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帮我写下沁园春啊,按英雄联盟能不能单机的内容来写

毛主席所写的《沁园春.雪》
毛主席所写的《沁园春.雪》
原来学过,忘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他回答 (3)
千古绝唱——读毛主席的《沁园春o雪》
  胸怀博大、志趣高远、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喜欢读书,喜欢游泳,还特别喜爱雪。生活中的毛泽东,本身就是一首“雪”的诗。艰苦、豪迈、冷峻、生动、多姿多彩。
  1951年冬,北京落下这一年的第一场大雪,工作一夜的毛泽东,天亮时,放下笔,搓搓脸,舒个懒腰,走到门口。他猛地立住脚,仿佛无意间闯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纷纷扬扬的雪使他震惊激动,他睁大双眼,仰天凝视,久久不动。象是在谛听那落雪是否有声?又象是置身于时空的隧道,回到那莽莽的陕北高原,看到那漫天飞舞的“万里雪飘”。一名卫兵见毛泽东在门口发愣,忙抓起扫帚匆匆去扫路。毛泽东急切地喊:“不要扫!”当他发现路上的雪比别处薄,就大声问:“这路是你扫的吗?”卫兵连忙解释:“黎明时我已扫过两次,可雪一直下,所以……”毛泽东说“一次也不能扫,把扫帚扔了,她的伤口刚合上,你就忍心又割一刀?”卫兵扔下扫帚,怔怔的不知所措。这时,毛泽东走出廊檐,走下台阶,小心翼翼,步子迈得极慢极慢,象是怕惊醒一个甜美的梦。走出两步,他又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目光里闪耀着孩子般的新奇和惊喜。他用手背和衣袖接雪,雪花在他手背上融化了,一颗晶莹的水珠颤颤欲滴,他伸出舌头,舌尖一触,水珠不见了。他咂响嘴,赏心悦目地笑了。这就是那位叱咤风云,改天换地的巨人!他对卫士说:“农民喜欢雪,瑞雪兆丰年。害虫不喜欢,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冰峰雪岭的宏大气魄,皑皑白雪的荡污涤浊,茫茫雪原的朴实无华常在他的诗词中出现:“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是雪赋予了诗人伟大的灵感,抒发出磅礴千古的胸怀。《沁园春o雪》更是以宏伟的气魄,如椽的大笔,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笔力所及,包举宇宙,震荡山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使得这首咏雪词成为中华词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魅力,冠绝千古。
一、立意高远。
  意,是指词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毛泽东极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蕴藏熔铸在他的诗词之中,加之他那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刻意求新的艺术眼光,因而就形成了《沁园春o雪》独特的寓意于“创造之境”的艺术之中,这种全新的意象一体,和谐一致,情浓缩而奔放,景生动而传神,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936年,战胜千难万险,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驱两万五千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红军部队,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转战南北的毛泽东,冒着内战的炮火,迎对列强的欺凌,于1936年2月,率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来到了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突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作为红军统帅,他亲自察看地形,登山远望,近观漫卷西风的红旗,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黄土高原,豪情在胸中涌动,诗思如泉水涌出。千百年来,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最雄伟的冰峰雪山,但以诗词形式描写和欣赏这些雄伟壮丽的雪山,却未曾见闻。而毛泽东,一个曾经在万里长征中,以自已的脚步丈量过冰峰雪岭的实践又具有诗人气质的红军统帅,才能有这样的诗的视野,立意高远,写下了《沁园春o雪》这首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此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借雪言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他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当今英豪的伟大抱负。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所给予的回答。
  毛泽东在自注中说:“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诗人面对皑皑白雪的高原风光,历数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抒发中国共产党人拯救全民族的远大志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他们的时代都曾建功立业,煊赫一时。但他们毕竟都是压迫、剥削人民的封建统治者,都曾经给人民造成无数的苦难,他们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把人民都看作是他们的个人财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他们个人,才能主宰一切。《沁园春o雪》所批判的正是封建主义的这个侧面。而这种批判,也正是蒋介石对内实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则实行“攘外必须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个“侧面”。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惊天之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豪情万丈,傲视古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之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天换地的壮志,展示了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这是全词的高潮和精华,思想境界升华到了高峰:数得上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只有这样的英雄人物,才是无愧于祖国的大好的河山的英雄,才是这片壮丽山河的真正主人。
二、取象雄伟。
  象,即物象。而词是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感情不是词,从感情到词,要有一个物化过程,即“物与神游”的意象构造和“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
  《沁园春o雪》中的雪,既是词题,又是物象。词一开头便气度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从大处落笔,仅十二个字就涉及半个中国。好一派北国风光,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诗人的视野内,华北大地,笼罩在一片茫茫纷飞的大雪之中,雄伟的长城,隐去了他那不凡的身影;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滚滚浪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过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在进行着一场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决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无私哺育着华夏的文明,它与历史长河一同流淌着、见证着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来的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滨,又是一场生死大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只剩下八千人马,刚到陕北,立足未稳,粮弹奇缺。可谓“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而站在群山之巅的毛泽东,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以巨人的目光从南望到北,从东望到西,北国风光,尽收眼底,万里江山,一览无余。这是何等的眼光,何等的气魄,何等的笔力啊!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雪复盖下的蜿蜒群山,犹如飞舞的银蛇,高低起伏的秦晋高原,宛如一群奔腾的腊象,。远远望去,山天一色,要同天公比个高下。这些本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诗人却赋于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使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所赐,苦难乃历史产物,但一定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誓与天公决一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他又发挥了自已独特的想向,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雪霁天晴,艳阳高照下的皑皑白雪,好象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那才格外娇美动人呢!诗人笔下的中华大地,是片多么雄奇壮美的江山,在这样的国土上,孕育繁衍的当是不平凡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岂能任人宰割与欺侮!诗人在词中大笔绘景取象,目的在于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极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在时值日寇陷我东北,占我华北,妄图鲸吞整个中国的严重历史关头的1936年,毛泽东代整个民族发出这样的最强音,确实起到振奋人心,激发民族意识的巨大作用。作为一名只要是爱国的中国人,读到这样的词章,能不为之起舞、热血沸腾,誓与敌寇血战到底么?
  《沁园春o雪》词中的雪不是雪,而是苍茫大地上那种怀抱天下的意象。
三、绝唱古今。
  中国自有词这种文学形式以来,写雪的词不下几百首,其中佳句也有不少,如“莫若柳絮因风起”、“素娥千队雪成围”,但大多都是以小景、小家、小院为描写对象,由于描写对象的局限性,写得再好也只是小家碧玉。不过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算来也是一首咏雪的好诗。诗人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通俗,形象鲜明,令人赏心悦目。不过读后细品,并无其他深的意蕴。宋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中的佳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虽构思新颖,玲珑雅致,但在构思立意,气魄力度上无法与《沁园春o雪》相媲美。《沁园春o雪》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新。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的统一,论气魄,论文采都是神来之笔。这是词中的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刻;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那里?有位诗人说得好,李白的《将进酒》如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如喻为太行,而《沁园春o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南社盟主被时人尊为“词霸”的柳亚子曾激动地说:“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是苏(东坡)、辛(弃疾)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他在为画家尹瘦石所写的跋文中又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膛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臧克家说这的确是一篇“气象宏伟,充满革命豪情的”“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的杰作。郭沫若:“岂等沛风?还殊易水,气度雍容格调高”;聂绀弩:“望尘莫及,竖子牢骚”;陈毅:“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黄齐生:“不识作态装娇,更不惯轻盈舞细腰”;景卟:“浑莽不事妆娇,更不自矜持不折腰”等等。《沁园春o雪》使人领略了毛泽东那气吞山河,独步古今的胸襟气魄。
  真正让世人领略毛泽东风骚独步的是在1945年的重庆,一个“山大王”居然会写诗填词,令世人刮目相看,而又令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坐卧不安。蒋介石曾经组织一些文人加以攻击,他们通知各地党组织,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拟从中遴选几首在意境、气势和文笔等方面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国民党领导人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比下去。虽然各地送来不少应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没办法,他们又在重庆、上海等地拉了数名“高手”作了几首,但仍无一首能够达到“毛泽东级”的。无奈只好撒赖,来个泼妇骂街,诸如“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之类。毛泽东看后在给著名爱国人士黄齐生的一封信中说:“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幽默的言辞,大度的做法,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诗人的恢宏气度,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甚至还以“反帝王思想”攻击毛泽东想当帝王。这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已的浅薄和狭隘。的确,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出包举宇宙的胸怀。试想:一个以数千人马迎战拥有全中国财力、物力和百万军队的领袖,怎能没有这样的气质?这是领袖的风范,而绝非什么帝王思想。毛泽东一生不图富贵,不贪享受,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上学坐公共汽车,吃饭到公共食堂,他“从来不摸钱”,更不要说有国外存款了,就连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战争年代,他所有的财物就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他的最大财富就是书和文房四宝。建国后,依然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从不用补品,他的一件睡衣,补了73个补丁,一双拖鞋补了又补。
  1944年,他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为人民服务》,他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他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955年,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时,惟有他一人被评为行政一级,他恢谐地说:“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太不够朋友!……”毛泽东沉思片刻后笑着说:“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嘛!”就这个级别,一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斯人已逝,他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珍宝和永久的怀念。不说他是完人,但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讲他能永生,但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
  《沁园春o雪》这首气吞山河的诗篇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奋发进取,奋然而行,这就是毛主席咏雪词的永恒魅力。
  时至今日,仍有的“词坛高手”对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不以为然,存有微词。深感自已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未能赶上“陪都”重庆那个时代,否则,也来个“欲与毛公试比高”,说不定将毛泽东比下去。不过不要紧嘛,“天生我材必有用”,今天你也可以拿出你的“毛泽东级”的《沁园春》来,让世人瞩目。说不定会“冠绝千古”的。
  甚至还有的人采用卑劣手法,无中生有地说:传闻此词出于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之手。并煞有介事地说是胡乔木临终遗言。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作于1936年2月,而胡乔木1937年到延安,1941年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胡乔木曾在《咏毛泽东诗词》一诗中感慨地说:“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再说毛泽东、胡乔木都有诗词作品在,它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字风格,明眼人一看皆知。靠造谣过日子的人可悲啊!
千古绝唱——读毛主席的《沁园春o雪》
  胸怀博大、志趣高远、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喜欢读书,喜欢游泳,还特别喜爱雪。生活中的毛泽东,本身就是一首“雪”的诗。艰苦、豪迈、冷峻、生动、多姿多彩。
  1951年冬,北京落下这一年的第一场大雪,工作一夜的毛泽东,天亮时,放下笔,搓搓脸,舒个懒腰,走到门口。他猛地立住脚,仿佛无意间闯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纷纷扬扬的雪使他震惊激动,他睁大双眼,仰天凝视,久久不动。象是在谛听那落雪是否有声?又象是置身于时空的隧道,回到那莽莽的陕北高原,看到那漫天飞舞的“万里雪飘”。一名卫兵见毛泽东在门口发愣,忙抓起扫帚匆匆去扫路。毛泽东急切地喊:“不要扫!”当他发现路上的雪比别处薄,就大声问:“这路是你扫的吗?”卫兵连忙解释:“黎明时我已扫过两次,可雪一直下,所以……”毛泽东说“一次也不能扫,把扫帚扔了,她的伤口刚合上,你就忍心又割一刀?”卫兵扔下扫帚,怔怔的不知所措。这时,毛泽东走出廊檐,走下台阶,小心翼翼,步子迈得极慢极慢,象是怕惊醒一个甜美的梦。走出两步,他又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目光里闪耀着孩子般的新奇和惊喜。他用手背和衣袖接雪,雪花在他手背上融化了,一颗晶莹的水珠颤颤欲滴,他伸出舌头,舌尖一触,水珠不见了。他咂响嘴,赏心悦目地笑了。这就是那位叱咤风云,改天换地的巨人!他对卫士说:“农民喜欢雪,瑞雪兆丰年。害虫不喜欢,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冰峰雪岭的宏大气魄,皑皑白雪的荡污涤浊,茫茫雪原的朴实无华常在他的诗词中出现:“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是雪赋予了诗人伟大的灵感,抒发出磅礴千古的胸怀。《沁园春o雪》更是以宏伟的气魄,如椽的大笔,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笔力所及,包举宇宙,震荡山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使得这首咏雪词成为中华词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魅力,冠绝千古。
一、立意高远。
  意,是指词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毛泽东极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蕴藏熔铸在他的诗词之中,加之他那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刻意求新的艺术眼光,因而就形成了《沁园春o雪》独特的寓意于“创造之境”的艺术之中,这种全新的意象一体,和谐一致,情浓缩而奔放,景生动而传神,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936年,战胜千难万险,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驱两万五千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红军部队,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转战南北的毛泽东,冒着内战的炮火,迎对列强的欺凌,于1936年2月,率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来到了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突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作为红军统帅,他亲自察看地形,登山远望,近观漫卷西风的红旗,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黄土高原,豪情在胸中涌动,诗思如泉水涌出。千百年来,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最雄伟的冰峰雪山,但以诗词形式描写和欣赏这些雄伟壮丽的雪山,却未曾见闻。而毛泽东,一个曾经在万里长征中,以自已的脚步丈量过冰峰雪岭的实践又具有诗人气质的红军统帅,才能有这样的诗的视野,立意高远,写下了《沁园春o雪》这首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此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借雪言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他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当今英豪的伟大抱负。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所给予的回答。
  毛泽东在自注中说:“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诗人面对皑皑白雪的高原风光,历数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抒发中国共产党人拯救全民族的远大志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他们的时代都曾建功立业,煊赫一时。但他们毕竟都是压迫、剥削人民的封建统治者,都曾经给人民造成无数的苦难,他们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把人民都看作是他们的个人财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他们个人,才能主宰一切。《沁园春o雪》所批判的正是封建主义的这个侧面。而这种批判,也正是蒋介石对内实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则实行“攘外必须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个“侧面”。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惊天之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豪情万丈,傲视古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之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天换地的壮志,展示了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这是全词的高潮和精华,思想境界升华到了高峰:数得上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只有这样的英雄人物,才是无愧于祖国的大好的河山的英雄,才是这片壮丽山河的真正主人。
二、取象雄伟。
  象,即物象。而词是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感情不是词,从感情到词,要有一个物化过程,即“物与神游”的意象构造和“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
  《沁园春o雪》中的雪,既是词题,又是物象。词一开头便气度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从大处落笔,仅十二个字就涉及半个中国。好一派北国风光,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诗人的视野内,华北大地,笼罩在一片茫茫纷飞的大雪之中,雄伟的长城,隐去了他那不凡的身影;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滚滚浪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过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在进行着一场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决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无私哺育着华夏的文明,它与历史长河一同流淌着、见证着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来的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滨,又是一场生死大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只剩下八千人马,刚到陕北,立足未稳,粮弹奇缺。可谓“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而站在群山之巅的毛泽东,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以巨人的目光从南望到北,从东望到西,北国风光,尽收眼底,万里江山,一览无余。这是何等的眼光,何等的气魄,何等的笔力啊!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雪复盖下的蜿蜒群山,犹如飞舞的银蛇,高低起伏的秦晋高原,宛如一群奔腾的腊象,。远远望去,山天一色,要同天公比个高下。这些本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诗人却赋于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使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所赐,苦难乃历史产物,但一定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誓与天公决一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他又发挥了自已独特的想向,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雪霁天晴,艳阳高照下的皑皑白雪,好象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那才格外娇美动人呢!诗人笔下的中华大地,是片多么雄奇壮美的江山,在这样的国土上,孕育繁衍的当是不平凡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岂能任人宰割与欺侮!诗人在词中大笔绘景取象,目的在于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极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在时值日寇陷我东北,占我华北,妄图鲸吞整个中国的严重历史关头的1936年,毛泽东代整个民族发出这样的最强音,确实起到振奋人心,激发民族意识的巨大作用。作为一名只要是爱国的中国人,读到这样的词章,能不为之起舞、热血沸腾,誓与敌寇血战到底么?
  《沁园春o雪》词中的雪不是雪,而是苍茫大地上那种怀抱天下的意象。
三、绝唱古今。
  中国自有词这种文学形式以来,写雪的词不下几百首,其中佳句也有不少,如“莫若柳絮因风起”、“素娥千队雪成围”,但大多都是以小景、小家、小院为描写对象,由于描写对象的局限性,写得再好也只是小家碧玉。不过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算来也是一首咏雪的好诗。诗人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通俗,形象鲜明,令人赏心悦目。不过读后细品,并无其他深的意蕴。宋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中的佳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虽构思新颖,玲珑雅致,但在构思立意,气魄力度上无法与《沁园春o雪》相媲美。《沁园春o雪》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新。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的统一,论气魄,论文采都是神来之笔。这是词中的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刻;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那里?有位诗人说得好,李白的《将进酒》如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如喻为太行,而《沁园春o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南社盟主被时人尊为“词霸”的柳亚子曾激动地说:“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是苏(东坡)、辛(弃疾)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他在为画家尹瘦石所写的跋文中又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膛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臧克家说这的确是一篇“气象宏伟,充满革命豪情的”“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的杰作。郭沫若:“岂等沛风?还殊易水,气度雍容格调高”;聂绀弩:“望尘莫及,竖子牢骚”;陈毅:“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黄齐生:“不识作态装娇,更不惯轻盈舞细腰”;景卟:“浑莽不事妆娇,更不自矜持不折腰”等等。《沁园春o雪》使人领略了毛泽东那气吞山河,独步古今的胸襟气魄。
  真正让世人领略毛泽东风骚独步的是在1945年的重庆,一个“山大王”居然会写诗填词,令世人刮目相看,而又令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坐卧不安。蒋介石曾经组织一些文人加以攻击,他们通知各地党组织,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拟从中遴选几首在意境、气势和文笔等方面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国民党领导人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比下去。虽然各地送来不少应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没办法,他们又在重庆、上海等地拉了数名“高手”作了几首,但仍无一首能够达到“毛泽东级”的。无奈只好撒赖,来个泼妇骂街,诸如“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之类。毛泽东看后在给著名爱国人士黄齐生的一封信中说:“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幽默的言辞,大度的做法,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诗人的恢宏气度,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甚至还以“反帝王思想”攻击毛泽东想当帝王。这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已的浅薄和狭隘。的确,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出包举宇宙的胸怀。试想:一个以数千人马迎战拥有全中国财力、物力和百万军队的领袖,怎能没有这样的气质?这是领袖的风范,而绝非什么帝王思想。毛泽东一生不图富贵,不贪享受,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上学坐公共汽车,吃饭到公共食堂,他“从来不摸钱”,更不要说有国外存款了,就连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战争年代,他所有的财物就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他的最大财富就是书和文房四宝。建国后,依然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从不用补品,他的一件睡衣,补了73个补丁,一双拖鞋补了又补。
  1944年,他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为人民服务》,他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他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955年,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时,惟有他一人被评为行政一级,他恢谐地说:“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太不够朋友!……”毛泽东沉思片刻后笑着说:“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嘛!”就这个级别,一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斯人已逝,他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珍宝和永久的怀念。不说他是完人,但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讲他能永生,但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
  《沁园春o雪》这首气吞山河的诗篇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奋发进取,奋然而行,这就是毛主席咏雪词的永恒魅力。
  时至今日,仍有的“词坛高手”对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不以为然,存有微词。深感自已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未能赶上“陪都”重庆那个时代,否则,也来个“欲与毛公试比高”,说不定将毛泽东比下去。不过不要紧嘛,“天生我材必有用”,今天你也可以拿出你的“毛泽东级”的《沁园春》来,让世人瞩目。说不定会“冠绝千古”的。
  甚至还有的人采用卑劣手法,无中生有地说:传闻此词出于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之手。并煞有介事地说是胡乔木临终遗言。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作于1936年2月,而胡乔木1937年到延安,1941年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胡乔木曾在《咏毛泽东诗词》一诗中感慨地说:“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再说毛泽东、胡乔木都有诗词作品在,它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字风格,明眼人一看皆知。靠造谣过日子的人可悲啊!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暴英雄显示不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