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跨境物流的主要流程电商综合试验区开行首趟跨境物流的主要流程电商货物列车

  中欧班列(成渝)列车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等待发车。新华社记者 王 曦摄  第五届进博会上,技术装备展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带来VR一体机及骁龙定制运动座舱,吸引不少观展人员体验。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金华市近日举办“2022金华市首届内外贸优品产销对接会”活动,近百家内外贸品牌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参展。图为电商主播在活动中直播带货。胡肖飞摄(人民视觉)  作为中国第三大外贸整车出口港和山东省最大的专业化汽车码头,山东港口烟台港今年前11个月共完成商品车发运37.8万辆,同比增长39.2%。图为日前大批出口商品车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集结准备装船。唐 克摄(人民视觉)  临近岁末,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家具产业园各企业抢时速赶订单,力争“全年红”。图为近日吴窑镇家具产业园的工人正在赶制出口家具订单产品。徐 慧摄(人民视觉)  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的东盟各国展示台一角。彭 寰摄 (人民视觉)  2022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止步。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加,外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RCEP正式实施,持续释放开放红利,自贸区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创新平台持续扩围,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中欧班列开行数屡创新高,“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服务进口额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服务”加速在全球落地……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更大贡献。  进博会迎来5岁生日  ——开放功能更突出,溢出效应更明显,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满满诚意  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今年,迎来5岁生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次交出一份出色成绩单。  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5年来,进博会开放功能更加突出。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与全球企业洽谈合作,进博会的魅力持续吸引着新老朋友纷至沓来。连续5年参展的资生堂今年带来了40多款新品,企业相关负责人藤原宪太郎表示,进博会为资生堂提供了向全球展示最新创新及投资成果的窗口,中国是资生堂集团最大的海外市场,也是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从2020年起,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博会参展“回头率”持续大幅提升,从第三届的70%到第四届的80%,再到第五届的近90%,进博魅力持续显现。  5年来,进博会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南非的葡萄酒、蜜树红茶、鲍鱼罐头,柬埔寨的长粒香米、紫衣腰果,还有日本的化妆品和德国的汽车,全世界好物通过进博会走入中国市场。“进博会为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带来了广阔空间。”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说,伊利将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建设15个研发创新中心。进博会充分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不断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为世界经济复苏持续注入活力。  “连续5年如期举办进博会,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释放了中国全面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积极信号,展现了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担当。”《世界开放报告2022》如是评价。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期举办、越办越好的进博会,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满满诚意,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劲动能。  外资投下信任票  ——吸引外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鼓励投资项目增多、外资准入门槛降低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对2家在华新合资企业的投资达30亿美元;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里达工厂)在沈阳正式开业;诺和诺德在天津第8次增资扩产;松下集团将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这一年,多家外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  今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逆势增长。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这一水平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创历史新高。  引资结构持续优化。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欧莱雅首次在华成立投资公司,阿斯利康在青岛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1至11月,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3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3%,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0.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3%。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开放举措释放的政策红利。外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今年实施的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缩减至31条和27条,压缩了6.1%和10%;鼓励投资项目越来越多,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与2020年版相比,鼓励条目增加近20%……今年以来,中国引资制度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平均每天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更好引进外资;促进深层次改革,离不开更好引进外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更好引进外资。在华外资企业应积极把握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  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优势,中国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沛活力,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磁力”和发展韧性。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RCEP释放开放红利,自贸试验区发挥“试验田”作用,海南自贸港换挡提速  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持续释放开放红利。前11个月,中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11.79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0.7%。  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正在为区域经贸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中国到柬埔寨,广东的橘子只需要6个小时就能清关,比过去缩短了一半的时间。关税降低了,中国消费者以更便宜的价格喝上了新西兰的乳制品和日本的清酒。  今年以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自贸试验区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作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自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全国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换挡提速。180多项自由贸易港政策文件落地,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前11个月,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26.3亿元,同比增长40.1%,快于同期全国增速31.5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三。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中国陆续同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自由贸易区网络布局逐步完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经贸规则覆盖领域更加广泛,承诺水平不断深化,为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硕果累累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创新高,“数字丝绸之路”更具活力  伴随火车汽笛轰鸣,足球、串旗等体育用品从宁波港出发,搭乘中欧班列“世界杯海运专线”,运往本届世界杯主办国卡塔尔。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屡创新高。1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5万余列,已超去年全年总和,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4座城市,有效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自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始发以来,中欧班列逐渐搭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桥梁。在中欧班列助力下,“一带一路”朋友圈日益扩大。目前,中国已经和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共建“一带一路”,为民众增福祉。在沙特西部港口城市吉达,矗立着一座规模巨大的海水淡化厂。红海海水通过淡化厂400余米取水管道进入取水泵房,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转化为淡水后,通过一条条输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今年3月,由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总承包的拉比格项目三期海水项目建成投产。这是中企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水量60万立方米,每天可向拉比格周边的吉达、麦加等主要城市200多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是沙特重要的民生工程。  “数字丝绸之路”更具活力。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提升。自2017年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以来,中国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发展。今年以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稳步推进,中阿跨境贸易沿着“网上丝绸之路”火热展开……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  服务贸易提档升级  ——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贸易增长新动能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设置了中国服务贸易成就展专区,回顾10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成就——中国服务进口额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2012年到2021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是全球增速的2倍。  今年以来,在全球外贸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10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9185.5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服务出口23581.5亿元,增长18.1%;进口25604亿元,增长16.4%。  新兴服务业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增长动能。保险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长势头好。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10月,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额达20478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1499.2亿元,同比增长14.3%。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7.3%、16.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8978.8亿元,同比增长5.6%;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保险服务,同比增速达57.1%。  在智利,由中国设计、建设的超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正式启动,是智利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抗震等级最高的输电项目,对促进智利能源可持续发展、降低电价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巴基斯坦,由菜鸟建造的巴基斯坦首个快递智能分拨中心在卡拉奇正式交付启用,中国提供的先进智能快递分拨技术,帮助当地把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中国服务”正加速在全球落地。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北京自2015年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以来,服务业扩大开放稳步向前,正在形成更加完善的试点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外贸创新平台扩围  ——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60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不久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迎来今年第2次扩围,也是近7年里的第7次扩围。2月,国务院同意批复在鄂尔多斯等27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1月,又新增廊坊等3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截至目前,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扩至165个,覆盖31个省份。  综合试验区的探索和政策创新推动了中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增长18.6%。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8.6%。其中,综合试验区带动作用明显。  11月,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作为进口促进平台,此前已确定的14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已经形成了各自优势和特色,有效促进了进口贸易与产业、消费的深度融合。广州南沙区聚焦酒类、奶粉、保健品等产业,形成了6个百亿元级进口平台。江苏昆山市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了进口咖啡交易平台、生豆分拨中心,布局咖啡的全产业链。  9月,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了新一批8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名单,推进发展外贸新业态,培育增长新动能。近日,内蒙古满洲里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一批货值62.92万元的女式拖鞋,已在满洲里机场海关完成申报,从深圳市妈湾码头出境,出口至沙特阿拉伯。该公司业务负责人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不但节约了物流成本,还大大缩短了货物在国内的通关时间。”  目前,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正处在创新发展的窗口期。创新平台的进一步扩围和建设,将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激发外贸转型发展新活力,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8日讯 今年1月,武汉出台《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推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努力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武汉迎来系统性、重塑性机遇。2月,武汉市委专题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为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以来,武汉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占湖北省比重超过50%,2023年增速中部第一。今年以来,进出口更是两位数劲增,红火开局。3月29日,2024武汉市招商引贸对接交流会举行,发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加速布局全球供应链,打造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强磁场”。在东西湖区吴家山站,卡车穿梭、作业繁忙,一列列中欧班列(武汉)完成换装工作,等待开行;在花湖机场,繁忙的跑道上飞机起降不息,巨大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武汉加快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愿景照进现实。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武汉外贸进出口额达557.6亿元,同比增长20.6%,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增速第三,对外贸易开局持续向好。武汉海事局正在引导和维护阳逻港国际直航船舶停靠作业。新能源汽车出口起步快跑“光芯屏端网”稳步增长“今年我们又陆续开通加蓬、哥伦比亚两国汽车市场,出口业务遍布18个国家和地区。”湖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汽车贸易部相关负责人说,“去年累计签订订单5000台,目前已签订待出口订单约1500台。”近日,武汉海关公布2023年进出口数据。汽车成为出口最亮眼板块。数据显示,全市汽车、汽车零配件分别出口130.4亿元、50.7亿元,分别增长198.6%和16.1%。3月初,武汉经开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增,预计一季度完成进出口总额94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汽车整车出口可望翻番,预计约30亿元,较去年增加15.78亿元。“汉产”新能源汽车出口起步快跑,东风本田、猛士、岚图、路特斯、上汽通用武汉基地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项目加速推进,出口提速扩量,在车规级芯片、自主控制器、智能驾驶等领域已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从“一炉钢”到“一束光”,从“钢筋铁骨”到“光芯屏端网”,不仅重点车企出口持续扩量增长,光电子信息领域进出口贸易也总体企稳。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光电子信息产品年均出口近千亿元。在光谷这片科创热土,长飞先进半导体、光迅高端光电子器件、华星新型显示器件、天马微电子工业品模组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正酣……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武汉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以联想基地、鸿富锦、华星光电、光迅科技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均实现稳步增长,其中华星光电进出口同比增长超100%。“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3月8日,位于东湖综合保税区内的京东华中跨境前置中心仓项目正式开仓运营。该中心仓的启动运营标志着京东在武汉跨境电商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预计将吸引百余家跨境贸易商户入驻,开展美妆、保健品、母婴用品等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以及一般贸易进出口和仓储物流等业务。“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进口货物,跨境前置中心仓能够降低分散仓储的成本,提高物流和仓储的效率,从而为商户节约运营成本。”京东武汉东湖跨境项目运营负责人介绍,“同时能提供更快的配送服务,缩短货物从入境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自2018年7月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武汉稳步推进跨境电商主体培育、园区建设、产业融合促进等重点工作,现已培育打造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8个、市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数据显示,近5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20.4倍。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市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评估中,武汉连续两年位列“成效较好”,居全国中上位次。借力武汉产业优势,产业同兴、内外互通。今年,亚马逊全球开店计划在武汉新增服务团队,并增设华中区域中心,进一步提升对武汉卖家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与本地制造业合作,助力“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为武汉的跨境电商产业及制造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拆藩篱、疏堵点、接断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武汉次第诞生,蓬勃发展。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自2017年建设以来,至今已聚集超过1200家进出口实绩企业,与其他18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企业通关效率较2020年整体提升约80%。全球供应链布局提速海外仓遍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武汉企业位于新西伯利亚的海外仓内,工作人员正在统计货物。3月26日,湖北省福禄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龙正与合作伙伴商量,计划月底再通过中欧班列向位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海外仓补一批货。公司不但在俄罗斯知名购物平台上开设了6个网店,还在新西伯利亚地区建了一间4000多平方米的海外仓。大到电脑整机、显示器等3C设备,小到香薰、音箱、卷发棒、台灯等日用品,不仅品类多,价格还十分实惠,许多来自武汉工厂的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大批量地直接发到海外仓暂存,俄罗斯买家下单后,海外仓就通过快递打包发货,一般3至5天就能到消费者手上。海外仓是指跨境电商或出口企业在海外买家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或租赁的仓库。把货屯在国外卖,能让“卖全球”更简单便捷。作为新型外贸基础设施,提升海外仓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能为跨境电商提供强大助力,推动武汉产品加速走向全球。近年,武汉市新增了42个海外仓,分布在美、英、德、日等传统市场以及泰国、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涉及21个国家和地区,面积达26万平方米。“下一步,我们将引导企业优化海外仓布局,力争在南美、东盟、非洲等地区新增海外仓15个以上。”市商务局自贸处介绍道。当下,武汉正加紧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国际产能、贸易向武汉转移,提升“买全球卖全球”能力。外贸及相关平台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不断作出新贡献。过去一年,武汉新增外贸实绩企业超300家,新组建长江汽车、华纺链等一批供应链企业;长江国贸、湖北国贸、国控、楚象以及汉口北等主要平台企业合计进出口685亿元,同比增长达87.8%。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潜能加快释放达梦数据库研发人员正在工作。截至3月19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国际货物列车突破9000列,跨境货物运输达795万吨。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其“中枢神经”——中老铁路信号调度系统由武汉达梦数据团队参与建设。“我们的产品通过保障铁路核心生产系统稳定运行来确保铁路安全运行。”达梦数据技术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作为首个进驻海外的国产数据库品牌,企业产品已应用于泰国、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秘鲁等国,覆盖千行百业多个关键领域。“我们产品最大技术亮点是与市面上各品牌数据库兼容性强。这也是达梦数据赢得海内外市场的成功因素。”向南而行,相距不过10公里,同样坐落在武汉光谷的武汉光庭信息同样迎来第一季度“开门红”。年初,企业与岚图汽车一同“出海”欧盟,目前正在为其车型研发满足ISA标准的配套汽车软件。“去年,我们海外业务总营收近1.5亿元,几乎增长了一倍。”光庭信息车云事业部技术负责人表示,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扩大,光庭信息已经在日本、德国等汽车工业大国设立子公司,布局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已有2.6亿元订单在手。随着数字技术快速突破、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跨境服务贸易的潜力逐步展现,已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武汉正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传统服务贸易提升,也催生出“云外包”“新能源技术服务”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武汉抢抓机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逐步向高附加值升级。过去一年,全市实现服务进出口78.4亿美元,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比4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知识流程外包(KP0)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增速超过20%,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互联网营销推广、管理咨询、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离岸外包领域增长超50%。两周前,市商务局官网发布《武汉市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近年来,武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成果颇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武汉大学科技园、传神语联网分别入选首批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地理信息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基地总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一批创新试点成果相继涌出。服务贸易领域武汉先后入选全国试点最佳实践案例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经验7项,入选全国技术贸易创新示范案例两项,结合服务贸易试点工作形成的《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情况》报告被国务院信息刊物选用并获国办批示。武汉开放平台功能迈向全国前列汉口边检站执勤民警查验船员证件,24小时通关不打烊。伴随着划破清晨的鸣笛声,3月24日,装载汽车配件、化妆品等由韩国釜山港驶来的华航汉亚6号顺利靠泊武汉阳逻港。这是今年2月以来,长江中上游迎来的第10艘江海直航入境船舶。“直航航线可为武汉与日本、韩国之间的货物节省运输时间约50%,节省运输成本约20%。”汉口边检站副站长祝剑说,为确保通关顺畅,汉口边检站积极推出“资料申报零见面,船舶到港零等待,日常业务零差错,证件办理零拖延,船舶离港零延时”的“五零”工作法,加强口岸协作配合,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直航航线扩量提质,是武汉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例证,也是武汉作为内陆城市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的一道缩影。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优势。武汉市《关于推动外经贸载体创新提能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力争近洋航线数达到3条,常态化辐射日韩;天河—花湖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数达到80条;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规模达到2000列。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3月26日,武汉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武汉海关等相关部门制定的《2024年武汉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正式印发实施。《措施》指出,将扩大口岸通关作业方式改革试点,扩大阳逻港水运口岸“联动装卸”港口范围,推行铁路口岸“先查验、后装运”等高效作业模式,深化天河机场“国际通程航班”试点,开通湖北边检12367服务平台,为出入境旅客提供7×24小时全方位通关服务。“我们将持续深化‘联合查验、一次查验’改革,对口岸靠泊作业的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一次性联合登临检查,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创新推出国际直航船舶相关服务举措,这一系列措施将提升阳逻港口岸通关效率60%以上。”武汉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提升进出口全链条货物通关效能和物流效率,武汉海关还将对“光芯屏端网”企业进口木质包装货物实施“直通式”检疫,可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木质包装上门检疫服务;针对倍速增长的国产汽车产业,运用物流一体化系统,实现车辆在整车进口口岸、检测线、综合保税区之间一体化通关;将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由高新技术企业拓展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进口生鲜冷链商品查验“绿色通道”,实现“即到即查、即验即放”和全天候通关……眼下,阳逻港口岸联检大楼与海关集中查验中心实现联动运行,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服务,可满足每年800万至1000万标箱外贸集装箱作业检验需求,通关保障能力稳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天河国际机场新增(恢复)开通国际客运航线15条,位居中部地区首位;铁路中心站监管区扩容后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并为全国少有的配备H986的铁路中心站之一。“我们将推动提升口岸开放能级,加快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陆地区新节点,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市商务局口岸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武汉市口岸通关保障水平稳居中西部前列,被评为全国跨境贸易标杆城市。近年,随着武汉市商务局(市口岸办)在天河机场、阳逻港、东湖综保区等重点区域相继设立办事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口岸服务功能得到显著强化。2019年至今,全市口岸货运量迅猛增长,已实现4年翻3倍。(长江日报记者雷心蕊 黄莹 通讯员尹爽 卢云龙)【编辑:肖翩】【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境物流的主要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