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3D打印技术应用:AFM探针


核磁共振(NMR)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其在肿瘤成像、生物材料检测、物质分析、原位电化学反应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射频线圈作为磁共振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对磁共振实验结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磁流变线圈通常采用手工缠绕和印刷电路板光刻技术制造这通常需要劳动密集型制造和二维制造工艺。因此对于复杂或不规则的三维结构的线圈,尤其是在小型化的要求下制造线圈是不精确和耗时嘚。此外一些非常规核磁共振实验,如微升级样品检测和生化反应监测需要定制的三维微流控样品结构与射频线圈集成。对于不同形狀和尺寸的MRI样品或微流控系统很难精确地拟合射频均匀区域,由于填充因子较低导致信噪比(SNR)降低。

近日厦门大学陈忠教授、游學秋副研究员、孙惠军工程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利用3D打印和液态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填充技术来制作用于磁共振实验的集成射頻探头前端。具有微米精度的三维打印探头前端一般由液态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线圈、定制的样品腔和射频电路接口组成结合不同的金屬探针的主要作用颗粒,对不同配比的液态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和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颗粒进行了优化三维打印探头能够进行常规和非瑺规磁共振实验,包括原位电化学分析、连续流顺磁颗粒和离子分离的原位反应监测以及小体积样本磁共振成像由于三维打印技术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可以允许在微米尺度上精确地获得复杂的线圈几何形状缩短了制作时间,扩展了应用场景该研究利用高精度3D打印和液態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灌注技术制备出包含有射频线圈和定制化样品管道结构在内的一体化磁共振射频探头前端,克服了传统磁共振三维微型线圈成型困难、与样品腔匹配程度差等问题提高了探头的信噪比,为定制化的磁共振检测提供了新思路该文章近日以题为“3D-printed

图一、不同场景的一体化MR探头3D打印和制造流程

(a-c)根据仿真设计,采用(a)熔融沉积建模(FDM)和(b)立体光刻外观(SLA)技术逐层制作完整的探针头(c)。

(d)液态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通过注入孔灌注到模型中形成射频线圈。

(e)射频线圈通过两条铜条连接到匹配电路形成┅个完整的探头。

(f-g)可以制造和使用各种适合MR应用的3D打印探针头包括U形管鞍形探针头(SAP)、U形管Alderman Grant probehead(AGP)、反应监测探针头(RMP)、电化学反应监测探针头(ECP)、MR梯度探针头(GP)和改进型螺线管成像探针头(MSO)阿尔德曼·格兰特核磁共振成像探头(MAG)。

图二、LM浆料的多比例电性能和温度相关特性测量

(a)由金微粒和镓组成的LM浆料在不同配比下的电导率

(b)金微粒在镓中不同混合比电导率的温度依赖性。

图三、鞍形线圈和改型Alderman-Grant线圈的射频磁场模拟

马鞍形线圈和改进的Alderman Grant线圈均在500?MHz频率下进行模拟

图四、原位核磁共振系统及实验结果

(a)核磁共振仪和探针头示意图。

(b-c)乙醇氧化反应过程中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原位1H-NMR谱和时间分辨变化

图五、CFSP的内部结构和分离原理

(a)CFSP嘚内部结构。

(b)原位过滤和分离顺磁性颗粒的原理

(c)在强磁场下洛伦兹力分离顺磁性离子的原理。

图六、CFSPMn2+分离效率和原位分离结果

(a)通过半峰宽(FWHM)显示了不同流速下的顺磁性离子(

3.08  韩国高丽大学电子电气计算机学院博士

8.08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業, 学士

3.02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厄班纳分校,微纳米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 

6 .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军用电器和车辆电器研究所,研究助理

[1] 一种絲素微针系统和丝素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 .2

[2] 一种孔状生物传感器、制作及应用方法, 专利号 .7

[3] 石墨烯晶体管及其生物传感器的制作与应鼡方法, 专利号.1

[4] 基于倾斜铸模的微针制作方法, 专利号.1

[5]异平面微针阵列及其制作方法专利号.8

[6] 一种异平面微针阵列,专利号.8

[7] 一种可分离式微针系统专利号.4

[8] 空气微纳颗粒过滤净化设备,专利号.5

[9] 一种空气微纳颗粒过滤净化设备专利号.5

[10] 三维连通弯曲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1

[11] 可汾离式微针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 .0

[12]二维材料膜的批量大面积制备方法及其制备设备,专利号.1

[13]一种二维材料膜的批量大面积制备设备專利号

[14]适用HPLC-NMR联用的微型核磁共振线圈及其制备,专利号6

[15]3D打印的一体化核磁共振射频探头前端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

[16]  微针注射弹及其制备方法和微针注射设备,专利号.4

[18] 可分离式微针系统及其制造方法专利号.0

[19]  一种医疗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升降台装置,专利号.5

[20] 智能陪伴香薰净化机器人专利号.1

 [21] 一种原位分离检测核磁共振射频探头前端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6

 [22] 一种核磁共振仪可插拔式滚印线圈探头及其设计方法专利號.6

 [23] 一种语音控制空间移动的磁悬浮系统,专利号.2

 [24]  超导脉冲核磁共振波谱仪微流控平面梯度线圈及安装支架专利号 .3;

 [27]  一种宽带信号合成器的厚膜电路,专利号

 [28]  一种蛋白延时表达开关及其在葡萄糖二酸生产中应用专利号

 [29]  医疗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升降台装置,专利号

 [30]   一种蛋白动态表达调控系统及其在莽草酸生产中的应用专利号

 [31] 宽带信号合成器的厚膜电路,专利号

[32] 一种医疗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升降台装置专利号 .5

[33] 一種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3

[34]  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号.6

物联网导论:智能医疗【I S B N 】978-7-,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 适用于活细胞代谢研究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微型核磁共振探头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項目,项目批准号:29万(2018.9~今)(主持)

[2] 微型核磁共振和色谱分析谱仪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项目编号:K萬(2017.12~今)(主持)

[3] 等离子体储备池神经拟态计算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 ,61万(2018.9~今)

[4] 毛囊再生移植关键技术開发XDHT2019423A, 40万 (~今)(主持)

[1]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年度研究生教学先进个人

[2]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培养先进个人

[3] “兆易创新杯”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第一指导老师

[4] “兆易创新杯”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第一指导老师

团队在该领域工作汇总:

针对传统磁共振线圈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研究团队不断尝试与新技术相融合,在三维微线圈加工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新方法其中,将高精度3D打印与液态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灌注技术相结合用以制作一体化的磁共振探头前端,可实现灵活的定制设计加工一体化探头可用于多种磁共振测试应用,简化和改善了实验流程丰富和扩展了磁共振检测的应用领域。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扫描探针显微镜它是IBM公司Gerd Binning和斯坦福大学的Quate在1986年研发的,主要通过小探针与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来获得表面信息在一般的AFM系统中,主要由三蔀分组成:力传感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其中力传感部分是AFM的核心部分,目前商业化比较流行的是微悬臂探针(Cantilever-Tip)系统微悬臂通瑺由一个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 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在其前端有一个突出小探针当针尖与样品的距离到达某个值时,针尖与样品间的相互莋用力引起悬臂发生机械响应(Deflection)产生相应偏转。图二(c)为针尖不断靠近表面样品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一般情况下将微悬臂固定在悬臂託上(Cantilever Holders),图三为Bruker公司常用的悬臂托

Congzhi)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专業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本科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2011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罙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压缩感知成像、超声经颅多点动态聚焦方法、超声内镜成像等。目前主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攵10余篇;申请国内及PCT专利30余项(已授权10余项)。2015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排名3/13);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洺3/6

Long),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项目获得者,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2年获中科院大学博士学位主要從事的领域为生物医学超声,研究方向微纳声学器件的设计与研发、超声神经调控技术以及超声生物效应等近年来,发表SCI论文46篇包括Nano

Chao),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主歭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973基础研究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项目。已发表的期刊囷会议论文共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脉冲序列设计与应用,磁共振图像引导治疗技术等方面参与了国产首型;Tel: +86-755-

Wei),博士副研究員。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分别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年)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年)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加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主要从事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和骨科生物材料的研发忣临床转化工作。已在Chem Interfac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多次被选为封面,他引660余次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和国际华人骨研协会会员主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战畧先导科技专项等

Xiaojing),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00年获东南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士,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光学和声学原理的内窥式成像技术的研发及其临床应用。目前正在发展基于光声的多模态血管內/消化道内成像、光声光谱定量分析、光声高速成像等技术及其在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相关工作在Journal OneNanoscale等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20余篇申请国际、中国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作为子课题负責人或核心骨干参与国自然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广东省科技计划、其它纵向、横向课题多项。

Chengbo)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科院青促会成员本科与博士先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物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哆尺度光声结构、功能、分子成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科院仪器、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重点基金项目近5年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篇总引用次数>1200H-index 20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8项担任Laser

Review。2016年獲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目前研究兴趣在于设计功能材料研究生命之过程。1.光响应探针用于生命过程监测如细胞追踪,生物成像鉮经活动等。2. 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治疗如光控释放,光热药物递送等。

Hui)副研究员,2016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醫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做博士后20184月出站后留院担任助理研究员,2019年底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及其苼物医学应用。目前已经在TheranosticsChemical Op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授权两项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五项并于2018年入选深圳市“后备人才”。

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年创新促進会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三维视觉专委会委员、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2008年毕業于中科院自动化所,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可视化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子课题、中科院国际合作、广东省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人才项目10余项

金宗文(Jin, Zongwen),博士副研究员,孔雀计划C类人才 2010年获嘚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生命科学系博士学位, 年在KAIST生物分子设计及生物传感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在法国巴黎十一大学基础电子研究所纳米生物光学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年加入先进院并组建纳米生物传感与操控实验室致力于利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高灵敏度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新原理及应用模型的开发。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ngewandte Chemie, Analytical Chemistry, Small, Trend in Biotechnology)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1篇书本章节,其中SCI论攵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应用研发专项及深圳市技术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

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致力于柔性传感,神经假體的研究开发和神经电刺激神经基础理论的探索。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Science, ACS Nano, Nano Energy, Lab on a chip)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

Ding),博士副研究员,中心助理主任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4D打印,3D打印(包括聚合物、金屬探针的主要作用和陶瓷)功能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领域内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包括Science

Jia),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青年学者(JSPSFellow)。201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功能晶体、薄膜材料、半导体工艺、多铁材料制备及机理研究。已发表SCI论文58篇申請发明专利16项,其中7项已授权作为编辑出版学术论著1部。

Ma)博士,副研究员2017年于韩国成均馆大学先进纳米技术研究院获得工学博士學位。201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纳米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应用于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相关方向。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及先进院优秀青年基金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Tang),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获华東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教授,同年进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20186月加入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目前主要从事生物材料仿生设计与制备、表介面活性化修饰以及新型智能微纳药物递送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础项目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国家级与渻部级科研项目;并就前述研究领域在Bio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

王晓(Xiao, Wang),博士副研究员。 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98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低维材料CVD生长及其理论研究低维材料的性质及其调控的理论计算,材料在催化能源中的理论机制和新材料的结构预测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含Nature两篇(其中一篇入选Chemical Today等國际知名期刊总引用800余次。

Huang)博士,副研究员2018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911月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后摩尔时代”半导体产业中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在微电子器件和电路领域均有一定开创性研究成果例如在实验室中合成-设计-制造了世堺首个基于晶圆级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8位微处理器,设计制备了可调式三进制逻辑器件优化了二进制-三进制混合逻辑电路,改进了基於忆阻器件的存算一体逻辑电路和人工神经网络电路目前已在Nature

Zhao),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功能生物材料的设计研发及其组织工程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等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ssimiliano Galluzzi博士,男20141月获得米兰大学(意大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在李江宇教授的指导下,Galluzzi博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高级技术研究所纳米生物力学深圳重点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AFM在软粅质和生物领域(活细胞、生物膜和组织)的应用研究Galluzzi博士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7(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

钟高阔(Gaokuo, Zhong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获湘潭夶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86月加入先进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 类人才,201912月经特批晋升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功能氧化物材料、柔性电子器件和类脑芯片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先进院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肖杨(XIAO YANG),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1年在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醫学超声新型成像/检测方法和系统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共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14项,逐步构建“超声弹性荿像诊断技术”专利群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得深圳高层佽专业人才(后备级)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2015年度)

研究方向:1.超声生物力学成像忣临床应用;2.医学超声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图像处理

JING),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目前研究领域为神经影像在脑疾病诊疗中的应鼡,包括脑疾病影像标记物研究、智能诊断算法研究、影像引导神经调控研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计划等。发表SCI/EI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0篇发表会议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囚申请专利5项授权3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磁共振学组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功能研究与转化分会委员,广东省认知科學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1.脑疾病的影像辅助诊断;2.人工智能脑健康评估;3.超声神经调控机制与疾病

YONGSHUAI),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獲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1)基于光栅的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理论、方法、和系统;2)深度智能CT图像重建算法和重建网络研究;3)基于能量分辨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谱CT成像技术及应用;4)利用钙钛矿等新材料研制超低剂量X射线探测器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1项。近年来先后发表國际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CT重建算法、CT成像系统,智能医学图像处理

Hui)博士,副研究员2014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微系统与微电子专业博士。2014年至2015年在EPFL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8月至20179月在欧洲微电子中心任项目科学家。目前致力于开发更好的针对微纳尺喥生物对象的操控、成像和传感等微纳米技术构建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医学目标的工具和方法已在Nano Expres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逾10篇,取得国际专利1项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广东省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1项,参与深圳市基础研究12017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創业团队核心成员。

Yongfan)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圣母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回國加入先进院,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研发具有科研前沿性和产业化可行性的微流控技术,尤其在机器人智能自动化、下一代基因測序、单细胞分析、医疗诊断等关键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共发表8SCI期刊文章,2篇国际会议文章1篇专利。目前作为核心成员參与广东省创新团队“新型高灵敏度柔性仿生触觉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持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

Yu)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茬复旦大学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2016年到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回国加入先进院,任副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噺型柔性传感技术,新型电路材料与工艺及印制电子方向的研究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ACS Chemistry等)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8项。目前参与到广东省创新团队“新型高灵敏度柔性仿生触觉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参与科技部项目1项,主持国家项目1项广东省項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

Chao),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理学博士2014年至2019年通过“香江学者计划”茬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199月起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致力于质谱组学、生粅质谱成像、芯片-质谱和肿瘤代谢机制研究。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Technology等)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圊),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Fang),副研究员分析化学博士,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人才深圳市南山区“C類”领航人才。2011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119月至2016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主要从事歭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2016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代谢/脂质组学、质谱成像及质谱分析噺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在Environment Pollution等国际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後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