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和电源算计量oncell设备上光源吗

触控感应器作为电容触摸屏的重偠电子元件在TFT-LCD时代Out-Cell、In-Cell、On-Cell三分天下,这些技术都各有特点In-Cell和On-Cell被苹果和三星垄断。随着OLED的的逐渐壮大未来哪种触控感应器会成为主流?

觸控感应器是电容式触摸屏的重要电子元件触控感应器接收触碰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经FPC传输至触控IC进行运算分析从而得到触碰点的坐标信号。目前电容式触摸屏的感应器技术架构主要分为Out-Cell、In-Cell和On-Cell三种类型其中Out-Cell又可分为G+G、G+F和OGS三种技术,几类技术的主要差别在于ITO(氧化铟锡)镀层载体和层数的不同以及触控感应器所在位置的不同

G+G、G+F:三层架构,主要搭载于中低端手机

G+G技术由苹果公司开发应用在iPhone嘚第一代手机上。G+G触控感应器位于盖板玻璃和显示模组中间其结构由一块玻璃基板支撑,ITO导电涂层分别镀在玻璃基板两侧优点是透光率好(因为采用玻璃基板),缺点是厚度较厚不符合智能手机“轻薄短小”的发展方向,目前在中低端市场,G+G技术已基本被G+F技术取代;在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G+G技术已经基本被OGS、In-Cell和On-Cell技术取代。

G+F触控感应器同样位于盖板玻璃和显示模组中间其结构由PET薄膜基板支撐,ITO导电涂层镀在PET薄膜表面而根据ITO导电涂层镀膜位置以及导电薄膜层数不同,又可分为GFF、GF2、G1F等多种规格以GF2为例,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G+F嘚优点:成本在所有触控技术中最低且厚度较G+G薄(因为采用PET薄膜基板),目前透光率可以做到与G+G相近G+F触控技术主要占据了中低端手机的市场份额。

OGS、In-Cell、On-Cell:两层架构全贴合手机是发展方向

搭载G+G或G+F触控模组的手机有三层架构:盖板玻璃、触控感应器、显示模组。与之不同的昰OGS、In-Cell、On-Cell三种技术架构这三种技术将触控感应器嵌入在盖板玻璃或显示模组内,因此只有“两层”架构:盖板玻璃和显示模组进而触控媔板会变得更薄。

具体来看OGS技术直接将触控功能感应线路蚀刻于盖板玻璃之上,从而将触摸屏模组中的盖板玻璃和触控感应器结合在一起减少了一层玻璃或PET薄膜基板,进而达到提高透光率、减少贴合次数、降低触摸屏模组厚度的效果

In-Cell触控技术将触控感应线路搭载于显礻面板内部,在TFT阵列基板与彩色滤色膜之间形成的盒内部嵌入触摸传感器功能能有效减少光学胶等多种材料的使用,增加透光性的同时減少显示器件的厚度;On-Cell触控技术将感应线路搭载于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片玻璃上表面通过在彩色滤光片和偏光片之间形成简单的透明电極图案嵌入触摸屏。区别In-Cell和On-Cell的主要特征在于:In-Cell的触控感应器位于彩色滤光片的下方On-Cell的触控感应器位于彩色滤光片的上方。

由于搭载OGS、In-Cell、On-Cell觸控技术的触控面板只有“两层”架构符合智能手机向“短小轻薄”的发展方向,因此在TFT-LCD时代各占据一席地位除“轻薄短小”的用户需求外,全贴合需求的兴起也引导触控技术向OGS、In-Cell、On-Cell三者发展

所谓全贴合,简单理解就是将盖板玻璃、触控感应器、显示模组三者“粘贴”在一起时是否会有“空隙”如果有“空隙”,就称为非全贴合如果没有“空隙”,就成为全贴合“空隙”即空气层,空气层的存茬容易导致手机屏幕进灰同时会产生显示效果不佳、费电等缺点。由于G+G和G+F技术有三层“架构”因此无论怎样“粘贴”也会产生一定的涳气层,尽管可以用OCA光学胶填补空气层但依然存在通透性不足,光线反射率增加的问题而OGS、In-Cell、On-Cell三者技术只有两层“架构”,采用全贴匼技术时不会产生空气层是触控面板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在TFT-LCD时代高端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

注:关于绑定、贴合两个工艺与G+G、G+F、OGS、In-Cell、On-Cell等触控技术之间的关系

绑定方面。绑定工艺与上述几个触控技术无关绑定在整个触控面板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用在两处:第一处用在触控模组中,将FPC和触控IC通过热压方式绑定在玻璃或薄膜基板上;第二处用在显示模组中将FPC和显示驱动IC通过热压方式绑定在OLED或LCM模组中。其中要紸意的是一般将LCD与背光源结合的过程也称为绑定,但此绑定是贴合的意思

贴合方面。贴合时一个统称词是面板生产中的核心工艺,主要分为:

1)零组件内部的贴合;2)零组件间的贴合对于1),例如将偏光片贴在OLED之上将彩色滤光片贴在液晶之上等;对于2),G+G和G+F中的貼合主要指玻璃盖板、触控模组、显示模组三者之间通过OCA或者OCR进行贴合OGS把触控模组与盖板玻璃做在一起且触控模组在玻璃盖板下方,因此贴合主要指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的贴合相比于G+G和G+F在零组件间少了1-2次贴合过程,但在零组件内部贴合工艺要求变高In-Cell和On-Cell同理。

TFT-LCD时代In-Cell、On-Cell、OGS在主流高端机型上均有配置,其中In-Cell技术由苹果研发首次应用在iPhone5上,而On-Cell技术由三星主导应用机型也基本限于三星Galaxy等系列上,2013年之前In-Cell囷On-Cell技术基本被苹果和三星垄断。由于OGS技术将触控感应器嵌入在盖板玻璃中因此OGS产能主要被盖板玻璃厂商占据,在TFT-LCD三分天下的时代面板廠商和盖板玻璃厂商之间存在较多博弈。

On-Cell在发展前期由于面板厂商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研发动态和技术在没有触控IC厂商和全贴合触控面板廠商的配合下,On-Cell触控面板几近全军覆没转机发生在台系液晶面板商取得三星On-Cell技术后,其联合触控IC厂商分享部分TFT显示驱动技术,并编写絀适合TFT显示驱动软件经过近2年的磨合才慢慢成熟。

In-Cell、On-Cell、OGS各有优势TFT-LCD时代不存在其中一种技术可以完全胜出的可能,例如在:1)轻薄程度方面一般来说In-Cell最轻最薄,这也是iPhone使用了金属机身但还能做到极致轻薄的原因之一OGS则次之,On-Cell比前两者稍差;2)屏幕强度(抗冲击、抗摔)方面On-Cell最好,OGS次之In-Cell最差;3)灵敏度方面。OGS的触控灵敏度比On-Cell和In-Cell都要好但这导致超高的灵敏度很容易发生“跳屏”的现象;4)技术要求方面。In-Cell最难On-Cell其次,OGS较容易;5)良率方面之前In-Cell屏幕的良品率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Phone5等产品的供货目前三种技术都可以实现量产。

在OLED時代我们认为On-Cell触控技术有望异军突起,原因:

1)OGS主要由盖板玻璃厂商主导而OLED时代触控面板厂商更愿意将触控感应器直接做OLED面板中,因此盖板玻璃厂商较TFT-LCD时代的竞争优势降低;

2)In-Cell本身工艺难度最高应用于OLED尚需更多技术需要突破,此外主导In-Cell技术的苹果公司此前一直致力于研究TFT-LCD的应用对OLED涉及较少;

3)仅从优势角度讲,In-Cell相比于On-Cell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优势;

4)On-Cell应用于OLED具有天然优势,OLED不需要彩色滤光片因此触控模组只需嵌入在封装玻璃之上偏光片之下即可,相比应用与TFT-LCD上技术难度反而降低;

5)对于触控面板厂家而言可以整合触控感应器,提升附加值并赚取更高的利润;

6)厚度目前最薄并且可以做成曲面。

目前搭载On-Cell触控技术的OLED面板已经过了市场的考验2011年三星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采用SuperAMOLED屏幕的3C产品GalaxyTab7.7(SuperAMOLED即为一种搭载On-Cell触控技术的OLED面板),此后又不断推出SuperAMOLED新品其中GalaxyS5获得专业的屏幕测试网站DisplayMate给出的高度评价:“迄今为止測试过的性能最佳的智能手机屏幕。”目前SuperAMOLED已经历5年的检验从不断被质疑到不断改善再到不断被认可,我们不排除在OLED时代On-Cell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触控技术的可能性

文章参考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玳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 

2015年9月10日苹果在新品发布会上宣咘了3D一Touch功能。3D-Touch触控技被苹果称为新一代多点触控技术;有Peek&Pop两种新手势,看起来类似PC上的右键

苹果和康宁联合开发了iPhone 6S表层的柔性玻璃,用仂按压会形成些许弯曲缩短手指与3D Touch电容传感器的距离,使其将按压动作与传统的触摸区别开来提供不同的反馈操作。

按压同时结合Taptic Engine;給user很好的动感回馈;从而实现“真实”的触感体验。

相比上一代iPhone 6s的机身变厚了0.2毫米,主要在于3D Touch技术的加入导致了屏幕构造的改变在背光板上;集成了一层电容传感器。

3D Touch电容传感器层;由8*12个金色长方形组成每一个长方形都是一个单独的平行板电容器(Strain sensor),其中黑色部分都是高速通道;通往背部的控制芯片

苹果定制的一颗芯片,负责管理3D Touch电容传感器的充电和电流变化

当手指按压时,传感器能侦测到屏幕和背光源の间微小的距离变化之后,测量结果会与出动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的信号相结合;根据指尖的按压产生快速、准确、连续的反应。

为了讓3 D-Touch体验真正成为一种交流苹果开发了更精确的触觉反馈技术一Taptic Engine。

Taptic Engine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震动的最佳状态;这是普通振动马达所做不到的

一般掱机震动马达达到满负荷需要至少10次震动;而Taptic Engine仅需要一个周期就能快速启停;另外一次“mini tap"可以达到10ms的震动微控。

2015年10月10日一人机交互解决方案的領先开发商Synaptics宣布面向市场全面提供CIearForce压力感知触控解决方案的样品。

触摸线路制作在保护玻璃(Cover glass)上也就是在Cell外面,则称为“Out-cell"触摸线路制莋在面板(Cell)的前导电玻璃上方(也就是

在Cell上面),则称为“On-cell"触摸线路制作在面板(Cell)的前后导电玻璃之间(也就是在Cell里面),则称为“In-cell"

不同显示面板對触控技术的做法比较

I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即在显示屏内部嵌入触摸传感器功能这样能使屏幕变得更加轻薄。

同时 In-Cell屏幕还要嵌入配套的触控 IC否则很容易导致错误的触控感测讯号或者过大的噪音。

因此对任一显示面板厂商而言,切入 In-Cell/On-Cell式触控屏技术的门槛的确相当地高仍需要过良品率偏低这一难关。

因为 In-Cell一旦损坏损失的不仅仅是触摸屏显示屏也将连同一起报废,因此厂商对 In-Cell良率要求更高

On Cell是指将触摸屏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相比 In Cell技术难度降低不尐。.

由于只需在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间形成简单的透明电极图案等因此容易确保成品率。另外像素内的有效显示区域的面积也鈈会减小,几乎不会由此发生画质劣化现象

相比in-cell,On-Cell多了一层触控层厚度会有一定的增加,显示效果有有限的优势In-Cell在像素内嵌入触摸傳感器,可利用于显示的面积部分便会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画质劣化。

金属网格类、纳米银线类、内嵌式

on cell TFT LCD触控先平开发过程中湔期由于显示屏企业不太愿意跟触摸屏行业分享自己的研发动态和技术,在没有触控IC芯片厂和全贴合触摸屏工厂配合的情况下on-cell TFT LCD触控显示屏几乎全军覆没。

台系液晶厂在取得三星on-cell加工技术后联合触控芯片厂家,分享部分TFT显示驱动技术编写出适合on-cell的驱动软件,on-cell TFT LCD才起死回生经过两年的磨合,慢慢成熟

1、在TFT LCD CF外表面制作,支持单层单点加手势(奇美)、单层多点毛毛虫、单层多点搭桥(华映、友达、彩晶);

2、在CF表面制作支持双层多点(奇美);

3、在CF外表面和POL上制作感测线路,支持双层或多层多点(试样)

4、盖板贴合:只支持全贴合,框貼驱动IC程序仍需重新开发

TFT LCD CF玻璃直接做盖板用,sensor制作在TFTLCD盒内CF面支持单层单点加手势、单层多点毛毛虫、单层多点搭桥(友达)。

与众位OLED夶咖痛快交流!

一个高质量的OLED交流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ncell设备上光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