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台是谁在维护

法律顾问来了 姑苏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启用_苏州民生_新闻中心_苏州新闻网
法律顾问来了 姑苏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启用
苏报讯(记者 胡毓菁)昨天,姑苏区首家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首个社区便民法律服务站在胥江街道泰南社区同时挂牌成立。这个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启用,是胥江街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大新举措。作为社区居民们今后的法律顾问,来自苏州市律师法律服务志愿团第四分团的律师们,昨天也走进街道所辖各社区,为居民们提供法律援助。
胥江街道共有7个社区,居民中既有&老苏州&,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新苏州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居民由于缺少法律知识或者找不到法律维权途径,在自身权益受到伤害时,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何解决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均、服务主体单一等突出问题?胥江街道在姑苏区司法局指导下,创新推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据街道党工委书记濮兵介绍,全新启用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原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将法律顾问、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普法教育、公证办理等更多的公共法律资源下沉到社区。通过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形式,满足社区普通居民、新苏州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的法律服务需求,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启用,也将帮助社区化解法律风险,预防法律纠纷,拓展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胥江街道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成立之后,将由苏州市律师法律服务志愿团选派优秀律师,到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或社区服务站&坐班&,为街道辖区的企业和群众就近提供公证、法律援助和律师服务,有计划地将社区法律服务站&每周一天&的法律服务,逐步实现为&每天服务&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和社会弱势群体延伸,让公共法律服务更接&地气&。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2(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钱芳]
苏州新闻网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苏州新闻官方微信
城市早8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城市早8点官方微信
情调苏州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情调苏州官方微信
大家都爱看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
品质实验室:新房装
等一个人出现
苏州新闻网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苏州新闻官方微信
城市早8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城市早8点官方微信
情调苏州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情调苏州官方微信【平台服务】广元朝天区:从“一核心三体系”着力建融合式社区促公共服务均等化
日14:50&&&来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推进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朝天区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一方面,近几年因灾后重建、重点工程拆迁和高山移民等原因,相邻乡镇农村居民等大量流入人口进入社区,出现社会治理主体不清,协同性不足,面临“两难管”(即原村两委因人未在本地不便管理、社区两委因流入人口户口未在本社区不好管理)以及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等问题;另一方面地处同一区域内的村民与原居委会居民,在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上未能享有同等待遇,以及社会参与不足、自治机制不健全、缺乏归属感,社区共享共治、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难以形成。影响了社区活力激发、居民福祉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此,朝天区把社区治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探索如何构建“一核心三体系”的“融合式”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核心三体系”思路
所谓新型“融合式”农村社区,即在原承包地、山地和宅基地等权益不变的前提下,打破居民户籍限制,将服务对象、服务机构、服务资源融合,让居民自主参与社会治理,均等化享受社区公共服务。
新型“融合式”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是“一核心三体系”,即“坚持强化社区党委核心,完善服务平台体系,优化服务队伍体系,健全服务管理体系”。其中,“坚持强化社区党委核心”,就是将城镇居民、文笔村村民、小区住户、常住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大党委,意在形成共驻共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大融合格局,强化党组织服务群众功能。“完善服务平台体系”意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服务队伍体系”意在选优配强社区领导班子,强化培训学习,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提高服务群众本领。“健全服务管理体系”意在建立健全民主化、网格化、平面化管理服务机制,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同质化生活和服务。
“一核心三体系”措施
强化社区党委核心,服务对象融合,优化治理结构
强化社区党组织作用。社区把原居委会居民、文笔村村民、震后搬迁人员、外来流动人口纳入管理,统筹辖区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建立社区大党委,坚持社区党委在基层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统筹、协调功能,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重大矛盾纠纷、协调各方利益及述求、有效解决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与社区自治。同时,吸纳5名有影响力的“兼职委员”进入领导班子,构建区域统筹工作格局,成立了社区党代表工作室,推行党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固定时间进社区值班制度,开展“党员联系群众五个一”活动。2014年,党代表工作室接待群众1100余人次,开展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专题宣传”等讲座8场次,协调解决小区亮化、占道经营等问题7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活动中收集社情民意31条,解决大小问题共45个,其中6个较大事项在社区党委牵头组织下,已集体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社区党委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引领作用。
发挥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作用。始终坚持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坚持以公共服务为枢纽,积极推动驻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将教育、卫生、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发,为社区提供人力、物力、设施支出,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结合羊木集镇特点,社区充分利用羊木小学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服务中心,艺体书法等特长教师担任辅导员,社区青少年可以免费参加活动;利用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设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从早8点到晚21点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服务效果和居民反映良好。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其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形成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建设的网络体系。专门成立社会组织工作站,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目前,羊木社区已建立老年人协会、食用菌协会、商会、民办幼儿园、民办医院等社会组织,在服务居民和拓宽社区建设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完善服务平台体系,服务内容融合,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遵循“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居民”的“融合式”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下,打破城乡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组道路共50余千米,实施农村社区线网改造和居民风貌改造500余户居民受益,实施改水、改厕、亮化、绿化,配套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居民学校、幼儿园、卫生站、超市等工程。建成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面积达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确保社区办公有地方、服务有阵地、活动有场所。
优化社区行政服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效整合行政审批系统,缩减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办理,接办代办承诺时限,部分民生行政服务事项实行免收复印件的无纸化办理,社区居民办事简便快捷,实现“百姓少跑路”的服务目标,全方位、零距离的政务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为民服务代办制度,打破农村户籍限制,683户1243人村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科技教育、法律帮扶等公共服务。其中,新建占地300余平米的日间照料中心,有效解决了社区老有所养的问题,2000余平方米的社区幼儿园,使流动人口孩子顺利入园,首创“老幼一体”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双留守”问题。占地3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为更多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图书室、超市等服务机构进一步拓展扩大。
优化服务队伍体系,服务机构融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社区干部服务能力。注重从能力素质、年龄学历等方面选拔社区干部,定期组织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上级相关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大力开展 “四百”活动走遍社区各家各户,充分掌握社情民意,真情实措帮助群众,切实保障社区内居民、农民和流动人群能够有疑必答、有纠必调、有难必帮。
优化社区公益服务。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并在社区干部、党员、义工、居民群众、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双报到”单位党组织中积极组建困难帮扶、治安巡逻、医疗卫生等8类志愿服务队,落实“1+4”组团服务,着力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援助和补充服务。
调整社区工作站职能。为应对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会公共事务增加,社区设“一办四中心”(社区综合办公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管理事务中心、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社区青少年活动服务中心),其它公共便民服务站点根据实际情况挂靠相对应的服务机构挂牌服务,形成社区居民办事有人接有人帮有人管,开展活动有场地有组织有保障的良好格局。
健全服务管理体系,服务主体融合,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优化社区居委会。完善社区居委会内部治理结构,按需设立专业委员会,为具有不同特长和资源动员能力的居民充分参与社区事务提供参与渠道,促使社区事务的协商解决走向精细化、专业化。截止目前,羊木社区已成立人民调解、科教文体、劳动保障等5个内设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乡镇社区干部、辖区单位工作人员、村民小组长、有影响力的社区居民和群众代表。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执行“网格包干”责任制,社区提供“平面化”政府公共服务,执行错时上班制度,加强民主化管理,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其中,民主议事成员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方面代表组成,积极引导社区各方力量按照规范程序对社区事务进行科学评判、民主决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议事决事的良好氛围。
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利用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太极拳、
秧歌培训活动,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并借助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开展感恩、慈孝等主题特色活动,每2年举办一次社区文艺汇演,融洽了居民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构成。
“一核心三体系”成效
社区治理服务双增强。通过强化社区党委核心,优化社区行政服务和社区工作站职能,发挥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作用,使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能发挥与力量整合实现最优化。培育和引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使社区各方都成为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和获益者,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
社区活力得以激发。通过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较好地整合了社会资源,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党委政府强力推进、社会组织紧密配合、辖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方协商治理”的转变。在民生微实事项目中,辖区内社会组织、义工、“两代表一委员”等众多力量通过提出建议、提供资金、提供场地资源等方式踊跃参与。
社区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不断优化服务队伍和提升素质,并将社区服务的提供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供需对接,服务效能得到较大提升。各类专业服务力量的加入,使得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配置,不仅拓宽了服务途径,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丰富、均衡的社区服务,也使服务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增强了对居民的回应性。
社区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区居民对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等社区事务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使邻里关系更和谐。党员干部从中加强与群众联系,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会建设、整合社会资源、运用民主协商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辖区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五个一活动”――是社区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载体活动,即开一扇门,走访民意和政策宣传;聊一回天,服务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特困群众;解一份忧,开展结对帮扶、辅助产业发展;献一片情,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融洽社区邻里关系;帮一回忙,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稳定。&
“四百活动”――要求社区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帮百家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权娟)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服务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