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手机qq游戏戏里的 形意拳 释武真的影子一直往前跑的那一招怎么用?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五)》张源侠专著
十二、太极拳名家高低手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
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
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比较出色的田照临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田照临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谈些,吴、武、陈式的情况以后再谈。吴式太极拳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历史,吴鉴泉的功夫比杨澄甫差了一节。不过吴鉴泉不保守,时间一久,他的后人的功夫倒出来。上海的赵寿村、吴耀宗都是好手。常远亭的传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细体味他们几家的味道也不同。赵寿村、吴耀宗还有些硬的东西隐隐的在里面,有点咯噔劲。常家传下来的东西,好象更柔软。马岳梁的东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却喜欢演示气,所谓凌空劲。吴式太极拳各支的东西用来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击。听说这几年出了位严子元专去打老头儿,没见过面。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影,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有内容。确实谈不上输赢。这几年吴家的人猛吹这件事,这不是不打自招说自己没东西吗?这本是件丑事,还拿出来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说这些话,练吴式的要恨我。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有位朋友已经点明了,生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骨头、筋、肌肉的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场面。北京练吴式出名的有两个半,杨禹庭、王子英、吴图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所以上了真场面,只会玩玩劲就不行了。杨禹庭活着的时候,没听说他推手好,我曾亲耳听他说他只会套,不会推。不知道是不是对外保守。王子英能推两下子,但不能打,也没教出什么徒弟。吴图南有吴式的基础,也有杨少侯的技术。只能算半个吴式。吴图南也没教出象样的徒弟,什么于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吴式推手好的是刘晚仓,老头有真功夫。刘晚仓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勋、王选杰都怕刘晚仓。刘晚仓让给带过话,他们就是不敢来。刘晚仓尤善发人,如果遇到功夫差点的,真能把对方发出去离地一尺多高。刘三爷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现在小马,马长勋还有点三爷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爷差了一截了。练吴式的功夫好的还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经五,不过李经五也跟陈发科练陈式。李经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错,尤其棚劲好。有人说他能用气发人,没体验过。李经五推手时喜欢把两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转,就把人送出去了。吴式中的现在最有风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独他没有什么功夫。如果吴式朝着他的路子发展,就要全毁了。
仲浩群对于我评价汪永泉的功夫耿耿于怀,认为我贬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个文人,怕是即没有参加过对抗性比较强的比赛也没有经历几次真正的搏斗。所以对于真功夫三个字的含义与我不同。关于功夫脱俗是个什么样子,我暂不想在这里做具体的描写。因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但是,这样的人现在还有,而且不久中央电视台就会进行介绍。这比我在这说效果要好。那时再讨论什么是脱俗的功夫吧。汪永泉的功夫属于俗手。当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怀元、孙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赵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没有脱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资本。孙德善在地坛当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气不在刘晚仓之下。我曾亲眼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一个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并不是作秀。作为玩艺儿,这手功夫够得上高妙。但这也只能作为玩艺儿。朱怀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高超,当时一块玩的有位翁师傅,看见朱怀元了,从后面拍了下朱怀元的肩膀,结果怎么着,手拿不下来了,一步一趋地跟着朱怀元屁股后面走,惹得大家都笑。这沾劲,能让老翁的手找不着着力点,够传神的吧。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强度、一定力度的对抗范围内,技巧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近乎于神。中国足球队也是这样,自己练着玩的时候,球也漂亮着那,好象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杯上,就跟不会踢一样。对抗性强到一定程度,玩艺儿就没了。作为健身,走走意、玩玩劲挺好。作为修身就欠些,作为实用就差的远了。
说起武式太极拳,其理论贡献不能不提。李亦畲的五字诀,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所以能对实践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这是武式太极拳的特色。说这话,有人说我是话里有话,明褒暗贬。但是又能让我说什么呢?到现在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传人的拳术造诣还不如前面几派。郝少如在上海就没教出什么象样的徒弟。天津么家桢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继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见他能发人。小孙(名字是建国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郸联谊会上见过。乔松茂一门心思的给自己提大辈,搭过两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脚,没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围过来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说:“不错,不错!”象演戏一样了事。薛乃印就更没什么功夫,好面子、讲虚荣,真本事一点没有,钱倒有一些,是个武林中的混子。吴文翰也是个说拳的,基本上没什么功夫,推手还不如魏树人。高连成的推手还马马乎乎,继承了些姚继祖的东西。但还是顶,手法还是比较熟的。还有王善德是靠打笔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练,口气倒是挺大,劲僵的很,没有真功夫。武式前辈对太极拳贡献很大,又是儒生,应该修养不错。但是传到今天,真是没落了。当然,我接触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没有接触到,不能以偏盖全说武式太极拳不行。一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得到的。这里也有缘分。小贾已经介绍了寿关顺,不过我一直觉得象寿关顺这样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来描写,很容易引起误解出偏差。据一位朋友讲中央电视台准备专门做寿关顺的节目,我本想在他做出来功夫给大家看后再讨论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不错,寿关顺的功夫是脱俗了。几十年来我遇到的功夫脱俗的高手也只有一、两位,寿关顺是其中之一。实事求是的说寿关顺是学过许多门派的东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础是孙门的,他的内功完全是从支燮堂那得来的。支燮堂去世时他还没有来得及系统的学习孙门的用法,他的推手技术来自杨式,以后又学过拦手(上海叫操拳)、绵拳,与心意拳的人也经常交流,所以他这人融会了多种技艺,没有门派之见。有人说寿关顺完整地继承了孙禄堂先生的拳学,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据童旭东讲孙存周先生也只是继承了孙禄堂先生拳学的一部分,有个说法,不到十之二、三。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孙门真传,但是得到的掌握的东西不可能比孙存周先生更多。因为童旭东说支燮堂先生跟孙禄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绍人物时一定要力求准确、客观。寿关顺是有神通的,小贾介绍了一些,不过在这里我不想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还是那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当年李天骥对外一个说法,对内又是一种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怕对外界介绍内家艺业时,话说不准一点儿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需要加上很多解释。尤其是自己没有练到的时候,是很难解释确切的。但是既然说寿关顺的功夫脱俗那与俗手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完全是质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实用不实用的问题,确实是层次问题。无论是人体的功能还是骨头、筋、肌肉的性状都已发生质的变化陈式太极拳的陈发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虽然我没见过他,但他的拳照实在是漂亮。那劲势超过了杨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与杨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确实是好。陈发科的传人我见过一些,没有一个能打出陈发科那股劲势。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陈发科差远了。老一辈的田秀臣架子还不错,推手就不行。冯志强的推手靠力气,连摔带顶,散手几乎不懂。冯志强上了点岁数后也大谈养生了,结果现在他的身体还是很糟。天坛的李师傅、老刘、地坛的老邓功夫也有一些,他们都不服冯志强。但是也没觉出他们比冯志强强在什么地方。话说回来,跟冯志强学的人还是要感谢他,因为他的东西好赚钱,这是一有陈式太极拳这块招牌,二有冯志强的名人招牌,三是冯志强的推手中摔交的玩艺儿比较多,这也是陈式的特点,掌握起来用起来都快。其实真对陈式有研究的还是济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并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比他高。象老刘、小李、小张、小蒋以及再小一辈的小黄等都不错。虽然都是俗手,不过功夫还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蒋在《武林》上不断介绍太极拳的散手,其实那只能用来玩。真正的太极拳散手练法小蒋并不懂。陈式的洪派架子用来锻炼身体比陈家沟的架子要好。陈兆丕的功夫比陈发科差着一节,我在西单体育场见到陈兆丕最后一次出来打拳时,金鸡独立腿已经抬不起来了,身体很糟。练太极拳起码要做到活着的时候有精神,死的时候要快,不拖累人。长寿不在练不练拳,遗传和环境最主要。所以我从来不拿寿命长短论造诣。陈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欢使拌子,结果碰到个懂点摔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亲的名声吃饭。马虹、陈正雷只能表演,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都不行。陈小旺推手还马马乎乎,步太死,但马步扎的还比较结实。推一般人还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还有一个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气。他推手是跤劲、跤拌加力气,同样也不懂散手。都说陈式太极拳古朴,这种古朴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步上,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杆或用枪的步。拳脚相交,至少是两个拳头两只脚,可用来同时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对四”,加上近身时的膝肘肩胯臀以及头则可同时用来使用的武器就更多。
所以拳步既要稳更要活。绝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但是两枪相对,是一对一,两条腿以及膝肘等一般够不着对方,用不上,所以对步的要求重点是稳固,在灵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脚那么高。陈式太极拳的步是杆步,陈式太极拳原是作为用杆的基础功夫,所以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很灵活。在这样的基础上练散手是要吃亏的。或者说你练的东西与你用时的东西必然要脱节。说这话,练陈式的一定不爱听,但是如果撇开门派,从道理上技术上分析分析,也许火气会小一些。练陈式的特点是上功夫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轻制重,哪怕是玩玩劲,他们也很难做到,在这点上他们不如杨、吴。从技术特点上说,陈式推手可以称为柔跤。 
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术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儿子李天骥是个有头脑的人,就是不许宣传他父亲,李天骥在国家体委几十年,从他哪儿就把他父亲的名声冷冻起来了。为什么?李天骥明白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国家体委坐稳。现在的年轻人对解放后中国的政治环境没有感性认识,那时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决定一切,在旧社会做过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敛,想不到的灾难就会不断而来。李玉琳曾随李景林去山东国术馆,并担任国术馆的教务长。李景林是什么人?是被鲁迅点过名的大军阀,是鲁迅骂过的镇压群众的哙子手,以后又投靠了蒋介石。这样的人虽然对武术有重大贡献,但是在那种政治形势下,谁敢跟他沾边啊。所以,李天骥很聪明,把他父亲冷冻起来,他尽量不提他父亲的事。别人提起来了,他也尽量压住。这样实际上就是保护了他父亲。所以现在的人没有几个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样。天津人称李玉琳是“铁胳膊李”,咋一听以为李玉琳是练硬功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是因为李玉琳的胳膊就象杨澄甫说的棉裹铁一样,特别重!不用说打在人身上必受内伤,就是抬,一般也没有人能抬的动。杨澄甫先生的五虎将没有一个能推过李玉琳的,北京武术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动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没门了。所以,自从有推手比赛以来牛胜先的学生的成绩相对比较突出,他这里面还是有传承上的诀窍的。
牛胜先是李玉琳的徒孙。我看他们的特点主要是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步和劈拳的钻翻劲并结合进了太极拳的手法。他们发人常常能把人打的象飞起来一样。不过在比赛中他们的这种用法常常被判为犯规,所以,大牛的弟子经常是打翻的对手自己反倒丢分。所以,我常疑问推手能用来比赛吗?大牛这派推手是作为散手的基础,能与散手结合的比较自然。但是用于推手比赛则要被扣分。吴图南、汪永泉这派推手,劲玩的精巧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按照不丢不顶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时候也不许硬抗,要顺着对方的劲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难用于比赛,比赛中对方玩命一抱一顶,你不能讲对方不懂劲啊。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抗强度自己又没办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适应比赛。于是现在的太极拳推手比赛越来越朝着一种四不象的对抗形式上发展。推手本是技击训练的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为一种独立的竞赛形式,这玩艺儿不变形才怪呢!
十三、台湾第一高手廖白比试陈氏太极大师陈小旺
台湾的廖白先生是孙禄堂先生的再传弟子,别号“廖八步”(八步之内对手必倒),比“英雄”里无名的十步一杀更厉害。廖白先生是当今台湾公开的武林第一人(世外高人不算)。廖白先生认为大陆因文革之故,在实战武技上不如台湾。此言惹恼了陈家沟的一位老先生,说要请陈氏太极四大金刚出面和廖白先生死相搏结果,便有了陈小旺先生(57岁)和廖白先生(51岁)在台湾的一场公开推手比试。大侠在上海的时候就听人说起,陈小旺先生初出道时,推手并不厉害,参加推手比赛也没有拿到冠军。后来陈小旺先生每天苦练家传功夫,据说武艺突飞猛进,近年来更是达到数人齐推,金刚不倒的功夫。这门太极不倒翁功夫不是随便就可以练出来的。大侠十年前在上海就来练成了金鸡独立单人推不到功夫,回到家里向自己两个不懂武功的弟弟夸口,两弟齐上,使出吃奶的劲,居然把老牛皮大侠拱退数步。害得大侠至今不敢玩这把戏。
廖白先生说自己技盖杨澄甫,近似杨少侯,双手一拍,不管对方是推手冠军、警察教头、还是电视主持,都如纸鹤飞出。廖白先生常夸自己这神奇一拍,但却从未见提起这一拍到底是什么原理,有什么奥妙,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是否有可能练出同样神奇的一拍。如果把奥秘公开,凡人需要练十年纯功,还是数月可成。大侠虽是肉眼凡胎,却深明学子心态,知道大家都心痒痒,但却没有见人在网上敢问廖白先生这神奇一拍该如何去练。大侠没有跟陈守孚老师学心意拳之前,如果看这样的新闻,也一定是两眼发直,口水直流,只恨两岸未统一,否则的话定要到台湾程门立雪,把绝世一拍学到手。现在跟了陈守孚老师,才知道心意拳原来有这神奇一拍,名叫熊形双把。大侠学了这熊形双把以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地懒练,居然也有了一点心得。有一天和一个身高一米九零的老美吹牛,说自己练就了神奇一拍纸鹤功,那老美朋友傻乎乎地要求尝味道。大侠熊膀翻起,朝大个子身上一拍,那老兄果然如纸鹤一般飞出,撞在墙上,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又有一位练拳击的老美对大侠的牛皮不服,大侠故伎重演,把那老兄一屁股钉在沙发上。大侠告诉诸位,这熊形双把的奥秘就在于双手只是摆个形,主要的力量发自腿,由肩背灌注到肘,所以实际的撞击力看起来是双掌,实际上是双前臂。(特别说明,如果把力发到掌上,看起来更威猛,其实力道至少减半。)
从廖白先生自述的师承来看,他没有正规学过心意拳,所以他的神奇一拍可能不叫熊形双把,但大侠自信其内在原理是差不多的。大侠这里讲的熊形双把没有什么神奇莫测的东西,就是那么一点力学原理,如果你捉到了那个劲,你懒练半年以后也有可能一不小心把你的某个不信邪的朋友变成纸鹤模样。廖白先生的神奇一拍到了陈小旺先生身上,第一拍居然自己被震退半步;于是再加劲,两人身形剧颤,步却不动分毫,完全是金庸武侠小说情景再现;好个廖白先生继续一拍,终于将陈小旺先生振退一大步,而自己的眼镜也如纸鹤一样飞出丈远。两人到此尽兴,拱手称和。学陈氏太极的认定是陈小旺先生稍胜一筹,孙门的信徒则认为廖白先生技高一头。两派在网上开战,口水四溅,更有污言秽语乱贴,却没有看到有人对此精彩比武作武学分析。
大侠上武术网,看到有人对大侠的牛气不满,发动污言秽语攻击。大侠为那样的武友心痛。大侠的口气大,也有吹牛嫌疑,但绝不对人发动污言秽语攻击,这是学武者的基本修养。大侠此文也一定有人读了不爽,但请回归武学正道,不要把自己变成小人。
从纯粹武学的角度来看,陈小旺先生连续三次被廖白先生破门而入,这是一个明显的弱点。懂太极推手的都知道,弱手是根本不可能突破高手的防卫破门而入。一旦被破门,那就很容易失势。现在的问题是,当对手破了外门,进到内圈,真正的高手其实还有办法补救,但不是陈小旺先生在实战中表现出来的硬顶。
太极所谓引进落空,引进容易,落空难。大侠跟陈守孚老师学心意拳,学到心意拳的一条重要实战原理:双肩如刀。心意拳认为对敌的时候,要尽量将肩对准对手,整个身形在对手的眼里始终看起来像一把刀的感觉。心意拳认为将整个身体直面对手是不智的。杨氏太极拳喜欢将身体直挺挺面对对手,陈氏太极拳有很多马步的姿势,无意中也使得自己的胸部正对对方。这种正对对方的姿势在心意拳中被认为是错误的拳姿。
陈守孚老师告诉大侠,这双肩如刀的练法是心意拳联在一起的,也是心意拳中的秘密心法。如果有练心意拳的不懂双肩如刀原理,那个练家的功夫不可能是极顶的。有趣的是,善弓步的杨氏太极和善马步的陈氏太极因为其拳架设定,即使想采用双肩如刀原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陈守孚老师当年在中国和诸家高手切磋,面对对手的直线猛攻,双肩一转,不但化解对方来劲,心意的劲法也同时击出。因此,陈守孚老师道,连续三次被对手拍中,在心意拳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其原因也在于陈氏太极没有双肩如刀的练法。
被誉为心意老四篇的龙调膀、刃劲,摇闪把、鹞子入林都是双肩如刀的架势。心意拳对双肩如刀有很严格的要求,当肩对准对方时,还要求把头也转成和肩同方向,并要扣在肩头。当肩攻到对手时,头也瞬间杀到。因此,心意拳在转肩化解对方直攻的那个当下,肩和头随即发起攻击,从防守到进攻可以说是在一瞬间完成。孙少甫先生当年被称为孙铁头,特别擅长此技。
廖白先生自己坦言,他没有想到陈小旺先生的定力有如此厉害,所以也说了几句赞美的话,但话锋一转,他却抛出一个更大的牛皮,说自己因为前辈关照,所以手下留情,没有用出“震身力混元炸劲”,因为此劲一旦力发则非血肉所能承受,浑元力会杀伤人。陈小旺先生听了此牛皮,是不是该感谢廖白先生慈悲为怀,手下留情?廖白先生这种说法很像当年中国大陆那些气功大师的狂言,把明明可以科学说明的东西神秘化了。这个震身力混元炸劲的力道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是通过什么途径可以练成?廖白先生好像没有公开说过。廖白先生是读书人,大侠也是读书人,大侠认为不管什么事都有个理在里面。如果不谈常理,一味谈玄理,那就有故意误人之嫌。却不说那吓死人的震身力混元炸劲,就拳理来讲,如果第一招不灵,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还是用同样的招?如果对方是随机应变的高手,那廖白先生的三板斧就有问题了。
大侠问陈守孚老师,如果他出场比试,他会怎么做。守孚老师道:“用两劲齐发式的攻击。”大侠一听,不由得叫好所谓两劲齐发,用心意拳的招法就是一手以某一定式进攻时,另一手以另一定式同时进攻。对方防住一手,却无法防住另一手。例如,左手以熊形左单把攻击,右手以横式鹰捉攻击。熊形左单把是主攻,横式鹰捉是副攻。一般人练拳不懂两劲齐发,自己只能发一劲,自然也只能接一劲。遇到对手两劲同时杀到,必定手忙脚乱,接下一劲后,必被另一劲所伤。两劲齐发是心意拳的秘传心法,
陈守孚老师愿意将这种殊胜的攻击法公开于世。各位拳家可以自己回家以自己所学的各门拳法设想一下“两劲齐发”这个原理是否可以用你的拳法演化出来。比如拳击如果按两劲齐发原理来发起攻击,就好像是左直拳和右摆拳同时发出,你一定会体验到这种打法的别扭和不切实际,在形意拳中左手出崩拳,右手出劈拳,那是什么味道?各位自己可以回家去试,如果你觉得大侠在这里唾沫飞溅、高声大吹的两劲齐发是不可能有效的攻击法,你去学一点心意六合拳,再体会大侠所言是否有理。如果你问一个心意六合拳师,他不懂两劲齐发,那么那个拳师的层次定然不高。大侠虽然不才,这两劲齐发的打法却已了然于胸。如果大侠出手,遇到低手用一劲,遇到高手也必用两劲齐发。如果说两劲齐发是秘传心法,那么两劲连发当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一劲攻击没有撼动对方,心意拳的攻击必有第二招连环攻击,中间不应有明显的停顿。比如用心意拳的熊形双把攻击对方,发现无法撼动对方,心意拳家必定要在熊形双把的势上立即转换成其他劲法,比如折转身变乌牛摆头,用曲断中节的劲继续攻击;也可以在双把上变十字裹横来挫拧对方的整劲;还可以用一头碎碑迎门切进,当然也可以顺势变成虎抱头拧身攻击。对方接得下正正规规的正面第一招,却很难接下心意拳随即而来的第二波攻击。
大侠在网上的描述没有看到廖白先生在实战中表现出随机变招。是忘了变,或是不能变,还是故意不变,这个问题只有廖白先生自己明白。大侠跟陈守孚老师学心意拳,知道学会随心所欲地变招是心意拳上层次的必经之道。所谓灵劲上身讲的就是随心所欲地变招,这变招不是事先想好的程式,而是身体在实战的那个当下,身体自主做出的对应变化。两劲连发在心意拳中是一种必须拥有的“习惯”,除非对手一击便到,否则的话,两劲连发是必然的选择。心意拳高手出招决不会用同一招反复再试。如果两劲齐发再加上两劲连发,那么实际上便是四种劲法的复合攻击。大侠把这种攻击法命名为“四象攻击法”。如果有内家高手被称为“千手观音”,那就是用的四象攻击法。大侠在网上拼命鼓吹陈守孚老师是得到内家心法真传的大师,有很多人不相信,甚至有人怀疑这世界上是否有陈守孚这个人。上海心意门派也有人公开在网上宣称陈守孚老师的功夫很一般,其实那个老兄根本没见过陈守孚老师。那个老兄还说铁国成先生的功夫在前辈眼里根本排不上号。他不知道铁老1968年过世。如铁老在世现在也有120多岁了。不知他说的前辈是哪个年龄段的。大侠把陈守孚老师的四象攻击法在此公开,各位拳家可以回家闭门演习,试一试用两只手发出四把劲到底是不是很容易能够达到的境界。就绝大多数的拳家而言,这四象攻击法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因为陈守孚老师传授给大侠,却没有专用名词,这四象攻击法是大侠首次命名。如果你觉得这四象攻击法特别扭,请不要放弃信心,继续琢磨,等到有一天你能做到了,你的功夫一定会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其实在心意拳中有所谓的“七点同击法”,就是在一次攻击中有七个点同时攻击对方。练各家门派的可以回家想一想,你能不能在一瞬间用身体的七点同时攻击对方。这个小谜语大侠过些日子给大家解谜。这就是内家心法的妙趣和威力。陈守孚老师不保守,要大侠把具体的内容概要公开出来了,大侠希望陈小旺先生和廖白先生也把自己掌握的内家心法公开一小点。大侠对廖白先生的“震身力混元炸劲”非常地高山仰止,希望廖白先生能够将绝世武功的基本原理公开一二,让后学有路可循
十四、吴式太极的毛病
大侠上面写的“杨式太极的毛病”一文在网上发表以后,激起了众多太极练家的愤怒,有人认为大侠没有遇到真正的杨式太极高手,有人认为大侠是井底之蛙,没有见过世面。还有人说要介绍某某太极实战家和大侠切磋。可惜大侠远在美利坚,没法交手。但大侠恶习不改,批了杨式太极不过瘾,掉转枪口批起吴式太极来。
大侠的入门师傅王雷华先生拜吴式太极名家丁德三先生为师。丁德三先生学艺于吴公仪先生。丁德三、丁晋三兄弟在上海是称名一时的吴式太极高手,演练的是吴公仪特有的方架太极。方架太极犹如楷书,动作一笔一划,和其他圆润无角的太极大有不同。“两丁”在上海推手称雄一时,号称未遇对手。
王老师对丁德三先生极其崇拜,对吴公仪先生的境界只能说是高山仰止了。王老师认为他学到这套吴式方架太极是个宝,里面学问无穷,一直要求大侠学习。大侠学拳记性超群,螳螂拳一堂课可以学一套,但学起吴式方架太极却变成了白痴,不管怎么学也只能学到三分之一的地方。等到大侠告别王老师时,王老师叹道,这套宝贝没有被大侠接过去,大侠实实在在是个大傻瓜。大侠在五大太极门派中,学会了其他陈、杨、武、孙四派的拳套,唯独这套吴式,好像着了魔一样学不下去。
套路学不会,推手却是可以玩玩的。王老师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吴式转腕功。对方推过来的时候,自己背部撑牢,前臂贴胸,当对方的劲直扑而来时,实实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时,突然手腕一转,对方的劲因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间,对方会被很轻易地打出。王老师用这一招和学生推手屡试不爽。大侠聪明绝顶,这样的花招当然一学就会,和学生推手也是百战百胜。但大侠这人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底。吴式转腕功其实是建立在背部撑牢的基础上的,如果背部撑不牢,这样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对方傻乎乎将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将手腕一转,就可以轻松化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方如果不把进攻点放在手臂上,吴式转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大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对王老师道出自己对吴式转腕功的疑问。王老师不信大侠的歪理,于是推手。王老师故伎重演,想用转腕功化解大侠的进攻。大侠其实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当王老师开始转腕时,大侠突然用肩背发力,当场将王老师击出。这件事是大侠关起门来和王老师讨教的实作,以师道尊严的传承,当不该将此事公布大众,但就探究技击真谛而言,又不得不说。
王老师被大侠的熊肩撞了一下,解释道,他没有正式学推手,主要是学拳架。说到推手,那吴公仪先生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王老师特别提到吴公仪先生在五十年代的香港闯天下时,曾和当地的白鹤拳师有一场公开的比武,把对手打出鼻血来。大侠当时听了,展开丰富的想象,以为那一定是太极神功的完美展示。但即使有此憧憬,大侠对那套方架吴式太极还是没有兴趣。没想到到了2005年春节,大侠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那段令大侠魂牵梦绕的比武录像。一看之下,大失所望,甚至连大失所望还不如。
吴公仪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几乎完全是野打拳击。所谓野打拳击就是街头混混常用的招法:直拳、摆拳、砸拳(把拳举起来当榔头砸),捞拳(把拳放在腰部好像要捞什么东西似的)。在比武中没有出现像样的钩拳。大侠把吴公仪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称为野打拳击,是因为那种打法在正规拳击手的眼中是幼稚可笑的出招,但没有学过武术的街头混混却最喜欢用。大侠看一本印有吴公仪先生全套照片的吴式太极拳书,吴先生风度翩翩,功架潇洒,全然符合武侠小说中太极大师的形象描述。没想到真的动起手来,吴先生的潇洒太极连影子也看不到,看到的居然是街头混混的野打拳击。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令大侠难过非常。大侠知道那些迷信吴式太极技击性的练家对大侠此处的评价一定怒发冲冠,但在对大侠动气发怒之前,请千万要看一看此段录像。如果看了这段录像,你还是无比崇拜吴公仪大师,那么请回答大侠一个简单问题,吴大师为什么在比武中不用吴式太极的潇洒拳姿来应对,却施展出招式粗鄙的野打拳击。在录像中,吴公仪先生有一拳打得过猛,整个上身居然窜出绳圈。如果陈克夫先生反应快一点,吴公仪就要被打下擂台了。
这种因为自身冲劲过大而失去平衡的现象违反了内家拳“力不出尖”的基本原则,是明显违背拳架六合原理所致。吴先生在比武中甚至做出幼稚的砸空拳动作,即右拳从上向下砸,连砸三下,每下都落空。这种砸空拳打法不必说那些喜欢野打的流氓,就是读小学的儿童打架也会用到一代吴式太极大师在擂台上表现出来的居然是这么低水平的野打拳击,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吴先生的对手是美国职业拳击高手,吴先生的结局可能很惨。大侠之所以学不了那套吴式太极,是因为拳架走得太慢。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出拳却很快。有人问他,他解释道,太极拳经中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这句话的本意其实就是随机应变。但事实上,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并没有表现出潇洒的不即不离的太极感应功夫,而是双拳乱挥,其中有不少拳根本没有击中目标。
吴公仪先生当年53岁,陈克夫先生30岁。比武过后,吴公仪先生居然感慨自己老了。在内家拳中,50岁正好是鼎盛时期,根本不应该发出老了的感叹。还有吴式门人称如果让吴公仪先生的大公子吴大揆上阵,一定痛扁陈克夫。如果这是真的,也只能反证吴公仪先生没有获得传统内家拳越老越精的内功。陈守孚老师现在也有52岁了,大侠40岁,但陈守孚老师的出手却是绝对老辣,根本看不出一丝老态。陈守孚老师认为内家拳师的功力顶峰在70岁左右。大侠把那段比武录像给陈守孚老师看,他看了直叹气,回忆自己当年在上海时与多位“太极大师”交手的经验,每次都能轻松获胜,他一直感慨,不知道那些传奇的太极大师在哪里。现在看了这个录像,终于确信太极的技击功夫真的是水份太多了。
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练与用脱节。吴式太极的拳架中很少用到拳,大多数是掌法。因为吴式太极讲究小架子,所以掌和膀的姿势很多。陈守孚老师一直强调心意六合拳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弃拳重膀。他一直说,如果练了心意六合拳后和人动手,依旧采用拳击的架势,那一定是练错了。周庭爵先生教他的那班练心意六合拳的学生用拳击的摆拳进攻,用这个原理来衡量就是错的。大侠跟陈守孚老师一年多,这个弃拳重膀的习惯是培养起来的了。现在大侠出手基本上不用拳,所以如果和人交手,出招一定是纯粹的心意六合拳的招法。吴式太极的拳架中掌和膀的姿势很多,但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却几乎不用,原因为何?这句话很多人听了会不高兴,那就是吴公仪先生没有得到如何用膀的真传。不管练的是什么拳,人不就是两手两脚,所以很多的拳架姿势是很相似的。大侠好坏也学了三分之一套的吴公仪方架太极,现在和心意六合拳一比,其实这两种拳有不少拳架是很相似的。大侠知道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劲用法,把它转移到吴式太极的动作中去,很快就发现,吴式太极的有些动作其实可以照心意六合拳的原理来打。假设大侠上擂台,和陈克夫先生那样的拳家交手,大侠出的招一定不用拳击,而是完完全全用吴式太极中膀和掌的攻击法。大侠这么说,完全符合太极理论,因为谁也不敢说,太极拳架中的那些膀和掌的攻击法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招。比如说吴式的揽雀尾和心意六合拳的单把很相似,吴式揽雀尾的右前臂前伸后画弧回右肩再向前击出,这个动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用。陈守孚老师给大侠演示并讲解这简单的一招,大侠听后犹如醍醐灌顶,以后曾多次用此招使对手震惊。心意六合拳有数位大师一招单把打天下,就是因为得到了此招的真传。这个单把练心意六合拳的每个人都会打,但如果在实战中使用却是极少有人知道的。这一招的关键在于右手用鹏劲回抽的时候,在太极中只是防守的一招,在心意拳中却是攻防同时的一招。我用此招对付拳击时,对方如果出直拳,我用右前臂画弧猛力回抽,我的右前臂碰上对方的直拳,因为我的右前臂内含螺旋整体劲,所以很多时候,就这么双臂一碰,对方就被震飞。如果对方双拳缩在胸前不出招,太极拳家就不知道该如何用这一招了。心意拳因为攻防一体,所以马上可以踩步进身,用我的右前臂去刮扫对方的大臂。如果对方被我的右前臂刮扫到,因为我用的腰胯整体劲,此劲可以通过其大臂震入其内脏。如果对方后退,避过此劲,我用另一足继续踩进,回抽之右前臂向前用鹰熊合一式击出,直扑对方之胸膛。即使对方双拳抱胸,也很难抵挡我的右臂扑击。吴式太极的“下势接金鸡独立”和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接狸猫上树”很象。心意拳中有“缩涨两字一命亡”的要理。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缩一涨的状态。陈守孚老师强调练心意拳如果无法表现出一缩一涨的状态那就是没有练到家。缩有身形上蹲缩和肌肉上的含缩。太极拳中的下势就是身形上的蹲缩,而传说中的太极拳师的沾衣十八跌功夫是与肌肉上的含缩相关的。吴公仪先生如果有肌肉上含缩的真功,他尽可以任对方出拳攻击不还手。他显然没有表现出来,那么身形上蹲缩呢?他也没有表现出来陈守孚老师曾和多位拳击高手切磋,他通常喜欢用猴缩蹲或燕子抄水这两势进攻,等一接触对方身体,立即用肌肉原位的涨劲攻击对方。他和拳击手的比试通常都是三招之内解决问题。他解释道,一旦采用身形上蹲缩,拳击手会很不习惯,感觉在那么一瞬间对手从视野消失,等再找到对手,对手的内家攻击已经在瞬间透入五脏,连逃都没有机会。陈守孚老师自称“燕子抄水接狸猫上树”是他轻易不用的绝技,一旦用出来,对方顿无生路。如果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用“下势接金鸡独立”将对方击倒,那么它的功夫才是体用合一的功夫,才可以真的称得上是太极实战家。陈守孚老师强调道,心意拳的利害就在于说到做到,平时这么练,交手时就这么用。心意拳平时不练拳击,所以交手时也决不能用拳击。陈守孚老师反复对大侠说,要把拳击的概念彻彻底底忘记掉,完完全全、纯纯粹粹地用心意拳的功法大侠过去和人交手用螳螂拳快手加心意拳肩撞,现在连螳螂拳也不用了,完完全全用心意拳。
大侠和练拳击的美国朋友交手,或双手提手一振,或鹰熊合一,或猴缩蹲转大劈,通常只要和对方身体一接触,对方立即表现出惊讶的神情,缩手不干了。他们说道,心意拳震到身上的那种力量不是通常拳击可以相提并论的。大侠虽然没有记性将吴公仪先生的那套方架太极学下来,但因为明了了心意拳的微妙拳理,所以现在看那吴式的拳架,大侠可以明明白白地说出那一招的真实用法来。有个老兄在网上发表一段奇论,“都说心意拳最保守,其实太极拳最保守。”他的逻辑是,心意拳代有绝顶高手,一般的练家也能出手不凡;但太极传说厉害,现实生活中却高手寥寥,那不正说明太极是最保守的拳法。都说拳练到最高是相通的,但究竟谁能练到最高呢?在吴式太极中,吴公仪先生在他那一代中是最高的,但他却不懂如何在实战中采用太极的招法。大侠当年第一次和谢炳灿老师推手,他一口咬定说大侠学过吴式推手,还责问大侠的师承。现在大侠到是真的懂点吴式了,从师承上来说该是这样的:吴公仪----丁德三----王雷华----张源侠。大侠算起来还是吴大师的徒曾孙呢,现在居然写文章批评吴大师,读者诸君千万不认为大侠欺师灭祖。大侠是个读书人,一心只想探究真理,吴式太极的练家读了此文,不要大动肝火,好好想一想大侠讲的道理才对。如果现在有哪一位正宗吴式太极拳师在和拳击手的比武中,纯纯粹粹地用吴式太极的招数取胜,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游戏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