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常听说”道”,道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博大精深,而这里说的道,是指“人间大道”,是指决定人类世界运行方式的物质与精神协调运动的客观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共产主义的内涵,因为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达到“高度丰富的物质”与“高度文明的精神”所构成的幸福境界。共产主义就是人类世界共同追求的人间大道。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在东方文化已经败坏不治,西方文化也是败相显露的时候提出来的,他从剩余价值中看到西方文化被资本腐蚀的本质缺陷,认识到西方文化并不是人类最好的文化,所以他在《资本论》中揭示西方文化必然会衰败的结局,提出了创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资本剥削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力还不发达,工业生产靠延长工时不加薪和克扣工资来降低生产成本,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非常明显。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发达的科技知识使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再以工人的血汗为代价,而是通过产品的批量、质量、科技含量和时间运筹等因素形成的价格差来实现。人才竞争使资本家放弃了剥夺劳动力价值的方式,把目光放在用科学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上。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已经自动消除了剥削现象,充分尊重劳动力价值。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剥削因素,这是马克思当初未能认识到的。 
    资本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之处,在于它把社会价值从过去向王公大臣聚集,改变为用资本来实现人人享有聚集财富机会的经济机制,这是价值分配上的进步。但是,到了后期这种经济机制也显露出了它的缺限: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新的价值分配问题:资本在运动中自然形成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与封建制度一样形成少数人享受财富和特权,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呈现出价值分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资本运动自然产生的不公平比封建特权产生的不公平有很大的进步,主要在于人人都有机会在资本运动中聚集财富,但是这种机会也形成了对人心和人性的巨大破坏性引力,造成私欲膨胀,人心败坏,社会问题因此而层出不穷。所以,资本社会并不是一种善良的社会,对人性的破坏力很大,人类社会在资本运动的机制中疲于争夺,并不幸福。 
    资本主义社会的败坏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无聊和物质上的疯狂,原因就在于资本运动对财富的分配是纯物质性的,缺乏道德的因素,导致道德意识屈从于物质运动,从太极来说,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失衡。东方文化精神上的修心养性与西方文化物质上的生产方式,正好是精神与物质的对应,共产主义就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精神与物质相互均衡作用的社会运动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社会价值在人心的高境界中大都变为公益价值,有需求就取用,无需求不多拿,精神的高尚与物质的光华相映成彰,人们的生活安祥而幸福。 
    共产主义是建立在高境界之上的现实人类社会,东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建设的方式,西方文化提供了物质建设的方式,共产主义则是将两种建设方式有机融合,从而创建人类社会的新文化和新机制。因此,共产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性的社会革命,而是文化性的社会建设,是人类共同的建设事业。现在,资本运动已经使人类社会具备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建设能力,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使人类具备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建设能力,因而全世界人民共同实践和实现共产主义已经是呼之欲出之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将东方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为此,必须先搞清楚“共产”的含义。“共产”是“共用财产”的意思,不是“共有财产”的意思。
   “共用”不是“共有”,没有“所有”概念。在财产“共用”的社会,没有所有权的意识,生产物与自然物一样,都是共用的,不存在所有和归属的问题。比如村子面前的一条河,是共用之物,谁想用就去用,并不归属于村民所有,村外的人也可以享用。这就是“共用”概念,没有“共同所有”之义。共产主义社会是财产共用的社会。
    人类的财产能不能实现“共用”?能,但是必须首先破除人类的“所有”意识,同时提高人类的思想境界。没有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就不可能实现社会财产的共用;有了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就能自然实现社会财产的共用。 
    在一个思想境界极其高尚的社会,生产和管理既是生存的手段,也是生活的方式,更是生活的乐趣,参加生产和管理都是义务劳动,没有资本、没有分配、没有权益,劳动成果都是共用的,人们享受劳动成果与享受自然风光没有区别。在思想境界极其高尚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没有占有欲望,“个人独自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共同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境界,离不开环境条件。人与人是互为条件、互为环境的,只有人人共同幸福才是真实永恒的幸福。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共同幸福的社会。
    “共产”的含义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关系,包含了物质与精神圆融运动的机制。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找到物质与精神之间相互协调作用而产生的社会运动机制,这正好就是太极的基本原理。这样,共产主义与太极原理联系起来了,太极原理是实践共产主义可借助的思维启示和思想智慧。 

    人类思想史上发生过两个重大事件:佛教思想在古印度产生,传到中国扎下根后却在印度消失了;共产主义在欧洲诞生,引进中国扎下根后也在欧洲消失了。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不是,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两大思想都是冲着中华文化中的太极而来的!
    佛教文化展示和建立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深邃性,思维功力极强,但是具有重精神轻物质的特征,是唯心思想系统。中华文化展示和建立了人类对物性运动的认识系统,物性虽然不是物质,但是也属于唯物思想系统。佛教传入中国扎根,是唯心文化与唯物文化的自然结合,是人类文化自我完善的历史运动成果。这种结合正是暗合太极原理,是人类文化的太极运动的表现。
    共产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心的欧洲诞生,一是因为欧洲有物质文化,特别是有指导物质发展的科学技术理论;二是表明太极是全人类的,不只是东方文化要求物质与精神俱全,全人类的文化都要求物质与精神俱全。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社会理论,但是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时,没有解决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由于受到西方物质文化的思想局限,他在论述共产主义时,整体思想是重物质轻精神的,把精神附属于物质,忽视了精神的独立性。这一思想缺陷,决定了共产主义需要到中国的“道德文化”和“大同文化”的文化环境中发育成长,用太极原理加以完善,并用太极原理把共产主义的内涵显示出来。
    佛教为什么在印度消失?因为佛教的思想是绝对精神至上的,没有物质的内涵,而中华道学和儒学是物性思想,含有物质内涵。绝对精神的追求没有物质的支撑,时间长了就会陷入思想虚空境界,使修炼者难以理解和难以达到彼岸。佛教就是因此而在印度消失的。
    共产主义为什么在欧洲消失?道理很简单:思维方式不合。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的思维只在物质空间中,精神没有独立的空间,是附属于物质的。所以,西方文化思维不可能理解物质与精神的运动机制。 没有精神内涵和精神境界,共产主义的内涵在欧洲就不可能被真正认识,而且会被极端物质思维排挤。在以物质文化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及思维中,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也不可能完整,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常常因为不能自圆其说而不能深入人心。失去人心和文化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共产主义成长的思想土壤。

    文化是人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反映,人对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追求是文化的昌盛,人对物质或精神的极端追求是文化的溃烂。在现实中,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以物质力量说话的政治疯狂,导致恐怖主义与之对抗,这是文化败坏到极点的症状。人类必须重新定义文化的内涵,重新调整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认识,从物质文化的巨大阴影和巨大误导中走出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人类的危害。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两肩担道义”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共产主义宗旨,尽管时事艰难,仍然不忘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仍然不忘记在学习西方“以法治国”思想的同时,推行东方“以德治国”的思想。这些都是在做着“物质与精神均衡发展”的事,都是在暗合太极原理。中国共产党全力发展中华民族经济,是在补物质文化发展的课,是在完善中华文化的思维。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加入世贸;欧洲国家建立经济共同体,实现统一的欧元货币流通机制,这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说明世界性的“经济大同”正在形成,由“经济大同”带动“文化大同”,再由“文化大同”带动“政治大同”,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大同”。 
    人类文化极度败坏之时,正是实践共产主义之时,因为人类已经被破败糜烂的旧文化搞得很痛苦了,开始寻求创建新文化,此时必将欣然接受物质与精神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必将欣然接受深刻无比的太极原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中国古圣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担当起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不少人却感觉不如以前幸福了, 以至于有人说:“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到处都是烦恼。”这是不少人讨论关于“幸福指数”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 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 B. 缺少对生活的自信
  • D. 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

若遇到问题请联系 客服QQ:

为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不足等问题,实施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一些地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 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 1 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目标。为 防止这些有知识、有热情,但缺乏农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干部出现“水土不服” 情况。乡镇政府要着力抓好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包括( )

  • A. 开展创业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
  • B. 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
  • C. 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实行政府贴息支持
  • D. 建立企业家、科技专家、领导对口帮扶机制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强省,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由“山东 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提升工业技术 水平、装备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应重点抓好( )

  • A. 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 B. 大力推进产业整合
  • C. 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带动的战略
  • D. 落后地区工业变大变强

行政自由裁量权主要是行政机关对违法的事实、性质及情节轻重的认定 权,在行政处罚种类、范围、幅度内,选择具体行政行为,决定是否执行和行政 权力。在过去长期的行政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自由裁量权在行政处罚中 显失公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前后标准不一。要确保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自由裁 量权工作依法进行,必须坚持( )

  • A. 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 B.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 C.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
  • D. 相似违法行为处罚决定标准一致的原则

据报道,近年来,从事故、污染到日常行政管理行为,一些机关单位的 行政问责制度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既体现了民意,也是一种管理干部的好手 段。建立行政问责制的目的,是强调领导干部要为自己的作为负责,确保那些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领导干部受到追究,从而起到预防 损害发生或惩前毖后的作用。行政问责制向纵深发展,要做好的工作包括( )

  • A. 相关配套措施要跟进
  • B. 建立被问责干部的保障机制
  • C. 司法问责及时建立
  • D. 进一步完善信息透明制度,把所为置于公众的监督、问责之下

目前,在许多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务工的情况下,山东省却有相当 一批大学毕业生涌向农村创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群的出现,给发展现代农业带来 了知识、技术和资金,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增收。为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良 好的软硬环境,应特别抓好( )

  • A. 产业规划,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搭建舞台
  • B. 筹划项目,整合资源,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有效途径
  • C. 培育引导,搞好帮扶
  • D. 夯实基础,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环境

有效管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完善社会 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使信访 工作更加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为此,信访干部应坚持( )

  • A. 在政策上不能随意开口子
  • B. 处理问题要坚持合法、合理、合情
  • C. 要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
  • D. 想方设法解决上访者的实际困难

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必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 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管理,是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强化典型案件挂牌督办,是解决突出环境违法案件的 有效形式。加快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要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这包括( )

  • A. 严格组织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 B. 环境执法人员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敢于碰硬,规范执法行为
  • C. 各级领导要关心执法队伍建设,支持执法部门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 D. 要抓紧完善环境法规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处罚力度

自 1993 年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 我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 愿者达到 2000 万人。全国累计亿多人次在扶贫开发、 社区建设应急救援等方面提 供了超过 55 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志愿者群体,已成为社会中一段鲜活的健康力量、 中坚力量。但是,社会中也存在着对志愿者的不公正或让其热情空耗的现象,解 决的办法包括( )

  • A. 完善志愿者工作的法规建设
  • B. 树立志愿者行动的规则意识
  • C. 对其行为成本的适当补偿
  • D. 对其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原理,发达地区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是一个规律。 对于这种转移,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还是以我为主,择善而“取”,正是一 个地方领会和落实“又好又快”发展的标尺。弄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转移。避免将 那些别处驱逐的污染企业“引狼入室”,能有效地防止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 老路。经济要“又快又好”发展,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从偏重“量”的增长转向 “质”的提高;而评价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对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