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民龙三个字起的群名称?

  •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指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B.“十丈”一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对新生竹笋的热切希望。

    C.首句和尾句是展望,用以表现新生力量会更强大。

    D.本诗中的竹子的形象与“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中的竹子形象类似。

    2.本诗后面落款是:“孏石十哥弄璋之兆。板桥弟郑燮。”可知这这首诗是为祝贺诗人的哥哥喜得贵子而作。结合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谈谈本诗的思想情感。

  • ①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家乡的老房子里住上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 家里竹林一趟。踩着铺满竹叶松软的土地漫步林间,清风徐来,绿得发青的老竹子、翠得欲流的新竹子,竹枝竹叶勾肩搭背交头接耳,我就欣赏到了久违的笛声箫音,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 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

    ②我出身在鱼米水乡,乡村里很少有人家种竹子。小时候,钓鱼没有鱼竿,想方设法地从竹制 的大扫帚上抽一根最长的竹枝做钓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黄昏钓到一条叫“鲢胡子”的大鱼,死拉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亲去村里唯一种竹子的王爷爷家讨要一根竹子做钓竿。尽管王 爷爷舍不得砍他那一丛竹子,还是痛快地选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还对父亲说:“你家小孩懂事,别家小孩不来要,来偷。偷就偷呗,老的嫩的分不清,乱砍一通,这么一丛竹子,糟蹋了,长不好!”有了称心的钓竿,可怜了被我钓着的小鱼儿。在我的猛烈挥动鱼竿的当儿,鱼儿从水底直接 摔到岸上,来不及挣扎就昏死过去,幸运的被挂到岸边的树枝上活蹦乱跳,偶尔有脱钩的,在我抓 捕不及的时候入水,九死一生地逃命去了。那时,我对竹的认识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

    ③我开始挣钱的时候,挑一条竹扁担,四十个竹篾编的黄鳝笼,在家门口的沟渠、鱼塘作业。 渐渐地,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就成群结队地跑来效仿。邻队有个木匠师傅愿跟我搭档,黄鳝笼的修补自然他拿手,绝的是一根竹子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掰出宽窄一致的竹条来,一根竹条他用柴刀 开过口就能剥出青、黄篾来,要厚剥厚,要薄剥薄!那时,我对竹的理解就是黄鳝笼,就是能给我带 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④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奶奶就送我们早准备好的烘晒尿布的竹箩。镂空的编织透气透风透清爽,无论是雨天放在火桶里烘还是晴天摆在太阳下晒,尿布都干得快。烘干晒干的尿布放在竹箩里,摆在儿子床头,伸手可取。儿子能自己吃饭了,我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一个小竹碗,碗上刻着三个大字﹣﹣九华山。我们一不留神,他一不小心就连菜带饭翻到地上,他笑了,奶声奶气地喊:“碗碗没碎。”那时,我对竹有了感情,小竹箩盛满如春风般的爱,小小竹碗盛满了孩子的世界。

    ⑤两年前,妻心血来潮,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取代家里的竹筷子。夹菜的滑溜、碰碗的 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的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 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 爱。

    ⑥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也没有果实又香又甜。可我却偏爱它,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苍翠浓绿!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 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⑦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片成林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 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如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⑧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也许受 王维的影响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作者交代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竹的认识和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竹就是那黄鳝笼,带给我金钱,改善我的生活

    竹制用品是我生活的必需品,我无法舍弃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3)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一个排比句。

    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        

    (4)请说说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作者在平时生活中“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为什么他觉得“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释:①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②欢:指的是酒

    1.下列诗句与本诗描述的季节不同的一项是(   )

    A.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B.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全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 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号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C. 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D. “半卷红旗”是正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一个“望”字将千里之外的蜀地与分别之地京城联系起来;“风烟”二字,尤显杜少府任所的荒蛮,上任路途的艰险。

    B.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D. 颔联从侧面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B.“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写出边海贫民居无定所极其艰苦的生活。

    C.“翔”字形象地描写狐狸、野兔放肆飞蹿的情形,这给荒蛮环境带来生机。

    D.这首诗呈现了边海地区残破荒凉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中的“亭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青松高耸挺拔的姿态。

    B.“一何盛”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一何劲”表现青松的雄健坚韧。

    C.这首诗描写了漫天严酷的冰霜,突出凄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D.这首诗歌的语言质朴,风骨雄健,气势豪迈,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2.诗歌的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这样拟题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 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 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D. 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望”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B.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点明离别的必然性。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D.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2.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来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的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人的群名应该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