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张40mm口径b4榴弹炮炮弹药剖析图

В ожидании великого советского
  作者:liuzhinewz 回复日期: 02:53:34   ----------------------------------------------------------  日子长着来 慢慢来 等我回去会有一些高质量的暴力的东西 冬天回去带回去的从老杂志上剪下来的苏联暴力的东西一直没时间扫描 等回去扫描出来 打字整理发上来
  号五一节胜利游行彩排    找到了个非常好的制高点 效果不错 这位弟兄看样找了个助手 一个在立交桥上一个在下面 狂拍 除非他是神仙能在立交桥和地面之间瞬移    依旧虎式开头
  80后小鸡依旧笔挺 想磕了伟哥一样兴奋  这回80后上的伙计挺精神 站的笔直 不想前几天那麽搓  其实谁要有条件搞辆这玩意当坐骑不错的 水路两用方便   比如在长沙湘江橘子洲大桥 车太多 天天上下班挤的够呛 一堵一两个小时 有了这玩意 直接从江边大堤开下去 涉水 直接横穿湘江到达湘江西岸 多过瘾 横行无阻 在高速公路上没人敢撞你 超载的货车都得躲得远远的 生怕出事 多安全
  T - 90A型 最新的后代 最新型号屁股后面的枕木不错 很标致 都涂成绿色了
  САУ2С19Мста-С/2S19 Msta - S 自行榴弹炮真正的大炮 偷拍狗仔队一片一样的枕木
  9A317山毛榉防空导弹 最新型号的M1-2  车速比较高 抓拍的不错
  9A39 M1 - 2 装弹运输装填车  就一张照片
  9A52 - 2 龙卷风不断可以看到34桥间的用于射击稳定用的液压支腿
在射击时撑起后屁股 与地面硬接触
不然发射的后坐力会使车辆的悬挂晃动 从而影响第2发以后火箭弹的精确度 撑起来发射更稳定
  S - 400凯旋防空系统   高中低空通吃他是苏军能凯旋归来的重要保障  不要被这个经济型拖车误解
S - 400有543底盘型号的 那个是面对复杂地形的  家伙一样 但分工不同可以看到屁股后面液压支腿的结构
  6K6 Pantsir - S1   铠甲S1也叫潘泽尔S1防控系统  红星依旧 张牙舞爪 暴力复杂的系统 卡玛兹8X8底盘  旁边那个西化了的民用二流货色出现了好几次 不是一个档次的 那个是6X4小轮胎没有越野能力的的二流子放平的旋转周视雷达 长长的导弹 雷达下的有个小舱门的发射操作室刚下完雨 车身上都是水车身侧面折叠起来的栅格状的 带有折叠等车脚蹬的人员操作台
  圆圆的目标照射雷达 纯钢板的强壮的凤尾兼登车用   可以看到液压支腿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   12枚导弹 陆地之最
  9P78 - 1伊斯坎德尔- M系统  使用543接班人的底盘   车里司机往摄像头这看 车里的通讯指挥系统非常不错和谐的外表 邪恶的本质 隐藏杀机
  蛋蛋车紧随其后 露出2枚邪恶的蛋蛋   9T250伊斯坎德尔- M系统的导弹运输车一辆空载的导弹运输车 主要用于展示在2个蛋蛋之间 经常被蛋蛋挡住的装填起吊臂穿着肚兜 红红的猴子屁股露出来了
  失误 不是之间是侧面的装填起吊臂
  Maz - 543M底盘战斗支援车  和猪之前介绍的生活保障车的结构差不多   可以看到前面车顶的2个发电机的通气口 还有前面的空调不错够大的  车屁股车顶上的和BTR系列机枪炮塔差不多的 防空机枪炮塔民用黄色流氓还在那
  老大又现身 俄罗斯SS-27“白杨”M洲际弹道导  气势磅礴 庞大的白杨车队超级奶妈紧随其后性感的屁股世界第一奶妈超级奶妈还是紧随其后
  БРЭМ- 1(布雷姆- 1)坦克抢救车满带笑脸和蔼可爱的大保姆
  结束 又10点了 等会回去睡觉 明天还得早起
  天涯 藏龙卧虎啊,厉害
  好久没顶了,猪爪子了哦
  例行巡逻。。。汉卿兄辛苦了。。。。
  @汉卿制造  21:35:27  上图对比 先是三一和利勃海尔    圆桶装得吊臂是最新得设计和技术 受力最好 三一没那本事 接着用以前得多边形得老设计老技术    .....  --------记得有个帖子专门讲国外超大型工业用地机器的,超级起重机超级铲车超级机床之类的,现在找不到了。哪位好心的筒子帮忙给个地址,不胜感激。    你能发个网址吗?---------------------  
  @汉卿制造  17:04:41  回复潜入女友家————对于研究生 只是张纸 有个蛋用 实际能力决定一切 他们教授几十年都没搞出来的机器我用一个月就搞出来了 这就是实力 你能在大学刚毕业就当总工程师第一年拿八万第二年拿十几万两三年后分股份分红吗 没这个能耐就闭嘴 我要是没资格上研究生那就没几个人有资格了 我是报送上大学保送读研的你有这个能耐吗 保研只是成绩不够不能上   -----------------------------  @汉卿制造 你是哪个学校的呢?科大?……
  国防科大?
  @汉卿制造  21:50:46  民用黄色流氓还在那......  -----------------------------  民用黄色流氓.应该是专门在那里挡路的。轮胎下面地面是干的,应该有负载。。。。呵呵~~~怕黑寡妇冲击嘛~~~
  作者:羊力仙 回复日期: 20:49:29  -----------------------------------------------------  有个网址 是工程机械的 起重机在线网 还有起重机BBS这两个网址非常不错的    我是中南大学的
  作者:zhsn11 回复日期: 21:37:53   -----------------------------------------------------  观察的很仔细 今天在路上手机看才想起来 这个民用黄色流氓一直原地不动目的是什么 看到后面还有车 知道了 堵路的 老毛子太狠了 堵路都堵的那麽暴力     国内就是一个交警一个摩托或一辆警车 老毛子不 干的更绝 直接横一辆卡车用实体去堵 这样彻底的没有车能插进去了 除非暴力的把卡车撞开   那也无所谓 在路上通过的都不是省油的灯 都是狠茬子 随便一辆就可以把暴力插队者撞到路边 清理道路
  作者:zhsn11 回复日期: 21:37:5  ---------------------------------------------------  民用黄色流氓轮胎都是圆的 轮胎下半弧没有扁些 是空载   车子放时间长了 在下雨前就放在那准备好了 所以下面是干的  
  强帖,留记号
  作者:zhsn11 回复日期: 21:37:5    ---------------------------------------------------  现在总算明白了 民用黄色流氓堵路不是怕这些暴力的家伙受到冲击   而是怕有民用车进入 而被这些暴力的家伙压成肉饼 为了保护民用车  
  是怕出现之前发过的这一幕 就一辆暴力级别最低的乌拉尔像削苹果皮一样把一个民用车顶彻底削掉 压扁成人车一体了 何况专用车道上的全是最狠的家伙   卡车堵路目的是保护民用车辆 防止误入再次酿成人间惨剧
  今后有机会搞辆乌拉尔 BTR或543当座骑 无论在什么路上 还是这些玩意安全些
  @羊力仙  20:44:37  @汉卿制造  21:35:27  上图对比 先是三一和利勃海尔    圆桶装得吊臂是最新得设计和技术 受力最好 三一没那本事 接着用以前得多边形得老设计老技术    ...........  -----------------------------  /
  hrhrhr
  @汉卿制造  22:06:15  作者:zhsn11 回复日期: 21:37:5  ---------------------------------------------------  民用黄色流氓轮胎都是圆的 轮胎下半弧没有扁些 是空载  车子放时间长了 在下雨前就放在那准备好了 所以下面是干的  -----------------------------    是的,是空载,俺看得不仔细。以前看过,有些是有负载的。。搞混了
  @汉卿制造  22:28:50  作者:zhsn11 回复日期: 21:37:5  ---------------------------------------------------  现在总算明白了 民用黄色流氓堵路不是怕这些暴力的家伙受到冲击  而是怕有民用车进入 而被这些暴力的家伙压成肉饼 为了保护民用车  -----------------------------  哈哈~~~~对对对~~~~~为了保护民用车~~~~~~哈哈
  我也是机械设计专业的,这一行干了十年,相比汉卿兄,我偏向于自动化精密设备,也更习惯团队协作  对于机械这行,我认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材料和工作母机上,当然精密设计方面也有距离,论精打细算,日本还是很热衷且擅长的  很欣赏汉卿兄的坦率与热情,但要是做我的上司那是很痛苦的,做我的下属的话,我就得准备收拾刺头了,哈哈哈
  看完cctv新闻频道的直播阅兵,哥被鸡婆主持人的唧唧歪歪深深的震撼了,人怎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archives/31219  看看这个怎么样?  好像也很暴力的样子
  作者:sars_vc 回复日期: 19:00:54      /archives/31219    看看这个怎么样?    好像也很暴力的样子  
不错,你看的这个相当的暴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轮式矿山挖掘机之一-苏联的СРс(К)-2000,因为该矿1985年就达到了创记录的5680万吨年产量而上过吉尼斯世界纪录.   
苏联时代,为了开发东方,实现将储藏于东部地区的能源向西部输出的战略,苏联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埃基巴斯图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这个煤矿的褐煤储量有100多亿吨,设计露天开采年生产能力1.2亿吨煤,全部就地发电,并计划在当地建6座各装机4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装 8台50万千瓦机组),所发电力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115万伏交流和±75万伏直流输电线路送到2300公里外的莫斯科郊区,一条输电线路可送600万千瓦。1990年当我国代表团去考察时,勇士煤矿已开始出煤,已全部建成一座400万千瓦的电厂,另一座正在安装设备,第三座已开始土建工程;115万伏交流输电线路已投运,开始向莫斯科送电,±75万伏直流输电线路的设备已到工地,尚未开始安装;为了满足发电用水,还从外地引来了水,在当地形成了一些大水塘。由于是坑口电厂,而且规模特大,每发1千瓦时电的成本只有1个戈比,经济效益很好。  
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宏伟规划烟消云散。但是这个首期投产的“勇士”矿已经建成,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至今仍然在运转中,见证着昔日红色帝国的技术辉煌。远眺从驾驶室鸟瞰整个挖掘机
  这台挖掘机是苏联与联邦德国合作完成,德国在制造露天挖掘机方面有优势,但苏联也有造暴力机器的嗜好,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就制造出了这么个大机器
  作者:战车上的绳索 回复日期: 15:05:29   ---------------------------------------------------------------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在材料和工作母机上 东芝事件之前苏联没有五轴联动数控铣床 照样卫星 航天站照样上天
邪恶的武器没有这这么好的工作母机照样设计制造出来 照样和半个地球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没有应为缺少好的母机而一事无成 什么都不耽误 说明了什么???工作母机只是个工具只是个加工手段 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苏联的材料没有资本主义阵营厉害 那有怎样? 航天飞机 空天战斗机MIG-105 世界唯一成型的列装的太空武器照样造出来 苏联的武器还是达到世界第一 比美国还要厉害 美国的反导拦截试验前几年还屡败屡战失败的多成功的极少很是先进 苏联几十年前早就装备成军了 苏联的落后? 没美国厉害? 说明了什么???材料在武器和装备上在机械上都只是个因素 但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以上说明了什么??? 什么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答案是设计思想 创新能力 还有设计能力   关于工作母机中美蜜月联合对抗苏联的后一直到现在 从德国美帝英国小鬼子进口了多少工作母机 对国内的机械行业起到什么作用吗?答案是没任何效果 现在还是紧跟俄罗斯欧美的屁股后面转 从神州飞船到街上的电动车 出了我们手中的碗筷还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其他基本全他妈复制测绘引用参照借鉴 美其名曰“自主研发自行设计的” 更有厚颜无耻者名曰“世界首创世界第一”骗谁那 就只能骗骗不明白明理的老百姓   关于国内复制多少东西还要我一一举例对应吗 那可以日夜不停对应的永远没有尽头 因为日日夜夜年年月月
现在进行时 就在现在在还在复制   国内的专家教授总工什么首席科学家基本上都只有指挥科研人员对外国的东西进行测绘复制的能力 没有指挥科研人员进行大规模大项目大的东西的创新创造的能力 小的也少的屈指可数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 也有比如外面加点东西改个小小的细节的外形 喷漆颜色不一样等等 之前发的小部分东西已经大家都已经领教过了 国内的专家教授总工什么首席科学家的创新能力还是非常震撼的   科学和机械是不断发展过来的 不断的一步一步的发展 国内那 都是残缺不全的全是复制的 外国出了什么新的东西 发现后搞回来测绘复制造出来 等这些结束后 国外又有的新的东西出来了 接着重蹈覆辙这样无限循环 永远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转 永远当跟屁虫永不疲倦  已经复制习惯了 整个国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直在进行着   还一个是万恶的教育体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 在少年儿童时期就把创新能力彻底的抹杀的干干净净了 所以大学出来的学生没有几个有什么创新能力的 有些大学生比赛的东西都是抄袭外国的 j经过对创新能力彻底屠杀过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创新能力的搞技术大学生进入企业又被体制化了 而这个体制是个复制的体制 天天复制 微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创新 就这样体制永远体制 国内的机械永远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走 创新是什么就是个王八蛋 科学技术乃是雕虫小技 只是一种手段办事的手段 从来到现在还都是不重视技术 技术只是办事的手段    国内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和人际关系决定一切 所以培养不出来苏联邪恶的设计思想 创新能力 设计能力
和欧美那样经验丰富厉害的工程师 大部分永远碌碌无为  我算是02年开始接触研究设计机械军械武器 到现在有9年了 我比上届毕业的研究生还早一年接触进入机械行业   我习惯和善于指挥技术团队进行一些东西的设计研发 我指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还都是设计世界上没有出现的东西 协作是团队中人与人的事 我来安排谁与谁进行配合协作  我加入别的公司是技术入股 我没有上司的我就是搞技术的最高的上司   找个当我上级的人很困难 在我们院除了我们院长外   山河智能的两个股东就是我之前说过的两个人非常不错的老师还有山河的人 之前已经领教过我的能力 我到他们那实习一段时间时 搞得他们有些很紧张   
  作者:越暴力越英雄 回复日期: 20:42:47   ----------------------------------------------------------  爽爽爽爽爽爽 暴力兄直播了 过瘾啊 板凳观战
  @越暴力越英雄  20:42:47  这台挖掘机是苏联与联邦德国合作完成,德国在制造露天挖掘机方面有优势,但苏联也有造暴力机器的嗜好,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就制造出了这么个大机器        .....  -----------------------------  继续,我喜欢这个大东西
  @rkniaoren  14:02:43  不想违法的就看看吧!  /view/bcece3d380ebcfa.html  总之,折叠的一律违法。双刃匕首一律违法。带刀尖的一律违法。不带刀尖的类似西瓜刀的长于22cm的一律违法。  如果你买了个直径超过22cm的西瓜,遗憾,送到派出所或者公安局吧。  杀猪的注意了,杀猪刀百分百违法,————如果你没有许可证的话!!......  -----------------------------  我还是想知道啥时候指甲刀也可以违法……
  因为今天有个短暂休息,好象网络还顺畅,所以特意来这里,给猪老大和各位捧个场。  
接着汉卿刚才的话茬,个人认为,苏联由于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是其技术创新能够持续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精密、超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领域,苏联有很多先进技术,因为超精密加工技术和工艺与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水平有很大关系,苏联人在数理基础研究上的雄厚实力使得他们在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磁性研磨加工这一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工程师Kargolow于1938年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有不少学者对磁性研磨加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磁性磨料的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磁性研磨才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  
此外冷战时期苏联人的精密研磨是一绝。超精密加工中的磁流变抛光技术是苏联人最早发明,磁流变抛光技术的原理是:以磁性颗粒、基液、表面活性剂为基体,加入抛光粉, 混合均匀制成磁流变抛光液。在可控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的链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粘度可控的磁流体。利用磁流变技术加工,具有“抛光头”不会变钝或变形,流动液体实时适合零件复杂形面的变化而变化,加工效率很高等优点。  
1988年,苏联白俄罗斯一个团队就提出了用磁流体抛光光学玻璃的想法,引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光学制造中心(COM)的注意。开始大学光学能量实验室Laboratory for Laser Energetics (LLE)的主任Stephen Jacobs还很怀疑,后来亲自到白俄罗斯访问了这项技术发明人William Kordonski 以后彻底服了。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人干脆把白俄罗斯这帮整锅端到美国, 1994年成立了以Kordonski为首的公司,推出了“磁流变抛光”专利,从而成为全球大牛。  
现在美国QED公司的Q22系列磁流变抛光机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商品化磁流变抛光机床。磁流变抛光加工可以由计算机通过控制磁场强度来控制磁流体的粘度和抛光膜的柔度,去除函数在加工过程中长期稳定,是一种适于高效、高精度修形的方法。磁流变抛光原理技术发明人,前苏联科学家William Kordonski美国QED公司的Q22系列磁流变抛光机床
  另外就是著名的电火花线切割机(Wire cut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简称WEDM),属电加工范畴,是苏联拉扎林科夫研究开关触点受火花放电腐蚀损坏的现象和原因时,发现电火花的瞬时高温可以使局部的金属熔化、氧化而被腐蚀掉,从而开创和发明了电火花加工方法。线切割机也于1960年发明于前苏联,但我国是第一个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其基本物理原理是自由正离子和电子在场中积累,很快形成一个被电离的导电通道。在这个阶段,两板间形成电流。导致粒子间发生无数次碰撞,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并很快升高到度的高温,在两导体表面瞬间熔化一些材料,同时,由于电极和电介液的汽化,形成一个气泡,并且它的压力规则上升直到非常高。然后电流中断,温度突然降低,引起气泡内向爆炸,产生的动力把溶化的物质抛出弹坑,然后被腐蚀的材料在电介液中重新凝结成小的球体,并被电介液排走。然后通过NC控制的监测和管控,伺服机构执行,使这种放电现象均匀一致,从而达到加工物被加工,使之成为合乎要求之尺寸大小及形状精度的产品。不过现在搞机械的都知道,线切割已经是日、瑞天下。  
另外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研制出带磨料的超声波钻孔机床,以及柔性电解仿形加工机床,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2mm,表面粗糙度可达到0.2-0.6μm。  
苏联/俄罗斯在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上发展思路与美国完全不同,这完全得益于其在基础研究的积累。美国可以充分利用其科技优势,研制出一系列先进的超精密加工设备和超精密检测仪器,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而苏/俄则很少有非常先进的超精密加工设备,但是同样能够加工出所需的高精度零件,原因在于苏联在长期科研实践中通过积累和摸索总结掌握着先进的工艺。例如,北京航空301所的超精密加工实验室从有关资料分析俄罗斯研磨机的性能指标并不先进,甚至不如国内某些实验室设备,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工装夹具以及研磨工艺,最终加工零件的精度及其稳定性却优于国内。所以该实验室主任杨辉博士建议走俄罗斯的路子,即重视超精密加工工艺的研究。因为根据我国的国情,盲目地靠引进先进设备和仪器只能受制于人,况且许多超精密加工设备仪器禁运,而在一定时期内要靠自行研制所有超精密加工设备和仪器也不现实,所以自主创新非常必要。
  搞焊接的都知道乌克兰有个帕通焊接技术研究所,当年属于苏联科学院,是世界上焊接技术领域的大牛之一,该研究所在进行焊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的焊接结构与材料设计需要,研制开发了许多先进的工艺方法,诸如闪光接触焊、局部真空电子束焊、铝及铝合金的微束等离子弧焊、扩散焊、爆炸焊及爆炸切割等,以及各种相应的焊接设备。并开发了一些改善现有工艺方法可靠性的辅助焊接设备,其中包括真空电子束焊扫描函数程序控制器、TIG焊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电子束焊不间断高压电源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许多焊接工艺难题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航天航空、核能工程、造船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以说,不重视基础研究,没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平台,就没有自己核心技术。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苏联激光坦克,采用的是固体激光器技术,在这个领域,苏联人和美国技术也各有千秋。目前固体激光武器的研究有两大主流,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Nd:GGG固体热容激光器路线,二是以苏/俄为代表的大能量钕玻璃激光器路线。这两条技术途径各有优缺点。前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专利技术,尽管Nd:GGG固体热容激光器性能十分优越,具有发展前景,但技术复杂,对基础技术要求非常高,涉及Nd:GGG晶体生长技术、二极管泵浦技术、微通道冷却技术等。而后者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常规技术,在我国从元器件到激光器本身都有能力研制,而且装备价格要比前者便宜得多。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目前Nd:GGG固体热容激光器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研制出适合战术应用的热容激光器,美国对我国的严格技术封锁,也不可能从美国引进技术。  
大能量钕玻璃激光器的发展方面,俄罗斯一直走在前面,并且已形成装备。对传统方法的钕玻璃激光器来说,向更高功率的途径,一是增加单脉冲的能量,二是通过热管理系统的改善有限地提高脉冲重复率,三是靠多路激光器集成进一步提高脉冲重复频率来实现。在大能量钕玻璃激光器的单脉冲输出能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2000J)的前提下,后两种技术手段就成为向更高功率突破的有效途径。为此,俄罗斯采用了下述技术解决方案。   提高激光材料的性能,脉冲功率装置小型化;   将传统方法与热容技术相结合,改善热管理系统,采用急速加热的方式,将大部分热储存于Nd:Glass内,保证激光器能以1Hz、束散20-30μrad的变化率工作;   采用多路激光器集成技术实现输出功率的线性提高(对每个脉冲2000J 激光能量而言,10管集成,10Hz工作,输出可达20kW; 100管集成,100Hz工作,输出可达200kW)。  
以目前情况看,我国一直在侧重这种技术手段,可以说从苏联学了不少。  
但是,苏联也有他的问题,由于体制的原因转化能力很差,配套能力差。为什么一说起苏联货就是“傻大黑粗”?设计思路有缺陷,而且信息电子技术严重滞后,影响到了其产品市场声誉。我国曾在80年代后引进过苏联的电子束焊接设备,因为当时苏联在航空航天领域电子束焊接上水平很高,例如焊接“能源号”发动机喷管环形焊缝的真空室4.2m×8m, 容积超过110平方米。帕通所80年代建造的YJ-193型焊机的真空室达450平方米;又如“能源号”一级8m直径的贮箱壳段,由3块长8.4m、高2.1m、厚42mm的板壳通过3条纵向焊缝连接而成,采用了局部真空电子束垂直向上焊,一次焊接成型。这些都是我们很想学到的,但是引进后问题很多,设备可靠性差,服务也不好,我方很不满意。  
所以,扬长避短,学习苏联/俄罗斯研发思想和思路,结合发挥我们在山寨能力上的强大优势和长处,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  
  随便胡侃几句,汉卿接着发你的帖子,别忘了我跟你说的事                  
  冷战时代,曾有过缓和时期,当时美苏互相进行交流和贸易。但西方人除了买苏联的资源(石油天然气外),只是购买苏联的技术专利;而苏联则急着购买西方的设备和粮食,所以没有工业基础也是不行的,你的点子实现不了,只能是图纸。  
东芝事件暴露了苏联的缺陷。中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正在急剧增长这就是加工9米直径舰船用大型螺旋桨的7轴5联动机床,武汉造华中配套的数控系统
  爽 爽 爽 还是暴力兄的东西肉多油水大过瘾啊 流口水 在长沙附近厂子企业实习时也见到不少大家伙大的加工设备 也很过瘾的
  楼猪或暴力兄能八八白杨么 很感兴趣 这家伙怎恁地生猛?
  哎…………
  楼上的都是专业人士,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发现几张СРс(К)-2000的一些照片作为补充  他的学名为斗轮挖掘机古老的黑白照片 冬天的登高望远 很壮观的运煤的电气话机车 比我们早了多少年出料口 通过传送带 把煤倒入火车车厢内这应该是后来对这个大机器进行的的现代化改进 加装很多的传感器 数字化 使对机器的性能和运转时的状态进行时时监控 防止出问题 键盘都黑的 挖煤矿的工作中和工作后都是满身的乌黑 应该用个黑键盘那样好些
国内的矿井上井后 工人们除了两个眼睛是白的 全身都是黑的 向煤矿工人致敬
  这个大家伙的奶妈 挖机底盘的电缆车 身上缠满电缆 紧跟暴力挖机身后 不断的放线收线 为其提供电力早期的沧桑的老照片
  挖煤矿的工人工作中和工作后都是满身的乌黑 这是只井下挖煤 从小在煤矿的长大对煤矿非常了解 每当上井后 工人们都像可爱的大熊猫一样 只是颜色反过来了
大熊猫是眼圈黑 而工人们就两眼和牙齿是白的 全身的煤灰 煤矿工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露天的矿最干净 全机械化开采 干净安全 成本最低 所以下图这哥们能悠闲自得的在开着空调的驾驶室内操纵这个庞然大物  后期的现代化改装 全自动化数字化了
  作者:楼下的木有_小JJ 回复日期: 14:52:27   回复     楼猪或暴力兄能八八白杨么 很感兴趣 这家伙怎恁地生猛?  --------------------------------------------------------------  猪很久以前介绍过了 在现在的第4页猪的 寻找男人的世界——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之七(第一部分)里面有  你的名字实在是太损了 哈哈哈哈哈
  我实在没时间没精力自己写东西 转载一些科罗廖夫同志的大作 很是过瘾 大家爽爽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一):双57毫米自行高炮列传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不当谬误之处,请读者海涵。          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但其合成化却很不完整,譬如很少装备装甲车,伴随坦克的步兵的典型标志是一群人肉坐在T-34坦克上面。自行高炮就更加罕见,仅在战时利用T-34坦克车体设计过几种简单的37毫米自行高炮,以及利用老式坦克装甲车改装的双联14.5毫米自行高射机枪,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部队。一般而言,自行高炮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历史上是个空白。    
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68%的敌机是被25至37毫米小口径高炮所击落的,因而,苏军据此提出要搞一种37毫米的自行高炮。1945年,以苏-76M自行火炮车体为基础研制出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仅仅是简单的将L/63 M1939式37毫米高炮安装在装甲战车上,到1948年仅装备了75辆。相对于拥有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怪兽一样的苏联红军,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战斗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该炮使用两台嘎斯202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只有3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很可怜,只有260公里。该炮配备了带有体视测距功能的一体化光学瞄准镜,能够自动测距并实现半自动装表。理论射速120~130发/分钟,实际战斗射速只有50~60发/分钟,有效斜距2500米,最大射高6500米。上述性能对二战时期的低速螺旋桨飞机或许是有效地,但在高速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开始大规模服役的40年代末,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昙花一现的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
(这个玩意我们太熟悉了 国内的37高炮就是这玩意 只是这是自行的 我军小炮艇贴身战大战比自身吨位大十几倍几十倍国民党驱逐舰还是护卫舰 发扬贴身战 近战抓住国民党大型火炮的俯角小没法向下射击的的射击死角再加上风高夜黑 好下手 穿甲高爆一起用杀伤人和舰载武器 结果打出击沉一艘重伤一艘的辉煌战绩 这也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小炮艇干掉大型战舰的战例 炮艇上口径最大的就是这个37高炮)
  1946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一项以T-34车体为基础的37毫米和57毫米两种师团自行高炮的工程设想,但其老旧的底盘,依然敞开式的低防护炮塔,以及原始的光学瞄准设备,并不能引起苏联陆军的兴趣,该方案随即被否决。苏军声称其装甲部队只接受以T-54坦克或最新型主战坦克为底盘的57毫米以上口径的自行高炮。    
1947年春天,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下达文件,命令苏联中央炮兵设计局开始研制一种高性能57毫米自行高炮。苏联火箭炮兵总局同时正式下达了战术技术任务,确定该系统代号为ZSU-57-2(ЗСУ-57-2),其工厂研制代号为“500号工程”。该炮是一种以T-54主战坦克为底盘的自行高炮,配备以S-60高炮为技术基础的全新研制的高性能双联57毫米高炮自动机,S-60式牵引高炮是中央炮兵设计局(ЦАКБ)在В.Г.戈拉宾(В.Г.Грабин)的领导下于1944年开始研制全新的单管57毫米牵引式高炮武器系统,该炮于1950年1月正式定型并投入大规模生产,武器系统由全新的57毫米自动炮、松-9雷达()、PUAZ0-6光学测距机、E-18型自动向量瞄准具,射击指挥仪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火炮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有自动、半自动、手摇对针、手动四种瞄准方式。该炮自动化水平高、弹道性能好,很快被苏军确定为未来主力野战高炮。但缺点也明显,安装在四轮炮车上的高炮及雷达、光学指挥系统庞大而行动不便,不能跟得上苏军坦克装甲部队的高速突击,只能用于固定阵地的防空。    
中央火炮设计局很有执行力,至1947年年底,车体部分的先期研制已经一切就绪,但整个工程却不得不停了下来,原因很可笑,苏联尚无任务书里规划的高性能双联57毫米高炮,炮兵设计局正在研制的这种高炮自动机需要到1949年才能拿出样品。无奈,大家只好干等了一年。    
时间过得很快,1949年5月,鄂木斯克174机械厂试制出两门ZSU-57-2,1950年,牵引式S-60和自行式S-68的两种57毫米高炮被同时投入国家靶场测试,至1952年,共有6辆57毫米自行高炮投入鉴定试验,国家防空武器委员会的结论是:该武器系统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打击范围广阔,斜距能够覆盖敌攻击机从进入到投弹射击再到拉起退出的全部空域,可以在行进间有效保护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据库宾卡国家坦克博物馆介绍,ZSU-57-2于日定型,随后投入大规模生产,1957年正式装备,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首次公开亮相。
  ZSU-57-2自行高炮以T-54主战坦克为底盘,安装敞开式薄装甲旋转炮塔,车体由装甲底盘、炮塔、双联火炮、发动机动力总成、瞄准系统、通讯和消防设备组成。整车被划分为三个部分: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驾驶舱位于车体首部,驾驶员座椅安置于车体首部左侧,这是该驱动程序;战斗舱位于驾驶舱和动力舱之间,整车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装甲厚度根据部位8-13毫米不等。    
炮塔顶部是开放式的,前部有两个并列的炮管开口。炮塔后部还有一个小开口,用于实弹射击时收集空药筒和空弹夹,其后部有大网袋,由专门传送带送出。苏联冬季的恶劣严寒,令敞开式炮塔的装甲车辆乘员在冬季行军作战时无法忍受,所以该车特别设计了一个折叠式帆布防风罩,罩体由厚帆布制作,轻钢骨架可以折叠,上面安装有13块有机玻璃观察窗,用于行军。该防雨罩安装很方便,用皮带搭扣固定在炮塔上,平时可以折叠,安放于炮塔后部的网状储物舱上方。    
ZSU-57-2自行高炮乘员6人,除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其余5位乘员的座位均位于炮塔内,前部左右对称安置装填手坐席,诸元装订手席位于炮塔后部中间,负责录入目标斜距、速度和航向;他的左侧是炮长兼高低操纵手,负责击发和高低瞄准;而车长兼任方向操纵手座椅位于炮塔后部右侧,负责指挥全车战斗和方向瞄准。   
  双联S-68高炮由两管S-60高炮自动机组成,全炮总重量4.5吨,火炮起落部分重765公斤。为了实现炮塔两侧供弹,两个自动机设计成左右互为镜像的机构。炮身由炮管、复进机和炮口制退器组成,炮管比较长,为单肉身管结构,24 条右旋等齐膛线,采用纵动螺式旋转闭锁式炮闩、液压节制杆式制退机、弹簧式复进机、筒形多孔式炮口制退器,配用两个平衡机,复进机为弹簧式,制退机为液压式。该炮为炮管短后坐自动原理,火炮开闩、抽筒、压弹、关闩等动作均利用炮身后坐能量自动完成。    
该炮备有曳光榴弹和曳光被帽穿甲弹,弹药基数300发,采用4发弹夹供弹,炮弹可借助弹夹从侧面连续不断地压到输弹线上。压弹机上有自动停射器。当压弹机内仅剩1 发弹时,火炮自动停止射击,装上后续弹夹后则可自动恢复射击。大部分弹药安放在炮塔内部周围(176发)和车体前部(72发),可由装填手随手装填(共248发),其余弹药安置在车体下部(52发),需要其他乘员递送。为了增加携弹量,炮塔和车体的空余空间都被设计成弹药架,虽然炮塔宽敞庞大,但车体和炮塔内的活动空间仍狭小不堪。    
ZSU-57-2自行高炮采用T-54主战坦克底盘,由于炮塔较轻,负重轮改为4个,使用B-54式12缸V形四速液冷柴油机作为动力,在2000转每分钟时可发出520马力(388千瓦)的动力,发动机排量38.88升,重量895公斤。备有三个总容量640升的车内油箱和四个各95升的外置油箱,公路最大行程420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320公里,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      
S-68双联高炮炮塔俯视图    1、炮口制退器(左,右)
2、炮管(左,右)
3、左右摇架
4、左右输弹盘手柄
5、右侧输弹盘
6、右侧输弹槽
7、右侧拨弹杆
8、右侧装填手座椅
9、齿轮减速机
10、方向机
11、方向机驱动机构
12、右准直仪
13、瞄准镜
14、车长兼任方向操纵手座椅
15瞄准镜检查口
16、距离装订手轮
17、手轮驱动装置
18、排弹机减速器传动装置
19、诸元装订手座椅
20、目标航路指示器
21、表尺装订台
22、炮长兼方向操纵手座椅
23、左准直仪
24、电击发按钮
25、齿轮减速机驱动电机
26、高低机驱动电机
27、高低机
28、高低机左踏板
29、高低机右踏板
30、左侧装填手座椅
31、左侧拨弹杆            
      主要性能诸元:    全
28.1吨    全
8.46米    全
3.27米    高
2.75米(安装帆布防风罩)    炮身长
4368毫米    身管长
4110毫米    后坐长
315-370毫米    初
1000米/秒    最大弹道射程
12公里    有效斜距
米    最大射高
8800米    有效射高
米    理论射速
105~120发/分钟    战斗射速
70发/分钟(由于57高炮需要手动装填弹夹,所以实际射速很低)    高低射界
-5°至+85°    方向射界
360°    
炮控系统采用带液压调速器的半自动操作系统。瞄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自动瞄准,即借助液压半自动操作系统根据光学机械式对空向量瞄准具提供的诸元进行瞄准;另一种是手动瞄准,即利用高低机和方向机按对空向量反射瞄准具提供的诸元进行瞄准。    高低瞄准速度(电动)
18°/秒    方向瞄准速度(电动)
30°/秒    弹药 该炮配备BR281曳光穿甲弹和OR281曳光榴弹两种弹药,各弹种的初速相同,均装有黑索今/铝粉混合炸药。    全弹长
348毫米    全弹重
发射药装药
1.2公斤    弹丸重
榴弹装装药量
169克    引信
配用MD10或MG57
穿甲弹装药量
13克    曳光榴弹自毁响应时间
12~16秒【注1】    【注1】中口径以上的高炮在作战的时候,对空射击时未命中的炮弹不可能在天上一直飞,一定要落下来,如果引信上没有安装自毁装置,那么未爆炸落弹对友邻部队和平民的杀伤是十分严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通常在引信上设计一个自毁装置,在炮弹飞行若干秒未命中目标以后,自动在空中爆炸。       (这个玩意在战地系列游戏的战地越南中有 越军就是用这个玩意轰美帝的 大家可以体验体验)
  该炮主要装备苏联陆军坦克师/摩步师属高炮团,以及国土防空军的“萨姆-2”地空导弹团。它的作战任务是为坦克师/摩步师提供机动防空掩护,以及为“萨姆-2”地空导弹团提供阵地掩护。该炮的生产厂为鄂木斯克第174机械制造厂(十月革命工厂),笔者没有查到ZSU-57-2的准确生产数量,只在库宾卡博物馆介绍中得知该厂在1957年生产了249辆自行高炮(该炮生产期为1955年至1960年),据库宾卡博物馆馆藏的那辆ZSU-57-2自行高炮的车体生产编号946号,这说明前苏联至少生产了一千辆以上的57毫米自行高炮,大约可以组成300多个4门制高炮连,装备三十几个坦克师/摩步师的高炮团。相对于苏军庞大的坦克部队,ZSU-57-2的产量比较小,以至于50年代末以前苏军不得不在坦克团使用安装在БТР-40和БТР-152轮式装甲车上的双联ЗТПУ-2式14.5高射机枪来进行补充防空。随着更加现代化的ZSU-23-4“石勒河”自行高炮在1960年代初诞生,ZSU-57-2高炮迅速进入退役状态,苏联也开始对外出口ZSU-57-2自行高炮,先后出口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东德等5个华沙条约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曾进口过小批ZSU-57-2作为测试,但因为性能低下,并未正式装备。该炮也被卖到了苏联的一些友好国家,如古巴、埃及、伊朗、伊拉克、北朝鲜和叙利亚。越南战争时期,该炮曾作为军援装备输出北越,并多次参加战斗,如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和1975年“胡志明战役”中,该炮均有上佳表现。该炮的最后一次作战是1999年南斯拉夫抗击北约轰炸的战争中,战果不详,笔者估计战果接近于零,不然南联盟早就大吹大擂了。    
中国没有从苏联进口过该武器系统,但在80年代伊拉克获得过少量样品,并在69II型主战坦克底盘上仿制了该炮,这就是80式/W88式57毫米自行高炮,性能与原装的ZSU-57-2大同小异。由于不符合中国军队要求,该炮并未在我军装备,只用于出口。  中国研仿的80式/W88式57毫米自行高炮
(用的是不知是59的还是62的或者还是别的坦克底盘 没时间去仔细查)
  穿甲能力由于57毫米牵引高炮拥有完善的雷达和指挥仪火控系统,所以在阵地作战中反而比ZSU-57-2自行高炮有优势。
  ZSU-57-2自行高炮的S-68自动炮是以57毫米反坦克炮为基础研制的,火炮结构设计合理,采用了72倍口径长炮管,增大了药室装药量,初速大,弹道性能异常优秀,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至今仍属于单项性能比较优秀的高炮,这也是我军至今在野战部队保留57高炮的主要原因。    
作为前苏联首门被批量生产的自行高炮,ZSU-57-2自行高炮的缺点是明显的。一是系统综合度低,ZSU-57-2的炮车仅配备光学向量瞄准具,无法在机动中应用雷达自动化指挥系统进行整体防空作战,仅能在良好天气下作战,无全天候战斗能力,在固定阵地作战能力上甚至不还如C-60牵引式57毫米高炮,因为后者拥有完善雷达目指和瞄准系统,拥有先进的指挥仪,可以进行连齐射。二是其方向瞄准速度只有30°/秒,目标跟踪能力差,不足以应付高速喷气式战机的低空掠袭,1967年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战斗结果表明,该炮的角速度跟踪能力极差,面对法制幻影ⅢC战斗轰炸机低空侵袭时,火炮反应严重滞后,埃及军队提出只有方向瞄准速度达到50~100°/秒,配备自动化雷达火控设备的高炮才可能有效应对这种喷气式攻击机的威胁;三是火力密度低下,该炮射速极低,双管战斗射速只有70发/分钟,二战以后喷气式攻击机时代的飞行速度越来越高,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增加高射炮的射速,力图在单位时间内喷射出更多的弹丸以增加命中率。而苏联在在二战后却选择了一款低射速的中口径高炮作为坦克/装甲部队的标准野战自行高炮,笔者认为这是个错误的选择,这个错误直到ZSU-23-4时代才被纠正过来,但苏联这种纠正却又矫枉过正,虽然射速上去了,口径却大幅下降,导致弹丸威力低下。    
总之,由于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制造水平的限制,苏联在野战自行高炮的选择上,始终没能得到一款像德国“猎豹”自行高炮那样的系统先进、弹道性能好、命中率高的理想高炮。事实上,由于银钱和技术的限制,中国军队野战自行高炮也一样走着苏联的老路,虽然新式的双35自行高炮、730末端防御系统的相继研制和装备,但高昂的造价导致装备数量不足,中国陆军装甲部队依靠牵引式高炮防空的尴尬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加装ПСТ-У动力浮度装置的SZU-57-2自行高炮在黑海海试 (伴随装甲部队抢滩登陆 进行伴随防空 )
  捣鼓捣鼓又10点了 哎时间过的太快了 明天继续
  还说来看看这次俄罗斯阅兵有没有什么新图片,呵呵。  期待能有这么一个专辑
  作者:vvvvssss 回复日期: 22:05:34   回复     还说来看看这次俄罗斯阅兵有没有什么新图片,呵呵。    期待能有这么一个专辑  --------------------------------------------------------------------  已经重复2次了 没意思了 有时间发发之前的比较全的阅兵前的彩排
  作者:Chem_Perkin 回复日期: 22:37:37   --------------------------------------------------------  他问了 我反正不能不回答啊
名字有些损了 玩笑玩笑
  今天就没人回复 哎 为何???
  中国没有从苏联进口过该武器系统,但在80年代伊拉克获得过少量样品,并在69II型主战坦克底盘上仿制了该炮,这就是80式/W88式57毫米自行高炮  ----------------------------------------------------------------------  原来答案是是69II 文章里就有了 我都没仔细看文章 实在没时间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1963年至1965年间生产并部署450辆该型高炮。但天有不测风云,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ZSU-23-4“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3000米,后者2500米)。 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40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T-64超级坦克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加之其27.5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第一个仍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7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T-54/T-55主战坦克的车体。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正在进行靶场测试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在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接受国家鉴定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叶尼塞”自行高炮设计阶段效果图“叶尼塞”自行高炮的工程样车
  ЗСУ-37-2 / 2А1 定型样车车采用7个负重轮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的“叶尼塞”改进型ЗСУ-37-2投影图
(可以看到发动机前置和ZSU-23-4后置不同 但已有ZSU-23-4的雏形)
  天涯的这个新相册真是不爽 大图还是这个大小 没法清晰 哎
  火控和瞄准系统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指挥火控系统非常完善,其每个高炮连配备一辆“鄂毕河”机动型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和一辆“涅瓦”指挥车组成完整的作战系统,可同时控制6~8门高炮同时作战。“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由1A11型“贝加尔”雷达和电视/光学向量瞄准系统,以及“圆点”稳定跟踪系统平台组成,该系统性能先进,可在全天候行进中作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炮火控系统,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研制。  根据苏军在日做出的测试验收鉴定记录指出,“贝加尔”雷达可靠性极高,可抗有源和无源干扰,对低空高速飞行目标捕捉能力大大高于当时现役的“松-9”和“松-9A”炮瞄雷达(“松9A”也是中国第一部国产炮瞄雷达的原准型号)。  雷达波长:3cm
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状态测试):25小时内  最大连续运行时间:8小时
作战准备时间:10-15秒  目标跟踪距离(米格-17,前半球30度):18公里  目标探测距离(米格-17,最大距离):20公里  目标垂直跟踪速度:40度/秒  目标最大速度:  飞行高度300米以上,660米/秒  飞行高度100-300米,415米/秒“贝加尔”火控雷达五面图
  跨时代的扭杆液压混合悬挂    
“叶尼塞”自行高炮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Объект-119),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于50年代中期研制,该底盘的第一个用户是准备装备空降兵的SU-100PM自行火炮,ZSU-37-2自行高炮是第二个应用该底盘的项目(随后该底盘被广泛应用于萨姆-4地空导弹、2S3式152自行加榴炮等武器型号)。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使用6个负重轮,悬挂系统由利佩茨克拖拉机厂生产,采用了当时很罕见的扭杆加液压组合减震器,其第二至第五负重轮采用扭杆减震器,第一和第二负重轮采用液压减震器,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将液压减震器技术应用于自行高炮上,极大的增强了该炮在行进中射击的稳定性,使该车在行进间射击的速度与当时主战坦克的越野速度相当,可以在行进中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防空。  发动机:B-54-105柴油机,功率400马力。  装甲防护能力:在400米距离上可以抗击7.62毫米B-32穿甲燃烧弹的射击。  车长:6.46米;车高:3.1米;轮距2.66米。  空重:25.5吨;战斗全重:27.5吨  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时  最大行进间射击速度:20~25公里/小时  越野速度:  干燥土路:33.3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158升)  泥泞土路:27.5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237升)  干燥搓板路:15.1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230升)  最大续航里程:  310公里(干燥土路)
210公里(泥泞土路和搓板路)  越障能力:  爬坡和下坡均大于28度;可跨越4~6米宽,1.5米深弹坑。      
火炮分系统     
该炮的火炮系统使用ОКБ-43设计局的2A12型“鸡棚”双联高炮炮架和ОКБ-16设计局的37毫米高炮自动机(总设计师А.Э.努杰里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火炮的技术原型是以二战前瑞典博福斯40mm高炮为基础设计而成的,为炮管短后坐式自动炮,采用立楔式炮闩、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使用5发弹夹供弹。该炮原来是为海军500П型4X37毫米“暴风”(Шквал)试验高炮而全新设计的,零部件与以往老式37毫米高炮不通用,火炮系统由伊热夫斯克重型机器厂生产。  火炮伺服系统为液压伺服系统(后改为电控),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173研究所生产,稳定系统由173研究所科夫罗夫分所研制。  高低射界:-1~+85度
方向射界:360度  方向瞄速:90度/秒
火炮全重:2900公斤  初速:1010米/秒
直射距离:1200米  空中目标最大斜距:4500米
地面目标最大射程:5000米  有效射高:100~3000米
目标最大速度:660米/秒  射速:1048发/分钟
冷却系统:风冷  最大连续射弹数:150发/身管(中间风冷30秒)针对以250米/秒速度飞行的米格-17歼击机目标,在不同高度上的毁歼概率
  该炮靶场测试表明,使用穿甲弹可以在500米内击穿50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板,或40毫米的以60度角安装的靶板。而在600~700米距离上的3至5轮扫射,也能达到上述毁伤效果。  靶场测试表明,在使用1门单炮和对飞行高度米的伊尔-28强击机目标进行了总量140发炮弹的齐射,其打击效果相当于6门由PUAZO-6-60火控系统和松-9A雷达控制的S-60式57毫米牵引高炮连,或一个4门制ZSU-57-2自行高炮连。  而针对飞行高度200~300米的米格-17高速喷气歼击机目标的射击,ZSU-37-2高炮则相对于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打击效率2倍以上。  行进间射击精度,在坦克靶场以10公里/小时速度行进间射击的精度,比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2~2.5倍。  采购费用:40万卢布(1961年新卢布价格,大概相当于36万美元)  备弹:540发  可发射3 种弹药,即OP—167 式和OP-167H 式曳光高爆榴弹、БP-167 式曳光穿甲弹。  曵光高爆榴弹:弹重0.733公斤  曵光穿甲弹:弹重0.685公斤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中国亲戚  在整个8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中苏两军互为对手、完全没有接触和交集,但中国军队武器研制却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模仿当时苏军的装备设计思想,从神似米格23的歼8II战机,到完全仿制的122榴弹炮和火箭炮。同样的,60年代初短命夭折的ZSU-37-2“叶尼塞”37毫米自行高炮,其设计思想却于20年后在中国自行高炮型号上得以还魂,那就是我军的88式37毫米自行高炮。不过悲剧的是,88式高炮在中国军队也仅仅装备了38军装甲6师的高炮团,并未大规模生产,命运依然坎坷。中国的88式双管37毫米履带式自行高炮
  从技战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国产88式自行高炮在机械性能上比苏联“叶尼塞”高炮要稍微逊色,88式的理论射速只有760发/分钟,而“叶尼塞”高炮则高达1048发/分钟,88式的火力密度明显弱于“叶尼塞”。但88式高炮的搜索-跟踪三位一体式火控和电子系统明显强于只有跟踪功能火控系统,不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叶尼塞”高炮,这主要归功于时间老人,毕竟“叶尼塞”是一门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水平的火炮,而88式问世晚的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先进电子和光学技术的借鉴,即便是这样,88式仍没有得到中国军队的青睐,只生产了大约一个高炮团的数量。到了90年代,中国军队仍然对野战自行高炮拿不定主意,对25、30、35各种口径进行了全面开花式的研制,又开始折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4管25毫米高炮,即PGZ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系统,作为举棋不定阶段的应急装备。中国军队这种犹豫寡断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至今多数装甲部队仍然要靠牵引式高炮来进行防空作战。  下一节,我们来说说PGZ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的异父异母的苏联老大哥——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自行高炮。
  历史悠久的一帖~值得致敬~
  下面是关于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自行高炮的介绍了 今晚介绍完  明晚再加些我手头的资料 和之前的乌拉尔卡车一样 这个资料在国内出现过一次然后就再没出现了 详细图解石勒喀 都是俄文的明天就不翻译了   明天晚上的图会比较大2M的 我想办法搞上来   先介绍科罗廖夫的
  顶一下,该死的楼猪没消失前所发的东西都让我非常非常的震撼!!    苏联人的想象力之丰富、诡谲,设计的大胆、直接,武器的暴力、邪气,深深的震撼了我。    而苏联科学家的成批量出现,让人觉得这个邪恶帝国的创造力永不枯竭。    这是一个及其矛盾的国家,好多民众食不果腹,而在军事上的研究又是如此的登峰造极,不得不让人感叹。    仔细想想,现在我们国家与鼎盛时期的苏联有隐隐有些相似。贫富差距的急剧加大,两极分化如此极端,都让人不得不担心。苏联建国将近百年,我国建国才将近60年,再等半个世纪,不知道那时的中国是何模样。  
  我觉得我又可能有一个分页沙发,楼下的稳住哈。
  寻人启示
寻求一新的看场子的人    暴力兄和中原兄给我的资料不少 但我语言垃圾 写不好 而且6月份开始工作 估计没时间精力再接着给我们的可爱的猪看场子了     寻求一新的看场子的人 有责任心 热爱红色暴力美学 有时间 稍微有些功底的人 能帮忙接着看猪的场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 我会把我的全部资料给予他 以帮助他进行今后的看场子的工作    先声明一点如果是想骗资料的 发现后果自负 做什么事都得付出代价的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    
进入60年代后,防空导弹技术愈发成熟,能够有效地防御中、高空飞机,作战飞机不得不转入低空突防空攻击。寻找一种性能优良、打击有力的现代化的理想自行高炮,一直是卫国战争后苏联军队的梦想。1955年,В.Э.毕科尔(В.Э. Пиккель)领导的第825特别设计局(后并入图拉仪表设计局)奉命进行了一项代号“黄玉”的预研项目,旨在研究全天候作战的自行高炮在苏联军队未来战场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配备雷达指挥系统的小口径多管自行高炮对400米/秒以下的低空目标具有很高的毁伤概率,小口径高射炮反应快,命中率高,能迅速对付低空、超低空飞机,在防低空作战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是地空导弹所不能替代的。此外,研究认为中大口径高炮(76或85毫米)在进行机动而仓促的野战防空时,其失效落弹容易对友邻部队造成巨大附带伤害,为了避开落弹区也给高炮阵地的部署造成困难。因此,苏军认为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各有所长,可搭配使用,中、高空远程防御依靠防空导弹,低空近程防御依靠高射炮和近程地空导弹。23~37毫米的小口径高射炮高射炮应该重新受到重视,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我的分页沙发!
  “石勒喀”的设计团队,左为首席设计师В.Э.毕科尔,右为副总设计师В.Б.别列别洛夫斯科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榴弹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