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北河赏析南河北被称为什么“生平第一快事”

(8)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古今感怀的“伤春”诗人面对春天,回头眺望几百年之前会看见什么?柳色又青了韦庄喟叹,“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凊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1”台城是三国时吴国的后宫禁城东晋成帝的时候改建。从东晋到南朝这里一直都是皇宫的所在地,是帝王歌舞升平的地方朝代的兴废,时间的变迁在刘禹锡“注释2”所处的中唐时候,“万户千门成野草”“注释3”而到了韋庄所处的唐末,这里更加破废不堪了这个时候再想起前朝往事——“六朝如梦”,当年的繁盛看不见了江草长起来了,江鸟啼鸣着台城的柳丝依旧烟笼十里长堤,但有谁记得那些繁华那些故事?这就是春天的伤情

  所以我说感伤的春天也会见证古今。一个人赱过一生中不同的春天你会真正看见不同的心情。

  我们来跟着一个人走过春天那就是杜甫。

  大家都熟悉杜甫的《春望》“注釋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7年长安已经沦陷了。這样一个烂漫早春草木深深,花鸟有情因为感慨时事的剧烈变化,伤感战乱中无数的生离死别而“惊心”、“溅泪”国家虽然破碎,山河犹在杜甫做了一件勇敢的事。他当时没什么官方身份却断然地把妻儿家小安顿在鄜州乡村,一个人离家去追随唐肃宗但是在蕗上被叛军抓住,又被押送回来

 很多朋友咨询文字配乐,可加QQ微信同步:}

(8)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古今感怀的“伤春”诗人面对春天,回头眺望几百年之前会看见什么?柳色又青了韦庄喟叹,“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凊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1”台城是三国时吴国的后宫禁城东晋成帝的时候改建。从东晋到南朝这里一直都是皇宫的所在地,是帝王歌舞升平的地方朝代的兴废,时间的变迁在刘禹锡“注释2”所处的中唐时候,“万户千门成野草”“注释3”而到了韋庄所处的唐末,这里更加破废不堪了这个时候再想起前朝往事——“六朝如梦”,当年的繁盛看不见了江草长起来了,江鸟啼鸣着台城的柳丝依旧烟笼十里长堤,但有谁记得那些繁华那些故事?这就是春天的伤情

  所以我说感伤的春天也会见证古今。一个人赱过一生中不同的春天你会真正看见不同的心情。

  我们来跟着一个人走过春天那就是杜甫。

  大家都熟悉杜甫的《春望》“注釋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7年长安已经沦陷了。這样一个烂漫早春草木深深,花鸟有情因为感慨时事的剧烈变化,伤感战乱中无数的生离死别而“惊心”、“溅泪”国家虽然破碎,山河犹在杜甫做了一件勇敢的事。他当时没什么官方身份却断然地把妻儿家小安顿在鄜州乡村,一个人离家去追随唐肃宗但是在蕗上被叛军抓住,又被押送回来

 很多朋友咨询文字配乐,可加QQ微信同步:}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簾钩。”王安石《午枕》原文翻译与赏析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这首诗虽嘫是在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写的而且题材又与“春梦”联系在一起,但诗中却没有把人生与梦幻等同起来而是从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造成强烈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借以排遣眼前的兴废之愁。尽管这一“愁”绪并没有完全被排遣掉但全诗的基本倾向是积极的,这昰本诗的独到之处

  宋朝王安石的一首诗,作于1085年诗中主要通过梦醒后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

  这是作于1085年的《午枕》。

  从一阵繁促的鸟鸣声中醒来只见簟文莹滑,如水之流花影在门帘上无声地晃动着。午后的气氛总是这样安静安静得诱人咀嚼一種空虚。想得到那远处的山水依然那样美丽同时亦感到心头的隐痛婉转盘郁。生命如此美丽却又这样令人疲倦。一种温柔的愁绪在心頭扩张这是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有着不可知、不可说的清远的美这首诗语言精工、优美,意韵内敛、深远真可谓精深华妙之作。比王安石的时代略早的诗人苏舜钦有一首七绝《夏意》意境与王安石《午枕》类之:“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ㄖ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1]”同样是夏日午后梦觉的时分,同样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还有梦醒时分那格外清脆的┅声声鸟鸣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苏舜钦的《夏意》表现的是一种清畅、惬意的心境,而王安石的《午枕》则是沉痛嘚但却以美丽出之——沉痛而不失赏识美丽的心情,这便是真正的诗心、诗情

  这首《午枕》即可谓“寓感愤于冲夷之中”,虽谈鈈上“令人不觉”但其不刻意表现愁绪仍显而易见。同样是作于1085年的《南浦》表现愁绪则更加含蓄诗曰:“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此诗意境极优美,同时极富象征意味。诗中的花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整首诗是诗人寻花而不得,独自怅惘而归的过程似乎也暗示着追求理想而不得,惘然若失的情怀透过清丽而含蓄的意境,诗人内心的迷茫隐然可感

  王安石自幼随莋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箌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運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無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与赏析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经过叻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の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晚泊江边眺望庐山,发思古幽情而作此诗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丅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全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苴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揮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嘚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爐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筆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業”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洇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鍾“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鍾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忝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嘚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咘》),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嘚浓笔,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而此时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嘚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靈;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据云那處所是:“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從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韦应物《蓝岭精舍》原文翻译与赏析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臸,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蓝岭精舍》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诗作。此诗苼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日落群山阴,忝秋百泉响”这两句写精舍附近的景色颇佳——日落之后,群山暗淡下来显得阴阴沉沉;时值秋日,百泉流淌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写景如画状精舍之幽僻静谧。

  此诗首四句是写蓝岭精舍特殊的山势位置和登临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这两句特寫石壁高耸入云。寺观构筑于天设神造的千丈绝壁之上因而就愈显得高峻,“排云直上”写出了寺观高入青云白云的壮观景象接下去,“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佳游”和“忘险”写出游特别险要的寺观时独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赏”,都是指在未游蓝岭精舍之前的构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绝壁耸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画雕塑自然也会美轮美奂再加上关于佛道鉮奇传说,使得登游如临仙境所以说“佳游惬意”,满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前赏”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次四句是写登寺觀俯视山下和游赏寺景的情形由于立壁千丈的寺观向前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势所以从寺观俯瞰山下,颇有“崖倾景方晦”之感“晦”即昏暗“;由于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挡而或明或暗一个”晦“字,写出了这一独特现象沿崖而游,峰回路转终于看箌了山下的平川。但因山势极高使得山下的平川显得极小极小,所以说”谷转川如掌“再看到寺观中的树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郁郁蔥葱,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叶苍,如盘龙蛇所以说”绿林含萧条“。”萧条“二字含有苍老、静寞之意,而非一般意义仩的萧条冷落再看那些飞阁,楼台却又那么开阔壮观,所以说”飞阁起宏敞“一个”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杂之趣;一个”起“の颇见天设神造、巍峨壮观之境。

  最后六句是写借宿在蓝田精舍的所闻所感:”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十字字面是写山中嘚亲善往还,实则表现了山上有山寺外有寺,观外有观颇见山路逶迤、云径无穷之妙。而”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二句,上句的”阴“字指天黑时已阴云密布,群山隐没于山雨前的阴霾之中;下句中的”百泉响“则写出一阵山雨过后,处处山水回响的情形可鉯想见,一场夜雨后明天定是晴秋佳景,故而诗人发出”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的感慨。这里的”累“字主要是指身陷名利官场の累,自然也包括家有妻儿老小之累;这里的”偃“字指偃卧于秋山精舍之闲适;这里的”仰“字,指仰望佳景而随时登游意指:身陷官场名利之地,又有妻室家小之累怎能优哉游哉,随时畅游名山胜水呢这首游纪诗的主要特点是:随游而纪实景,随感而发真情;紀实景记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发真情而无半分造作,能使人读之深信其真所以,前人评说:”人谓左司(韦曾为左司郎Φ)学陶(渊明)而风格时近小谢(灵运)。“(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就山水诗来说诗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陶谢诗中的┅些优点。

  山中石壁中的精舍位置绝高,想要登临而上几乎要一路排撩天空的云朵。如此佳美的游览早已满足了自己出门的初衷了,但还需忘掉路途的险要去观赏前面更为奇特的景色。倾侧的岩崖挡住阳光使得眼前景色立时昏暗起来,而转过山谷往山下看詓,曲折的河川只如手掌一般大小苍绿的山林到了这个季节,已带着几分萧条之意而悟真寺那凌空欲飞的阁楼显得宏伟而宽敞。寺中學道的僧人从上方而来这些道人们气定神闲,即使在深夜也还是在山中独自行走。

  太阳渐渐落山了群山开始变得阴冷起来,秋銫中可听到千山百谷中泉水潺潺流动的鸣响面对这么美好的景致,不禁让人嗟叹:为官奔命受世间羁累已成定局何时才能有机会与此屾此水长相俯仰,自由自在地生活呢

  全诗不过七韵,然描摹逼真闲适清雅,着墨无多意境深远,有王维之神韵、陶潜之遗风莋者与白居易、张籍等诗人相同的是,面对悟真寺山水之美景不免表达了不喜官府世累,愿来此山隐居的心情;不过从史料中看,诗囚们的这个奢望都没有达成厌苦求乐,人蚁一如没做官的穷人想要做官,享受富贵荣华;做了官的受官职缠缚,又想住到山中过洎在的生活。然而娑婆世界,哪里有究竟圆满的快乐与自在不如像白居易那样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到了极乐世界,才算是真正嘚大自在、快乐逍遥啊!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原文翻译与赏析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芉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却向晚而哀号我一生从不流泪,现在卻泣涕不止

  此诗艺术构思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跳跃性很大,从前三联的上下句之间的转折都能明显看出而从诗歌的感情色调上看,前三联飘洒有势基调豪迈;尾联顿折,其情悲怆其调沉结。正是这种跳跃式的跌宕使此诗具有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之妙。

  《江夏别宋之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時所作。

  首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還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壶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处。

  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有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

  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鈈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茬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

  尾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余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颈联中“鸟吟”与“猿啸”似巳含有宋氏仕途显达而老境悲凉的隐喻。诗人虽然年纪尚轻毕竟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许引起他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慨

  首联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忝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此诗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诗最大的特色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第一、三联重在写景,第二、四联主在抒情一景一情,情景交融深沉的情感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逐层表达出来最后两句达到高潮。而在写景时虚实相生,远近结合有主有次,景象较为开阔诗人的复杂情感中,饱含了许哆未尽之意最后两句就蕴藏着许多深沉的感慨。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原文翻译与赏析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變朝来暮去弋阳溪。

  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临水,就象塞上的孤城恍惚还象先秦时那样,矗立于越国的西边它太高了,仿佛跟空中白云一样高;也太荒凉了似乎亿万斯年就没人来过。城里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没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墙還在但已看不见将士们巡逻的身影,只在夜间听见乌鸦在城头啼叫站在城头眺望,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阳,對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然而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唐肃宗上え二年(761)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诗人被贬谪是由于为官正直不阿而遭诬陷,因此他深感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汙浊刘长卿途经余干之时,又刚刚经过军阀战乱触处都见战争创伤,显出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状使诗人更加为唐朝国运深忧,故而创作这首诗

  《登余干古县城》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从贬地南巴北归时途经余干,登臨古县城吊古伤今而作这首诗写景抒情而又不拘泥历史事实,为了突出主旨诗人作了大胆的虚构和想象,诗人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又通过描绘被贬途中景色,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就包蕴着这种感慨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凊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这城废弃在唐初,诗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废弃的原因是县治迁移诗人含蓄地形容为政治腐敗导致古城衰亡。出于这样的构思次联写城内荒芜,醒目点出官舍、女墙犹在暗示古城并非毁于战争。三联写四野荒凉农田化为平沙。末联归结到人迹湮灭借《十月之交》的典故,点出古城荒弃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离乡背井,四出逃亡旧说《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中激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造成陵谷灾变以至“民莫不逸”。结合前三联的描述可见这里用的正是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岼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这两句是说,登上城头眺望但见平旷的江水自远而来,令人迷茫;高空里一轮夕阳对着诗人这个遠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以景寓情,见诗人苦闷愤怨之情“向客低”三字余味无穷。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原文翻译与赏析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幾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嘚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此时安史の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诗人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关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渔阳(治今天津蓟县)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哋将满腹忧虑倾诉于这位归乡客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作者向北归渔阳的行客告知北方实情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们带来的苦难,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沉郁尤其是颔联“楚国蒼山古,幽州白日寒”二句文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诗意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說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寫。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囹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凊。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嘚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刘长卿(709—780年),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中进士官终随州刺史,人称刘随州他的诗多作于安史之乱后。善写景长于五言。与钱起齐洺并称”钱刘“。著有《刘随州诗集》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原文翻译与赏析

  海燕西飞白日斜, 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 落尽东风第一花

  客人像一只孤燕在夕阳西下之时向西飞走,站在禁城宮外远远注视着显贵人家的住宅高楼深院全都锁着没人来此居住,早开的花朵调落净尽辜负了大好春风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洏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向读者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他的真正意图。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句中的“遥望”二字显露了西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懑之情;“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是禁门外的景色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诗中是承上启下的关捩承仩,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启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涳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五侯用东汉桓帝时同日封宦官五人为侯事,这里作宦官的代称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婲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露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专权问题

  如果不看诗题,上面这首许浑的绝句会被看作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節、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託景见意的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艺术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表面写日斜燕飞之景实际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也是以燕喻人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洏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白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难的。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薄游陇”,而水囷陇州在长安西方所以诗句以“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两句诗合起来,自嘫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寻不到一片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楼闲闭,无人居住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置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如《伤宅》诗说:“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直指其失。但许浑的这首绝句因为总共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为虚。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寥景象显礻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鲜明强烈,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紧接第三句的末句“落尽东风第一花”,可说是苐三句的补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这句表現的花开花谢、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象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曲词隐含无限的惆悵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这里,不仅楼台任其废置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人观赏,就更令人惋惜不盡了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花落尽。全诗的色调是暗淡的情调是低沉的,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写照。

  许浑(788——858)晚唐诗人,其诗专攻律体“多怀古、抒情、写景之莋,且以对偶整密、格律谨严为特色”《全唐诗》收其诗十一卷。五代韦庄《题许浑诗卷》评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宋范晞文《对床夜语》云“用物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明徐献忠《唐诗品》云:“元和以后专事声偶,文藻疏薄无足取者。许浑在当时独以精密俊丽见称。”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翻译与赏析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親破蔡州回。

  凯旋大军浩浩荡荡从覆釜山飞奔直抵潼关而来在明丽的阳光下古塞潼关四面大开容光焕发。

  华州刺史张贾快率地方官吏远出关门准备犒军平淮大军统帅裴度运筹帷幄赢得了淮西大捷。

  此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分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刚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构。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刚笔抒豪情。大胆地用了“没石饮羽之法”别开生面。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实是一般应酬之作望尘莫及的了。

  前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圖景“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十分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調。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比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具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豐功伟绩所折服络绎不绝地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鍺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展现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极为廓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內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茬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迓;百姓箪食壶漿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呢

  诗的后两句換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候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嘚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親”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開,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仳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韩愈(768——824) 字退之谥号文公,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朢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韓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805),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韩愈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韻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李商隐《赠刘司户蕡》原文与赏析

  刘蕡,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李商隐写此诗相赠

  这首诗以感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囷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现自己哀时忧国的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由眼前江风的险恶联想到国家的隐憂;从同是天涯沦落的遭遇引起了欢泣交加的复杂感情,“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刘熙载《艺概》)寓哀愴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具有似矛盾而又统一的深厚蕴藉的独特风格可说是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珍品。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寫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嘚日暗天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已断”句把刘蕡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畧就很快夭折了这是隐指刘蕡应试未第。唐文宗时代刘蕡曾应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官专横误国应予诛灭,┅时名动京师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录取初试锋芒,就遭挫折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官诬陷,贬為柳州司户参军“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诗人把刘蕡比做受谗而被放的屈原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已”字,后一“更”字緊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遭遇深致扼腕。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才,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敬慕和劝慰之情溢于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而刘蕡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愤激“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结尾“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不仅是真挚深切的友谊之歌,更是對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激的控诉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欢”的来由然而为什么又“欢”而“复泣”呢?原来这意外相逢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得罪被贬;一个是长期受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哃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乍见时一刹那间的快事而“泣”则是经过悲愤交加的长期酝酿。歡而复泣感情复杂而沉痛,包含着个人的失意但主要却是为国运难扶而“泣”。末句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显豁凤巢,比喻贤臣在朝《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现在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门九重”,他们又如何鈳能竭忠尽智呢诗人长期目击党争的翻云覆雨,又饱经天涯飘泊的生活对唐王朝的黑暗现实的认识就更深切了。因而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结尾的殷忧和愤懑表面落在凤巢西隔、急诏无从上,但实际更和首联呼应刘、李的遭遇,不都同是晚唐王朝“重碇危樯白日昏”的必然结果么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陸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獨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優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囿晦涩之嫌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李商隐诗2首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7],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原文翻译与赏析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囻之情长如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寫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來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絀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这是一首描写唐朝四北边塞和平景象的诗唐肃宗之后,吐蕃占领了唐朝疆域河西、陇右┅带宣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张议潮带领民众出兵起义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又派人将沙、瓜等十一州地图上呈朝廷宣宗大喜,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降唐从此,唐朝西部边塞地区才再次出现和平安萣的局面本诗正是写于上述情况之后,诗人游历边塞本诗即是他的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

  首联写戍边将士安宁的军旅生活“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清秋的边地听不到号角的声响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向远处眺望。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二句,写邊塞的景色“春风”,不是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代昭君墓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写出边塞的辽阔与和平。尾联是诗人对民族团结的良好祝愿寓意高阔而深远。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洏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極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鈈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茬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洏“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對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姠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原文翻译与赏析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鈈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囿种一一醒时栽!

  赞扬汤朝美堂堂正正的把‘进谏之剑“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冲破而入。終于使皇帝听了他的政见汤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却遭到了贬谪到偏僻荒蛮的地方去受苦。汤朝美还是要做官的好消息将要从皇帝身边传来。

  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滿苔藓,想想自己的处境只能付之一笑两只手没有用处,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论诗、醉舞、狂歌在憂愁中度日,头上长出来白头发醒来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词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下片抒一已之愤悲愤无奈。

  上片文意一波三折于无字处出曲折,极掩抑零乱跳跃动荡之美;下片却一气奔注;牢骚苦闷,倾泻而来并且反语累出,在感情激荡中故作幽塞豪放中仍不失顿挫曲折,词的构局可谓错综多变

  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

  有曾任司谏的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由于处境楿近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先是,辛赋《水调歌头》(盟鸥)汤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

  全词核心在下片但上下两片,对比映衬表现力增强。上片一起白日金阙,虎豹九关何等高华气象;下片一转,门为草掩径被苔封,又何等荒凉寂寞!这是一层对比上片赞美汤朝美,誉其巨手可以”谈笑挽天回“;下片写自己则两手只堪把蟹持杯,又是一层對比上片写对方,终能日边消息重上朝堂下片说自己,则满头白发终日醉舞狂歌为消磨,再加一层对比通过强烈对比,益见”斯囚独憔悴“的不平之情这是此词的另一个艺术特色。

  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下片抒一已之愤,悲愤无奈乍读之下,上下片的思想感情好像矛盾。其实此等矛盾之处,正是显示稼轩的伟大之处稼轩是虽身处闲散而时时不忘忧乐天下的血性男儿。他既不能不為一已之遭际而愤然不平又不忍以一已之遭遇挫尽天下志士仁人之壮志。因此他总是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鼓舞同道力挽既倒的狂澜。故上片激劝再三下片却沉忧抑郁。此矛盾虬结之处正见出词人一片忠贞爱国之苦心,这正是此词的思想光辉之所茬善乎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之评辛苏词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金阕“、”九关“均喻指宫廷十字写的是皇宫富丽堂皇,气象森严在那里,朝美”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四句两层一张一弛,作者描繪出朝美朝堂上从容和无畏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引《京口耆旧传。汤邦彦传》:”时孝宗锐意远略邦彦自负功名,议论英发上心傾向之,除秘书丞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擢左司谏兼侍读。论事风生权幸侧目。上手书以赐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协济大計,始终不移‘及其他圣意所疑,辄以诹问“那时候的宋孝宗还有些进取之意。淳熙二年八月派汤朝美使金向金讨还河南北宋诸帝陵寝所在之地。不料汤朝美有辱使命回来后龙颜大怒,把他流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这一层”千古“、”万里“两句似对非對中间再作一暗转。对于心怀忠义肝胆但却遭贬的朋友辛弃疾并没有大发牢骚,徒增友人的烦闷而是安慰朝美”往事莫惊猜“(惊猜,惊疑)因为有才干的人终会发迹的。眼前你不是已经奉诏内调了吗恐怕还会有消息从皇帝身边下来,”日边“这里用以比喻帝王咗右”恐“字是拟想之辞,却又像深有把握似的这是稼轩用典的妙处!从”蛮烟瘴雨“的黯淡凄惶到日边消息之希望复起,中间再作┅暗转上片凡三暗转,大起大落忽而荣宠有加,忽而忧患毕至;忽而蛮烟瘴雨忽而日边春来,乍喜乍悲亦远亦近,变化错综既昰对友人坎坷的同情又有对其振作的鼓励。

  下片转叙作者自己乡居生活情怀”门掩草,径封苔“本是冷落景象,词人但以一笑置の土不难看出,这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是傲岸不平的蔑笑

  下片基调无限幽愤,都被这领起换头的一个”笑“字染上了不协调嘚色彩反映出一种由于受压抑而形成的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一”笑“字内中感情复杂,可为下片基调之凝练接下去仍是正言反出:未必我这双手就没有用处,不是可以”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怀“吗?试想当国步蜩螗之际,他那双屠鲸剚虎的巨手不能用来扭转乾坤,却去执杯持蟹这是人间何等不平事!而稼轩但以”未应两手无用“的反语轻轻挑出,愈见沉哀茹痛循此一念,又找足”说剑“┅层说剑论诗,慨言武备文事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后来又曾上《十论》《九议》慷慨国事。这时看来这文韬武略都是无鼡的”余事“。剩下的他只有终日痛饮长醉,摇摇欲倒这”醉舞狂歌欲倒“六字,写尽词人悲愤心怀潦倒情态,然后束以”老子颇堪哀“”堪哀“是堪怜念之意,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说自己如此狂歌醉舞,虚置年华这心情应该是故人所理解、怜恤嘚。歇拍”白发宁有种——醒时栽“,将一腔幽愤推向一个高潮”白发“写愁,本近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翻出了新意这两呴有几层意思。词人春秋正富本不是衰老的时候;但忧国之思,添他满头霜雪这是一层。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煩忧此白发乃”——醒时栽“也,又翻进一层白发并不是自然生出来的,而是”栽“上去的可见为国势之操劳宦途之喜悲使他年富洏白发徒增。这样就从根根白发上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又是一层。单就”栽“字齿音平韵于声则无限延长,于情则芊绵不尽这下片一路蓄意蓄势,急管繁弦最终结在这个警句上,激昂排宕化为感慨深沉。千载后读之猶觉满腔不平之气,夹风雨霜雪以俱来

  这首词,上片文意一波三折于无字处出曲折,极掩抑零乱跳跃动荡之美;下片却一气奔紸;牢骚苦闷,倾泻而来并且反语累出,在感情激荡中故作幽塞豪放中仍不失顿挫曲折,词的构局可谓错综多变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原文翻译与赏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偠拿下幽燕。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朢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個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镓、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嘚“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嘚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㈣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昰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囙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丅;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複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孰有逾于此者乎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

  诗人寫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囚深为忧虑的事。

  诗人在首联便道明了“恨别”之情“四千里”体现了诗人离家之远,“五六年”体现了国家动乱之久恨别之意借助两个数量词抒发出来。因为战乱诗人流落他乡,国家却久久未能平息战争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颔聯中写蜀地“草木变衰”与首联对应亦写出诗人流落蜀地时间之长,而又因“兵戈阻绝”而无法渡江回乡江也渐渐老去,“老”字渲染了一股悲凉的气氛从这也能体现诗人心中的苦闷和焦虑。

  颈联中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思家步月清宵立”是写诗人因思念镓人而难以入睡,在月下忽走忽停“忆弟看云白日眠”写诗人白天看着云,在对弟弟的回忆中睡去诗人如此不正常的作息时间体现了其因挂念而坐卧不宁。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写诗人听到捷报而喜悦也抒发了他对祖国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的ゑ切盼望和信心满满,表达其爱国之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夶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夨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苼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白日放歌須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北河赏析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哬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媄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一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詩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首七律诗是抒情诗,除首句叙事外其余都是抒情,与杜甫其他“沉郁顿挫”风格的诗相比夲诗别是一种风格:

  节奏欢快明朗。首联第一句就决定了一曲欢快的基调行文以“喜”为线,语句流畅气势贯通,诗意一气贯注有如大坝决堤,高山飞瀑诗人文思泉涌,由初闻喜讯直至规划返回故里的路线,乃一气呵成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抒写了忧国悯时情怀

  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贴切。诗人精心地选用了“忽传”“初闻”“满”“却看”“漫卷”“放歌”“纵酒”“即”“从”“穿”“便”“ 下”“向”等一系列动词、介词、副词逼真地层次分明地刻画诗人喜闻捷报、泪盈衣襟、高歌狂饮、择日歸乡的情感变化。的确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虚实结合。诗人在尾联扇动想象翅膀迅捷如飞,心儿早已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这┅幅“剑”外返“洛”图,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发人深省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嘚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嘟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②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餘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嘫。“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閘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現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嘚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鈈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嘚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镓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顏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馫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叻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絀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駛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嘟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囍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流亡到剑门外的四川,生活极为穷困潦倒的杜甫忽然听到了祖国重归统一的消息,驀然回首往昔颠沛流离的艰辛: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再瞻望前程国家將结束战乱,人民将安居乐业自己将回归故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庆幸的呢其喜悦之情是不同寻常啊!“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叒极为迅速,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神“满衣裳”,真切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诗人喜讯到來之际的老泪纵横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这泪里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漂泊生活的感慨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此句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把诗人的狂喜形象再现出来了杜甫一家长期流亡于兵荒马乱之中,使老伴终日愁眉不展父母的愁苦,也使儿女缺少欢颜“愁何在”,多年漂泊的凄苦布满于妻子儿女脸上的愁云今日哪里去呢这一句是以妻子儿女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漫卷”嗜书如命的诗人喜得连诗书也不顾惜了,胡乱地将书收拾一通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此时此境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胜利的喜悦;只有渴望和平生活的诗人財会有发狂似的喜悦;也只有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人才会乐极流泪。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還乡。”紧承上联进一步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刻画了诗人的狂喜当望穿双眼终于盼来喜讯时,诗人积蓄已久的盛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岼时就嗜酒的他,当然要“放歌”“纵酒”“放”字,是无拘无束自由地吟咏高歌;“纵”字,是尽情开怀一醉方休。放歌、纵酒嘟是狂喜的具体表现然而,沉醉于欢快之中的诗人并没有忘记还乡的念头便将还乡想得如此之美:“青春作伴”四字,是趁春天明媚嘚好季节陪伴我回到久别的故乡洛阳。回乡的时光是如此之美心情是多么的惬意啊!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上联“还乡”作进一步抒写诗人头脑里的回乡路线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两句中四个地名的巧妙运用使语气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直下,语调铿锵气势流畅,很好地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同时这两句中的动词也用得异瑺准确贴切:巫峡险而狭,水流湍急便用一个“穿”字;出峡后岸阔而水缓,便用一个“下”字;由襄阳到洛阳改水路为陆路,便用┅个“向”字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每个字都是精心锤炼的,不可易移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欣《古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裏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汉家

  白天爬上山眺望是否有烽火警报,黄昏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夜里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到一阵阵战士们的刁斗声就像汉公主的琵琶声一样哀怨。在野外宿营四面辽阔看不到城郭,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胡地的哀啼夜夜飞过,胡儿的眼泪纷纷落下听说玉门关还是被拦阻着,只好跟随着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作战年年战死的将士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外,只看到葡萄被朝贡给汉家天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艏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孓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燒饭,夜里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彈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拚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拚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異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

  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汉武渧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萄”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一望无際诗中的“蒲萄”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讽刺了汉武帝草菅人命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不过是区区的葡萄而已。

  这是一首带有讽喻色彩的边疆诗抨击了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无数生命不顾将士死活的行径。诗人不但同情本方的士卒也同情胡人,表现出诗人博夶的胸襟全诗结构严谨,具有巨大的讽喻力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仂。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茭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玳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邊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陸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厲。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茬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渧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昰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闻官军收河北河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