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你三国最喜欢谁的谋士和将军分别是谁,为什么。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谋士算无遗策 没有疏漏过呢?另外又有哪些将领没有失败记录呢?_百度知道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谋士算无遗策 没有疏漏过呢?另外又有哪些将领没有失败记录呢?
第一个问题,算无遗策:名气较大,而且没被人阴的谋士,我查来查去,居然不足一手之数。1、郭嘉:郭嘉算无遗策,有奇谋,往往能险中求胜。在他伴随曹操期间,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猛虎吕布,郭嘉献计水淹下邳。连他死的时候都能计定乌桓。曹操赤壁大败,仰天长叹:若奉孝在,不令孤至此。2、贾诩:在投靠曹操之前,将身边的人以及主公玩弄于鼓掌之间。他挑唆郭汜李傕反攻长安,祸乱天下。他左右了东汉末年的全国大势。在张绣阵中献计发动宛城之战,弄死了曹操的爱将典韦,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征西凉时,贾诩献计离间马超韩遂,居功至伟。赤壁之战贾诩曾献计,以逸待劳,不能急于一时。曹操不听,结果大败。赤壁之败,过不在谋士,而在曹操。贾诩投靠曹操后以中庸之道,后位列三公,安享晚年。应该算是三国谋士里面,头脑最灵活,而且活得最安逸的一位了吧。3、陆逊: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前面两大战役群雄并起,唯独这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独领风骚。关羽先是中了陆逊的示弱之计,后被吕蒙白衣渡江,割下头颅。刘备带领蜀国绝大部分精锐为关羽报仇,却败倒夷陵。后陆逊追击刘备至白帝城,单骑破诸葛亮八阵。后担心曹魏偷袭,领兵回吴。刘备郁郁而终,从此蜀国开始走下坡路。可以说,蜀国这个国家就是被陆逊这个人毁了根基。228年,陆逊领兵打败来犯的魏国大司马曹休,次年,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这是吴国的最高军职;244年,陆逊又兼任丞相一职,丞相是吴国的最高文职,陆逊达到了一个属臣所能达到的事业最巅峰...陆逊最后被孙权猜忌,郁郁而终,只能说孙权太专权,不能算陆逊算有遗策吧。第二个问题,名气较大又没有失败记录的将领。武将带兵打仗,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磕磕绊绊吧。曹仁守城那么牛逼,也有退走的时候,也有被徐庶阴的时候。张辽威震孙吴,差点活捉孙权,令孙吴小孩闻其名而不敢泣;但张辽也有追随吕布时被活捉的时候。有些不算十分出名的将军就露过一两次小脸,参与的都是些小战场。虽然没有他失败的记录。但具体他有没有败过,谁又能知道。如果硬要算,赵云应该算一个吧。三国演义里面赵子龙长胜不败。不过据三国志记载,蜀国并没有什么五虎将,赵云一直也是属于近卫军类的将军,真正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陆逊肯定也要算一个,他参加的大战场,都是以固守为主居多,没有吃大败仗。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0条回答
1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贾诩应该说是算无遗策,他出生在西北甘肃一带,由于西北地区民风彪悍,早年的他内心深处就有过人的胆略,敢于逆向思维,做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在曹操与袁绍要开战的时候,双方都在为自己拉人手,此时,曹操的实力与袁绍比起来,还差得很远,但贾诩却劝他当时的主公张绣去投靠曹操,贾诩分析道:1曹操兵少,对于此时投靠他的人,他会重用:而投靠实力强大的袁绍,他不会重用你,你只是他炫耀自己人多的一个标志。2曹操任用贤臣,二袁绍则志大才疏,缺乏胆略,胸怀狭窄,不能用人,不能举一反三,总比曹操反应慢一步,是一个不怎么样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糊涂,则这个企业就会垮塌。3曹操携天子以令不臣,使自己在政治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先前张绣曾杀死过曹操的儿子和侄子,爱将典韦,(当然,这都是贾诩给张绣出的“馊主意”),对于有如此大的仇恨关系,贾诩还让张绣去投靠曹操,说明贾诩已经看透了曹操这个人的心底里了,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我个人觉得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第二个问题我觉得经常带兵打仗的将军肯定还是有败绩的,我记得以前看三国资料发觉镇守边疆的将领中还是有一些作战没有失败过的,(当然,三国时边疆的战争规模相比中原地区小得多)我了解的也就这么多了,希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告诉我。
贾诩武将有个神人~蜀国的霍峻,名气不大~但在几万人的围城下~用几百人守了一年~最后还主动出击干掉了对方主帅
你说的是三国演义中还是三国志中,如果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曹操很多谋臣基本都算无遗策,郭奉孝、戏志才、贾文和如果不算宛城跟张绣的话也是其他谋士都是由于没有被采纳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古代谋臣在选主公是就是在出谋,无论田丰多么厉害,他跟了袁绍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误。将领也是魏国比较多,没有将领没有失败记录的,多少都有一点,是战略失败还是战术失败还是武力上的失败?不存在没有失败的将领就算赵云要曾经和刘备南逃江夏。
谋士只有贾诩 武将有赵云、霍峻、陆逊、郝昭、兀突骨(打正面无人能敌啊)
算无遗策的是贾诩,上能为主公出谋划策、定国安邦,下能功成身退,颐养天年。
说郭嘉算无遗策的兄弟,宛城之战怎么解释?至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都不能算无遗策。更何况在三国志!
贾诩算无遗策 张辽没有失败记录
楼主真蛋疼
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因此,三国出现了这一职业谋士。  精彩的三国故事,他们才是主角。  荀彧、荀攸、贾诩、程昱、诸葛亮、郭嘉、法正、鲁肃,张昭,谁最厉害。  如果魏、蜀、吴各选第一谋士?他们是谁?  为什么郭嘉深受欢迎?  三国谋士中,谁最漂亮?  三国谋士中,谁的字写得最好?  三国谋士中,谁是天下三分的推动者。  三国谋士中,谁笑到最后?  三中谋士中,谁最不为人所知。  如果你有机会,你愿意成为哪个谋士?为什么?  三国中,最毒的计策是哪一个?  如何用五笔打出彧字?  毛 主 席提的最多的谋士是谁?  三国第一个出现的谋士是谁?    本文将一一道来。第一的出现的谋士,是贾老先生。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世界上哪有百发百中的谋士?  但三国就是有这么一位谋士。他计出必成,从不失手。用句古代的话说,叫算无遗策。  卧龙、凤雏、冢虎、幼麒,三国的谋士称号一般较为高雅,而这位谋士称号为,毒士。  毒士,别摸我,否则必亡。
  这位谋士就是贾诩,现代人对这位老先生的称号是:老狐狸。
京剧《战宛城》中贾诩  足智多谋、绝顶聪明、诡计多端、狡猾无比、老奸巨滑、这些词角度不同,都适用于贾诩。  所有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军事上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二是在生活中他左右逢源,明哲保身。    这源于他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  贾诩生于甘肃普通人家,这地方并非礼仪之乡。所以他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  贾诩早年时被察孝廉为郎,后因病辞官。返回家乡路上,他遇到了叛乱的氐人。氐人将他与同行的数十人一起抓住,准备全部坑杀。  危难之机,贾诩灵机一动,对这些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人一定会用重金来赎。”  当时太尉段颎为边疆上将,威震西土。氐人听说后,不敢再害他,还和他称兄道弟,请他吃吃喝喝,最后礼送他回家。其余的人则都遇害了。  这件事给死里逃生的贾诩两个启示:一、江湖险恶,一定要保全自身为上;二、无论处境何等恶劣,使用计谋都能化险为夷,一个书生用一张嘴就可以战胜几十强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开篇传得太少!!
  又一个倒诸葛派??  对生活在传说和史实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lz是否也要起用双重标准?
  刚开帖?关注~
  再来一段,我发现不少网友是贾诩迷。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后,其残党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上表朝廷,寻求赦免。王允认为这些人是董卓的骨干帮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李傕他们听说朝廷不放过他们,就准备收拾行李,在通缉令出台之前,各自逃生。  贾诩当时已经45岁了,还只是董卓所部的平津都尉,自己的主公牛辅也被手下人杀了。看来不仅当不了张良、陈平,估计自身性命都难保。  这几个四肢发达的武将跑了,还能占山为王。我贾诩一介书生,能跑到哪里去啊。  贾诩为求自保,拦住了李傕他们。  诸位,如果你们单独逃跑,就是一个镇长、一个村长都可以抓住你们。现在,你们手下就有不少兵马,如果再召集西部将士,合为一处,攻入长安,杀了王允,就能够洗脱罪名,控制朝廷,这也算是为董卓报了仇。退一步说,就算是失败了,再跑也不迟。  这几个武夫一听,很有道理,反正已经是什么都没有的人,再抢一回又如何。  于是他们跑到西凉,大放谣言,说是王允准备派大军来这里,血洗当地居民。当地人一听,也准备逃跑。李傕等人就劝他们一同造反。  就这样,一呼百应,短时间内居然聚集了十多万人马。于是大军分作四路,杀奔长安而来。在贾诩的协助下,李傕等人不仅用计打败了吕布,杀死了王允,还占据了长安,挟持了天子,大家都自封高官厚爵,一时风光无限。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    几个残兵败将,经贾诩一番话点拨,竟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了政府,改写了历史。  大攻告成,李傕等人想封贾诩为侯,贾诩拒绝了;李傕又让贾诩当尚书仆射,贾诩再次拒绝。最后,他们拜贾诩为尚书。实不推脱不了,贾诩就当了一段时间,找了个理由辞了。  李傕们的屁股还没有坐稳,马腾、韩遂的大军就来了。
  不错不错 抓紧时间更新啊 表沉了
  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大将李蒙、王方根本看不起马腾、韩遂,他们申请出战。  贾诩好心劝说他们,两位将军,马、韩二军并不好惹,你们最好不要出战。我有一计,可以不战而胜。长安以西二百里处有座盩厔山,道路险峻。张济、樊稠两将军可屯兵于此,坚壁守之。我估计不到百日,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了。到时候他们自己就会撤退。我们趁机追赶,二将必被擒杀。  看到贾诩阻拦。李蒙、王方说,贾先生,我们敢拿自己的脑袋和你打赌,我们能打败马韩。  结果:李蒙、王方输掉了赌资。  不听贾诩言,吃亏在眼前。  李傕这回听了,他重用其计,紧守关防,并不出迎。  西凉军坚持了不到两个月(贾诩说不出百日),就粮草不继,只好回军。  李傕、郭汜令张济引军追赶马腾,樊稠引军追赶韩遂,西凉军大败。  战事刚平,李傕又想调集人马,除掉樊稠(因为樊稠私自放跑了老乡韩遂)。  这些人的脑子是不能动的,能动的就是手。  贾翊连忙劝他,李将军啊,现在我们刚有起色,就搞内部残杀,无论是实力还是声誉都会大大削弱,被别人笑话。将军您其实根本不用派兵遣将,只要设一场鸿门宴,把樊稠请来,当场杀了,这样多好。  李傕听不懂什么是鸿门宴,但方法他是明白的,这样顺利地除掉了樊稠。  李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老战友郭汜了。两人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皇帝和大小官员苦不堪言。  为了对付郭汜,李傕又招来大量羌胡军士,许诺给他们荣华富贵,纵容他们烧杀抢掠。  这么一帮人在京城胡闹,还吵着要分配宫女。汉献帝实在受不了,求救于贾诩。  贾诩了解到李傕许诺给这些人的珠宝美人尚未兑现,于是秘密召来羌胡大帅,许以更大的官位和宝物,瓦解了羌胡联军,保护了京城居民安全。  李傕又看上了皇帝的妃子,要占为已有。贾诩只好暗暗从中阻拦。  这时候,李傕又爱上了左道妖邪之术。  摊上这么个主儿,贾诩始料为及。这些人的丑态恶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贾诩为此悔恨不已。
  征战之初,贾诩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这和曹操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一样的。如果李傕是曹操之类的明主,三国演义的历史将会重写。  而李傕是个上窜下跳的小丑,还不如董卓。贾诩只能从中斡旋,上扶朝廷,下安百姓,结纳贤豪,维持局面。  贾诩正在水深火热之时,曹操来了。  曹操是一名优秀的官员,曾倡导义兵讨伐董卓,他应该是恢复朝纲,更新气象的最佳人选之一吧。贾诩于是劝说李傕投降曹操,实现和平演变。  曹操,不过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吕布、马腾都让我打跑了,李傕哪里把曹操放在眼里。  听了贾诩的建议,他勃然大怒,准备拔剑斩杀贾诩。  李傕这些人能有今天,完全是贾诩的功劳。否则,他们现在很可能在哪个模范监狱劳动呢。  不听贾诩的劝告,后果很严重:  李傕、郭汜,被打得如丧家之狗,一路逃命。不可一世的大司马、大将军,新任某山寨大王这一职位。这还没完,李傕最后被夷三族,死三百多口,郭汜被手下杀死。  教训深刻啊。  无论如何,贾诩影响了历史和三国的局面,开创了李郭时代(虽然只有三年),是影响全局性的谋士。
  战乱要来,安全第一。贾诩早就想离开虎口,他带着全家投靠自己的老乡段煨去了。  对于贾诩的到来,段煨是又喜又忧,喜的人来了重量级人才帮助自己,忧的是自己不是重量级人才的对手。所以他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实际上却不重用。  
人家对你表面非常客气,但一有重大事项的时候就避开你,防着你。看来此地也不是栖身之所,贾诩准备到张绣那里去。  有人就劝贾诩说:段煨待您还是不错的,您就留下来吧。  贾诩说:段煨对我疑而不用,长期下去肯定会产生矛盾。我走了,对内,他的权力稳固了。对外,我在外面可以援助他。他不但不会留我,还会高兴地欢送我。  而张绣则不同,他正缺乏谋士,对我一定重用。  结果:  张绣率家属前来隆重迎接贾诩。  段煨拍着胸脯,照顾贾先生的家属。  皆大欢喜。  建安二年(197年),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形成了一方势力。  北有袁绍,东有吕布,南边又冒出来个张绣,这让曹操十分恼火。他亲自起兵十五万,征讨张绣。  
  当年贾诩就曾劝李傕他们投降曹操,他对曹操的实力心知肚明。而刘表,只想坐守自己的地盘过日子。  与曹操大军开战,胜负难料。刘表援军到位,可以维持一段时日。如果援军不力,张绣很可能会败给曹操,失去自己的地盘,成为刘表的附庸。  如果投降曹操,则可以避免军事冲突,化解眼前的困局。张绣军事实力可以保存,以后还有周旋的余地。  综合考虑,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  张绣惟贾诩是从,这是他聪明的地方。  见了前来投降的贾诩,曹操的态度是:  甚爱之,欲用为谋士。  深深地喜爱。  正如陈宫对于吕布一样,贾诩对张绣也有很深的感情。想当初,张绣在自己处境为难的时候,带着一家老小,热情地接纳自己。来宛城后,张绣对于自己可谓言听计从,所以贾诩委婉地拒绝了曹操的邀请。  不久,张绣因为曹操霸占自己婶婶之事,和曹操翻脸。他找来贾诩商量对策。  张绣是自己的主公,是自己的朋友。贾诩并没有因为曹操势力大而劝张绣忍耐。他建议张绣以清理叛军为由将军队靠近曹营,趁夜里点起大火,偷袭曹操。  结果:  曹操长子、侄子、爱将典韦,包括坐骑大宛马都死于军中。曹操命大,只是右臂中箭,否则死于乱军也是有可能的。  自出征出来,这是曹操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继续扩大战果,连下南阳、江陵数县,曹洪抵挡不住。曹操只好第二次再携兵前来征讨。
  曹操在城下观察地势。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贾诩观察得一清二楚。曹操对城东南角比较留意,花的时间最长,贾诩估计他是要从此处攻进。  于是贾诩让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让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  晚上,曹操精兵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进去城中全无动静。呵呵,果然不出我所料,曹操一声令下,魏军一齐拥入。  只听得一声炮响,城中伏兵四起。曹军急忙后退时,张绣亲率勇壮从背后杀来,两路夹击。  结果:  曹军大败,奔走数十里,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受伤。  在大好形势下,刘表劝说张绣一起追曹兵。  贾诩说,不要追,追之必败。  刘表想的是,现在机会难得,不追可惜。在刘表一再劝说下,张绣头脑发热了,他第一次没有听贾先生的话。  追得快,回来得也快,两人大败而还。  张绣后悔了,贾先生,我没有听你的话,是我的不对。  贾诩说,没关系,现在可以整兵追赶了。  刘表说,贾先生,你不是开玩笑吧。  贾诩说,此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  自信,自信到极点,但不是自大。  刘表还是不信,他不去。  张绣信了,他追了,曹兵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  毛宗岗评语,亏他信。  刘表服了,先生,你是神仙吧,  贾诩说:曹操深知兵法,他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却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必败。  此次曹操急于退兵,肯定是许都有急事。他破了我们的追军,但也耽误了时辰。所以,他们必轻车速回,不再防备。我军再追过去,他们既想不到也准备不及,故能胜。  别人都怕你曹操,我可不怕你。  两次交手,两番大败,曹操知道了贾诩的厉害。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不想再打张绣了,他想说服张绣投降。此时,袁绍也派人来和张绣结盟。
  袁绍强大,曹操弱小。袁绍与张绣无仇,曹操和张绣有夺婶杀子之恨。袁绍遥远,曹操相邻。从表面上看,张绣肯定选择袁绍。和强者南北两面夹击,曹操肯定被灭。  贾诩却认为投靠曹操有三大好处:  一、曹公奉天子明诏讨伐天下,这和当初自己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的战略构想是一致的,曹操有眼光,前途。  二、袁绍强盛,我们弱小,他有我们没我们都一样,因此他们肯定不会重视我们。袁绍此人对自己的兄弟都不厚道,何况我们外人。曹操就不一样了,他还弱小,还要求生存发展。所以,他一定会需要我们,看重我们。  三、曹公这个人不简单,他识大体,顾大局。为了天下,为了名声,他能够做出牺牲,能够先公后私,他会宽待我们。  杀了别人的儿子,还是长子,然后放下刀枪,走到别人面前,接受别人处理  贾先生,你这个建议太冒险了吧。  贾诩对张绣说,主公莫忧!你想啊,曹操儿子死了,人死不能复生,损失不可挽回。但曹操可以收获地盘和兵马,将军和谋士,收获心胸广阔、诚待人才的名声。这笔生意,曹操是赚大了。  所以啊,你放心地去吧,没问题,我可以用性命担保。  果然,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让儿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结成亲家。  对于大功臣贾诩,曹操是感恩戴德。他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于是拜贾诩为执金吾,相当于首都公安局长。并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此时的贾栩,人生已过大半。他过去辅助的主公,都是三流角色,都是过渡人物。这一点他很清楚,但他没有刻意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是尽忠职守而已。现在他已经找到了终生的靠山,和更大的舞台。  刚得到张绣,曹操就想趁热打铁,劝降刘表。他问计于贾诩。
  顶楼主,加油
  贾诩说,刘景升此人好结交社会名流,一般人他看不上。一定要派一文名之士前往说之,方可降耳。  曹操问荀攸,谁人可去?  荀攸推荐了孔融。  可见,曹操对贾诩的信任毕竟不如荀攸。  曹操手下已有五大谋士,荀彧是曹操的大管家,荀攸是曹操的参谋长,郭嘉是曹操的宠臣,程昱是曹操的元老,还有一个非常厉害却不太受信任的谋士刘晔。贾诩想到的是,自己来得晚,出多少计策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大家都能够出计策时,让曹操原来的谋士先说,大家说完自己再说。当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时,不当面争执、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这是贾诩的职场法则。  毛宗岗说司马昭之有钟会,犹曹操之有贾诩、郭嘉耳。郭嘉是曹操创业元老,但这里他把贾诩放在郭嘉之前,足见贾诩的重要性了。临阵料敌,运筹帷幄,贾诩的才能不让郭嘉。但由于他自认为不是曹操的嫡系,所以主动献策居少,很多时候是因问作答。  我比曹操还大8岁,比郭嘉大23岁,53岁了,还能活几年,争什么?  无欲则刚。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十月,许攸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之计。众人都怀疑许攸的诚心,只有贾诩与荀攸力劝曹操。  曹操于是欣然采纳其计,率军出击,大败袁军。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迁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出征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战争顺利得超乎想象。得到荆州降兵八九万,顺江东下,攻取东吴,似乎指日可待。  有人反复问我,长江那么长,曹操完全可以多线过江,袭击孙刘后路嘛,何必都挤在赤壁前线呢。  我想说的是,一个成年人想打一个5岁小孩,他还用偷偷跑到小孩身后吗?  当时的曹操,包括所有谋士在内,对于大破东吴有着必胜的信心。  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  在曹操得意时,只有贾诩站出来说,给曹操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现在我军已经疲惫,荆州人心未稳,打仗的条件没有完全具备。而东吴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定会聚集力量,背水一战。敌我对比,我军并没有必胜的条件。  相反,如果我们大力发展荆州经济,封赏官员,抚安百姓。几年之后,不用征讨,江东就会拜服。  微小的理智的声音很快就被期望胜利的巨大喜悦、盲目自信淹没了。  结果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而归。这还不算。曹操辛辛苦苦得来的荆州,也被孙权和刘备瓜分待尽。以此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很长时间没有扭转。  如果曹操能够整治荆州,加强统治。再破坏孙刘联盟,蚕食东吴辖地。相信用几年的时间,曹操完全可以打败孙刘,一统天下。  在我强大于敌人数倍的情况下,竟然放弃进攻,不打赤壁之战,这绝非一般人的眼光所及。  赤壁之战后,在曹操的有生之年,曹军在南方一直没有作为了。
  MMMMMM        +1
  LZ继续啊
  曹操的其他谋士大都来源于袁绍,他们协助曹操平定了北方。西方,还是曹操的处女地,但这里是贾诩的地盘。他帮助曹操平定了马超、占领了汉中。  建安十六年(211),以骁将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在战场上,马超打得曹操割须弃袍,坚守不出,无计可施。  贾诩建议,兵不厌诈,可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  曹操抚掌大喜,就是高兴地拍巴掌。他说,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吾心中之事也。  曹操是不是已经有这种想法并不重要,领导怎么说就要怎么听。  第二天,曹操在阵前与韩遂单独对话。他回来后得意洋洋地对贾诩说,你知道我阵前对语的用意吗?  贾诩当然知道,他还知道领导在得意的征询自己的意见,所以一定要拍马屁。贾诩说,此意很妙。但是,效果有限。我有一策,让韩、马自相仇杀。  曹操这时候不说天下高见,多有相合的话了,连忙问计。  贾诩说,马超有勇无谋,不识机密。丞相您可以亲笔作一书,写与韩遂,字迹要写得模糊一些,特别是要害处,自行涂抹修改,然后封送给韩遂。  而且,这件事还要让马超知道。  我相信马超一定会来看这封书信。他看见上面要紧去处,都是图抹的痕迹,肯定会怀疑是韩遂干的,而且这封信和您今天单骑会语有关。  这样,马超、韩遂的矛盾会加大。同时,我们暗结韩遂部下诸将,使互相离间,马超可图。  贾诩这一毒计,让勇猛异常、率十万大军的马超被打得只剩下三十个骑兵,无家可归。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军十万征讨张鲁,被大将庞德拒在关外。爱惜庞德武艺超人,曹操想收为已有。  贾诩说,我知道张鲁手下有一谋士,叫杨松。这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收受贿赂。我们可以以重金买通此人,让他在张鲁面前诬陷庞德。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收降庞德了。  曹操说,此计听起来不错,可是南郑大门禁闭,如何进城?  贾诩说,明日阵前交锋的时候,我们诈败佯输,弃寨而走,使庞德占据我寨。晚上,我们再来劫寨,庞德必退入城。我们选好一能言善辩之士,让他扮作庞德士兵,杂在阵中,就可以入城了。  结果不出所料。曹操顺利得到庞德,又招降张鲁,占据东川,离统一天下又进了一大步。  此时,刘晔、司马懿都劝曹操继续南下,进攻益州。可能是因为当初赤壁的教训,曹操此次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西部刚刚平定,南部关羽领军又来犯境。
  请楼主继续啊
  曹操手下大将庞德请战,率领七军去抗关羽。为了显示决心,庞德备了一口棺材,要与关羽一决生死。  曹操听后,十分欣喜,“庞德忠勇如此,孤何忧焉!  但贾诩却看出其中的问题,他告诉曹操,战争需要平和的心态,不需要激动的情绪。有了情绪,就容易被对手利用。庞德不顾一切地与关某决死,这是一个把非常危险的预兆。  曹操听后,急令人传旨戒庞德曰:“关某智勇双全,切不可轻敌。可取则取,不可取则宜谨守。”  庞德不听,果然被关羽刀斩。  好不容易外部太平了,内部的争斗开始了。曹操几个儿子纷纷培养自己的势力,朝中大臣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不选择,就没有机会。  选择了,就会得到曹操的怀疑。  选择错误,比不选更麻烦。  贾栩早已看透这一点,凭他的眼光,早已判断这个人选是曹丕。  我要帮助曹丕,但表面上一定要和他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因此,当曹丕主动问计于自己时,贾诩就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  这些话听起来朴素简单,而且劝人为善。外人听了,只能说贾诩说得不错,但心里想,这不是废话吗,还用你贾诩说?  但是这里面的话,曹丕明白了。才能是次要的,品德是主要的。让曹操感受到父子亲情、真情,感受到曹丕的孝心、关心。这是一种看似普通,却最有效果的手段。  以后,凡是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就发挥所长,歌功颂德,发言成章,让曹操十分高兴。而曹丕则相反,他边哭边说,父亲,你建多大的功业,取得多大的胜利都不重要,希望您保护身体,平安回来。  两人相差如此之大,不由得让曹操陷入深思:植儿说得好听,他是不是在演戏?丕儿真心对我,重视父子亲情,让我感动。  关于立谁为世子的问题,以曹操面前,贾诩绝对是想隐藏自己的态度。但还是躲不过。  这天,曹操找来贾诩,当面问个究竟。  贾诩飞快地想着应对之策,原则是:  1、 目的是劝立曹丕。  2、 一定要顺着曹操的心意,不能有大的偏差,让曹操不满。  3、 直接说出来,肯定会引进曹操部分儿子们的不满,以及一些大臣的反对。所以要注意方式。  于是,贾诩摆出一幅思考的样子。  曹操就问他,你只要给我名字就行,还考虑什么。  贾诩回答说,我正在考虑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一些事情。  曹操知道了贾诩的答案,又为他的狡猾逗笑了。于是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不错阿,写的精辟
  220年,曹丕顺利登基,封贾诩为太尉。   223年,曹丕想起兵出征,他问贾诩:“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  贾诩回答:蜀主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识虚实,陆逊屯兵于险要。现朝中诸将,都不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是陛下您亲自出征,也不一定能够获胜。  我们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曹丕不听,三路大军都大败回来,于是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  后来听说刘备死去,曹丕心想,贾先生不是说以待两国之变吗?现在机会来了,于是准备起兵讨伐。贾诩劝阻说,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刘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  曹丕不听,又无功而返。  这一年,贾诩也去世了,终年七十七岁。在那个人均寿命都不长的时代,魏室的许多老臣都故去了,包括荀氏叔侄,郭嘉、杨修、程昱、还有会保养的董昭。  四十五岁起步,五十二岁归顺曹操,之后又为曹操工作了二十一年。  同志们,健康是本,长寿是福啊。  贾诩知道,自己没有随曹操起家,归顺之前还让曹操屡屡受挫,加上自己策谋深长,种种因素都会引起曹操猜嫌。于是他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不与高官结亲。  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易中天说他是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  我哪是聪明的人,要说聪明,杨修比我聪明多了。  我是智慧的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是毒士。  归纳贾诩:  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  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  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  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  成功率,百分之百。        贾诩连续完毕。下一回说东吴周瑜,鲁肃两大战略之争,  是联刘抗曹,还是击刘壮已,  敬请关注。
  mark    希望看看刘晔,因为感觉他好强,但一直不受重用
  经典!!!
  曹操处于四战之地,能成功,不易也。
  既然这位仁兄提到刘晔,那我就他继续吧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州东南)人。     有人曾评选中华历史十大无名英雄(姑且一听),三国中曹操的谋士刘晔就是其中之一。  确实,一提起和曹操一起创业的智谋之士,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荀彧、郭嘉、荀攸、贾栩、程昱这五人,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刘晔。在曹操征张绣、灭吕布、驱刘备、战袁绍、收刘琮、攻周瑜、败马超、降张鲁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看到刘晔的影子,也没有听到他的计谋。刘晔看来真是无名英雄,甚至他的生死时间都没有记载。  但刘晔绝对不是个跑龙套的,这个人的戏份在三国演义里并不少,参加了曹操的大部分战争。   初平五年(194年),曹操与吕布大战濮阳。当时,陈宫给吕布献了三十六计之一:关门打狗。他让濮阳城中的富户田氏,写一封信给曹操,假装投降,骗曹操入城,然后在四门放火,外设伏兵包围曹操。  当时曹操刚吃了败仗,沮丧万分。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刘晔却说,吕布那厮虽然智商较低,但陈宫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这个田氏这时候突然写信,值得可疑。为防万一,我军可分为三队:一队入城厮杀,两队伏在城外接应。万一城中有失,还好有个照应。  曹操听从了刘晔的建议,只率一股军队入城,很快就掉进了吕布的陷阱。曹操逃跑的时候,还遇上了吕布。吕布也是有眼无珠,竟然在眼皮底下放过了曹操。不过,曹操没跑多远,战马就被烧着的木梁砸倒了,曹操从地下爬起来,心想这下完了。这时候,幸亏典韦赶来,曹操算是捡回一条命。  如果不听刘晔之计,曹操军队可能会被全歼,大业成为空话泡影。  后来,曹操费劲心机夺回濮阳。刘晔劝他说,吕布乃猛虎也,今日困之,不可少容。曹操于是令刘晔守濮阳,自己引军继续追赶吕布。  刘晔一出手,就救了曹操。但和他的深谋远虑相比,这点贡献实在不算什么。  有人说,三国有三大谋略可以更早统一天下,可惜并未实施。这其中的两个,都是刘晔的建议。一是曹操没有听刘晔之言,在得到汉中后继续南下入蜀。二是曹丕没有听刘晔之言,失去了灭吴破刘的机会。  如果这两计得行,三国统一的进程可以提前几十年。
  好文,期待后续中。。。。
  好帖!关注!
    刘晔?  帮助曹丕篡汉的那个急先锋吗?  。。。。。记不清了    
  刘晔,记的书上说人品不行
  比起刘备,刘晔绝对是正宗的汉室血统,他是汉光武帝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曾经给曹操相过面的许劭,称赞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七岁的时候,母亲不幸病危。临终时她告诉刘晔弟兄,说是家里有一个仆人,怀有陷害刘氏家族的心,要他们两个长大后想办法除掉此人。  刘晔时刻没有忘记母亲的临终遗愿。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告诉大他两岁的哥哥,我们进屋杀掉那个仆人吧。  他哥哥不敢。  于是刘晔入室,杀掉了那名仆人,然后到母亲目前拜祭。  小小孩就杀了人,这还了得,家人听说后大惊失色,马上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刘晔的父亲刘普。  刘普大怒,马上派人把刘晔抓回。刘晔见到父亲后,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遵从亡母的临终遗训,并表示甘心接受父亲的任何惩罚。  刘普见儿子敢做敢当,心中暗暗赞许,于是便宽恕了他。  刘晔家乡有一个叫郑宝的军阀,带着几千人马,祸害地方。他看刘晔是名门望族,就强迫他与自己合伙。  刘晔非常烦恼,就想找机会除掉他。  你一介书生,想杀到黑社会老大,不是找死吗?  有一天,曹操派使臣到扬州办事。机会来了,刘晔趁着挽留使臣的机会,请郑宝来赴宴。他埋伏好刺客,准备当场除掉郑宝。  到了关键时刻,杀手竟然被郑宝的流氓气势吓倒,不敢前进。机不可失,刘晔拔出佩刀,上前将郑宝杀死。  然后刘晔出门威胁郑宝的小弟们,说这是曹操的命令,谁要敢反抗一律同罪。  郑宝手下人一听,吓得一哄而散,回去报信去了。郑宝山寨里还有精兵数千人,这些人来报仇可不得了。  刘晔没有逃跑,他骑了郑宝的马,带了一些家将主动来到郑宝军营之前,叫出军营的首领,好言相劝,晓以利害,最后竟使得众人“皆叩头开门内晔”。  大家都说,你比我们过去的老大强多了,你给我们当头领吧。但刘晔对统领这支军队并不感兴趣,他将部队全部转交于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很纳闷,你一下拥有那么多兵将,怎么说不要就不要呢。  刘晔说,郑宝本人不设法度,他的军队可想而知,也没有什么纪律性,只是一些会抢劫钱粮的乌合之众而已。我没有那么多财富给他们,还要养活他们,就得带着他们抢劫去,这不是我的累赘吗?  得到这些兵将,刘勋实力更加强大,一时称雄于江、淮之间。  想在江东成就一番事业的孙策对刘勋也是惧怕三分,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对付刘勋。
  好帖,对楼主的id好熟悉,就是想不起来以前看过你的什么帖子了
  这个ID是因为写过三国的内容,但上一版不够活份,所以改后再发。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派遣使者,以重金游说刘勋攻打上缭(今江西省永修县)。他说,上缭这地方十分富裕,是刘勋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孙策并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刘勋的事业。  刘勋一见有利可图,便欣然同意,众人也纷纷前来祝贺。  可是惟独刘晔反对。  刘勋问其原因。  刘晔认为,上缭城虽然不大,但易守难攻,短时间内肯定打不下来。这样的话,对外用兵越来越多,后防就会空虚。  而孙策这个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他说是支持刘勋,但很可能偷袭刘勋的后方。到时候,刘将军您将进退两难。  刘勋没有把孙策放在眼里,他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出兵上缭。  孙策见其中计,立即让孙贲、孙辅率领人马驻在彭泽,准备拦击刘勋,自己则与周瑜率兵两万进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克,俘虏三万多人。   刘勋闻讯大惊,星夜回军彭泽,孙贲、孙辅出兵截杀,刘勋大败,逃往流沂(今湖北鄂城),想想无路可去,只好投靠了曹操。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在曹操那里,还骄横傲慢,最后被免官下狱。  三国演义义说,刘晔是在郭嘉的推荐下也投靠了曹操,他还给曹操推荐了毛介和吕虔。  刘勋是不成气候的废物,孙策是不服朝制的霸王,刘表是坐观局势的看客。曹操至少在扶持天子,身为汉室宗亲,投靠曹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了。笔者无能,由于没有找到刘晔的出生年月,估计此时他的年龄在三十三到三十六之间。  《傅子》中记载了一个这样一个故事。当次,曹操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个扬州名士。一路上,其他四人为了在见面后赢得曹操的赏识,“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高谈阔论,有时彻夜不眠。只有刘晔独自睡在车中,一言不发。  等到见了曹操后,这四人争相应对,抢先回答。曹操和颜悦色地听,只有刘晔一言不发。  时间一长,曹操觉得他们的话好象都说完了,自己也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时候,刘晔却说起了不相同的话题,等到曹操领会了又换个话题,一连说了三个话题,让这四个人哑口无言,心说,小子,你够狠。  这几次谈话之后不久,曹操授蒋济等四人为令,而授刘晔以心腹之任,每遇到疑难的事,就来询问刘晔,最多时一夜数十次。  这个记载是过份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我日那些打广告的。
  抱歉各位,内容又重新修订,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派遣使者,以重金游说刘勋攻打上缭(今江西省永修县)。他说,上缭这地方十分富裕,是刘勋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孙策并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刘勋的事业。  刘勋一见有利可图,便欣然同意,众人也纷纷前来祝贺。  可是惟独刘晔反对。  刘勋问其原因。  刘晔认为,上缭城虽然不大,但易守难攻,短时间内肯定打不下来。这样的话,对外用兵越来越多,后防就会空虚。  而孙策这个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他支持您是假的,偷袭您的后方很可能是真的。到时候,刘将军您将进退两难,上缭是得不到的,老家能不能保住还不好说。  刘勋没有把孙策放在眼里,也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高高兴兴出兵上缭去了。  孙策一看他出城,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立即让孙贲、孙辅率领人马驻在彭泽,准备拦击刘勋,自己则与周瑜率兵两万进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克,俘虏三万多人。   刘勋闻讯大惊,星夜回军彭泽,孙贲、孙辅出兵截杀,刘勋大败,逃往流沂(今湖北鄂城),想想无路可去,只好投靠了曹操。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在曹操那里,还骄横傲慢,最后被免官下狱。  刘勋是不成气候的废物,孙策是不服朝制的霸王,刘表是坐观局势的看客。曹操至少在扶持天子,身为汉室宗亲,投靠曹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了。   三国演义里说,刘晔是在郭嘉的推荐下投靠了曹操,他还给曹操推荐了满宠和吕虔。这个时间应该在初平五年(194年)之前,而不是刘勋投降曹操之后(199年)。  另据鲁肃传记载,刘晔曾劝鲁肃投靠郑宝,这个时间应在200年以后。  前面,说刘晔杀了郑宝。现在,又说刘晔要投靠郑宝。  一笔糊涂帐。  当事人都不在了,我也不想当历史学家。总之,刘晔投靠了曹操,当时他的年龄应该是二十多岁,不到三十。  《傅子》中记载了一个这样一个故事。当次,曹操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个扬州名士。一路上,其他四人为了在见面后赢得曹操的赏识,“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高谈阔论,有时彻夜不眠。只有刘晔独自睡在车中,一言不发。  等到见了曹操后,这四人争相应对,抢先回答。曹操和颜悦色地听,只有刘晔一言不发。  时间一长,曹操觉得他们的话好象都说完了,自己也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时候,刘晔却说起了不相同的话题,等到曹操领会了又换个话题,一连说了三个话题,让这四个人哑口无言,心说,小子,你够狠。  这几次谈话之后不久,曹操授蒋济等四人为令,而授刘晔以心腹之任,每遇到疑难的事,就来询问刘晔,最多时一夜十数次。  这个记载是过份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楼主居然在线,敬业啊!
  三国演义记载:建安四年(199年),刘晔前往招安张绣,与贾诩一拍即合,张绣顺利归降。这是刘晔为曹操建立的第二件功劳。  官渡之战,刘晔也没有缺席。  当时曹操在战场上非常不利,一直处于下风。特别是袁绍筑成了土山五十余座,让所有弓弩手在山项上向下面的曹营放箭。曹军只好举着盾牌,趴在地上防御,十分狼狈。   如果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就会军队慌乱,斗志渐失,曹操坐在屋里,一筹莫展。  看到这种局面,刘晔闭门搞起了科学研究,他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叫发石车。这种车可以不停地发射石头。在土山上的袁军被石头雨打得头破血流,纷纷下山躲避。石头落在地下,砰砰作响,袁军给这种车起了个外号,叫“霹雳车”。刘晔十分感谢袁军,也为他也没有想好这种车的名字。  一计不成,袁绍又让士兵用铁锹暗凿地道,直通曹营内,称为“掘子军”。  曹操一看,这事还是接着问刘晔吧。  刘晔建议:可围绕军营四周挖掘长沟,当掘子军挖到沟边时,暗道就暴露了。他们无法前进,只能空费力气。  笔者建议,可以从沟里沿着袁军的暗道进去,直入袁军大营,偷袭他们。  有前线,刘晔增强了曹操的战斗力,提升了士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曹操火烧乌巢,最终战胜袁绍提供了保障。  官渡之战后的一天,曹操接到报告,说是征讨陈策的军事行动又失败了。   这个陈策从事的是山贼行业,工作地点在庐江界,公司有员工几万人。他们临险而守,让曹军多次无功而返。  是继续征讨?还是听之任之?曹操一时拿不定主意。  大多数人劝曹操说,陈策只是一个毛贼,没有形成势力。目前手下的工作很多,把陈策的事情往后放一放。  刘晔认为,以前之所以征讨失败,一方面是因为物资不足。更主要的是,当时袁绍未灭,中原未定,我军一直不敢长驱直入。  现在不同了。曹操大破袁绍,威名就如同当年的韩信一样。那些山贼听说袁绍都败了,心理肯定会畏惧我军。如果曹公您亲自带兵前去,甚至不用大战,敌人将自行崩溃,。  曹操听了很高兴,于是派猛将在前,自己率大军在后,果然“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刘晔,你的见解很高,我任命你为司空仓曹掾。
  好文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军荆州,收降刘琮,大军直击刘备。  刘晔建议,刘备在荆州已经生活七年了,颇有人望。我军初到襄阳,应招降刘备,广收人心,而不是杀死刘备。刘备即使不降,百姓也能知道我们的爱民之心。刘备如果来降,则荆州之地,可不战而定。  刘晔考虑得很周全,曹操认为很有道理,就问刘晔谁去劝降刘备合适。  刘晔说,徐庶与刘备至厚,今现在军中,何不命他一往?  曹操一听,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先生您大概忘了吧,徐庶和刘备是至好,他的母亲还是因为我而死的。徐庶这一去,肯定不再回来。将来他辅佐刘备,必成我的劲敌。  刘晔说,主公尽管放心。徐庶这个人很要面子,他怕别人议论,我敢打赌,他肯定回来。  后来刘备百般劝留徐庶,徐庶还是回了曹营。  程昱骗徐庶,料其必来。刘晔派徐庶,料其必返。  而历史上,徐庶是在跟着刘备南下逃跑的时候,才归降曹操的。可是刘晔这段故事是杜撰的。刘晔劝降张绣、发明霹雳车,也很可能是杜撰的。  只能说,三国演义在刻意美化人物刘晔,三国志也在美化刘晔,比如刘晔杀死郑宝的故事。  也许是刘晔年轻时候的故事太少,也许陈寿和罗贯中对刘晔比较偏爱,结果就是把很多好事安在了刘晔的身上。  但以下的故事是绝对是真的。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张鲁,刘晔官至主簿,随军同行。  由于汉中地势险要,军粮供给非常困难。曹操见状便打算撤军。  刘晔认为,粮食供给不顺畅是暂时的困难。如果我们退兵,损失更大,还不如一鼓作气打败张鲁。  曹操采纳了刘晔的意见,以强弓直射张鲁大寨,张鲁投降,曹操平定汉中。  有一种说法是,曹操已退兵了,听了刘晔的建议又回来了。而张鲁这边以为曹操走了,刚放松的警戒,曹操大军就来了,来不及防备,只好投降。  平定汉中后,刘晔又提出了一个改变三国局面的计策,可惜曹操没有听取,成为终身遗憾。
  刘晔的建议是继续进兵,一举平定益州。  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刚得成都,民众尚未归心。而曹操大军平定汉中已使得蜀人吓破了胆。蜀国有一个传统,就是遇强则降。  曹操如果顺势进攻益州,那些投降刘备的人很可能再次投降曹操。  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当时,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南部三郡,刘备率军五万到了公安,正与孙权对峙。  也就是说,刘备当时也没有在蜀国。  这就叫做千载难逢。  占领蜀国,统一天下就在眼前了。  刘晔说,如果我们错过此次机会,刘备有诸葛亮治理国家,有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蜀民臣服,蜀军据险,将来再难攻占了。  毛主席读到这里时曾说过,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  曹操当时,用既得陇,何望蜀,否定了刘晔的建议。当然,曹操有他的考虑,一是怕孙权袭击后方,二是希望能够稳固现有战果。  曹操如果知道后果,估计他得用头撞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派黄忠为将,法正为辅,直逼定军山,进攻夏候渊。  刘晔当时任职长史,他知道夏侯渊这个人性格太刚,很容易中刘备之计,就提醒曹操。  曹操觉得很有道理,亲自写信提醒夏侯渊。但并没有起到作用,夏侯渊被杀。  刘备趁胜前进,大军进攻汉中。曹操不得不派军远征,又大败而回。  曹操对刘晔说,恨当时不用卿言,以致如此。  215年曹操没有进军蜀国,直到264年邓艾才侥幸消灭蜀国。  曹操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让刘备稳定了后方,壮大了实力。如果不是夷陵之战,如果不是蜀军穷兵黩武,如果不是邓艾奇取阴平,也许魏国一百年都灭不掉蜀国。  在曹丕统治时期,刘晔又提出了一个盖世奇策。如成功,也可以提前数十年结束天下三分的局面。
  魏黄初元年(220年),关公被吴将吕蒙所杀。吴、蜀结下仇恨。西蜀刘备会不会出兵,为关羽报仇?  曹丕召集群臣,希望得到答案。   大家都说,蜀,小国耳,只有关羽一个名将。现在羽死军破,国内忧惧,肯定不会复出。  刘晔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蜀国虽然狭弱,但刘备为了建立威武的名望,势必用兵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其二,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恩如父子。刘备肯定会为兴军报仇。  第二年,刘备果然亲征东吴。孙权自忖难以应对,于是向曹丕屈服称臣。  刘晔认为,孙权并非真心请降,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现在吴国势弱,到了灭亡的关头。蜀国从陆上进攻,我们可命一上将从水路进攻。两下夹击,不出一个月,吴国必亡。蜀国虽胜,只是得到吴国的外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元气大伤。等他还没有喘过气来,我大军又进蜀了。一举而灭两国,就在今天。  而曹丕此时天真地认为吴国已经称臣,伐之则不义,还会“疑天下欲来者心”。其下,当时天下基本已平,已经没有什么欲来者了。  就这样,三国第二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被曹丕错过了。  曹操要是知道今天的情况,他得从坟墓里跳出来,扇曹丕两个耳光。  儿啊,你太傻太天真。  曹丕不这么认为,他还派出太常邢贞拜孙权为吴王。  刘晔连忙劝阻,皇上不行啊。我武帝曹操转战征伐,天下十兼其八,才称魏王。王和皇帝只差不步,这可不是随便给的。你给孙权他个将军,封他做十万户侯就足够了。这样,江南士民对他没有什么君臣的名分。  如果你封他为王,那就是帮着他制定尊号,给他树立君臣名分,让江南士民臣服于他。  曹丕又一次拒绝了刘晔的建议,犯了第二次错误。  吴国也不是什么“欲来者”,人家刚战胜蜀军,就对魏国翻脸。  曹丕大怒,准备出兵讨伐。  这时候刘晔已是尚书,他劝曹丕,现在吴国大破七十万蜀军,士气高昂,上下齐心,还有江湖可守。  现在出兵,战胜吴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曹丕说,卿前几次力劝朕伐吴,今又谏阻,这是为什么呢?  刘晔说,时间不同,局势不同,结论完全相反。原来东吴累败于蜀,其势顿挫,故可击耳。现在既获全胜,锐气百倍,未可攻也。  曹丕第三次拒绝了刘晔的建议,这就叫将愚蠢进行到底。
  楼主,为什么曹操在收降刘琮后不西进益州?有谋士建言过吗?
  收降刘琮后,曹操的谋士也有不同意见。    比如贾诩认为,不要再扩大战争,而是经营荆州,壮大实力,几年后东吴就会投降。    程昱认为,孙刘两家肯定要联盟,要做好防备。    曹操不进入益州,一是想完全来看刘备。刘备是宿敌,现在看起来马上就要完蛋了,所以灭刘备是主要任务。    二,荆州最大的敌人不是刘璋,而是东吴。不灭东吴,荆州不安。东吴对曹操来说,灭掉应该不难。
  作者:有型的马里昂 回复日期: 09:47:01        楼主,为什么曹操在收降刘琮后不西进益州?有谋士建言过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州新附,人心不稳,东吴有袭取山东、合肥、汉口三个方向的路线;  而且西北有马超韩遂虎视眈眈;  而且从荆州攻取西蜀本身也很难,刘备是刘璋邀请进的四川,如果硬打不是一时半会能进的去的
  黄初三年,曹丕亲自带着三路人马,威风凛凛出发了。没多长时间,就带着三成人马回来了。  三路人马变成三成人马,曹丕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  曹丕年龄只比孙权小五岁,但智商我看可能差五十。  刚兵败吴地,曹丕又提出趁刘备新亡,讨伐蜀国。刘晔又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蜀国稳固,攻之无益。  魏军果然无功而返。  战争,有时和下棋是一样的道理。同一招,先用则妙招,后用是笨手。刘晔早先建议讨伐蜀国,后来反对讨伐蜀国。前面建议征讨吴国,后来反对讨伐吴国。时移事易,顺势而为,这才是高手所为。  不过曹丕也不是没有收获。这一天,他接到探报,说蜀将孟达率众投降。  曹丕大喜,加封孟达为新城太守,散骑常侍。  刘晔分析了孟达一贯表现,得出结论:  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也就是说,孟达这已是第二次投降了。可以看出,他为人追求名利至上,为了权势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是不会感恩回报,忠心为国的。  为此,刘晔又找到曹丕,提醒他说,新城是魏、蜀、国三国交界的地方,也叫“金三角”。孟达为人摇摆,哪国利益大,诱惑大,他就会倒向哪边。  如果陛下你真的看重孟达,喜欢孟达的话,你完全可以让他在朝中做官。新城为国境重要,最好派心腹镇守。  曹丕不信,因此也不采纳。  6年后,孟达感觉自己在逐渐失宠。为了自己前途,他暗通诸葛亮,投靠蜀国,造反有理。  他们的计划是,诸葛亮西进长安,孟达北上洛阳,两路出击,魏国两京不保。  知道消息后,司马懿吓出一身冷汗。他连上命都没有请示,星夜行军,斩杀孟达。  除了准确预测孟达造反,刘晔又预测了第二个人造反。
  现代人把三国历史太多神化
  要说神话,首先是罗贯中先神化的,比如诸葛那位          魏讽,字子京,口才老好了,据说整个邺城都为之倾动。钟繇因为这个原因,大力向朝廷举荐。  而刘晔一见到魏讽,就预测说此人将来必定谋反。  果然,在曹操与刘备相持于汉中的时候,魏讽暗结私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取邺城。还没有到举事日期,陈祎心中恐惧,向曹丕告密。曹丕诛杀魏讽,受株连的达到千人,推荐他的锺繇也丢掉了相国之位。  黄初七年(226),“不听话”的曹丕走了。虽然他著作等身,成为一代文豪,但七年时间在军事上实在没有什么成就。  如果曹丕能够听进刘晔一句,三国中先灭亡的就是东吴了。曹丕也将成为开疆扩土的一代帝王。  而结果是,曹丕被东吴火攻打败,自己得病先亡。  曾经有一个机会,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放在你的面前,你没有珍惜。曾经有一个谋士三番五次的劝你,你没有接受。  窝囊,是你自找的。  刘晔何尝不是受害者。身为汉室宗亲,目睹刘家灭亡,他忍辱负重,为曹家两代服务。  良谋奇策,被当成耳旁风。多次进言,惹得主公讨厌。  当谋士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这一年,刘晔已经五十二岁了。一个老头子,还叫什么真啊。  曹丕死后,将大位传给了一位神秘人物-曹睿。据狗仔队报道,曹睿不是曹丕的儿子,而是袁熙的儿子。反正大臣们对曹睿不太了解。  曹睿刚当上皇帝,就单独召见刘晔,两人谈了一整天。  刘晔一出来,大家都围上来,打听风声。  刘晔嘴上说,秦皇、汉武继位的时候,也不过如此吧。刘晔心里想,过去不被你爷爷和你爸爸重视。现在,我不能再有一说一啦,还是多拍拍马屁吧。  刘晔改变了策略,收效明显,被封东亭侯,得邑三百户。  太和二年(228年),辽东公孙渊杀其叔父得位,上书给朝廷,请求封赏。曹睿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刘晔发挥他的特长,第三次准确预测:公孙渊必反。  刘晔认为,辽东地偏,水路去要跨海,陆路去要翻山。因此,那里的人和胡夷是一样的,口服心不服,日后必反。如果等他先反后再去平定,势必困难。  应该趁公孙渊刚得大位,人心不定,仇敌存在的时候,我朝大军压境,恩威并施,一举可以解决他。  十年之后,魏明帝景初2年(238年),公孙渊果然造反,被司马懿诛杀。不过,也花了司马懿一年的时间。  这三次造反,其中两次是被同一人平定。  建兴八年(230年),曹睿召来刘晔,征询他讨伐西蜀的意见,刘晔表示赞同。
  刘晔好可怜    其实感觉像袁绍的田丰啦、沮授啦也是这样的    不过刘晔还好摊上个比较好的上级,要不然曹丕输了估计就把刘晔给砍了
  刘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活得没曹操其他谋士潇洒,但还是能够全身而退,比袁绍的谋士强。            刘晔回家后,众大臣都来家打听是否有讨伐西蜀一事。  刘晔说,没有此事,讨伐西蜀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国断不可行。  杨暨正好听说这件事,于是上殿告诉曹睿,我听说刘晔昨天劝陛下伐蜀,今天又对众臣说不可伐。刘晔他这人是欺骗陛下啊。  曹睿很生气,于是召来侍中刘晔询问。  看到杨暨在旁边,刘晔说,我回家后又想了想,西蜀确实不可伐。  曹睿大笑,心想,你老糊涂了吧。  不一会儿,杨暨出去了。  刘晔对曹睿说,臣昨日劝陛下伐蜀,乃国之大事,岂可妄泄于人?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  曹睿恍然大悟,对刘晔愈加敬重。   刘晔出来后,又把杨暨叫来,责备他说,钓鱼的人,敢于把鱼放了,就是相信还能钓到更大的鱼。你是一个敢言的人,但没有等到鱼上来,就行动,如何能成就大事。  毛泽东读到这一段时,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其中就包括《刘晔传》。  刘晔从过去直言相谏,到现在过分顺从于皇帝的心意,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有的大臣对魏明帝说:“刘晔善于揣摸皇帝的心思,提出和皇帝一样的计策。陛下可以尝试与刘晔谈话,而且都反过来问他,如果刘晔提出的意见仍然和所问的相反,那证明刘晔与皇帝的想法相同。如果每次回答相同,就证明刘晔为人的虚伪了。”  魏明帝依照而行,结果果然发现大臣所言不假,从此之后疏远了刘晔。  刘晔左右不讨好,不久转为太中大夫,其间又作过大鸿胪。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忧郁而死,享年59岁,谥为东亭景侯。  听其他谋士之计,曹操创立了一代伟业,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没有听刘晔之计,曹操、曹丕都有惨重的、失败的教训。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二十年时间,没发现他的一点毛病。对郭嘉的态度时,时常惋惜哭泣。刘晔之才,不亚于任何一位谋士,人和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昵。  主要原因:是因为你是姓刘。皇帝姓刘,你也姓刘。  曹操创业的时候,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这时候,刘晔就是曹操对外宣传的一面旗帜。曹操守业的时候,曹丕篡位称帝的时候,刘晔就成了绊脚石。  你是刘氏后裔,光武帝后代,为什么不帮助刘备,而帮助曹操?这显然有违正统,所以历史学家对刘晔也有所批评。  
《三国志集解》刘咸炘归纳如下:  刘晔智太强,所料多与操、丕反,后而皆验,只故不被重用。    刘晔的计谋之不被采用,只是个人的损失。魏国有两次机会统一天下,却没有抓住,这种损失是历史的损失,再也无法弥补。三国没有归魏,却归晋,让老曹家死不瞑目去吧。  刘晔被评为中华十大无名英雄,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就是另外一种名声。不必计较个人高低,让历史自己说吧。
  说完了贾诩,一个最聪明的老油条,一个被人知的一流高手。换个口味,来说说周瑜。  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瑜和鲁肃之争,谁对谁错?    他容貌俊美,风度可人;  他少年得志,风流儒雅;  他立马横枪,武艺超群;  他文采过人,精于音乐。  他拥有最多的女粉丝。  他就是万人迷周瑜,《三国志》里说他长壮有姿貌,《吴地记》里说他美姿貌。苏东坡在词里说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连扮演周瑜的演员,都是陈道明、梁朝伟之类的帅哥。谁最适合演周瑜?网民评选的前三名是黄晓明、吴彦祖、刘烨。  不是笔者八卦,我发现姓周的人,漂亮的就是多。如周璇、周慧敏、周润发、  周渝民、周迅、周海媚,还有我们的总理。当然,周星驰除外。  人长得漂亮是一方面。关键是周瑜不是打打杀杀的武将,也不是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还懂音乐,会唱歌。  姓周的、懂音乐的帅哥,当今社会也有一位,很受欢迎。  史书记载,即使是酒后,周瑜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   
在帅哥面前弹奏,避免不了心乱。到了唐朝,李端的《听筝》写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位美女,为了让周郎多看自己几眼,故意要弹错。一首《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以周瑜的相貌和才能,绝对是偶像派加实力派。  文章要是这么写下去,就不是三国谋士了。
  总角之交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担任太尉。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初平元年(190),十六岁的孙策随父亲孙坚北上讨伐董卓,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周瑜就腾出家里屋子,让他们居住。两人同岁,其中孙策大周瑜1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周瑜与孙策一起升堂拜母,两家非常亲密。  孙策自述与周瑜有“总角之好”。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一般情况下,14岁以下儿童才有总角,所以在这之前两人就应该认识。   
初平二年(191)孙坚身亡,孙策将父亲葬在曲阿,后举家迁往江都。两人第一次依依惜别。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受袁术之命平定江东,周瑜带兵带粮到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支援孙策。孙策见到周瑜后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  他们攻下横江、当利(此两处均为军事要地),击退刘繇,进入曲阿。  孙策回兵后,周瑜也随着从父周尚到了丹阳,两人第二次分别。  建安二年(197),恬不知耻、自不量力的袁术在寿春称帝。孙策于是与袁术绝交,自立门户。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只好随周尚到了寿春。  袁术发现周瑜这个人很有本领,便欲收罗周瑜为其所用。周瑜发现袁术这个人很没有本领,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巢湖)县长,好借机渡江到江东发展。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 (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  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一支乐队(知道周瑜喜欢音乐,但不支持他成为音乐人),并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比。  孙策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瑜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使我能成就大事。给他多少赏赐都不能回报他给我的支持。  孙策、周瑜时年二十四岁,但他们的感情已超过十年,吴郡人称孙策为孙郎、周瑜为周郎。  二十四岁的时候,诸葛司马,无业在家。邓艾务农,皇叔刘备已是安喜县公安局长。  
少年英俊,人生得意,好不令人羡慕。
  貌似这边说三国的贴子好多啊  没事时候也多看看这个好了
  对三国 还是不太了解
看看大家的见解吧
  顶楼猪哦
  征战江东  因为周瑜在庐江一带很有威望,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 (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  这场战役。两人都有额外的收获。  当时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天姿。兄弟两人一人一个,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桥、乔二姓不分)  孙策还得意地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为夫婿,也足可庆幸了。”   庆幸是短暂的,不幸是长久的。两年后,大乔就做了寡妇。小乔好一点,和周瑜也只做了12年的夫妻。周瑜死的时候,小乔也才三十岁左右,后为周瑜守寡十多年。  他们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预章 (今江西南昌)、庐陵 (今江西吉安)。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6岁。临终前他把军国大事托付弟弟孙权。他告诉孙权,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说到这里,他看自己的“发小”、战友加兄弟周瑜不在身边,含恨而死。  此时,东吴已有了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即所谓的江东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要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周瑜从外地带兵回来奔丧,痛哭不已。伯符啊,你才二十六岁,就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江山。试问天下豪杰,有几人能与你相比。二十六岁,人生画卷刚刚展开,远大前程刚刚起步。再用二十年,谁知道你还会做出怎样惊天动地的伟业。  我周瑜自命不凡,天下有谁放在我眼里。可是,我就服兄长你!和你血战沙场,攻城略地,是我人生的乐趣和意义。没有你,我周瑜一生的阳光就会缺少一半。你只比我大一个多月,却像亲哥哥一样关怀我,支持我。我周瑜惟一能做的,就是拼了自己的性命,将东吴的大旗插上每一座城楼。  经历丧失兄弟的痛苦,周瑜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当时孙权不到二十岁,职位上也只是讨虏将军。因此,手下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还有人想造反。但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以君臣之礼来对待他。  孙权当面嘱咐周瑜,希望他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  周瑜说,我的才能还不够,恐怕有负重托。但有一人远胜于我,他一定能够成为吴国的栋梁。  孙权问这位高手是谁。  周瑜当居巢长的时候,曾给鲁肃借过粮。当时,鲁肃很大方,将粮食的一半借给了鲁肃。周瑜发现了鲁肃的才能,因此大力向孙权推荐,这样鲁肃成为东吴的重臣。
  看的爽啊
  mark    好看
  人质事件。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志得意满。在建安七年 (202),他下书责令孙权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  孙权当时也就20岁。如果说有儿子的话,最大也就4、5岁吧。把这么小的孩子送给曹操,别说孙权,你也不愿意。  可是曹操也不是好惹的,你不答应,他就揍你。  孙权没有主意,于是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没有结论。其中,张昭等一些人同意这件事,反正不是他自己的儿子。  眼看天也晚了,孙权宣布散会。下了班,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  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他给孙权分析说:  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在郢都建立根基,扩张疆土,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九百多年。  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我们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  如果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处处受曹操挟持。到那时,您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  因此,我们不能送人质。  为今之计,我们应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看来周瑜也有过降曹的想法)。  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他就是玩火自焚。到那时候,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周瑜这番话,孙权高兴了,儿子名正言顺地保住了。  孙权的母亲也非常赞同,孙子保住了。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很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也应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  周瑜也很高兴,毕竟,人质也是周瑜的侄子嘛。  通过这件事情,周瑜与孙权的关系又前进了一大步。
  今夜不来了?
  好文章,花了三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
  孙权共有7个儿子,长子和次子因病早亡,一个被他赐死,还有三个被孙氏子侄杀死和逼死(七子孙亮为第二任吴皇帝,被孙休毒死),六子孙休为第三任皇帝,早逝。    早知道是这下场,送曹操一个也不为过。  
  掌上天涯第一次回复,献给楼主,写得很好,请一定要写完
  谢谢大家的鼓励。  故事参考了不少资料,有真也有不实之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劝主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计划讨伐江夏,张昭以正在丧期为由反对。恰好黄祖将甘宁来降,周瑜与他共同劝说孙权出兵。孙权于是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这是东吴先据荆襄,再图天下的战略行动之一。  曹操惟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  妈呀,太可怕了,我先死吧。刘表于是提前病死。  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众南逃。  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加上原有的十几万大军,实力陡增。还从来没有这么顺利过,曹操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  局势万分危机,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只有鲁肃反对,他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归来之后,痛斥张昭等投降派。他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表面强大,实则并不堪战。  一则,曹操北方未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二则,从天时来讲,现在正值盛寒,马无藁草,于战不利。三则从地利来讲,曹操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四则从战术来讲,曹军下了战马,登上舟船,与我们作战,是舍长取短的作法。  在这四个方面,曹操犯了兵家大忌。  再看我们,将军您以神武雄才(不忘拍马屁),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正在此时。  现在曹操亲自前来送死,我们又怎么能够投降呢?  将军您只要给我周某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我就能为将军打败曹操。  周瑜不是“愤青”,他不愧为军事家,打败曹操靠得不是意气,是分析,是智慧。  二十六岁的孙权被周瑜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打动,顿时热血沸腾。他对周瑜说,这是上天将你送到我身边。你说得对,就听你的。  表面上,孙权同意了与曹操作战的决定,但能不能打胜?怎么打?孙权心里还是没有底。  当天夜上,周瑜又找到孙权。他对孙权说:大臣们看到曹操战书上写着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丧失了理智。曹操的外号叫阿瞒,他写的数字能信吗。想当初,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面对从小的好朋友许攸,眼睛不眨就骗了他三回。  据我估计,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刘表原来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与曹操同心同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  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您完全可以放心,不要现犹豫了。  听到这里,孙权一颗悬着的心“扑通”一声落地了。他拍着周瑜的后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五万人,恐怕一时难以凑全。但三万人马是现成的,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  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公谨啊,你知道吗,我最感激你的是什么?你治好了我的失眠。今天晚上,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那么周瑜为什么坚持抗曹呢?他又有多大的把握?  查历史资料,周瑜并不是非常支持孙权称帝,在他心里,维护汉室是第一位的。这个汉室,按照他的理想,是由孙氏统一天下后,继续由刘氏为帝,孙氏为臣。  而曹操篡权专政,不敬汉帝,是应该除掉的贼子。如果归顺曹操,实际上是助纣为虐。这是周瑜不愿意的主要原因。  至于能否打败曹操,成功率应该说是五五开。必胜的信心,周瑜没有。挡住曹操的前锋,与之对峙,这点,周瑜还是有把握的。
  指挥抗曹    孙权于是任命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统军三万,出征前线。  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当然刘备部队也没有多少人。刘备问周瑜带了多少人,周瑜说三万。  刘备说,少了点(恨少)。  周瑜说,不少了。将军你就看我怎么破曹操吧。  话不投机,刘备提出想和鲁肃一见。  周瑜说,鲁肃已有安排。我不便干扰。想见他,你自己联系吧。  周瑜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  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火攻,周瑜采纳。   注意,火攻的专利权不是周瑜,更不是诸葛亮,版板归黄盖所有,翻录则没人追究。    黄盖又使了苦肉计,向曹操假装投降。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当然,这风和诸葛亮也没有关系。  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在岸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  周瑜回军南郡,亲自骑马上前线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  曹仁听说周瑜卧病在床,亲自上阵。他命令士兵大骂周瑜。  这时候,周瑜突然从群骑内而出,大声呵斥,“曹仁匹夫!见周郎否!”曹军看到这一幕,尽皆惊骇。  而吴军为这一振,哇塞!我们都督,重伤之下,还是那么英俊威风!  周瑜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于是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总之,赤壁大战,周瑜为总指挥,黄盖贡献最大,诸葛亮基本没参与。
  蒋干劝降    《三国演义》中,曹操派蒋干去说降,结果反被周瑜捉弄,两番中计。   
历史上的蒋干并不是小丑,他仪容过人,才气过人,还善于辩说,据说在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曹操大败后,对周瑜无可奈何,于是派蒋干前去劝降。  蒋干以旅游探亲的名义,前去拜见周瑜。但周瑜一眼猜出了他的来意,劈头就问,子翼远涉江湖,不是来替曹操来做说客的吧?  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只能以其他理由搪塞过去。  周瑜请蒋干进入营帐,摆上酒宴,盛情款待。  酒席上,当场高歌一曲: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  吾将醉兮发狂吟!  第二天,周瑜又领着蒋干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  周瑜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蒋干听完,无话可说,只好告辞。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一计不成,曹操又生一计,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曹操要诋毁周瑜的贡献,就好像骂人家的孩子,自然没有什么效果。
  后赤壁战略  赤壁大战后,曹操北还。刘备就成了东吴门口的烫山芋。  收刘?灭刘?联刘?  收纳刘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实力非常弱小,也可以算是依附东吴。可是刘备是一个著名的独立份子谁阻碍他,他就与谁为敌。有这个想法的人太天真了。  灭刘。刘备是暂时的朋友,却是永远的敌人。消灭刘备是必然的,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  当前,刘备势力弱小。东吴大兵一到,把刘备赶出荆州没问题。不过,在和刘备作战期间,曹操坐山观虎,乘机发难,东吴将危在旦夕。  另一种办法,把刘备召开,直接杀掉。这办法太卑鄙,恐怕引起人心不稳。  联刘,应该是相对可行的办法。如何联合?  恰在这这时候,刘备主动来到京口。他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全面控制荆州。  
鲁肃的意见是,赤壁之战,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目前的东吴还不能单独与曹操抗衡。我们应该资助刘备,让刘备驻在荆襄,为东吴守住大门,成为东吴的防火墙。  周瑜的意见是,吴国的战略是立足江东,进攻荆襄。原来荆襄的刘表不堪一击,谁想东吴还没有出手就让曹操占了便宜。现在的刘备远强于当初的刘表,关羽、张飞都是熊虎之将,早晚是东吴的威胁。对刘关张要十二万分的警惕,防其坐大。割让土地资助刘备,更是断不可行。  周瑜的建议是,分而治之。  把刘备调到吴地,将他与关羽、张飞隔绝。在这里,用声色犬马迷惑刘备,温水煮青蛙。让他丧失斗志。在前线,把关公、张飞也调离分开,一一击破。  周瑜和荀彧不一样,他不想直接杀掉刘备。周瑜也不想和刘备兵戎相见。他的建议是将刘备势力分解,融化到东吴帝国了。  客观地说,周瑜下了一招高棋。
  畅快。做个记号先,过几天再下黑手。
  原来刘备这么惨
  我知道周瑜是个文武双全的将,他一直都带兵,居然也算个谋士?我无知。
  马克一下
  周瑜不算是武将,他很少阵前交锋。他是帅才,文武双全,深有谋略,辅佐国家,  可算是谋士吧。有深谋远略之士。包括姜维也是。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最喜欢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