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电商孵化园创业园?

川报观察记者 侯冲 张明海 向朝伦

9月2日《四川日报》特别报道版截图

9月1日一早,秦巴山区深处的广元市苍溪县热闹起来,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的现场考察在这里进行。来自河北、陕西、贵州等全国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区市参会代表们,现场考察了苍溪县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天新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园、青龙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3个点位。

8月31日航拍的苍溪天新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园。 肖雨杨 摄

猕猴桃,又称“奇异果”,是苍溪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参会代表们均是来自农业、扶贫等领域的政府官员,边走、边看、边讨论,一颗小小的果子,让他们竖起大拇指,“没想到奇异果里藏着减贫奇迹。”

园区引领:“三园联动”模式带动增收

车队行进在盘山路上,路两侧的天新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园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车载广播介绍,该产业园覆盖2个乡镇9个村,总面积达10570亩,涉及贫困户545户1907人,2018年园内贫困户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10800元。

产业园采用“三园联动”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所谓“三园联动”,指的是建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而后,产业园通过产业统筹、品牌统创、农资统供、产品统销、技术统服,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建设“一村一品”示范园,再带动259户贫困户建设增收脱贫自强园(自强农场)。

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看来,“三园联动”模式具有“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特点。“我从贵州来,最明白在山区建成这么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区,有多不容易。”

作为“三园联动”的末梢,自强农场如何发挥作用?这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指导司司长左常升最关心的。苍溪县歧坪镇樊家山村村民樊明玉的故事给了他答案。樊明玉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着自家的自强农场。这几年,得益于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自强农场之间实行农资统供、品牌统创、产品统销等,去年樊明玉家人均收入2.5万元。

左常升认为,帮助贫困老乡创建自强农场有诸多可取之处。“首先是将小农户带上了产业发展快车道,更主要的是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杜绝了‘等靠要’思想。”

科技支撑:手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

一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一边是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两者如何能联系到一起?这是不少参会代表在苍溪县岳东镇老树村村委会见到邓兴旺时的第一感受。

邓兴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首席科学家,另一个身份是青龙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专家。目前,邓兴旺负责率领专家团队开展红心猕猴桃抗溃疡病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攻关等工作,已成功建成抗溃疡病设施栽培试验基地1500亩。

“遭了病、治不好,农业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刚说,苍溪为发展猕猴桃产业,专门请世界一流的农业专家“保驾护航”,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非常大。

有专家“把脉”,更有科技“问诊”。在青龙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参会代表们看到,数字化管理平台一块大屏幕上,不仅显示产业园内土壤、空气湿度、土壤PH值等关键数据,还能随时调取作物的今年长势。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快速判断出哪些地块长势差,从而进行精准施肥、打药等。

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手机在田间地头与远在北京的农业专家现场视频连线。所反馈的问题会被归纳到管理平台的手机客户端上,随时供其他村民参考借鉴。

“小小的手机,成了农民生产的工具。”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乔建军说,没想到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高科技、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运用在农业上。“要学习四川的先进做法,回去探索如何用科技为农业生产、产业扶贫赋能。”

精深加工:紧盯市场争取社会资本

一路走,一路看,杨昌鹏最感兴趣的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苍溪县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是他看得最仔细的一个点位,猕猴桃饮料、猕猴桃果酒、猕猴桃酵素、猕猴桃洗衣液……一颗小小的猕猴桃,竟能加工出这么多产品,让他直呼“没想到”!

据了解,该中心引进四川华朴、成都兴食尚等重点龙头企业,大力推动红心猕猴桃、雪梨等农产品加工,开发果汁、果酒、酵素等精深加工产品36种,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销售和务工就业增收。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则另有见解,他认为,较之工业品,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会很高,所以农产品应该宜加工加工、宜鲜食鲜食,“你看智利车厘子,漂洋过海到中国后,依然能卖好价钱,所以关键是品牌。”

说到品牌,营销中心随处可见的“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让不少参会嘉宾印象深刻。得知“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系四川在全国首创,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孟励竖起了大拇指。“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一直是个难题。”他认为,给扶贫产品统一张贴公益商标,再运用政策帮助扶贫产品进商超、进机关、进社区等,为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拓宽了销路,有力助推了消费扶贫。

200亩避雨栽培大棚带来的感触:

扶贫协作要聚焦产业找好结合点

川报观察记者 张明海 侯冲 向朝伦

9月1日10时,当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参会代表来到广元市苍溪县岳东镇青龙村参观时,立即被村口的一幅提示牌吸引住了目光: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红心猕猴桃避雨栽培实验基地。

2018年以前,这里遭受过溃疡病折磨的5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还处在奄奄一息的状态。而这处新建的200亩避雨栽培大棚,则见证了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与苍溪县结对开展扶贫协作的故事。

听闻该种植基地的故事后,与会代表们深有感触。

支援:5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新生记”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新村中延伸,两旁的猕猴桃植株郁郁葱葱,有些已经开始挂果。行走在基地内,参会代表边走边看,边听边拍。

“2017年,覆盖我镇青龙、云寨、药柏、老树、三塘5个村的5000亩青龙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刚刚挂果就整体遭受了溃疡病,损失惨重。”岳东镇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主任沈勇向大家介绍道。

关键时刻,相隔千里的“亲人”伸出援手。2018年10月,在三门县的帮助下,青龙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加快恢复生产步伐。三门县投入430万元,兴建200亩避雨栽培大棚,同时对园区内猕猴桃进行补苗、打药、除草等。带动145户贫困户、636人就业增收。

“资金撬动作用非常明显。”在青龙村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的业主许先洪表示,在项目示范带动下,园区业主和村民纷纷补苗和加大避雨栽培大棚设施的投入。

为确保帮扶的实际效果,双方特别为贫困户确定了“两保加分红”的利益连接机制。“两保”即保贫困户土地租金和保贫困户就地务工;分红分为两个层面,投产之后,10%销售收入的90%拿给贫困户分红,5%分红给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全体村民,余下5%则留作集体经济收入。

来自三门县、挂职苍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俞俊杰介绍,自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三门县与苍溪县结对,计划3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亿元,实施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40个项目,将惠及贫困人口1.7万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770万元。其中,5400余万元用于实施28个产业合作项目。”

资料显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进程中,广东、浙江两省17市61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引进落地企业210家,投资90余亿元,带动3.4万人脱贫。

感触:扶贫协作最重要的是聚焦产业

青龙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发生的故事,让前来参观考察的代表们深有感触。

“扶贫协作,一定要聚焦到产业发展上来,这是最为实在的载体。在扶贫中,产业带动性、持续性的特点非常突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副市长张云宝告诉记者,在山东、上海、黑龙江、吉林四省市对日喀则的扶贫协作中,产业一直摆在重要位置。他以日喀则市江孜县与上海合作开展的藏红花培育为例,“目前该项成果已经取得成功,药用食用价值很高,一克可以卖到200元,我们正以园区的形式开展种植,将直接带动1000多名贫困户受益。”

参观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何勃对青龙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内的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很感兴趣。“在扶贫协作中,除了资金外,还要注重加强对产业人才的培养,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要积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让扶贫产业走得更宽更远。”何勃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梁积裕特别关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双方共赢。他向记者分析道:“东西部各有互补优势,东部地区有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西部地区有原料、人力、土地等优势,关键是看双方怎么结合各自实际找到结合点。”

发展电商扶贫可以向陇南学什么?

川报观察记者 向朝伦 侯冲 张明海

9月1日,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现场考察环节,在苍溪县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二楼,甘肃省陇南市副市长张宏对开设“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兴趣浓厚。

9月1日,参会代表在苍溪县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参观考察。

2015年,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目前该市电商网点已超过1万家,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电商网点。2016年,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其经验做法还被国务院扶贫办选入“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紧邻四川的陇南同样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产业发展一直面临“买难卖难”的尴尬。电商扶贫是个老话题,为什么陇南能做出新成效?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四川借鉴?参观现场,张宏分享了陇南电商扶贫的“秘笈”。

首先是政策上支持。陇南有多重视?该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电子商务发展局,县乡成立了电商中心,同时把电商扶贫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电商扶贫工作。

其次是建立完整的电商产业体系。陇南武都花椒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当地着力打造“电商扶贫车间”,以电商为中心形成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前后衔接的全产业链,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民创业、三商(生产商、网商、服务商)联动、微媒营销的电商扶贫模式,把曾经默默无闻的花椒变成“网红椒”。

最后是创新电商营销手段。营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陇南则在电商营销上玩起了跨界。今年7月15日到8月20日,陇南市武都区举办了花椒抖音大赛。将电竞、抖音、网红直播等当今最热门的互联网传播手段混搭,最终为当地花椒销售引流。预计今年花椒销售额将超过15亿元,带动2万余户8万多人脱贫增收。

参观现场,张宏拿出手机给记者看,虽然已经过去了10多天,但当地有关花椒采摘、晾晒、榨油等内容的视频,依然在网上被大量点击转发。

宁夏“固原黄牛”成为“脱贫牛”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刚:2013年开始,宁夏在贫困山区推广“固原黄牛”养殖,如今存栏量达到280万头,山区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00元。

“固原黄牛”因牛肉蛋白质高、肉质细嫩紧实鲜美适口、肉品大理石花纹明显等,受到消费者喜爱。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固原黄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宁夏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将“固原黄牛”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在山区贫困县大面积推广,数万户贫困群众受益。同时引进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大户,带动“固原黄牛”全产业链发展,壮大了产业,扩大了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新疆肉兔“蹦”上“脱贫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朱岗:肉兔养殖是新疆一个从无到有的扶贫产业。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一批四川企业家到新疆和田地区等地,带动当地发展肉兔产业。目前年出栏量达到1000万只,大部分销往四川等地,成为四川人餐桌上的“冷吃兔”等美食。

当地肉兔养殖主要采用代养模式,即由业主繁育仔兔后,交给当地贫困户代为养殖,业主统一提供饲料、管理技术、防疫技术、保底价收购销售。贫困户定时定量喂养即可,技术要求不高,一般一户一年养三季,一季养殖200只,全年养殖600只。贫困户按8元/只收取代养费,户均一年纯收入可达4800元。目前新疆多地出台发展肉兔产业的措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步伐。

川报观察记者 向朝伦 侯冲 张明海 整理

宁夏科特派史进(右)指导农户种植小番茄。受访者供图

  近日,从宁夏灵武市沃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传来喜讯——他们种植的小番茄“香妃3号”在上海卖出了好价钱,每公斤2.3元的价格比其他基地高出0.5元,仅一家客户就订购了5万公斤!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科学管理机制及蚯蚓生物技术的应用,小番茄口感纯正、风味独特,消费者普遍认可。另一方面是合作社不断尝试‘线上宣传,线下销售’的营销理念,目前来看作用非常明显。”合作社负责人、灵武市科技特派员史进如是总结道。

  史进是宁夏科特派破解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典型。

  近年来,宁夏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鼓励一批有条件的法人科特派依托产业链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力军。

  依托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来到位于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的沃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头上“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灵武电商泾灵北村服务站”的白色大字,在棕色底纹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电商扶贫是当前我们科特派的工作方向,合作社已经和京东、淘宝、邮乐购、供销E家等多个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就是要打通产品销路。”史进说。

  自2013年至今,沃益农合作社已发展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三级示范的专业合作社。仅2018年就解决劳务用工3.5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275万元。

  “去年光小番茄就种了886亩,这么大的种植面积,如果单靠人工包装好了去卖,势必会造成产品积压。”让史进宽心的是,幸好合作社在线上进行了大量宣传,才能在线下引来大批客户。

  面对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即便在“中国滩羊之乡”盐池县,滩羊销售也同样遇到了挑战。为开拓市场,该县大水坑镇黄记井村的科技特派员强奋林与时俱进地用起了“互联网+”这一工具。

  2015年4月,强奋林建立了大水坑旗舰店互联网平台,下载各类信息1000余条,收到电子邮件500个,实现网上交易35万元。同时,他奔赴上海、天津、重庆等地签订供销协议,每月滩羊销售量稳定在15吨左右。

  截至目前,强奋林和他的桐林土豆经销专业合作社实现利润达370万元。他与600户养殖户签订了每公斤高出市价2元的收购合同,帮助农民纯收入增加600万元。

  谈及此举,这个朴实的西北汉子笑了起来:“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富,啥时都不能忘科特派的初心啊。”

  “宁夏科技特派员最显著的特点是‘创业’,所以我们始终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和引导他们以产业链为载体推进‘互联网+’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王正义指出。

  政策引导,网络销售成效凸显

  2002年,宁夏借鉴福建南平经验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在系列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在自我创业发展的同时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做给农民看,没问题;带着农民干,也没问题;然而面对如何“帮着农民赚”,很多科技特派员心里没了底,销售便是第一道坎。

  就在这时,宁夏科技特派员协会积极帮会员开拓思路,启动了“解决农民卖难”项目工程,并协助他们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这让一度处在迷茫之中的科技特派员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鼓励一批有条件的法人科技特派员,依托产业链搭建机制灵活、服务到位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从而培育和带动更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村科技创业。”王正义说,由此涌现出史进等一批先进典型。

  主管部门调研发现,在全区已获科技部备案的45家星创天地中,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的近30家,这些企业无一不借力“互联网+”、电商平台等信息化渠道为产品打开销路。

  最突出的当属青铜峡市。该市位于宁夏平原中部,九曲黄河穿境而过,引黄灌溉得天独厚,发展农业占得先机。

  该市依托中国电信12316和计算机数据创设出一种全新模式,即“农业综合信息智能化网络+触摸智能终端+专家团队现场指导+电视终端+手机终端”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1个,乡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58个,支持科技特派员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手段助农增收。

  仅宁夏正鑫源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宁夏中航郑飞塞外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宁夏法福来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家道回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4家法人科特派企业,建设线下实体营销网络104家,电商营销服务平台4个,在阿里、京东等建立网络营销点41个。

  科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加大培训,形成教学良性循环

  最新统计显示,全区创业科技特派员人数目前稳定在3411人,法人科技特派员1500家,服务农民30万户近百万人。如何让这支队伍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能力,成为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完善制度,立足项目,分类管理,动态考核……宁夏进行了诸多尝试。每年,科技厅都会安排一定资金对1000人次以上科技特派员在专业技能、企业管理、品牌培育、互联网农业等方面进行培训,确保队伍优化和良性发展。2018年更是以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全区科技特派员电商营销与科技创新培训班。

  “我通过培训强烈地感受到,如果再不跟上时代,就要被时代淘汰。我的视野拓宽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动力。”吴忠市利通区养牛“女状元”、科技特派员创业协会会长丁秀琴深有感触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宁夏广大科技特派员在自己接受新技能的同时更是学以致用,教农民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技术、广开销路。

  海原县科技特派员倪岩,出生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残疾,经常手摇三轮车奔波于田间地头。在与外商的交流中得知,他所服务的海原县七营镇,农产品价格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落后、质量不高,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定从信息化培训做起,让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于是,倪岩利用自己创办的科技信息服务站开展起网络信息服务来。通过不懈努力,网站日点击人数超过了400人,网络固定客户70多家,点击量更是高达10万人次,为七营镇的农产品架起了致富桥梁。

  一大批依托产业链搭建的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应用,使科技特派员成为宁夏乡村振兴的先遣队。

  “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中心是全国唯一服务于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全额事业单位,我们将从农民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用‘互联网’和‘产业链’两条腿走路,切实促农增收。”王正义说。

  王迎霞 通讯员 张纫芳 陈建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孵化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