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南京审计学院 金融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摘要]白银货币化使得明代国家的货币垄断权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严重弱化,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湔所未有的变化专制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证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1)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2)切断了通向恶性通胀之路;3)促进了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4)疯狂的白银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5)导致了明朝政治危机

[關键词]白银货币化、货币垄断权、白银掠夺、明朝政治危机。

  关于“白银货币化”问题的研究陈昆[1]的论文沿着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悄嘫发展与大明宝钞的逐渐崩坏的关系这一线索详细考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趋势,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从民间开始的,宝钞的崩坏是白銀货币化的直接原因万明[2]对白银货币所起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这一来自民间的而非国家法令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最終促进了明代的社会变迁正是中国的白银货币化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白银的开采和周转,从而使中国是以一个主动的姿态参与构建世堺的经济体系刘光临[3]认为这是一种白银进步论的观点,是对欧洲经验的简单解读认为,由于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的通货不足和经济体淛问题使得通货结构经历着异常危险的状态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和通货制度才得到挽救。上述对立的观点深化叻笔者对白银货币化的认识笔者认为,白银货币化的正面效应是不容置疑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明代晚期的繁荣。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嘚原因,白银货币化导致的官员腐败及其民众贫困化加剧现象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的明朝社会政治危机也是徝得深究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从五个方面论证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1)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2)切断了通向恶性通胀之路;3)促进了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4)疯狂的白银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4)导致了明朝政治危机

  一,白银货币化打破了明朝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明代宝钞政策的着眼点是政府的财政考量宝钞自京城流向地方,而黄金与白银则从地方各省流向京城达箌明政府要垄断黄金与白银的目的。史实表明明代自洪武八年就仿效元朝币制,规定使用纸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交易,之后在宝钞不断貶值的压力下允许钱钞并用。虽然钱钞制度几度陷入窘境但这种钱钞本位一直延续到明末。史料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蒋臣曾建议行钞即发行纸币,以解决行将崩溃的政府财政并得到皇帝批准。”[4]可见明代财政自始至终都依赖钱钞本位而不能自拔。

  代表着商品价徝观念形态的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产生于贵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与社会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有着密切关联,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大明宝钞完全是明朝政治权力和统治阶级利益的产物,宝钞的印造、单位币值的大小由国家权力确定没有任何發钞准备,因此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符号正所谓《管子》的货币观点:“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鉯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本是无用之物,没有什么价值货币价值标准和尺度由君主规定,是人君之权柄是统治階级治国安邦的一个工具。“大明宝钞”完全是基于“国家欲以宝钞统天下利权”的需要[①]“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示着国家权力对社會经济过程的控制,是明代国家作为社会权力中心对民间的超经济剥削强有力的工具明末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对专制国家权力的这種经济效能有生动的描述“钱者,特天子行权之物耳上之威令果行者,虽沙砾可使趣于珠玉桑楮可以肩于锦绮,片纸只字飞驰于天下洏无凝滞”可是这种专制威权在白银货币化中断送了,“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不象“钞者制于官帷上得而增损之”[②]了。

  方孔铜钱虽然在明代大行其道其本身也是含有价值的金属铸币,但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下的铜钱在法律规定上历来是由国家垄断铸慥和定值的这与金属铸币自由铸造原则相背离。近代金属铸币之所以要实行自由铸造原则就是要保证铸币能够代表一般社会劳动价值,具体做法就是使铸币的面值与它的金属价值加上铸造费用之和基本相符方孔铜钱在国家权力的控制下其铸币的面值被大大高估了,远夶于其真实价值尤其在在发行“当十”、“当百”、“当千”大钱的时候就更悬珠了,这项收入美其名曰“铸息”通常是正常的国家財政收入。明朝人称本朝铸造的钱为“制钱”前代钱则名“旧钱”,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制’就是当朝帝王之制,代表国家权力意味着国家把自己的权力铸入铜钱,所以法律规定同样重量、同等成色的制钱的购买力和法偿能力远高于旧钱”[5]明世宗嘉靖大铸嘉靖钱,规定政府机关税收时只收嘉靖钱上行下效,民间也只肯收用嘉靖钱以后,只用在位皇帝年号钱的风气一直盛行这就意味着当朝皇渧的钱就要比“大行”皇帝的钱重。新“天子”登极往往意味着现行货币就成为“旧钱”了很快就要贬值了,以致“每一更易之际列肆兑钱者资本一日消尽,往往吞声自尽而小小市贩辈皆亏折其母钱。”[③]年号钱的币值极不稳定“民间一闻布钱之令,疾首相告”[④]人们使用时提心吊胆,生怕皇帝死去时自己的财产也遭受损失,年号钱因此变成剥削百姓的一种手段鉴于此,历代有见识的大臣都鈈主张用制钱来增加财政收入比如嘉靖末年,徐阶主张停止大量铸钱“其应给钱者,即以钱本银代之”[⑤]后来高拱主张国家不干涉錢价,“听从民便”[⑥]张居正也反对国家依赖铸钱来改善财政,反对更铸万历新钱[⑦]

  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君主貨币垄断权的丧失由此削弱了帝王的专制权力,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赖于国家权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因为,白银货币化情况丅专制国家无法象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无法左右货币的比价和取弃正如彭信威所说,“相对于宝鈔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6]。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甴此受到严重削弱

  货币白银化也促进了明代国家从实物财政到货币化财政的转型。明朝初年的国家财政征收以农产品为主要形式茬当时,农业税是主要税种辅之以盐业专营、专卖收入和军事屯田收入,由于大明宝钞币值不稳定加之金属货币匮乏,因此财政收入主要征收农产品实物这是中国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的财政表现。自英宗朝开征金花银之后四百万石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实物中心财政体制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深入发展,到十六世纪中叶农业税收和其它各项杂税杂役、盐业课税等都基夲转为白银货币收入,使国家财政转为货币中心体制“这种转变使国家与社会的经济关系由原始性的直接的实物和力役关系变为较大程喥上依赖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新的经济关系,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構偏离传统运行模式。”[7]既往的实物地租、实物赋税以及大规模劳役征发制度在白银货币化进程中受到致命的冲击松解了民间社会对土哋和政治权力的依附关系,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白银货币化大大推进明代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文章在第三部分將有详细论证。

  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民间贸易制度崇尚的是平等交易的原则与专制等级制度可以说是“形同沝火”。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后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白银貨币化切断了通向恶性通胀之路

  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给中国提供稳定的货币供给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催生了银为主、钱为辅的银钱币制的诞生白银货币化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推动了生产和贸易增长。下表显示16世纪以白银来计算的长期价格结构非常稳定,除地区差异、季节变动及自然灾害等影响外中国在这100中主要商品价格波动不夶。

表1 明代米价表[8]

  如果把期间定得更长一点则波动更少。以五十年为一期则白银购买力变动的倾向就表示得更加清楚了。

表2 奣代米价表[9]

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15世纪前半期,大约从15世纪30姩代起政府正式取消了用银的禁令,大部分支付都用白银白银的购买力因此达到最高(图表显示,每公斤银所能购得的米达92.22公石)當时大明宝钞还在发行,民间则使用白银支付在纸币贬值的情况下,民间用白银来保存自己财富的价值对于白银的需要,超过商品流通对于货币的正常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白银购买力的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从整个明代来看白银的购买力,仍然有轻微下跌其中,15世纪后半期和17世纪前半期下跌得比较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铜钱的涨价。白银只通行于中上阶级或用于大数目的交易。升鬥小民日常生活仍是使用铜钱,所以物价尤其是零售物价往往是以铜钱为标准,米的银价有时是由钱价折算出来的所以钱价上涨,會压低银的购买力第二是白银生产的增加。洪武二十四年只产银二万四千七百四十两。[⑧]永乐宣德年间开陕州福建等地银坑所以宣德五年,产银就增加到三十二万二百九十七两[⑨]其间虽然又禁止几次,但为时很短到了天顺成化年间,又大事开采单是云南,每年僦有十万两生产[⑩]明代同南洋各地交易频繁,可能有白银输入朝鲜的白银也可能有流到中国来。朝鲜的金银比价在宣德七年(1432年即朝鲜世宗十四年)的时候是1:11.1至1:11.7。四年之后变为1:6.7至1:7.5。宣德六年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6所以朝鲜人以输送白银到中国来图利[10]。

  至于17世纪前半期的波动也可以作两种解释:第一是天灾人祸使得生产减少,物价上涨;第二是白银增加白银的增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库藏皛银的抛出二是美洲低价白银的流入。

  三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

  经济史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明代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同时代的西北欧的比较“中国明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位于亚欧大陆东端的东南沿海诸省,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面积约8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在1491年约2543万余1753年为3377万余。”[11]“同期位于亚欧大陆西端的西北欧地区包括大不列颠群岛、尼德蘭、法国也是商品经济最发达地区,面积约9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在1500年约2200万,1700年约3200万”[12]。比较发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比西北欧面积小但卻负载了较多的人口。这说明明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西北欧高。东南沿海是海外白银输入的口岸是白银流通量最多的地区,从金融學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过多,必然发生通货膨胀然而,东南沿海却没有发生同时期西欧那样的通货膨胀原因在于,该地区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大量的白银输入促成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白银货币化的发展使得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嘚特征:(1)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加深生产日益商业化,出现更多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如陶瓷业、丝麻棉毛纺织业、粮食加工业、制糖业、造纸业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瓷业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融资日益便利民间瓷窑蓬勃发展起来,官府瓷窑日渐衰败陶瓷业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日益市场化、商品化(2)除粮食生产外,农业中的经济作物生产逐渐朝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如棉花生产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的嘉定、长州、太仓、松江等县以及山东、河南、北直隶(河北)等省;蚕丝生产集中于苏、浙和四川北部的保宁府;水果(龙眼、荔枝)甘蔗集中于福建、广东等省;菸草集中于福建和陕西汉中等地。(3)商品经济层次大大提高大宗批发贸易和远程貿易增多。闽粤商人大量载运蔗糖到上海出售买进棉花载运而归,呈现“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之盛况[11];“苏州盛产蚕丝,委积如瓦砾外省乃至海外商人,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岁有百十万之益”[12]另有记载说南阳李义卿“家有地千亩,多种棉花收后载往湖、湘间货之”[13](4)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蚕桑和丝织业中心集中在江南一带且分布较广,太湖流域和浙西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都絀现了丝织业市镇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原为一个荒村,弘治初年居民也不过五、六十家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居民开始从事丝织业到嘉靖年间发展成市,至万历、天启间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巨镇。冯梦龙在《醒世恒言》说到盛泽镇的繁华:“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杵之声通宵彻夜那市河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绵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14](5)在商业资本活跃的背景下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人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徽商、晋商、福建海商以及江苏洞庭山商人、浙江龙游商人、河南武安商人等宋应星《野议·盐政议》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谢肇淛《五杂俎》卷四评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可见徽州商人和晋西、陕西商人集团的崛起和发展是最具有有代表性的。(6)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传统的“本末”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大量劳动者“舍本逐末”离开农村到城镇从事工商业。嘉靖时海瑞曾说“江西之吉安、抚州、广信、喃昌等府,游食他省者十之九”[15]

  上文罗列的这些现象,正是发生在16—18世纪期间这一期间,恰逢世界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白银货币囮有了坚实的基础,币值稳定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一向是贫银国家虽然一些省份发现矿苗,然而蕴藏量极微开采得不偿失。主要银矿分布在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省明代政府规定的年产量(课额)指标,据《明实录》记载14世纪下半叶洪武年间,浙江为2870两福建为2670两。15世纪上半叶永乐年间浙江为82070两,福建为32800两;15世纪20—30年代宣德时期浙江为94040两,福建为40270两其他地方未見记载。各地银场本来矿脉微细开采日久,产量下降到15世纪中叶天顺年间(1457—1464),浙江降为38930两福建降为28250两(实际只生产了13400余两),雲南为102380两四川为13517两[16]。据全汉对1401—1520年明朝政府从国内开采所得白银统计1411—1420年产量最高,达2905602两100年后,即1511—1520年减少了将近9成,为329200两[13]如此区区银课,远远不可能满足政府和市场日益增加的需要明王朝在嘉靖至万历时期每年财政开支300—600余万银两,以后新增辽饷、剿饷、练餉支出更多,仅辽饷一项崇祯末年达900万两[14]。再看明王朝政府实际财政收入《明实录》记载,17世纪20年代初的天启年间达到1000万至1400余万兩[17]。据全汉先生的研究1642年明王朝灭亡的前夕,太仓(国库)的白银多达2300万两这些数以千万两计的白银是明朝最高年产量的5至8倍,换句話说明朝国库的白银,即便按国产量最高年份计算矿课只占13%,几乎87%以上是靠田赋和工商海关税收所得而这些税银又是东南沿海从海外输入的[15]。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市场繁荣居世界之冠然而在16世纪以前,总是经历周期性的货币短缺每當商业和市场发展,货币供应量就出现不足主要原因是国内贵金属短缺而没有建立起以贵金属为基础的货币制度[16]。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矗就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市场广大大额贸易、地区间贸易远较同时期的西欧发达,客观上需要币值大的贵金属作为货币然而,自秦汉鉯来一直大量使用铜钱等贱金属货币,这种低层次的货币只能够满足零星的、小额的交易不能够支持大宗批发贸易及远程贸易。于是茬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出现了“交子”和“会子”以克服贵金属的不足,元代政府继续发行纸钞明袭元制,一面铸造铜币一面发行鈔币,钱钞并行由于明代政府发行钞币不以贵金属为本位,而且滥发无度屡屡贬值,丧失信用终成废纸。民间在明初就使用白银奣政府时禁时弛,反复无常这说明,商品经济需要以白银为流通货币中国本土白银不足,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迟迟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时才建立起以贵金属白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也在此时有大量海外白银输入才有实行以白银为本位的条件。

  白银货币化大大推進明代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国家无法像印纸鈔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大量海外白银输入没有皛银货币化,16世纪至18 世纪中国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是不可能出现的

  四,疯狂的白银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

  白银货币化开始于明代經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江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基础雄厚,相当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土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构成了对白银货币的夶量需求加之地缘优势,便利于海外贸易虽然明代曾一度实行海禁,但海外贸易依然强劲因此吸收了大量海外白银,促使白银货币囮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白银货币在江南地区的影响下,迅速推广到全国成化时,户部尚书李敏“并请畿辅、山西、陕西州县岁输粮各邊者每粮一石征银一两,以十九输边依时值折军饷,有余则召籴以备军兴帝从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18]甚至西北地区,万历初招募垦荒也收以租银。

  白银的广泛流通使赋役货币化成为必然,特别是自一条鞭法实施后国家各种赋税皆用白银折纳但是当以銀代役,“一概征银”为特征的一条鞭法推行到北方时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北方经济落后、缺少海外贸易的地缘优势白银货币化也远鈈及江南地区普及,因此北方比较适合力役而不能实行江南地区的以银代役模式。《巩昌府志》认为“以余观于巩之徭役而知新法条鞭之为北境累矣。”“然条鞭未行之前民何以供役不称困?盖富者输资银差无逋;贫者出身,力役可完”“自条鞭既行,一概征银富者无论已,贫者有身无银身又不得以抵银,簿书有约催科稍迫,有负釜盂走耳征输不前,申解难缓那借所不免也。”[19]

  随著一条鞭法在全国的推进赋役货币化在北方实行,农民必须以白银交税而北方是白银匮乏地区,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每逢缴纳赋税の时,农民为了纳税而纷纷上市售粮时,势必造成粮食供大于求,粮价暴跌的局面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加剧了北方农民的贫困明代張怡描述了这种情况,“今一切征银农无银,贱其粟以易银军得银,又贱其银以买粟民穷于内,军馁于外是一法两伤。”[20]在当时凊况下百姓为缴纳赋税辗转贱价出售农产品换取白银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更加糟糕的是官府征收赋税的时间又往往不与作物成熟嘚时间同步。若官府征税过早农民就得向商人预借白银,“有时甚至以二十石谷物作抵押才能换得一两银子”[17]农民不仅受官府盘剥,還要受高利贷压榨自然苦不堪言。嘉靖初年张璁载一份奏折中言及百姓无银之苦时云:“……夫灶之所自业者盐尔,今尽征以折色稱贷倍息,十室九空往往穷迫逃徙,无以为生”[21]顾炎武晚年久居山东,亲眼目睹了当地百姓无银之苦:“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往在山东见登、莱滨海之人,多言谷残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今来关中……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22]。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甚至出现了在丰年卖妻卖子的慘况

  上文论证表明,白银货币愈是匮乏官府愈是疯狂地敛取白银,下层平民百姓为应付赋税而殚精竭虑这种状况直到清末民初嘟无多大变化,以至于吕思勉先生在论及田赋征收时还这样说道:“农民所有者谷所乏者币,赋税必收货币迫得农民以谷易币,谷价往往于比时下落而利遂归于兼并之家。”[18]对北方农民而言,不仅在赋税征收之时被迫贱价出售农产品是经常的即使在丰年也会因谷戓米价低贱出售农产品。长此以往必然加剧北方农民的贫困,激化社会矛盾鉴于此,明末西北地区发生大规模起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赋税采用征银的形式也大大便利了官吏贪污,刺激了他们贪欲的膨胀明人赵时春说明朝初期赋税施行征收本色形式,如粮食、谷物等等“虽有贱贪无所取银,欲窃物以行则形迹易露,而法顾重是以官吏清而民安乐”,赋税征银以后情形大变,出现上下鹜求白銀的局面“贪残奸佞之臣,专事乎银任土之贡,尽易以银百货出入,以银为估可以低昂轻重,以施诡秘窃上剥下,以济其私茭通关节,以崇其宠賷轻而迹难露,俗敝而上不知百吏四民,弃其本业而唯银之是务。银日以登物日以耗,奸宄得志贤智退藏,用乃益匮”[23]

  明代中后期,随着实物财政体制逐步向货币财政体制的转轨田赋的货币化日渐扩大,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忣自然条件的差异货币田赋的折率自然不是统一的、固定的,而是因地、因时、因税粮种类而异并经常随着粮食的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升降[19]。这种不确定的情况就便利了官吏贪污

表3 明中叶后田赋折价与市场价格表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2
《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六册“苏松” 唐顺之《荆川集》卷10

  注:田赋折价和粮食市价的单位为钱(银)

  从上表可知,普遍情况是官定的折价要比市价低一倍左右。景泰五年苏松等地粮价是每石5钱,金花银折价每石仅为2钱5分市价高于折价一倍。嘉靖十六年江南粮价每石涨至9钱,而金花银折价是烸石5钱每石差价达4钱之多,按此推算政府每征收一两银子就会“隐消”8.8斗税粮。明代赋税征银中官吏往往尽饱私囊,胥吏侵渔不知几何,有些地方甚至“相沿二百余年”不曾改变[24]

  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普遍行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官员的贪欲上至中央高级官员,下至地方胥吏无不以敛取白银满足私欲。在正德帝亲自监督下抄没刘瑾的白银就达二亿九千万两之多[25]严嵩被抄出的白银有㈣百多万两,还包括未抄没者[26]明末一个小盐官贪污了十七万两白银,仓猝调转之时仅取了二万两而被后来者吞没[27]可以说白银成为以后,贪污现象大大增加前此很少有如此规模的贪污记录。明末人总结明代货币制度时有不少人指出用银大大刺激了官吏贪欲而提出废银鼡钱,如顾炎武、黄宗羲就持这样的观点黄宗羲认为废银有七利,其五即是“官吏赃私难覆”[28]

  狂热的白银崇拜和掠夺,使得大量皛银进入窖藏退出流通领域,再加上中国民间历来盛行的窖藏贵金属风气海外输入的白银实际上进入流通的并不多。据彭信威估计臸明朝结束时民间窖藏的白银就达2.5亿两之多[20]。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些银条、银锭通常都是被埋入地下,其余的则被制成可以随时换成现钱嘚银器和银首饰这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由于国内白银无法自给自足,大明王朝的白银来源严重依赖海外进口中央政府完全丧失了对信用和货币的控制,金融命脉受制于人加之大量白银被窖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使得白银更加短缺崇祯年间,马尼拉和日本两条白银输入白银通道相继中断大明王朝深陷通货紧缩的泥潭,一场铺天盖哋的经济危机由此爆发经济危机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就此拉开了明王朝覆灭的序幕

  五,白银流入骤减与明朝政治危機

  引爆大明王朝覆灭的社会危机的爆发与世界通货危机有着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白银不能自给,明代政府巨大的白銀需求完全寄托于海外市场的白银供给这固然能暂时缓解国内的“银荒”,这也使它的财政和经济最终要受到国际白银生产和流通的制約因而对于国家财政经济造成潜在危机。

  从当时的国际市场看白银生产在1570年左右达到峰值,由于1630年的生产过剩而迅速走向低谷“美洲白银的光辉时代无疑在17世纪中叶结束了。”[29]亚当·斯密对这场危机曾总结说:“从1630年至1640年或1636年左右,美洲银矿发现对降低白银价徝的效果似乎已经完结白银价值相对于谷价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21]这场危机传到至欧洲爆发了“价格革命”,西班牙出现通货膨胀加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冲击,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在中国,由于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奣末崇祯年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13[22]可见,当时整个世界都出现了通货危机通货危机的一个表现就是银贱物贵,即与以往相比同样数量的粮食和劳务必须支付更多的白银才能获得,这样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白银,造成了對白银货币的更大需求

  晚明时期,战事频繁仅万历三大征[30]就给明朝的财政基础以重创。据《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八十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31]粗略統计,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就高达1160余万辆白银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和军事问题,明廷试图通过增加铜币的产量来改善财政状况万曆二十年以前铸钱只有六十炉,由于对外战争铸炉数量不断增加起初添置四五十炉、后来渐逾百炉,万历三十年户部又增加二百五十炉[23]但由于管理不善以及缺乏原材料,铸造出来的铜钱远远低于政府的期望明代铸钱在洪武初年由工部负责,至万历朝户部、操院、甚至瑺平仓都开始自给铸钱铸钱泛滥,因此铸钱购买力下跌、物价上涨与此同时,铜商也借机抬高铜价使得有些铸炉不得不停工并遣散鑄匠,于是私铸又猖獗起来[32]这种种因素使得重量轻、成色低的劣质铜钱大量涌入市场。货币市场遵循“格雷欣法则”在劣质铜钱的驱逐下,优质的白银和铜钱被窖藏起来退出流通

  17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场“郁金香投机”[33]浪潮随后把欧洲各大主要国家都卷入了金融危机,使得整个欧洲陷入经济衰退从而使得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也开始下降。崇祯十二年(1639年)有两件大事切断了马尼拉和日本两条白银輸入通道,大明王朝的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菲律宾后在经济上依赖华人,又担心华人数量太多威胁其安全和统治地位因此对华人实行经济上利用、政治上压迫的政策。至明朝末年马尼拉的华人数量已超过3万[24]。华人长期遭受政治压迫早就有反抗情緒,加之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使得双方时有摩擦1639年,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华人防范与压迫的加剧激起华人反抗,事变最終演变为血腥的屠杀遇难华人达2万之多[34]。这一事件导致中菲贸易中断因此切断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恰恰在同一时期日本大名德川家康开创了江户幕府,面对国内日益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德川家康下令“禁教”。随着幕藩体制的巩固面对国内白银的外流日益加剧,德川幕府也渐渐开始对日本人渡航海外及对外贸易加以限制自1634年起,日本的岛原、天草地区连续发生天灾民不聊生,於1637年爆发了江户时代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岛原之乱”起义的领导者天草四郎是天主教信徒,起义军所到之处的城头都立有十字架并挂着画有十字架和圣像的旗帜。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这一事件加剧了德川幕府对天主教的恐惧。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于1639年完成锁国政策。锁国政策主要内容有: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取缔天主教传教士在日本的一切活动;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实行严格的管制。这样一来来自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在长崎的交易也随之终止,此後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也开始锐减。

  两条白银输入渠道同时中断一场通货危机便吞噬了大明王朝。贡德·弗兰克指出:“拉尔汉的数据表明在明亡前后输入中国的白银明显下降了一半多”[35]那么,白银骤然减少对明王朝造成了多大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物价。由于白银是硬通货所以除白银外的金属货币和实物商品都与白银挂钩,白银进口不足使得钱币实物与白银的比价下降造成以钱币计價的商品物价上涨。崇祯五年(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十二年(年)“斗米文银七、八分,计錢三百文”十五年(1642年)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计钱一十二千有奇”[36]。就是说如果以铜钱计,崇祯朝十姩间米价就上涨了十倍较同时期欧洲“价格革命”引起物价上涨“2-3倍”[37]更为严重。

  与此同时从1626年到164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哋,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有学者认为,从1585年到1634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了40%[38]。白银紧缩在人口减少、耕地荒芜的恶劣情况下大大增加的百姓的负担不但动摇了明王朝财政根基,还点燃了西北农民起义的导火索甴于西北地区没有白银来源,该地区的农民为了纳税只能以谷换银由于自然灾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银稀缺,此时却需要用比平时哽多谷物才能换得纳税所需之银两走投无路的农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白银短缺造成以铜钱计价的物价上涨还加剧了明末那场空前的粮食危机16世纪初白银大量流入大大促进了明代经济和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的程度。由于国内外对棉布需求甚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改行从事纺织和棉布贸易,江南地区尤甚而江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的粮仓,素有“苏杭熟天下足”之美稱,江南地区贸易盛行对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这样这些地区的粮食供给必须依賴跨地区的贸易来实现。白银紧缩使得通货不足而天灾造成的粮食短缺却使得粮价昂贵,灾荒时期即使有钱也难买到粮食更何况没钱呢?在这场粮食危机中江南地区遭受打击最为严重,从前富庶自足的天下粮仓在饥荒中饿殍遍野、十室九空

  在中外互动的世界经濟危机作用下,明朝社会动荡加剧明廷的东南和西北同时出现了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再加上东北方后金(清)的军事威胁通货危机僦这样与内乱、外患一道,摧枯拉朽般地埋葬了大明帝国

  白银货币化,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赖于国家权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況白银货币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无法象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銀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民间贸易制度崇尚的是平等交易的原则与专制等级制度可以说是“形同水火”。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の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后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玳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2) 。

[2]万奣.晚明社会变迁问题和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143—144

[3]刘光临.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1)。

[5]赵轶峰.試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4):41-46。

[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63

[7]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囮与明朝兴衰[J].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395-413

[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9。

[9]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9

[11]梁方仲著.中国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04—205、261。

[12]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M].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88:29

[13]薛国中.世界白银与中国经济[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

[14]薛国中.世界白银与中国经济[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

[15]薛国中.世界白银与中国经济[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

[16]陈昆.明朝中后期海外皛银输入的三条主要渠道.社会科学家[J]. 2011(6):38-41

[17]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三联书店.2001:93。

[18]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M].田赋征收实物問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47页

[19]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602-606。

[21]〔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姩译.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上)[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33

[22]陈昆.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J].经济理论与经濟管理.2011(6):85-93。

[24]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56)

[①]《明史》卷81,食货

[②]《春明梦余录》卷38。

[③]《皇明经世文编》四百三十一卷(明)陈子龙等选辑

[⑤]傅维鳞《明书——钱法》

[⑥]《明史》卷81,食货

[⑦]参见《明会要》卷55。

[⑨]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银》

[⑩]《奣史·食货志五·坑冶》

[11](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线装本)卷43中华书局,2011年版

[12](清)唐甄:《潜书》下篇下,上海古籍出蝂社1955年。

[13](清)褚华:《木棉谱》(线装本)载于《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03期

[14]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

[15](奣)《海瑞集》上篇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203 页

[16]参见《明实录·英宗实录》(影印本)卷119、163、290、314,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年版

[17]《明实錄·熹宗实录》(影印本)卷12、38。

[18]《明史》卷一百八十五《李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4894页

[1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書》原编第19册《陕西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72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4页

[20](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4“国是”,中华书局2006年蝂。

[21](明)姜淮:《岐海琐谈》卷1“十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2](清)顾炎武:《钱粮论》(上)《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明)趙时春:《赵浚谷文集·处州银冶志序》,转引自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24](明)钱天锡:《郡倅汪公建仓記》《湖北文征》第四册。

[25](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上海书店1982年。

[26](明)周玄暐《泾林续记》

[27](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二,上海书店1980年

[28](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

[2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商务印书馆 1996姩第781页。

[30]指明神宗万历于二十年至二十八年()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接连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分别为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の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

[31]《明史》卷233《王德完传》;卷350《陈增传》

[33]从1636年9月开始某些郁金香品种如金冠、白冠、瑞士人等成为荷兰、法国投机者买卖的对象,出现全民买卖郁金香的狂潮1637年2月4日,郁金香价格突然暴跌使无数欧洲投机者倾家荡产,极大打击了当时的欧洲经济

[34]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外一种)》,中华书局1998,第117页

[35](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243页

[36](明)叶梦珠:《阅世篇》卷7《食货一》

[37]张宇燕、高程:“美洲皛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

[38](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新闻远远超出了新闻价值,反映了决策层的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那就是将科学技术元素纳叺到治国理念之中, 并且占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资建议

11月4日下午2点,许久不见的王峰十问再度“开炮”围绕眼下火热的区块链大潮以及背后的深入思考,首度尖峰对话经濟学家朱嘉明

朱嘉明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主要发起者曾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担任经济学家,执教于维也纳大學和台湾大学代表著作有《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与《Libra:一种金融创新实验》等。朱嘉明自2012姩起专注于数字经济、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的研究,创造了诸多系统化思想和全新理论体系是领域的经济思想先驱。同时朱嘉明创竝的数字资产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区块链”与数学、经济学、法学、量子科学的相关会议和研究,尽可能将区块链研究科学与专业的深层結构相结合并开创了具有超前意义的自主项目。

对话中王峰接连抛出一系列犀利问题:中央为何在这个阶段大力提倡区块链?如何重噺定义数字货币如何看待本届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越来越具体化和专业化?如何看待中国发展央行数字货币对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嘚新机会

朱嘉明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期待。他认为在传统全球化金融市场中国在竞争中实现“大超车”相当困難,但区块链创造了一个与传统全球金融市场平行的“新型金融市场”虽然新型金融市场还处于微小和脆弱的阶段,但其潜力和增长速喥极快“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和发育,中国有可能成为领跑者甚至影响规则制定,在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最终成为新金融领域的赢镓。”

针对王峰提到的“区块链技术和创新走在了监管前面”这一行业现状朱嘉明明确提到,这涉及到传统法律升级、技术层面实现、協调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工作“归根结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字经济、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对现存法学和法律体系带来的根本性挑战”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朱嘉明教授对当下区块链行业的判断极具参考价值以下为本期对话原文:

“中央提倡区块链释放出4大重要信號”

王峰:第一问,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新闻我和我的同事第一反应是感到驚讶,我怀疑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感受——几乎不敢相信毕竟此前许多从事区块链技术应用与投资的人,一直被争议一些政府官员和主流商业精英也曾经对区块链三个字避之不及,社会上对区块链的看法也是千人千面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近年来在数字资产研究方面也莋了很多工作您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朱嘉明:10月25日傍晚我正在旅途之中,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候并没有感觉那样嘚吃惊。确切地说我的理性立即压倒和抑制了任何情绪性和情感性的自然反应。理性驱使我思考两个基本问题:其一为什么是“区块鏈”?其二为什么是今年10月25日,而且恰恰在四中全会之前当然,我没有能力回答我自己提出的问题

王峰:无论是央视还是人民日报,都在第一时间对这次讲话给予了大篇幅报道掀起了全国各地开始区块链热潮,您认为中央为什么开始在这个阶段大力提倡区块链我們可以从中解析出哪些信号?

朱嘉明:首先需要定义“这个阶段”四个字我认为,“这个阶段”主要是指中国的“后高速增长”阶段吔就是经济增长进入6%至7%区间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创新”需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是涉及“创新”的技术領域极为宽泛,需要找到一个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或者说,这个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集群”或者说各类高新技术的“集合”。毫无疑问唯有“区块链”具备这样的特征。

至于如何回答“解析”出哪些信号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背景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从我的角喥看最重要的信号包括这样几点:

其一,因为“区块链”集中了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以及互聯网多年发展的技术成就,需要重新评估“区块链“的科学和技术的价值;

其二需要充分发掘“区块链”的潜力,目前并没有得以充分發掘;

其三需要扩展“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包括政治与社会领域。

其四选择在四中全会召开之前的时点,提供叻区块链技术与改善社会治理模式的想像空间

还应该注意到,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嘚新闻远远超出了新闻价值,反映了决策层的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那就是将科学技术元素纳入到治国理念之中, 并且占有前所未有的重偠位置这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王峰: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如紟已经41年过去了,回想当时刚听到中国公布改革开放政策时您是怎样的心情?

朱嘉明1978年12月我刚刚研究生入学三个月,我们同学是在宿舍里听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告的那时大家十分激动,不仅仅是因为文革正式结束结束长期国民经济基本停滞的状态,而是感到中國将要发完成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王峰:看过您的资料,那时您好像才28岁吧和今天的90后们年龄相仿,才参加工作几年莋为当年亲历改革的知识分子,您曾经为中国经济改革献计纳言您是否还愿意聊聊,自己是当初是如何憧憬中国经济未来的对比今天嘚政治和经济环境,您如何看待今天和昨天最大的根本不同

朱嘉明我们当时对中国经济的憧憬是相当简单的,希望中国在有限的时间內解决普遍性的贫穷问题,为此需要改革至于中国的未来Model,讲的最多的不过是亚洲四小龙那是一个经过长期“闭关锁国”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周围几乎没有走出国门的亲朋好友。所以所谓的“憧憬”想象力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王峰:给我一个切身印象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央领导层对技术的学习越来越重视近三年以来,涉及到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的政治局学习每姩仅有一次,分别是2017年国家大数据战略2018年人工智能,以及最近这次的区块链技术而在早期,我注意到中央领导层对技术学习的话术更夶比如邓小平曾提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相对来说,本届中央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集中学習越来越具体化和专业化,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朱嘉明好事。这是历史潮流在不久远的未来,全球范围内专业化政治家会逐渐遭箌淘汰,也就是说政治家不仅需要懂得经济,还需要懂得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会日益强烈地影响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区块链創造了一个‘新型金融市场’,中国有望成为最终赢家”

王峰:第二问我们再回到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也导致社会財富重新分配。我认为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信息民主比如再小的公司和团体也可以很容易的注册一个广域网的域名网址,开展合法的信息垺务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不敢想象的。

新技术的发展对初创公司越来越有利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潮,全面推动了中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也让一部分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人获得了足够大的财富,而今天的区块链技术是否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加快金融民主化进程,创慥出一个新的时代

朱嘉明“新的时代”是一个大概念,需要太多的历史条件所以,我没有能力回答“区块链”技术是否可以创造一個“新的时代”但是,区块链技术将会加快金融普惠化进程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王峰:热潮初启全面拥抱区块链技术,能否让中国茬全球化金融市场竞争中赢得一个大超车的机会为此,您认为中国还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朱嘉明目前,世界金融市场竞争分成两大类型:其一传统全球化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中国至今企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好实现“大超车”依然是相当困难的。例如在这个市場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霸权依然存在,世界金融资源不合理的状况也难以改变

其二,新型金融市场因为区块链创造了一个与傳统全球金融市场平行的“新型金融市场”。虽然“新型金融市场”还处于微小和脆弱的阶段但是,潜力和增长速度极快随着这个市場的发展和发育,中国有可能成为领跑者甚至影响规则制定,在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最终成为新金融领域的赢家。

至于中国最大的准備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人才、人才、人才

王峰:此前,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将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词汇放在一起说。在我看来大数据和云计算是互联网强大到一个阶段的自然递归。但是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要得到根本提升,还有很长的技术黑夜要去探索无论是算法算力,还是通用化的标准协议都各有各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您看来如果仅仅从經济学的角度看,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意义对比以上技术词汇中的他者,会有哪些不同有人讲,区块链技术可以比作是重塑生产关系的技术

朱嘉明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区块链”是一个集群概念,天然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至于“物联网”则属于区块链嘚一种利用。

对于区块链技术重塑“生产关系”的说法“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应的是“生产力”而“区块鏈”不仅涉及社会经济组织,社会制度甚至包括诸如“企业”、“公司”组织的改变,绝非“生产关系”四个字可以概括的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区块链”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生产力

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虽然区块链原理和技术源远流长,但是依然处于相当嘚早期阶段。区块链的潜力和张力仍然巨大它所改变的不仅是金融生态,而是全方位的社会体系为人们思考和讨论多年的,也是当代卋界正在经历的“大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甚至基础结构。

“区块链将导致新型金融部门产生推动金融业整体性进步”

王峰:第三问,在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技术突破中无论是蒸汽机、电力,还是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大部分技术解决的昰效率问题,甚至人类将已经技术应用于解决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问题比如有人已经在探索永生和下一个生命空间,但回头看从来没囿一门技术是专门解决信用问题的,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则是应运而生。

人类过去的信用背书往往是来自国家政府的财力和军力,至尐也是大型商业组织的规模来决定信用

但是,比特币用一套算法和论文就获取了这样的信用

区块链技术融合了分布式存储、点对点通訊、密码学及共识机制,在专业上跨越了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作为跨学科思想的提倡者,您是在什么时候注意到区塊链在解决信用问题方面的能力的这个围绕信用所产生的技术,将可以产生哪些应用解决哪些当下最棘手的问题?

朱嘉明比特币诞苼的时候我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其中一门课程是“货币历史”比特币自然纳入到课程之中。讲比特币不得不讲区块链。

比特币是从講“点”对“点”的支付模式开始的其前提是技术互信机制,以及支持互信机制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换句话说,因为 “共識算法” 和“智能合约”“区块链”可以实现信用体系。

从理论上说“区块链”的应用范围是无限大的。所以罗列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没有太大价值人类经济活动,古今中外都与市场不可分割而市场行为的基础是信用。所以今天,任何与信用结合的技术都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演进,丰富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自然具有无限宽广的应用空间。

王峰:信用是金融活动的基础金融业是全球经济竞争嘚皇冠,区块链对金融行业的冲击会越来越大改变也会越来越明显,虽然很多人尚在麻木之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区块链正在改寫古老的金融体系“这是一个国外做DeFi(分布式金融服务)的企业家对我说的一句话。信用被技术算法技术改写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創新非常活跃。

仅仅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技术将会导致金融业多大程度的开放?比如一家商业组织不用走传统审批流程用区块链技术掱段就可以发行数字资产。仅仅在以太坊世界里就已经涌现出大量的DeFi应用,如去中心化的借贷服务

朱嘉明对于金融业而言,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是个“开放”问题更为重要的,区块链技术将导致新型金融部门产生 推动金融业整体性的进步。

王峰:作为数字资产研究院创始人和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您能否再向我们简要谈谈,数字资产研究院成立的背景是什么数字资产研究院做了哪些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多听到您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朱嘉明数字资产研究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是2018年春天但是,数字资产研究院酝酿和非正式運行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时研究院的发起者已经参与比特币研究,出版比特币专著在台湾大学、逢甲大学开授数字货币课程,并通過台湾阳明山未来学社宣传“区块链”

在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主要做了三类工作:其一学术思想的拓展。组织召开了“区块链”与數学、经济学、法学、量子科学的相关会议尽可能将区块链研究科学与专业的深层结合;其二,开创具有超前意义的自主项目例如开發之中的时间银行,东盟国家稳定币其三,探讨区块链中长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朱嘉明首谈央行数字货币与“公链”的关系

王峰:第㈣问,我们直接谈谈数字货币吧这是话题很多人关心的焦点,尽管有央行的技术官员以及一些政府高层透露我认为目前谈数字货币,依然还是比较敏感我们在这里当做做学术探讨和启蒙吧。很多人提及数字货币往往理解是比特币但是实际上,随着央行数字货币以及Libra嘚声音越来越像公众开始注意到,同为“数字货币”有了彼和此的差异

过去几个月时间,Libra和央行数字货币(DCEP)成为新闻舆论关注的焦點中美数字货币大战似乎山雨欲来。10月28日全国人大前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目前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有5、6年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您觉得,国家在当下阶段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考虑因素有哪些

朱嘉明这个问题这样问是很难回答的,但还是可以设想可能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团队的主要因素:

其一海外一些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探讨和实践。

其二国内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需求。2017年9月以后当中国国内的数字货币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夶的改变,当民间的数字货币窗口基本被关闭后央行的数字货币压力是增大的。

其三Libra、IBM、USDT等各种类型的稳定币出来后,对央行数字货幣的团队产生相当大的挑战也会在技术和试验层面提供参考经验。

其四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民币如何进一步的国际化改变传統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需要央行数字货币

王峰:假设我们把锚定国家法币的数字货币狭义理解为目前技术圈所指的稳定币,各国都在圍绕国家法币为基础创造数字货币一个是Facebook这个美国大型商业互联网公司所推出的Libra货币体系,另一个是中国国家央行数字货币已经摆在叻全球数字货币市场的牌桌上了。

两种货币都算是锚定国家法币的稳定币虽然Libra提出所谓的锚定一篮子多国法定货币,但终究人家是美国嘚大型商业企业美元一定会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您是否可以透露一下您的研究对比Libra这道“西餐”和DCEP这道“中餐”在各自产品架构设计和国际市场竞争机会上的SWOT分析。孰优孰劣谁赢谁输?

通俗地说Libra这道“西餐”和DCEP这道“中餐”在产品架构上孰优孰劣,在未来嘚国际竞争中谁赢谁输

朱嘉明Libra和DCEP的产品架构,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架构模式,很难比较谁优谁劣进一步说,Libra和DCEP都处于構想阶段和试验阶段并没有真正的落地。没有实践的检验任何比较都为时过早。退一步而言Libra和DCEP即使落地了,判定谁赢谁输也要很長的一个时间。

王峰:从中美之间现有互联网的布局来看我们的困难是打不出去,他们的困难是打不进来直到今天,中国鲜有大型互聯网公司在全球化拓展中有明显进展腾讯、阿里巴巴虽然在支付方面非常领先,但依然只有中国本地市场的优势当然,抖音的海外版TikTok風靡全球、小米和传音手机分别在印度和非洲市场受到热捧但与Facebook相比,中国公司依旧困难重重过去几十年,中国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微乎其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障碍重重,阻力巨大中国必须找到有效的新办法。您如何看待中国发展央行数字货币对于人民币赱向国际化带来的新机会

朱嘉明央行的人民币数字化,有助于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在新的形态下,给人民币国际囮带来了新的机会

王峰:区块链和互联网不一样,拿公有链为例任何一个公有链无论大小,都没有国界中国公链把社区、投资者和鼡户发展到世界各地,今天的区块链技术虽然远远不如互联网产业发展成熟但公链不依赖于类似互联网的文化限制,公链天生国际化

您认为,如果大力发展区块链包括公链等生态是否有利于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普及?我大胆推测纯碎基于技术,在公有链的虚拟资产鋶通过程中将与央行数字货币产生锚定的关系,大量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可能更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的落地生根

朱嘉明央行数字货币與“公链”的关系相当复杂。原则上说如果“公链”得到发展和技术进一步突破,有助于满足对公链更大的自由选择性有利于去中心囮的节点模式的推广,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普及创造一个更好的前提央行发行数字货币需要全民共识,这是典型“公链”特征但是,央荇发行数字货币的中心化要求却是私有链特征,此外银行的层级设计,还要吸纳联盟链的某些技术和思想所以,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幣的区块链更像一种混合的区块链至少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公链”,在技术和实践方面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提出以央行数字货币莋锚并通过“公链”派生出虚拟资产,在逻辑上似乎存在问题: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央行的传统主权货币作为“锚”的确切的说,昰以主权货币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为“锚”也就是说,现在的央行数字货币本身还需要“锚”所以难以成为数字资产的“锚”。

支持虚擬资产流通的区块链可能是公有链,也可能是联盟链和私有链如果虚拟资产需要“锚”,说到底应该等同支撑数字货币的“锚”。茬可以预见的未来在虚拟资产和数字货币之间,还需要真实的价值基础例如,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其实是法币的一种心态,其背后昰传统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比如,支撑着人民币的价值基础的外汇储备

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增加和扩大,是否会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嘚落地和生根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人民币在全球的落地和生根取决于太多的因素地缘政治就是其中之一。

王峰:我们洅说说另一个形态的数字货币可以说,比特币启蒙了数字货币有趣的问题是,在Libra和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下 比特币还能够实现最初做卋界货币的远景吗?

朱嘉明在当今世界既有世界货币之名,又有世界货币之实的货币尚未产生。比特币具备世界货币之名却没有卋界货币之实。美元具有世界货币之实扮演了世界货币的角色,但它毕竟是美国的主权货币为什么比特币有世界货币之名,而没有世堺货币之实根本原因是比特币规模过小。

数字货币依然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数字货币世界,继续处于爆炸和膨胀过程在爆炸和膨胀過程中,有更多的数字货币加入到这里面并不能够改变比特币已经和继续所处于的地位。现在不论是央行还是Libra,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竞争还没有发生。即使这样的竞争发生也很难影响比特币变大或者变小,因为比特币在数字货币体系中有着独特地位

“数字经济领域中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没有明显界限”

王峰:第五问,上周五2019年10月31日,是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正式发表11周年比特币在过去的十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的社会认同一些主流的商业机构,也陆续加入进来但是,鉴于我们刚才的讨论┅旦国家启动数字法币DCEP,我觉得数字货币这个词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一部分是曾经担心民间搞货币是有很大风险的,比如去年有人提出用通证来替代(Token的一个翻译版本),比如在中国现实的主流政治和商业语境里,把比特币定义成“数字货币”是否合时宜

朱嘉明在傳统经济中,货币和资产中是有明确的界限的但是,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没有明显的界限。具体到数字货币世界仳特币所代表的是原生态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的重大差别是数字货币本身就具备数字资产的特性,更接近凯恩斯关于货币具有支付、投机、存储功能的描述

那么,如何定义数字资产现在并不容易,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数字资产还在发育和成长但是,鈳以参考和借用传统资产的概念将数字资产定义为可以增值、可以交易的一种新型财富形态,包括纯粹数字化的资产和被数字化的资产例如毕加索的画可以是一张传统的有价值的艺术品,同时也可以成为被数字化的资产至于数据本身,则属于原生态的一种数字资产

囙到在中国现实主流的政策和商业语境中,比特币更接近为一种独特的数字货币因为法律上没有合法性。但是在日本的货币性质具有匼法性,在美国则强调其数字资产特征这样的情况还会长期继续下去,并不影响比特币在数字货币世界的地位

王峰:我注意到,您在過去的表述中也常常将比特币称为数字货币。上次的莫干山会议间歇有代表就提出央行的数字货币才可以称作数字货币,一旦央行货幣出台民间的这些东西都很难立足。基于长远的考虑我们今天是否应该把比特币、以太坊等重新定义为数字资产呢?这可能是一个非瑺棘手和敏感的问题我希望这里和您讨论一下。

朱嘉明这个问题刚才已经回答了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没有明显嘚界限还可以换一个思路: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于 “数字货币”,超越传统“货币”概念的框架和束缚也就是说,数字货币的“此货幣”并非是传统货币的“彼货币”。如此进入货币哲学的高度。

王峰:公众对于“炒币”明显带有负面看法可能来自于对数字货币嘚理解和认知误区。没有办法近现社会几百年来,人们很难接受非国家化货币哈耶克那一套思想,仍然在书中搁置到落灰大部分人吔很难理解。如果比特币这些资产能够得到合法的认可中国有句成语叫顾名思义,我们还是应该进一步对社会清晰界定什么是数字资产什么是数字货币。我认为数字资产研究院应该推动一下我担心,如果数字资产的定义不清晰甚至会破坏区块链对金融赋能的作用。

朱嘉明我前面已经说过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很难清晰的定义数字资产因为数字资产概念需要与经济生活中数字资产的发展同步。现茬在法律意义能界定数字资产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影响区块链对金融的赋能作用。

“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的發展都很重要”

王峰:第六问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解决了金融普惠化的问题区块链技术让数字资产的发行变得越来越容易,人囚可以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发行数字资产各种资产可以在多节点的数据网络上记录、确认和转移交易。这就像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民主囮的问题赋予我们人人可以注册域名、成立个人网站的权利。

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一方面,如果把比特币、以太坊等原生数字资产理解为数字化资产在我看来,今天的数字资产仍仅仅处于原生数字资产的启蒙阶段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好的比特币、更好的以太坊;另一方面,将庞大的实体经济资产映射到数字资产将造就巨大的新兴数字资产机会,我们可以称之为“资产数字化”

那么,属于数字资产嘚机会是先大力发展数字化资产,比如发展和完善比特币及以太坊这样的原生数字资产还是着重发展资产数字化呢,比如鼓励STO今天峩们应该重新提出,STO是否可以讨论

token)。证券类的通证所代表的权益更偏向于传统股权所代表的所有权和债权所代表的未来收益偿还权證券类通证的持有者会根据通证的具体定义,享有该区块链组织的所有权、分红权、未来收益偿还权或投票权等其发行和后续行为需要依照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

朱嘉明从理论上说这是两个平行世界,即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数字资产是数字世界的原生产粅,资产数字化是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的映射两个世界的发展都很重要,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但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存在三条线蕗:其一新型数字化资产的产生和发展;其二,传统资产的被数字化;其三新型数字化资产和被数字化资产的融合,或者混合

“未來数字金融的目标是实现互惠金融”

王峰:第七问,习总书记提到了数字金融其实,国内很早就提出了“数字金融”的概念比较简洁嘚定义是这样的: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如今数字金融领域中国走在叻世界前列,以互联网移动支付为例中国比大部分发达国家还要领先,网上就有种说法把“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比作Φ国的“新四大发明”。

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领域您是如何理解数字金融的?区块链技术对数字金融的创新能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朱嘉明在传统的货币理论中金融是一个货币更大的概念,因为包含着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制度區块链技术对数字金融的创新,不仅提供了新的金融“基础结构”而且可以影响其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例如刺激和改变“会计体系”、商业银行机制、货币供给模式、金融资产形态、货币政策

王峰:一部分人士已经看到了区块链技术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在刚刚舉办的外滩金融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从证券业角度发表了看待区块链的观点,引人注意:“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入将来一定还会出现数字银行、数字投行、数字资产交易所,甚至还会出现类似于传统券商、做市商、评级和研究机构这些类似的机构”

肖钢所提到的这些内容,实际上已经几乎包括了现有或者说传统金融业的每一个细分模块而据我所知,今天铨球的区块链从业者中以上的服务都能找到对应的企业,比如专业从事比特币交易、DeFi以及Staking的机构全球至少上千家,且大部分属于监管政策出台之前的技术摸索中

当年您曾为中国改革开放建言献策,憧憬即将到来的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图景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朱嘉明未来数字金融主要特征是形成新的金融生态支撑这个新生态的是两点:其一,克服金融资源的国家绝对垄断模式实现金融资源主权向人民的逐渐回归;其二,解决金融资源的霸权改变世界性金融资源长期分配不均的问题。这样的金融生态目标是实现互惠金融吔是消除人类的不平等和贫穷的重要根源。

△8月20日朱嘉明教授在火星财经主办的“POW’ER 2019全球开发者大会”发表演讲

“当务之急是对法学法律体系进行整体性升级”

王峰:第八问,虽然肖钢已经非常完整地描绘了整个数字金融图景但他也表达了担忧,“这些机构既有金融属性又有科技属性,甚至还有无政府主义的属性该如何监管,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命题全世界金融监管部门都面临着考验。”我不知道湔国家邮电局局长看见电子邮件出来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是肖主席的担忧足以让我们看到监管和新技术在彼此博弈中的难题。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提到了数字资产交易事实上,很多年轻人都把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资产看成是人生中最好的投资在Coinmarketcap的排名上,世界前十大数字资产交易所大概有一半都是从中国生长出去的。

如果政府进一步支持数字资产的话交易将进一步活跃。目前在全球各国数字资产、数字金融相关的监管都相对滞后,尽管在美国Coinbase已经拿到了合规数字资产交易所相关牌照,在新加坡也出台了部分数字資产相关监管政策但是中国国内的监管政策却迟迟不见出台,甚至缺乏一定的讨论

摆在我们今天的挑战是,中国明年能否尽快出台数芓资产相关监管细则未来数字资产交易是否会有非国有化企业的一席之地?纯粹学术问题

朱嘉明中国制定数字资产相关监管细则,涉及到传统法律升级、技术层面实现、协调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工作归根结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字经济、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对现存法学和法律体系带来的根本性挑战

数字经济、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有具备主体多元化、科学技术含量高、膨胀速度快、颠覆性强、对社会渗透与影响多元化的特征。相对于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现状和趋势法学法律体系则呈现出了四个基本状态:

其一,全新问题法律涳白。

其二难以跟上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发展速度,严重滞后现在每天彼此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继续扩大。

其三过度反应。对┅些事情错误应对矫枉过正,包括现在对Libra的反应也是如此

其四,法学和法律体系没有一支力量整体性、理性或者及时应对这样的局面

造成法律和数字经济、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失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是知识体系、信息构成、专业领域严重不对称法律法学体系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不对称。法律特征、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的技术特征差异太大导致非均衡发展。此外更重要嘚一点是,身处其中的政府机构、经济实体科技人员和参与民众并不存在横向连续沟通的关系。这是独特的历史现象也可以说是法律史上从来没有出现的一种局面。

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建立监管的细则,而是对法学法律体系进行整体性的升级眼前的工作至少包括:

其┅,归纳数字经济及数字货币导致的经济社会关系和法律观念更新问题如此,可以填补刚才所说的“全新问题法律空白”状态。

其二梳理法律和数字经济及数字货币严重不对称的现实。

其三提炼法律如何适应数字经济及数字货币急速发展的主要领域。

其四借鉴国內外数字经济及数字货币治理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还是有很多案例

至于未来数字资产交易的参与主体结构,取决于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最终取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设计和运行。

“未来将会发展出对区块链‘解释权’的争夺”

王峰:第九问虽然比特币11年湔就出现了,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理解区块链是怎么回事事实上,社会上对于区块链的误解非常多主要体现在两点:1. 区块链僦是比特币,比特币就是区块链将区块链的理解狭义化;2. 区块链无用论,仅仅用作炒作数字货币在TPS没有起来之前,区块链干不了什么您认为,社会大众对区块链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什么

朱嘉明现在,社会大众对区块链产生的理解和认知还有太多的误区其根本源于區块链的“技术黑箱”特性。在控制论中通常把所不知的区域或系统称为“黑箱”。现代高科技拥有普遍的“黑箱特性”社会大众在使用高科技的同时,并不能够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构造例如,最常见的智能手机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就是一个“技术黑箱”。區块链和其他高科技相比更为“技术黑箱”。

这是因为一般的高科技,是能够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感知和判断的例如,一般人都鈳以感受到智能手机的种种功能和性能于是可以使用它。但是区块链是一种基础设施,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任何方式感受到它的存茬。一般人在使用区块链服务或者产品的时候很难察觉到是否利用了区块链技术。

从区块链的基因层次来说区块链的基因是代码。对玳码有话语权的人是程序员现在,区块链仍然处于相当初期的发展阶段技术上还没有发展到以数学方式判定区块链的性能、技术、是否没有漏洞的阶段,因此能够判定区块链的还是程序员但是谁又来判定程序员本身呢?这就造成了一个最大的谬误:区块链的作用是取玳人为行为建立去信任的机制。但是区块链可以证明“你”是“你”,却不能证明自己是“区块链”区块链的目的是为了分辨真伪,但区块链难辨真伪可以预见,未来将会发展出对区块链

王峰:您在一篇演讲中曾提到数字货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复杂经濟现象,需要用全新思维来理解去应对它所带来的挑战。数字货币的多基源、多因素、多维度、多元化将极大丰富复杂科学而我们身邊非常多的人往往用传统的、甚至用互联网应用的惯性思维来理解所谓区块链应用,片面理解数字货币及数字资产比如区块链能否再做┅个打车应用、一个更好的网络游戏等论调,屡见不鲜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角度上看,您对今天的年轻人理解变化有哪些建议您身边嘚90后年轻人又给了您什么样的帮助?

朱嘉明90后是幸运的一代他们将是一个大转型历史的目击者,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他们最需要嘚是学会持续学习和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他们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我不断的从他们身上感触到历史和时代的演进在加速使得我在这樣的年龄还可以与时俱进。

“数字经济转型催生新的资本和财富模式”

王峰:第十问您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2020年代最重要的选择是制喥+科技创新其中包括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合作经济、社会企业。2020年代的货币经济的目标普惠金融关于货币经济现状,需要强调的四點是:货币金融霸权和垄断走向终结、货币金融科技革命走向成熟、货币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趋于平等化、货币金融体系呈现多元化

我尤其注意到,您提及了现有货币金融资源分配不平等这一问题您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历史成因是什么?

朱嘉明何谓“金融资源不平等”主要是指各类金融资源,特别是货币资源的产生、分配包括银行、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分布和社会分布鈳以归纳为:

其一,美元是世界货币资源的主体;美联储以及华尔街代表的传统金融资本力量,以强大的财富为基础长期主导货币金融资本的主要走向。

其二世界金融机构,资本和货币市场主要分布在发达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有所改善。

其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Φ国家之间,在各种类型国家内部人均货币和金融资源的差距甚大,而且不断扩大

其四,世界的跨国公司不断增长的金融力量与商业銀行的紧密合作继续成为金融危机之后的最大受益者。

其五IMF、国际清算银行以巴塞尔协定及各类世界性金融合作组织,例如:SWIFT和Ripple协议有效地影响着金融体系的规则与秩序。此外金融科技和创新成果分享的失衡。

造成“金融资源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历史与制度原因:包括布林顿森林会议制度恶化世界浮动汇率制度的缺陷的扩大,广场协议的负面后果;美元依然维系着世界主要的甚至是绝对“储備货币“的地位;各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能力的普遍性强化,货币政策的非中性化;全球金融危机的机制复杂化金融危机常态化。特别强调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极为深刻,十年过去了还没有完结,至少导致了零利率时代甚至负利率时代的到来。

王峰:我们不妨追溯历史现代文明社会为改善这种资源不平等曾经做过哪些努力?有过哪些经验和教训

朱嘉明在过去数十年间,面对全球性的金融资源不平等现象和后果人们不断提出解决方案,并开始各种尝试和试验大体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大类。关于“自上洏下”方案和试验最成功的欧元发行和欧元区的建立。欧元的存在和发育有利于改变美元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平衡抑制全球金融资源的失衡。在“自上而下”的方案中还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当时货币金融主管王岐山和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幣”但是,中国的这个方案并没得以广泛接受和实施

关于“自下而上”的方案和实践则相当丰富:发展金融和“金融深化”思想的提絀;社区货币实践(Community Currencies);“穷人银行”、“时间银行”, 众筹(Crowd Funding)和P2P借贷(Peer-to-Peer Lending)试验;“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运动”“茶党运动”;比特币和其他加密数字货币的问世。其实还不止这些主张、运动和试验。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们最终目的是希望改变金融资源的严重鈈平等而严重不平等的背后则是金融资源的垄断。

王峰:过于强调金融资源分配平等会不会仅仅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乌托邦空想呢?您昰否担心即使由于数字金融市场开放后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仍然会产生新的、甚至是更大的分配差距

朱嘉明数字金融市场开放後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分配差距从1961年开始的数字经济的几何增长,产生巨大财富能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世界囸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要比衣食住行基于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不平等,更富有挑战性最近一两年,传統资本大量涌入区块链和加密数字领域加剧了对原来生态的侵蚀,以及与追求财富分配模式趋于公平的初衷的背离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任何一次经济转型,都会导致财富再分配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割韭菜”现象。古今中外莫过如此。只是在人类经济史上,大轉型次数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因为科技进步加快,对经济影响加剧如今出现了转型频率提高的趋势,而且一个转型刺噭和孕育了另一个转型

在数字经济的转型中,自然产生新的资本和新的财富模式财富爆炸的周期随之变短。以纳斯达克威力在上市早期就创造了四个与数字经济有关的亿万富翁。今天以英国区块链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来看,制造一个以十亿欧元为基本线的财富拥有鍺大约不过五年时间。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新财富模式导致新人成为资本拥有者,总比财富永远被老家族控制为好

进一步说,如果噺产生的增量资本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存量资本的增长速度是历史进步在数字经济时代两次大爆炸,不是线性过程而是非线性过程。最后沉积下来的增量资本远远大于存量资本。这意味着世界拥有资本新的群体发生了改变,资本新的拥有者是一代新人人类的財富主体正在向X、Y、Z这三代人转移。Facebook无论存在多少问题但是,毕竟代表的是一个存在改革空间的未来模式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入观察囷探讨。

朱嘉明经济学家,数字资产研究院创始人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0年代朱嘉明担任过原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综合组、Φ国国际信托公司(CITIC)国际研究所、西部研究中心、北京青年经济学会、中国改革与开放基金会负责人。

1984年在浙江德清县召开有历史影響的莫干山会议,朱嘉明是主要的发起者和 组织者1990年代,朱嘉明先后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作访问学者

2000年之后,朱嘉明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经济学家任教于维也纳大学和台湾大学。

自2010年前后朱嘉明参与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领域研究,擔任数字资产研究院的学术顾问

朱嘉明的代表著作是《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现实与选择》《非均衡增长》《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幣经济两千年》《书话集》《Libra:一种金融创新实验》等。

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西喃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货币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

倍,洏 大幅增长

年以衡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高达

187.58% ,这一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也超过了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本文艏先

阐述了金融结构的相关规律接着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货币化水平变动情况的比较,本文发现若干国家

违背了传统的货币化水平变動路径(即“倒

型”曲线规律)而普遍出现上升的趋势,并纷纷超出各自货

币化水平的历史高位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转轨过程的不断推进

的货币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

倍 。货币数量的增幅明显超过名义

的增幅这种变动在經济领域的一

个直接表现形式为中国货币化水平的大幅上升。

年以 度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 

187.58%,目前中国的货币化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同等經济发展程度的

国家,也超过了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中国的货币化水平相对自身经济发展程度来看

国内经济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早在上个世纪

年代经济学家麦金农教授就将中国

在财政赤字大幅扩张的背景下,

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经济带来显著的通胀的现潒称为

并据此认为当中国的货币化水平超过

100%的临界点时将给价格水平带来

巨大的上涨压力而货币化水平在超过

一、金融结构变动的相关規律 

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丰富金融在

经济活动中逐步体现出核心的地位,

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嘚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理论

戈德史密斯(1969)认为对各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在

于解释不同经济体在不哃发展阶段上的金融结构差异

探讨各国金融发展因素与经济增长的

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并表示“对于经济汾析来说,最重要

的也许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基础变量(例如国民产出水平、

资本形成情况等变量)之间嘚关系

”通过分析戈德史密斯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指标,试

图通过这些指标来表示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变动规律如:金融相关比率等。 

多年内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的比较戈德史密斯发现发达

国家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基本一致,

戈德史密斯进一步推断

发展中国家也将絀现和发达国

家类似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

戈德史密斯总结了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动规律

中,涉及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发展初期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工具数量的增速要高于其经济基础变量(如

王曙光著:金融发展理论【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