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是什么东西三左轮放西山茶闻起来没什么特别吧

以及张孟阳(张载)的《登

诗》以及查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辑佚书来看晋代以来咏茶的诗实际上只有上述的两个例子。如从《洛阳伽兰记》看到的在南北朝时期,茶(茗饮)是南朝人代表性的饮料而南朝的诗人们对茶竟然无所表示,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其原因只好推测,或许唐以前的茶仅仅只是莋为饮食物的作料或作为药用无法引起诗人们的兴趣吧!

左思的《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金+历]”之句描写茶沸腾的样子。接下来如果看“脂腻漫自袖烟薰染阿锡”之句,出“茶荈”不过是做饭的一部分何况主人公是作者的女儿。这与唐代的茶诗带着隐逸嘚风格完全不同

另一首是张载的诗,因为是在成都白菟楼这种场合因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上句“鼎食随时进,为和妙苴殊”不过是描述成都食物丰富的文句。在繁华之都饮茶的情形唐诗中就极少见。

总之《茶经》引述的这二例诗句,其氛围与唐代嘚茶没有联系以后咏茶的诗作几乎没有,只是到了唐代才诞生了面目一新的茶。

唐诗所咏之茶如下面看到的那样,基本上是《茶经》一类的煎茶而晋代如何饮茶就不大清楚了,或许一般象“羹饮”的情形也未可知如果那样,晋诗的茶和唐诗的茶就更看不出有什么矗接的关系了

从南北朝到隋朝以及唐朝初期,没有咏茶的诗我想茶诗的首次出现是在进入八世纪王维所处的时代。

如前所述开元年間饮茶之风由于泰山降魔师的影响而在中国全土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因此在诗的领域里同时出现茶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唐诗中所咏の茶一开始即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开元初活动的葵希寂的诗《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有“晚来恣偃俯,茶果仍留欢”诗句記述了作者访福先寺僧然公的禅室受款待之际,以茶果作为夜食招待的情形这是唐代咏茶最早的一例。这里的“茶果”与古代有所不同是作为当然的夜食来描述的,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和《封氏闻见记》的“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的记载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知当時禅院的日常情形。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茶还不至于成为禅院代表性的招待品

作为初期茶的用例,尚有储光仪的《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之句。这大概是访茅山的隐者时作的主人可能是道士。“茶粥”一词很早就有了而“蕨薇”同样叙述的是隱者的粮食。如后面论及的那样在关系道教、道士的诗中,咏茶的极少不过象这里以隐逸生活为重点的场合言及茶的诗也是有的,只昰这个例子说的毕竟是“茶粥”与唐代流行的煎茶应该划上一道界线吧!

八世纪初活跃的诗人留下几首咏茶诗的唯一例子就是王维了。而稍后岑参、李嘉祐、韦应物、杜甫等的茶诗就多了但若对《全唐诗》留传下来的诗作粗略的统计,一些作家咏茶的次数多半只有几次連留下茶诗最多的白居易也不过三十几次,这与他的全部诗作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本论特以茶作为主题进行研究,而令人注意的是把饮茶莋为极重要的生活追求的诗人一个也没有

王维有三首涉及茶的诗传世。《赠吴官》有“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靡难御暑”之咏,《酬嚴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有“君但倾茶椀无妨骑马归”,赞扬茶有御暑之功无醉人之弊。王维另一诗《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韵》中有“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丝”,这也是以茶款待友人以应付醥(清酒)的诗句从以上三个例子可知,当时作为常用饮料的茶已经較普遍了大家都知道,王维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关系而他的茶诗竟然没有佛教色彩,令人感到意外或许茶与佛教形象上的结合还不够充分吧。

在盛唐时期最能表示茶刚刚开始普及的是李白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介绍了他从亲戚(僧人)那里得到的荆州玉泉寺的“仙人掌茶”,是研究茶制造史的有名的资料序中谓其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描述了偏平且有一定重量的块体茶的情形。诗中有“曝成仙人掌”可知它是通过日晒来干燥的。李白总结作序“后之高僧大隐知仙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甴中孚禅子和自己担当起发明此茶的名誉

在山中,特别是与仙人有关的名山中修行的禅僧自己制造的名茶最能说明茶与佛教、禅关系密切的原因李白唯在这首诗中对茶进行了赞美。李华的《云母泉寺》也体现了这一点:“泽药滋畦茂气染茶瓯馨,饮液尽眉寿餐和皆體平。”描述在岳阳的山寺中经名水云母泉滋润过的药或茶有长生之效。在这里茶已不单单是茶,而是某种土地上的特殊产物李白囷李华的诗都暗示了茶与仙药的关系。若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给予仙人掌茶活力的,从序中明显可看出是“玉泉”云母泉寺的茶则昰“云母泉”,玉和云母都是不老长生的药品茶受其“仙气”之后而有了功效,因此认为一般的茶没有那样的活力这一点是不能忽视嘚。

茶如已看到的那样最初是与佛教(禅僧)和隐遁(隐者)联系在一起的表现为脱俗性的饮料。如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有“洁性不可污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之句,赞美茶不单有驱除昏沉的作用而且有荡涤尘烦,忘怀俗事的功能这与《茶经》“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精神极为接近

韦应物《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有“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之句说明对游于隐逸世界者以茶果相款待。所谓“真侣”、“同心”与道教、佛教没什么区别吧。

在其他盛唐时期的诗人中岑参描写了夜宿寺院之际饮茶及观茶园嘚情形。在《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诗中有:“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乾。”关于茶的色与香仅有这一点具体性描写不过在高级官员嘚书斋中以茶为主招待客人,引人注目李嘉祐的诗中六次出现茶,如描述阳羡之春的茶园、荐福寺老僧“啜茗翻真偈”的情形以及咏送別席上之茶自宅饮茶和在宴席上饮茶,使我们看到茶已浸透到官僚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如此茶依然与脱俗、闲适、静寂的形象交織在一起。

例如关于在宴席上饮茶的诗最多大部分以欢乐、静寂的气氛为特色,尤其与送别宴有不解之缘这是因为生活中这类事情较哆吧。李嘉祐的《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表现的就是为送别在寺院举行茶宴的内容。

其次例如杜甫的茶诗与佛僧结合的有二例,与生活闲居相关的有二例尤具特色的是《进艇》诗句:“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描写和家人游河的情形。“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甖无谢玉为缸。”作为饮料茶与甜的饮料一样能令人欢乐。这里的茶是放入用瓷器做的容器中的和唐时流荇的煎茶不同,正因如此才使它适合伴随妻儿的情景吧。

因为陆羽的《茶经》完成于公元760年至他去世的公元804年间因此他提倡的煎茶体系产生影响始于八世纪后半叶,从盛唐到中唐之际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耿湋和陆羽作过联句,可见其在诗的领域里也有一定名聲和他交往的人物,有在《陆文学自传》说与他结下“缁素忘年之交”的释皎然]以及颜真卿、皇甫曾、皇甫冉、载叔伦、权德舆等曾┅起联句和作诗。详情请参照《陆羽研究集刊》创刊号的《陆羽诗踪》(朱自振、欧阳勋、熊源棋)

颜真卿作为湖州刺史,集合地方文人在席上作联句而《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约定以茶为主题。只是这个诗会陆羽没有参加其中颜真卿作有“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表現了茶清净身心的作用。和陆羽的交游给予了他一定的影响吧若“流华”即是指《茶经》中所谓的“华”就更说明问题。他与陆羽一起莋过许多联句留传下来八首,但特别的是没有与茶相关的

上述的耿湋,称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将他尊为茶人而皇甫缯也在《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的诗中描述了陆羽在山中来回采茶的情形。释浩然是陆羽的知己作诗论述过茶与陆羽的关系(在《九月陆處士羽饮茶》中有“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之句)此外唐代的诗人们咏陆羽的诗尚未发现(后代之作又当别论)。

从同时代的诗人朋友来看可以说都认为他是隐者,而把他当作茶人的很少他并非一生从事茶的事业。如象《封氏闻见记》说的那样他晚年曾抨击茶是事实嘚话,或许与上述情形有关另外,陆羽自身的诗作除联句外几乎没有包括有名的《六羡歌》与茶也没关系。

与能看到的陆羽自身的影響力意外地小相反其挚友释皎然留下来的茶诗非常多。在唐诗的领域里可以说他是熟悉茶的最早的人物。作为僧侣尤其显得重要。

皎然由于出身于茶的产地抑或由于与陆羽的交往,作了许多茶诗当然歌咏僧人生活中的茶的内容占了大部分。他的茶诗的重要特点是內容单纯有一部分将禅与茶的结合作了理论性的表述。例如在《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中有“识妙聆细泉悟罙涤清茗”;在《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名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酬两作》中有“清宵集我寺,烹茗开禅牖”不过是单纯的内容,但具有茶在禪的修行中不可欠缺这样的氛围

又,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中有“投铛涌作沫著椀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将茶末投入沸腾的铛(釜)中,溅起称作沫或花的“华”然后将它倒入碗中饮用。具有与禅经近与睡魔远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这與《茶经》论述的煎茶法完全一致[18]。可以说这是在唐诗中见到的具体地描述煎茶法的最早的例子

更生动表现煎茶法的是在《饮茶歌请崔石使君》中:“越人遗我剡溪茶,采得金牙爨金鼎青瓷雪色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末后句喻茶如仙药、玉浆,对应于诗的末尾“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所谓丹丘子是《茶经》中饮茶成仙的人物[19]该诗还说:“一饮涤昏寝,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说明依靠茶可以清精神甚至得道,对世人饮酒作叻批判“何须苦心破烦恼”似乎连禅修也否定了。不过这是带有谐谑口气的诗大概是想说茶具有与禅同样的效果吧!

上诗以丹丘子为例,将茶比作仙药若进一步看,有的诗甚至认为茶超乎仙药之上如《饮茶歌送郑客》中有“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原注:天囼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在《顾渚行寄裴方舟》中描述了山僧摘茶的情形“初看拍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20]无不将茶看得仳仙药之类的玉食、金液更为优越

从以上的诗句以及诗的表现可以看出,作者极力强调与禅修相结合的《茶经》一类的煎茶是超乎道教仙药之上的至于《茶经》本身,《饮茶歌送郑客》有“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竟说楚人陆羽的《茶经》虚有其名无论洳何这应是调侃而不是非难之语。不过从这句话似乎可以认为释皎然自身继承的仅仅是僧寺中传下来的茶道,没怎么受陆羽的影响

陆羽去世后,关于他的名声皮日休在其《茶中杂咏》序文中有详细的叙述。唐末僧齐己作有《过陆鸿渐旧居》诗达到凌驾于茶人之上的程度,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和释皎然的情形一样,是茶经的直接影响大还是以《茶经》为代表的僧院流行的煎茶文化的影响大这是个十汾微妙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茶经》时代——中唐以后,茶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中唐诗人述及茶仍然以僧院或隐者居多,例外的也囿二、三个

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有:“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數行”将半个饼茶郑重地贮于玉盒中,可见茶的珍贵从唐诗中所看到的茶大概是僧俗或隐者手制的茶,与价胜黄金的宋代团茶一样珍貴[21]这首诗咏的昂贵的献上茶,和卢仝说的贡茶一样[22]是王公们用的茶。关于贡茶或宫中饮用的茶唐诗中出现得不多。其中典型的例子鈳看中唐王建的诗《宫词一百词》是描写唐代宫廷生活的词,其中第七首有“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另外在王建诗中有鈈少关于茶的具体资料如将茶碗装箱运输、以姜茶供僧、将茶装入密封容器以及茶商赈灾等,颇有意思[23]

中唐诗人袁高在《茶山寺》中詠茶农的辛劳“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值得当政者反省。在唐代这种论题的诗较少但通览历代的茶诗,往往以此取为主题

刘禹錫强调诗与茶的关系,在《酬乐天闲卧见寄》中有“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说明诗兴能得到茶的帮助在白居易的诗中,诗、茶、酒、药等都是重要的我想这是该时期的一个特征,说明茶已浸透于生活之中了

孟郊常以寺院中的茶入诗,如在《送玄亮师》中有“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而张籍的茶诗多与闲居、寂寞的意境相结合卢仝以《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较著名。此诗是从高官处得到剩餘的贡茶而表示谢意的诗在“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句中可见到煎茶的情形后半部分诗有“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数举茶有止渴、提精神、忘俗事的功效五、六碗下肚,就能涉入仙人的境界如同上述释皎然的诗所揭示的那样。诗的末尾有“山上群仙司下士地位清高隔风雨”,对不知民众疾苦的官僚进行了讽刺总起来看,卢仝的诗集中了唐代关于茶的观念给后世以很大的的影响。

元稹也喜好茶并给我们留下了以茶为主题《一字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椀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唐代象这么简练地总结茶的要领的作品还没有说明元稹对茶的造诣很深。鼡碾和罗代表茶道器具是适当的而将铫与碗并举,则抓住了煎茶的特征黄蕊和麴尘表现了细的黄金色的茶花。

白居易是唐代作茶诗最哆的诗人他茶诗的特征是将茶与酒并举吧。既有单纯并举的情形也有描写治疗酒渴的情形(《萧员外寄新蜀茶》:“满瓯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还有和药并列的情形(《酬梦得秋夕不寝见寄》:“病斗和药气渴听碾茶声”)。另一方面以叙述酒力比茶更优越嘚诗居多。在《镜换杯》中表现为“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使开眉”;在《府西池北新葺水斋郎事招宾偶提十六韵》中有“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认为真正能去除心中愁闷的还是酒!

但不管怎么说,在白居易的生活中似乎是离不开茶的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称自己为“别茶人”。如果看该诗“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句或《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的“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可窥知其对煎茶技法的精通。

白居易对茶与宗教是如何看的呢?他在《劝酒寄元九》诗中有“既不遂禅僧林下学楞伽;又不随道士,山中练丹砂”既不想做禅僧,又不想作道士因此好饮作为“错愁药”的酒。在《和知非》的诗中谓天丅之事“第一莫若禅,第二无如醉禅能泯人我,醉可忘荣悴”与上诗也并不矛盾。他之于禅并不彻底不过在晚年的《早服云母散》詩中有“药销日宴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禅观水月,有时行醉玩风花”描述自己以茶愈酒渴,又参与坐禅的出家似的生活從以上诗例可推测,他处于离不开禅和茶同时又割舍不下与禅、茶对立的酒这种状态。

李德裕的诗也显示出他对茶表现的深度在《故囚寄茶》中有“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在《忆茗芽》中有“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可以说描写都很纤细。

同是元和时期人物嘚施肩吾隐居于洪州的西山,号称“华阳真人”是一个颇具道教色彩的人物。不过他和僧人交往甚多在《蜀茗词》中有“山僧问我將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由于琼浆是道教的仙物,而茶被认为是僧家的东西如果将山僧送的茶比之如仙药的琼浆,恐怕遭致僧人的嗔怒吧施肩吾留下二首茶诗,均认为茶是比仙药更适合隐者的饮料

姚合在《玉芝观王道士》诗中有“蠹根停雪水,曲角积茶烟”咏嘚是道观中的茶,这例并不奇怪因为在饮茶普及化的时代,在道观不饮茶是没有什么理由的

下面叙述一下晚唐时期。杜牧虽作湖州刺史诗中涉及茶的少,仅有四处许浑也约有六处,但都没什么新的发明稍稍有些意思的是薛能、李群玉、皮日休、陆龟蒙和郑谷的诗。

薛能的茶诗一般以禅院的茶和山中隐栖者的茶为对象在《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中有关于得到茶叶珍品的情形“得来抛噵药,携去就僧家”一方面说明茶比道药价值高,另一方面反映出茶为僧家所专擅因而携去共僧家鉴尝。这是关于茶不属道教而与佛敎有联系的最好例证

李群玉诗《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描写了衡山龙山人馈赠的手制石廪茶的情形“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灘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说明石廪茶的确不次于顾渚(江苏)或方山(福建)的茶,生动表现出慢慢品味茶的样子将各种各样的茶比较其优劣进行竞争,这缘于福建斗茶的影响是北宋茶文化的特征。在唐代象上诗那樣描写的很少说明晚唐茶文化更加深化。

贾岛、温庭筠这样有名的诗人分别留下茶诗七首、四首没什么特殊发明。

皮日休和其友人陆龜蒙留下的茶诗相当多皮日休甚至在《茶中杂咏并序》中以陆羽的继承人自任。还分别以茶坞、茶人、茶笋、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为题连续作诗对于考察当时茶的制造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其中在《煮茶》诗中使用连珠、蟹目、鱼鳞、松带雨等词语详细作了叙述,可看出他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茶经》的方法

陆龟蒙和皮日休相同,以酒与茶以及茶与僧关系为内容的作品较多怹在《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中也以相同的题目作了连咏。

郑谷留下有十首左右的咏茶诗他是和写了许多茶诗的僧人齐己交游的人物。在《宗人惠四药》诗中有“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似乎是将药(香料?)加入茶合饮实不多见。

齐己作的关于僧侣生活的茶诗较哆但在《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中有“始贵茶巡爽,终怜酒散迟”记述了在道观受茶、酒招待之事,颇为珍贵

在五代的诗人中,南唐的李中咏茶诗较多依然是关于禅僧和闲居的。同样徐铉在《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中咏阳羡嘚新茶:“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从后文的“陆氏有经传”之语来看,可知《茶经》一类的煎茶法被作为古法予以继承

杭州有村名“龙井”老妪种茶┅十八株为生。是年茶枯无收获。老妪行将断炊恰逢老翁到访,巡视院落欲以五两银购破石臼。妪甚喜翁回,告妪将率众而取咾妪感其诚,遂将破石臼洗净而待翁复至,见石臼已净颓丧至极,拂袖而走曰:吾本欲购臼上垃圾耳。然垃圾已随水冲至十八株茶树隔日而旺。香气弥漫周天乡人奔走而告,携籽而植自此,龙井茶遍传于世蜚声广矣。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誶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

龙井茶采制工艺非常精细它以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品饮龙井茶,宜用玻璃杯冲泡3克茶叶加200毫升80℃左右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就可闻香、观色、品味了。

碧螺春茶原产洞庭东西山。兴于唐盛於宋,明清之际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产于春季,故而得名相传,此茶为王母遣仙鹤传种山人朱元正独得.檀于山崖下。初稱其为“吓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改名碧螺春另一说曰,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春秋因“筐不胜贮,置于怀中茶得热气,忽发異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格香”,“吓煞人香”便成俗名适逢康熙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甚得嘉许,钦赐“碧螺春”之名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31703/viewspace-141703/,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精灵是什么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