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黄帝曾向广成子问道,请问微商是怎么一回事事?

道常无名 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1)_读书频道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道常无名 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1)
  乙酉年十一月 天气  今日心情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尽管敬王一再挽留,我还是要告老还乡了,毕竟年岁已高,再在朝中也不合适。这几天朝里很多人来送行话别,其实意思也很清楚,不仅是送行,大概还有“天涯一别、永不相见”的意思吧。想我这么大年纪了,怕是来日不多了,洛阳到我老家苦县虽然不算太远,但是一则退休了我也不好总跑来京城叨扰人家,二则大家也都政事缠身没什么时间去看我,一起共事几十年,这一分别恐怕就是永别了,所以大家也都不放松,搞得气氛很忧伤。  在送行的朋友中,也有人对我平日里的一些说法表示赞许,例如养生之道等等。  这些赞许对我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对于自然的感悟也只有我自己才能明白,我从未想过因此而留下什么赞誉,我只希望自己能融入循环的自然中。  送别者的赞誉让我略略不快,我从来没把自己看做什么高人神仙,我就是自然中的一个小小水滴。不过说起修身之道,有一个人却让我非常佩服,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广成子。  据说广成子是和黄帝同时代的人,生活在数千年以前。广成子究竟何许人,现在已经很难在正史中查询到了。不过通过后来各种书籍里面记载的关于广成子的一些语录,倒是可以看出来,他绝对是一个高人。  广成子住在甘肃平凉的崆峒山里,据说黄帝去见他的时候他已经一千二百多岁了。黄帝问广成子:“我听说您老先生在这山里修炼了一千多年,已经成仙了,您说道的精华到底在哪里?我也想悟出天地间道的最高境界,然后把它转化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得五谷旺盛,百姓安居乐业,百官心悦诚服。您说行不行?”  广成子听了黄帝发问,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了指外面阴雨的天反问:“你说今天有没有太阳?”黄帝不解,便回答说:“当然没有,今天是阴雨天,哪来的太阳?”  广成子听他这么回答笑道:“不然。其实太阳每天都有,只不过今天被天上的云雨遮住了而已。你刚才说要领悟道的精华,再转变为可以支配万物的力量,其实不妥。你要做的,应该是去探求万物的属性,掌握一个客观的规律,然后顺应这个规律去办事,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比如说你想要五谷旺盛有个好收成,那你就潜心观察,掌握五谷生长和四季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其中规律,在最合适的时候播种,按照五谷的习性精心侍弄,这样到秋天自然就有好的收成。要是违背了这个规律,你非要在寒冬腊月种稻子,就是活神仙也没办法能获得好收成啊。领导百官也一样,靠的是你自己的品行和人格,否则你就是权术用得  再好,他们心里也不会臣服的。”  过了不久,黄帝再次上山去向广成子请教修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所谓自身修为的最高境界,不是所有常人都能悟出的,简单说来,就是‘贞静自守,慎内闭外’。一个人一旦修为达到这个至高境界,就会显得庸庸碌碌、浑浑噩噩,随时都在入定状态。不看不听周围的动向,凝神屏气,追求自我完善。心里平平静静地观察其他事物,一定比常人洞察得更深。如果真能达到这种修为状态,就可以不伤一个人的身、精、气、神,进而长生不死了。所以,当你只有达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的修为境界,你才可以守住元神,肉体才可以由此得到长生。我终生居住在崆峒山修道而不问世事,因此我修道一千二百年了,至今我的身形也没有衰老。”  在我看来,黄帝不可能做到不看不听周围的动向,一心修炼,他真正要学的是如何治理国家,这和现在的帝王是一样的。而治国就要顺从自然之道,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不可见,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王侯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_道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594贴子:
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收藏
轩辕听说住 在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这黄帝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轩辕之丘,用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 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这次去,他已四十来岁,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摆起威仪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一日,过了泾河,车仗停在山下。可是 山层峦叠嶂,岩崖危峻,却无路可上。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着说:“我们歌舞 起来,仙师也许会下顾。”黄帝点头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这时,、二位仙师正在对弈, 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在山下。”广成子早知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一只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 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 怅然若失,望望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 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创天文、、书契,等等。教民,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内经》。后来在坂泉战胜,在擒杀,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治武功,显赫彪炳。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他 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上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 “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 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一路上,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 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 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 山后来就叫“望驾山”。回国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 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 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李白在《飞龙引》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 ”,“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上面问道这个故事对道家之修炼很有启悟;作为,成道之过程自是给华夏子孙演绎了一个悟道成道之范例。很多悟道人在论,何为无为?很多悟道人在论,如何长生?也有很多悟道人在论,修道是否要出家?当您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的体悟成道之过程,也许很多答案就在其中.通过记载,成道大概分三个阶段:(1)追求对道的认识--是为悟道;(2)得高人指教回世俗修道修德--是为修道;(3)道成有高级生命接引离世去天上世界--是为成道。俗语:言教不如身教。用自己一生的历程给华夏子孙后代演绎了东方人类生命存在之意义,及其终极目地。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问自己,当人之生命意义?经历一生的凡人,心满意足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做主,在不断的选择之中,造就了自己现实一生的履行,可是在最终的死亡面前,在彻底的无望,心灵的期许化为灰烬的黯然,生命理性的一面就开始复苏,回头看待自己的一生,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叹:原来人生就是一场空无,原来人生是注定的一场戏,原来,自己的人生大事,生命的转折,都是被命运所注定好的安排,为什么这一切的感慨,非要等到生命结束前,才会有如此明确的认识理解?人生的太多苦难与不如意,导致人不管在那个阶层都没有三天好日子过,你想想自己过的前半生,是不是几乎隔几天就会有不顺心的事发生,家里的,社会的,物质上,情感上的不如意不顺利,人的一生,就在这些矛盾、苦难中渡过,最终去面对生、老、病、死的结果。    难道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受罪而来吗?难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吗?悟道的人看明白了这些,才去找寻生命究意的意义,对道的探索和在人世间的修道修德(修炼)中,悟道了生命本来的面目,看到了宇宙众生真象,也知道了人类生命最终的目地,就是返本归真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黄帝问道广成子---大家悟一悟
12:07:36 | |
&住在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远古仙人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于现甘肃省内),于是不顾路途遥远,风尘仆仆地前去拜师问道。黄帝在四十来岁时第一次去崆峒山求见广成子。这时他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天子,于是不免摆起了国君的架子和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向崆峒山进发。为了表示诚意,黄帝在崆峒山下,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边舞边唱,喧闹声振动山谷。广成子现身与半空云端中,语意深长地对黄帝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广成子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无功而归。
黄帝反思广成子的话,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伟业,受到后世敬仰。传说文字、养蚕、舟车、音律、医学、算数、婚姻、丧葬、等都起源于黄帝时代。
黄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一直思念广成子。又过了大约六十年的时间,黄帝在一百岁时决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这一次黄帝单独一人,悄悄离开轩辕之丘上崆峒山。这时的黄帝学会了谦恭,于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长者(仙人赤松子),赤松子指点黄帝说:“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这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黄帝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
广成子早知黄帝又来求道之事。黄帝的心诚、志坚感动了广成子。当黄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之后,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回国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在一百二十岁时,黄帝乘龙白日升天。
黄帝两次拜师问道,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至诚程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也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第一次,黄帝虽然心中向道,表现出一定的敬意和诚意,但同时又表现出自大、浮躁之心。黄帝虽然见到了广成子,但并没有得到道。第二次,黄帝没有了自大、浮躁之心,其向道的诚意、毅力、吃苦精神终于感动了广成子.
大家悟一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黄帝问道广成子 - 简介
住在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远古仙人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于现甘肃省内),于是不顾路途遥远,风尘仆仆地前去拜师问道。黄帝在四十来岁时第一次去崆峒山求见广成子。这时他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天子,于是不免摆起了国君的架子和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向崆峒山进发。为了表示诚意,黄帝在崆峒山下,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边舞边唱,喧闹声振动山谷。广成子现身与半空云端中,语意深长地对黄帝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广成子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无功而归。& 黄帝反思广成子的话,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伟业,受到后世敬仰。传说文字、养蚕、舟车、音律、医学、算数、婚姻、丧葬、等都起源于黄帝时代。& 黄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一直思念广成子。又过了大约六十年的时间,黄帝在一百岁时决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这一次黄帝单独一人,悄悄离开轩辕之丘上崆峒山。这时的黄帝学会了谦恭,于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长者(仙人赤松子),赤松子指点黄帝说:“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苦,一诚百道通。”&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这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黄帝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 广成子早知黄帝又来求道之事。黄帝的心诚、志坚感动了广成子。当黄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之后,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回国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在一百二十岁时,黄帝乘龙。& 黄帝两次拜师问道,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至诚程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也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第一次,黄帝虽然心中向道,表现出一定的敬意和诚意,但同时又表现出自大、浮躁之心。黄帝虽然见到了广成子,但并没有得到道。第二次,黄帝没有了自大、浮躁之心,其向道的诚意、毅力、吃苦精神终于感动了广成子。
黄帝问道广成子 - 传说故事
  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二郎石”。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岩壁上镌刻的“俯瞰五岳”四个大字,就不必说了。   从此以后,崆峒山大变样,摩天压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罗棋布,奇石到处可见,整日白云缭绕,紫气蒸腾。广成子居于混元洞,感到寂寞时,便邀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下棋消遣。广成子驾下玄鹤,朝夕闻道,也变成一名仙童,随侍左右。仙师对弈,神乎其神,都不动手,棋子却一来一往,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至今山上还有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弯身而立,名曰“观棋松”。传说这里就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下过棋的地方。   山有仙则名。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轩辕之丘,用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来岁,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摆起威仪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过了泾河,停在山下。可是崆峒山层峦叠嶂,岩崖,却无路可上。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着说:“我们歌舞起来,仙师也许会下顾。”黄帝点头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   这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内经》。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擒杀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 “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问道广成子 - 再次问道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至道之极,昏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黄帝回国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李白在《》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9:10:1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