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加班应如何维权

“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治理规范,用人单位依据经法定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罚,系用人单位行使自主管理权的行为,但人民法院仍应对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吴某于2019年12月入职某医药公司,月工资为18000元。某医药公司加班管理制度规定:“加班需提交加班申请单,按程序审批。未经审批的,不认定为加班,不支付加班费。”

吴某入职后,按照某医药公司安排实际执行每天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其按照某医药公司加班管理制度提交了加班申请单,但某医药公司未实际履行审批手续。

2020年11月,吴某与某医药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要求某医药公司支付加班费,并出具了考勤记录、与部门领导及同事的微信聊天记录、工作会议纪要等。某医药公司虽认可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但以无公司审批手续为由拒绝支付。

吴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申请人请求:裁决某医药公司支付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加班费50000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某医药公司能否以无公司审批手续为由拒绝支付吴某加班费

本案中,吴某提交的考勤记录、与部门领导及同事的微信聊天记录、工作会议纪要等证据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证据链,某医药公司亦认可上述证据的真实性。某医药公司未实际履行加班审批手续,并不影响对“用人单位安排”加班这一事实的认定。故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医药公司支付吴某加班费。

仲裁委员会裁决某医药公司支付吴某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加班费50000元。某医药公司不服仲裁裁决起诉,一审法院判决与仲裁裁决一致,某医药公司未上诉,一审判决已生效。

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治理规范,用人单位依据经法定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罚,系用人单位行使自主管理权的行为,但人民法院仍应对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一)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从上述条款可知,符合“用人单位安排”“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情形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加班费。

劳动规章制度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有约束力。一方面,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实施管理行为,不得滥用优势地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为维权提供依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应准确把握加班事实认定标准,纠正用人单位规避法定责任、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互联网行业中的程序猿们被誉为加班中的“战斗机”。加班,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态,甚至是“文化”,如华为所推崇的“狼性文化”。但即便披上企业文化的外衣,员工们大多也默默地忍受着,也依然不能改变其中存在的侵权行为。

      要维权,就应当了解“996”“被加班”存在哪些法律问题。这样,才能在纠纷未发生时有意识地保留证据,在纠纷发生后,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1.口头通知加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事件回顾:2016年9月,58同城因为口头传达的一则全员强制实行996制度(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周六正常上班)的通知,引发了员工们的强烈不满。

       口头通知加班从事实的角度看,自然是加班成立,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但一旦出现纠纷,在举证方面,则可能出现对员工不利的情况。

       从举证规则上说,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员工需要承担加班事实存在的初步证据,但由于口头通知加班,员工可能没有办法获得有效证据。

        如果员工可以通过上网时间、考勤打卡等实现举证,那么举证责任转移到单位,由单位证明加班事实不存在。但许多规模互联网企业,会建立“加班审批”制度,即加班需要经过审批程序才能成立,如果该制度合法制定并经过公示,那么,假设在口头通知加班,加班事实存在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因为举证的问题,员工遭遇败诉的风险。

2.弹性工作制,是否合法?

《劳动法》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目前许多互联网企业采用的“弹性工作制”,即在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其实质就是法律所允许的“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法定的工时制度分为标准工时,综合工时及不定时工时三类。那么,“弹性工作制”究竟是属于综合工时制还是不定时工作制?

综合工时适用于部分受季节、资源、环境和自然条件限制需要集中作业的岗位;不定时工时适用于劳动者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且无考勤要求的技术、研发、创作等岗位。从工作时长的角度说,综合工时制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当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而不定时工作制则没有此限制。由此,工资支付而言,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长,采用综合工资制的需要支付加班工资,而不定时工作制则不需要。具体规定见:浙劳社劳薪<2006>181号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管理的通知》

         由此可知,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从法律后果上来说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否有法定标准时长的限制;第二,是否需要支付加班费。作为员工,当看到所谓的“弹性工作制”时,千万不要被它人性化的表述所迷惑,应当特别注意这两点,因为看似人文关怀的制度,恰恰可能是对你的无情压榨。

        所幸,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上没有“弹性工作制”一词,因此,即便公司作为规章制度将弹性工作制确认下来,但若未进行“综合工时制”或“不定时工时制”的行政审批,在法律上也有可能产生该制度不被认可的风险,从而公司方将支付大额的加班费等。

3.“被加班”,“自愿加班”,是否需要支付加班费?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由上述法律规定可知,只有在单位“安排”的情况下,单位才需要支付加班费。但是现在有的单位的做法是,规定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但布置8小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员工“被加班”。“自愿加班”则是因为企业文化或职场竞争员工自己主动超时工作。往往与“被加班”和“自愿加班”相配套的,是单位同时建立加班审批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单位是否需要支付加班费?

 对于这个问题,真正的难点在于举证。在司法程序中,员工该如何向仲裁员或法官证明,单位布置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举证更是困难。并且,如果这种被加班应当支付加班费,那么应该支付多少小时的加班费,实际工作的时间吗?但考虑到个人效率的问题,这样是否对单位显失公平呢?因此在实践中,出于举证的实际困难,如果单位已经建立加班审批制度,往往“被加班”的情况,不能得到支持。

      反之,如果单位没有建立加班审批制度,那么判定是否加班的证据更多地是依据员工实际工作的时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班”、“自愿加班”,只要员工能够证明自己确实是在工作,那么单位就需要支付加班费。

       题外话,对于程序员们来说,对加班的态度大概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愿意加班,不介意不付或少付加班费。工作是乐趣,是事业,是自我提升,对单位的薪酬满意,对企业文化认同。第二种是为了保留工作而忍气吞声。唉,大家不都这样嘛。第三种,则是想维权,想争取加班费。若是后两种,不妨有意识地保留和搜集些证据吧。

  • 我们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微信上,刷朋友圈、浏览公共号、聊天水群……面对面谈笑风生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微信里靠着表情...

  • 去澳门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日后我会闲来写一写这一段旅程,所以照片拍的并不是很好,比如标志建筑基本没怎么拍到,但是网络...

  • #日思一得#203. 高绩效组织的建立首先要回答这个词的涵义是什么?即企业如何看待自己的“组织”能力,这里的组织不...

  • 早上起来,前往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参观,这里离旧金山有点距离,进去之后车只能停在游客中心。比较著名的是胡佛塔,交了2过...

付出一小部分的人生以免丧失整个生命,是很正常的。每天六到八个小时,免得饿死。——加缪
近年来,007、996加班工作制的出现,让加班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狼性文化”。公司经常要求加班,有的员工不愿意,因此可能会被开除。
法律规定公司要为加班的员工提供相应的工资福利,如果公司无故要求加班,员工如何合理拒绝加班?员工拒绝加班后竟被公司开除,员工应该如何进行维权呢?
大家好,这里是小胜,一个不想上班的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躺平青年小王的故事:
小王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文员一职。
近期,由于小王的公司以经济低迷为由,要求全公司所有员工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都需要义务加班,全员销售,增加公司收入。
以往的工作时间一直是朝九晚五,现在总是在公司熬到22点多才能回家,第二天8点又要起。
小王已经连续加班半个多月了,精神低迷食欲不振,还开始出现长时间对着电脑,头晕眼花的症状。
于是,下班后,领导再一次通知小王加班时,小王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领导的加班要求。
次日,小王上班,刚到公司,便接到人事部通知:小王因无故旷工,不服从公司管理,进行开除处理。公司不仅直接开除了小王,还有没有补偿金。
小王不服,向公司申请赔偿,被公司拒绝了。
公司这样的做法合法吗?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 【工作时间延长限制】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公司安排员工加班,应符合三个条件:
(2)在程序上必须在加班加点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是用人单位与工会的协商。二是与安排加班的员工协商。如果企业未经协商,强迫员工加班加点,员工则有权对此加以拒绝;
(3)加班加点的时间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加班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用人单位如果有加班需求要同时满足上述三种条件,如不符合三种条件,员工有权拒绝加班。
加班属于非正常工作时间,不是工作时间,因此不属于旷工行为。用人单位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开除员工,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拒绝加班被开除怎么办?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者可以要求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就是继续回单位上班。劳动者也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以上就是小胜整理的相关资料,加班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如果员工在一定情况下有权利进行拒绝加班,而公司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开除员工。 

疫情下,最重要的还是要保住饭碗,拒绝加班还是要慎重考虑。学会如何跟领导进行有效沟通,有突发事件也不能逞能,应该及时提出。法律只是保障你权益的最后一道武器,而不是唯一武器。总之,员工有权去拒绝加班,但不能拒绝手中的“饭碗”。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份让自己开心的工作,过上快乐的日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迫加班怎么投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