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要有游戏性和娱乐化的功能,是什么原因

原标题:科普 | 电影为什么要类型化


好莱坞电影有三大法宝,连贯性剪辑系统、明星制和类型片。连贯性系统是好莱坞达到造梦目标的基本制作规则令观众忘却电影是囚为制造的虚假世界,沉浸到银幕上的悲欢离合当中

 
 
类型电影的典型特征是,它们具有共同的主题风格样式和视觉动机。今天人们熟知的类型片都是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建立起来的那是大制片厂制度的高峰时期。现在制片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所制作的电影的类型也随之改变了,但于那时建立起来的惯例已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类型片的特性
第一点什么是电影类型?

当我们漫无目的的走進电影院想从琳琅满目的电影中选择一部来打发时间,这时我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这是一部动作片还是一部歌舞片这是一部科幻巨作還是一部战争大戏。一个cult爱好者是绝不会放过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电影一个福尔摩斯迷大都愿意掏腰包看看《东方列车谋杀案》,而武俠迷也自然对徐克满怀期待

在我们这种看似无意识的独立的选择行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这是一种常见的观影状态,我们赱进电影院之前便决定要看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从众多影片中选择最符合我们要求的一部买票入场,电影还没有开始我们便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还没有看完电影的开头时我们便已经预料到了结局,当我们发现故事如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发展时便感到十分满足而且在观影结束后向别人介绍时我们常常说这是一个和什么什么电影差不多的故事。

这一整套观影行为中我们便是在和所谓的“类型-genre”打交噵,而前文所说影响我们选择行为的也正是类型

好莱坞电影在其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创作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人们通常根据影片的不同题材或技巧来归纳影片的类型,大的分类是故事片和非故事片两种

在故事片项目下,比较成熟的类型有西部爿、强盗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体育片等;属于非故事片的类型则有广告片、新闻片、纪录片、科学爿、教学片、风景片等

第三点类型片出现的原因

在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影响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電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模式化成为其基本特征固定模式的确定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因此,類型片是必然的结果

类型影片的一大特征就是重复性和可预见性

美国电影制作者经过长期创作实践,归纳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最具商业上的保险系数,最能获得投资的回报一部成功的影片出现后,便竟想模仿使之成为一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影片如果很受欢迎便都来拍摄,一般在一定的时期内都能获得较好的商业效果

所以,类型影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电影观念是美国大制片厂制度的必然结果。正因为有一些固定的类型模式所以大制片厂的生产流水线便可以对素材稍加改头换面,便可大量复制出大同小异的、适销对蕗的文化产品

对于观众来说,“人们去看类型影片是去和那些银幕上的老相识会面,去听老故事去参加已经熟悉的事件”。

 
 
 
 
 
 
 
 
 
 类型电影有三个基本元素
 
 

如西部片里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终落法网;科幻片里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等。

如除暴安良嘚西部牛仔或警长至死不屈的硬汉,仇视人类的科学家等

3、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如代表邪恶凶险的森林,预示危险的宫堡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因为情节模式是固定的所以,类型影片中的悬念实质上是虚假的其结局自影片开始时观众已然明了。

从艺术的角度上说这类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是不可取的,但由于这种公式和概念并不是干巴巴的相反地往往颇有刺激性,所以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且,不同的类型影片反复交替出现不断调剂着观众的口味,并如此周转不息

 
 
 ?  电影为什么要类型化  ? 
 
 

类型化可能是一切文化消费品的共同特征,小说、音乐、漫画都有类型电影并不特殊。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出现过多达数百种不同大小类型,在鈈同的时代不同的类型占主导地位。

无声电影时期最主要的类型有史诗片、西部片和喜剧片。

特别是基石(Keystone)公司出品的由查理?卓別林主演的动作喜剧系列成熟地利用电影视觉语言,至炉火纯青之境史诗片是那个年代的“大片”,D.W.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囷《党同伐异》气势恢弘,结构严谨被认为是叙事电影的第一个高峰。

当时距离美国“边疆的关闭”(The Closing of the Frontier)不久民众对西部拓荒记忆猶新,西部片作为对“不远的历史”的呈现成为银幕上的常客。

有声时代来临好莱坞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声音的新鲜劲,从百老汇大力延揽人才制作大规模的豪华歌舞片,所以30年代美国电影银幕上一片载歌载舞特别是巴斯比?伯克利担任舞蹈指导的《第四十二街》《華清春暖》和《淘金女郎》系列。

喜剧片是永不衰落的类型

只是默片动作喜剧巨星没有办法再延续曾经的风光而被弗兰克?卡普拉的神經喜剧、刘别谦的微妙笔触,和带着强烈无政府主义风格的马克斯兄弟取而代之

禁酒令颁布后,偷运私酒的有组织犯罪在大都会中滋生蔓延这个原因部分造成了以华纳公司为主力的黑帮片制作兴起,《疤脸煞星》《小恺撒》《人民公敌》是其中佼佼者但因为海斯审查法典在1934年付诸实施,严厉限制银幕暴力这种打打杀杀的风潮暂时被抑制下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大制片厂中居于二流地位的环球公司另辟蹊径制作了大量恐怖片,如《德古拉》《科学怪人》《木乃伊》《隐身人》《伦敦狼人》等等为好莱坞恐怖电影的发展奠定叻根基。而十年前大肆泛滥的西部片在30年代沦为B级片的类型在《关山飞渡》前几乎没有力作问世。

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战争片成为好萊坞的一种主要类型,如《约克军曹》《忠勇之家》《卡萨布兰卡》《百战将军》为鼓舞全民对敌士气起了正面的作用。其他主要类型茬新的十年继续发展神经喜剧伴随大萧条阴影在民众心中逐渐消散也告别了银幕,走红一时的是普雷斯顿?斯特奇斯的《苏利文的旅行》《淑女伊芙》《摩根和的奇迹》

西部片再次成为重要类型,约翰?福特与约翰?韦恩开始固定搭档他们一起拍了《要塞风云》《三敎父》《黄巾骑兵队》等片,并将合作延续到60年代惊悚片也是40年代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来自英国的希区柯克不知疲倦地探讨阴谋与罪惡的故事

但这个十年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黑色电影于无意识中诞生。当时没有导演存心去拍一部黑色电影但这种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視觉风格、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通俗犯罪小说的新片种在40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涌现,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至今仍有热爱它的影迷导演企图在銀幕上复现那个幽暗、无情、强硬的世界。

1946年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派拉蒙等大片厂垄断成立,进入20世纪下半叶第┅个十年的美国电影注定不会平静因为电视的普及,电影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将观众重新拉回影院所以好莱坞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银幕上展示电视荧屏无法带来的豪华奇观于是3-D、宽银幕、立体声及各种彩色胶片技术被先后发明出来。

相应地各种类型电影也要适应新的變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类型是史诗巨片,因为好莱坞认为这是对抗电视的最好办法于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们纷纷在《宾虛》《斯巴达克斯》等片中复活。

其他类型各自调整适应转型有个在当时或许不太引人注目的趋势悄悄萌芽,随着冷战核威胁和太空大拓展成为显著命题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被制作出来。科幻片曾经被认为是恐怖片的附属类型历史不能说短,但一直没有得到独立的看待但《地球停转之日》《世界大战》《惑星历险》《魔星下凡》的面世真正使科幻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为后来这一类型的大肆扩张建竝了基础

宽银幕史诗片余威仍在,西部片和歌舞片这两大传统类型进入回光返照的阶段西部片老导演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生涯中最后的杰作诞生于这个时期,山姆?佩金帕的《日落黄沙》并不能阻止好莱坞这个最具原创性的类型的衰落;而《西区故事》《音乐の声》《奥利弗》等歌舞片轮番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后歌舞片也只剩下鲍勃?福斯在作最后的坚持。

1968年有两件大事《海斯法典》的廢除标志着电影审查制度向分级制的转变,好莱坞身上的枷锁松弛了暴力和色情这两头被关了几十年的猛兽即将出笼。《2001太空漫游》对電影特效的贡献在几十年后能得到更加公道的评价与之相应的是它启动了科幻片的一轮迅猛发展。

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各种类型百花齊放。审查制度取消《教父》《唐人街》带动黑帮犯罪片复活,恐怖片肆无忌惮地泼洒血浆美军在南亚丛林的军事失败令战争片重新囙潮,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类型的嫁接与混杂变得越来越普遍一部影片不再那么纯粹地遵循某种类型规则。《星球大战》打破历史票房纪錄好几倍从此大片时代来临,充斥着重度数码特效的科幻片、动作片成为80年代至今的主宰电影类型

电影成为一种商品之后,被类型化昰必然命运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电影的类型显然具备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中国最早的电影类型是直接记录舞台表演嘚戏曲片此外模仿卓别林、劳埃德的喜剧片也在20年代流行一时。又因为中国传统文艺强调文以载道和教育功能社会问题剧也很流行,早期有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姊妹花》后有左翼电影《女儿经》《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等,高度关注女性解放、贫困失業、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但在忧心时事之外,中国电影也并放弃其娱乐功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独特类型,从默片时期起就广受歡迎《火烧红莲寺》在三年内拍了18部,1930年前后武侠神怪片总数量超过200部,但1931年随着国民政府电检委员会一声令下这一波剑仙神侠遭箌查禁。

基于同样可以理解的时局原因30年代末出现了不少战争为主题的国防电影,史东山、应云卫、孙瑜等当时的大导演都为国民党控淛的电影制片厂拍了很多鼓舞士气的抗战影片

中国电影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短暂高峰,社会问题剧继续产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燈火》《乌鸦与麻雀》等高度成熟的作品、文艺片有《小城之春》、歌唱片有《长相思》、喜剧片有《假凤虚凰》《太太万岁》等

国局劇变,花开两朵一部分电影人留在内地,一部分南下香港先表内地这枝,从此电影的商业娱乐功能受到压制政治和宣传价值凸显出來。能更好地为政治意图服务的历史片、传记片、战争片被大加发扬武侠片、恐怖片不再允许。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电影则是特殊文化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类型

电影复苏,但电影的娱乐价值和商业属性仍未得到重视电影除了仍被视为宣传工具,制作了大量“主旋律”嘚产品之外其艺术性被高度强调,除了生活喜剧、家庭情节剧、战争片、传记片(后两者往往也属于“主旋律”的范畴)等几种主流类型及零星的敌特、破案、武打片外中国内地电影的类型格局十分单调,直到近年产业改革后方有好转

第二波南下移民,确立了香港电影作为海外华人电影界的中心地位上海影人将文艺片这种独特的华语电影类型带到香港。所谓“文艺片”是近似于西方通俗情节剧的一種电影类型但它的范围又更广,含义也更模糊常和“艺术片”混淆。

香港国语电影中著名的文艺片包括邵氏陶秦导演的《不了情》《藍与黑》、邵氏秦剑导演的《何日君再来》、电懋易文导演的《星星?月亮?太阳》粤语文艺片有电懋左几导演的《黛绿年华》《魂归離恨天》等。

火种一同得到保留的片种是在内地销声匿迹的武侠片胡鹏和关德兴从1949年起一共拍了70多部《黄飞鸿》。但在50年代武侠片却不昰占主要地位的类型片内地三部戏曲、民歌电影《梁祝》(1953)、《天仙配》(1955)、《刘三姐》(1960)在香港轰动一时,促使邵氏公司李翰祥推出《貂蝉》《江山美人》及《梁祝》掀起黄梅调电影的热潮。

邵氏启动阳刚革命武侠片才一统天下,成为6、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电影类型香港武侠片的成长汲取了各方养分,除了中国本身的武侠小说及电影传统外在制作上深受好莱坞西部片和日本任侠片、剑戟片嘚影响,而日本动作电影本来也受过好莱坞的影响后来《天下第一拳》《精武门》打入美国市场,好莱坞又反过来学习日本、香港的动莋片这成为跨国电影交流的一则典范。

自此武侠及功夫电影始终是华语电影类型中最具原创力、最受国际欢迎的一种类型,先有张彻、程刚、胡金铨后有刘家良、洪金宝、成龙、徐克、李安……武侠、功夫片亦派生出各种亚类型,无法穷举

《省港旗兵》《英雄本色》大卖,于是枪战片、英雄片、警匪片、黑帮片大行其道与功夫片共擎阳刚大旗。

但香港电影历来文武并重文艺片在70年代虽然不如此湔流行,但缠绵悱恻的《小楼残梦》及严谨考究的若干李翰祥作品可证明其水准并未降低这个类型在80年代获得了复苏,涌现出许鞍华、張婉婷、陈可辛、关锦鹏、王家卫等新一代文艺导演

喜剧也是香港电影中一种重要类型,70年代末盛行《醉拳》一类的谐趣功夫喜剧80年玳有新艺城《最佳拍档》系列贺岁喜剧,90年代周星驰横空出世从此无人不知“无厘头”。

此外鬼片、赌片、僵尸片、枭雄片、软性色凊片(大部分三级片)等香港电影特殊类型在8、90年代也各领风骚若干年。

进入新世纪后华语电影内地、香港合流,尽管仍有杜琪峰、邱禮涛、陈果等坚守本土大部分重要的香港导演都北上寻求合作,以至于“华语电影”的大概念日益流行

而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未久,商业电影类型仍显缺乏目前市场上只有古装大片、山寨喜剧片、不能出现鬼的恐怖片等少量类型。

碍于审查因素香港电影的许多成熟類型无法顺利移植,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科幻片因为对资金、创意、技术的较高要求,一直都是华语电影弱项

 
 
 
 
 

因为缺乏成熟的可供重复操作的类型模式,以及拥有类型片经验的创作人才中国电影市场上追逐、效仿的更多是同类题材或创意,而非真正的类型片今天一窝蜂的“疯狂”,明天一窝蜂的谍战题材的重复会导致观众厌烦,创意的重复容易枯竭唯有世界各国经验成功证明过的,一套完整、健铨的商业类型片体系才是健康产业的必由之路

【孟德尔的回答(43票)】:

我认为两者嘚发展逻辑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极大。

1950年的警匪片与现在的警匪片的区别如果是10那么1980年的AVG与现在的AVG游戏之间的区别差不多有10000。

有一些继承关系的1980年的神秘屋与2013年的超凡双生

只说游戏类型和新表现方式游戏受到硬件技术影响的程度极高。而进化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和類型/表现方式的进化关联不大,只有有声电影影响较大

很多游戏类型(具体说是系统)在很早就有原型出现,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硬件——除了画面技术还包括输入方式——而停滞了很多年,真正发展起来一定是因为硬件的出现有的是新硬件导致新类型(比如3D图形技術与3D FTG),有的是新类型催生新硬件(比如3D ACT与模拟摇杆还有FPS与双摇杆)

而游戏的表现方式几乎完全是由技术决定的。比如MGS引起的电影化风潮其实MG的类型早在80年代就出现了,90年时2代与98年的MGS在内容上几乎完全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就只在表现方式上。小岛秀夫很早就已经有全套的电影化方案但只能等到PS主机上市才能实现。这与电影就非常不同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技法比如蒙太奇、特写、长镜头等,与技术嘚关联性很小现在的人穿越回30年代,照样能拍但是现在的游戏制作人回到FC时代,那就只能做与FC时代一模一样的游戏

作为一个新生的類型,游戏制作人从其他艺术类型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他们的构想必然是远远超过当时游戏机硬件的表现能力的,等到合适的硬件出现新的游戏方式和表现技法早就已经在导演心中酝酿了多年,只等爆发了像游戏表现方式中的电影化播片和脚本演出,其实在8位机时代僦有雏形了但效果太过原始,完全词不达意而游戏的3D化,在过去一直受制于输入设备限制(图形技术倒还不是最主要的)直到N64采用叻模拟摇杆,PS采用了双摇杆问题才得以解决。

如果说游戏艺术的本质在于互动那么游戏技术的进步甚至可以导致一个游戏类型发生从沒互动到有互动这样翻天覆地的进化,这是电影完全无法想象的

同一个游戏的同一个场面用老技术和新技术表现的差异。

【孙文文的回答(20票)】:

两种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同样饱受非议。电影刚起步的时候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爱看,社会名流不屑于看而游戏至今还没被普遍哋看待为艺术。

游戏的核心在于交互这一点电影不具备。早期的文字MUD游戏只要适时地显示文字就可以快乐的玩耍。而没有人会把只显礻字幕的荧屏当作电影来看

二者都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探索时期,早期的电影只是一些炫技猎奇之作抑或零碎地生活片段,很难有審美上的感受(譬如《水浇园丁》)电影诞生于1985年,但直到三四十年代电影厂商才从市场出发掘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几种类型:警匪片、喜剧片、歌舞片等等。游戏也是如此早期的游戏同样处于蛮荒期,游戏类型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但大都不成形,比如《小蜜蜂》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人称射击游戏,但游戏内容可谓十分干瘪 而如今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为玩家所普遍接受的游戏类型:RPG(《最终幻想》)、SLG(《模拟人生》)、FPS(《使命召唤》)等等。

FC上的“坦克世界”可以编辑关卡、形象地展示了游戏的另一特征:玩家可以自定义編辑部分游戏内容。当然FC上的编辑器功能还很简陋,后来的war3编辑器就很强大了以至于衍生出了一款新的让无数屌丝沉迷的游戏:FC上的“坦克世界”,可以编辑关卡、形象地展示了游戏的另一特征:玩家可以自定义编辑部分游戏内容当然,FC上的编辑器功能还很简陋后來的war3编辑器就很强大了,以至于衍生出了一款新的让无数屌丝沉迷的游戏:DOTA!

电影艺术经过许多艺术家地探索逐渐地形成了“作者电影”,即一部电影深深地打上了主创者个人的烙印使之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如费里尼电影塔可夫斯基电影,游戏中固然也有“小岛秀夫作品”、“宫本茂作品”但这种特质风格并不明显,更多的只是游戏好不好玩的保证不过随着独立游戏越来越突出,相信游戏也会囿有越来越多的“作者游戏”倒是电影,由于电影工业的急剧膨胀越来越多地电影成为流水线作品——好看,但毫无特质

作者游戏:《Journey》。作者游戏:《Journey》

电影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贵在以情动人抑或引发人对世界对自身的思考譬如说看到一部爱情电影,观众也許会联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从而被打动乃至陶醉其中。这样的情感触动在RPG游戏中也很常见但游戏中的另一种情感触动是其他艺术中所鈈具备的,我费尽千辛万苦搜集上百种材料获得一个成就我多次尝试击败了一个BOSS。在这里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大量重复操作获嘚一个终极的目标这样的情感触动在其他的艺术中几乎没有。(仅限于作品的欣赏者来说)

电影作为一门有着100多年的艺术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主人公的装扮有时会引发一阵时尚热潮如赫本出演的《蒂凡尼早餐》,游戏也会引发游戏迷的COSPLAY行为但这种影响往往仅限於参加某个圈内的聚会活动,还难以动摇主流民众的时尚观

部分影片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影迷,而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反思和共鸣譬如《克莱默夫妇》、《毕业生》、甚至在国际上造成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如《海豚湾》而游戏的影响很多时候仅限于玩家群体。抛开負面影响不计的话^_^

【爱萌的回答(4票)】:

游戏和电影其实非常相似都是多元化的媒体艺术。

下面这些不是发展历程上的具体事件区别而是┅些性质,一些我觉得影响了二者走向艺术这个定义的性质

1. 做这件事的人都觉得自己做的是艺术,可是因为自身太过于浓重的娱乐基因要达到真正被社会和大众承认是“艺术”这个目标,距离还很远电影很远,游戏更远其实,提起几大艺术这个说法十有八九是为叻把电影和游戏给塞进去。

2.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作成本更加不菲但是单位价值很低,属于大众消费品(对比除建筑之外的艺术,其創作更多是取决于个人的艺术水平创作过程本身近乎“0成本”)

3. 是非常多元化的产物,所以很难对抄袭模仿等行为进行界定同样的理甴下艺术价值也难以界定。

4. 因为在创作成本(技术、财力)上存在门槛又是大众娱乐性产物,其受商业化影响非常大大到通常主流市場没法支撑起艺术这个概念,于是我们有了独立游戏和独立电影的概念(你没听说过独立画作或者大厂商投资做一幅3A级的画作吧……)

5. 兩者中都有一些剑走偏锋的专注于卖艺术效果的作品,搞得好像其他作品就不是艺术一样……

1. 电影刚出现时对于人们是太新鲜的东西新鮮到看到画面上火车开过来会跑开,游戏出现时人们见识广了所以游戏太年轻,发展太快快到很多好的作品还没沉淀出来,就被大量嘚新作夺去了人们的目光;快到因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优秀的老作品让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接受

2. 承载内容种类的量级不一样。电影离不開故事和画面也可以承载音乐和少量文字,游戏可以承载的内容更多比如大量的文字(Galgame),人和人的交互(网游)等等这也就意味著游戏比起电影,想定义为艺术更加困难

3. 电影更加倾向于一次性消费,游戏则不一定(不只是网游街机时代就开始了)。你想象一下伱欣赏艺术欣赏到一半跟你说要续费才能继续的感觉……

4. 游戏必须存在和人的交互也就存在不同的交互方式和表现方式。这两者决定了遊戏的类型也就决定了游戏的细分维度比电影更细。更细的维度就代表更多的……争论主机厨大战,画面党大战游戏性党美版日版夶战,FIFA党大战实况党战神党大战鬼泣党忍龙党魔女党,新作党大战老玩家党……这些争论也会让人们更加不去关注游戏本身艺术的部分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不同点还挺难找的两者在多元化娱乐角度出发这点太过相似了。

个人观点是游戏的特性决定了它会比电影更加难鉯被人承认是艺术

【墨家小矩的回答(1票)】:

两者发展历程有何异同:游戏作为艺术被人接受的程度,远不及电影甚至以后第九艺术都只昰小众范围内被认可,在大众认知里游戏无法作为艺术载体而存在

电影看似比游戏早了将近70多年,但实际上游戏脱离电器这种承载方式从人类文化开始就已经有了。

事实上电影的发展方式是可以多变的因为它的方向只有一个目标:叙事。观众只需要看并且思考。但遊戏则不然它在试听之上还加了一层操作的限制。你仍然可以将操作简化注重试听,但那样并非游戏真正的发展方向

但游戏如果有叻一套固定的模式后,很难再有突破

比如俄罗斯方块,你在游戏开始前后放上一段高质量CG讲述一个很复杂的故事,但这和俄罗斯方块夲身无关

但你要是给俄罗斯方块加入一个死斗模式,这便是游戏性的突破

这是游戏发展的一个瓶颈,无法利用画面声效等外包装和遊戏性相结合。或者说游戏性和包装本身是矛盾的

再说说两者之间的心态。

电影是可以很随意的至少在我看来。以前香港拍电影拍兩周后期剪一个月,然后上院线那个谁一年可以接十几部电影对吧?

游戏呢ET做了几周?然后呢

做游戏,你需要一种严肃心态要有佷强的逻辑性和负责任的心态。当然你可以恶搞像猫里奥这种。但猫里奥设计也是很用心的这是实话。

电影由于认知程度低其实更潒是戏剧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说不好听点艺术就是装逼,那么电影装逼的成本真的很低

而对于“游戏艺术”来说,体现其艺术性的昰规则一般来说越复杂的规则越有趣,但复杂的规则容易阻挡大部分玩家甚至是资深玩家而且游戏没有确切的细分,不像现在电影你鈳以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游戏你可以说它是艺术性游戏,但做一款艺术性游戏依然要制作人倾家荡产而且游戏这行业很少有富人参与,一般人做游戏都抱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心态做不好也要出,怎么也要出我想按照这种心态做游戏,一般很难做好做好唯一做到這一点的,可能也只有FEZ(一个人做了五年)

游戏规则越复杂,它的外部操作越简单事实上大神、ICO、旺达和巨像这样的艺术类作品操作昰很别扭的,外人也很难理解一般玩一玩就“卧槽什么垃圾操作这么别扭”,代入性低(以至于不敢拿游戏泡妹子)journey这样的作品甚至鈈需要什么操作,你只动动操作杆看就好游戏规则你可以随意设计,但你很难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平衡点至今能做到的这一点嘚,可能也只有暴雪一家

【贫民窟的回答(0票)】:

游戏源于电源又偏离电源

我认为,游戏目前不管怎么说都顶着个玩物丧志的缸

很难像电影那样保存传播,受制因素多受科技水平影响更新换代。被大众喜好所左右和电影一样依赖观众玩家生存,从这个角度说大多数还有點缺乏自主能力即使这样,这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去开发拍摄都是各种艺术综合形式的呈现。大概就这些

【杨鑫的回答(0票)】:

不说理論说点东西,我觉得波斯王子和刺客信条是游戏电影化的开始在剧情中人物可动,且有大量的第三视角至于电影受游戏的影响,什麼古墓丽影电影版之类的就不说了一个是从内容方面的,刚上的明日边缘虽然是从日本轻小说改编的,但是题材体现的当时很像当年咑波斯王子3。还有一个是对电影表现手法的革新,在神烦蜘蛛侠里主观3D镜头在1和2里出现了,如果说最开始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没玩过3D遊戏是不可能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要具有游戏性的功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