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0.15的正确竖式怎么算?

这是小数乘整数的导入故事,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数乘整数的导入故事第 1 篇

教学内容:*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p3《小数乘整数》例2

1、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2、通过转化、对比的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3、培养转化的思想方法和探究新知的本领。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买东西吗?会算价钱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我们来替他们算一算所买物品需要多少钱,行吗?

(1)一个风筝3.5元,小红买两个这样的风筝,一共需要多少钱?

(2)橡皮每块0.8元,小刚买3块这样的橡皮需要多少钱?

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说说*。

师:这两道题和我们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师:小数乘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板书:小数乘整数

探究一:推导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原理。

师: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师引导学生复述:先将7.2扩大10倍得到72,72×3=216,再将216缩小10倍(缩1小到它的)得到21.610

2、师:0.72×3=?又该怎样转换呢?

指名回答。出示*。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探究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如果用竖式计算,该怎样列式呢?

竖式计算:7.2×3=?

2、学生尝试竖式计算:0.72×5=?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反馈时教师给出完整板书。重点:让学生结合板书讲清算理,)

师:关于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认为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不计算你能判断出积是几位小数吗?你是怎么判断的?(随机出示几道题让学生判断如:1.2×12,0.023×34,76×2.04)

归纳: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先把小数扩大到它的n倍,使它成为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n倍,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有“0”可以去掉。

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先把小数扩大到它的n倍,使它成为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到它的1/n,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可以去掉。

小数乘整数的导入故事第 2 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你喜欢吃水果吗?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4、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联系生活、指导探索

  (1)估计:西瓜每千克0.8元,3千克大概要用多少元?

  (2)探索:应付多少元?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三:0.8×3=2.4(元)竖式计算

  (3)点拨:为什么这样列式?

  重点点拨:把0.8×3转化为什么数相乘?

  小数点怎样处理?为什么?

  小组讨论与看书自学相结合

  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这样处理?教师板书过程

  小结:说一说0.8×3的计算过程

  迁移:冬天每千克西瓜2.35元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猜猜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列式计算出答案。集体交流后板书。

  3、完成“试一试”。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观察:仔细观察三道题,这三题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你发现积的小数的位数受什么数的影响?与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计算小数乘法时怎样很快的找到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小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计算方法:

  (1)、竖式计算,完成练一练(1)。

  (2)、练一练(2)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三、活学活用、拓展延伸

  1、针对性练习:口答:

  把它转化成()×(),

  在从积的()边数出()

  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并加以比较:

  两种包装的薯片价格如下:

  那种包装的薯片便宜?(请计算说明)

  4、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假如每组有100元钱,大家对照好又多购物单,确定想买的商品的名称、单价、和数量,并计算出相应的价格,填写下表:

  商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出示上好佳薯片:每袋薯片售价2元,买3袋共用多少元?30袋?300袋?3000袋呢?

  感悟:单价一定时,购买的数

  量越多,用的钱就越多,购买的数量越少,用的钱就越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买西瓜”的情境。由于夏天和冬天的西瓜的单价都是小数,买3千克西瓜,求西瓜的总价,所以自然地引出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学习内容。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由于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就是学习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这样,学生在探究用新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理解与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经历过程——体验算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而不单单是掌握计算方法这一结果。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3千克西瓜的总价是多少,再通过计算购买3千克西瓜应付多少钱,再让学生探讨研究并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交流中,许多学生提出应该把小数和整数相乘转化成整数和整数相乘来计算,可见,学生已初步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碰到的新问题。感知并逐步掌握这一转化方法,这样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学习今天的知识有帮助,对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活更是大有裨益。

  三、注重交流——理解算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办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运用于指导后面的学习。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在小数和整数相乘列竖式时,应该把右边对齐而不是和小数点对齐;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O”。

小数乘整数的导入故事第 3 篇

教学内容:*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p3《小数乘整数》例2

1、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2、通过转化、对比的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3、培养转化的思想方法和探究新知的本领。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买东西吗?会算价钱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我们来替他们算一算所买物品需要多少钱,行吗?

(1)一个风筝3.5元,小红买两个这样的风筝,一共需要多少钱?

(2)橡皮每块0.8元,小刚买3块这样的橡皮需要多少钱?

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说说*。

师:这两道题和我们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师:小数乘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板书:小数乘整数

探究一:推导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原理。

师: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师引导学生复述:先将7.2扩大10倍得到72,72×3=216,再将216缩小10倍(缩1小到它的)得到21.610

2、师:0.72×3=?又该怎样转换呢?

指名回答。出示*。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探究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如果用竖式计算,该怎样列式呢?

竖式计算:7.2×3=?

2、学生尝试竖式计算:0.72×5=?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反馈时教师给出完整板书。重点:让学生结合板书讲清算理,)

师:关于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认为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不计算你能判断出积是几位小数吗?你是怎么判断的?(随机出示几道题让学生判断如:1.2×12,0.023×34,76×2.04)

归纳: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先把小数扩大到它的n倍,使它成为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n倍,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有“0”可以去掉。

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先把小数扩大到它的n倍,使它成为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到它的1/n,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可以去掉。

小数乘整数的导入故事第 4 篇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并形成网络系统。如学生之前学习的“乘法的意义”、“整数乘法运算”、“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内容的表征方式,在头脑中都会不同程度的以点、线、网状等形式储存着。如果图式知识与被感知的信息相匹配,图式知识就会被激活。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在导入环节运用适当的学习材料进行有意识的刺激,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导入方式一:温故“小数的意义”和“乘法的意义”

教师依次出示以下两道复习题:

(1)说说0.6、0.35、2.18各是几位小数,都有几个几分之一?

师:观察这两道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江苏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林晓江老师设计)

林老师从复习 “乘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主迁移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小数乘整数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不过这里的加数是小数。而对“小数的意义”中小数位数和数的组成的复习,则是更好的为后面0.8×3就是8个0.1乘3得24个0.1,也就是2.4服务,从而促进算理的本质理解。

导入方式二:温故“整数乘法”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盒彩笔15元。买2盒要多少元?买3盒需要多少元?买7盒需要多少元?

学生解答后,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盒彩笔。

师:还是这盒彩笔,买一支需要多少元?

教师应学生所需,给出条件:一盒彩笔10支(大屏幕上显示:10支)。

生:每支彩笔1.5元。

教师顺势追问:这1.5元是怎么得来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大屏幕逐渐出示:

师:1.5——15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知道了1.5元是1支彩笔的价格,那么你能快速说出3支彩笔要多少钱吗?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于艳老师的设计)

小数乘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方法,于老师通过一道例题的设计,将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新旧交替,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设计,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购物情景的创设,使下一环节学生把1.5元换算成1元5角,然后把1元、5角分别和3相乘,或把1.5元转化成15角这种看成整数乘来理解算理成为可能。(2)整数乘法竖式的计算,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建立了参照,为算理的理解埋下了“对比感悟”的伏笔。(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引发学生对扩大和缩小的关注,为积的小数点定位作了铺垫。可谓匠心独具。

导入方式三:温故“积的变化规律”

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列式计算24×15=(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回顾整数乘法的算理。

师:不计算,你知道240×15等于多少吗?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谁能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师:积的变化规律真管用,那么2.4×15等于多少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也要缩小10倍,得36。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范令梅老师的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整数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范老师对其进行复习巩固,为发生正迁移打好基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也往往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并使各知识间相互沟通建立链接。这样,使小数乘法的算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落脚”。

这类导入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笔者梳理了以下几类,供大家一起欣赏。

导入方式四:谈话直入主题

师:自然数1、2、3、4、5……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计算,整数乘整数、整数除以整数会计算吗?当整数不能满足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出现了——分数、小数,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师:当出现小数乘整数时,怎样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靳颖老师的设计)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了小数的加减法,猜猜看,小数的计算还有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法。揭示课题: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吴存明老师的设计)

这两个导入的共同点都是教师通过谈话直入主题,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引出学习内容:小数乘整数。从而建构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导入直接明了,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探求新知的状态之中。

导入方式五:情景设问直入主题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课件出示购物场景图)看屏幕,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课件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

课件出示问题: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对!都是乘法算式。

生:三道算式都是小数乘整数。

师:是的,三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小数乘法在购物中比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贲友林老师创设“买文具”的生活情景,直奔计算教学主题,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促进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元角分”的生活经验与小数乘法计算建立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明确算理的教学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减混合列竖式图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