军已打得筋疲力尽,损兵折将,成为强弩之末,它一方面继续进攻,一方面主动向来朝提出议和停战。当辽军围困澶州之时,宋真宗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但他胸中无数,畏敌如虎,也想停战妥协,辽宋在澶州摆开决战架势的同时开始进行紧张秘密的和平谈判。至十二月初,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协议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末国不败而败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给断断续续长达26年的宋辽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至辽朝灭亡的百余年间,宋辽双方弥兵敦好,边境未再以兵戎相见,“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
古战道有可能为杨延昭所治&
  自古以来,杨家将大战辽兵的故事就在永清县广为流传。&
  随着古地道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认为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北宋年间这里的确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激战,据调查,永清县建于宋代的55个村庄中,村名与宋辽战事有关的村就达36个,如几个乡中以营命名的村子有数十个,相传正是宋军72座连营。&
  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这一记载非常明确地指出霸州(含永清)的地遭为杨延昭(杨六郎)所治,也与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一段经历相合。&
  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宋太祖赵匡胤二次发兵进攻幽州时,杨延昭随父亲杨业一起出征,作战勇猛,杨业阵亡后他丁父忧3年,尔后到河北边防前线任职,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与当时的宰相寇准不谋而合,但是北宋朝廷并未对此做出反映,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占城(今山西广灵西南),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功高屡次升迁,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首长,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所以历史上留有“杨六郎把守三关”的美谈;在杨延昭等将领的率领下,霸州(含永清)等地的边民同仇敌忾共御辽敌,妇女儿童都能骑马射箭。后来杨延昭受投降派的压制,壮志难酬,大中样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七日,满怀忧愤地死在边防线上,卒年57岁。&
  永清县就是当年杨延昭的防区之一。根据杨延昭在宋辽交战之际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这一历史事实,根据《霸州志》记载,不少专家断言,永清古战道即使不是杨延昭为首主持修建,他也一定参与领导过具体的修建。&
  古战道工程浩瀚,沉睡千年;杨延昭功勋卓著,名垂千秋。永清古战道和英雄杨延昭的名字密不可分。
永清:瓦屋辛庄的传说及宋辽古战道
瓦屋辛庄的传说。宋辽战争时期,驻益津关宋朝大将为了反击辽国的侵略,要在关北二十里修筑地下工事,以待辽兵入侵,调动四面伏兵,让其腹背受敌。
  两军相隔几十华里,且无山阻隔,要修筑地下工事,必须迷惑辽兵。于是,一面命人到处叫嚷,要盖瓦屋、建新庄,一面在大张旗鼓兴建瓦屋的同时,暗修战道,建藏兵洞,了敌洞和迷魂洞,不足半年远看瓦屋一片,其实内藏精兵千万。瓦屋新庄由此得名。后来,因瓦屋新庄的营盘排序第八,故把新旧的“新”改为辛苦的“辛”。意为第八位,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辽古战道。古战道是宋辽交战时期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分布在永清、霸州、文安、固安、雄县等五个县市,东西延伸65余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而永清县是宋辽交战的主战场,因此永清境内的古战道无论是从洞体结构还是从分布面积及功用上看,都极具代表性,具备了宋辽时期古战道的所有特性。从规模上看永清宋辽古战道规模大,分布面积达300平方分里,建筑材料是规格与质量基本统一的青砖;从造型上看,古战道洞体高矮各异,宽窄不一,既有较为宽大的藏兵洞,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还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用设施。在埋藏深度上呈立体式分布,同一地道群内,甚至同一洞体内,也分深、中、浅三层,最浅处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则达4—5米,而且洞与井、古庙、神龛、石塔及临街的商店相通,洞内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设施;从地下古战道的功能来看,古战道可划分为运兵为目的的“引马洞”,以长期隐蔽为目的的“藏兵洞”和能深入敌阵前的“嘹望洞”等三个部分,而从永清已发掘的古战道结构类型看,也基本上包含了这些功用。
  据历史学家考证,永清战道为古代的军用地道,其功能重点是用于“藏兵嘹敌”。古战道工程量大,分布面广,它的建造必然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必然是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军事设施,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设施,只有敌对双方长期对峙的边境地带才有可能建造。而在三关之北的永清县正是宋辽两国边界的前沿阵地。而宋辽河北边境,地处华北大平原,地面无险可守,除了筑城防御外,只能秘密地挖地道以备战。由此可以推断出,永清古战道建约公元1000年前后,并为宋方所筑,这和这一带的地方志记载相符。同时,据当地老年人说:永清县城关地道的布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其头在南关阁,其尾在县城北方,东面的塔儿营和西面的蔡家营是它的两翼,若真是这样的布局,从军事角度看,倒是体现了首尾相连,左右互援的布阵意图。
  永清古战道的发现、发掘,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古代的军用地道都是用来攻城的,而这次发掘的古战道主要是用来防御的,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观看之后,情不自禁的作诗赞道:“万里长城与战道,地平上下两奇观。”这十分准确的概括和评价了永清古战道的宏大规模,及其所起的重要作用。
  目前永清古战道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6中新网保定八月十九日电题:历史上的“地下长城”—宋辽边关古战道有望重现人间
  作者:吕子豪 高欣华
  近日,河北雄县对位于境内的宋辽边关古战道进行了底部清淤、修补顶部漏洞、接通电源,在已开发的二百米古战道内实现照明,充实内部文物等一系列恢复古战道原貌的工作。而当地的旅游部门也正积极谋划古战道修复工程的详细事宜,具体的修复规划预计在今年年底出台。这预示着中国历史上的“地下长城”—宋辽边关古战道有望重现人间,使世人再睹它的风貌。
  据悉,宋辽边关古战道是宋辽争霸历史的最好见证,它始于雄县县城的铃铛阁八角琉璃井,向东北经大台、祁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东西长达六十五公里,南北宽达六十五公里,总面积达一千三百平方公里。
  经我国一些著名的文物考古、宋辽金史、古战争史、旅游地学等专家学者多次考察鉴定后一致认为:宋辽边关古战道分布广、规模大、延伸长、类型多、结构复杂、战争功能齐全(“引马洞”“藏兵洞”“议事厅”“料敌洞”“迷魂洞”等一应俱全),并且用规格与质量基本统一的青砖砌铸,应为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统一组织领导下建造的大型持久防御性地下军事工程。这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军事价值,可堪称中国宋辽史上的“地下长城”。
  史料记载,当时宋朝名将杨业曾任中正军雄州节度使,其子杨六郎把守瓦桥关十六年,面对辽国强大骑兵的一次次攻势,正是创造性地修筑了地道才屡屡出奇制胜,保卫了边关的稳定。
  据雄县旅游局局长陈秀生介绍,雄县境内现有两处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即大台遗址和祁岗遗址。其中,大台遗址位于雄县县城东二环内,东西长九十米,南北七十三米,地上为杨六郎点将台,地道内有洞室六间,六个分支:位于西侧两间为“迷魂洞”,设有翻板等军事设施;向西有通向城内的狭窄通道;第三室为“兵器室”,面积十米;由此往东第四室为议事厅,面积十二平米;再往东五六室,为面积较大的藏兵洞;东边向北有一分支,通向祁岗方向。
  祁岗遗址位于雄县县城东十五公里的双堂乡祁岗村内,地道全长三十米,顶部距地面四米,洞内高低宽窄不等;地道为青砖砌碹,内有翻板、放灯处、存物处和通气孔。其为连接雄州与霸州的地道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九九三年,这两处遗址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容笔是干什么用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