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爸爸挂在口头协议上最多的词就是敏感期,因..

24个月小予口头语言的敏感期
当孩子的语言开始发展的时候,是他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他的智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小予的这个敏感期来的很早,保守的估计应该在22个月左右就开始了.记录下一些他的日常的对话,也是对他掌握的字汇量的一个总结,现在来看看小予的口头表达吧!
晚10点,妈妈要小予睡觉,他说不睡,妈妈和爸爸都躺在床上说,我们睡觉了,那你不睡就自己玩吧.一会儿,小予走到床边大声说:"喔-喔喔----,天亮了,该起床了!"
然后走到爸爸身边,拍爸爸,让爸爸起来!
晚上9点,刚给小予洗完澡,爸爸拿小予的护肤品的盒子,没拿好,撒了一地的东西,小予看见后说:"娘-YI,乱七八糟的,怎么办啊?"(成语,首次使用成语).
晚12点,小予在玩家里没用的包装盒,刚拿起一个小点的盒子,没拿住砸到自己的脚,后面一个大盒子倒了就砸在小予的背上,小予无奈地指指两个盒子,然后摊开两手,对我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怎么办啊?"
晚1点,小予在抬着小鸭车在屋里走,我表扬他,真厉害,真有劲啊,小予骄傲的看着我说:"我是大力士!"(我想说的词,但怕他不明白没说,谁知他已经知道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访问次数:7917日志总数:1相册总数:1相片总数:18
小三班的日记
l建立概念---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l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2岁7个月的樊真刚来我们班,大概是刚到一个新环境吧,她显得很胆小。
  吃完早餐,我见她站在楼梯边,一直不动地盯着楼梯看。我走到她身边,伸出手,她把手放在我的手心,我们一步步地走下楼去。下楼过程中我告诉她下楼梯的正确方法:手抓住旁边的扶杆,眼看着脚下的台阶,一级一级走。
  来到院子里,她松开我的手走向一个有台阶的地方,然后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动作很缓慢,从9:30到10:30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在这样走。走累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然后接着走。我发现她此后的每天都重复这一活动。很快,她就能独立在大厅及院子里四处活动了。
孙瑞雪: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1岁左右出现。这时儿童开始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因为成人总担心这样危险,并觉得孩子用手摸地不卫生,常常阻止、破坏了这一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一敏感期往往滞后到2岁多甚至3岁才出现。
晨晨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是大家心目中的小天使。但在满2岁8个月的那段时间,她突然开始咬人了。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突然,晨晨的妈妈恼怒地大喝一声:&怎么这么不象话!&就在妈妈扬手要打的那一刻,晨晨的表姐也惊叫了一声。她们俩先后被晨晨咬了一口!我赶紧挡住了妈妈的巴掌:&孩子可能到了咬人的敏感期。&说时迟那时快,我也被咬了一口!疼得我真想发火,但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把晨晨轻轻抱在一边。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做了充分的防备,晨晨不再能轻易地咬到谁了,她只好趁着和你亲近的时候咬你一口,有时咬不着手和脸,她就咬衣服,但她从来不咬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
  一个多星期过去后,澄澄不再咬人了。我手臂上被她咬的那片淤血还在,跟孙老师沟通后我知道了:咬人的敏感期在2岁半到3岁出现,孩子咬时并无恶意,把他抱在一边就可以了。
  孙瑞雪:我们观察了部分2岁的孩子后发现,他们在咀嚼一些食物(如馒头、面包、硬一些的水果)时,口形和咀嚼的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显然,两岁以前他们吃的食物几乎都是稀软的。在长牙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但从不咽下,有时会被卡住,但幼儿会自我调整。
口的敏感期在0&&1岁出现,孩子尝试着用口(也包括牙齿)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发展他的认知能力。有的孩子敏感期度过得很好,1岁之后不再有这一特征,但很多孩子却在2岁左右开始&咬&人。这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东西,如大象的鼻子等,但效果不是很好,有时孩子会明确告诉你,咬橡胶不好,咬皮肤的感觉才好。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女儿范嘉欣2岁9个月了。每天下班回家忙乎完晚饭,我都精疲力尽得直想上床睡觉,但女儿会在这时精神抖擞地跑过来:&妈妈,上主题课!&看着女儿天真的小脸,我迅速调整状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给她上课。
  从阅读开始,我认真进行每一个内容。孩子静坐的时间从最初的两三分钟增至五分钟,我常常暗自吃惊:2岁9个月的她有如此好的定力,正襟危坐,仿佛真正进入了境界。
  每天的主题课内容都不一样:开门,关门,怎样翻书,怎样咳嗽,怎样擦屁股,怎样轻拿轻放&&我示范完毕,她一丝不苟地模仿进行,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我越来越认真,生怕哪一个不完美的动作影响她。杜威说过:&生活就是教育。&
  该走线了,她的小屋里没有录音机,但她用她的玩具代替录音机,煞有介事地按一下,然后让我跟随着她的动作和节奏走线,走线完毕还会再去按一下玩具,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严谨与秩序。
  如此这般我们每晚进行。我不知道她在学校是怎么上主题课的,是她特别喜欢主题课?还是我跟她一对一上感觉更好?或是她在学校的主题课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样的主题课对她有帮助,如果她需要,我会打起精神,不厌其烦地进行下去。
  孙瑞雪:这就是母亲,无论怎样忙,怎样累,只要孩子需要&&
  这就是孩子,他们从不偷懒,只要自身发展&&
  在家里上主题课并不是必需的,但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进行。学校的主题课,每次都有新的主题,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让孩子学会文明的生活用语和雅致的举止。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没上过主题课,满大街的马路广告牌都在召唤着精神文明。如果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几年时间里天天上生活主题课,我们还用担心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吗?
  每晚临睡前,女儿都让我给她唱歌或读诗。
  今天还是老样儿,她选我读。第一首她选《蜻蜓》,第二首选《蘑菇》,第三首是《打翻了》,每次她都将《打翻了》说成太阳,因为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太阳打翻了&&&
  读了一遍《打翻了》,她要求再读一遍,我读完后她又要求再读一遍,我边读边看着她,她的两只黑眼睛眨巴着,不知在想什么。
  读完这遍,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应该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西天打翻了,&&&天呐,她竟然发现了诗的韵律!正当我激动地要去亲她的小脸时,她又说:&妈妈,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的&西天&就是&白龙马,蹄朝西&里唐僧西天取经的&西天&。&
  尽管此西天非彼西天,我也不愿再解释,总有一天她会弄明白这两个&西天&的区别,此刻我要做的是,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我为她骄傲,为她的发现和配对而骄傲!
  附原文:
  打翻了
  [台湾]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的满山满野的花儿;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孙瑞雪:临睡前读优美的书,让童年的心积淀生活的诗意。在这种诗意里,儿童发现着,创造着,成长着。
  儿童在临睡前的读书需求,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写实的,科幻的,童话,但必须是大师们写的,逻辑严密的,语言优美的,适合儿童心灵发展的。
  记得看过一部著名电影:主人公向法院要求一名小孩的抚养权,可他并不是孩子的父亲。&你的理由呢?&法官问道。&我&&我睡觉前给他读书。&男人说。&他给我读书。&孩子说。
晚饭后,我和范嘉欣坐在沙发上,边吃水果边聊天。这一段时间,范嘉欣每天晚上都让我陪她,或者说说话,或者读读书。有时,我想让她独自玩一会儿,我去干干家务,只要我一起身她就会大声尖叫:&妈妈,妈妈。&
&上了一个月的幼儿园,她似乎变了个人。从前安静、平和的
违变得焦虑、烦躁,她甚至有时会揪住我,用手打我:&不让妈妈上课,就不让妈妈上课!&在她心里,我应该就是她的妈妈,但到了幼儿园,我却成了&老师&,可能这一角色的转换让她无法接受。
电话铃响了,我准备起身接电话。&不让妈妈接电话!&她光着香脚跑到电话旁:&喂,请问你是谁?爸爸不在,上山去了,再见!&接完了这个电话,陆续又接了几个,都是找她爸爸,她的回答都一样。
&整个晚上我们坐在沙发上。我终于打消了干家务的念头,女儿更需要我。
&快9点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个好友生病,我一直未打电话慰问,赶紧拨通电话和她聊了起来。范嘉欣坐在沙发上注视着我。聊到近二十分钟时,她突然大声尖叫起来:&不让妈妈打电话!&这声音吓着了电话另一头的朋友:&你女儿怎么了?&未等我回答,范嘉欣已经从沙发上冲了下来,一边大声尖叫:&不让妈妈打电话!&一边乱按电话键。我结束了通话,这时范嘉欣已泪流满面。
& &毛毛,你怎么了?&我抱着女儿温柔地问,范嘉欣一边抽泣,一边小声地说:&不让妈妈打电活,就让妈妈陪毛毛。&
&&& 我心一沉。一天中只有这段时间我和她独处,她需要的是一个全心全意陪她的妈妈,而不是一个人在她身边、却屡屡分心的妈妈!(段武宽)
  2岁10个月的樊琦刚入院时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她,拒绝小朋友拉她的手,排斥周围一切事物。
  樊琦的妈妈常给她带很多零食。刚开始她把零食抱在怀里,不要说和别人分享,甚至都不让人看一眼。但最近她开始喜欢站在旁边,看小朋友们一起玩,看小朋友们分享食品。有时她会自我安慰地说:&我也有吃的,就不给你们。&
  那天刘寰宇正在和小朋友分享食物,樊琦走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也想吃。&&你可以问问他愿意不愿意和你分享?&&他不给我!&&你没问怎么知道呢?&樊琦壮着胆子走了过去,小声问:&你能给我分享一个吗?&刘寰宇干脆地说:&行!&给了她一个。
  樊琦很快吃完了,接着又问:&再给我分享一个好吗?&这次刘寰宇没有给她,而是提出了要求:&那你也给我分享。&边说边指着樊琦手里的食物。樊琦犹豫了一会儿:&好&&吧。&小心地拿出一个和刘寰宇交换。两人交换了几次,看上去都很高兴。
  有一天,我们班吴泽茜(比樊琦大一点的一个小女孩)带了一袋&麦咪&来幼儿院。她很喜欢樊琦,就给她分享了一块,但并没有要求樊琦给她分享。接受了几次分享物后,樊琦终于拿出自己的食物给茜茜分享。可爱的茜茜说:&姐姐不吃,你吃吧!&
  茜茜常常叫樊琦妹妹,并且要求樊琦叫她姐姐。看到茜茜不吃,樊琦过来很不解地对我说:&她不吃!&&她是因为喜欢你才和你分享的。她并不想吃你的东西。&我说。
  过了两天,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樊琦一到学校就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很多小朋友(狗狗,茜茜,蛋蛋,贝贝等),分完后还要求和他们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得非常快乐。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带了吃的没给她分享,她会很生气地说:&你不给我分享,我不和你玩了。&还要求别的小朋友也不和那个小朋友玩。就这样她开始有了自己交朋友的方法,还常给老师说她最喜欢和谁玩,谁对她好,谁最坏等等类似的话。
  十一长假后,樊琦的兴趣又转移了,开始对荡秋千很感兴趣,每天都荡,并且常常是一个人荡。她动作的协调性越来越好。看来她已经对分享食物、交朋友不感兴趣了。
  也许樊琦的另一个敏感期又来了。
  孙瑞雪:在我们这里,孩子们有权将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孩子们借助食物和玩具建构最早的人际关系智能,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3个男孩(4至5岁)来到校长办公室,每人手中拿2个模型蜘蛛侠,要给两个校长和我描述蜘蛛侠的特点:&他的胸前有一个蜘蛛&,&他的嘴像老头的嘴&&&他们拿着蜘蛛侠在桌子上的上空摆来荡去,显示了一会儿,又把阵地转移到大厅里。三位校长对视一笑:三个孩子都到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这一共同的敏感期和共同拥有的玩具,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还自动组成一个行动小组(可能这是早期的组织能力的雏形)。这是一个让孩子多方位成长的机会。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人是社会的存在者,正常儿童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与合作。因此,儿童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混龄的)而和谐的&&一切该发生的都自然发生;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互相尊重、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成人的交往方式其实延续了儿童时期的很多做法,只不过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百姓之间,一支烟、一杯酒就可能是一段交际的序幕;一束花、一件小礼物可以加深他们的关系;由于共同的物质需要,人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者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理想,思想家、革命家又站到了一起&&
  清晨上班的路上,我发觉今天的天空格外高、格外蓝。来到学校和凌老师一商量,我们决定带孩子们外出,去享受春日温暖的阳光和大自然的宁静。
  吃完早餐,孩子们回到班里。穿外套的、找帽子的、喝水的,忙得不亦乐乎。几个小孩子喊着让老师帮他们穿衣服。我取下一件白色的小外套,摘掉套在袖子上的蓝色小背包,把3岁的樊琦叫过来准备给她穿。哪知刚套上一只袖子,琦琦便大叫起来:&这不是我的衣服!&&怎么不是你的,早晨是我帮你脱下来的,书包还套在上面呢!&我一边说,一边给琦琦穿好了衣服。
  &这不是我的衣服,我的衣服在家没穿来!&说这话时,琦琦的眼泪已经噼哩啪拉掉下来了。&琦琦,昨天你穿的是粉色的外套,今天你就是穿这件衣服来的,你看,那不是你的小背包吗?&我指着挂钩上的一只小背包说,这时我的口气肯定是带着一丝不耐烦了。&这不是我的衣服!这不是我的衣服!我的衣服在家没穿来!& 琦琦奋力分辨着,哭得更厉害了。&那也不是我的小背包,这个才是我的小背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见一蓝一黄两个小背包。唉呀,那个蓝色的小背包好象是石丛的。那么,这件白色的小外套是石丛的了?难道我记错了?
  正疑惑着,外面有人叫我,我应声出去了。
  回到班里,凌老师已经帮石丛穿好了那件白色的小外套,琦琦依然在一旁无声地啜泣着。&琦琦早晨就这样来的,她没穿外套。&凌老师的话击碎了我一向自信的记忆力。
  我摇摇头苦笑了,带着对琦琦满心的歉意,我拉过她,擦干她脸上的泪水:&对不起,琦琦,是我记错了!&
  孙瑞雪:我们学校有句格言: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
  2岁10个月的苗苗入院已经3个月了。自入院以来她情绪一直很稳定,但最近开始,她总因为一些小事儿哭闹不停。她执拗的敏感期提前到来了。
  爸爸妈妈开车来接她回家,妈妈抱着苗苗,爸爸顺手将车门打开,苗苗忽然大哭起来:&让妈妈开车门。&爸爸赶紧把车门关上,妈妈重新打开了车门,可苗苗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里挣扎着:&不要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无奈地等着,直到她情绪稳定了,才上车回家。
  爸爸早晨送苗苗来,我正在为其他孩子脱衣服,她爸爸自己推开了教室的门,苗苗哭着不进来:&要冯老师开门。&爸爸关上门退出去,我在里面重新把门打开。可是已经晚了,苗苗叫嚷着:&要刚才冯老师开门。&
  孙瑞雪: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头疼。
&&& 轩轩来我们幼儿同时还不到3岁。此前他从未进过任何幼儿园,一直在家由父母(晚上)及保姆(白天)带。
&&& 入院最初的三个月,轩轩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或是在操场四处漫游,偶尔会和同龄或比他小一点的孩子接触,但基本上不与大孩子交往。分享日带来玩具,也始终紧抱着不和其他孩子分享。别人要分享他的玩具他就会大哭。
&&& 慢慢地,他和同龄的或小一点孩子的接触频繁起来,对小孩子尤为关照,常以大哥哥自居。但和大孩子仍无实质上的交往。又过了几个月,他开始和同龄小朋友发生冲突,并为此哭泣。与大一点的孩子交往也增多了,时常和他们结伙游戏,分享日带来的玩具也愿意与伙伴分享,但不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来,只带旧的或自己不喜欢的玩具。
&&& 又过了两个月,夏天到了,他大多时候都在室外与伙伴们游戏,与同龄伙伴的冲突也减少了,开始喜欢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交往。分享日开始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和伙伴分享。七月份开始,他坚持每天带糖来与小朋友分享,妈妈不允许带就跟妈妈哭闹纠缠。逼得妈妈没办法,找老师求救。老师和妈妈协商后决定,每天下午妈妈接他时带一大袋糖来。当小朋友围着他、向他要糖并表示感谢时,他非常快乐,与伙伴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找老师解决问题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 两周后,他不再强求妈妈带糖来接他了。他已经不用通过食物交朋友了。(李燕)
&&&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放松并以自己的方式融合到环境中去。他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学着尝试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从中找到乐趣,积累成长的经验。
&  了了快3岁了,以前从未上过幼儿园。?
  了了刚来时没有安全感,看上去很拘谨,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弱,拒绝接触其他小朋友,表情也很冷漠。?
  了了的吐字不太清楚,说一句话别人只能听懂个别意思。同意老师的建议就说声&好&,不同意说声&不好&,即使这两个字也说得比较吃力,说话时他也不看对方,或者左顾右盼,或者看地面。
  刚来的两个星期内,了了整天呆在后院,从不玩玩具,有时看别的小朋友玩,有时在院里一个人转来转去。很少去大厅和教室,尤其恐惧吃饭,午饭和加餐时间都不愿进餐厅,基本上是呆在院里或大厅里,由老师喂着吃。
  不仅如此,了了也很害怕午休。第一个星期的午休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后院玩,第二个星期他开始接纳老师,在老师怀里渐渐入睡,但当老师试图将他放在床上时,他会惊醒过来,挣脱老师又跑向后院。
  第三个星期开始,了了逐渐有了一些安全感,愿意进卧室了,但还是不愿睡觉。午休时间常常自己玩玩具,玩累了就把头倚在玩具上睡,不让老师盖被子。
  第四个星期的头几天,午休时他还是不愿上床,在卧室里来回走动,一走就是四十多分钟。有一次我看他太困了,就把他抱到我床边坐下,他缓缓地坐在床边,但拒绝靠在我身上,我试图让他顺势躺在床上,他警惕地醒了,眼神困乏而惊恐,赶紧坐回原来的位置,继续坐着睡觉。?
  后来的几天,他开始接受我的帮助,愿意靠在我身上睡,走动的时间也缩短了。再以后的几个星期,午休时他就直接坐在我床边,但仍不愿上自己的床。整个这段时间他都很少和其他孩子玩,基本上是一个人玩沙子,有时也站在教室门口观看,但从未进教室。
  一个多月后,他开始变了。适应了园里的作息时间,不过午睡过程中他会叫或发出极响的声音,他是在模仿其他孩子的声音。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以前强了,也开始进教室、自己选择教具工作了,只不过更换频率较高,并且拒绝老师的帮助。
  孙瑞雪:选这篇文章是想让所有家长和老师知道,幼儿园和老师有责任让孩子对环境、对带孩子的老师、对吃饭、对午休产生安全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哭几个月是正常的。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为不去幼儿园用尽手段,声嘶力竭地哭、苦苦地哀求。这都没有引起家长的思考,这是最严峻的问题&&家长认为儿童的哭泣是无价值的,一次又一次,当儿童在绝望中被留下时,他内心深处积累了什么?了了不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他在家里就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他对成人世界的恐惧和警觉表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身体、语言、情感和思维。
  我们学校专门安排一个老师照顾每一个新来的孩子,一个班每周或两周只接收一个孩子(混龄班级,2.5岁&&5岁)。刚来的孩子都惧怕学校,大门一关,亲人被关到了外面。孩子尤其惧怕进教室,他担心教室将他关起来回不了家,见不到父母。孩子也惧怕老师(她是陌生人)、惧怕进餐厅吃饭、惧怕上床&&相对而言,孩子觉得大街上比较安全。我们派老师陪孩子出去走动,累了再回学校,这样对学校就有了家的感觉,派老师陪孩子接近他恐惧的东西,逐渐消除他的恐惧。这个过程让孩子逐渐感觉这个人不错,跟妈妈很像,能够依赖她。这样孩子就开始依赖环境,就逐渐成为环境的主人。最后,孩子进幼儿院如同进了另一个家。春节过后,我们学校的很多孩子一走进幼儿院就兴高采烈。那感觉如同主人进入了他的另一幢房子里。学校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地方,是孩子们发现秘密的地方。
  关于了了,他一进校我们就有判断,这个孩子的问题还不是很大,估计两个月就可以恢复正常状态。
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由多长时间造成,使他成为正常的孩子就需要多长时间的努力。这需要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语言、极大的耐心、非凡的爱心、长久的等待。
&我始终记得那件事。那时还有很多人到公共澡堂洗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不到3岁的女儿也来洗了。妈妈很快地给孩子洗完澡、穿好衣服,让孩子站在外面等。小女孩不愿意,大哭起来来.妈妈不断告诉孩子:&听话,别哭了,站外面等妈妈,妈妈一会儿就洗完了。&
& 孩子哭着还是进来了。妈妈二话不说把孩子抱出去,放下孩子又进来接着洗。孩子大哭着又跟了进来。妈妈恼了,气急败坏地一把抱起孩子,大声训斥起来:&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听话!大人洗个澡,你哭!哭!哭个没完,进来把衣服弄湿了!'孩子抽泣着,妈妈不由分说,又把孩子放在外面,自己进来洗。
& 孩子在外面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
& 我当时真难过,孩子不到3岁.在陌生的环境中,妈妈却把她置于另一空间。这种等待令人心焦,即使让一个成人站在那儿等待,成人也会觉得烦躁、漫长。孩子太弱小了,她说不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只能用哭来表达这一切。
&& 而那个无知的妈妈却在里面慢慢洗着。显然她的劲儿也上来了,她要让女儿学会听话,让她等待!
&&& 这类事儿依然在我周围发生着。(王灵雪)
&&& 家长都认为自己爱孩子,为孩子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穿不好,玩不好,休息不好。但是,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总让孩子处于焦虑、胁迫、痛苦中,处在不安、无助、恐惧中。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反过来却要让孩子听话,懂事,成人说什么孩子做什么。
&&& 懂得孩子心理当然好,但一些家长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没有读过很多书,他们还是能把孩子培育成优秀的人才。这个秘密就是爱,一种宽厚、淳朴的爱。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快乐,孩子快乐就会正常成长。
&&& 快3岁的豆豆最近&特别反常&。有一次上主题课,她在地毯上爬来爬去,我说:&豆豆,请你安静。&&不!我就不!&一边说,一边依然爬。中午吃饭时,豆豆不戴餐巾,我说:&豆豆请你戴餐巾。&&不!我偏不!&问她原因,&我就不嘛&!没原因。
&&& 一次带孩子们去公园,我告诉豆豆:&豆豆,请你让这个大姐姐拉着手。&豆豆还是一个字:&不!&我劝她:&让姐姐拉着你安全。&豆豆大哭起来,不仅不拉,还坐在地上耍赖。豆豆的父母跟我说她最近在家表现也很&反常&。夫人说什么她都是一个字:&不&!非常倔强,情绪也很躁。以前建立起来的秩序感好像消失了。
我知道豆豆进入了执拗的敏感期。和她父母进行了沟通,请他们和老师配合,帮助豆豆很好地、自然地度过这个时期。
这时候她做什么都没有理由,因为她还不是理性的存在者。这样做只表明她的意志开始形成。她在练习说&不&!学会说&不&后,她就能够在一定的场合勇敢地说&不&!
持续了两个月,豆豆的执拗劲儿过去了。她又成了原来那个听话可爱的小豆豆。(潘玉荣)
那天中午,豆豆一个人躺在大厅的地毯上,一副沉思的表情。所有的孩子都进餐厅吃饭了。
我走过去问:&去吃午饭好吗?&&不!&她躺在那儿回答我。&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呢?&&不知道!&然后她奇怪地转过头看着我,好像我不可理喻。我有些不知所措,站了一会儿,退走了。
老师告诉我,吃饭时,谁让她去她都是一个字&不&。但当谁也不劝时,她会自动进餐厅,顺利地吃完饭。
儿童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开始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已的意志,喜欢说&不&!如果儿童正常发展,他会在7岁后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达到和谐和顺从的人生状态。
&快3岁的琪琪喊饿了,我把他带到厨房,给他盛了一碗牛奶,这时我想看看他能不能独立干一些事情,就闻他:&喝完牛奶后,把碗放好,然后把灯关了。能做到吗?&他冲我点点头。
& 我躲在门后偷偷看。小家伙喝完牛奶,果然把碗放好,然后去关灯,但开关太高了,他踮起脚够了两下,依然够不着。然后就见他往餐厅跑去。我心想还不错,能把碗放回去已经不错了。就过去把厨房的灯关了。
&&& 这时一阵响亮的哭叫声从餐厅里传了出来,只见琪琪抱着一把小椅子,边哭边往厨房走来。我一下子明白了,他是够不着开关去找垫脚的东西。我赶忙打开灯说:&对不起,我还以为你忘了。&晚了!无论我怎么解释和道歉,他都大哭不止。站上椅子关灯时还在抽泣,十几分钟后他才被孙老师安抚平静。&&& (刘安定)
&&& 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 快3岁的宁宁刚来我们幼儿园。来的这几天虽然不断哭闹,情绪看上去还算平静,只不过有时她会喃喃口语:&奶奶不让我来这个学校。& 我知道她家在送孩子来我们学校前犹豫过很长时间,家庭内部的意见到最后也没统一。
&&& 下午,我找孩子妈妈了解情况,她说:&孩子奶奶觉得孩子早上来幼儿园总要哭,就说不叫她来。&
&&& 过了两天,宁宁变了,一来幼儿园就在操场跑、跳,很快乐的样子。我猜想这几天她奶奶可能没说不让她来幼儿园的活。
&&& 我们老师都知道,很多家庭会对孩子这样说话:&如果不听话,我就送你上幼儿园。&在这种暗示下,幼儿园在孩子心目中成了一个可怕的去处,孩子自然不想去幼儿园了。(海颖)
&&& 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和或产生矛盾,会使孩子处在不安和焦虑中,心情总是很紧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如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并且都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一个孩子就要承受来自好几个方面的拉力。所以我们主张大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问题。
&&& 积极向上的、快乐的成人自然会给孩子带来轻松和快乐。时间长了,快乐就会变成孩子的主要心态,时间再长,快乐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品质,时间更长,快乐就让孩子必然做出成就。
&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 3岁的康康昨天刚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班。今天上午,康康正在蹦蹦床上玩,忽然看到我的小飞机,立刻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把飞机给我。&我问他:&为什么?&&因为我想玩。&我说:&但这个飞机不是你的,是别的小朋友的。&&没关系,现在他不在,你先给我玩。&康康给我做工作。&即使这样,你想玩也要经过他的同意。&听我说完,康康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什么也没说,走了。
&&& 教室里,励老师正在给大家做面具。许多孩子都在旁边急切地等着。康康从人群中奋力挤过去大声冲老师喊:&先给我做,老师先给我做,快点,快快!&励老师温和地说:&清等待,康康!&,康康又用奇怪的眼神看看励老师,一脸的疑惑。
&&& 下午上音乐课,我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小人,康康问我:&老师,这是谁的?&&张政的。&他点点头走了。做手工时,我正在给大家折小马,康康突然走过来说:&老师,我正&请等待&着呢,一会儿你折好了叫我呀。&
&&& 我怔了一下,不禁哑然失笑。(未名)
&&& 儿童刚入学,对学校的秩序、规则还不了解,需要学习和适应。我们常常发现,孩子适应得非常快。
&&& 院子里有哭声,跑出来一看,3岁的宝宝正哭喊着,旁边的小男孩毫无表情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我问宝宝:&你怎么了?&
&&& &他打我了!&
&&& 我问男孩:&你打她了?&
&&& 小男孩抬起头,毫无表情地说:&我没打她!&
&&& 我又问宝宝:&他说没打你?&
&&& 宝宝大哭说:&他打我了!&
&&& 小男孩还是面无表情,边玩边平静地说:&我没打她!'
我感到疑惑,想了一会儿,问宝宝:&他怎么打你的?&
& 宝宝用手一指&&平整的水泥地上有一个堆得尖尖的小沙堆。宝宝说:&我让他踩一脚,他不踩。他就这样打我了!&
& 啊&&这原来就叫打?
& 该如何处理呢?我看着宝宝的眼睛,对她说:&宝宝,他可以踩,也可以不踩。你不能强迫他。&
& 宝宝吃惊地看着我,逐渐平静下来,然后转身走了。
& 小男孩自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辩解。
& 我们的一位家长曾经骄傲地对老师讲,当他强制孩子时,孩子对他说:&爸爸,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强迫我。&
& 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越来越坚信:在一个没有权威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们有多重要!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和真理,寻找幸福和把握自由。(均瑶)
& 在这里,儿童用&打&这个词表示&他不照我说的做&。儿童2岁时自我开始苏醒,&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打表示&不愿意!&&走开!&
& 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语言有差别。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和家长倾听孩子,让孩子把所有的纠纷自己说清楚,要求成人用更高的心灵和精神同孩子交流。
&&& 去年4月份,我发现我们班3岁的孙剑宇开始专注了。以前他一直喜欢户外活动,不愿进教室工作.在户外,无论是玩车玩沙子,他都很活跃。
一天早晨,我在花园里发现了他。他蹲在那里,正认真地看几只蚂蚁在田里爬来爬去。我在他身后站了整整7分钟,他始终没有感觉。不仅看蚂蚁,他还试图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捏蚂蚁,这又持续了25分钟左右。
&&& 第二天户外活动时,他又蹲在田里观察一些细微的事物,那段日子,他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细微事物上:从分享物中挑出麦粒,帮老师捡地上的纸屑时只捡小纸屑,用拇指、食指一个个将它们捏起来,那神态令人惊讶:孩子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耐心!
& 这样过了大约20多天后,他便不再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了。(张娟)
&&& 看微小的东西需要专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会神,需要时间。这些甚至比那观察的对象本身还重要。
&&& 蒙特梭利说过,儿童在1岁半到2岁左右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为什么孙剑宇的这个敏感期到3岁左右才来临?可能他被周围的环境阻碍了。
&&& 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儿童掌握事物的细节,但这不意味着儿童总是这样的,一些成人想当然地认为关注细微事物是儿童所有时期的特征,这是把一种敏感期&泛化&的理解。儿童的敏感期很多很多,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都不固定,同一个敏感期中儿童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 3岁的贝贝是一个秩序感很好的孩子。那天下午晚些时候,爸爸来接贝贝,可他还想在教室里工作,不想回家,就对爸爸说:&爸爸,你把鞋脱了和我一起工作。&爸爸说:&好吧!脱鞋进了教室。贝贝走到教室门口,看着两只随意摆放的鞋子,对爸爸说:&爸爸,我把你的鞋归位。&说完,把爸爸的鞋归位在鞋架上。
进了教室,贝贝又对爸爸说:&爸爸,你先去拿一张工作毯,我们在工作毯上工作。&贝贝的爸爸听话地拿来一张工作毯。贝贝拿来螺母组合,放在爸爸的工作毯上,让爸爸工作。(金娟)
& 孩子不仅会把规则变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还会把它变成一种通则;孩子喜欢规则,就会把规则当作礼物送给父母、教师和喜欢的朋友。一个个艮好的规则积累起来,最后造就一个文明的成人。
&& 3岁的棒棒工作起来非常专注,但最近他在情感上很依附周洲,几乎成了周洲的&尾巴&。
&&& 每天早晨一下车,只要看见周洲,棒棒便尾随其后,周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周洲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上主题课时,棒棒总要坐在周洲的旁边。如果周洲很安静,棒棒也会很安静;如果周洲很躁动,棒棒也会很躁动。工作时,棒棒会坐在周洲的旁边和他一起看书,并且和周洲热烈地讨论书中的内容。周洲铺工怍毯工作,棒棒也铺工作毯,工作时他能专注20到30分钟,可一旦发现周洲离开教室,他也马上卷起工作毯离开。
&&& 一天午休前,坐在周洲床边的棒棒突然大哭起来,我忙过去看.棒棒伤心地告诉我:&周洲不跟我玩了。&棒棒不知怎么惹恼了周洲,周洲一气之下向棒棒下了这个&通牒&,棒棒很伤心,就大哭起来!
&&& 一年前的棒棒想小便都不知道上厕所,那时他正走向身体的独立。现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已达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水平,而不受干扰的工作又使棒棒开始建构意志的独立。他目前在情感上依附周洲,是在具备了以上两种独立后,通往人格独立的又一个过程。
&&& 一个月后,棒棒果然不再尾随周洲了,活动时和小朋友相处得快乐,工作时极为专注且投入。回家后也不再&周洲长、周洲短&地说了。(闫华)
&&& 在棒棒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从依恋他人到走向独立的一个很短的过程。棒棒是依靠自己走向独立的。
&&& 很多成人认为,独立性是培养出来的,更有人认为,把孩子在很小年龄全托出去是培养独立的一种方法。
&&& 实际上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走向了独立。婴儿脱离母体就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存活。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之路上婴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乳而生存。1岁时,婴儿开始独立行走。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3岁~6岁期间,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秩序,在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独立的基础。6岁~9岁期间,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识和艺术的品质,开始把注意力从自我的建构拉向外面的世界。9岁~12岁期间,儿童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学习心智,他的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此时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是0岁~3岁),他未来对智性方面的兴趣视这一时期环境提供的机遇而定。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要给孩子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学科。我们的小学开设了11门课,除传统课目外,把科学实验课细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电磁学实验、气象学实验、地质学实验、化学实验、工程学实验、天文学实验。把自然学科细分为:天气、夜空、人体、昆虫、有壳生物、哺乳动物、海滨、岩石和矿物、沙漠植物、树、花朵等等。音乐课也细分为:乐器、芭蕾、欣赏等。还有社会实践课、讨论课、陶艺课等。
&&& 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内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 下午,我和胡杨(3岁)的妈妈交流孩子的近况,不远处荡秋千的胡杨时不时发出各种声音,意思是让我们关注她。
&&& 一会儿,胡杨跑过来说要喝水,我带她来到门厅,发现杯子都送到厨房消毒了,只好拿出刻有&王逸轩&三个字的杯子,告诉胡杨:&你的杯子送到厨房消毒了,你暂时用这个备用的杯子喝水。&她听后不高兴,我又向她解释了一遍,没想到她一下扑到妈妈怀里抽泣起来,仿佛受了很大委屈。我忽然意识到我错了,破坏了她的秩序感,孩子认为别人的东西不能用。
&&& 我赶快对胡杨的妈妈解释了一下孩子的心理,然后带着胡杨找到了厨房的钥匙,打开门,取出她的杯子。这下她才安下心来,拉着我的手,跟着我去接水喝。(闫华)
&&& 星期五早晨,3岁多的王逸轩把鞋子尿湿了,我把棉拖鞋给他换上。下午2点钟,全院的小朋友要去银川宾馆看少儿歌咏比赛。王逸轩的鞋还没有晒干,又不能让他穿拖鞋去,我只好在教室里找了一双其他小朋友的工作鞋给王逸轩穿。但他怎么也不肯穿,嘴里不断说着:&这不是我的鞋,这不是我的鞋.我不能穿别人的鞋。&认真的样子真让我感动。我说没关系,穿回来后擦擦鞋底就可以了。但他就是不肯穿。
&&& 这让我想起了秩序的敏感期。这种内在秩序已经在孩子心中形成了。(闫华)
&&& 这是两篇相似的短文。胡杨比老师更坚定地遵守着&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的规则。王逸轩也是。
&&& 餐具、洁具要专人专用,这是卫生习惯,也是文明的标志。在儿童时期建立这种秩序,小心地保护这种秩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电容。
&&& 成人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过这种教育,可能很难理解孩子的这种计较和坚持,并认为所谓的大大咧咧是一种不错的德行。只有&非典&那样的非常时刻,人们才想起要讲卫生。而平时,我们真是太容易将就了。
3岁的胡杨坐校车回家。一次,司机马师傅送完媛媛西车头,而是继续往前开,胡杨突然大哭起来。我惊恐地过去察看,她在座位上安然无恙。忙问她怎么了,她边哭边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 我忙解释:&马伯伯是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不断地哭,焦躁不安。
& 我不明白,又给她解释:&老师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走,我要回家,我要同家。&边说边焦急地指着后面的方向。
& 我恍然大悟:今天的车没有按原来的路线走。以前送完媛媛,车就调头送胡杨,马师傅今天改走另一条路了。
& 我忙给胡杨解释:&这条路和那条路都可以到你家,马上就到。&可她一直没有停止哭,见到妈妈时还在哭。
& 从这次以后,每当改变路线时,我会提前告诉孩子,特别要解释给那些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王灵雪)
& 秩序感是蒙特梭利揭示出的儿童的重要敏感期之一。现实生活中,成人随意打破儿童的秩序会使儿童经受痛苦,而成人常常不了解这一点。
& 我们还不知道儿童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
3岁的念念拿着拼图来找老师:&老师,这个教具坏了。&
&哦,是坏了.放在这儿吧:&&&&
老师随手把坏了的教具放在桌上。过了一会儿,念念走过来说:&老师,我把它(教具)归位吧。&
&&放在这儿,呆会儿拿去修修吧。&老师说。念念点点头.离开老师,继续去工作。过了一会儿,他又走到老师面前:&老师,把教具归位吧。&
&&& &我们不是要拿去修理吗?&老师蹲下来问他。念念低头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当念念再次站到老师面前时,老师一下子明白了,笑着把教具递到了念念手里,让他去归位。归了位,念念满意地回到自己的工作毯上,抬头对老师笑笑,好像是说:&就是这样。&(陈文慧)
&&& 念念暂时离开了两次,但他的心还在这儿。
&&& 3岁的念念正处于体验、建立秩序的敏感期。从选择教具到工作,到归位教具,当这个工作过程被打乱时,孩子会焦虑,直到解决问题,他才会松一口气,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
&&& 星期一是孩子们的分享日,励老师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等孩子醒来后分享。就在这时,3岁的小宇伸手去拿分享物里的QQ糖。我走过去告诉小宇:&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听完我的话,小宇把伸出的手收了回来。这时,我看到分享物旁边有《外国经典童话故事选》,顺手拿起来翻看。一旁的小宇告诉我:&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我立刻把书放了回去,并真诚地对小宇说:&是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金娟)
& 早晨,我从消毒柜里拿出毛巾,毛巾很烫手,烫得我没法将它们逐个挂在衣钩上,只好先搭在上面,抓紧时间整理教室。
& 整理完教室,才想起要把毛巾归位,走进洗手问一看,咦,毛巾已经整整齐齐挂好了。&一定是徐老师挂的。&我没太在意,直接上楼去为孩子们准备早餐。
& 第二天早晨,依然是毛巾刚刚消毒,很烫,我依然先将毛巾搭在衣钩上。这时,刚人院不久的3岁的高忱跑进来:&老师,我要尿尿!&
& &需要我帮助吗?&她没有回答,而是盯着毛巾看,然后烦躁不安地走过去,急不可待地拿起毛巾,把它们一个个挂在衣钩上,边干边大声嚷嚷:&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嘛!&忙完这一切,她才走进卫生间。
& 也许昨天的毛巾是她挂好的?
& 高忱不但注意毛巾是否摆放整齐,也很留意小朋友的鞋是不是归位。如果有人把鞋放在门口,她会毫不犹豫地把鞋放在鞋架上,然后再去做其他事情。(文文)
& 儿童在出生几个月到第二年,处在秩序的敏感期。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说明儿童已有了内在的秩序,这个内在秩序反过来检测环境、修正环境,要求环境符合他的内在秩序。
3岁的乐乐带了一包果冻,可果冻提包上的两根提袋是歪扭的,她不停地哭闹:&我不想让它歪!我不想让它歪!&我认为提袋的歪扭不影响什么,劝了她半灭,她始终为此痛哭不止。我立刻找来胶带,将两根提袋固定好,乐乐这才不哭了。
&&& 一天清早,乐乐跑到我面前,一副着急、求救的表情:&马老师,你们班伟伟伤害桓桓,你去解决。&
&&& 我立刻拉着她的手去找伟伟和桓桓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 过了二十分钟,她又跑到我面前:&马老师,羊羊和沛丰翻窗户,,不可以翻的。你去让他们下来。&
&&& 类似的事这几天接连发生。乐乐整天认真地维持着秩序,看到不完美、不规范的事就哭闹,要求解决。为了让孩子尽早度过这一时期,我尽量满足她的要求。(马丽)
&&& 事物的完美是随着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儿童认为不完美的事和物,在成人那儿可能具有美学特征,比如残缺的美;但对完美事物的感觉,对规范事物的感觉应该留存下来。只有这样,他的心中才会有标准,他才会追求事物的完美、和谐、规则,并为此而忘我地工作。每个理想主义者都具备这样的品质,它成就了艺术家、科学家、优秀的教师和各行各业出色的人&&
& 3岁的怡达与宝宝站在荡桥两边,小莎莎走过来坐在桥中间,脚拖在地上。怡达对莎莎说:&我们在船上,下面是大海,请你把脚拿上来。&&&&& 莎莎似乎没听见,继续耷拉着腿,脚拖在地上。
怡达再次通知小莎莎:&把你的脚拿上来,海里有鲨鱼,会吃掉你}的脚。&莎莎看看他们,像没听懂他的话,继续坐在那儿。怡达和宝宝等了一会儿,看着一动不动的莎莎,无奈地&弃船而去。&
山山与子洋在摆飞机玩。
山山对老师说:&老师,我在摆飞机的路。&
老师问:&是跑道吗?你是说起飞、降落时的跑道吗?&
山山想厂一会儿,回答道:&不是,是飞行时候的路。&
老师说:&晤,那是航线。&
山山马上接着说:&对,我说的就是航线。&&
然后,山山继续给子洋边摆边讲:&你看,这就是飞机的路。&
子洋问:&你说什么?&
山山马上改口:&唔,我说的是航线。&(陈文慧)
& 这是两个微型短剧。第一个短剧表明,正常的儿童有保护更小孩子的意识-----小莎莎不把脚拿上来,王怡达是不荡那个荡桥的。
& 第二个短剧表述了儿童学习语词的过程。儿童有了概念,但他自己先用了一个词,而后他学会了用公共语词表达。这是概念自我生成、共有语词随后命名的过程。儿童习得语词,不是从名称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导出一个名称。蒙特梭利方法反复强调实物教学,反复强调通过情景先形成概念,就是这个道理。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悄悄话&(只有博主才能看到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头协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