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计算技巧,按计算方法分,按计算步数分,按什么分?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1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  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3.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  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  (1)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3.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4.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  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4)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2  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XX月XX日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教师带领小朋友观察:小朋友,这里的几种分法都是不同的,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1、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后感受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生学习的探索性。首先通过整理文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初步认识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练习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择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兰的星期天》:小兰早餐后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一会儿,小兰完成了作业,当她整理东西时却犯愁了……  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具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评:在这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个问题,而是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融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并不远,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也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媒体演示)  4.小结。  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圈一圈: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评:对于解决问题来说,重要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这一层次的设计正是实践了这样一种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分类的意识和基本方法。其中又适时渗透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接了电话后说,有客人要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小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相关文章: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2-14小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2-18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3-26中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4-01幼儿园《分一分》数学教案04-02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15篇02-14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13篇02-25幼儿园《分一分》数学教案5篇04-02大班数学教案:体验一分钟01-03

很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此类题目的时候,通常是不理解,经常会列出一些不符合题意的算式。如果经过一些引导,这类问题,往往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解决的关键,是提出正确的问题。第一类:加法问题(1)这类问题没有大括号和小问号的提示,也没有虚线和斜线的提示,通常是写一道加法算式,如果题目给出两道算式的空要你填的话,就写两道加法算式:从左往右加写一道,从右往左加写一道。如下如果是两道,你还可以写成5+7=12(2)这类问题因为有大括号和小问号的提示,明确了问题是什么,所以通常是根据题目,提出合适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合适的算式了,所以只写一道。大括号,表示的是把几个部分合在一起的总数是多少。当小问号在大括号的小尖尖处的时候,通常求左右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第二类:减法问题(1)这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示,虚线和斜线都表示拿走、去掉的意思,这里虚线圈走的部分和斜线划掉的部分都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了一部分,这种情况只能写一道算式,但是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用物体的总数来减,有些同学容易写成用剩下的部分减拿走的部分,例题如下:10-4=6(2)这类问题有大括号和小问号提示你,只要你细心留意题目问的是什么(有时问的是左边部分有多少,有时问的是右边部分有多少),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出来。方法是:先要找到总数是多少,然后去掉没有小问号的一边。但是依然有很多同学无法明白,总是把减法写成加法,这个时候,要问问题来引导,比如:苹果有些放在篮子里,有些放在外面,我们知道总共有12个苹果,现在有两个在外面,请问,篮子里面有几个?第三类问题:连加连减问题第一题提问:左边6根木棍,中间5根木棍,右边7根木棍,总共是多少根木棍?第二题提问:总共18根木棍,拿走5根,再拿走7根,剩余几根?第四类:加减混合问题,此类问题,需要加强提问理解第一题可以这么理解:车到站了,原来车上有8个人,此时有4人上车了,下车1人,请问,这个时候车上有多少人?下面这一题,有左右两部分桃子,先加在一起,然后,再减去虚线圈起来的部分。可以提出问题:家里面有4个桃子,妈妈再买回来5个,大家吃掉了3个,请问还剩下几个?下面这题,可以提出问题:原来有6个梨子,吃掉2个,妈妈又买回来4个,请问,还剩下几个梨子?第五类:一图四式:这个写法最简单,先写出一个加法算式,然后用这三个数字写出另外一个加法和2个减法算式,举例如下:第六类:两幅图构成一个事件的问题提出问题:原来池子里面有6只鸭子,再来3只,后来又走了4只,请问现在池子里有几只鸭子?好了,大体上,这些问题就这些类型,下面给出几个练习题给大家练习: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啦,如果觉得对您有启发,请给我点个赞吧!我是翼翔老师,下次再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数学计算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