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街网是做什么的?

截止2020年我已驻村进入第四个年头,我深感到压力,同时倍感身上的担子沉重。面对入村扶贫,这还是头一次,初来乍到,面对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一方面环境的不适应,另一方面工作的不熟悉,对于我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回想起2017年5月底,我受组织指派,来到鄠邑区玉蝉街办新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而此时的我刚为人父不久,面临着一旦选择了驻村扶贫工作就意味着女儿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不能参与其中的纠结,我反复思索,辗转难眠。但一想到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要时刻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舍小家、顾大家,随时接受组织的考验,因此,我义无反顾的来到新义村开始了我的驻村生活。

来到新义村第一件事就是同村两委第一时间走访了全村贫困户,充分熟悉了各户家庭情况,并让大家知道,村上来了一位扶贫第一书记,随时有困难可以找我解决。对于群众来说,想让他们记住你,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当我到贫困户李安民家走访的时候,他正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刚来村上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咱们群众,书记李永存告诉我,年龄大一点的可以叫叔、叫姨,年轻一点的你可以叫哥、叫嫂,所以我很亲切的叫李安民为李叔。

李叔从小因为疟疾导致视力受到了影响,但整个人很精神也很健谈,李安民说:“他现在住的这个房子是50年代他父母盖的土坯房,从小在这住着,已经习惯了,60多年了,熟悉周边的一草一木,虽然眼睛看不见,自己可以在街道上散步,就是打水不方便,要去邻居家打水,虽然自己可以打水,但还是不方便”。我问他吃饭咋弄着呢?李安民说:“我是个五保户,一辈子没结婚,没有子女,我弟弟李兰潮每天都会来给我送饭”。看到他家摇摇欲坠的土房,再看看他这房子孤独的在麦地中间,我问书记为啥他家没跟小队建在一起?书记说:“我们这个村是18世纪由湖北、河南迁徙过来,在这定居的,都是东一户西一户,是我前一任书记慢慢才将各户聚在一起,李安民这户因为家里没钱盖不起新房,所以一直在原来的地方,其他群中都已经在村内建了砖房”。听到这里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住进新房。2017年8月,在熟悉政策后,根据国家危房改造政策,我积极帮助李叔申请贫困户危房改造,协调镇村新建宅基地位置不能离他老宅太远,且要在村组规划范围内,让他能够住上新房,还能熟悉新房周围的环境。2018年4月,经过不懈努力,宽敞明亮的新房终于主体封顶,李叔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然而,房子虽然盖好了,但短期内无法筹集资金完成安装水电。为了让李叔能够尽快入住新房,我想了很多方法,碰了很多壁,让贫困户住上温暖的家,是我始终的愿望。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们通过与单位、村两委多方多次的沟通商议,终于帮助李叔解决了资金问题,帮他购置了床、衣柜等简单的家具。李叔有视力障碍,刚到新环境,进出难免不熟悉,总是摔伤,我每次问他咋摔的,他总是说“没事,新环境适应了就好。”为了帮助他尽快适应新房周围环境,我带领工作队成员买砖、运沙,借来工具,动手帮助李叔新房安装盲道。李叔感受到我们工作的如此周全,连声称赞“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帮扶工作让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感谢社会爱心人士对我的关心!”

问诊把脉 找准脱贫致富路子

要想使村民富起来,必须要从根上解决,提高村民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入村后连续几个月的入户走访、了解熟悉情况,我深感要想帮助村民走上幸福的道路,发展稳定的村内产业经济师必须。但是对于在村上建立产业一事,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对于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缺场地。每一步都面临困难。如何为村上建立特色产业,提升贫困户增收点,成了个大难题。

我与工作队员多次与集团兄弟单位、镇街办专业人员沟通,与村两委协商,我和队员们也经过多次讨论,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使我的思路渐渐明晰,积极采用单位、村上等多方优势,立足于村民熟悉的产业,发展时间短、见效快的经济模式,发挥一份土地三份收益的理念,逐步提高贫困户增收点。

在公司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增强了干劲鼓足了信心,通过广泛征求镇、村及群众的意愿,确定了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有意向的村民和贫困户全部纳入新义村2017年3月成立的“瑞民合作社”中。

4月8日上午,桐屿街道多村联改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徐洋村的5间民房轰然倒地,挖土机、推土机来回开动,紧张有序地进行拆除、清表工作。

“4月份以来,清明小长假和周末,我们所有人都放弃了休息,选择坚守岗位奋战一线。”桐屿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余训晨说,徐洋村是联改区块中推进较快的部分,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70间民房拆除,本月争取完成桐屿大道以东、双水路以南和桐屿大道出让区块共48间民房的拆除工作。

据了解,桐屿街道多村联改(五村联动)区块是台州市“五大攻坚”行动方案中市区更新项目的其中一个,位于路桥大道以北、下分水以西部分区块,涉及路北街道朱家村,桐屿街道山羊村、高桥章村、徐洋村、岙后村共5个村1287户村民,迁改面积达1201亩。

作为台州市区融合、路桥向心发展的主战场,该区块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由于该区块涉及路北、桐屿两个街道,因此路北街道和桐屿街道均设立专班,同步推进联改工作。

桐屿街道联改的4村处于路桥传统的集镇范围,商贸发达,国有厂房、信用社、办公用房以及店铺林立,同时又保留了老旧村庄风貌,道路破损,线路老化,基础设施陈旧,安全隐患突出,人居环境恶劣。

征迁范围大、政策处理情况复杂,面对这样的难题,桐屿街道成立20人的多村联改专班,他们用脚步丈量联改区块,走村入户,摸准情况,形成清单,精准掌握群众的意愿诉求;做深做细群众思想工作,最大限度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街道联改专班还专门到兄弟街道学习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征收方案的协调拟定‘取取经’。”余训晨说道。目前高桥章村和徐洋村已经率先完成部分征迁,并将先期签约的村民安置进了飞龙湖8号小区。

而在路北街道,街道联改专班每周都会召开政策处理碰头会,针对近阶段政策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逐一问诊开方,为解决疑难杂症形成初步解决方案。由于朱家村联改区块涉及到恒大板材市场搬迁和41户共52间民房拆迁,因此路北街道服务在前,积极为市场协调新场址,并做好村民安置工作。

“板材市场的搬迁和腾空方案,是整体搬迁还是部分集中搬迁,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条件......”日前,街道联改专班成员来到板材市场发放腾房公告,并走企入户,与业主协调搬迁腾房工作,争取拿出迁改“最佳方案”。

“我们建立了‘每日一梳理、每日一汇总’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征迁工作往前赶。”路北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洪熙介绍,目前路北街道涉及到的几大攻坚项目同步推进,各个专班也在“暗暗较劲”,大家伙一进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各攻坚项目的“作战图”,每天想的都是计划清单中的进度条和待完成任务,边部署、边推进,争取项目早开工、早达效。

据了解,桐屿街道多村联改(五村联动)区块可出让面积共434亩,等腾空、拆除工作完成后,将作为商业用地进行商住宅项目开发,届时将为路桥主城区城市能级提升注入新生“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街做什么生意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