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轨感是什么意思?

般若(甚妙的智慧)波罗(彼岸)蜜(到)多(了)

阿耨多罗(无上)三藐(上而正)三菩提(智慧和觉悟)

密富贫方便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义理组织天台宗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
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
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唯识是一个梵语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佛教中的“法”字: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法”有许多含义,且所指的范围极广。有时指一切存在或现象,例如、、等;有时指某些事物或现象,例如色法、名法、心法、善法、不善法、、法处、法、法念处;有时专指佛陀的教法,例如正法、说法、法施等
《·弟子品》:“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唐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 唐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诗:“香界泯羣有,浮图岂诸相。”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维摩诘经弟子品]
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
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真如非真如,无我见真如。
“缘起”,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性空”,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

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能所(能所俱亡,能所合一)

佛教语。“能”与“所”相对,犹言主客观。
《大般若经》卷五六八:“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復非有,无能所观二种差别,诸法一相,所谓无相。”
《坛经·机缘品》:“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清 王夫之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夫能所之异其名,释氏著之,实非释氏昉之也。其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 汉 儒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思也,所谓所者即位也,
《大易》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
中庸》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人之弘道者也,所谓所者道之非能弘人者也, 孔子 之已言者也。”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释》:“盖一切事物,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对待而不可离。”
有法。有作为之法,如体用具全的一切事物,名有法。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有为空。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有为生死。凡人的分段生死叫有为生死。若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叫无为生死。
漏是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亦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漏法。
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不生不灭。涅槃意译为圆寂,功德圆满叫做圆,业障灭尽叫做寂。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身业就是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就是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十恶业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
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淫欲。
口四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意三恶业:是贪嗔痴三毒。

贪: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面向欲望,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
嗔:执著于内心厌恶的外相,面向自我喜怒,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不明事理,又作无明。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无论任何事、任何物,不痴迷、不盲从,一切发自本心、真意、自然,脱离“相”的束缚,从而对治愚痴。
见一处住地︰又称一切见住地。见是三界的见惑,此迷理之惑易断,入见道见谛理时,一时顿断,故云见一处。
欲爱住地︰欲是欲界,爱是贪爱(即思惑),此思惑原通于贪、嗔、痴、慢四者,但以贪爱的润生之义最强,故举之以表示思惑。
色爱住地︰色爱指色界的思惑,即指除无明、见,舍外境五欲,染着于一己色身的烦恼。
有爱住地︰又称无色爱住地。有爱即为无色界的思惑,即指除无明、见,舍离色贪,而爱着己心。
将思惑区分为三住地,乃因思惑系迷于五尘之事境而起,而此事境有内外色心的差别。即欲界多着于外界的五尘欲境;于色界,舍却外之五欲而着于己之色身者多;无色界,则舍离内外一切色贪而着于己心。思惑性如藕丝缠绵,难以断除,须随欲爱住地九品、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有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总计八十一品的品别次第渐断之。
无明住地︰无明指痴闇的心体无慧明,是诸惑的根本烦恼。依《胜鬘经》所说,阿罗汉、辟支佛不能断此无明惑,只有佛能断除。
前四为一念无明,最后一个为无始无明。
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

"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
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烦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

"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
"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

"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
"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盘,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
"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
"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

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
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
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又作谛见。相对于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确的佛理知见,特指具有佛说为人悉檀佛法的四谛知见,也就是佛教对于世间谛理与出世间第一义谛法义的如理如实智慧见地。
又作正志、谛念。指正确思维,以引发起产生如理如实的智慧。特指离开世俗的错悟分别,离开邪妄迷谬,而作佛教的纯真的智慧思索,即指闻、思、修、证的第二阶段。
又作正言、谛语。指纯正净善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合乎佛教的活动、行为、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
又作谛受。指正当的谋生手段,即按佛教的标准谋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佛有清楚的开示,对于修行人应该如何过着正业正命的生活方式有着清楚的说明。
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谓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去恶从善,自觉努力、令未生之恶心不生,已生者令断;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于完善。
又作谛意。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由闻熏正见离开妄想起始,进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分别,精进正行努力不懈,忆持正法,明记佛法,念念不忘进修佛教真理。
又作禅法谛定,有别于外教法的禅定修证,而特别要求佛弟子对佛法要有坚定不疑的定见见谛。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而发起了正念定见,对于如实如理佛法决定不疑,而正身端作,专心一志,身心寂静,深入一心,精进禅法与禅定的修证。
色。就是指物质。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
色蕴又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相当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有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大和合而生的现象。平常我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是说的这四大,也就是《心经》上“色即是空”的意思。

受。接纳,感受。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一切人、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我们的意根引起,有忧有喜,这都属于受。

想。想法,念头。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我们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想法,就是想。对世间各种善恶美丑,我们产生的各种想法和认识,就是想。
四,行。行动,造作。在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后,就会付诸于行动,去造作善业、恶业,还有无记业,这是行,因为是由心所驱使行动的,所以也叫心所生法,简称心所。

识。意识。一是我们对诸法产生的想法,即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二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的心识;三是能够感觉、知觉外界环境的心,也是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性词汇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