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什么叫信口雌黄黄!

这本书是少有的读着很过瘾,产生读小说一样的欲罢不能感的社科类书籍,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黑天鹅”塔勒布,语言风格就是一个字——“辣”,读着很爽!关键是,爽的同时,接触到了非常重要、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东西!了解“反脆弱”能力以及它的背景缘由,能极大的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你会发现,现实中很多事简直是在风险中裸奔摘抄的文字很多,文章很长,但是值得精读,几乎仅靠这些素材可以写出N篇短文1.反脆弱并不是复原力,而是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而反脆弱则让事物变得更好。2.反脆弱性偏好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这一点非常关键——它也偏好错误,准确地说是某一类错误。反脆弱性有一个奇特的属性,它能帮助我们应对未知的事情,解决我们不了解的问题,而且非常有效。让我说得更直白些:由于有了反脆弱性,我们做的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我宁愿做愚钝但反脆弱性的人,也不做极其聪明但脆弱的人。3.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的就是反脆弱的,反之则是脆弱的。最重要的是,如果反脆弱性是所有幸存下来的自然(和复杂)系统的特征,那么剥夺这些系统的波动性、随机性和压力源反而会伤害它们。它们将会变弱、死亡或崩溃。我们一直在通过压制随机性和波动性来削弱经济、我们的健康、政治生活、教育,甚至几乎所有的东西……正如在床上躺一个月会导致肌肉萎缩,复杂系统在被剥夺压力源的情况下会被削弱,甚至被扼杀。现代的结构化社会大多正以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机制伤害着我们:它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侵犯了系统的反脆弱性。4.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非冒险者,也就是施加重大控制力而个人却不承担风险的人。他们忘记了一条最主要的道德法则:你不应该为了获得反脆弱性,而牺牲别人的脆弱。5.当你寻求秩序,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6.复杂系统内部充满着难以察觉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非线性反应。“非线性”是指当你把药品的剂量增为两倍,或将工厂的员工数量增为两倍时,所得效果并非初始效果的两倍,而是要么更多,要么更少。7.我无意讨论风险(这涉及预测,又很局限),我主张使用脆弱性的概念。我们发展到今天,并非得益于复原力这样局限性的概念,更非得益于政策制定者,而是得益于一些甘愿冒险、甘愿承担失误后果的人,他们是值得社会去鼓励、保护和尊重的人。8.脆弱性和反脆弱性意味着从与波动性相关的某些东西中获得潜在的害处或益处。9.没有胆量就没有信念。回想一下,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一旦被剥夺了摄取毒物的权力,我们将变得脆弱,强韧化的道路常始于一点点的伤害。定期饥饿感就是一种反脆弱。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剥夺了系统的压力或重要的压力源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你怎么创新?首先,尝试惹上麻烦。我的意思是严重的但并不致命的麻烦。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政治运动和叛乱具有高度的反脆弱性,愚蠢的行为就是试图用暴力压制它们,而不是想办法操控它们、以退为进,或找到更精明的策略,就像赫拉克勒斯杀死九头蛇怪一样。压力就是知识。……你的身体之所以能够获知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非源自你的逻辑机制、智慧、推理能力或计算能力,而是源自压力,并通过你的荷尔蒙或者我们尚未发现的其他信息传导机制向你传递的。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的恢复期,这将使得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这样的压力源肯定比一个温和但连续不断的压力源有益,后者大多是让你在生活中感到压抑的东西,包括按揭贷款、税务问题、因拖欠报税而产生的内疚、考试压力、琐碎事务、电子邮件回复、填写表格、每天上下班通勤,等等。换句话说,这是文明带来的压力。事实上,神经生物学家表明,第一种类型的压力源是必要的,而第二种类型的压力源对人的健康却是有害的。要想知道不给人以恢复时间的低水平压力源的害处,只要看看所谓的中国水刑:水滴连续滴在你头上的同一位置,而不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换句话说,例如学习,有些人在条件很好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反而远不如艰苦的条件下(破旧的课本、陌生的语言环境等),这就是因为好条件缺乏必要的反脆弱压力源的原因。10.进化不是服务于一个物种,而是服务于整个自然。我们往往会从别人的错误中受益一一遗憾的是,受益人不是那些犯错误的人。11.那些尚不至于摧毁系统的错误有助于防止更大的灾难。工程师兼工程历史学家亨利.佩特罗斯基提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观点。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遭遇那次众所周知的致命事故,我们将会不断地建造越来越大的远洋客轮,而下一次的灾难将是更大的悲剧。因此,船上乘客实际上是为更大的利益做出了牺牲,他们挽救的生命数量将超过逝去的生命数量,这是毫无争议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系统利益与对部分个体的伤害之间的区别。12.我对失败者的特征描述就是,失败者往往在犯错后不内省、不探究,觉得难堪,听不得批评,试图解释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用新的信息丰富自己并开始新的历程。13.较高层级事物的反脆弱性有赖于较低层级事物的脆弱性,或者较低层级事物的牺牲。每天早上你用你家的高级咖啡壶煮咖啡时,你正受益于某些企业家的失败,或者说脆弱性——他们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击败你厨房台面上摆放的那个更胜一筹的产品。……实际上,整体更希望局部受到伤害。冷酷无情便是进步的引擎,承认这一点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希望这些企业继续生存,而希望它们去冒很多轻率的风险,被各种可能性所蒙蔽。各个行业都会从一个个失败中实现改进。自然和类自然的系统需要单个经济主体过度自信,即高估其业务成功的机会,而低估其业务失败的风险,只要其失败不至于影响他人。换句话说,局部而非整体的过度自信有利于这些系统的健康发展。14.我们身体里就像有一个开关,每当我们参与集体舞蹈、大规模骚乱或战争,这个为了集体利益而扼杀个体的开关就自动开启了。你会产生从众心理,成为艾利亚斯·卡内蒂所称的“应和节拍悸动的人群”的一部分。15.正如波德莱尔的诗歌《信天翁》所述,注定要在天上飞翔的鸟儿如果被困在地上,只能显得笨拙可笑,因为它的羽翼反而使它步履艰难。16.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17.压力就是信息,要传达给你的急事。18.你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性越多,其实它越不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19.历史总是以突变和跳跃的方式,从一个状态跳到另一个状态。20.随机性是反脆弱系统的燃料。一枚名叫“稳定性”的定时炸弹:我们曾看过一种说法:缺乏火灾会让高度易燃物质越积越多。通过寻求稳定来实现稳定(忘记第二步)的做法,是经济和外交政策中常见的骗局。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21.我们有一种叙述依赖性,总要为行动和冒险做出合理的解释。……缺少了“蓝色”这个词会给思想家造成麻烦,但不会影响到实干家。22.现代化的两个核心要素:一,天真的干预。二,我们不再相信上帝或大小神明能够管理未来事件,却代之以一种更具宗教激进主义色彩的信念:无条件地相信科学预测,不管在什么领域;我们热衷于将未来浓缩于数字的运算之中,不论其可靠还是不可靠。23.我们总有这样的错觉,即认为人类总是有必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万物正常运转。作者并不是提倡不干预,恰恰相反,作者担心在需要干预的情况下却干预不足。作者提醒大家的是注意天真的干预。拖延可以让事件自行发展,让积极分子有机会在制定不可逆的政策之前改变想法。24.现代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却把人类从从容镇静的那类人变成神经过敏的人。出于讨论的目的,我们暂且把从容镇静的人视为懂得对真实信息做出反应的人,而神经过敏的人则大多在对噪声做出反应。两类人之间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噪声和信号之间的差异。噪声是你应该忽略的,而信号才是你需要注意的。你越频繁地寻找数据,你会发现,你找到的噪声(而非被称为信号的宝贵数据)的比例就越高,噪声-信号比就越高。……再假设,当你观察数据的频率为每年一次时,信号-噪声比为1:1(一半噪声,一半信号),这意味着,大约有一半的变化是真正的改善或恶化,而另一半的变化来自随机性。这个比例是你每年观察一次会得到的比例。但如果你每天查看一次同样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的构成就会变成95%的噪声和5%的信号。如果你观察数据的频率以小时为单位,就像如今人们整日被新闻和市场价格变动的信息包围一样,那么这个构成就是99.5%的噪声和0.5%的信号。也就是说,噪声的比例是信号的200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爱听新闻(除了有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的人离愚蠢的人也就一步之遥了。……我一直在重申,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压力源就是信息。因此,信息过多意味着压力过大,超过了反脆弱性的临界点。在医学上,我们发现绝食有帮助身体自我康复的功效,因为这避免了因摄入食物而分泌过多的荷尔蒙。荷尔蒙会将信息传递给我们身体系统的不同部分,但荷尔蒙过高会导致生物机能的紊乱。就像接受新闻的频率过高会产生问题一样,过多信息有害无益——每日接受过多的新闻和摄入过多的糖都会让系统紊乱。如今,人们仍然抱有科学就是总有大量数据的错觉。25.人们很容易在因果关系链条上产生错觉,也就是将催化剂当作起因。如果大桥有一个摇摇欲坠的沙柱,那么把这座脆弱的桥梁的倒塌归咎于最后一辆通过的卡车是十分不明智的,更愚蠢的是试图提前预测哪辆卡车会将大桥压垮。然而,这种事情我们已经做得够多了。……政治和经济“尾部”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人类永远无法把政治和经济变成扑克牌21点游戏中有规律可循的随机性。此外,事件发生后,我们不应埋怨我们无法看到事件的临近(比如说海啸、“阿拉伯之春”或者类似的骚乱、地震、战争或金融危机),而是要想想为什么我们不理解其(反)脆弱性,即“为什么我们建立起的这些事物在此类事件面前如此脆弱?”没有看到海啸或经济事件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我们建造的事物无法抵御这些灾难,则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更危险的道德说教(那些会引起你长期胃肠不适的东西)。相反的,更明智(实用的)的行为是让世界能够抵御贪婪的影响,甚至让社会能从人类的贪婪和其他缺点中获益。26.就算你花了3300万个小时,也就是差不多9000年的时间用于读书,读完了哈佛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分区中近200万本书籍和研究论文,你所学到的东西还不如跟胖子托尼吃几顿饭学到的多。(确实是噪声:被浪费的努力、不和谐的声音、缺乏美感的行为、增加的熵值,导致纽约经济区局部升温的能源产量,以及将会蒸发的泡沫视为“财富的错觉。“)胖子托尼使用的模型很简单。他识别脆弱性,在脆弱事物的崩溃上下注,之后就开始对尼罗发表长篇大论,在社会文化问题上与尼罗相互攻击,或者反驳尼罗对新泽西生活的冷嘲热讽。然后,在他下注的事物如期崩溃后,大赚一笔,接着,他便去享用午餐。27.哈佛经济学家的著作,只有写论文的人才会去读,写论文者写的书又只有准备写论文的人去读,并最终(很可能)被无情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28.淡化你所拥有的东西在你心中的地位,这样任何损失都不会给你带来伤痛。世界的波动性也不能给你带来负面影响。(我就假设每天一大早,最糟糕的事情就已经真实地发生了,那么剩下的时间我会感觉好受一些。)这样看来,斯多葛主义的主旨就是情绪的驯化,而不一定是情绪的消除。它不是要把人类变成植物,而是将他们对情绪的关注转移到对产生情绪的核心根源的关注上,同时保持对情感的掌控力。在我看来,现代的斯多葛主义践行者就是能够将恐惧转化为谨慎,将痛苦转化为信息,将错误转化为启示,将欲望转变为事业的人。塞内加曾说过,财富是聪明人的奴仆、愚笨者的主人。29.脆弱性等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等于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更多,即等于(不利的)不对称性。反脆弱性等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对于一架坠机风险很高的飞机来说,“速度”多少毫无意义”。对不确定性的所有解决方案,都是“杠铃方案”,也就是注重两个极端(极保守和极风险),摒弃“中等态度”或“温和”的风险态度,因为中等风险有很大的迷惑性,反而会带来毁灭性的风险。消除不利因素,保护自己免受极端伤害,同时让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鹅”顺其自然地发挥效用。大自然懂得善于可选择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选择性替代智慧。试错过程中我们会犯小错误,但却能获得大收益,我们不妨称其为“自由探索”(tinkering)。也可以说是“不对称性”(损失可控,收益却无穷)——试错的力量甚至大于智慧。选择权赋予人获取有利因素而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机会。选择权就是反脆弱性的武器。我们很可能认为,技能和想法都来自于书籍、思想和推理,殊不知,它们实际上是通过反脆弱性的实践方法获得的,或者是自然产生的。苏联-哈佛派谬见(给鸟类开设飞行课,并相信这些课程正是这些鸟类具备精湛的飞行技能的原因)属于一种被称为副现象的因果错觉。这种错觉是什么?当你站在船上的驾驶台或者舰长室里,面前放着一个大罗盘时,你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罗盘在指引船只行进的方向,而不仅仅是反映船只前进的方向。真实的世界依赖于反脆弱性的智慧,但是没有一所大学会承认这一点——就像干预主义者从不接受事情没有他们的介入也可以改善的事实。让我们回到认为大学能够创造财富、促进社会中有用知识的增长的观点,这其中存在着因果关系的错觉,现在是戳穿它的时候了。30.不要把相关性看成因果性,另外考虑箭头的方向,相关性的两件事,哪个是先发生的,哪个是后发生的。31.有时,即使经济理论很有意义,其应用也并不能用某种模型、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行,所以我们需要有机的自我驱动式试错法来让我们实现对经济理论的应用。例如,让李嘉图(以及之前)的经济学家如此着迷的专业化概念,在由政策制定者强制实施后,却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因为它使经济体更容易出错;但通过进化的方式逐步地实施后,它却非常有效。这是经济学家可以启发我们怎么做,却不应该指手画脚地告诉我们怎么做的另一个例子。33.我们必须借助机会主义和可选择性来闯荡未来。34.大家普遍混淆了这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其实是解决问题后的产物,但不能反过来说。现实中行得通的事物往往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约翰.拉马蒂纳在离开制药公司后曾爆料制药业内幕,他用统计数据显示,在学术研究对药品研发的贡献问题上,民众的看法与真相之间存在差距:10种药物中有9种是私营企业研制的。甚至靠财政资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发现,市场上销售情况比较好的46种药物中,只有3种与政府资金赞助有关。公司都热衷于制订战略计划。它们需要花钱来弄明白自己究竟该走向何方。然而,没有证据表明,战略规划起到了作用——否定它的证据倒有很多。管理学者威廉.斯塔巴克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来反驳规划的有效性——规划使公司无视选择权,因为它的行动方针已经过于僵化以至于无法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了。35.想象一下,你带着一本笔记本去墨西哥,希望根据你和你随机遇到的人的交谈推断出该国的人均财富。但可能的情况是,如果样本中没有卡洛斯·斯利姆,你就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在100多万墨西哥人中,斯利姆的财富(我估计)比墨西哥底层7000万~9000万人的财富加起来还要多。因此,除非你选择5000万人做样本,并且将“罕见的事件”纳入其中,否则你就会低估这个国家的财富总量。19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欧内斯特·勒南。表达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从定义上说,逻辑排除了细节,而由于真相只存在于细节中,因此,“在寻找道德和政治科学中的真相时”,逻辑只是“无用的工具”。36.生活中亟须区别的并非真与假,而是谁是愚蠢的人、谁不是。回报,即你发生了什么(从中获益或受害)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事件本身。……哲学家谈论真与假。真正过日子的人谈论报酬、威胁和后果(风险和回报),也就是脆弱性和反脆弱性。37.再说一遍,概率(即真/假)在现实世界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带来的影响。极端事件对脆弱性事物的伤害程度远高于一系列温和事件造成的伤害之和——再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界定脆弱性事物了。现在,让我们把这一论点反过来,反脆弱性也是根植于非线性与非线性反应的。对于反脆弱性物体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相应的,伤害也更小)。38.关于兴业银行“魔鬼交易员”事件,事后分析将问题归因于风险控制不佳和资本主义制度太糟糕,以及法国兴业银行缺乏警觉,这些根本就是错误的。事实并非如此。原因也不在于我们通常所责怪的“贪婪”问题。事实上,这主要归咎于规模,以及规模所带来的脆弱性。最关键的是,非线性更容易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没有人对极端事件感兴趣,因为他们普遍对其有抵触心理。39.我们可以通过3个简单的区别来划分事物——这也是三元结构的关键:喜欢干扰(或错误)的事物、对干扰(或错误)持中性态度的事物,以及厌恶干扰(或错误)的事物。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看到,进化的过程是喜欢干扰的;探索发现的过程是喜欢干扰的;一些预测会受到不确定性的伤害;此外,就像行车时间一样、你总是需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时间。40.你可以愚蠢,但只要具有反脆弱性,表现仍然会很好。简单而有用的启发法:骗子是可以识别出来的,他们都会给你正向的意见,而且只有正向的建议,利用我们对所谓秘籍的轻信和热衷,只要看看那些教你“如何做”的书吧,这些书常常以“___的十大秘籍”为题(你可以在空格中填上致富、减肥、交友、创新、当选、健美、寻偶、经营孤儿院等)。然而实际上,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尤其是当别人破产时);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由于采取了一小部分措施,你便能够降低个人发生意外的大部分风险。我们知道错误的事情远多于知道正确的事情,或者就脆弱/强韧的分类来说,负向知识(什么是错的,什么不起作用)在错误面前比正向知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起作用)更强韧。我们通过减法获得的知识远远比通过加法获得的知识多。如果我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注意是真的天鹅),我就可以肯定地说“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再说一遍:由于一个小小的例外便可以推翻一个论断,因此,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某个事物就是什么,但证伪总是比证实更容易找到依据。根据收益而非知识做决策。拓展一下否定法和胖子托尼的别当愚蠢的人法则:非自然的东西需要证明其利益,但自然的事物则不需要——根据我们早先阐述的统计原理,大自然比人类更少让我们上当。在一个复杂的领域,只有时间——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为证据。41.正如保罗·瓦莱里曾经写道的:“人们得忽略多少东西才能让自己有效地行动。42.能生存下来的事物必然是满足了一些(通常是隐性的)目的,时间能够看到这些目的,但我们的眼睛和逻辑思维能力却无法捕捉它们。43.严格来说,正确的想象就是从未来中排除或削减不属于未来的东西,采用否定法。脆弱的事物终将破碎;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东西是脆弱的。正“黑天鹅”比负“黑天鹅”更不可预测。存在时间越长的东西,越会存在更长时间。我们对变化的注意,远远多过扮演重要角色但不变的事物。我们对水的依赖要超过对手机的依赖,但因为水不会改变而手机一直在变,因此,我们很容易将手机发挥的作用想象得比它们的实际作用更大。44.城市,应该是有机体,而不是居住机器。45.脆弱的东西就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如果某个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宗教——如果你是一个无神论者的话,或者某些不合理的古老习惯或做法);如果这个东西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不管你认为它合理或不合理,你都可以预期它还会存在更长的时间,比那些预言它会死亡的人存活的时间更长。46.交易员们屡试不爽的经验:在杂志的封面或者在《从优秀到卓越》等书籍中被誉为“最佳”的公司往往最终业绩不如预期,做空它们的股票一定会让你赚得盆满钵满。47.真相带来仇恨。48.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医源性损伤通常源于一种危险的情况,即其中的益处很小,但益处可见——而成本非常大,但却是滞后和隐性的。为什么过去几千年来我们人类的皮肤一直暴露于阳光下,现如今却突然需要防晒了,是不是因为大气发生变化了,晒太阳变得对我们有害了呢?还是因为如今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皮肤的色素不相匹配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防晒产品的制造商需要赚取利润呢?49.要如果你只是信口雌黄,言行不一,不承担受到损失的风险,不在游戏中下注,不拿自己的任何利益冒险,那么就是极不道德的。50.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结果的可预测性是非常低的。51.不要询问任何人的意见、预测或建议。只要问他们的投资组合中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就行。愚蠢的人总是力图证明自己正确,而聪明人则力图赚钱,或者:愚蠢的人总是力图赢得辩论,而聪明人则寻求获利。……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比如在大自然中,意见和预测根本无关紧要;生存才是最重要的。52.任何时候,机构都是没有荣誉感的,个人才会有荣誉感。53.这个世界不希望我们了解它,它的魅力就来自于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它,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54.玻璃杯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野味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跟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高端骗局,给正在买房或者将来准备买房的朋友们提个醒!2015年年底,在高强度工作三年之后,我总算是攒够了首付,开始在上海各区看楼盘。我也清楚自己的经济实力,中环以内的房子想都不用想,所以量力而行,瞄准了上海近郊或远郊的一手房(我不太喜欢住别人住过的房子,没考虑二手房)。看楼盘的过程中,有一个楼盘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个原因是该楼盘所处的板块很好,精装修,离地铁很近,将来升值空间大;第二个原因是该楼盘在营销过程中,使用了一个极其吸引眼球的卖点,“赠送10-20㎡空间,两房变三房,三房变四房,买得多,送得多”。赠送空间是个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允许业主使用的但是不登记在房产证上的空间。比如你购买了100平米的房子,本来是两室两厅,再赠送你20平米空间,就可以变为三室两厅,只不过房产证上的产权面积仍然是100平米。其实这个花招很多开发商在前几年都用过,主要是在一些监管不太严格的三四线城市。在上海出现赠送空间的情况并不多,虽然政府有下令严打违章建筑,但是对于赠送空间是否属于违章建筑的范畴,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和法规。不过也正是因为没有明文规定,给了开发商钻漏洞的机会。平心而论,此楼盘相对于周边楼盘来说,价格确实是要高一些,应该超出合理价格2000/平,这是赠送空间带来的溢价。按照当时的均价,购房者完全可以买旁边各项条件都更好的楼盘。关于赠送空间,很多买房者心里也有很大的疑虑,质问楼盘销售此举是否违规。销售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这么大的开发商,给出的承诺肯定是会兑现的,你们放心好了。”对于买房者来说,必须承认赠送空间的诱惑确实很大,虽然不计入产权,但是居住面积增多了;而且大家也心想,这么大的开发商,还是在上海,应该不敢乱来。销售对于购房者的心理也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带领购房者参观样板间的过程中,用尽溢美之词来突出赠送空间的优点。在这样的攻势下,购房者招架不住,都迫不及待地签了预售合同。在购买过程中,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购房者也做了很多措施,包括现场拍摄楼盘赠送空间的营销广告、现场销售人员的录音和视频。我是第一次买房,对这里面的很多坑都毫无经验,加上当时上海房价如火箭般蹿升,我必须迅速下决定。在权衡再三之后,我也选择了这个楼盘。在合同签署中,除了预售合同本身,也签署了关于赠送空间的附加合同,但是该附加合同在签完之后就被开发商收走了,理由是开发商需要统一管理附加合同,便于交房前找第三方公司进行施工装修(事后来看,此举是开发商故意挖的坑)。虽然很多业主对于开发商收走附加合同表示怀疑,但是购房者此时已经骑虎难下了,因为已经交了定金和预付款,而且如果此时不买,又要耽误几个月看楼盘,承担房价继续上涨的风险。可以说,开发商在营销的过程中,对于购房者的心理掌控极其精准,知道什么时候撒网,什么时候下料,什么时候收网。购房者看上去有选择的权力,但是实际上到最后都成了感性动物,做出没有选择的选择。由于是期房,需要等两年才能拿到房子。首付之后,开始按月还房贷,以及两年漫长的等待。到今年下半年,终于收到了开发商的交房通知,甚至比预售合同约定的交房日期提早了三个月(事后来看,这也是开发商有意为之,目的是给后面的纠纷留下处理空间,因为按照预售合同,交房日期每晚一天,就要赔偿购房者万分之一的罚金)。同时,购房者还发现,开发商将收房日期平铺到了一个月,购房者必须在开发商约定的当天去办理交房手续,否则不予办理(这也是开发商有意为之,将收房日期分散,避免同一天接待过多的业主,从而达到分散业主力量的目的)。事务反常,必有蹊跷。于是,有几个很有经验的购房者提前溜进了楼盘进行实地侦查,侦查的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当初开发商承诺的赠送面积成了一纸空文,所有的赠送空间都成了空荡荡的天井,当年购房者的顾虑成为了现实。愤怒和失望的业主组建了维权群,到开发商的楼盘和上海总部讨要说法,并向上海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开发商高层在此过程中既不露面,也不发声;当年在该楼盘的销售全部被调离到了外地,再也拿不到任何人证;而自发组织去开发商楼盘维权的业主甚至遭到了开发商保安和当地协警的联合打压,维权过程中还出现了暴力行为。业主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帮助,陈述事情经过,并放出了当年现场录制的营销视频,但是因为缺乏关注人数以及开发商对网络的控制,最后业主的维权还是没能激起任何风浪。即使业主本身,在诉求上也存在巨大差异。有的业主希望开发商按承诺赠送空间;有的业主知道在上海的最新政策下,赠送空间肯定不可能了,要求按市价进行赔偿;有的业主是一声不吭,安静地搭便车,观望其他业主的行动;有些业主则想着从前年买这个楼盘,到现在房价已经涨了将近一倍,不管怎么样都赚了,也心知肚明斗不过开发商,还不如选择息事宁人;加上业主中有很多开发商的员工,这些员工以卧底的身份在业主群里进行分化瓦解,挑拨离间,让本来就不甚团结的业主更如一盘散沙。就这样,开发商基本上没怎么发力,就轻而易举地击溃了业主。然后,态度强硬的部分业主开始找律师对开发商进行起诉,但是由于购房合同里面没有任何关于赠送空间的说明,当初的附加合同也被开发商收走且拒不承认,虽然有视频为证,但是站在法律的角度,开发商也顶多是个“虚假营销”,不构成商业欺诈或纠纷。而如果按虚假营销处理,每户赔偿个几万块了不起了,对于财大气粗的开发商实在不值一提。收房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通常情况下是物业先带业主看房,确保房子没问题了,再签署收房单据。但是开发商对此采取的措施及其霸道,强迫业主先签署收房单据,不签就不允许看房。如果有业主拒不签署,开发商就进行法律威胁,从预售合同中找出一切可以用来打击业主的点,例如首付日期延期、房贷办理日期延期等等,要求业主反过来对开发商进行赔偿。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业主只能选择妥协。事后我也专门做了调研,上海市政府确实在2015年之前就做了关于赠送面积的说明,所以开发商不可能事先对此毫不知情,我只能将其理解为开发商从一开始就做好的局,开发商将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想透了,他们清楚政府的底线,也清楚业主的心理,知道每一步该如何处理。人微言轻的业主想和开发商斗,实在不是一个段位的。我经历的这个事件还算结果比较好的,毕竟开发商遵守了上海市政府的法律法规,没有赠送空间,保证了业主可以顺利办理房产证。而今年在上海的另一个事件就很悲惨了,开发商也是承诺赠送空间,最后还真的建了,虽然业主收房的时候满心欢喜,结果在办理产证的时候遇到了大问题,政府认定房子属于违规建造,拒不办理产证,结果到现在那些业主都还拿不到房产证,后面怎么处理也是扑朔迷离。如果要退款,则这两年上海房价上涨带来的差价就完全摊到了他们头上,再买个房子比前两年贵一倍;如果开发商进行改造,则不知道要改造到何年何月,开发商是否有资金预算铺到改造上来也是个未知数;而让政府退让,承认建筑的合规性,更是不可能。下面是给初次购房者的几点提醒:1. 对于开发商在营销过程中放出来的噱头,务必确定是否有违规风险;2. 不要轻信销售的任何承诺,这都是一帮信口雌黄的人,拿人钱财,帮人办事而已;3. 在购房现场多拍摄照片和视频,万一将来有纠纷,也许还能派上一些用场;4. 选择口碑较好的开发商的楼盘,尽量不要选择某省开发商的楼盘(为了避免有人说我地域攻击,我就不说省名了,大家自行体会,想了解的可以私信我)简直是坑你没商量5. 签预售合同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里面的每一个条款,如果有附加合同,询问清楚是业主保留还是开发商保留,留好人证物证。如果有条件,签合同时最好带上一个律师朋友6. 仔细阅读收房条件,收房时先看房,确保房子没问题了再签收房单据7. 期房的交房周期越长,政策风险越大,有可能签署预售合同的时候,某些方面是合规的,但是交房的时候变成不合规了8. 摆正心态,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你觉得某开发商的承诺非常美好时,先想想有没有可能是自己被套了“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大家顺手给个赞吧,这样更多的朋友可以了解这个坑。谢谢!---—-------------------------------------------知乎上果然是什么人都有,我发个文想让朋友们注意买房过程中的坑,结果冒出来这么个东西。100平的房子,因为开发商的骗局,总价要多付20万,这还不算坑人?最后还抨击我们智商低不该赚到首付。除了全段的问号和省略号,看不出这个喷子有什么逻辑。
有些人发现岁月史书写不动了,又开始试图用树靶子打的诡辩来篡改记忆了。明明是呼吁共存的共存派率先站出来说,封控三年,核酸了三年,捅了三年嗓子眼。很多像我一样的网友站出来反驳这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言论,但是我们并没有否认封控的存在。包括我下面的原回答在内,都没有否认封控的存在,而是反对那种以偏概全的将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封控等同于全国封控的说法。可是在某些人眼里↓我们反倒成了模糊大众记忆的人,是我们打造了一种不好的舆论趋势。而他所谓的依据就是一句“根本没有封控三年”,他把这句话解释为“全国根本没有封控”,这是彻彻底底的曲解,大多数的反驳封控三年这种论调的回答,根本就没有传达出来他这句曲解的意思。这叫什么,这叫自己立靶子自己打,强行把扭曲公众认识的帽子扣过来。至于他后面的发言,那种身边统计学的案例,用身边统计学最多的人是谁啊?是共存派自己啊,世界杯八万人没带口罩是谁到处在刷?是共存派啊。世界杯才过去多久时间啊,当时这位还有给他点赞的那些个人,有人站出来反驳过共存派的身边统计学吗?真当大众没有记忆,是你们一点小小的诡辩技巧就能蒙蔽的吗?至于他后面的发言都让我佩服了,人竟然能双标到这个地步↓究竟是谁在信口雌黄啊,“95%以上无症状”、“只有上呼吸道感染”、“大号流感”,这些个谣言是谁在传播,共存派敢站出来认这个账吗?还好意思拿着日本核废水的段子来讲笑话。都不用二十年五十年,只用五十天共存派就已经开始用摸黑、狡辩、不认账的方式来篡改记忆了。第一阶段(22.2-22.11)共存派: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小号感冒”“只有上呼吸道症状”,“没有一例重症,没有一个需要住院的”,要解除一切防控措施,立刻!马上!第二阶段(22.11.11-22.12.7)共存派:终于放开了,我可以回家了,你们要牢记把门撞开的人,可惜大众终究不会记得。第三阶段(22.12.8-22.12.25)共存派:我怎么能有权利决定放不放开呢?我只是要求放开没说放开这么快,封控了三年却没有丝毫的准备。第四阶段(22.12.26-23.1.1)共存派:我们已经复工了,你看环球影城的人流,你看跨年人有多多,医院和火葬场的人是经济恢复必要的代价。第五阶段(23.1.2-至今)共存派:我身边的人没有重症的,都是发烧三天就好了,要警惕清理派篡改历史,信口雌黄。原回答:现在的岁月史书啊,明明2020年三月份除武汉外就恢复了正常,当年下半年除了出国不方便其它的跨省跨市旅游基本不受限制,当年的十一黄金周继续是人山人海,明明2021年全年基本没有封控,下半年部分地区才开始做常态化核酸,明明2022年上半年除了上海长春外其它地区管控良好,没有出现大规模扩散,从八月起才日常常态化核酸+此起彼伏的封控。可是到了某些人的嘴里,就成了被封了三年,被天天捅了三年嗓子眼,等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信口雌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