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什么它的名字叫?


“他连打猎都要带着留声机,三把来复枪,一个月的补给,还有莫扎特。”这是电影《走出非洲》的第一句台词。而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则是屏幕亮起时,响起的第一段配乐。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这部上映于1985年的电影,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获得11项奥斯卡奖、5项金球奖提名。虽然这部影片已颇有些年头,没有4k高清画质,也没有各种特效大场面,然而单凭着非洲大陆那种最为原始自然的壮美,就足以让我们从第一秒起,就不愿再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每一帧,都美如画。女主角凯伦就在音乐与美景中,用已显苍老的声音,开始为我们讲述一段悲伤壮阔的往事。她又一次梦到了那个男人的身影,背靠着残阳,看不清面孔,如同那些年在非洲的经历,虽已记不清细节,却又刻骨铭心。这是影片中的第一个场景。凯伦梦到的男人名叫丹尼斯。丹尼斯曾经送给凯伦一支钢笔,她就是用这支笔将非洲的经历写成故事,记录下来。丹尼斯曾有一架飞机,他带着凯伦从空中俯瞰非洲大陆的丛林与瀑布,山川与河流。那是凯伦第一次看到了上帝眼中的非洲,美的让她流泪。丹尼斯曾与凯伦在草原旅行,狩猎,看星星,给狒狒听音乐,在河边用清凉的河水洗头。当丹尼斯为她冲掉头发上的肥皂泡时,她笑的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小女孩。丹尼斯曾带回一部留声机,凯伦还记得她在这部留声机上听到的第一首曲子,是莫扎特的嬉游曲。莫扎特:三首嬉游曲之一 K.136 ↓丹尼斯是她的情人,在她即将离开非洲的时候,坠机,身亡。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轴。可大家也应该发现,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影片中有太多的角色,只匆匆露面一两次,甚至没有一句完整的台词。还有很多场景穿插在影片之中,似乎打乱了影片的节奏,完全没有必要出现。这些人,这些片段,又是想表达什么呢?对比原著,你会发现更多问题。这部电影根据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1885~1962)的同名自传小说改编。卡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 1885~1962)在原著之中,丹尼斯,这位电影中毫无争议的男主,戏份少的可怜,提到他的字句,估计连全书十分之一篇幅都不到。凯伦的身世背景以及那位负心的丈夫,在原著中更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倒是影片中凯伦的黑人管家,还有她医治好的黑人小伙,贯穿整本书的记叙。换句话说,《走出非洲》的电影与原著,讲述内容的侧重点完全不同。我们再回到电影的第一句话:“他连打猎都要带着留声机,三把来复枪,一个月的补给,还有莫扎特。”在影片之中,莫扎特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而原著里,虽然提到了丹尼斯送给凯伦的留声机,也有几处提到了音乐,却从未提到莫扎特的名字。为什么偏偏是莫扎特?如果你弄懂这个问题,影片的言外之意,也就能体悟三分了。说起来,优雅精致的莫扎特,与狂野蛮荒的黑非洲,这样的组合,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而原著之中,将若干零散片段般的故事串联起来的线索,正是布里克森对于强势的欧洲文明侵入非洲的反思。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非洲人的生活简单贫瘠。他们在土地上随意撒下种子,将收成的问题完全托付给上苍;他们只有简陋的冷兵器,在荒野中遇到猛兽,常常是九死一生;他们缺医少药,一点不起眼的外伤或是一场小病就能夺取他们的生命……可另一方面,非洲人能够淡然的面对任何灾难与厄运。在我们看来,这可以被定义为鲁莽的勇敢,或是没有开化的麻木;而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也许他们只是习以为常。当我渐渐了解土著之后,他们的这一素质也成为我最欣赏的秉性之一。他们具有真正的勇气,对于危险由衷的热爱——以及对于命运的创造性的回答——大地对于天堂之声的回音。有时我猜想,在土著心底,真正需要担忧的倒是我们卖弄学问的习气。我们自诩将他们从蛮荒与伤病中解救出来,却让他们死于悲伤。——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热爱飞行的丹尼斯,他是荒原上的浪子,随性而来,随意而去,他习惯了与自然为伴,对于自由的执着已渗入到骨髓之中。而凯伦呢,她在这片蛮荒的土地经历了一个女人可能经受的所有打击,逐渐成熟独立。这二人与非洲土著之间,经由一部留声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他送我一台留声机,这真叫我快活。留声机给庄园带来了新的生命,变成了庄园的声音。有时我在咖啡园或是玉米田里,丹尼斯会不期而至,带来新的唱片,打开留声机。当我沐着夕阳,骑马归来时,美妙的音乐在黄昏清凉的空气中,如一股溪流像我涌来,宣告他的到来。土著们也爱唱机,常常站在房子的周围倾听唱片中飞出来的音乐。有时我单独与他们在屋里,他们也会点上一支爱听的曲子,让我播放……”——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当原著中的留声机播放出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时,原著与影片,终于联系到一起了。影片并未完全还原原著的故事,却将原著中的反思经由经由一些暗线推到我们的面前。文明的欧洲人究竟为非洲带来了什么?又从他们手中夺去了什么?“你从非洲人那里夺取土地,又岂是仅仅的土地?你夺走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尊严、他们的根。如果你夺去他们见惯的,期望见到的东西,某种意义上,你就是剜掉了他们的眼睛!”——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影片的片名。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无论影片还是原著,都用了这同一个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凯伦最终走出非洲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请你自己思索。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场,种咖啡豆,给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见了为自由奋不顾身的情人,热爱动物胜于人,折桂而来,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写过一首歌,哪里有已逝的热土,哪里有纯洁的朝露。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我总是一再启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祝大家赏乐愉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它的名字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