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中第七至第九章哪个人物的英勇行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的教育》部分情节概括(带★号为重点情节)1、我们的老师

配巴尼先生叫我们默写,他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问他有没有发热。

一个学生乘着先生没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

默写完了先生教育我们要用功,要规矩。

放学后,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请求饶恕,先生原谅了他。

一个叫罗伯蒂的学生,上学时在街上看见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

此时,有一辆马车向他驶来,于是罗伯蒂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

不料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

大家都称赞罗伯蒂是个勇敢的孩子。

有一个来自卡拉布里亚的意大利男孩来到安利柯的班级里。

老师告诉同学们不管在哪所学校,同学们都应该亲如一家,不应该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就歧视他。

因此,在班长德罗西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赠送礼物个那位新生并和谐相处。

一天,班级里的三四个小孩正在取笑家庭贫穷有残疾的同学科罗西。

科罗西大怒,将墨水瓶向弗朗蒂掷去,却打着了老师。

卡罗纳怕科罗西受罚便替他顶罪。

但最后科罗西承认了错误,老师批评教育了那些欺负科罗西的同学。

安利柯由此看出卡罗纳的美好品德。

母亲带安利柯去看望报纸上记载的穷妇人。

在她住的阁楼里,安利柯发现原来她是残臂穷困的科罗西的母亲。

阁楼里的物品简陋,科罗西连读书的灯也没有但仍然刻苦读书。

母亲由此教育安利柯要像科罗西一样刻苦用功。

6、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法班子,饱受困苦。

又辗转法国、西班牙,后来逃出来,得到意大利领事馆的帮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给了他一些铜币,少年起初很高兴,后来他听到那些人辱骂他的祖国,他毫不犹豫地将钱砸还给他们,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一个清扫烟筒的孩子因为不小心弄丢了自己挣来的三十个铜币,因害怕主人而哭泣。

几个三年级女生知道后,号召大家募捐,结果许多人都掏出钱赠给孩子,没带钱的女孩便送给孩子一些鲜花。

孩子高兴地擦干了眼泪。

万灵节—一个祭祀所有死者的日子。

在这一天,安利柯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他,告诉他应该向所有的死者寄托哀思,特别是那些所有为少年儿童死去的人。

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在与烧炭工的儿子倍梯争执时,气急败坏的辱骂了倍梯的父亲,绅士知道后,逼着儿子向烧炭工和他的儿子道歉,又要求老师将他们安排坐在一起,绅士与烧炭工亲切握手,诺比斯和倍梯友好拥抱,老师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

我在散步时遇到科列帝。

他正忙着搬运木柴,还一边复习功课。

随后,我跟着他到他家做客。

科列帝到家后还是忙个不停,做作业、卖木柴、为妈妈煮咖啡、照顾妈妈。

当货车来了,他又忙着搬木柴。

我很羡慕科列帝的幸福—既学习,又劳动,为父母担忧。

驼背的纳利,身体小而弱,经常被人捉弄。

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常保持沉默独自哭泣。

有一次,弗朗蒂欺负他,卡罗纳把弗朗蒂打得狼狈不堪,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纳利,卡罗纳成了他的保护人。

纳利的母亲很感激卡罗纳,并将项链送给卡罗纳。

他开朗活泼,待什么人都和气总是毫不在乎地把所有的东西送给别人,像个大方的绅士。

我嫉妒他,但后来与他形影不离。

当我看到他抄写每月故事感动得哭了的时候,我由衷的敬佩他。

13、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1859年,伦巴第解放战争期间,一小队意大利骑兵,在树林中一家农舍门口,看见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少年。

带队军官问少年能否替他望望前面有没有敌兵。

少年不用报酬,很快爬上树顶为军官报告侦察到的敌情,敌人发现了他便开了枪,少年不顾危险,继续侦察敌情,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少年微笑着死去。

人们敬佩他并以军礼安葬了他。

安利柯的母亲看到安利柯在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的走过后,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应设身处地为穷人着想,并告诉他穷人受施舍后的祝福会给自己快乐和健康,告戒安利柯要关爱穷人。

放学时一群孩子在街上扔雪球,不幸砸伤了一个老人的眼睛,小孩们立刻逃散了。

在围观的人群中,卡罗纳鼓励卡罗菲认错,但他因为害怕而不敢,人们从他慌乱的样子中了解到真相,想打他。

卡罗菲吓得哭着向老人道歉,有人要他跪着认错,老人原谅了他。

16、少年笔耕(叙利636fe9303236奥替父抄签条)(每月故事)

叙利奥家生活清苦,父亲只好利用业余时间替人抄写签条。

叙利奥想为父亲分担,等父亲休息后起来替父亲抄写。

由于睡眠不足,叙利奥白叙利奥天经常打盹,父亲因而误解他,但叙利奥为了家庭咬牙坚持着。

最后,父亲知道真相,请求叙利奥原谅,也更爱叙利奥了。

斯达尔迪十分勤奋,尽管大家说他木头木脑,但他锲而不舍耕耘,从一开始连算术一窍不通作文错误百出到算术会解作文会写,甚至还得了奖。

老师表扬他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依旧全神贯注,刻苦努力。

他的父亲因此十分高兴。

18、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我军遇到敌军的疯狂反扑,只好躲进那所房屋里。

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驻扎在远处草地的部队。

这位少年鼓手义无返顾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料,他被敌人的子弹射中。

但是他一点也不畏惧,向目标一瘸一拐地快速前进。

最后,他终于到达了目标,完成了任务,使这一战役得到了胜利。

而他,却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价。

一番讲话后督学将二等奖授予班上最勤奋的学生波列科西,波列科西非常感动。

督学将他获奖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亲,平时虐待孩子的父亲深受触动,忍不住紧紧抱住儿子。

20、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

一个少年受母亲嘱咐到医院照顾离家一年后刚回国就生病住院的爸爸。

少年看到病重无法说话的父亲非常伤心,尽管医院里发生的凄惨景象让他心惊,但他仍然精心照顾着父亲。

后来,他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来他认错了人。

爸爸要少年和他一起回家,但少年坚持留下来照顾错人的“父亲”,直到他死去。

21、血溅罗马涅(每月故事)

在一个下雨的晚上,菲鲁其奥刚从外面鬼混回来,而他的外婆由于瘫痪不得不在摇椅等他回来。

当菲鲁其奥被外婆用真情感动,想向外婆认错时,突然,他家闯进了两个歹徒,当其中一个歹徒被菲鲁其奥的外婆认出后,歹徒就要用刀残忍伤害她,菲鲁其奥就用身体挡住刀,不幸遇难,但他最终得到外婆的谅解。

22、公民英勇行为(义士的行为)(每月故事)

老师带大家到市政府大楼参加一个少年皮诺特的颁奖仪式。

市长向大家讲述了少年的故事,原来少年以顽强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决心勇救落水儿童。

市长高度赞扬了少年,并亲自将公民荣誉奖章挂在少年胸前。

获救男孩向少年致谢,人们也拍手向少年致敬。

23、马尔科万里寻母记(每月故事)

为了摆脱贫困,两年前马尔科的母亲远到阿根廷当佣人。

因为音信全无,少年马尔科便坚持独自到美洲去找母亲。

经二十七天艰苦航行,到了阿根廷首都,他满以为可以很快见到母亲,却被告知堂伯死了,无法知道母亲的住址。

几经周折得知母亲随主人搬到科尔多瓦,当他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和一天的火车到科尔多瓦时,又被告知母亲在图库曼,历尽千辛万苦到图库曼并找到母亲时,母亲因为思念亲人而不肯动手术已经奄奄一息,马尔科的到来给了母亲精神支持,最终救活了母亲。

24、客船失事(灾难)(每月故事)

几年前,意大利少年马里奥随客船从英国出发,一个意大利水手领着一个小女孩朱列塔前来与他做伴。

客船不幸遇上暴风雨,开始下沉。

最后一个救生船只剩下一个位置,船长要与船同生死,女人们晕倒无法跳上救生船。

片刻思索之后,少年将少女扔进海里,少女得救了,少年却随着船永远沉了下去。

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是一部儿童小说,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记叙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性的纯洁与善良,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读者阅毕全书,令人感情激荡。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

给家长的一封信,短一点,快。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

你们为了我的健康成长,辛苦了

为我的衣食住行你们付出了很多,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你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我最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我走过的十一个春秋,你们都在为我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汗水换来我的快乐,用自己的衰老托起我的成长。

如果问我世上什么让我最感动,除了真情,还是真情,你们对我的爱使我在快乐中长大了,在你们希望浸润的目光中,我长大了,更加懂得人间这一份深深的、浓浓的骨肉亲情。

每当回想小时候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心中就会油然生出一丝甜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有在家里,才能体会那一份温馨;只有在家里,才能品尝那一丝甜蜜、一丝温暖。

每天晚上,我做作业,爸爸看报,妈妈干家务。

每一顿饭,一家人团团圆圆,从餐桌上飘出的笑声撒满乾坤。

早晨,吃完热气腾腾的早饭,爸妈上班,我上学,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为有这样一个家感到十分开心、十分快乐。

在家里,爸妈和我都能关心他人,因此制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平时,我们都要完成各自的学业和工作;周末,我们一起看电视、玩电脑、打羽毛球,生活充实愉快;我爱我家,快乐甜蜜的家。

每当我取得成功时,我都会为此感到兴奋、喜悦,但是,如果没有你们的辛勤灌溉,哪来花朵的迎风怒放

我要把所有的优异成绩送给你们,回报你们为我的付出。

当最后一片树叶飘落时,它不会忘记哺育过它的树根;当最后一只雏鹰飞出巢穴后,它心中仍然刻着家乡和父母;当最后一只卵孵出的小鱼游进江河时,它不会忘记小河湾里带大它的母亲…只要有生命,就会有亲情。

世界上最深的海不会有父母的爱深,宇宙中最高的天不会有子女的情高

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亲子之情会超越一切,战胜一切,愿世上充满这一份真诚的爱

一封给父母的家书,800字左右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

女儿有好多年没有给爸爸妈妈写过信了,由于这十多年里通讯方式的改变和自己的慵懒,渐渐没有了写家信的习惯,一般都是简单打个电话,向父母问候几句就了事啦,忙的时候连电话也忘记打。

那天看电视,是洛桑演的小品《一封家书》,洛桑声情并茂演唱的《一封家书》再次打动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北京挺好的,…”这熟悉的旋律让我的思绪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听着这首歌,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从抽屉里拿出了珍藏近十年的爸爸写给我的亲笔信,读着字字句句渗透着父母对女儿的牵挂和关爱,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好久没有以这种方式和您们聊天了,感觉怪怪的,实质却很真实.其实每天我都回家,家里的事情我也很清楚.但还是决定写这封信,想和您们说说我想对您们说的心里话!爸爸、妈妈,我感谢您们养育了我,这份恩情是我一辈子还不清也还不了的.我不会忘了生活中您们对我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儿时的我跌倒时是妈妈扶我起来;叫宝贝别哭;还记得,在我无措彷徨时爸爸为我指明前方的路;还记得,睡觉时妈妈为我盖的被子;还记得,哭泣的时候爸爸告诫我要坚强…有太多的太多,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如今我长大了,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挺辛苦,但我不会怨天不会怨地,更不会怨恨您们。

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我也深深的知道,为了我,您们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世界上有一组最美丽的词语,那,就是母亲;世界上有一种最博大的爱,那,就是母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请允许我以一个孩子的身份来这里倾诉,来背诵这首我们都很熟悉的诗歌。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以一个孩子的身份,用一个诗人多情的文字,写出了他心里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

我知道,母亲是辛苦的,是的,母亲上了一天班,也累了一天了,还要为我劳累奔波,回家后,还要为我煮饭、烧菜,未曾休息过,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那种感受无人能体会的到。

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此时,我深切地体会到:有一种关心叫幸福,它会在你心中久久荡漾;有一种关心叫幸福,它会使你消除所有烦恼;有一种关心叫幸福,它会使你感到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

而我与我的父母,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相互之间的关心,才能体会到彼此的感受!有一种关心叫幸福,它不用语言,只能用心去体会.

今天在这里,我同样要把这首诗送给我的母亲。

我要感谢你,我的母亲,是你给了我生命,让我痛快地享受生命的盛宴;是你给了我智慧,让我在艰难的人生路上不断向前。

亲爱的同学和朋友,让我们少玩一点游戏,少一点花前月下,让我们为我们伟大的母亲,送上一束美丽的康乃馨,送上我们一颗一辈子感恩的心。

很多个冬日的黄昏,风声四下里出没,头顶上的天空流云疾走,风把黄昏吹得无限漫长,您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给依偎在旁边的我讲着您曾经的故事,黄昏的光蕴照在您的身上,我突然发现几根泛着黄光的白发,而且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是的,要说的太多太多,但是很多时候,面对父母时却无从开口,那么,文字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让父母知道我们已经长大而感到欣慰,让父母感受我们对他们的孝顺而感到温馨,常回家看看,父母就会感到我们陪伴他们左右而感到幸福和满足!由于有很多的话要说,电话里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所以只好写一封长信了。

这是我积攒了几年的话,虽然每次回家都很想与你们倾心长谈,但顾及面子,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您不计较自己的付出,却在乎我的拥有。

您不计较我对您的忽略,默默的为我做着一切。

您不计较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却为我的每一滴成长而惊喜。

您不怕风吹雨打,不求任何代价…

春夏秋冬,季节在轮回,您的爱不变,孩子此刻多么想回到您的身旁,在您的耳畔轻轻的说声:“妈妈,您辛苦了!花开时节,空气中携来淡淡清香,想托微风送一缕给故土的母亲,祝母亲节日快乐!大家知道我们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是什么吗?对了,那就是“母亲”!那最美好的呼喊呢?就是“妈妈”。

今年的母亲节又到了,不再年少的我,也开始在意这个节日。

当我敲着键盘写下母亲节的主题时,不知道此时此刻,妈妈,您现在在做些什么?真的很想依偎在您身边,感谢您给我一个别人都说聪明的脑袋,感谢您让我的思想不会停滞,感谢您让我面对竞争的社会不丧失自我,感谢您让我不会太浮躁,不会太虚荣。

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母爱的存在,使生命更加精彩。

童年的时候,对妈妈只是一种依赖,少年的时候,对妈妈也许只是一种了解,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的时候,对母爱才有深深的理解和爱戴。

而今岁月带走了您当年青春的风采靓丽,脸上有了皱纹的痕迹,白发也悄

写一封信400字(以美丽巫山我的家乡为主题)

是谁似轻燕捎来春的气息

是您,满载一身清辉的您

是谁在荆棘的荒野里开垦

是您,一直笔耕不辍的您

是谁像柔风细柳,抚慰一颗颗懵懂的心

您有如海广阔的胸怀,您有天下父母的博爱,您有世界最珍贵的财富—知识。

或许您就是智慧的化身,是文化的使者,满怀高度的责任与贡献,降临人世来传播文化的精髓,输送思想的养料。

曾记得在月光皎洁的夜晚,漫步您的窗前,屋内是您那徘徊的身影。

您苦苦地思索着,只为一个个难题。

那整齐的书桌上是盏困倦的灯,发出吱吱的微响。

风儿不经意翻开您的教案,映在窗上是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这就是您在教学路上留下的印记;这就是您在挥划未来蓝图的神圣的每一笔;这就是您在无私奉献的铁据

漫漫的求学路,每一次都记载着您给予的感动;曲折的人生路,每一步都有您真心的叮咛和呵护。

您用知识的全部浇灌一颗颗含苞待放的心,您用毕生的爱,温暖一颗颗曾经冷落寂寞的心;您用天下最美的语言,将一个个心结打开,您用美丽的彩虹横跨我们彼此的心田。

在您的帮助下,一颗颗童心日益成熟,仰天长望,有着腾飞的欲望;临渊俯鱼,有着遨游的梦想。

您给予我们奋斗前进的动力,您的谆谆教诲,您的知识精髓在我们内心深处筑起财富的雕塑。

您就是如此伟大,您培育了一个个精英,时代俊杰。

您用自任的渺小塑造伟大,您用自觉的平凡点缀美丽;您用弯曲的脊背创造神话。

流水匆匆,秋风吹落您年轻的容颜;岁月无情,夏月晒弯您健朗的脊背;冬雪皎皎,覆盖了您那黑发。

但您“教书育人”的精神依旧抖擞焕发,不减当年。

斗转星移,世道万变;但不变的是那份闪着金光的师生情,那颗饱含复杂感情的感恩之心。

那是恩,是教育之恩,是启蒙之恩,是滴水当以涌泉相报的师恩。

它是情,是师生之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之以肌肤,但传之以智慧”的“父母情”。

这是一份经得起时间考验,承受得住空间局限的恩情。

即使在黑夜,也永远忘不了在黑夜中摸索的手;即使是在人生腾达、立群峰以俯瞰天下的神圣时刻,也忘不了您在落泪时送来的片片春语;即使在为学业不顺而苦恼之日,也忘不了您那希冀的目光、鼓励的微笑。

您的每一次问候,每一次帮助,每一次关怀,都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即使是暴雨来袭,即使是黄沙卷起,也带不走那颗感恩的心,那份真诚的、肃穆的敬意

老师您是否看到那摇上树梢的月儿,它带着我的一片感恩之心和我最真挚的祝福:愿您天天有鲜花相伴,夜夜有星辰共随,也愿您在人生的大道上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

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五陵少年》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

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

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

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

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

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

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

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

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

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

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

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

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

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

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

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

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

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

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

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

《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

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

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

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

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

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

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

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

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

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

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

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

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

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

《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

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

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

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

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

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

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

“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

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

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

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

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

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

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

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

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写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的作文150字

远方的朋友,虽然我们远隔千里,素不相识。

但我今天用一颗真诚的心,与你交朋友。

你可能不认我吧,我叫程诺,因为我爸爸姓程,诺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后信守诺言。

我今年12岁,头上总是扎一根马尾辫,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我瘦瘦的,瓜子形的小脸蛋,甜甜的微笑,露出了整齐的小白牙,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我爱好很广泛喜欢舞蹈,画画,玩电脑,下下棋等等,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我的家乡-丽水,它位于浙江南部,瓯江之畔。

这里括苍逶迤,山清水秀,云雾缥渺,洞天福地,民俗古朴,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做客,如果你来到丽水,我一定请你品尝惠明茶,惠明茶是我们丽水的特产。

惠明茶不但在国内有名,而且全世界也很有名。

惠明茶味道清爽甘甜,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你来了我一定邀请你品位惠明茶。

朋友你的家乡一定也非常美吧

给你介绍完了家乡,我向你介绍我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是莲都外国语学校,这里有崭新的教学楼,360米的塑胶跑道,操场中间有绿茵茵的草坪。

每当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就飞快的跑到操场做游戏。

我们还有室外游泳池,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学校还有两幢学生公寓,夏天的时候有凉爽的空调伴我入睡,我们还有生活老师呢。

她们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关心我们。

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我们的学校很不错吧

你们那里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吗

让我们成为真诚的朋友。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505班五年级:xx

古代陈硕贞都受了什么刑

受裸刑而死,隋末巾帼女杰陈硕贞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众起义,自封为“文佳皇帝”。

陈硕真是当地百姓的崇拜对象。

后来起义失败了,陈硕贞被俘。

在遭处死的时候,唐军为了破坏其在百姓心目中的极高威望,行刑时剥光了陈硕真的衣裤,使她一丝不挂地跪在秋风之中,以供广大围观者对女性胴体的欣赏,这对于任何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随之,刽子手又当众对她实施凌辱,然后,割去其双乳,想以此来摧毁其意志,但是,陈硕贞对于刽子手的种种暴行却毫无畏惧,挺直了自己赤裸而坚强的身躯,欣然的向死亡走去。

裸刑是中国古代史上针对女性,把女犯的衣服剥光后处刑,是统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罚,除了贬低其身份之外还额外起了一个羞辱的作用。

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中国人便开始以裸体为耻了,裸刑处决在夺去犯人生命的同时也在贬低他的身份,侮辱他的人格,尤其是把女犯的衣服剥光后处刑。

中国妇女的地位一向低微,犯下死罪的女人更为世人所不齿,因此将她们裸身处决不但不会认为有伤风化,反而往往为官方和民间所接受。

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在刑法中明令禁止“裸形处决”,可惜传统的力量总是可怕的,这条尊重人权的法规在孝文帝死后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之后历代王朝仍然使用去衣裸刑。

虽然“裸形处决”对妇女来说也是难堪之辱,但毕竟可以“一死了之”,但统治者还有更卑劣的手段—杖刑,杖刑不是死刑(也有活活打死的情况),妇女还不得不继续忍受来自周围的冷眼和嘲笑,这对她们的伤害甚至比凌迟所造成的痛楚还要深。

无赖子弟终日围观,抚摸挑逗,嬉笑取乐。

妇女羞辱难耐,有的当场碰死。

陈硕真(620年—653年),一作陈硕贞,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人。

唐代浙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

永徽四年(653年),浙江一带农民不堪官吏贪求及豪强逼掠,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县的覆船山六甲四十八党(今白际山脉主峰搁船尖云心寺)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章叔胤为仆射。

随即遣叔胤率众趁夜袭占桐庐(今浙江桐庐西),自引兵2000攻克睦州、于潜(今临安西),攻歙州(今安徽歙县)不克;其将童文宝领兵4000攻婺州(今浙江金华),为官军所阻。

时唐廷命扬州刺史房仁裕发兵南攻,婺州刺史崔义玄等率兵北进,义军在下淮戍(今桐庐东北)与崔义玄部遭遇,大溃,被杀数千人,退至睦州境,又有万人相继投降官军。

十一月,房、崔两部会合,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陈硕真等被俘杀。

传说,陈硕真与后来当了武周皇帝的武则天还有一段情和怨。

那是在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三月的一天。

天高气爽,春和景明,京都长安城里的一班纨绔子弟来到了城西十五里的名胜古迹感业寺踏青。

这班人见到了寺中一位漂亮的小尼姑,便垂涎三尺,上前调戏。

小尼姑的哭喊声被寺中的慧觉尼姑听到了,见这班人对小尼姑欲行非礼,不由“恶从心头起,恨向胆边生”,猛喝一声:“大胆狂徒,佛头净地,休得无礼

棍随声出,一个骑马蹲裆式,手中柴棍便向这班泼皮横扫过去,“哗”的一声,就撩倒了十几个,余者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慧觉厉声斥责道:“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作此丑行,猪狗不如,下次胆敢再犯,姑奶奶决不轻饶,还不快滚

这班纨绔辫子如逢赦令,纷纷抱头鼠窜。

这被解救的小尼姑原来就是被唐太宗李世民临幸过的武则天武才人,她是遵从太宗遗命,在永徽元年(650年)正月来到这皇家尼庵削发为尼的。

慧觉尼姑就是陈硕真,唐贞观年间才十五岁的她就得到异人传授,学会了兵法和武艺。

十九岁那年,为了解救同乡一个打抱不平杀了狗财主的后生章叔胤而受到官府的通缉。

于是她女扮男装,只身前往在扬州城里开木材行的舅父处避难。

陈硕真饥餐露宿,受了千辛万苦,步行到杨州,一打听,才知道舅父的木材行已被知府的妻弟强行霸占了,舅父已在三年前携家北上,到京都长安城里谋生去了。

陈硕真风尘仆仆,整装北上,一个月后,经多方打听,才打到了这位曾在家乡办过义学、乐善好施、阔别多年的亲人。

舅父见外甥女长得英俊高大、一付男儿模样,且又雄才大略、武艺超群,心中大喜,主张陈硕真隐姓埋名,到皇家尼庵感业寺以带发修行掩护,积极进行农民大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舅父交游广、熟人多、阅历深,自愿为外甥女南下北上,联络四方豪杰、结识各路英雄,成了农民义军的无名英雄。

武则天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博学多才;陈硕真武功绝伦,又富有正义感;俩人心意相投。

武则天受欺凌被解救的事发生后,俩人更加亲密无间,背着人以姐妹相称。

这年冬天,武则天的光头上已长出披肩青丝。

一天,高宗皇帝李治派大内总管到感业寺宣召,迎她回宫。

临行前夕,姐妹俩作了彻夜长谈,她们从佛门谈到农事,从国家前途谈到个人抱负。

晨曦初露,迎接昭仪的车驾来到了感业寺,登辇前,姐妹俩千叮咛万嘱咐,依依惜别。

陈硕真对武则天细语曰:“两年后东南有战事,即姐所为也,望妹不以姐为不忠,给予赞助。

武则天略作沉思,微微含首,姐妹洒泪而别。

后来感业寺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个是后来被陈硕真拜为仆射的章叔胤,另一位是日后被封为大将军的童义宝,他们向陈硕真详细地报告了三年来为起义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请陈硕真立即南下,领导起义。

陈硕真让他俩先行出发,她自己对京城的内线工作作了布置,便于春节前赶到了田庄里。

陈硕真率众数万,在田庄里举行起义。

就在陈硕真全力抗击扬州刺史房仁裕和鹜州(金华)刺史崔义玄的联合进攻时,曾派潜伏在京城“内线”通过“关系”为武昭仪送去一封信

然而,“胸怀大志,别有所图”的武则天却置之不理。

后来起义失败,陈硕真在睦州受刑前责怪武则天“义妹不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硕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裸刑

《白雀(二)》主要讲的是白雀离开蒋一轮后,蒋一轮的心情和脾气越来越坏,经常批评同学。

当班上有一个叫戚小罐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还不停的听他的话时,蒋一轮把戚小罐推到了教室外面,凑巧的是戚小罐正好犯病,蒋一轮引来了大麻烦,只好藏在了细马家。

白雀悄悄地托桑桑安慰鼓励蒋一轮,积极寻找能够帮助蒋一轮的证据,说明白雀还在喜欢蒋一轮。

可是白雀还得和谷苇结婚,在去城里买东西的时候,谷苇的表现让白雀和他的父亲很不满意。

白雀又托桑桑给蒋一轮带信,没想到信送到的时候,正遇上蒋一轮结婚。

之后桑桑又在他们两个人之见传信,虽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对。

没想到信被蒋师母发现,师母生了重病,蒋一轮天天照顾她,终日守在师母身边。

白雀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离开油麻地去了江南。

蒋一轮和白雀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

我觉得蒋一轮应该珍惜生活,既然不能和白雀一起生活,就应该珍惜师母,抓住现在拥有的幸福

家乡的印记书信1000字

我的心中有一只船,在江面的薄雾中航行。

迷蒙的江,江岸层层叠叠的灯光,那片光影只属于我的故乡

雾里看花,花未央,人未老。

重庆的冬,雾弥漫,升入天空,织结成锦,覆在云端,笼罩天际。

邻居总是早早起来,走进薄雾去看那几株梅。

一次和他一起去,昨夜的水汽凝结落满花瓣,金黄的花瓣勾勒出风情,淡淡的花香沁满心田。

“还是那么美”他喃喃道,希翼的目光看向远方,“错落有致的屋,低矮狭小的室,短短一方青石板路…”他迷茫地看向四周,高高的一幢幢房子黑压压的令人喘不过气来,“还有什么是留存的呢?他低下头,目光凝视着那几株梅,“重庆的雾还是小时候的感觉,不浓,不淡。

邻居看了看手表,慢慢向远方走去,雾也随着他的脚步渐渐散去,一缕阳光恰到好处地洒下来,装点着花瓣,金灿灿的,但,清晨雾里看花,看尽满园花,冬风未来打扰,花未央,人未老…如此,正好!古城,何谓古城?古城的印记,我们还能寻到几样?那抹笼罩在重庆人心底的雾似乎从未散去吧…又是个清晨,薄雾聚散,散入春风满渝州,那抹雾,似乎又散了…

江边待夜,夜无眠,景依然。

幸能在江边过夜,璀璨的星光点亮了重庆的夜,点点的光渲染了半边天,高低的桥蜿蜒其间,紧密接连的楼包裹其里,轻轨车辆穿行其间,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淡然…可刚考完试的我却是那么厌恶,听着歌,打发时间。

脚边的风吹拂着躁动的心灵,天上的星安慰着地上的人,困意袭来,倔强地打着哈欠,说着不困,蝉鸣伴随,静静的天幕,潺潺的江水,闹闹的城市环绕,仿佛是个奇迹。

我渐渐平静下来,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但真的,慢慢进入梦乡。

现在回想,或许真是那抹景抚慰了我,江边待夜,夜无眠,景依然…

或许对故乡的定义就是这样:一个不必言说的奇迹,那抹应在心底,专属于故乡的景才是真正的奇迹。

纵使前方的路有多么宽敞,家乡门前的石板路才是心灵的归属。

久了,该回家看看,那江上的行船,是要载着故乡人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聂将军和有小女孩什么关系

将军是聂荣臻元帅,日本小姑娘是美穗子

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妇女来到了中国,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

这名妇女叫美穗子,那并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国来。

说起她与中国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她与一位中国将领之间的传奇往事。

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时隔40年后的再次见面,一部名为《美穗子探亲》的电影记录了当时的一切。

近日,央视《重访》栏目专访了美穗子老人,讲述了战争岁月中一个跨越了国界和种族的爱的故事。

2005年8月24日,《美穗子探亲》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来到中国,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聂荣臻收养的日本孤女。

美穗子女士已经69岁,这是她第6次“回家”探亲。

与26年前相比,岁月在她的脸上已经悄然留下印记,中国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没有变的是,中国朋友们一如既往的热情。

这都是因为这个日本妇女儿时和中国的一段情缘。

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也就是正太铁路上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横贯太行山脉的一条交通要道。

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

曾经是华北交通公司职员的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为助理被派遣到井陉煤矿车站,负责运输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

战役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总破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

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

在激烈的战火中,井陉煤矿变成了一片火海。

在火海中,八路军战士救出了2个日本小女孩,4岁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岁的妹妹。

面对2个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向军区司令部打电话

当时接电话的是一个参谋,因为这个事情比较特殊,他便向聂帅报告。

聂帅说叫他们赶紧送来,对俘虏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还宽待呢,2个日本小女孩是无辜的。

后来战士很快从前线把2个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个小姑娘成为聂帅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顾。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2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

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

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激烈战火中的小插曲”回忆了这段往事。

在战火异常激烈的前线阵地,这2个孩子应该怎么办

日本人经常到晋察冀地区扫荡,结果难以预料。

如果这2个日本小姑娘留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对将来她们大了以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现在虽然她们的父母已经去世,但是她应该还有亲戚。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聂帅决定将她们送交给日方。

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当时照了3张照片。

一张是聂帅牵着只有4岁的美穗子,一张是美穗子坐在箩筐里面吃梨,一张是老乡挑着她们两个回去。

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在这个懵懂的年龄,美穗子并不知道幼年时的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会对她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但是40年后,正是那张合影改变了她的生活。

在聂帅的安排下,没过几天2个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庄。

战士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聂帅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还往筐里堆了许多梨子。

美穗子姐妹转交日军后,被送到了石家庄的石门医院。

不满周岁的妹妹因伤势严重不幸死去。

美穗子本人于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带回日本,此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

随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还有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一封信

信中这样写道:“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

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

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时间飞逝,战火连天的峰峰岁月已经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远去。

转眼到了1980年的4月,总政华南的副主任带着姚远方同志,一起来采访聂帅。

那时全军开政治工作会议,他们来请示聂帅关于政治工作方面有什么指示,这样谈完了以后,姚远方同志拿出了那3张照片,问聂帅还记不记得这个事情。

照片唤起了聂帅40年前的回忆。

很快,姚远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1980年5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通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报纸也都刊载了这篇文章和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报道也引起了日本新闻媒体的关注。

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最先把文章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发到日本。

5月29日,曰本《读卖新闻》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这篇文章和照片,题目就是《兴子姐妹,你们在哪里

聂将军40年后,呼唤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国报纸发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的第6天,文章中说的叫“兴子”的日本小姑娘终于找到了。

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并不叫兴子,而是叫美穗子。

聂荣臻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说到:“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

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

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

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

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读卖新闻》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兴子》,旁边还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

当时的美穗子已经44岁了,住在日本宫崎县,已经有了3个女儿。

她和她的丈夫开了一家五金店,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当美穗子远在日本看见了报纸上的这篇报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兴子”,而且当时她还和丈夫一起议论说别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经历。

当美穗子知道报纸上的“兴子”就是自己的时候,她吃惊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贯耳这个词来形容。

当晚,美穗子激动地给救命恩人聂帅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想到中国访问的愿望。

这封信被次日返回东京的《读卖新闻》的记者带回,急速转给北京的聂帅。

1980年6月24日,中国驻日使馆得到了邀请美德子访华的正式请帖,出发的具体日期是7月10日,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岁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国民航的班机从长崎到达北京。

欢迎他们的是大批的新闻记者以及照明灯、照相机的闪光灯。

在人群的簇拥下,美穗子来到了机场贵宾室,见到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

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对美穗未来说,此次中国之行她最大愿望就是见到聂帅,当面向他感谢救命之恩。

这次见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

见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感谢聂帅才好。

第二天见到聂帅,美穗子觉得与在照片上所看到的严肃形象完全不同。

聂帅身材高大,却非常温和,不由得使美穗子产生了错觉,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当时目睹了两个人见面的场面,原聂帅的秘书回忆:“当时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动,看到了聂帅以后,拉过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额头触在聂帅手上,这是最高的礼节。

美穗子泣不成声,说聂帅是自己的再生父母。

与聂帅见面后,7月16日,美穗子一家来到了石家庄和井陉煤矿火车站。

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车站的位置和父亲曾经办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样,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动。

离开了石家庄,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7月23日美穗子结束了这次中国之行,从上海返回日本。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从此做着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

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后2次随日本友好代表团访华。

这此后的2002年、2003年美穗子又2次来到中国。

美穗子和中国姐姐聂力见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

1998年,聂力率全国妇联、妇女代表团到日本,顺道去看望美穗子。

这也是聂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里,为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聂帅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来。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岁月匆匆,容颜改变,然而不变的是纯朴的心灵,感激的心情。

在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美穗子就来到了中日友协。

在会见厅里美穗子与中国姐姐聂力时隔3年后再次见面。

这一次见面,聂力送给美穗子的礼物是聂力夫妇亲笔书写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书法作品。

聂力还专门比着她的身材为她挑了一件墨绿色、下摆有红黄条纹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会上,美穗子与一直研究和宣传聂帅救孤的来住新平先生一起登台发言。

他们因为此事相识,并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协会都城支部。

在大会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来住新平共同回忆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来他们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讲话先后被6次掌声淹没。

“将军救孤女”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一位老人的出现,又让这传奇的往事多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美穗子这一次来到中国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笑见另一个曾经救过她的恩人一一杨仲山老先生。

在美德子第6次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时,见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军战士,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仲山老人。

老人回忆说,1940年8月21日早上5点钟,当时还是一名年轻战士的杨仲山,将美穗子抱出火海,并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饼干(实际上是一种干饼,是把饼加热烤干,吃起来嘎嘣嘎嘣的),给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动了就吃点儿。

美穗子在见过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后,激动地说:“65年前如果没有聂帅救我,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我的孩子的今天。

虽然我现在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这也是聂帅赋予我的,也是杨仲山先生赋予的。

我现在有很多话想说,归结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2005年8月26日美穗子结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国之行,离开北京,飞回日本。

由于身体原因,这也许是69岁的美穗子最后一次中国之行了。

但是,“将军救孤女”这个故事,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那样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传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在美穗子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65年前在纷飞的战火中,救她出来的八路军战士和中国将领,永远不会忘记给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贵友谊的中国人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岩第一章出现的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