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问题:踏和踩的区别,举例说明圣经的影响。谢谢

查看: 4150|回复: 8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积分14帖子精华1UID4325
新手上路, 积分 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大家好像热衷于作品作家,却忽视了比较文学理论的问题,
叶维廉“文化模子”理论的意义?为什么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要先从清理概念、范畴做起?形象学中“社会总体想象物”的概念给形象学的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怎样理解“套话”的“单义性”,它通过那些混淆方式实现了其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观点,分析一部具体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研究的区别在那里?主题与母题的关系辨析?举例说明什么是主题性人物,什么是母题性人物?
还望不吝赐教。如果理论都搞不清如何谈作品?呵呵
[ 本帖由 王旭峰 于
22:38 最后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292帖子精华23UID4113
黄金会员, 积分 12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08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谢谢提醒,是应注意,请sjyp6君多多指教!
我找到資料單独发帖子ok
找不到的,大家多帮忙
[ 本帖由 刘錫恩 于
17:11 最后编辑 ]
Liu C N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线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11帖子精华5UID5294
高级会员, 积分 6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 &&&sjyp6提到的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的确是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大家关注于作品却并不代表忽视理论。毕竟作品的分析研究是离不开理论的。但是真正要做理论的研究却比作品研究要难的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也高的多。
& & 上面的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专门的论文来写。我恐怕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时间来一一学习研究。所以只能帮着锡恩就相关问题找一些前人或现在学者的论文作为资料。而自己也刚好可以学习一下。
& & 更希望sjyp6自己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给大家一个学习的机会。谢谢。
瓢潇我是孤飞燕,不共红尘结怨。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11帖子精华5UID5294
高级会员, 积分 6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关于主题研究和主题学研究的区别:可参见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p115-116
瓢潇我是孤飞燕,不共红尘结怨。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积分40帖子精华1UID5187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 & & & 定义
形象学(imagologie),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也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对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普遍感兴趣,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比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等。
巴柔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对形象所下的定义: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它并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求证这些形象像还是不像;它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而认为它只是一个幻像,一个虚影。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作者对他者的曲解、夸饰和想象是必然的。形象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二、& & & & 形象学的历史
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传统的影响研究已经包含了一些形象学的因子,如在证明B国文学受A国文学影响时,会引述B国作家对A国文学、文化的看法和议论。但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存在,以考据为中心,目的是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资源及其关系。形象学基本摆脱了文化、文学交往中“事实”的羁绊,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体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从而把“影响”和“接受”引申、落实到文学本文中不同文化面对面的冲突和对话上来。
& & 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力争成为独立的学科时,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当时,路易-保尔•贝茨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转引自胡戈•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1993年1期,第 168页。)本世纪初,巴尔登斯伯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也曾为形象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提供过示范。
然而形象学的真正兴盛,却是在本世纪中叶的法国。让-玛丽•卡雷的《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1947)一书,以及他对形象学的有力的宣传鼓动,对这一领域的开拓,起了巨大的作用。他把形象学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卡雷:《&比较文学&前言》,转引自孟华《形象学》,陈淳等主编《比较文学》,第165页,高教出版社,1997年。)1951年,基亚在其《比较文学》一书中,用“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一章,对法国的形象学研究作了概述。他称影响研究向形象学的靠拢,“是近五十年来法国的一种远景变化”,他欢呼这种变化“使比较文学产生了真正的更新,给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马•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泽,第106、10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 & 早期美国学派以主张平行研究著称,他们对法国学派看重的影响研究颇有微辞,这也连带造成他们不能正视形象学的创新意义。韦勒克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比较文学的危机》中说;“卡雷和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包括对民族幻象、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信服。”他不无讽刺地反问:“这还算是文学学术研究吗?”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第5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他认为形象学与过去的影响研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
& & 影响研究在批评声中不断壮大,现在仍是比较文学的基本领域;形象学也未在批评中裹足不前,而是长足发展。它在法国繁荣,六七十年代后,在其他国家也扎下了根,这其中包括美国。让-马克•莫哈在其《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中,开列了对形象学理论有建树的学者及他们的著述,著名的有:胡戈•狄泽林克的《关于形象和幻象的问题及其在比较文学范畴内的检验》(1966)、《在内在作品与超验作品之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1982); D• H•巴柔的《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文学形象》(1981)、《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学》(1983);M•S•费歇的《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产生,民族形象-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981)。(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孟华泽,《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1期。)
在形象学实践方面,当代重要的西方学者著述有:菲利普•D•贝德勒的《美国文学和越南经验》,欧文•奥尔德里奇的《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形象》,米拉顿的《19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C•F•霍夫曼的《浪漫主义的非洲人》,史景迁的《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顾彬的《关于“异”的研究》等。(参阅基亚《比较文学》中“人们所看到的外国”的有关论述,及(德国)顾彬(WolfgangKubin):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美国)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二版等。)形象学从理论到操作都在走向成熟。
& &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撰写了《西方人所见的东方》一文,批评了西方人对东方形象的歪曲和夸饰,他感慨地说:“东方,实在离开他们(西方人——引者注)太远了,东方实在是被他们裹在一层自己制造的浓雾之中了!” (文载《小说月报》,期。)郑振铎或许没有意识到,他成了中国形象学研究的先驱。然而,形象学的自觉,在中国还是近几年的事。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形象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成为比较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三、& & & & 形象学的研究领域
1、中国对异国异族的注视、印象、评价
& &&&形象学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文学中,各国各族之间的相互注视、印象、评价,比比皆是。早在《山海经》中,我国就已有对异国异族的描绘,学者们公认,《海外经》中所述山川风物民族,在中国地域之外。远古人类的神话幻想能力,使他们把异国异族想象为“异形异禀”,于是有了反舌国、三首国,女子国,一目国……凡数十种。封建社会以后,历代王朝强化一点四方的中土观念,使社会群体想象力难以逾越“我为中心,他为蛮夷”的范围。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叙述唐僧师徒四人离开大唐中土,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作者的构思中,大唐版图内人神鬼三界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唐王得天之助,尊佛敬神,治理国家。唐僧师徒踏上信仰王国——佛土之前,则一直在混乱、凶险的异域旅行,所历荒疆僻地及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等,皆妖怪横行,纲纪废弛,后经唐僧弟子奋力斗法,诛杀妖孽,方使天朗气清。在对异族的想象中,汉民族的优越感得到充分展示。
明代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演述明永乐年间太监郑和出使西洋,取外族,三十余国咸入贡中华之事。先后历金莲宝象国、爪哇国、女儿园、撒发国、金眼国、木骨都束国等,所到之处,宣天子诏,建大明国威。遇妖魔兴妖作法,阻碍异族归顺,则以武力摄之。其想象模式,与《西游记》大体相似。《红楼梦》里也旁涉异国。贾府里经常会有一些来自海外的贡品,探春远嫁海外等。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土之外皆蛮夷之地,所以,探春远嫁被看成贸府衰落的一个标志,贾府上下如失魂落魄。
& & 到了近代,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的形象由神话或怪诞转为亲历和写实,“老大帝国”、“中心”的心态发生了动摇。以《孽海花》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小说,以及大量的游记、札记,描写异国异族时,对其技术精锐,文明发达表达了由衷的惊讶和震撼。“五四”以后的现代作家,与外国联系更加频繁,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大量增加,认识也加深和多元化了。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老舍、许地山、蒋光慈、无名氏等作家的作品中,或表现浪漫的异国情调,或眼见异国先进而生发愤之心,或从异国寻求真理。当然,异国异族也充任“地点”和“背景”。
2、西方各国各族之间的相互发现、认识、阐释。
& & 在西方文学中,形象学更有大显身手的余地。由于西方各国之间交往异常频繁,战争、冲突、和解不断,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变化,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不断相互发现、认识、阐释,这方面的材料如汗牛充栋。法国人眼中的英国人,英国人眼中的俄国人,俄国人眼中的德国人,西班牙人与意大利人的相互对视等。形象学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就是这类问题。基亚在《比较文学》最后一章“人们所看到的外国”里,所列举的实例首先从法国视野出发,研究“在法国作家眼里的大不列颠”、“我们的德国”,随后才扩展到俄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基本上没有超出欧洲的范围。
& & 随着形象学研究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渐注意到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形象。弗朗西斯•约斯特在〈比较文学导论〉中,把欧洲文学中出现的欧洲核心国家民族以外的异国异族形象称为“异国情调”,他认为:“在西方,异国情调似乎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常数”,一个“文学趋势”。他在解释“异国情调”在欧洲文学中何以发达时说:“在文学上,异国情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是试图实现某种理想而发生的。例如宗教理想促成了伊斯兰军队的对外扩张,十字军的征战和传教士的活动;而一种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上的文化理想,推动了西欧国家采取殖民和帝国主义政策。这种频繁的宗教、军事、商业和外交活动的结果,就是使得各个文明体发生冲突并相互混合,而这种现象必然在民族文学和国际文学中反映出来。” (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第139页、163页、138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如果我们再深究的话,欧洲航海民族自古对探索、冒险、发现的嗜好,可能是他们酷爱“异国情调”的更深刻的心理基础,这是因,而前者是果。
& & 约斯特虽然没有涉及欧洲核心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看法,但他对“异国情调”根源及表现的解释,他的研究方法,对形象学的一般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的确,在欧洲文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表现异国异族形象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荷马史诗《奥德赛》可以说开了欧洲文学描写异域风物的先河,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流了十年,历尽各种艰险和磨难才回到家乡,所见所闻离奇怪异。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欧洲文学掀起一轮又一轮表现异国异族的热潮。例如伏尔泰的《老实人》中,写老实人在南美洲大陆旅行时,无意中闯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所在——黄金国。黄金国中不仅景色新奇,而且遍地黄金宝石。这里没有政府机关,没有监狱,没有教堂,没有牧师,人民虔诚自律,热爱科学,视金钱如粪土。伏尔泰把一个启蒙主义者理想的乌托邦描绘给读者,让人们看到了法国现实和启蒙理想之间的尖锐对立。拜伦笔下的“东方”,吉卜林笔下的印度,以及众多作家用众多作品描绘出来的土耳其人、迦太基人、摩尔人、吉卜赛人、阿拉伯人等,都给读者新鲜奇异的印象。
& & 作家们热衷于表现异国异族,并不单纯为了志异猎奇,常常有深刻的思想动机和文化背景。如果说儒勒•凡尔纳笔下的环球历险,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海外扩张过程中西欧民族的文化优越感,那么,劳伦斯、毛姆这样一些作家对异国异族的描绘,则反映了他们对欧洲文明的幻灭。在劳伦斯眼中,伦敦是“一座死亡的城市”,欧洲文明走到了尽头。他的《艾伦的杖杆》、《圣•莫尔》、《羽蛇》、《骑马离去的女人》等作品,把他的乌托邦移向美洲。劳伦斯希望他的主人公摆脱日益腐败的欧洲文明,在美洲更接近自然和原始状态的生活中得到再生。毛姆一生曾广泛游历,足迹遍及印度、缅甸、马来、中国以及南太平洋不少英、法属岛屿,还有南北美洲。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以及《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长篇小说,表现主人公与西方世界决裂,而把少受物质文明沾染的半原始的、自然状态的民族生活当成未来的理想落型。尤其是《刀锋》,记述一个年轻人对人生意义的漫长探索。拉里来自美国,二战中的经历使他受到极大震撼,战后他一直深感不安,觉得有必要探索宇宙的奥秘以及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便使今后的生活有充实的意义。他的探索分四个阶段,以地域的转换加以区分。他先来到巴黎,继而是波恩、西班牙,但这些欧洲城市和国家的文化都使他感到幻灭,最后他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真正的信仰。在他精神顿悟的时刻,他看到了香格里拉一般的山中仙境,精神得到了升华。
& &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乌托邦小说,流浪汉小说,探险小说,科幻小说,游记等文学品种在欧洲的发达,是否和对表现异国异族的兴趣大有关系?或者进一步推测,它们可能是在表现“异国情调”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无疑是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3、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 & 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也是不胜枚举。《马可•波罗游记》或许是欧洲最早详细描述中国的作品,它记录了大汗攻城掠地的武功,也记载了各地的风俗、生产、技术和市井生活。作为西方人,马可•波罗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格外留心。马洛的《帖木尔》、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卡内蒂的《迷惘》、卡尔•迈的《孔丘•诺言》、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都描绘了中国形象。
西方作家一般都景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英雄、古代智慧,也渲染其异国情调。但由于少数人的民族偏见和殖民主义思想作祟,对现实场景中的中国人,较少正面描写,甚至不惜竭尽诬蔑之能事。20世纪初叶美国有关中国的通俗小说,只要讲到华人修筑铁路,开场必是“一个支那人坐在铁路旁,一个白人走过来把他的辫子剪掉……”。若写到中国女人,必是裹小脚,既可怜又可僧;中国男人则是唐山来的,迷信拜神,在沟渠边赌扑克牌……。([美] 黄文湘:《赛珍珠的文学世界》,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2期。)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西方传教士充当了帝国主义军事、文化侵略的急先锋,他们一手炮制出来的中国形象,在西方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结构。如亚瑟•斯密斯的《中国人气质》,托马斯•麦多土的《中国人及其叛乱》等,书中归纳出几十种中国人劣根性,认为中国不能从内部得到改良,而必须接受基督教文明洗礼才能改善。(刘禾:《一个现代性神话的由来——国民性话语质疑》,《文学史》第一辑,陈平原、陈国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四、& & & &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1、& & & & 两种形象的理解
& & 我们知道,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的人生图画。而形象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形象的学问,那么,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和一般文艺理论所言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区别呢?
& & 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要比文艺理论所讨论的形象小得多;再就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但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一般文艺理论把形象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性的结晶,它的研究重点也在这里,而形象学研究中,作家充其量只被看成媒介,研究的重点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 & 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虽然它们被统称为形象。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词,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只把形象学的对象局限在人物形象上,显然是不够的。
2、& & & & 套话
法国比较学者在形象学研究中十分关注“套话”。套话是法语stereotype的汉译,在形象学中,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释放出的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巴柔《总体与比较文学》 63页)它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如欧洲人常用“鹰勾鼻”指犹太人,中国人用“老毛子”指俄国人,用“大鼻子”、“洋鬼子”指西方人。从明代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分别用“倭寇”、“东洋人”、“小日本”、“日本鬼子”等套话来描绘日本人。套话对异族异国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此处参阅了益华在《形象学》中有关的论述,见《比较文学》,陈惇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社会整体想象物
& & 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这些他者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它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研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伯•格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等,都不能忽略当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国古代作家对异域的想象,也与中华帝国的“世界中心”观念息息相关。
& & 社会整体想象物并不是统一的,按法国学者的理解,它有认同作用和颠覆作用这两种力,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我们说某一作家笔下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意思是指作家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当作家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我们前面提到的实例中,夏多勃里昂、吉卜林的异域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他们赤裸裸地颂扬了宗主国的文明优势。伏尔泰的《老实人》、劳伦斯、康拉德、毛姆等人的一些表现异域的作品,提供的是乌托邦的图景,他们批判了本国文明的腐朽和堕落,把理想寄托在异域文明上。
4、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
& &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观照和透视,正如胡戈•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狄泽林克:《伦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1993年第1期第179页。)他者形象生成时,一定会伴生出一个自我形象,二者是孪生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别人,也照见了自己。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事物总是在比较对照中才能暴露出本质。毛姆在他的海外小说中,把这个浅显的道理说了出来,他在表现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冷静而严厉地观察了散居世界各地的英国人士和团体。这些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臣民,远离本土,远离美国社会的道德禁忌他们各种隐藏的私欲和邪念也表现得更加放纵、露骨。他的短篇小说《雨》通过一个狂热的基督教传教士与一个妓女在异域发生的纠葛,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这个教士为使一个妓女“改邪归正”,对她进行了残忍“洗脑”,折磨得妓女几乎精神崩溃,而教士却振振有辞地说是为了她的灵魂得救,一副正人君子模样。正当妓女立誓要痛改前非之际,教士自己却成了情欲的牺牲品。再如康拉德的《奥尔迈耶的愚蠢》,小说以印度尼西亚丛林为背景,表现了白人殖民者的贪婪和傲慢,以及对土著居民感情和生活上的无知和轻率态度。中篇小说《黑暗的心脏》中,描绘了一幅外国殖民者掠夺奴役之下非洲丛林阴森恐怖的景象:村庄凋敝,饿殍(音瞟)遍地,白人殖民者是“充满强烈欲望、暴力及贪婪的魔鬼”,掠夺成性,杀人如麻。故事的叙述人马罗发现,欧洲人的心是黑暗的渊薮(音叟)。
& & 这两个作家笔下自我民族的形象较为直观。更常见、担较隐蔽的自我形象来自小说的隐含叙述人,由他的语气、角度、态度、评价等主观因素聚合而成的本民族意识。例如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创作。她的《大地》三部曲,《东风,西风》、《母亲》、《闺阁》等作品,一扫西方作家描写中国现实生活时惯用的贬损态度,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被公认为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诺贝尔文学奖(1938年)“获奖评语”,载《赛珍珠研究》,第53页,云南入民出版社,1992年。)《大地》中王龙的妻子阿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女性,她忠于传统赋予女性的一切责任和压力: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照料老人,辅助丈夫,兢兢业业,最后精力慢慢耗尽而死。赛珍珠带着满腔的同情和爱心写了这一切。她还对西方的殖民侵略深恶痛绝,在《大地》中,她借王勉之口,谴责在中国的外国人说:“他们用他们的宗教掠夺我们的灵魂和意志,用他们的贸易掠夺我们的货物和金钱。”但无论如何,赛珍珠是美国作家,她在为美国读者写作。因此,尽管她改写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尽管她声称叙述中国人“跟我叙述自己的亲人一样”,(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授奖词”,载《赛珍珠研究),第 5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但中国形象始终是作为他者来处理的,她的本民族意识在小说的艺术构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三部曲,尤其是第一部,小说情节的推动,基本上是一连串仪式和礼数的展开,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潜在的读者是西方人)主人公如何平生第一次洗澡,如何娶亲,怎样喝茶,多子多福的意识,染红鸡蛋,买地的冲动等等。人物的每一个行动,叙述人都把它处理成亘古如斯的习惯和风俗,并格外指点出来。设若中国作家面对中国读者,这一切可以全免。三部曲表现的是与大地和解的主题,作者显然欣赏宗法制度下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反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以在第二部中,把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描述成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看不到新生的革命力量。这与中国五四新文学反封建、反传统的主旋律是相悖的,迎合的是其本民族近代以来,在海外扩张中形成的对落后民族的浪漫幻想。
& & 本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移民潮大规模频繁涌动,作家的族属和国籍已很难单一划定,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给创作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第三世界的作家进入西方文化圈后进行创作,或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在多数民族的文化语境中所进行的创作。这两种情况,给形象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前者如美国的侨民作家,海外华人作家等,他们的作品中,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之间面对面的对话和冲突,叙述人在对母体文化和客体文化进行选择时,表现出来的左右摇摆和深刻矛盾,这些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异族形象的影响力
& & 或许是欧洲人对法西斯德国在“种族优越”的幻象引导下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历史记忆犹新,狄泽林克特别强调异族想象在国家关系、地缘政治中所起的负面作用,他说:“这种由形象而产生的后果今天还到处见到,而且往往是特别有害的。” (狄泽林克:《伦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 2页。)苏珊•巴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同样深刻地论证了异族想象如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纳粹德国时期的游记作者关于冰岛的描述,强调那里的洪荒、孤傲、克制、自律、庄严、成熟、强大,以及尚武的传统,在严峻气候条件下生存的人类勇敢的美德。这种体认与德国人对自己种族优越性的神化联系在一起,他们把这冰天雪地的北方虚构成德国的过去,德国文化的摇篮和精神的家园,雅利安民族的理想范本,以及纯洁性的象征。(Susan&&Bassnett:CoMparative&&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1993,P104。)
& & 异族的想象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发生的极大影响力,其实际情形可能更加复杂,很难用“有害”或“有益”来概括。我们前面提到近代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它是在殖民侵略的社会整体想象物支配下炮制出来的意识形态幻象。但在近现代中国,它却得到了从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到鲁迅几代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的积极回应,从而掀起一场国民性问题的大讨论。在中国国民性的界定上,无论是梁启超的“十种德性”、“十大元气”(见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国民十大元气论》,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和《饮冰室合集•专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或鲁迅笔下麻木愚昧的阿Q,都受到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描述的影响。(参阅刘永《一个现代性神话的由来——国民性话语质疑》,《文学史》(第一辑),陈平原、陈国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这种格局,在亚非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
& & 另一个例子,是美利坚民族形成和美国建国过程中,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对美洲大陆的想象和预见所唤起的激情和巨大推动力。美洲这块古老的土地世世代代居住着印第安人,所谓“美洲的发现”主要是欧洲人世俗性质的冒险活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势力向海外扩张的结果;欧洲人在那里通过土地掠夺、奴隶制和种族灭绝等野蛮手段进行控制。但清教徒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子、布道文、清教哀诉故事中,却把这一切合法化、神圣化。他们发明了一整套宗教语汇,把美洲看成是上帝赐予的土地,是“伊甸园”,是“新迦南”,是新天新地;把横渡大西洋的航行视为《圣经》中的大迁徙和类似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动;把早期以囚犯、冒险家、受宗教迫害者为主的移民,描绘成上帝的选民;视领袖人物为摩西、亚伯拉罕、约书亚等《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把对印第安土著的掠夺美化为“上帝的战争”。这些语言的隐喻赋予清教徒崇高的使命感,并最终积淀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就认为,“从大觉醒到美国革命,从向西扩展到南北战争,从世界末日善恶大决战到冷战和今日的星球大战,在贯穿美国文化的每一个主要事件中,都可以看到上述精神遗产的痕迹。” (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第27~35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 & 受福科的影响,赛义德把东方主义看成一种话语方式,指出欧洲在生产东方主义知识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优势地位。但同时,东方作为欧洲的近邻,最大、最富饶、最古老的殖民地,最广泛、最频繁出现的关于他者的想象,也帮助欧洲(或者说西方)确立了其物质文明和文化意象、观念的基本成分。东方是欧洲文化的竞争者,语言和文明的重要源泉。(Edward Said,Orientalism,New York :VIntage Book,1979)这些例子证明,形象的威力决不可低估。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11帖子精华5UID5294
高级会员, 积分 6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谢谢江南客这么详细和深入的回复。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一些原因关于主题学和主题研究的回帖太过草率。
瓢潇我是孤飞燕,不共红尘结怨。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积分14帖子精华1UID4325
新手上路, 积分 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主题与主题学,不能等同。
题材史与主题学,题材史是主题学研究的一个层面,还有其它层面:母题、情境、意象、套语等。
严格说来,主题学只能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主题学”研究的内容有时会在民族文学之内,如对“纯粹母题”的清理。乐黛云称之为“双管齐下”:既可以是跨越的,亦可是民族之内的。
主题学的定义:(一种简略的表述)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类型,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主题和母题在许多情况下似乎可以混用,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汉语中由于翻译的关系,混用的比较多,但在主题学研究中,在理论上需要对对二者加以辨析。
1、主题与母题&&(theme 、motive)
主题的定义:
一般说来,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例如:“爱国主义的精神”、“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美好的感情”、“人性的复归”等等。
母题的定义:
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如《包法利夫人》三个层次:素材、母题、主题。
素材:一个不幸福的夫人,一个善良但窝囊的丈夫,一对自私而平庸的大夫,一次古堡舞会,一家药店以及其他一些事情。
母题:着重表现人类的某些弱点以及人的虚幻的希望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所带来的失望感。
主题(即小说的论题,——可从多种角度归纳):几个男人之间的一个女人的“梦的幻灭”。等等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的高度。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同时,它又在主题中获得再生。
韦斯坦因:“一个主题可以由好几个母题组成,母题永远无法上升到问题与观念的高度。”
一般认为,母题属客观,主题属主观;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但是,假如从不同的层面、角度、语境中去看它们,二者之间会发生一种有深度的变化。尤其在何为具体、何为抽象的问题上。
在英语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是将母题看成是具体的,而主题是抽象的。母题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它推动情节的发展并将其联结在一起。而“主题”则是主观的成分,它使作品带上个人色彩。(法国的比较学者也多持这种看法。)
在德语的观念中,主题的显著特征是“具体”,通过特定的人物、地点和时间来表达,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从本质上说是抽象的。母题是指潜在的主题,是极易在许多主题中获得再生的灵魂,因此主题是文学转生的主体。
韦斯坦因:
一般地说母题与情境有关,而主题与人物有关。主题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而母题是从情境中出来的。(或译:母题出自情境。)
从比较学者的眼光看,主题性单位愈小,它的研究价值也就愈小。在我们的领域中,主题是研究的理想对象,而母题由于自身枝蔓纷披、纵横交错而很难追索。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集合诸种观点,列表如下:
& & & && && && && &&&母&&题& & & && && && && && &主&&题
基本区分& & & & & & 具体/客观& & & & 抽象/主观
第二层次/深层& & & & 抽象/生命力& & & & 具体/命题
二者重合时& & & & 自然/原型/意蕴& & & & 人文/象征/意义
相关因素& & & && && && && & 情境/情节& & & &&&人物/素材、题材
数目& & & && && && && & 有数/用之不竭& & & && &无限/有生长周期
研究实践中& & & & 很难追寻& & & && && && && && & 理想的研究对象
本意是让人不要把比较文学当作外国文学,况且是新兴学科,怕走入误区。简沧言重了,那有什么研究成果?只是共同探讨学习而已。
[ 本帖由 sjyp6 于
17:02 最后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11帖子精华5UID5294
高级会员, 积分 6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其实我觉得光称这个版为比较文学并不确切
好象对世界文学方面的研究不大公平了:)
瓢潇我是孤飞燕,不共红尘结怨。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积分16帖子精华0UID20221
新手上路,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RE::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
17:28 写道:
其实我觉得光称这个版为比较文学并不确切
好象对世界文学方面的研究不大公平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例说明圣经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