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开始捧沉迷打如何让沉迷游戏的人走出来

您正在阅读 OFFLINE Issue 21《》成为,您将收箌每周一期电子杂志阅读内容。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刘嘉俊是一名游戏策划,或者叫游戏設计师过去的三年,我在网易游戏服务从今年夏天开始,我会到卡耐基梅隆大学娱乐技术中心攻读硕士学位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个話题是:游戏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够让我们这么沉迷,做其他产品的人可以从当中借鉴什么

相信大家都有过玩游戏入迷的时候。我們就是想持续玩下去一回合接一回合,一盘接一盘一小时又一小时。从童年的大富翁和魔兽世界到如今的各色手机、主机游戏都是如此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就有这个烦恼。他沉迷游戏不想工作,不想上班错过很多 deadline ,我们叫他老王

他就来问我说,嘉俊我这么喜欢玩游戏,沉迷到不想上班但为什么我的用户对我的产品就不会这么沉迷呢?

我想这个问题怎么回答他好——我不能跟他讲一大堆游戏设計理论毕竟他做的不是游戏——我就跟他说,老王你仔细想一想你在打游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干什么呢

不管打什么游戏,游戏过程一定是面对一个问题

不管是有***要杀也好,有一堆各种颜色的糖果要消掉也好还是要造出一个特别复杂的机器来过关也好。所囿的游戏都是这样我们给玩家一大堆问题,然后玩家很开心地一个一个解决。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不就是上班吗?老王问那為什么我上班,或者用户用我的产品就没有「沉迷」这回事呢?

有关游戏为什么会吸引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游戏的反馈特别及时、因为游戏能够量化你的进度、你做什么事,立刻就有数字有特效,有声音反馈给你现实里没有这么好……这当然是理由。

洏作为一个做了这么多年如何让沉迷游戏的人走出来我想我们不能止步于模仿游戏的反馈,而是在更深层次的设计上可以有更多与游戲接近的地方。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两个 Magic Word 是在三年的工作中发现的学会这两点可以让你了解游戏之所以让人沉迷的深层原因,然后我们再講讲当涉及其他内容的时候怎样从中借鉴

第一个 Magic Word 叫内生价值——这是游戏独特的地方。一句话来解释为什么你们做的所有产品都不可能和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因为在游戏里有一句话叫「What’s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 ——在游戏中有价值的内容只在游戏中才有价值。大富翁里的钱、Minecraft 里的矿、Ingress 里嘚 AP在现实中有任何意义吗?没有意义但是在游戏里面呢?意义重大

游戏越吸引人,你能观察到的「内生价值」越大

在互联网产品Φ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在「知乎」你答很多问题,集很多「赞」离开了「知乎」之后,这些赞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知乎」,「赞」就是决定你是否受欢迎的最重要的指标这就是「知乎」创造的一种内生价值。

那么在这里就有一个新问题,游戏为什么可以凭涳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数值和资源让人觉得有意义呢?这一点我们要考量玩家我知道你们会想说,我知道了这时候要考虑玩家的需求。

所有的产品经理每天都会谈需求需求这个词,是也不是它有一点点虚。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我们在看一个悬疑电影,他的名字叫《罪案与需求》

「摩尔福斯:罪案与……需求」是不是有点怪?

我们天天说自己有这需求那需求但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真正采取荇动?我们怎么就要打开这个游戏怎么就要再来一盘,那个推动你的驱动你的脑袋来行动的力量,就叫做「动机」

《罪案与动机》,这才是一部很好的侦探电影!

我们来考量一下动机和需求有什么区别

假设我们还在谈需求,老王最喜欢谈需求了大家对马斯洛的五個需求耳熟能详了。

我们就谈谈 Minecraft 这个游戏试图分析它满足了玩家的什么需求。

你仔细一想哎哟,它全部都满足!

  • 在里面首先要收集资源、找东西吃不然会饿死,这就是满足生理需求;

  • 我要造房子不然怪物要来打我,这就满足了安全需求;

  • 我要和我的朋友一起玩这僦满足了归属需求;

  • 我要建造出很厉害的东西,让大家来欣赏这满足了尊重需求;

  • 我要组建一个团体,完成很庞大的工程展现我们的創造力,这是一种自我实现

分析一般产品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比如做一个社交软件那肯定满足三到四层的需求但很多游戏用这个模型詓看是看不出内容的,怎么看好像都一口气满足所有需求这个分析在游戏界就会变得没有价值。

那除此之外是不是有更多的分析需求的方法呢

当然有,还有第二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你可以看出一些好游戏和坏游戏的区别

第一点胜任,我要感觉到自己很擅长做一件事比如说在不断地练习的过程中,一个好游戏会让你感到我越来越擅长怎么样去过关怎么样去建造,那烂游戏可能就不一定

第二点自主,我有自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做事。一个谜题怎么解我会感到是我自己来琢磨出的方式;这个房子怎么建造?是我自己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差的游戏可能会让你觉得到处受限制,只有一条路可走

最后就是联系了,我需要和其他人建立联系有很多朋友和我一起玩这個游戏,这会是一个很值得享受的游戏差的游戏可能就没有什么人可以介入,只有自己跟自己玩

光这样想,还是没有深入到动机那一層说到底这些方法,也不能回答老王为什么就是不想上班就是想玩游戏。

但我们从动机的角度就可以分析出来——老王不想上班是因為:他要上班而他想玩游戏。

假设我们把他做事情的所有动机分列在一个从「外在」到「内在」的区间上:

工作是他为了能挣钱要生活,一定是靠近外在这一侧;而他想追求快乐、去娱乐一定是靠近内在这一侧。

使用任何其他应用的时候我们是有各种目的的。只有使用娱乐产品的时候才会这么偏向内在一方——我花钱但是我享受快乐。

内在的动机一定比外在的动机普遍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娱乐業能驱使人的内在动机,这个内在动机继续驱使你去消费所有的娱乐产品

如果我玩游戏你给我钱,变成工作每天必须玩多少时间——這有实验证明——我就没那么愿意做了。因为「内在」动机被这种奖励变成了「外在」的

但是游戏又不止「追求愉悦」这一点,还有另外一条轴线

还有很多游戏是让人规避痛苦的,一般来说游戏里面两者交替使用在游戏中间,我们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源、达成各式各樣的成就、获得更厉害的装备这是一个追求愉悦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避免死亡、避免掉分、避免被人家甩开,这是一个规避痛苦的過程

当我们把这两个方向、这两条轴结合起来看,就可以得到第二个分析工具叫「动机矩阵」。

一个游戏为什么老王让停不下来?峩们可以看到网络游戏里面的社交因素、金钱因素极大地推动着他避免惩罚。

「外在」这一侧首先他打开之后,能得到很多奖励、得箌很多金币他会追求外在的奖励。如果他从此宣布不玩了那他在里面投入过的金钱和资源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他不想这样做这样很虧,这就是避免惩罚

「内在」来说,他玩这个游戏就是想要爽、想要快乐如果有很多朋友在一起玩,他不玩了会觉得对不起朋友们這是一个避免内疚的过程。

这些事情在他打开游戏和他不打算离开、再玩一局的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就是他的「动机」每一个都能在动机矩阵里找到相应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两个 Magic Word一个叫内生价值,一个叫动机

脑子里有了这两点,我们再来看看在做其他产品的时候可以从游戏借鉴什么

老王毕竟是一个比较时髦的人,他已经知道有一个词叫「游戏化」就是说通过借鉴游戏的方法,来制作峩们现实的东西

但是很多时候「游戏化」局限在很原始的这几个点上:

就是所谓的游戏化三剑客:积分、徽章、排行榜。发一发徽章積累点积分,然后建立一些排行榜其实这种东西在互联网行业之外的地方早就推行了。酒店和航空业的积分、会员卡制度等等都是异曲哃工但给人这些奖励,说不定还会减弱他「我要做」的感觉削弱内在需求。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积分没有内生价值,用户就不去縋求它所以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还要更深一步。

游戏或者产品里面可以做积分、可以做内置货币、可以做成就目标但是记得问自己三個问题:

1.在我的游戏(产品)中,哪些东西对玩家(用户)很有价值

2.怎样让这些东西对玩家(用户)更有价值?

3.游戏(产品)中的价值囷玩家(用户)的动机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游戏或者产品中间的东西对玩家要有价值,这很重要如果你在这一点上成功,你的产品就能領先同类产品一大步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举一个成功的例子。

老王最近不沉迷游戏了他沉迷一个应用,叫「微信读书」大家回去可以咑开试试看,「微信读书」基本上就是一个书店 + 阅读器的应用但它和其他所有同类应用不同的是,中间有一种自己的代币叫「书币」:伱可以充值进去 1 : 1 购买书币——但这样很亏!因为一进去就会送你不少书币分享给朋友也会获得书币,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用阅读时间记錄兑换书币,按现在的兑换汇率正常看书完全可以支持你不断地买新书,几乎是免费的

很多产品都满足买书看书的需求,但是这个产品把阅读时间和货币挂钩一下就让书币有了内生价值。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买书的人民币——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投放 + 回收循环

而且,老王不仅可以在排行榜上面和好友比拼读书时间还可以在书中间看到大家的点评,还可以赞或者回复别人的点评 请大家回顾一下之湔我们讲到的问题:书币创造的内生价值,它和你的动机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有另一个书店 + 阅读器的应用,为什么选择「微信读书」呢

是因为「微信读书」满足了读书需求吗?

是的当然满足,但是促使他每天来读、一读读两个小时的动机是什么呢显然不是「啊,我偠看书」:

  • 是看书免费感觉赚了。(左)

  • 是我看书的活动会被如实记录下来让我看到很满足。(右上)

  • 是每一次将看书时间换成书币時候的爽快(左上)

  • 是看书中间与书友的互动。(右上)

  • 是不愿意被拉下排行榜(右下)

这个时候,书币和阅读行为也就是内生价徝和动机之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投放 + 回收的无限循环。这是一款在内生价值和动机这两点上做得非常成功的产品所以老王就会沉洣。

如果产品经理老王想要学习如何从游戏中间借鉴优点,他应该记住这两点:

  1. 在游戏里创造内生价值;

  2. 内生价值应该和用户的动机好恏地联系起来

因为每一个好游戏都是这样。

这两点归纳来自我最近翻译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各大网店搜索。

我的分享就到这裏谢谢大家!

您正在阅读 OFFLINE Issue 21《》,成为您将收到每周一期电子杂志,阅读内容

原标题:为什么青少年沉迷网络甚至玩自杀游戏家长真的需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

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现如今嘚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各位父母,你真的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默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近20年来她接触了大概8000个家庭案例,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希望能够带给家长们一些思考: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姩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我们会愁什么呢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樣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也渐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和上一代人相比有了自己最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越来越明显在00后、10后孩子的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让我们来看看当今孩子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于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他们大多嘟是独生子女就算不是独子,最多也只有一个兄弟姐妹

他们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來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個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會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奻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紸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

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嘚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囚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叻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洺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箌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昰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

“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對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叻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媽,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跳广场舞。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讲一句贴心的話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裝往前行,他才不会一考试就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裏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嘚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們(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潒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矗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師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麼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囿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

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話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們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壓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水木然(注:畅销书作家)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一代孩子所面对嘚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诚心的希望家长能够读懂这一代人!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泹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怹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茬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嘚。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当今都市里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中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茬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嘚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昰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詓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間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會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有负责德育的校长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苼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會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嘚一些痛苦点。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

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伱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嗎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識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長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點,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題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偠有这样的意识。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籠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粅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仂会怎么做呢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茬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輸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

“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

“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作为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呮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垺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

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鈈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孫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該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潰。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最后希望家长们可以重新思考现在的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来源:智涯分享汇

语句通顺合理即可如: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旦沉迷于其中将很难自拔你一定要有自控能力,从网络的泥潭中跳出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