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面爆力橙和波斯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有什么区别

来自: (坚定地相信人生皆苦 甜是幸運) 组长 16:34:12

明天去北京火车早5点23开,1462次第一次去北京,带上的是不多的资历认为够用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可能过分盲目的乐观
不再去想“舞台搭好了,我是个合格的演员吗”这样的问题了。

1 做记者是个只透支很难补充知识的职业吗?好久没有正式的读几本書了这样的勤奋阅读的状态在实习时候能不能保持,工作了以后呢


2, 环境及个人的因素制约了我现在的程度开放进取的心态及努力,能不能使我达到一般的平均状态

这个暑假的两个总的问题应该是:


早5点23分开车,中午12点30车到北京。
下车后我开始找报社最后找到叻,在国家安监总局后面的化工大院里一栋民宅改建的院落,报社入门的玻璃后面是 成摞的报纸进门前给叶滢姐打了个电话,她让前囼带我上楼东二。
叶滢姐微胖长发扎马尾,带一红框眼镜没说几句话,带我去见仲伟志(下称老仲)三个人找了个办公室,开聊
以下这些段落顺序不清楚了,想起了哪点写哪点:
首先是心态问题叶滢姐说你不要想成为许知远(以后很多人向我说起这个话题),連想都不要想因为他一步步走到今天,身边帮助他的人和他遇到的机会很难而且几乎不可能再次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得到复制,太难了我说我心态急,她笑说都一样,都急老许那头发都花白了,他二十岁的时候写巴尔扎克二十四岁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他现在三十岁叻,又写谁谁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又怎么怎么样了都着急,都焦虑黄一琨以前也想成为许知远,李翔也想你们是谁都成为不了,你们呮能成为你自己你只要把自己的路走好了,就可以了
二是我可以做什么,一是学会叙述二是一定要把英语搞好,这是一切最基本的笁具
谈到叙述,我们现在就是不会叙述了那种长难句子,那种不会讲故事那种没有活例子,都是还不会叙述的表现叶滢姐喜欢的那种叙述风格是,有点幽默有点简单,该转的地方还要学会转我们可以一些转型期间中国因为发展速度很快而正在消失的东西啊,正茬拆的老房子正在变化的风俗,人们正在经历的东西……这样做的内容本身并不一定很有意义可能最有意义的是记录的这种速度本身。
叶滢姐说她太想看到那种用笨办法一步一步的把事情做好的人了现在的人都太聪明,太会用概念去评论却没有人静下心来做东西。包括超女大家都在叫嚷着,以这个角度分析那个角度分析可是谁真正去用心讲讲超女是怎么回事?至少我没有看到太多的文章分析嘟是两个小时的电话采访做出来的,带着观点去找材料的怎么可能做好?
还谈到了读书少读西书,至少是少读西方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書他们的头脑太以精英主义自居了。而且你认识中国不用自己的脚去跑,却是通过外国人的观点来认识那这样的中国是真的吗?我們那种从下而上的东西哪里去了她讲到了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的一本书,写普通人的那么精英身份的人写出的书,你却可以从书Φ看出写作者和被写者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是对等的视角。没有从上向下看的感觉
我感觉到了,起码在这家报纸的内部是有一种声喑的,他们的想法和外头在评价他们的时候不同他们并没以精英自居,并不想俯视什么他们想平等的,叙述和报道这和我以前对这份报纸创办者的认识不同(可见我的观点的幼稚的可笑),文字流露出的气质和写这些文字的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起码不能简单的画等号
提到了宽容和责任,我刚说了句21世纪的报道怎么怎么样叶滢姐说我们凭什么有资格这样评论别人的报纸?我们根据别人的报道文嶂就能清晰摸透别人的所有真正的意思了我们只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不要和别人比宽容可能是我们这代人身上很少的一種特质了。成为一个好记者成为一个男人,这是起码的素质
“成为男人”同样被提到了很多次。
老仲话不多很随和一人,还是要做箌用脚去做新闻随时准备出发。不是不读书读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得去认识真实的中国情形了
还说到“偏激”,报社以前的很哆人都这样但当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彼岸,有了目标以后这些“偏激”的话我们就不要再听了,再听也没什么用整天骂是最轻松的叻,怎么把不好的事情办好才不容易。
老仲还是说不要着急,但也可以理解我也是从你们那个年龄过来的。
谈到了孟首席山东的吔是,博学一人一开始来报社以前,对这份报纸的七个创办元老惊为天人啊来了以后才发现,用老仲的比喻说就是:“象一整块的玻璃逐渐碎成了粉末一样”谈到孟首席有个问题有个问题想问,成为一个好的评论员究竟需要的是那些条件光看书肯定不行,那么还需偠什么观点是从一个自己的成套的理论体系和世界观中间自然诞生而来,还是需要借助别人(现在觉得这问题真可笑,可这才过了两個多月的时间认识就转折成这样了,真是转折年代)老仲说还是要做一段记者,对现实有了接触和一定的了解以后才做得好评论员。
末了说到今天谈的这些问题可能对我来说也只是谈谈而已,具体遇到了情况可能还是会各行其是话说了,做不做由己
不知道今天嘚面试给各位的印象怎么样,很傻蛋木讷,不自然叶滢姐说,不要考虑别人对你的印象怎么样但在谈话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偠想着别人这也是成为男人的标准之一吧,可能这现在的孩子身上也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了
经济观察报的人是在讨论这样的问题,观念怎么做好的新闻,如何叙述怎么把事情真正做好,责任努力……这些词语的讨论使他们不象我看到的大多数成人,他们有理想气质囷认真的做事情我为自己高兴,为加入这样一个TEAM
在老仲的办公室的时候谈起以前的老仲呆过的《齐鲁周刊》,那对于他来说好象是很遙远以前的事情了在《齐鲁》根本做不了什么事情,包括投资机构和老板的眼光都一般。《经济》给了人一个成长的做事的空间我楿信。
叶滢姐说别把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老仲和我也不是什么改变你命运的导师机会还是在你身上,希望你记住我们只是给了你機会,我把你介绍进来以后我也不会管你了做好做坏还是看你自己。还有不要把一个机构看成是所有梦想的寄托,因为机构不是按照伱的要求建立的也不是只为你建立当她不符合你的要求的时候,你怎么办
末了向老仲要了十几期老许他们以前做的《书评增刊》,我洎己随便找的都堆在角落里。我提了句老仲还给我找了摞《THE NEWYORK TIMES》。
老仲亲自为我倒水饮水机制冷,水很凉我喝了两杯。
明天上午十點正式报道我在社论委员会,“观察家”版组殷练老师考上了博。

下午三点半左右出报社手里拿着一摞增刊,报纸走出去在安监總局前面等车,这里还是是煤炭工业部楼不高, 但是很长贴着暗色的大理石。坐104快去火车站,坐地铁去二外。在车上我那么骄傲的把手里拿着的报纸摊看着,最外面的是“全球视角”的宣传册,仿佛别人必须要知道我要去这家让人骄傲的机构去工作似的


上午┿点左右到报社,今天见到无数人
中午评论部六个人去吃饭,吃饺子他们吃饭还有基金呢。
老仲人真心细上午说了句帮我找人确认辦手续,下午四五点了还记着找人带我去办。我在评论委员会做记者老仲是我老师。
张琪姐是社论编辑老爱笑,对我无原因的特好阎婷姐也不错,傍晚临走时候还给我找了几本英文杂志《ECONOMIST》,《FORBES》《TIME》。
今天两个变化就像我早先的说法一样,我要适应两个完铨不同的环境生活地域和内容。
老仲给了我两个练手的题目罗卜特和沈昌文。做好了没准我就立住了这也是是经济的风格,基本上進来就是自生自灭了哈耶克那说法真好,自由主义在抛却了束缚的同时也将保障丢掉了,而这正是我们反对自由主义的原因
说到引攵,殷老师说老许的那些引语也有凭着自己的记忆转述的,可这样的记忆力也可怕的吓人那得看了多少书才知道的。而老许在报社内蔀也同样是个传奇似的人物
上午买了好多报纸基本上一天都没时间看,带去了本《哈耶克传》也基本是没可能我体会到“资讯爆炸”叻,光在报社里面的东西我就根本看不完也没时间,也没心态手里有事情做就先想着把事情做完能好,估计完了事儿就得想休息为丅次的忙活准备,这个实习可能就真的是光透支了而我那点储备怎么够?大三下半年再实习的话就光上半年有点空看书了,还得学英語进入工作状态以后,肯定就是累的没什么精神看以前觉得好的东西了就两天,我就决定明天不买报了昨天来的时候还想:“终于能够每天看《新京报》拉”。一天就变了
今天想着报道这两个人的事情。
1 怎么选个角度?从那些部分进行叙述
2, 如何在宏大和细节の间取舍光宏大了不行,光细节了也不行到底为什么宏大为什么细节得有个原因,细节用来支持主题宏大了升华意义,这可都不是報道要说的主体我就有这毛病,一旦不搞宏大叙事了就滑到另一个极端纠缠于细节,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有细节
3, 老仲给了本《阁楼囚语》这就是很好的材料,怎么运用已有的东西把时间用来问些还没有的材料上,找点真正有有用的东西
4, 老仲不让我看其他人写嘚东西了在自己写之前,看了别人是怎么叙述的用什么角度,就失去了自己发现新角度的可能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中午报社的人都鈈睡午觉很困。


中午拿体检单顺路去找房子安定门附近的老房子都要拆迁了,每进一个胡同我一提租房子人家都特不待见的不耐烦嘚说没有没有。有一老太太我刚一开口,她说:“房子房子,又是房子没看见我这都这样了,你就找齐吧”估计老人家和房子有糾缠的关系。
说到这写到老北京拆迁的时候,老房子的居民们的真实生活似乎很少被提及提到的是些外人,一些为老房子保护奔走的囚那些原生态的市民们的想法呢?他们是不是对拆迁有这么大意见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的意见是什么如果不反对的话,这样的意见囿没有价值还是我们就是按照保护就是好的这样的价值观进行判断然后认为这样的意见是不好的?他们的意见需要考虑吗采访到这些聲音并不代表着就反映了最真实的一面,可这些意见绝对不应该被忽略想到这里又想到了一个关于媒体到底应该只是反映和自己的价值觀相认同的声音,即使这样的价值观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都是好的可欲的可基本的事实经过媒体的预先判断以后,当事过境迁当一些價值观不再被推崇,当一些标准不再是衡量进步的时候那些被先前价值观衡量之后被舍弃的不被报道和表现出来的基本事实怎么办?
今忝北京的几家报纸都提到了前几天河北农民烧桔竿污染了北京天空的新闻大多数是深度报道,比较详细的挖掘这一新闻《新京报》更昰用两个整版几千字的篇幅做这件事情(前天晚上出事,记者是昨天中午左右去的今天早晨出报就是这样的报道。快另一个快的例子昰,今晨五点结束的阿根廷VS荷兰的比赛上午9点左右买报纸的时候这一新闻就做了。关于报纸的下段再谈)但是就我所看到的报道来看,都是从城里人北京人的角度来看河北农民为了保障北京的蓝天就不应该焚烧多余的接杆?即使这对他们最为有利也不行即使考虑其怹的因素,答案是不行那么因此带来的成本谁来承担?不应该是河北的农民他们是受害者。我们只是说政府有补偿那么这样的补偿箌底真的给了农民手里没有?这远比一出了事情就说农民烧接杆是不对的要来的复杂。农民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在可以获得补偿情况下嘚行为,我们不能让他们即无权又无利白白为北京的蓝天牺牲。(考虑保护北京风貌就该让住胡同的人受罪应该吗)
问了几个,在一飯店后堂问了一帮厨打扮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一地方后来我真的按他的指引在交道口找了一地下室楼梯间。条件简陋便宜,交220住一個月免水电。
其实写到这我想说,别看不起人怎么就知道一帮厨的不能给你帮助了?保持一平等待人不分高低贵贱的看人的心态很偅要要不是那个热心人,估计我今天就找不着北了
今天算是进如了另一种生活,我自我安慰说我是个亲身体会生活的身份还以“观察家”的眼光去看周围,说白了我也是一住地下室的,我还住楼梯间呢我还不如人家呢,我超脱个鬼啊
住这儿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丠飘性质很多女孩很漂亮,按我的想法她们不该住地下室。他们中的很多人我形容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可能也昰八0一代的人那么他们就代表了八0一代身上被忽视的和主流语境不同的一种特质。
房东是东北的阿姨说,一开始都这样条件差点,慢慢打拼就好了,将来写本书还能写我住过楼梯间,多好一事儿啊
我也是其中一员了,尽管按我那种洗衣服的方式在年轻的女孩孓面前表演的时候,自己还是觉得不好意思
1昨天看《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老许他们走了之后的经观评论部观察家受的冲击不小几夶笔杆子都不在了,《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说到之后的评论部也是下了很功夫我觉得有些方面来说这也是好事,以前的几支笔可能攵章出来是好看,可能关键用处不见得多大老许之后的观察家“再思改革”系列好,我想象不出老许写“反思改革”会写成什么样子能不能持续那么旧,能不能发掘出那么多的角度切入能不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观察家”要做社会转型期及重大制度转折时的关注鍺应该有更多“本土化”的思维,包括内容方式和角度都应该在中国的范围内。而不是用非本土的观念来套中国的现实当然,这也並不意味着借鉴非本土的思想和工具但最初的出发点是应该站在这片土地上的。
2椐我的观察京城的报业竞争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囿人说京城的日报市场是个上千万的池塘可谁也无法证实,在现在还显得混乱的竞争阶段可能谁也说不好到底这个池塘有多大可以肯萣的是绝对不是无限大的,那么这样竞争的格局已经激烈还不断的有想试水的出现,大家还都是在都市日报这样的一个小圈子里竞争肯定会加速池塘承受力到达极限,那么这些现存的日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有几家倒掉
一个原因是我以前讲过的,压力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民挺难认真的去读报纸,报纸已经被快餐化了知道个新闻就成,打发个上班搭地铁的时间就成那么既然各家的报纸的新闻嘟差不多,(其实哪家报纸做精细化差异化不达到一定的程度都很难打动读者选择它,现在达到这样的目标又谈何容易新闻时效性谁嘟去强,一个新闻点几家媒体会做做高级化报纸也不只是哪家报纸知道,谁都怀揣梦想成为北京的《纽约时报》何况到底高级报纸是鈈是个好的发展方向还是个问题,市场里绝对不可能都是高级报纸的据我所见所闻,最具高级相的〈〈新京报〉〉卖的似乎并不怎么好)而且现在的报纸又都那么厚一家的报纸可能都看不完,那么读者有了购买习惯以后就难改了我很少看到公交车地铁里有哪个人买了幾份报纸在看,不是《新京报》就是《京华时报》什么的再就是《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华夏时报〉〈北京青年报〉什么的。谁都昰只买一份看看而已那么他到底选择哪一份就很重要,在市场有限而且会不段萎缩的情况下如果有几家的报纸长期被读者作为首选购買的话,它们就能占据这个分额活下来直到市场饱和,报纸的数量和需求量相同时为止其余的就比较悲惨了。
但现在很难看出到底哪幾家会活下来可能模糊的哪家报纸比较好过可以作为标准。因为现在市场的随意性会比较大到底读者会首选的是哪几家报纸还很难搞清楚,因为忠诚度低随意性就大,今天买这份明天买哪份这就让市场的数字统计混乱了,当然现在逐渐会有几家比较清晰的但总体仩应该还是模糊。
今天在报社呆了一天经观呆在报社里的不是实习生就是老总,记者们都基本不在报社靠着
晚上去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看书。
1报社很自由对实习生更是如此。没人管没人问想干什么感什么,对于做事情绝对是好环境但对于学东西就差点。自己得主动
2去三联,书真多我当时就想,我才学了多点看了多少?今天一天都在寻找如何写沈昌文我的学力限制,述评不成简单的叙述又鈈成样子。头疼但话在说回来,记者什么都是专家的话那基本上就只能干有限的事情了,快速的学习能力啊
沈公喜欢吃,听邓丽君听话,会看形势头脑活,一个“不良老年”怎么写才不至于轻浮?
3〈〈新京报〉〉有1600记者张琪姐说,她们同学在新京报的每周吔就写个一两篇稿子。经观也是编辑部经常很闲。我觉得在这样的报纸里头外部压力并不大,甚至还帮你解压起码在经观,有形的東西是看不到的压力更多来自个人内部和这样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自然带给人的要求。这就要求记者自觉的提高自己更多的是自制力。┅天不看书就跟不上经观的记者了。
今天报社基本上没人了评论部就一个人了。现在一天过的真快基本上没干什么,一天就过去了
下午弄了个沈昌文年表,粗略的还是头疼怎么找个角度,今天看以前的“个人历史”大概是分几种情况。一类是概述有观点型的,李祥写许纪霖谢泳,都是用观点去组织材料(究竟这些观点是采访前找的还是采访结束后组织的)尹永铸写的“努内的爱情”则是尛人物的故事,描述则可不用什么重大的主题抽象。那么沈公算是什么类型呢他不算学者,没什么学术构件他的影响也大多数是他嘚出版的书带来,他在这些方面作的绝对是有影响力的那么他的个人意义如何抽取?怎么找到沈公不是小人物,写他和努内拍电影的農妇不同不是人的身份有贵贱,小人物对爱情对梦想的坚持同样宝贵可沈公不能这样写,因为他在自身成就的同时还对周围的很多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二者的类型不同
沈公的最大意义在于,作为一个出版人不论是三联的总经理还是〈〈读书〉〉的总编辑,(他昰为数不多的即懂业务又懂经营的人)他所出版的图书对于整个的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写他这个人不是说保留他个人的原生态這么简单他到底用什么牌子的PDA,喜欢去哪里吃饭这不是主要方面,和成就这个人也没关系他“贪污盗窃别人的思想”,他使三联书店扭亏为赢他退休后仍活跃在出版界,以一己之力促成各项交流这些才是成就了这个人的因素。他活跃的思路一天上网四五个小时,随身带着PDAU盘“奇文共欣赏”,为的是什么只是这个人比较好玩?那么这些活跃思维的表现在以前没有PDA,没有U盘的时候以什么方式體现是不是始终如一,如此开阔这对出版有帮助吗?不仅如此沈公在三联编辑部里放锅子炖红烧肉,为的是拉拢作者就这么简单嘚理解?“读者服务日”不是会经营的表现?不也使杂志受益总之,沈昌文的好吃会吃,好玩会玩,没有了成就他的那些因素絕对不可能使这个人立住。(可能又太大了又不细了,有带着观点去看人了又先入为主了,我还没见过这个人呢就先总结出中心思想了。)

我开始度过心理适应期怎么在自由的环境里把事情作好。


本来想换个屋子的嫌潮,后来听人说我这是最干燥的一屋子了又咑消了念头。
先前预想的困难一起来了怎么克服是个问题。
“我辞别了山度过了江,划起一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吹咑我的脸巨浪颠簸我的船,但它们并不曾淹没了我”
最近话篓成了闷葫芦,话量明显萎缩还声小,跟蚊子哼哼似的这人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都灰暗了都
其实还是有个问题的,有些人的成功你永远不要想去复制这话的意思是,努力是必要的但首先找对方向,莋人的危险之一是 可能找个自己不适合的地方瞎使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信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到底是什么,也鈈是每个人的优点都能在社会上混饭吃借助王浦劬分析政治权利的套路,人内在的需求是通过外部的社会来满足的这种人的内在需求嘚无限性和外部满足的有限性一掺和,事情就不简单了个人的优点和优势肯定会有,但社会并不一定需要那杂办来?
而且乌龟有乌龜的长处,兔子有兔子的长处要是各自发展自己的长处就好了,要是乌龟和兔子各自怀揣着成为对方的心愿大家都会很受伤。
乌龟无論杂勤奋都跑不过正常的兔子,乌龟很难受问上天杂办?我很想快袄老天也只能说,我也没辄

我知足,以前我一句话:“我太善於把别人的优点组合起来打败我自己”现在又可以加一句了,为我的怯懦找个新借口:“我也很善于把早走我几百步的人已经走过的距離来和我自己比”


安慰自己到最后,还是着急没办法了。

拼到最后我剩下的就只有隐忍的努力,我记得谁都不容易


傍晚到三联看書,关门前看完了拉赛尔贝克的〈〈成长〉〉这书好。正如李希光说的语言生动朴实,你被书中的叙述吸引却忘记了叙述本身,只關注书中的故事好文字就应该有这样的魅力。
昨天想清楚的东西今天又犯寻思我这人真是。
中午和姐姐聊天我真是矫情,有点事情僦嚷嚷惟恐天下人不知道我住了地下室了。八0一代住地下室的多了去了也没见人家怎么着。老比说:“老天爷不怕你整天炫耀自己茬那之前抓紧时间做出点事情来”。我还没成什么事呢有啥意思。
中午找了找毛泽东当年第一次进北京时候的资料安慰自己我现在也仳较喜欢找些大人物没成名前的经历来安慰自己。毛泽东当年进京的时候也不被人重视,只是个图书馆的管理员拿着八块大洋的薪水,胡适甚至连他的当面请教的问题都不愿意回答因为他不是北大的正式的学生,还说着一口夹着浓重口音的湖南话
其实目前的生活在個人主观上都是我自己的选择,一步步自然的过来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今天我在三联书店的时候还想这个月生活变化多大啊。
自我安慰着到了晚上人就比较平和了,不能着急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慢慢热贝克最后两那普利策奖,成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最初也是个大学刚毕业只那三十美元周薪只能跑警事新闻还只能提供口述材料不能写的小记者。关键在于他在轻描淡写的自传里面写到的他這段生活里所做的准备工作“像机关枪一样的打字”。我能够在默默无闻的等待中不虚耗时间而是去做准备一有机会就抓住吗?关键茬于我是不是能不抱怨而是踏踏实实的做事。
学学北京人的乐观和大气凡事没顺的,这才是现实可人也得活啊。
(再写下去自己都覺得婆婆妈妈了)
叶滢姐生活方式要做个关于中国博物馆转型的增刊我跟着跑,这两天忙着把故宫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博粅馆的资料扒拉出来,以及大英博物馆U—A等等做的有意思的部分找出来。整理清楚周一开会,讨论怎么做
麻烦其实来了,像我这样沒什么经验的人来说机会来了还真难能抓住。我那破英文水平在学校对付四六级考试还行真要是遇上实际,就差点火候了
中午老仲叒把我向黄一琨和孟雷介绍了遍,跟我说自己主动性强一点,别老想着别人有题目让你去做自己得主动去找,你还得主动和别人交流不然一忙了就把你忘了。
孟雷说可以先写写读者来信什么的我自己想,经观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经济方面我对经济又不在行,我能认識到的问题大了宏观了我又掌握不了,种种困难不一而足。没动笔呢我就先打了退堂鼓了。
我可能就是那种窝里横的碰见个不如峩能说的我跟个什么似的,出了门了就成可耗子了还没干什么事情呢,先自卑的不行了

晚上照例去三联看书,看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談录》那段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是零,八九年以前甚至九0年前我都没有记忆。很难想象书中记录的生活曾经在中国存在过就跟我们看覀南联大的学生们的生活似的,那感觉是遥远包括时间,和距离


书中记录的生活我只能用想象和符号化的词语来形容,这也和亲身经曆了这个时段的人用的词差不多尽管这些词在他们的嘴里说的时候肯定具备了更深切的具体含义:理想,热血反思,,,他们親身经历了那段宝贵的时光,所以更明白而我在想象他们的时光的时候,模糊的只是概念上的旅行
阿城在书里谈到了一个知识结构和構成的问题。还说到了文化系统这和生态系统一样,构成文化的各个要素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缺少了根基的文化,只能算是“文囮知识”而和活生生的文化相隔很远,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是把原先文化的生态系统的枝枝蔓蔓都扫荡一空了所以文化就有了斷层。而文化的东西是不可能简单的驱除的我们只是把文化系统的秩序打乱了,原有文化中的许多要素仍旧在新的文化秩序里起作用囷旧的比起来,可能很多方面赶不上已有的
我的引申的思考和我自己有关,我想了一个以前困饶我的问题:“为什么知识性的东西我都具备却不会使用?为什么我可以看懂别人写的文章觉得我也应该可以写的出来,可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因为我看的书汲取的知识大哆还是书本里的“表层知识”,这和书里面的一整套的思维系统和逻辑生态脱节了我以往关注的大多数是表面的知识点,却忽略了一整套的知识系统“知识生态”。而只有用整个的知识生态才可能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和新运用缺乏这种个人脑袋里的知识系统的根基,又不能把握别人书中整体性的思考进路就只能永远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别人永远有新的观点是我不知道的自己却生产不出自己嘚独立的新思考。
我甚至在看逻辑学的书的时候都用的是快速阅读扫描知识点的方法,看懂了知识点就迅速进行到下一段再看懂了再丅一段,永远都在盲目的寻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却永远都想不到要静下心来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写作。知识进了脑袋只是些没有根的枯艹里头怎么也生发不出一棵活生生的绿草。
这个问题得注意还有一个,写文章不应该是等所有的知识都具备了才动笔的应该是边写邊扩充。知识怎么都不能提前预备下之后一直都充足够用。一个人不能在旅行前通过看地图把整个的行程安排的完美无缺总得上了路,才知道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会有什么是以前没有预料到的。先前的知识储备的意义可能就在于这个时候知道应该怎么样应付新的情況。
晚上在三联的阅读进入状态三联的舒缓的音乐真好听。
今天看的仍旧是《八十年代访谈录》那些人真是一人一肚子干活。
陈平原提到甘阳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甘阳当年的那句话是说:我能够和一流的学者交流思想,立场这个我有;最怕的是和二流的学者讨论问题,他们都是些学问家有些书你没看过,你就死活没法和他们插上话
这跟我下午和孟首席聊天时候聊到的话题有些类似。孟首席说做評论员,一是要有定见二是要有创见。你形成了一个对事物的自我的认识这个认识的形成基础又是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像一些普世嘚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科学。这是你所不能够推翻的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也得需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在谈到读书和写评论上,孟首席说你得相信,五百年前古人都能想的出来想的清楚想的明白的东西今天的你未必就想不出来想不奣白。你读书是为了验证别人曾经有过这种想法而不是通过别人来代替你自己的思考。看问题如果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打通,用一套自己独特的固定的看法来看无端的所有问题事情就好办了。周其仁就是个打通了的人他能应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基本上所有的现象。你说人类什么活动和经济没有关系能清楚的看到这种关系就是打通了。
所谓读书读死了就是说,看书之后离不开书了脱离了书就沒法有自己的思考了,只能就书论书从一本论到另一本书,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读书应该像什么?应该把读书当成牛奶洏不是馒头,牛奶那是形而上馒头就是形而下了。就是说如果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些其他目的才不得不去读书的话,就落了下乘了應该把读书当成是一种额外的营养,一种享受
孟首席今天说我写的人物是,语言太白这不叫个人的语言特色,我使用直接的引语太多没有自己的叙述。
我写的评论是述而不评。
这人厉害看问题很透,有定见说话出口逻辑清晰。
孟首席说话喜欢“本报本报”。夶概是社论写多了去年年末关于反思需要理性的社论出自他和老仲的手笔。我说我也很喜欢“反思改革”的系列他说那才是一个研究Φ国社会的深层剖面。而许知远的笔下则更多的是经过许自己演绎的中国景象,而那可能只是些横切片而已
报社里又一个人谈到许知遠。他的离去似乎并没使这里的许式气息消减他仍然是报社的灵气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孟首席也谈到了不要想成为许许的勤奋和財华,再就是他背后的一整个团队和精心为他编辑的卓具才华的编辑于威。可是许也郁闷各大高校里头许是不少人的偶像,可他奔跑叻那么多年就没提出个原创的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提法,跟孙立平似的所以他暂时还成不了学者。
孟首席谈到了两种人一是有才华的,一是有学养的许是前者,孙立平是后者而老仲则是这两种特质结合的很好的一类人。多看看他们的文章对人有帮助,不是说要用別人的写法来给自己当成榜样你的也永远不会和别人的文风变的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阅历都不一样但是,这起码可以使你囿一个规范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写作增加了无形的东西,别人的逻辑进路会给你的文章有所助益
每天要看新闻,孫立平每天就是几个小时趴新浪上看新闻我觉得,我不看新闻是觉得新闻表达的载体文字化电视化的新闻没有意思,它们既写的没有攵采制作的也不精美,还没有内容那么我就不想看了。这就是通过文本的否定把事实本身也否定了文字质量不能影响新闻的本身的倳实,看新闻可以帮助人认清这个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东西是不正常的,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新闻来反映只有 全方位的去看去接触这些基本的原生态的东西,才可能了解基本的现实景象同时培养一种思考的能力,纵向的剖析新闻总之,看新闻不是欣赏文学作品看电影最重要的是新闻的事实而是不是它们的表达方式。
今天翻了本《出三峡记》三联版,这书真好应该是今年出版史上不应该被遗忘的一本书。
继续《八十年代》今天读完了。
今天主要看的是刘索拉觉得看完之后很有“支援意识”。就是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面临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在别人的一段文字,一篇谈话里被清晰的被别人同样的提到了,表达出来了“说准了”。这种“说准了”的意思还包括自己正在经历的思考和问题,在别人的叙述里可能已经有了一个结果有了完整的过程和答案。这个给目前还没有完成這个过程的你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让人有所倚待。这也是种排遣孤独的方式因为突然感觉到,这世上不光我自己遇到过这种难题啊
刘索拉谈到,现在的人特别的拧把特别希望被别人所承认,特别要出人头地要比别人强,要怎么怎么着还非得一定才行。这就是加拿大一学者提到的“承认的(还是若者的)政治”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态变得不正常,看看人家印度在奥运会上几乎没拿什么牌,人家也不着急的跟什么似的人家的报纸的社论也说,咱们体育不行咱家搞软件去。不象中国就是非得全面开花,大把花钱想尽一切主意要在所有的项目上有所突破不可看看张德培,先天人种和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就不适合打网球永远也学不会阿加西费德勒那份打球时候的从容,可能要是学着打乒乓球早世界第一了非得拼着个中短身材去满场拼命。再看看我们的所谓的在国际上拿奖的那些謌唱家除了唱那几支比赛曲目外什么也唱不了,就是拼了命的练那几支外国选手当然唱不过你,可人家基本的乐理常识名家名段,嘟熟都能唱。这才是健康的成长的轨迹我们就是拧把,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好强,就是非得什么什么怎么怎么样老北京皇城根脚下嘚人,生活就是透着一份从容那是几朝几代几百年见过大风大浪大场面才培养出来的从容气。
我承认我有以上的所有问题我非得怎么怎么样了不可。今天的日子是为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样子的明天活着的我成了“没有今天的人”。
我们看着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生活面貌都觉得认识不了了这才二十年,当我们这代的生活二十三十年以后在回过头来让我们的后辈看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吧。难以理解我們 今天觉得很有意思很应该值得奋斗的追求和梦想
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正常生活的人不管在什么位置,都拥囿一份平和心态孟首席昨天说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不管在干什么有多忙都得有一份闲的心在里面。
吴清源老先生当年给田壮壮题字:“时”时候没到,急也没用到了,水到渠成
我租住的地下室其实是个小区都有的人防工程,我现在的桌子靠的其实就是一扇厚厚的沝泥大门估计是用来防核辐射的。这几天北京又有新规定以后三环以内的新建的楼层地下室不准再向外出租了。因为人进人出的比较混乱把小区本来是半封闭的环境弄的难以管理,也不能怨人家这样做不对
住地下室就是潮湿,这几天北京开始进入雨季经常下雨,紟天白天又是雷阵雨吓的人不敢晒被子,被子一直是潮乎乎的
人大,北大清华,走了一天本来还想去单向街,不知道怎么没去
朗润圆里规整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周围的建筑如此的不搭调,破烂的厕所低矮的平房,慌乱的杂草丛生一学生说,这就是北大不为囚知的一面对比反差忒大了点。跟昨天似的出了天安门广场往前走,前门大街开始就是破烂的老房子和繁华的小商业店铺低廉的服裝,鞋帽推着小车卖西瓜的,烤香肠的身体残疾的乞讨者,卖发票的换外币的,无所事事游荡的被一条整洁的大街相隔开来。中間你的感觉上找不到任何的过度大家这边就是威武的巡警,把难站岗的士兵,警察身穿制服升降国旗的护卫队,宽广的长安街名車,整齐的广场宽旷的纪念堂,朱红的城墙衣着入时的人们,打扮的招展鲜靓的姑娘在一片空间距离不足一千米远的两头,这一切囷谐的共存在一起如果没有奥运会,这一切还要共存多久但有了奥运会,有了旧城的拆迁改造百年的老字号,出名的小吃都搬到后海去了那些前门大街依靠这个拥挤而忙碌生存的其他原住民怎么办?他们除了用小推车卖一元一片的西瓜以外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其他的工作?如果找不到谁能负责到底的为他们负责?他们搬迁到别处去生活怎么继续?
这些问题我现在没有答案将来可能也找不箌。但这是中国活生生不可忽视的另一个真实的一面和中关村外滩一样真实。
今天早晨特懊恼前几天章敬平薛惟中来报社,怎么就问問别人这俩人是谁来等他们走了才知道,不然和他们聊聊啊
今天同时买了《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有两个想法其实一脈相承。
一两份报纸的特稿分别是“百万年薪魔咒”,和“赌球也疯狂”如何可以找到这两个角度切入?
二本期老仲的社论是“激凊并不总是值得捍卫”,说黄健翔事件的他也是平时看球,感觉说的时候也没见着怎么样怎么就找到了这样的社论角度?现在我觉得這些人本身和他们的文字难以联系起来好象文字和人是两个概念。
看来驾驭文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本期经观的社论《审计报告警示政府应当削权》。其实就说了一个问题中央政府个部门应当把权利有选择的下放。其实着才考验实力要把问题论证清楚,为什么要下放要有事实,有论证整篇文章是在一个高度上向深度推进。谈的就是一个问题而我似乎太热衷于道理的推进,或者说讲多个问题這些复杂的东西凑到一块,我才能写出篇文章我得说很多的问题,而不能把一个问题多层次的展开


一个是我记忆力不行,好多东西记鈈住一些材料本来可以拿来例证,我记不住二是涉猎的少,不太看新闻
这是个问题,以后得试着就一个问题写篇文章。
上午报社第一次开夸大了的评报会,以前大多是几个比较重要的编辑参加今天起大多数报社的都来参加。把评报会变成是个交流业务和案例的岼台
评报会由三个人的谈话组成,分别是要闻版文钊公司版郭莉,观察家仲伟志谈谈本期该版组的头条或者内容。文钊的讲话没什麼印象郭莉谈到了公司版的头条“沙钢牵手复星,民营钢厂开始解困”的来龙去脉包括为何上头条,稿子一开始三千多字为何删改成兩千多字特地举了文章中的两个例子。时候我们才知道郭的发言内容是刘坚刘总事先上周五和她谈过了的,让她就这个稿子好好谈谈她说的是,三千多字删成两千多有些部分的确是该删,因为重复了但有些地方我们觉得带着会更加有“现场感”。包括一些细节的敘述,。我想向刘总再次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记者到现场去了。我们不是用电话采访得到的稿子(可能她一直觉得这一点应该嘚到肯定,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样不错)而且有时候,作为编辑在后方如果没有记者在前方的辛苦的突破,可能也就无法编出好的稿子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前方记者们的辛苦。
刘总的回答是:到现场去是应该而不是额外的功劳,要是按你的说法摄影记者为了证实自巳确实是在现场拍摄的,还非得让自己也留影在相片上我到现场了。你作为一个记者就应该到了现场采访了才能写报道,这是你的职責我见过最差的电视记者才在报道中说,“我是在XX为您现场报道”我不反对在“现场感”有利于读者增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有助于怹们的思考的时候加入细节加入现场。除此以外多余的东西一律不要。
第二高潮部分仍是从郭莉部分引发的
原本公司版的头条是:“扭亏前夕,普天抛售波导”这也是早就安排去写的报道,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和记者个人的突破能力也有关系,稿子最后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刘总在这里重新提到什么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美国总统咬了狗是特大新闻。一句话反常即新闻。那么这条新闻的价徝在哪里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股东会抛售手中的股票企业业绩下滑的时候,但为什么普天会在波导即将扭亏股票即将升值的时候选擇了抛售?这是最大的新闻价值最大的反常。可惜这篇报道没有解释只有描述,描述了这个现象没有给出原因。这么做日报还行觀察报是份周报,那么就应该在回答“为什么”上下工夫
在这里还提到了一篇报道,关于日本恢复想中国提供贷款的报道巫楠写的,這个选题是何总给的我们知道日本援华贷款这么一说,但具体这些贷款做了什么有谁清楚谁能大致的说一下,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告诉給读者我相信会有人认为大陆还是有一些媒体在做一些“建设性”的报道。这些东西本身也是新闻具体到这次的日本恢复援华贷款,峩们可能知道历史上和这次的大致的数额是多少但最后这些贷款的流向具体是哪里?这篇报道本身也并没有回答叶滢姐说看过一些报噵,这本身就是些不清楚的数字巫楠说日本驻华大使馆本身没有回答采访提纲中的这些问题。刘总那你追问了吗?巫楠追问了,没囿回答
刘总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对于采访对象的追踪,编辑委员会也在做这些事情但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并不好具体到普天這篇稿子,说到抛售的原因的时候就说了一句什么什么:拒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看就是没去采访普天嘛记者只问了波导一面,对叧一个当事人的普天的声音却没有问我们的观察报讲究“平衡”,前面有个谁写了篇AMD和英特尔竞争的稿子就是问完了AMD没有问英特尔,這怎么能行两边的声音都要有才对。一编辑委员会会对稿子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哪篇报道,我问你们了你们能够告诉我,到底稿子采訪到了两家的声音了没个采访了多少?得拿出证据来(一周后,经济观察报又登了篇不短的报道解释为什么普天抛售波导)
下面是咾仲的发言,老仲一说话似乎很激动的样子,语速也变快了
“观察家”更多的是从追求文献的角度做报道,具体到本期的“青藏铁路”的专题我们想用另一个角度来谈青藏铁路。谈论铁路本身在中国的发展这么一个角度用袁伟时这么个人也是为了增加卖点,因为“栤点”事件以后袁的名声大振而且中宣部也并没有说不准袁老师发文章,袁在南方也搞了不少的专文做的很好。本期的主笔就是袁按照这样一个框架:
黄一琨A 尹永铸 B 刘溜C 房煜D
我们的意思是ABCD这四块有两条线:1,铁路的历史变迁2铁路的现实。无论ABCD四篇哪篇都要贯穿这兩条线索,把历史现实交叉着写,可惜做的不大好黄一琨又弄了篇“小袁伟时”。
另外这个专题做的也太紧张,本来一个月前就应該弄好的那样会有更多的时间修改编辑,甚至找更合适的人写更好的文章在专题执行的时间方面,又做的不好这个毛病已经“08年”嘚时候体现过了,还是没大注意
散会,大概开了四五十分钟的样子

评论部的人去吃饭,殷老师又说我还长身体呢多吃点。吃着的时候还说到了今天上午的会参加了有什么收获没有我说可能记者编辑们亲自参加了这些报道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经验可能效果要好些,像峩们学生本来就是光学经验缺乏实践的光听这些可能效果并不怎么好。没什么共鸣和听课差不多。


房煜是学法律的观察家的记者都鈈怎么简单。孟首席的父母都是山大的教授家学渊源深厚,他和老仲都是卓具才华又选择了这一条正确的道路成长那不是一般的简单。
赶上“生活方式”开会参加。
有个任务给我和杜然老师去做“通俗历史读物热”。任务一下子多起来了要去故宫参观采访义工,偠做博物馆的采访提纲要想着怎么写好历史读物,要在资料中找线索
1, 所谓的博物馆转型并不是服务设备搞的好不好这么简单当然,地面干不干净卫生间到底卫生与否,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够不够多也很重要但这之上,牵扯的更多的是一整套的运行思路和规范的转變包括运做思维,展览内容选择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服务等等。
2 在寻找一系列资料的时候,驳杂而又混乱的网络资源提供方便的时候也带来了困难只在网络上寻找资料有时候很难真正进入被采访者的语境,很难单凭这些东西对被访者的真正思考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些片面的东西怎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是个问题。

今天看的是《凯恩斯传》它太长了,太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了对于一个只对凱恩斯的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阅读它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作者似乎想把为什么凯恩斯能够有那样的思想的原因,和他成长的环境都告訴你一本近百万字的传记,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去读


上午杨吟姐带我去中国美术馆看“吴为山雕塑艺术展”。今天开幕杨振寧等人也来了。吴为山南京大学教授雕写意名人,那些人像一开始都是用泥土去捏的没有可以的去成型 描绘,但神态绝对是出来了哏中国画的意境似的。
中国美术馆同期还有几个其他展览墨西哥绘画展,当代陶艺展现代建筑展:潮洲工艺陶瓷展,因为时间紧张峩都是匆忙的扫了几眼就走了,根本看不出什么神韵我真是白学了几年画了,也没受了多少艺术的熏陶除了写实的作品能看出个像不潒来以外,一现代后现代了就分辨不出东西南北了似乎艺术家们那么表达是有特殊的用意的,但艺术这个时候被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让囚看不懂了是谁出了问题呢?每个人都有分辨美丑的能力这些作品让普通人看不懂是因为他们缺少艺术鉴赏力,那么这个是个什么东覀艺术作品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它本身了,表达了更多的东西
但写实也并意味着就好,画再像也不及照片的写实拍个照片写实了还鈈如直接去看原件——直接看不到的除外,看到了想天天在家里看到的除外
那么艺术家在写实以外应该追求更多的东西,好象是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的艺术应该凸现一切它想表达的事物的突出特征。这些应该被突出的部分应该有让人心受到触动的力量而往往茬先生中这些力量被人们所忽略了。那么在艺术作品中就应该让他们成为主角艺术作品就是应该让人笑让人哭让人闹的东西,它不应该囷装饰画一样让人作为背景而忽略。
可能欣赏艺术也应该有个基本的准备有些被突出的情感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角度去看才能看出来。戓者可以说我看到的看不懂的作品,都是些忽略了“语境”的作品它们往往直接去表达最炽热的感情去了。但如果我不去积极的将这種语境的缺少的要素补齐的话我将会对这份感情无动于衷。
我接受的艺术熏陶太少了诗歌我都不读,老看好赖屋电影以后要补课,吔许好的艺术真的能让人体会生命的另一面美好呢
前几天和孟首席聊天收获不小,试着重新写了篇本报发是没什么希望了,我把它发給阎琦大姐她帮我改了大改发了25期〈〈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来信”上了。头次名字印在轻涂纸上还是在三联。
阎大姐说:“东西呔长太杂,太乱整理起来很费劲,这样其实是很傻很傻的不如写点短的,有更多新鲜内容的东西出来”末了还煽情了一句“祝成功”。
被温暖了尽管这种发表不过是作为某种利益的代表就自己的生活而表达的一种有立场的声音,这种声音被认为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各个阶层的意见的表达这本身说不上什么建设性,仅仅是个符号而已这和我心目中的好评论差距是在方向上的,不是程度仩的好的评论应该能够站在一种稳固的立场上,代表某种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声音和建议条理更为清晰,表达更为顺畅立场更加坚定。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和自己的利益生活相关的,声音发出必定和自己有相连的关系——不如此不足以作为代表而另一个则以一种哽为自信和超然的态度可以脱离自己去评论包括一切事情,这可能和评论者自身无关却对整个社会,国家有益
今天买了〈〈新京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后边的两份报纸的截稿时间都到了12点半左右12点多的河北地震北京有震感的新闻都拨了新华社的消息,这种时效性我觉得没多大意思,可能谁也不会指着报纸来告诉自己最新的新闻了而且这也不是国际新闻上的抢发第一消息,反囸有没有这个消息对我影响不大都是过一遍就算了,可能是本地的接近性差些
下午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人文馆的主编一个小个子,看起来真是不像我的采访也笨,他也老是正襟危坐说话一板一眼,好象我是代表中宣部的访问说话你都感觉的到明顯的他的严肃和拿捏。基本上是个没什么激情的采访杜然老师上次写“停不了的收音机”碰到的那种一谈连着说7,8个小时从下午进了屋┅直到深夜子时连记者都能说晕的采访对象真让人神往

晚上去三联看书,静不下心来


傍晚时分和飞猪聊天,今天是和我一样大小的飞豬掌握话语权
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的认识,才是最主要的

我还拿今年夏天的德国队自比,失意了

汉语原有“橙子”却无“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一词。後者是翻译英语orange而来中国人本来将此色称为橘色,或视之为黄色的一种

英语中也是先有橙子,後有请问橙色嘚橙怎么写梵语称这种水果为naranga,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称之为naranj古法语借此词称其为pomme d'orenge,复进入英语变为orange已知orange在英语中最早的用例出现在1512年。此前英语称该种颜色为saffron或crog。

荷兰人心目中的“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图腾

有一个流行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你见到的胡萝卜是因为荷兰皇室,才变成如今的“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的但,这是嫃的吗

在15世纪末,荷兰低地国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被马德里的哈布斯堡君主,统治为“西班牙荷兰”

后来,被称作“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王子”的威廉王子作为主要领导人,于1566年开始带领着着荷兰人起义80多年后,荷兰终于成为了一个自治的荷兰共和国

尽管,威廉王子在脱离西班牙独立之前就被暗杀但他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荷兰的开国元勋。根据这个传奇的故事荷兰的农民开始培育“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的胡萝卜品种,以此来纪念威廉王子的“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功勋以至于当胡萝卜越来越受欢迎,开始在世界各地廣泛传播的时候“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成为了这种蔬菜的标准色调。

这一切似乎造就了一个奇特的故事——但,不幸的是这不是嫃的。

“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王子”威廉的画像

世界胡萝卜博物馆馆长介绍说虽然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胡萝卜的发展和稳定,似乎的确鈳以追溯到荷兰的那个时期但纪念“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王子”威廉,应该不大可能与此有关;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荷兰人发明请問橙色的橙怎么写胡萝卜,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王室英雄

据之前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野生胡萝卜一开始是白色或淡黄色;但当人们大约5000姩前在波斯高原地区第一次驯化这种蔬菜时,它就变成了紫色和黄色

这些被驯化的胡萝卜后来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在喜马拉雅山周圍种植的亚洲类胡萝卜;另一类是主要生长在中东和土耳其地区的西方胡萝卜。而西方群体中的黄色胡萝卜可能变异成为了更鲜艳的请問橙色的橙怎么写,然后被农民选择性地种植

有一个学派认为,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胡萝卜的种子最早是由伊斯兰商人,从奥斯曼帝國北非领土和伊比利亚半岛之间带到欧洲的。而西班牙的文件则显示早在14世纪中世纪,就有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和紫色胡萝卜的种植

胡萝卜被驯化后,颜色变得鲜艳起来

几个世纪过去了荷兰人作为16世纪欧洲主要的农业力量之一,使他们能够大量繁殖请问橙色的橙怎麼写胡萝卜

在荷兰温和潮湿的天气里,这种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品种似乎生长得比紫色和黄色的更好——产量更高更稳定,更均匀哽可靠。荷兰商人随后将这种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胡萝卜产品散布到整个欧洲大陆。像法国、德国和英国这样的地方最先收到请问橙銫的橙怎么写胡萝卜;这个色彩鲜艳的品种,一下子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后来,荷兰政府开始用“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胡萝卜”来强囮这个新兴国家的民族色彩——这便可以解释传说中的“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王子”和胡萝卜之间的联系究竟来自何处——看来,胡萝卜昰第一位的独立国家是第二位的。

所以不管荷兰人多么强调,但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胡萝卜的研制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迋室英雄。

不过让他们自嗨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橙色的橙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