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曹操传修改器 曹操 真的那么聪明吗

怎么向孩子解释「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这个问题?
为了避免再一次被当做知乎用户低龄化的典型,我学着给问题标题加上了一个"怎么向孩子解释",我太他么机智了! 三国真是一部好书,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在无法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阶段,三国绝对是分析社会、了解人心的绝佳素材。 学而不思则罔,现在回想起来,我看三国的时候,思考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成了我了解社会科学的动力,思考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 隐约感觉到这涉及到现代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关系,涉及到知行合一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残酷的现实……最重要的是,涉及到文科生对他们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态度。 但是,有一句名人说得好,但是前面都是废话。不怕各位笑话,我至今没有通读过原版三国,对经管理论亦大多是道听途说,唯恐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就乖乖来知乎请教了。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被我混乱的描述干扰了思路。有什么知识、经验和见解,只管丢过来吧,我是快乐的伸手党,就酱!
按票数排序
这并不是一个低龄向的问题。从古至今,有无数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提出过数十种建设性设想,得出过许许多多互相矛盾却又合理的结论。但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定论。也因此,这个问题比你想象的要更有深度。既然题主的问题改了,所以,我想来叨逼叨几句。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曹操入兖州不久,兖州刺史刘岱身亡,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当时,兖州有张邈,有鲍信,有陈宫,有万潜。难道这些人真的就这么差劲,自己领不了兖州牧,却偏偏要让一个刚入兖州的曹操当头领?我认为,除了因为曹操背后有袁绍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张邈如果领兖州牧,鲍信会服气吗?陈宫上位也是如此,鲍信上位恐怕也不能服众。于是,得到袁绍支持的曹操,成了兖州本土势力唯一能够认同的人选。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需要找出一个代理人。然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代理人的大旗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心态,始终贯穿着三国谋士们的心。张邈陈宫叛变曹操,但他们自己不领头,而是推举了一个代理人吕布。除了考虑到吕布的西凉兵强盛之外,作为领袖,他也能够被兖州大多数本土大族认可。贾诩先投李傕郭汜,后投段煨,再投张绣,最终归奔曹操。他为什么不自领一军,自己单干?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大化。如果贾诩领军,西凉兵不会服气,段煨军不会服气,张绣军不会服气。制衡贾诩的,是军队。因此,他需要为自己找一名代理人,一个能够获得士兵支持的将领。当他发现这名代理人的前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他。荀彧,居中持重,机鉴识人,牛不牛?郭嘉,算无遗策,世之奇士,牛不牛?但他们一样需要让曹操来代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自己单干。因为,曹操不仅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而且比后者眼界宽,目光远,能力强。徐州牧陶谦死后,陈登、孔融、糜竺等人劝谏刘备领徐州事,也是相同的道理。孙吴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东吴谋士们之所以会辅佐孙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的武力征服。换句话说,他们是被迫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陆逊。作为陆家唯一一名有出息的人,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最大化,陆逊不得不去辅佐曾经的仇人做代理人。东吴谋臣大多是摄于武力才来投靠,这其中有不得已为之的心态。孙权晚年的狂暴和乖戾,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对这群在孙家淫威之下的谋士,他根本无法做到如曹操刘备一样信任他们。所以,陆逊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孔明庞统蒋琬费祎,无一人如他的下场那么凄惨。那么,说到这里,我要说结论了。谋士们之所以不会单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要么受到制衡,要么,那不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辅佐一个领袖,要比他们自己单干,获得的利益更大。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说真的,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几乎每一个派系甚至每一名谋士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如果把他们全部分析一遍,那就太长了,我懒。所以关于你的问题就分析到这。然后我想针对你的问题描述,说两句题外话。书摊上总能看到一些书,他们大多数的名字可以归类为:《从三国看现代企业管理》、《跟着曹操学人事》、《像刘备那样做领袖》。马亲王说,凡是书腰上写着“XX圣经”的书,其实都可以烧掉。但是,他忘了烧掉以上这些书。从三国你能学出来什么企业管理规则呢?曹操建立的魏国,是一个根本制度并不完美的国家。在曹氏统治之下,世家大族的利益受到严重排挤,最终,不满的士人们选出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司马氏,并毫无羞耻的取代了曹魏建立晋国。如果你看过《权力的游戏》,你会发现,当龙母攻占弥林之后,她遇到了和刘备相同的境遇。外来的军队,外来的政权,与本土势力之间的格格不入。当刘备率领军队进入益州之后,他面临的是原本就充满矛盾的东州军和益州本土士族。刘备、诸葛亮,两代领导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荆州系、益州系、东州系,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交织在蜀汉政权中。当这个政权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本土士族便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它。至于东吴,更不必谈。孙策气势汹汹的得罪了士族,最终被士族所杀;孙权上台后,曾利用过这些本土士族,但最后,他也不得不下狠手进行压制。要是按照魏、蜀、吴三国的路子管理公司,不倒闭才怪。最多,你也只能从三国里,学到一些人尽其用、才尽其职的人事管理法则。但如果真想学这个,大可不必学三国,远有苹果、微软,近有百度、联想,还不如研究一下这些成功的公司。三国,是实打实的人命在拼,其争斗的烈度,远不是几个因破产跳楼的董事长能比的。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正理。就这样,洗澡去。...................................评论区有大酋长的干货,请各位火速去看
很多人鼓励,继续更新在后面------------------------------------------------------1.环境因素:因为传统儒家思想,没有谁天生下来就想着造反当皇帝的或者佣兵自重的,当时大部分人最高的精神政治诉求都是想成为一代贤相或者一代名将,所以后来刘皇叔「兴复汉室」的口号才这么有深入人心,喊了要是没用刘备才不喊呢。来一起想象一下,诸葛亮代刘禅称帝?好吧,你估计根本想象不出来,实在太难了...所以很多谋士不单干是「不愿意」以下摘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不排斥曹操当时被人骂“汉贼”骂的实在窝火所以耍一下政治手段,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曹操这人还是比较性情的,这段话应该是实话。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连曹丞相以前都没想过自己会干成这样的,人家也希望自己是“治世之能臣”,可惜天不遂人愿,假如我曹操不这么干,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附录:所以教育孩子如果要成大器,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别老是想着跟着社会既定的规则走,不然只会成为别人设定的框架中的螺丝钉2.心理因素:带头造反是要掉脑袋的。历史书上都说当时萧何和曹参推荐刘邦当老大,是因为刘邦王霸之气,性格之类肯定能成大事巴拉巴拉一堆,每次看到历史上这么记载我就觉得这些“史学家”真会马后炮。我国的历史记载,人牛逼了封侯拜相了,所以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带着“祥瑞”的,什么怀着龙怀着凤怀着老虎怀着麒麟什么的,哪来这么多神兽给你怀;还要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天边出现彩虹最好太阳西边出来地球倒着转,真是辛苦天上各路雷公电母了,每天啥事不干就等着牛逼人物出生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呢,谁要是15年前当着马云面说你以后一定能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估计是个人都要笑了。现在你再说一句谁敢笑试试?所以其实是萧何曹参都知道这种脑袋栓腰带上的勾当是枪打出头鸟滴。当年赤壁之战孙权不得不联刘抗曹的原因之一是鲁肃说过众人皆可以投降,唯独孙权不可投降。因为张昭等人投降了还能加官进爵最差也告老还乡,你确定你还能活几年(抱歉原文找不到了,后面这句是我补充的)举例:有个男的跑你家来睡了你的老婆,你现在有机会竟然不弄死他还留他在家里继续住?曹操估计不同意,古来帝王估计都不同意所以教育孩子做人要低调,别老是动不动年轻气盛出风头,小不忍则乱大谋,爸爸妈妈后半辈子都靠你了你别给我出去瞎折腾3.性格因素:很多谋士都比较了解自己的能力其实是在乱世当不了老大的,毕竟活了那么久了自己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就像我知道自己以后一定当不了大官一样,就算当了也是大贪官,这个不太利于后辈积德,还是别当了。所以教育孩子做人要自己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可以从小培养4.时机未到:司马懿这货藏了这么久才把刀子露出来,又有多少个“司马懿”其实一直在藏着苦于没找到机会啊所以教育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些话我爸妈从小唠叨到我大...5.硬件条件不足:以前出来创业比现在出来创业还是要难很多的,现在是只要你在不知道哪个微博号或者微信公众号看来一个idea觉得还挺不错,然后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满大街一喊“就缺一个写代码的了”,再然后你就可以去忽悠风投拿钱进入所谓创业者的行列了。但是以前不一样啊,以前你创业要很多很多钱(至少要有个财团能支持你),要新颖的口号(比如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比如奉天子以令不臣都比较响亮),要兵(冷兵器时代士兵的数量意味着绝对实力,不像现在某大国十几亿人口却只能天天YY「全国人民吐口唾沫淹死就你们」),要谋士要武将(他们出来跟着你干背负着同样的压力),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士族支持。所以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想起来永远比做起来简单。尤其是做一件大事,需要把很多很多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做事情要大胆,但不要大意;要肯干,但不要蛮干。想到了继续补充,以上大量内容纯属主观臆测,轻喷。有与史料不符的地方麻烦知友留言并提醒,谢谢
小朋友,你看,那些大企业大财团,可都是需要职业经理人的,连国有企业,也是要有专业的管理干部的。问:“什么是职业经理人啊?”答:“自己没有资本,但是知道怎么运作资本去盈利的人。三国的谋士,就是没有足够的武装、势力范围,或者人脉声望等软实力(主要是没有“足够当一把手”的这些资源,并不是说没有资源),而只能通过军政事务的才能,服务于资源充足的领导者,从而参与权力的游戏的人。”
最近没积极性只想说一句。钟会就思考过这个“孩子们”的问题,后来他死了。
之前答了一个基本一样的问题,复制粘贴自己的回答如下:答曰:有帝王之才,有偏霸之才,有王佐之才,有谋主之才,有参谋之才,有顾问之才,有记室之才,有帅才,有将才,有陷阵并内军虎贲之才。盖才具殊异,倘强使王佐才为帝王,则无所措手足;强使帝王才为谋主,必代其主而自立。参谋不能为孔璋之檄,记室不能建子房之策,此天然之理也。当楚汉相争之时,帝王才则刘季;偏霸才则项、黥、彭、田;王佐才则萧何;谋主才则张良、陈平;参谋才则范增;顾问才则叔孙通;帅才则韩信;将才则周勃、曹参辈;陷阵虎贲才则樊哙辈是也。当汉末之际,帝王才则曹刘;偏霸才则二袁、吕布、孙氏;王佐才则郭嘉、程昱、二荀、诸葛亮、周瑜;谋主才则庞统、法正、审配、沮授、田丰、郭图辈;参谋才则虞翻、阚泽、费祎、蒋琬辈;顾问才则张昭、陆绩、韦昭辈;记室才则七子辈;帅才则陆逊;将才则二曹二夏侯、张辽、徐晃、于禁、程普、徐盛、丁奉、吕蒙、蜀五虎、魏延;陷阵虎贲则典韦、许褚、周泰、甘宁、凌统辈是也。关羽、张飞向号万人敌,亦陷阵之将。当隋唐之间,帝王才则李渊李世民;偏霸才则窦建德、王世充、李密、刘武周;王佐才则房、杜,魏征差相仿佛;谋主才亦房、杜,而长孙无忌差相仿佛;顾问才则裴寂差相仿佛;记室才则温大雅;帅才则李靖、徐世勣、苏定方、裴行俭;将才则张须陀、程知节、侯君集;陷阵虎贲则秦琼、罗士信、薛万均、薛万彻、张公瑾、裴行俨、尉迟敬德、单雄信、李元吉是也。上皆大略言之。
脑洞大开……原问题是:怎么向孩子解释"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许多童鞋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进行了回答。但脑洞大开的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决定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反思。1.为什么孩子会认为聪明就应该单干呢?什么是单干?单干就是自己拉一票人马,做大王,贯彻自己的意志,小弟都听我的。同时中间还包含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不聪明,不能干就不单干,就依附他人,就应该听别人的,小孩子就是这么想的了,大人呢?是不是看出点什么东西了?这就引出我接下来要进行的一个对中国传统思维的反思了。2.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想要成为权力中心的磅礴野心。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国家被看作一个更大的家庭,君主是父亲,是网络的中心,有义务呵护每个国民,促使他们遵从家法。而国民有受君主训斥的责任。小到家庭关系,大到上层建筑,都是同构的。中国,或者说受儒家文化圈的影响的人,都有这种差序格局思维,人人都试图成为权利的中心。不记得具体是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么一段话:中国人都是攀缘(岩)植物的种子。(即:一心往上爬)3.回过头去反思小孩子的思维,是呀,这么聪明的的谋士,当然应该是以自己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权利网络呀。干嘛依附他人呢?聪明人,能干人就应该让他人听自己的,为什么要去听别人的?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所以有人批判中国人说,中国人就是:要么你跪着,要么我跪着,反正不会跟人平等相处。这话虽然失之于极端,但话糙理不糙,这个批判可以说是深入东亚人的骨髓呀!看看那些要死要活疯狂的粉丝群体,这绝对是东亚的特产……儒家文化圈的特定产物……虽然传统的宗族观念已经逐渐消失了,但这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模式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当前的中国人,小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接受了这套思维方式。这才是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源。(真诚的说,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不自觉的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症状……囧……)4.那么这套诞生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真的适合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么?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和集体主义倾向相吻合的这种思维模式在工业化社会同样还是有其积极价值的,至少在当代社会的工业发展中,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能说和这种思维方式没有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智的进一步觉醒,人们越加追求个体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显然和曾经的那种要么依附别人,要么控制别人的思维模式是矛盾的。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合作是在此基础上的分工协作,每个个体都是这个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如同木桶效应,短板决定了木桶的最终成果,每一只板都对这只木桶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无所谓谁更重要的问题。某些人批判中国人缺乏合作意识显然是有的放矢的。在面向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组织扁平化,去中心化成为一种潮流,传统的组织架构模式在逐渐解构中,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这种面向自组织向的合作组织模式,显然需要一些改变,需要人有更多的独立思辨能力,需要更多的对他人观点的包容理解,这两点都不是传统思维模式的长项。都有更多的可改善之处。5.怎么向孩子解释"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所以,我认为不仅仅是向小孩子解释社会分工不同的问题,更要改变提这个问题背后的那种思维模式,让他更多的去理解人人平等的思想,独立思辨的能力,对他人独立观点的理解包容,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能力,平等合作意识。工作无贵贱,无论身处何处,都应该保有独立思辨的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对于维护协作共同体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吧,先到这里,自我感觉很良好……能留个赞不……
我也尝试过亲自上战场,然后,卒。——落凤坡的庞统
这个挂了很久的题目。。终于倒出空来答一发。。这个问题我有兴趣!首先,这孩子能提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先赞一发!其次, 的答案很不错!我来狗尾续貂一下。。其实,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单干?不如换个问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单干?第一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不管是曹操的大士族资源,刘备的皇室威望资源,还是孙家强大的武力资源。。无论如何,这些在当时都是稀缺资源。。但稀缺不等于没有竞争,所以曹操要与二袁对抗,决定谁是正宗的大士族代理人。。而刘备则吃掉了刘表,刘璋。。可以说是巧合,但也并不完全巧合啊。。而等到所有刘姓诸侯都没了以后,大耳贼就彻底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皇室代言人。。。(腹黑一下,阿丕受禅的时候,大耳估计心里各种熬出头的感觉。。。“老子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啦!!”)孙家算是白手起家的打工皇帝,靠自己逆天的武力在江东四处出击,打击各种地方土豪势力,来树立自己家的霸主地位。。这些都是郭嘉荀彧诸葛周瑜等所没有的。。。而另一方面,还有个人能力问题。。曹老板可以在所有联军不敢追董卓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追。。虽然在荥阳被徐荣一顿猛K输了,但依旧是敢为天下先的典范。。。而许攸的到来,让曹老板鞋都不穿的冲出来,也彰显了其求贤若渴天下归心的大志向。。皇叔方面,能够从小结交豪侠,吸引投资人。。还能对待小弟好过对待妻小。。。这都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俩还都是打仗的一把好手。。。。文武双修。。。就算是渣权。。。也在政治斗争方面展现了与父兄差异极其巨大的天赋技能。。。能让那么多属下郁郁而终。。。曹老板都自叹不如。。想想看那绿油油的眼睛。。真可能不是孙坚的种啊!以上这些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结合了这两方面来看。。。再牛B的谋士也无法拥有啊。。。另外一个层面看,即是大酋长所说的那个原因。。。世家相传的问题。。汉末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它和春秋战国之间还没有彻底切断。。所以袁家和荀家,甚至孔家虽然都是世家大族、官宦出身。。但官宦和官宦是不同的。。这些大家族成立之初的原因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是春秋战国的贵族一直延续到汉末。。如荀孔。。有些是在汉朝形成的,由于军功或家族出了大官。。如袁曹。。而晋以后,除了孔家,就再没有学者传家的大族了。。这样的构成就导致,谋士们大多是前者出身,而军阀们一般是后者出身。。谋士们又如何会有单干的意愿,并且还能够跟军阀们抗衡呢?所以他们既不想单干,也单干不了。。。谢邀
看过动物世界没,狐狸智商高,见到比自己大的就跑。大象看起来很迟钝,那吨位谁敢惹。光有智谋并不够,做boss要有眼光,有胆量,还要扛得住风险。不能以偏概全,但往往聪明的人考虑问题多,适合建议而非决策。
领袖一般是风险爱好者,谋士是风险规避者,领袖失败下场就是死,风险太大,谋士可以弃暗投明,风险较小。
有三个原因,嗯,也可能是超过三个,只不过,个人觉得这三个最是首要。一,谋士都擅长出谋策划,对于执行方面就不是很擅长。一些人,可以把事情分析得非常详尽,但叫他执行,可能搞得一塌糊涂。事后分析,并非他的策划有问题,是在他执行时不到位。一旦把他的计划交给别人执行,就会圆满达成目标。想得太圆满,执行时反而会有眼高手低的障碍。相比下,事情考虑不周详者,在勇气在加成下,反而能够闯出一番事业来。二,谋士大都接受儒家思想熏陶。什么侍奉明主,辅佐,学成贷以帝王家,这些都是为臣之道。从来没有教他们出来当主子。束缚于这样的观念底下,鲜少有能打破这层障碍者。三,这些精于算计者,除了算计别人外,对于自己也是略知一二的。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清楚,自然也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了。此三点也非常适用于现今状况,先是勇气,接着是观念,再来就是自知之明。具备了,自然就能够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啦!
我终于可以霸气地说一句:不同意上面的所有答案!问题的核心是“怎么向孩子解释”,是孩子,孩子啊!你说那么多趋利避害、豪族选出的发言人之类的有用吗?孩子关心这个吗?真以为孩子像你这么苟且偷生或者说接地气啊?对于孩子来讲,延续祖宗的富贵与荣耀不是最重要的,开枝散叶生许多后代不是最重要的,捞钱捞女人也不是最重要的!孩子要那么多富贵干什么?孩子要大美妞他会使吗?孩子自己都是孩子再生那么多孩子干什么,抢玩具吗?!这些对孩子来说没有丝毫吸引力啊喂!孩子想要什么?当英雄啊!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主角光环,并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人所有的才智、武艺、技能都应该服务于这样的一个理想中。他们不会像你那样考虑人脉、资源、制衡、影响力、领袖魅力以及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也不需要考虑这个!一个八岁的孩子趴桌子上画颍川豪族关系图你觉得这正常吗?你孩子从小就这么木下直你应该感到脊背发冷吧!你再想想,自己中二年代想做的是曹操还是贾诩,还是那个没活几天就挂了的郭嘉?连刘备你都瞧不起还会扯这些犊子吗?而你儿子,连!中!二!年!龄!都没到啊!所以你要做什么?你未必是非得需要给他解释个一二三,世界上也不是什么道理都能用嘴说清楚。这时候,反问一句“你觉得呢?”,启发他自己想,那就行了。独立思考比结论重要啊!
有一些很聪明的人,但也许他们口才并非绝佳,又或是气量不够宏大,只能出点子,不会拿主意,有时“扛不住事”,于是不能为人主。刘备入川时,庞统苦劝他向刘璋发难,刘备几次都以同宗兄弟不忍加害为由拒绝。其实刘备之所以拖延再三,是因为他要“广布恩德,以收民心”,操之过急,恐怕将来坐不稳益州。这一层庞统就未能想到。可见谋主和帝王还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的。
谋士会的是解决问题,主公会的是发现问题创造机会。谋士单干,就不知道该干嘛了。
看一下刘邦起事时推选大哥的过程就知道了
我不知道楼主玩不玩游戏,我用游戏的例子说明一下。比如说无尽之剑,其中分为主武器和攻击性宝石,那么两者相加才有最高攻击力,但是宝石是无法单独使用的。谋士+主公+武将才是最高功力,在没有武将或者武将不足的时候,就需要主公不仅定大方向还得上阵杀敌。而谋士得作用是提出详尽的可能,做出初步以后后续的战略放向,当然由于谋士和主公水平的高低,谁在这个关系中占主导不一定。比如说曹操,曹操的智慧就要高于他的智囊团,同时本身智囊,主公的水平都不低,而且武将数量质量也不错,所以才占据北方。相反的可以说刘备+诸葛亮或者再上庞统这个组合,两军师智能超过主公几个水平等级。刘备最后只是做出选择,但是从不制定选项是什么。但是如果说单要诸葛亮统领三军取主代之,名分上说不过去。而且国家之大,一个智慧详尽的军师也不能全完取代主公做出最后决断。就算最后北伐也只是最为三军统领而非国家主帅。诸葛亮况不能单干,更何况其他人。而且将
是什么难求的,一位谋士需要多大的魅力说服他们为自己干活呢,单以谋士身份不够,要是说服这帮人就不是谋士而是主公了。
看王小波说过,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大意是:人都在做着两种事业,一种是类似于棋手,他的成败取决于最坏的那一手,另一种人则是哪怕平平无奇,只有有一次闪光就会成功。当然我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谋士(士族)镇不住武将(豪强),比如谋臣(士族)可以改换门庭,没机会(诸葛亮)等等等等。很多时候都是主公问计,然后各有各的意见,然后主公选,猜错了主公负主要责任,猜对了升官发财,主公没了带着家族改弦易张,主公称雄了变成了肱骨之臣。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这个问题已经很多人回答过了,我只是对第一回答不是很认同,故此写下一些浅见。
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要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没有比自己带头分蛋糕更大的利益了。所以“为了利益最大”而找代理人的说法,我不认同,非不想,实不能耳。
我认为对于聪明人来说,能够自己单干的时候都会拉出来单干的。当然我说的单干不是从原公司拉出一票人来另起炉灶,而是拉起一票人把原公司吃掉,俗称造反(事实上曹操刘备他们也不可能向荀令公诸葛丞相等挥手告别让他们在隔壁开个公司良性竞争,皇帝只有一个,拉走我的人我的兵我的钱去做诸侯,这不就是反叛么?)。因为当你有实力单干的时候,你已经属于“功高震主”的范畴了,如韩信,他不单干,刘邦也不会放过他;赵匡胤,他不单干,手下也不答应啊。所以三国谋士们不单干,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自己远远没有到那个级别。
为了很好的回答题主的问题,我们就不考虑谋士们主观上不想单干的可能性好了,假设荀令公他们隔三差五的都会琢磨如何单干这个技术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他们让他们没有迈出这一步呢?
第一、没有兵。这是核心问题,也是从始至终都制约着谋士单干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袁绍,封疆大吏;曹操,地方豪强;连董卓这种纯军队都可以割据一方!而谋士们呢?荀彧是带着几个亲戚,诸葛亮是南阳布衣,其他有地方宗族的代表着如蒯良蒯越兄弟,但手下都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军队。这就使得前期阶段谋士都得依附于军队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那待到后期身居高位呢?这手下总有兵的吧?也难。对于谋士,曹操们都是:郭嘉,来,说说你的看法。而不是:郭嘉,来,你带一票人去进攻。兵权都牢牢控制在夏侯家族、曹氏家族这些亲属或是关羽张飞、程普黄盖这些老部下手里的。文官系统想要渗透进军队,是很难的。而且就算你手下有军队了,你能控制住么?他们是你的心腹么?你登高一呼确定不会有手下把你剁了去领赏么?钟会就是典型例子。
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一只如臂使指绝对忠诚的成规模军队,想单干,也就只是想想了。
第二、夹带里没人。三国谋士们都可谓是一时人杰,但是谁都不是全能的,想要另起炉灶得手下有一整套班子才行。荀令公可以管后勤调度,但谁管战场指挥?郭嘉倒是可以战场指挥,但谁管法令执行呢?事实上就是,要维持一个政权的正常运行,这群谋士少了谁都不行。单干之后得迅速弥补各领域方面的空缺,这样才不会引起政局动荡。李世民的秦王府,就是干这个的。
第三、单干是门高风险技术活,不但要自己很牛逼,还需要敌人很傻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造反的成功率其实是很低的,只要政局稍微稳定,领导者智商正常些基本造反者都得歇菜。不说钟会了,就是司马懿,要是曹操在世的话,我就借司马懿一百个胆子,他敢造反么?曹丕在位估计他都没啥想头。在一个明主手下干过再想另起炉灶的事,要比从来没给人打过工自立山头的要困难得多,不得不说一个杰出的人是能让人高山仰止自惭形秽,难以再起二心的。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唯一一位有能力单干却没有单干的,就属诸葛丞相了。他德高望重,手握兵权,军中也有诸葛派系,连刘备都有可取而代之的遗命,却忠于蜀汉直到生命的尽头,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古时文人士子的典范,千年以来受万人敬仰吧。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都提到了,但是可能解释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我来阐述一下吧。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能力问题,第二,性格问题。首先说能力,争霸天下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或者说,领导力当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不是智商,不是性格,不是资源,不是地位,不是人脉,是凝聚人心。凝聚人心靠什么,前面说的那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凝聚人心的某一个方面,但也只是某一个方面,如果不具备其他方面,或者在某些要素有了明显短板,对于谋士来说,一般是情商和人格魅力方面的短板,那么,凝聚人心就无法做到。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能把所有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的人才会最终问鼎天下,这一点,是刘邦胜过项羽的原因,是我党胜过国党的原因,是所有胜者的共性,所有败者的缺憾。排名第一的答案说,要寻找代理人,为什么要代理人?就是因为总有些自己无法凝聚团结的力量,只有借助他人的势才能做到。第二,性格问题,这里的性格,不是指情商这些,这些可以归类在第一个原因。这里所说的,是一个人是否有争霸天下的志向和决心。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去登临绝顶的,在那个位置上,不仅仅意味着权力、光荣,更有压力、责任,有些人,不想去承担那些压力,有些人天生就不够果决坚定,有些人根本无法做到百折不挠,这样的人,只能去做辅佐的职位。这些,就是现代所谓的企业家精神所涉及到的了,不是所有人都有企业家精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冒险,去承担压力,去做出决定,然后不折不挠地去执行。不是没有谋士,最后成功地反客为主,在三国里,最明显的就是司马家族,可是显而易见的,司马家族的人,是具有企业家的那种野心和坚毅的。所以,对于那些谋士来说,很多人想都没有过这种想法,也有一些,做梦的时候会想一想,但他们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也不想去被逼着成为那块料,对于聪明人来说,总是愿意去做一些投入产出比尽可能大的事情。
简单说就是他们是真聪明,知道最应该站的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曹操传修改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