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国获得本届冬奥会的举办权怎么写新闻

首先能让北京这座城市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其次,新建了一些场馆,带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使北京成为世界胜地。协办城市张家口,新建的滑雪场,雪上项目的比赛在张家口举办,让张家口这座城市名扬四海!最后,带动北京周边地区和全国都兴起一股滑冰热,滑雪热,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冬奥会当中来,强身健体!给北京点赞!给祖国点赞!




好处是大大滴啊!不然全世界为啥都争着要举办奥运会呢?

[比心]首先北京是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后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这又进一步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霸主地位。

[比心]其次以冬奥会为契机,让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让世界聚焦中国,熟知中国,从而富裕中国。

[比心]还有就是通过冬奥会,发展壮大冰雪运动。以冬奥会为切入点,让中国人熟悉并爱上这项运动,让我们也成为冰雪运动强国。

[比心]最后一点就是有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通过不断地成功举办世界性的大规模赛事,让国人认识到我们也行,不比任何国家差。




给我们国家带来经济发展!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奥运火炬在中国升起,让世界知道今日的中国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让“一带一路”同世界各国更好合作发展,让世界知道今日中国出口贸易世界第一大国,更好的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共同合作。知道今日中国人民是如何生长在一个繁荣昌盛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等等。







奥运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是直接的。奥运会的成功高质量的召开,提高了高了国声誉,证实国家有雄厚实力和综合素质高,并带商机,提高国家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我国,更便于国家在世界的交往和经济交流。国家发展了,我们自然得到好处!




让世界了解中国,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这个可以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世界更加懂得中国文化,增进与中国人民友谊,相互信任,在经济,文化,外交,经贸等等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2020年冬奥会在我们国家举行,不亚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带来好处是可使国家繁荣昌盛和成为胜地及其它方面等等。




在北京,他能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展示我们热爱和平,全民运动,是我们国家群众运动有更好的普及。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article>
<section>
class="ql-block"&gt; 圆满落幕的北京冬奥会,在短短十七天的时间里,凝聚了赛场内外的体育人生,让我们看到拼搏的力量、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运动员们的友爱互助。这正是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魅力所在:运动员们同台竞技、勇创佳绩的同时,也如一颗颗纯净的水珠,折射出体育精神与人格魅力。&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在北京冬奥会上,和体育同样具有连接人心、打通人心力量的,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中华文化。&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万众瞩目的开幕式,以“中国式浪漫”唱响“一起向未来”的宣言;欢乐相聚的闭幕式,大家在五环旗下依依惜别,“天下一家”的浪漫烟花、寓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结,让多少人内心的企盼得到共鸣和回响。多少人也由此领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智慧、“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的深情,感受当代中国的自信从容和蓬勃生机。“雪如意”“雪游龙”“雪长城”,见证运动员汗水与激情的比赛场馆,则是将科技、运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具象载体。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国内外运动员自发设计的带有中国元素的装备也频频出镜,引人注目。&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可以说,北京冬奥会不仅是成功的凝聚人心的体育盛会,还是高水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集结荟萃,为我们带来诸多有益启示。&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启示一,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竭的创新宝库。现代与传统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不仅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插上一双抒情的翅膀,而且塑造了一个既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与价值观念,又表现人类对美与创造共同追求的当代中华文化形象。&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大到场馆设计。首钢滑雪大跳台造型巧借敦煌壁画中飞天丝带的灵动气韵,视觉上飘逸轻盈,因而别号“雪飞天”;跳台旁已停用的工业烟囱和冷却塔则稳稳矗立,静默高冷——古典、工业与现代的大胆融合,让首钢大跳台在海内外社交媒体频频刷屏。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同时化用“中国龙”的意象和中国古典园林水榭长廊的设计理念,从空中俯瞰有如盘龙在山。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云顶滑雪公园坡面障碍技巧赛道融入烽火台元素的“雪长城”等等,不仅为各国体育健儿展示自我、挑战极限提供一流的硬件支持,而且为整个冬奥会带来一抹充满人文底蕴的“中国风”。&lt;/p&gt;&lt;p
小到一盏灯、一枚徽章、一束捧花、一件礼服。正在故宫举办的“何以中国”特展中,有一件来自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长信宫灯。这件文物有一份独一无二的“文创品”,那就是北京冬奥会的“火种灯”,后者造型和巧思都受到前者启发。北京冬奥会会徽,方寸之间创造性地融汇了篆刻、剪纸、书法与冰雪运动。颁奖礼服如“鸿运山水”“唐花飞雪”同样是对传统的化用: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唐代经典纹样“宝相花”,被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北京冬奥会的颁奖捧花也不是鲜切花,而是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织就的绒线花,一丝一线承载着真情,也传递着绿色环保理念。&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或有形或无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纷至沓来。它们不仅以北京冬奥会为大型展台,更深度参与到体育盛会之中,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让身处其间的各国运动员既在体育竞技中得到历练,又在丰富的中式文化意象的浸润中收获审美体验。&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启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鼓荡于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给人以安住其间、尽可自在徜徉的从容适意,这是顺应当代文化潮流走向使然。在北京冬奥会这个舞台上,世界所看到的,正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日常”。&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这份从容气象来自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来自时代不辍前行的铿锵足音和兼容并包的胸怀。这一切激荡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创造热情,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敬惜和珍视,涵养着以“国风国潮”为趋势的当代文化生活。&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作为建筑物的奥运场馆,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巧用工业遗产,到赛事结束后永续利用,体现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对这片土地上文化遗存的创造性转化、对最新技术手段的学习借鉴,以及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奥运场馆设计的现代“中国风”,其实是近年来中国建筑界从师法于外,转为注重发掘文化传统这一新走向的缩影。&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北京冬奥会“中国风”,同样是近年来“国风国潮”的自然回响。冬奥之外,文博热已持续多年。壬寅春节未至,国家博物馆春节期间的票就已一抢而空;从故宫博物院的历次特展,到新开放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常常一票难求。文博类文创产品纷纷入驻电商平台,成为“网红”。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与当代审美的结合已是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曾经知音难觅的传统民乐和中国舞,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频频出圈。&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启示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最为可亲;被一个个具体个体切身感知的文化,最能将人心相接、人情相连。个体成为媒介,将感受到的文化自发地传播出去,有如涟漪,层层延荡。&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外运动员自发的“文艺众创”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飞龙在天”的战袍、“孙大圣”的头盔、“龙腾虎跃”的护膝,不一而足。运动员本人也参与到这浓郁“中国风”的设计中。比如,一只同时集纳了大熊猫、长城与游龙等典型中国元素的头盔,就出自法国滑雪运动员之手,“希望以此传递对中国人民的问候和祝福”。媒体镜头下、个人社交平台上,运动员连同他们的专业装备,在向世界诠释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讯息。&lt;/p&gt;&lt;p
人们在北京冬奥村和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日常起居和工作,更是“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体验。运动员之家借鉴了北方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中国人对和睦团圆的追求,也与奥林匹克倡导和平、团结、友爱的精神相契合。北京冬奥会餐厅集结各国各地美食,有的外国运动员比赛间隙“转型”做起美食博主,自发传播“中国味道”;豆沙包、韭菜盒子等中国特色食品,时不时作为运动员的“零食”出镜。恰逢春节,外国运动员手书春联、身穿“虎服”拜年,深度体验“中国年”。主媒体中心中医药文化展厅内外,青蒿素、“五禽戏”、“三药三方”,同样吸引着海外来客,更有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技艺适时帮助中外运动员缓解伤痛。&lt;/p&gt;&lt;p
class="ql-block"&gt;风从东方来。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的共创共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这股“中国风”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无形的文化纽带与体育精神一起,将人们紧紧相连。&lt;/p&gt;&lt;p class="ql-block"&gt;
class="ql-block"&gt;“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盛会,奏响了“一起向未来”的华彩乐章,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和读者一起梳理总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宝贵启示。&lt;/p&gt;&lt;p class="ql-block"
在立春之日的“一片雪花”中拉开帷幕,在草长莺飞的早春时节挥手道别。随着北京冬残奥会落下帷幕,中国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各国冰雪运动员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也为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下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是发展进步的缩影。在同一个鸟巢,当《我和你》的旋律响起,雪花火炬与“梦幻五环”交相辉映,“双奥之城”的夜空中,镌刻下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非凡历程。从1908年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到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再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我们用百余年的时间,把“问号”拉成“叹号”。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追赶者,到昂首站在舞台中央,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lt;/p&gt;&lt;p
冬奥梦交汇中国梦,奥运精神辉映中国精神。从筹办到举办的6年多时间,我们向世界讲述了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中国,书写了一个个奋斗圆梦的动人故事。从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权,到如今成功举办“真正无与伦比”的冰雪盛会,我们没有辜负世界交付给中国的信任。6年多来,我们一路拼搏、跋涉、奋斗,中国追寻奥林匹克梦想的足迹,始终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相伴。&lt;/p&gt;&lt;p
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力量的勃发。“双奥之城”绘就了一幅关于拼搏与梦想的冰雪画卷。对于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冰雪运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借助冬奥会契机,推进“历史性跨越”。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打造出“最快的冰”,碳排放趋近于零;雪上赛场“智能造雪”,可节约水资源消耗约20%;“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绿电”全覆盖……北京冬奥会的生动实践,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树立了“奥运新标杆”,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坚实脚步。&lt;/p&gt;&lt;p
冬奥盛会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书写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传奇。习近平主席在复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强调:“这是中国人民的成功。中国人民是我们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力量源泉。”巴赫也表示:“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冬奥会不可能收获如此卓越的成功。”从挥洒汗水“为运动员提供最好的竞技舞台”的冬奥场馆建设者,到助力冰雪运动推广的北京延庆海陀农民滑雪队;从攻克尖端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到以专业的服务、饱满的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群体……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共同成就了奥运盛会。正如国际友人评价:“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相得益彰,表达了14亿多中国人民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共创美好未来的热切愿望。&lt;/p&gt;&lt;p
片片雪花汇成动人美景,一簇微火燃起希望之光。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这届成功的冬奥盛会证明,人类的梦想是相通的,各国人民可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相互成就。让我们团结一心、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一起向未来”!&lt;/p&gt; &lt;p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各国冰雪运动员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也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窗口。从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风驰电掣的“猎豹”摄像机;从京张线上世界首列无人驾驶的高铁,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传递火炬……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技术和设备,为“科技冬奥”写下生动注脚。&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冬奥申办成功以来,《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我们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转化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折射出我国体育科技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不凡历程。&lt;/p&gt;&lt;p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过程中,科技创新贯穿场馆建设、基础设施、智慧服务、转播技术等方方面面。在办赛方面,破解雪车雪橇赛道、场馆建造运维难题,打造绿色低碳和智慧场馆;在参赛方面,重点研发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助力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突破;在观赛方面,研发云转播平台、智能语音服务等技术,提升观众观赛体验……科技创新,成为运动员实现梦想、冬奥盛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支撑。同时,我们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与绿色办奥相结合。比如,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用薯类、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为冬奥村生产可降解餐具,等等。这铺就了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之路”。&lt;/p&gt;&lt;p
圆满完成的冰雪之约,展现了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底气,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驱动力。从采用仿生材料设计的高性能服装,到体型庞大的雪蜡车,这些令人振奋的“中国制造”,提升了冰雪装备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汇入中国制造提质升级的大潮,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国首台碳纤维雪车比国际同类产品风阻系数低8%,“水立方”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双奥场馆,国内冬奥标准的冰状雪赛道实现零的突破……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通力协作,“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实现了一次次从无到有的蝶变,一项项替代方案的优化。&lt;/p&gt;&lt;p
北京冬奥盛会已经落幕,但赛场内外科技创新产生的“溢出效应”日渐显现。冬奥盛会上的科技成果,正在成为全社会共享的冬奥硕果。面向未来,依靠科技力量推广冰雪运动、提升竞技水平的基础更加坚实,打造国际品牌、实现产业转型的条件日趋完善。加速自主创新的推广应用,将冬奥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就一定能继续为产业振兴及群众生活赋能添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自主创新永无止境,冰雪传奇再创新篇。以冬奥盛会为新的起点,挺起创新脊梁,加强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定能让冬奥成果更好为全民共享,丰富更多人的日常体育生活。&lt;/p&gt; &lt;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gt;&lt;b
当冬奥盛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遇,会激发出怎样的精彩?主火炬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微火”方式,八成以上交通用车为新能源车辆,造雪融化的雪水经净化处理后实现再利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期间,低碳、环保理念体现在一系列细节中。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也照见美丽中国亮丽的底色。&lt;/p&gt;&lt;p class="ql-block"&gt;
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20天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2017年在北京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办奥,就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2021年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绿色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从申办到筹办再到举办,一路走来,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北京冬奥盛会为奥林匹克运动树立了新的标杆,展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lt;/p&gt;&lt;p
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以“绿色脚本”筹办冬奥。在延庆赛区施工前,首先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划出“生态底线”,制定“工程避让、工程减缓、工程补偿”三大原则。大力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治理,从2015年到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已下降59%。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一项项有力举措,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lt;/p&gt;&lt;p
绿色办奥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托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时,特别强调场馆建设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置身于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办奥”有着真切的观感:“要发挥好这一项目的技术集成示范效应,加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从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到开幕式采用高科技环保微烟化焰火减少污染,再到利用智能造雪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一项项科技成果为“绿色”赋能,不仅让冬奥盛会更加低碳、环保,而且推动一系列新技术落地应用,为中国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厚了技术土壤、提供了科技支撑。&lt;/p&gt;&lt;p
绿色冬奥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之变,也撬动了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河北张家口,因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而成为冬奥会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地,当地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成为佳话。绿色低碳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在张家口崇礼区,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抓住冬奥会的有利契机,引导矿企有序退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如今,滑雪、旅游等第三产业占全区GDP的六成。绿色冬奥,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也带动、激励和推动更多地方发掘良好生态的经济价值。&lt;/p&gt;&lt;p
冬奥会筹办过程中曾发生这样的故事:一条雪道改变施工计划,只为保护一棵无法移植的水榆花楸古树。施工负责人感慨,以前修路,心中只有路;现在修路,心中得有山、有树、有草、有动物,还有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这样的改变,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北京冬奥盛会标注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起点,让我们勇毅前行、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春光正好,北京首钢工业园区重新对外开放,不少市民入园打卡,实地感受冬奥盛会的难忘氛围。赛事期间,凭借独特的场地设计和周围酷炫的工业景观,首钢滑雪大跳台及首钢园圈粉无数。从工业遗存到冬奥场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首钢园“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结合”。&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一座首钢园,见证了冬奥盛会带动城市升级的发展之变。2003年,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推动首都转型发展和环境保护,首钢做出主厂区搬迁的决定,并开始探索全面转型。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首钢园迎来发展新机遇。炼铁原料区变身北京冬奥组委驻地,精煤车间形成国家冰雪运动队训练场地“四块冰”……首钢园借助冰雪运动重焕活力。这既是奥运盛会留下的珍贵遗产,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lt;/p&gt;&lt;p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办冬奥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实现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北京冬奥盛会,从筹备办赛到成功举办的6年多时间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京礼高速、京张高铁构建一小时“生活圈”“经济圈”,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成使用;京津冀以治气、治沙、治水为重点,加强了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保护力度,成效日益显现……冰雪激情点燃发展引擎,京津冀地区正在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实践证明,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协同发展就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lt;/p&gt;&lt;p
办好冬奥盛会、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必须答好的两份答卷,缺一不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指出,冬奥筹办加速带动京张两地交通基础相连相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区域发展的双赢”。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建设冬奥社区,扩大公共活动空间,改造了运动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河北省张家口市推进5G建设,服务冬奥会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张家口市崇礼区借冬奥盛会契机,发展冰雪运动,当地每5人就有1人捧起“雪饭碗”……实践证明,区域协同发展,是办好冬奥盛会的前提和基础;办好冬奥盛会,也为区域协同发展蓄势聚力。&lt;/p&gt;&lt;p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如何以成功举办冬奥盛会为契机,写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是加快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道路、交通、电力、公共服务、文明风尚等硬软件的提升,进一步为区域协同发展夯实了基础。比如,首钢园将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专业训练、商业文化活动,助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区将推动冬奥、世园、长城联动发展,促进冰雪科技、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张家口市打造冰雪装备制造业基地,带动压雪车、造雪机、雪板、冰上用具等产业发展……冬奥盛会正在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创造并带来诸多有形或无形的收益。用活用好“奥运遗产”,发挥冬奥盛会的牵引作用,有助于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北京做到了”。推动奥运会与举办地的良性互动,北京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官员的点赞。冬奥盛会留下的丰厚遗产正在让越来越多人长期受益,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迎着冬奥盛会的东风,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区域协同发展一定能谱写更加璀璨的新篇章。&lt;/p&gt; &lt;p class="ql-block"
class="ql-block"&gt; 梦想从未散场,传奇永不落幕。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盛会的圆满成功,兑现了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美好约定,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意志和勇毅行动。&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世界会铭记这些精彩时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书写着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引导牌组成一朵巨大的“雪花”,传递着团结一致、合作共赢的美好期许;冬残奥会闭幕式上,4位视障歌手全新演绎经典歌曲《你鼓舞了我》,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观众也感动于这些温情瞬间:“欢迎来中国!”国外运动员为中国年轻志愿者的热情落泪,结下跨越山海的真挚友情;“我真为你骄傲!”同场比拼的对手为中国运动员近乎完美的表现欢呼,彰显了竞技体育的精神风貌。来自不同国家的“你”和“我”,在北京冬奥盛会的舞台上一起成为“我们”。场内与场外、中国和世界,共同唱响“一起向未来”的冰雪欢歌。&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习近平主席复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为世界播撒了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激发了人类增进团结、共克时艰、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为人类创造一个寻求和平、友谊的载体,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光荣所在;为世界搭建一座对话、交流的桥梁,这是奥林匹克盛会的价值所向。北京冬奥盛会以其精彩、非凡、卓越赢得世界瞩目和好评,见证了竞技体育的荣耀与梦想,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双奥之城”,非凡盛会。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突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彰显“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的冬奥效应……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又一次热情拥抱,是一个欣欣向荣、开放自信的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信心和动力。&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各国唯有牢记奥林匹克运动初心,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团结应对国际社会共同挑战,践行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持续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才能奏响和平、团结、进步的时代乐章,让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类。面向未来,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携手各方共创美好未来,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们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这是和平友谊的歌声,这是团结奋进的象征,这是“一起向未来”的和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顺应时代潮流,凝心聚力、携手同行,我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愿景充满向往,我们对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lt;/p&gt; &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gt;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精辟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怎样理解这“五个必由之路”?如何沿着“必由之路”继续前行?
百姓脱贫遍地常怀党泽深”——火红的春联映衬着瑞雪,2022年春节前夕,来到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临汾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家。厨房里,餐桌上是香喷喷的红烧肉、酥肉、丸子;掀开锅盖,锅里正炖着热气腾腾的羊肉;储藏室中,粮食蔬菜储备充足……向习近平总书记说起脱贫后的变化,蔡文明感叹:“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总书记的福。”一副春联、一句感慨,道出的是脱贫群众在党的带领下“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真实心声,印证的是“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的深刻道理。&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第一个重要认识便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昭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lt;/p&gt;&lt;p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需要不断破浪前进,党是自始至终的领航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还是持续向贫困宣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无论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lt;/p&gt;&lt;p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全党全国的事要办好,中央必须有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大战大考见真章。面对脱贫这个世纪难题,党中央一声令下,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一声令下,八方驰援,众志成城,我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中国之治”展现出令世界惊叹的能力和效率。实践一次次告诉我们,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lt;/p&gt;&lt;p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谋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工作,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lt;/p&gt;&lt;p
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远眺前行路,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lt;/p&gt;
2012年11月29日,北京,国家博物馆。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历史的精辟总结,也是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lt;/p&gt;&lt;p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高度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我们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lt;/p&gt;&lt;p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lt;/p&gt;&lt;p
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人民来评判。这是载入历史的伟大跨越:我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0多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逾114万亿元,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这是让世界惊叹的大国风范: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承诺以全球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lt;/p&gt;&lt;p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告诫全党:“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lt;/p&gt;&lt;p
历史上,有一个“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上下,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积极响应,援建人员和建设物资涌向内蒙古草原,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提及这段历史佳话,并要求“用好这些红色资源”。“齐心协力建包钢”,生动诠释了“团结是铁,团结是钢”,有力印证了“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lt;/p&gt;&lt;p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高度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的精神密码,清晰指明了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前进方向。&lt;/p&gt;&lt;p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团结奋斗,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战疫情、斗洪峰,化危机、应变局……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在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面前,一次次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定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勇毅身影。回首来时路,是“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让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人间奇迹。&lt;/p&gt;&lt;p
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如灯塔,指引着扬帆破浪的征程,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合力。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从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锚定既定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咬定目标、团结一心,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一起创造新的历史伟业。&lt;/p&gt;&lt;p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今天,亿万人民胼手胝足、顽强拼搏、同心共济,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lt;/p&gt;&lt;p
class="ql-block"&gt;  40多年前,当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中国女排首次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菁菁校园传遍大江南北。今天,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中华儿女满怀豪情、壮志在胸,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更加坚定一个信念——“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lt;/p&gt;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极为不易、亮点突出的成绩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高度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从“十三五”圆满收官,到“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从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到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从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实践的思想引领,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方能更好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贵州六盘水的吴明兰代表一身布依族传统服饰,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有人夸赞:“你的‘布依蓝’和北京的蓝天一样漂亮。”从一度为大气污染问题所困扰,到“蓝天经常见了”,各地空气的变化,折射的正是新发展理念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新征程上,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lt;/p&gt;
class="ql-block"&gt;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回信,向他和中国冰雪健儿取得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十年磨一剑。2012年,8岁的苏翊鸣经常随父母练习滑雪,仍处在“玩”的阶段;2022年,还差3天年满18周岁的苏翊鸣力压一众顶尖选手,勇夺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冠军。这背后,意味着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每天拼尽全力学习新动作,努力克服心理上的紧张、恐惧。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等00后运动员顽强拼搏、朝气蓬勃,从一个侧面印证着:新时代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没有强大祖国,何谈个人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体育健儿搭建了追逐梦想的舞台,也为青年一代创造了绽放青春的平台。苏翊鸣等优秀青年运动员的成长成才,就是最好的例证。&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人生因梦想而绚丽,青春因梦想而闪耀。新时代的青年为梦想打拼,不只在奥运赛场,如今各行各业的青年都在展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由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让人看到了航天人青春的样貌、蓬勃的活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喊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平视这个世界”的新一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方此之时,尤需广大青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大战大考中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坚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信念,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广大青年必能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好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回溯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奔跑吧,新时代的新青年!&lt;/p&gt; &lt;p
“双减”政策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自去年7月中央“双减”文件发布以来,一系列旨在让“双减”落实落细的举措全面推进。截至目前,校外培训机构已大幅压减,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受到遏制;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教师更加注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科学布置,致力于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新学期,新气象。持续推动“双减”落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还需学校内外同步推进,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好“加法”。&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内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双减”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对优质师资进行高效率调配;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尽可能扩大优质学校的辐射范围;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线上学习资源。惟其如此,才能为“双减”筑牢基础,发挥政策更大效应。&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做好“加法”,还需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效率、要效果。比如,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水平,打通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分层布置作业,等等。推动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的科学化、智慧化与个性化,才能让学生在校园内“吃得饱”“吃得好”。&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持续推进“双减”,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过多、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质量不高和“唯分数”倾向等问题,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办法,真正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选拔评价方式,深化招生改革,优化考试“指挥棒”,畅通和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应以评价之“尺”,引导社会从对分数、排名和升学的关注,转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兴趣特长、意志品质与实际获得的关注。&lt;/p&gt;&lt;p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着眼未来,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协同推进,方能推动“双减”更上层楼。各级教育部门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广大学校和老师快速提升本领,有关职能部门完善相关举措……真正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从深层次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我们就能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各归其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lt;/p&gt;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出深刻阐述,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lt;/p&gt;&lt;p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去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长267亿斤,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lt;/p&gt;&lt;p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应当清醒认识到,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lt;/p&gt;&lt;p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好“农田必须是良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争取早日突破种业关键技术难题。&lt;/p&gt;&lt;p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的发条,必须拧得紧而又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全面部署。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奋进新征程的步履就会更加坚实。&lt;/p&gt; &lt;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新中国诞生作了全面准备,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也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深情回顾人民政协的辉煌历程,深刻阐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并联合广泛的同盟军;必须努力争取“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必须坚持发扬人民民主。这些理论、观点,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造、发展、丰富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败,列强瓜剖豆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高度重视统一战线问题,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系统回答和解决了如何团结一切力量进行伟大斗争的问题。&lt;/p&gt;&lt;p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协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的基本方略,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等,印发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这些重大举措,指引人民政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开拓了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人民政协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事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加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为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作出了重要贡献。&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作用,积极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全国政协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全体会议期间参加共商国是活动、提出提案、提交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视察考察、调查研究等形式履行职责,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作出制度性机制性安排,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在人民政协得到充分体现。&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充分发挥人民民主重要实现形式的作用。全国政协以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重点,不断完善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远程协商会等为常态,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为日常渠道的协商议政格局,增加协商密度,丰富协商形式。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充分调动了委员履职积极性,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生命力,而且以其独特的实践形式和理论价值,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lt;/p&gt; &lt;p class="ql-block"
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指出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对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我们快速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指导作用。&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做好疫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我国疫情防控坚持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当前,我国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但疫情防控形势十分复杂。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不断增长,病毒多次变异,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内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实践已经证明,常态化疫情防控总策略、总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关键是我们要继续坚持,不动摇、不放松。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项防疫工作必须从严从实,抓细抓实。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尽锐出战,决战决胜。&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完善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升阻断疫情传播的速度和力度,就一定能维护和巩固我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有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lt;/p&gt;
3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我国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3月以来,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已波及28个省份。新一波疫情呈“点多、面广、频发”特征。据统计,今年3个多月的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去年累计确诊病例的总和,中国的疫情防控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应该看到,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但整体上仍处于可控状态;确诊人数虽然创了两年多来新高,但在世界范围内感染比例依然极低。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确信,疫情最终一定会被扑灭,各地新增感染数字一定会清零,大规模的人道灾难更不会在中国发生。&lt;/p&gt;&lt;p
这样的普遍预期,正是基于中国疫情防控总策略和总方针的成功。它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保障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事实也证明,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方面,“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防控措施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要求我们的防控措施更早、更快、更严、更实。也就是说,疫情防控这根弦需要时刻绷紧,在特殊时期需要绷得更紧,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lt;/p&gt;&lt;p
我们注意到,一些西方媒体借着这次疫情,再度掀起对中国“动态清零”的质疑声浪。国内互联网上一部分人受这种论调影响,也认为出于经济考虑,中国应像西方那样,放弃“清零”、尽早“躺平”。但他们绝口不提,西方国家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更不会提,这些国家因为“躺平”,付出了多么惨重的生命代价。如果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感染,中国人承受不起,中国医疗体系也扛不住,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将无从谈起。&lt;/p&gt;&lt;p
“动态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通过快速精准的全链条防控措施,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尽快把疫情控制住。无论从确诊、死亡的数字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都毋庸置疑。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回升,国民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可以说,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能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会逐步得到控制。&lt;/p&gt;&lt;p
事实证明,中国的抗疫路子是对的,效果也是好的。在疫情防控中,国家有整合资源的能力,政府有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老百姓有配合抗疫的意愿,这是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当然,“动态清零”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这对各地各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坚持“戴着口罩抓发展”,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既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在构筑疫情防控严密防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最大限度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活力。&lt;/p&gt;&lt;p
总之,中国疫情防控不能也不会“躺平”。当然,相关措施一直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在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版的诊疗方案,在检测、管理与治疗上进行了多处重大更新。此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好,包括继续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快研发抗病毒药物,建立更加完备的应急处置预案,等等。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lt;/p&gt; &lt;p
四战四平城、辽沈战役、土地改革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资源和广阔叙事空间。傅汝新长篇小说《一塘莲》(花城出版社出版)就取材于此,从战场、根据地、敌占区和乡土社会四个维度描写东北解放战争。小说中有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有暗流涌动的敌后斗争;有根据地的欣欣向荣,也有乡土社会的民风民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革命历史画卷。&lt;/p&gt;&lt;p
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难在将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嵌进宏阔的历史背景,难在用人物的经历、行动、所思所想折射历史的逻辑和必然。《一塘莲》在此方面另辟蹊径,不以战场上的角色为主人公,而是通过小商贩卢四的三个女儿的不同人生选择和命运轨迹,表现战时的社会和人生,表现东北解放的大历史。卢氏三姐妹在思想情感、人生选择上的差异性,造就了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在看似偶然的个人命运里呈现历史必然。&lt;/p&gt;&lt;p
老三卢云在东北民主联军高团长动员下,欣然前往部队担任文书。她为东北民主联军侦察敌情、送情报,多次遭遇敌军、土匪,历尽艰险,九死一生,逐渐成长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作者将沙岭战役、鞍海战役等辽南地区战事熔炼在卢云的故事中,以点带面反映革命历史。老二卢秋参加了当地妇女干部培训班,与田镇长结识,互生情愫。在田镇长组织下,卢秋和大家一起为部队赶制冬装、想方设法发展根据地经济,通过这些情节表现了根据地群众有力支援前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保障。爱情的甜蜜与根据地的稳定、充满朝气相得益彰,象征着根据地蓬勃的革命活力和良好的干群关系。&lt;/p&gt;&lt;p
大姐卢芳的人生经历则为小说拓展出新的故事场景和叙事维度。卢芳为报答当地乡绅方七爷对自己一家的帮助,嫁给了方七爷,但封建家族的算计构陷让她厌倦。她逃离了深宅大院,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潜入沈阳城收集传递情报,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循着卢芳的足迹,小说打开了方七爷所代表的乡土社会和作为敌占区的沈阳城这两个叙事空间。方七爷仗义慷慨、交游甚广,为解救被土匪绑架的卢云,他只身前往土匪巢穴谈判;为救狱中的高团长,他与人共谋劫狱。通过这一人物,小说有了民间传奇色彩,拓宽了革命历史叙事的书写半径。相较于对乡土社会的充分描写,小说对敌占区沈阳城相关情节的叙述略显仓促,敌占区情报工作的惊心动魄还可以有更多表现。&lt;/p&gt;&lt;p
正如《一塘莲》所书写的,解放战争东北战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的对手除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对人民群众安全造成威胁的土匪。作者不仅描写了打击土匪的故事,还审慎地对土匪群体进行区分:有的恶贯满盈、罪孽深重,有的怀有一定的家国情怀,有被改造的潜质。小说中不仅有对土匪的清剿,还有对土匪的感召与教育、动员与团结,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呈现。&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国共两党在东北的斗争不只是军事上的对抗,还是主义之争与民心之争。这是小说在主题开掘上可以继续深化的地方。在书写根据地建设生活的章节里,可以通过描写土改运动和基层干部对群众的帮助、教育、引领和动员,对比呈现国共两党的理念、作风以及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反映影响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给读者更深的历史教益。&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乏经典佳作。在新时代怎样跳出经典化后的模式化困局,是这一题材创作的重要课题。《一塘莲》以革命历史与乡土世情结合的创作手法让人眼前一亮,由卢氏三姐妹展开的故事丰富而不冗余,人物众多又各具特点,读来不失新意,体现了创作者对这一课题的积极探索。&lt;/p&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2冬奥会作文怎么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