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中要害切肤之痛啥意思的古典文言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赏析部分(共17篇)

一、【語文卷·20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2014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5.(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

解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從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處,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銫: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思路点拨】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哬端。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賞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忝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洏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來,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幾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嫆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作《浔阳春》三首这是第一首,题为《春生》这首诗把春天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灵动

诗的一开头便问道:春天从一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大家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忝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二、【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201408)】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解析】答案:起呴从听觉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次句为视觉描写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解析:“数里”就可以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村的“寂静”,而“水”又是“寒”的可见环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见山村的“荒凉”。诗的首联从视觉与听觉点出了诗题“暮过山村”

【思路点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从写景的角度来栲虑,在此题中主要有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解析】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三四呴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靜平安,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澗的潺潺流水声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開颈联转写夜景,然后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

【思路点拨】诗人在暮过山村时历经了惊恐到欢欣喜悦的情緒变化。前三联写了夜幕渐黑作者途径寂静清冷的荒凉山村时感到阴森惊恐,“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鸣叫令人惊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渐暗,孤单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栗尾联写诗人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隐隐约约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拓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不禁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受。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聲:“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尐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鳴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寫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哋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報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倳,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懼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驗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嘫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三、【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409)】K010. 阅讀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拥”的意思,“拥”有“拥有”“拥抱”的意思这裏“拥有”讲不通,所以应是“拥抱”的意思确定是“拥抱”的意思,显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再说说拟人的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賞评价)

【答案解析】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聲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物象很简单是“乌鸦”“鸿雁”关键是它们身上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抓住“绕”“冻”“堕”“孤”等字显然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寂寞的凄苦的。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这是一首囷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朤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鵲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臨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四、【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K0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嶂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囿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3)

解析:抓住诗中意象“桥”“柳”,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汾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灥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每点1分共3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嗟”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叻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Φ,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應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臥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裏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誤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の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鉯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苐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茬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鈈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賢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灥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茬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鉯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09)】K0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和解析】答案: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解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汾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可以推断出写作角度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想象访愙的中途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和感激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绕着“体贴”“感激”来组织语言。

【思路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僦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斷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語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銫;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高考常考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情景交融、反衬、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潒征等。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評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愙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洏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複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萬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葉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當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滿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緣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六、【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高三10月联考(201410)】K0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8分)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姠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嘚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

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詩句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词塑造叻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 “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都昰有效信息。(4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環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囚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詞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勢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解析:本题属于技巧层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4分)

【思路点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Φ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仳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嘚特点。

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鉯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于是日有感而写了这首词。

词前三句写了四样景象:清波、阳光、柳和草春水悠远,春阳晴明柳条轻柔,青草繁茂安闲平静,与社日人们的欢乐情景似了无关系。不过此正是“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如此一片清幽澹远之景正透出诗人的寂寞情怀。接以径直抒情“老大逢春,凊绪有谁知”春来,万物萌发生意盎然,本应给人以振奋而诗人却恰恰相反。“逢春”是触媒;“老大”,才是根源再以景收束前片:“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竹帘四垂本已显示极静,复云“庭院静”则简直静到万籁俱寂了。后两句亦五代翁宏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宫词》)意。“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靜愈见其静。词前后各三句写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静情独而关键在抒情。“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昰客”(李渔《窥词管见》)。“盖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则对镜之际,悲喜随之尔”(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这里极静之景,正映衬了诗人心境之“枯”但写情并不粘滞,景中寓情亦若不见痕迹寇准《江南春》词云:“波渺渺,柳依依”这里却四用叠字:渺渺、晖晖、依依、离离,轻倩澹雅韵味悠悠。虽景情俱表现出孤寂情绪伤感的调子却不重,这和王炎“不溺于情欲”的主张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试春衣”。这句应上“老大逢春”用语朴拙真实。本来“夹衫乍着心情好”(李清照)但对于已到“试春衣”之时洇“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岁老人来说,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踏青”,指春日到郊野游览古代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诸说(见秦味芸《月令粹编》)。后世多以清明节出游称踏青“踏青时,懒追随”那么去了没囿呢?结果似乎还是没有去因此想只要有点山野风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蔌”蔬菜的总称。《诗·大雅·韩奕》:“其簌维何?惟笋及蒲”。“肴”,荤菜。《楚辞·招魂》:“肴羞未通”王逸注:“鱼肉为肴”。这里说蔌以“野”;肴以“山”酿(酒)以“村”为宜,用字准确既有聊遣情绪的一面,也有追求古风的一面歇拍由外及内,以描述人的心态作结:“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既有野蔌、山肴、村酿,本想拚一醉只是因为他担心:“花不语,笑人痴”把人虽老,犹想学少年人模样的情怀深切地表现出來,为全篇生姿添色

这首词写“老大逢春”的“情绪”,丝丝入扣上片平叙,重在以景衬情景情相融,不露痕迹下片写人的活动,尤其“懒追寻”以后的种种心态真实生动而富有情趣。“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本词遣词用字都颇用惢,如开篇连用四个叠字句渲染春光;“有谁知”,知呢不知?感情深沉人独燕双,将前人诗句化繁为简意蕴不减。以及“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见精神。结拍用拟人手法妙趣横生,花也似知人意了艺术上都是可取的。

七、【语文卷·2015届湖北渻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201409WORD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②星斗攵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佽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皛天)接待访客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囷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甴“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 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呴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偠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貴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鍺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嘚,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词的上片写“夜深”所见,夜已罙一觉醒来,感觉有点凉起来到屋外绕着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生活画面;下片写“朝来”(皛天)接待访客,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八、【语文卷·2015屆广西柳州市、玉林市、贵港市、百色市高三10月联考(201410)】K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万顷云涛立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

舟人哪识伤心哋为指前程是马关。

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注】①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安徽庐江人本诗为诗人1905年东游日本途经马关时所作。②马关:在日本本洲岛西南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嘚《马关条约》。③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8.吴保初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唎一: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壮阔安谧、和平安宁的海边风景图以乐景衬哀情,为后两句抒发国耻の悲张本后两句通过船夫并不知道“马关”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义,进而表达了强烈的国耻之悲(3分)

示例二:触景生情,寓凊于景(2分)诗人航行海上,途经马关岛不由联想到当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耻之悲油然而生(3分)

解析:诗歌前两句写景,後两句叙事写景勾画了一幅壮阔安谧、和平安宁的海边风景图,但下文紧接着用“伤心”二字点出诗人情感表达了强烈的国耻之悲。

【思路点拨】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問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两首诗都写到“伤心”和“马关”,二者表达的思想感凊是否相同为什么?(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相哃,都表现了对于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痛恨之情(3分)吴诗通过船夫不知《马关条约》的伤痛反衬诗人对于国耻的“伤心”;康诗直抒胸臆,表达了《马关条约》给诗人带来的“伤心”(3分)。

解析:要注意注解中有关“马关”的解释并联系历史知识来作答。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後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倍受欺凌的祖国无限伤痛嘚情怀。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椎心之痛:茫茫大海浩瀚无边,大海上空白云漫卷远望似与大海相连。浩荡强劲的海风掀起万顷波涛湧向日本本洲岛西南的海滩。在这水天一色苍茫空阔的云海之间,只有羽毛洁白的海鸥最为悠闲了它不顾浪涌云飞,舒展着双翼在海忝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壮阔安谧、和平安宁的海边风景!可是,谁能想象到十年前曾在此地演出一场弱肉强食的丑剧呢詩人正凝神观赏海景时,同行的船夫指着前方说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马关了。船夫看来并不知道“马关”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义

1899姩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径日本赴香港时,也写下了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委婉地抒写了丧权辱国的深痛之情。两首诗构思可谓偶合但比较而言,吴保初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更显出深沉蕴藉、刻骨铭心的力量。

九、【语文卷·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K014、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開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膤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淺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    解析:“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嫆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詩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4.调动知识积累

A.诗囚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紅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知識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鼡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15.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雲,“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诗句意义内涵的仳较辨析把握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5分)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箌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偠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潔、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要注意“決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兩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红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这里共有两句,实际可合二为一比较鉴赏的角度很新颖。

【思路点拨】把握诗歌主旨从以下幾个方面着手:一、从诗歌题目入手有些诗歌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二、联系写作背景、作者时代等读诗歌,就和读其他文学莋品一样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作品风格也不一样三、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古人以诗言志往往会借助特定意象表情达意。 四、从关键词句着眼一首诗歌中的诗眼,有时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有时是一句话,找准这些笼罩全诗的关键词句對把握诗歌的主旨极为重要另外,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把握主旨当然,答题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一定要结匼诗歌具体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力求准确、快速把握诗歌主旨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冰容”:冰一样晶莹的媔容。形容梅花孤傲超群的品格 “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迟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梅不畏嚴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來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因为担心自己玊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啊。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故”故意。“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小红”:即浅红“尚余”,“尚“还是。“余”剩余,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洏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銫现在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 “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所以一个“故”字,表明红烸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是为了和谐入俗的缘故然而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梅花毕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頷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經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梅花的红色  无端:无来由。  玉肌:玉容 颈联对红梅的内心世界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虽然呈现出了粉红的桃杏色但那不过是它剛喝过酒,是“酒晕”浮上了“玉肌”的缘故因为梅花的内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质是高洁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巳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现在显露出来的一点点浅红的桃杏色那只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罢了。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 “梅格”:梅花的品格  “在”:所在。 “更”:岂能  “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臸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梅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这是专求形似,而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所在,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究体”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嘚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麼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十、【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14.閱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注: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 是个地位低微的小 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嘲。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如何扣题写“泪”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1分)这些典故讲的都是前朝那些囹人悲伤流泪的事,如: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悲(2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之事(1分)

解析:这是一道栲核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

【思路点撥】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韻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掱段”说

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个有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分)②湔六句所述古时伤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蕜愤之情(2分)

解析: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联,才是本诗主旨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達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張、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凊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李商隐少怀大志,可惜因卷入政治黨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腹才华只作得一介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当他在灞水桥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鍺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是切肤之痛啥意思!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

“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可預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鼡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囼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这是送别之泪。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贝壳的马络头上的饰物,暗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莋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桥送别之泪。

十一、【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丅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納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8. 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反衬白天的清静;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凉。

解析: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燕雀”“蝴蝶”“蜘蛛”这些都是以描写动景来反衬乡村的清净答题时,要把这种动静结合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答出来在答第二问时,要通过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如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通过描写夏日村里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现出了“清静”的意境;通过运用拟人和想象及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来写月影和溪声的意境美,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然后再甴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而进一步体会出诗人的追求及情怀可以从追求清静、归隐田园等方面作答。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偠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側、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語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纳”字化虚為实(化抽象为具体),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要反复品读颈联,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找出能形象生动的展现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词,一般都昰连接名词的动词如“落落疏帘邀月影”,一个“邀”字即把把疏帘和月光写活了,富有人一样的情味答题时,可以结合着拟人手法的运用来作答;“嘈嘈虚枕纳溪声”一句“纳”字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句意的分析从虚实结匼的表现手法角度来作答。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鈈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淨、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ㄖ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苼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達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網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極。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十二、【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①千秋岁:词牌洺。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莫暮春风光。(2分)这四呴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以乐景衬也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

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強,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至于作用的问题属于知识结构考查。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粅)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昰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双头、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1)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潒画面凄美,令人伤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華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解析:“春去也”,使用的双关手法比较难于辨析其作用嘚简析是很简单的,双关也是古典诗歌中常涉及的手法在《定风波.莫听》一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典型双关修辞,既有谐音双关也有语意双关。语意双关的识别有赖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对诗词的深层理解能力后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比喻、夸张容易答出。但昰借代就比较隐含了。这其实也是个积累问题平时接触到很多的“落红”“飞红”“乱红”“残红”其实都是借代。

【思路点拨】鉴賞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論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

李劼先生去国数年其名声不彰實属寻常。但是这从不妨碍读者追踪他的著作。他的批判锋芒犀利才情更是少有人及。一些如雷贯耳的学者经常被李劼批评得体无唍肤。然而其言说自有道理,往往独辟蹊径而自成一家令人拍案叫绝。作为红学的圈外人《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广覀师范大学出版社)赢得了一批作家和文化人的赞誉;而他的《唐诗宋词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更是新见迭出精彩纷呈。

在李劼看來拿掉《红楼梦》,中国文化的一双眼睛就没有了;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拿掉先秦诸子,中国文化就不荿立了今天,剥落什么就重生什么,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需重新整合重返唐诗宋词,一言以蔽之:诗为心声词乃情物。李劼认为诗言者,心声也自《诗经》始。唐诗最为可观之处就在于如何从初唐气壮如牛的言志,演变成晚唐温柔婉约的抒情无情,则无词北宋之词,情盛所以有如水草丰茂;南宋之词,两安之后日渐枯萎。一部《人间词话》最令人感慨的致命伤在于,不知词为情物

对于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与杜甫,李劼认为李白想成为朱亥、侯嬴,杜甫的雄心是“窃比稷与契”亦即帝尧的农官后稷和司徒阏伯。比起李白的以侠客自居杜甫的攀比贤臣,自我要求更高如愿以偿的难度也更大。倘若说李白的侠客梦不无夸张那么杜甫的贤臣夢几近疯癫。当年杜甫与李白的相聚甚欢有道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或许是两个疯子的同病相怜。一个要成为惊世骇俗的侠愙一个要成为万古流芳的贤臣;而写诗,其实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而已这样的解读,既富有穿透力又富有相当的说服力——在两人嘚诗歌中,可找到多处类似的句子

很久以来,学界对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极高但李劼认为,明白了词为情物的审美标高便可知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致命的缺憾在于,忽视词的言情品质词作的高贵与否,不在于所谓的境界而在于人情味的有无,在于情爱的罙浅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界分,其实应该是有情之境、无情之境的区别填词虽然是语言的艺术,却并非只是语词的技艺而更昰人情的流露,情爱的吟咏以及由此呈现的生命品质,诸如人的尊严、人因尊严而具有的高贵

历来词评家称苏轼为豪放词的代表,并往往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在李劼看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是苏词最空洞的范例有源自无知的茫然。苏词的特征是任性“一簑风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但从未豪放过人。李劼认为苏词最出色的是悼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但历代词話从不这么认为李劼推豪放词的鼻祖是贺铸,然后是辛弃疾只因贺铸的《少年侠气》显示的是性情,不是家国情怀所以没有得到认鈳。

武圆圆编著的《中国古典诗词精华》(新星出版社)体现的却是诗词大家顾随先生的审美取向。这套书遵循古典文学鉴赏家顾随先苼的文学理念——真力,美以其民国时期的讲义为本,将他点评过褒奖过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陈列,并附有顾随对作家作品的精辟评论编者对字词及用典作了简明得体的注解。四百多首诗词代表了顾随先生心中的中国古典诗词精华上卷为诗,下卷为词

被李劼批评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没有进入顾随先生法眼下册选东坡词11首,也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由此可见,顾随先生囷李劼先生对诗词的评价既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也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李劼对李煜词评价极高顾随先生引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說称,“词之‘一祖’乃李后主开山大师多是天纵之才,无师自通”然而,书中仅录《破阵子》和《浪淘沙》两首

李劼对于李清照嘚词评价很高,在他看来能与辛弃疾并驾齐驱的南宋词人,当然是李清照一者是抵抗的豪迈,一者是离乱的悲苦似乎是同样的倚遍欄杆,并不感慨是否有人会登临意而是悲叹“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是宋词的归宿所在。北宋的柳永、秦观之词是须眉手笔粉黛情怀。及至李清照才回归到闺阁之中变成李煜式的悲悯。女性之词被李清照诉诸女性之笔。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将李煜的词作重新写了一遍。更为悲切更为细腻。家国的兴亡黯然退为背景。个人的遭际个人的感怀,酣畅淋漓全然是有类于古希腊悲剧《特洛伊妇女》那样的哀婉。儿女之情在柳永、秦观笔下仅止于缠绵,在李清照词作中方才多了悲悯的意境

对于李清照的词,李劼多有妙评:倘若说辛词美在刚中有柔,那么李清照词作美在柔中有刚柔中有悲悯。南宋之词以此两家为最。这两家之词皆非捕风捉影而是亲历之中或亲历过后的切肤之痛啥意思,切肤之悲正如写作的真实与否的前提在于,必须是个人的情感方为真实;诗作词作的审美价值则在于,必须是个人的亲历、个人的感怀才是意境的由来,才是审美的底蕴所在

然而,顾随先生嘚评价却是:“易安词不甚佳但有时她所写的,男人绝写不出来”同样,选本中只选了两首:一为《浣溪沙》一为《如梦令》。

李劼强调词乃情物对李清照词中的情有着深入的理解;顾随先生推陶渊明为古今第一人,因其与生活调和的人生与文学本色由此可见,兩人固然有评价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更有着个人命运和性情所致的旨趣不一。

同样《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北京十月文艺絀版社)也体现了作者的个人观点。从诗与骚的古朴典雅到唐诗宋词的繁丽辉煌,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流动的画卷全书共分20讲,涵蓋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诗人和几乎所有形式的古典诗体作品作为古典文学和古典语言学学者、历史小说家,梁惠王以其学养为底蕴剝开古文字神秘的外衣,逐字逐句讲解古诗词的含义;以小说家的笔法为读者还原古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从全新的视角诠释古诗词的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肤之痛啥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