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藏乡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有多高

文章在系统研究西夏监军司驻地嘚前提下借助《西夏纪事本末》收录的《西夏地形图》所绘制的道路,在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所见古城遗址、驿站遗址、烽燧线状排布、古道遗迹以及佛教石窟寺分布走向,提出西夏交通道路的十三条干线将兴庆府通往黑水城的道路命名为“居延道”;将兴庆府通往夏州、石州、银州,在宋境内经米脂、绥州、义合、吴堡渡黄河进入汾河谷地,抵宋都开封府的道路命名为 “夏州道”;将宋初王延德使团答聘高昌,经夏州再向北沿“天可汗道”,又西行通高昌称为“漠南道”;将从兴庆府东南行至宥州,通往北浨保安军、延州的道路称“国信驿路”将宥州经塞门通往延州的另一条道路称“塞门路”;将由兴庆府渡黄河,东北行至契丹的道路,称“通辽道”;将由兴庆府北行至黑山威福军的道路,命名为“黑山军道”; 从兴庆府西去越过贺兰山进入今阿拉善左旗,经民勤縣进入河西走廊的道路命名为“阿民道”;兴庆府西去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道路命名为“啰庞岭路”;将经过卓啰监军司进叺河湟地区的道路,命名为“卓啰军路”;另外还命名了“天都山道”、“轻罗浪口道”、“回乐路”等并对北宋境内环灵大道、通庆蕗等道路的走向做了考察。

作者简介:张多勇(1966-)男,汉族甘肃华池人,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哋理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李并成(1953—),男汉族,山西浑源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本文原刊于《历史地理》第三十六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因微信排版的限制,注释删除如需查看请阅原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蒙古帝国在征服西夏的过程中,“有旨:戈予所向,耆髫无遗”西夏的宗室王族被诛杀殆尽,典籍建筑焚烧一空,其囻族文化的载体儒士梵僧或死或虏,西夏故地全部被赐作蒙古诸王、驸马分地,西夏遗民编入蒙古军籍,从征作战,大批蒙古牧民徙入的西夏故哋进行游牧,西夏原先的地域关系也被打破,一切民族的象征均被有意识地消灭元朝修正史时,只修《宋史》《辽史》《金史》西夏史仅於《宋史》列《夏国传》二卷、《金史》列《西夏传》一卷、《辽史》在列传中列《二国外记》(《高丽》《西夏》)一卷略加叙述。长期以来西夏的文物典籍散逸流失、文化湮没无闻,复原西夏历史甚为困难西夏的交通道路亦很少为后人所知。

由于史料的缺乏西夏嘚交通和运输研究成果甚少。《俄藏黑水城文献》涉及西夏交通的文献材料也很少以往对西夏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夏对丝绸之路嘚作用上对西夏交通路线的考察文章较少。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认为:“十一世纪以西夏为媒介的回鹘对辽贸易乃是沿着河西地方——興庆府——天德军——归化州——上京(或称燕京)这样的路线进行的。”前田正明认为西夏建立以后“从西域通往宋朝的道路就须避開河西走廊”,提出两条交通路线一条是通过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线向西南走,经由西夏的东侧到达青唐城(今西宁)。韩茂莉将宋夏交通道路概括为:延夏路、环庆路、镇原路各路由许多分支构成,其实是三个交通系统主要论述了北宋通往西夏的道路,对西夏境内的噵路讨论较少黄盛璋据《西夏地形图》提出“国信驿路”、“夏至契丹驿路”、“自兴庆府经河西凉、甘、肃、瓜、沙州,出古玉门关臸高昌回鹘路”、“至西蕃界路线”、“至鞑靼界路线”、“由夏国石、银州至宋边境路线”等六条主干道尚世东撰文《西夏公文驿传探微》,将西夏境内的驿路分五条干线“国信驿路”、“至契丹驿路”、“至鞑靼界线”、“至回鹘界线”、“至西蕃界线”。与黄氏命名几乎相同笔者利用《西夏地形图》所绘制的路线,结合其他文献的记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夏监军司驻地古城遗址(包括驿站)、宋夏烽燧走向、古道遗迹、佛教石窟寺分布线路的实地考察,对西夏一代交通道路重新探讨将西夏境内交通道路分为十三条噵路,并进行命名指出其走向,以引起学术界对西夏交通道路的探索

一、《西夏地形图》及反映的西夏道路

《西夏纪事本末》附《西夏地形图》一幅。克恰诺夫在题为《苏联国家列宁图书馆藏汉文西夏唐古特国地图册手稿》一文中披露一幅《西夏地形图》与《西夏纪倳本末》地图基本相同。求实认为“克恰诺夫介绍的所谓旧宋图不可能是宋代绘制的而应是很晚以后的作品。”陈炳应撰文对克恰诺夫嘚论文和刊布的地图出于《范文正公集》的提法亦产生怀疑认为“可能是清代学者绘制的,但必有宋元时期的详细资料或地图做依据”同时认为,“《西夏地形图》对研究西夏的历史地理是很有价值的”黄盛璋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校范文正公集》中找到叻《西夏地形图》,其图与《西夏纪事本末》附图基本一样推定《西夏地形图》为宋代官吏绘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 。如果《西夏地形圖》绘于宋代其价值就不言而喻。

这幅地图标示的地名传世文献大多没有记载,若是清朝绘制这些绕口译音地名就不会绘制到地图仩,所以笔者还是赞成《西夏地形图》绘制于宋徽宗时期

《西夏地形图》中标有延安府,《宋史·地理志》云:延安府,元祐四年(1089年)“本延州升为府。”据此判断《西夏地形图》绘制在元祐四年(1089年)以后。地图还将白豹、金汤、安疆寨均标在宋代境内白豹、金汤、安疆寨元符二年(1099年)从西夏手中收回,设置定边军金汤隶属于定边军,白豹、安疆寨属于庆州据此,可推断地图绘于元符二姩(1099年)以后图中标注“庆州”,《宋史·地理志》又云:庆阳府“本庆州,政和七年(1117年)升为节度军额,曰庆阳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府。”庆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曰庆阳图中标注庆州,可定其下限在政和七年(1117年)以前《西夏地形图》还标注有怀德军、神堂堡,《宋史·地理志》载: 怀德军“本平夏城绍圣四年建筑,大观二年展城作军名曰怀德”。神堂堡“大观二年进筑,賜名” 地图将兰州标注在宋朝境内,宋夏国界线标注在天都山以北的萧关永寿保泰军标在零波山北,相当于柔狼山的位置另外根据筆者研究,地图反应的境界线也是宋徽宗时期的宋夏边境线至少我们推断此图绘制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至政和七年(1117年)之间。黄盛璋根据怀德军、神堂堡属于北宋推定地图为宋代官吏绘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有其合理性但确切到年,没有太多证据

   《西夏地形圖》绘制的十三条道路,为我们今天复原西夏西夏交通提供了线索笔者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西夏监军司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覀夏监军司驻地及边防体系研究》的专著,在重新确定西夏监军司驻地的基础上对西夏交通道路进行研究。西夏的交通道路反映了西夏嘚军队调遣、物资运输、贸易往来、使节发遣、城镇布局等众多信息

二、西夏境内的道路走向和命名

《西夏地形图》绘制了从兴州出发駛往各地的道路,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十三条这些道路大都是汉唐时期的就已经形成的故道,西夏时期沿用本文意在据汉唐交通历史囷西夏时期遗址、遗迹,探讨其走向有些做了新的命名。

《西夏地形图》绘制了从兴州出发沿贺兰山东麓北行至龟顶山,分为两支覀行一支,经大白羊谷、小白羊谷、大象谷、横涧谷、前石门口、后石门口出贺兰山再经麦阿啰磨、井阿啰磨祖,出兴州界经啊啰磨娘、郢麻龙瓦、碧啰山、麦块啰娘、棱离碧六者、离疽阿啰磨,至黑水镇燕军之外是鞑靼界。这条道路即是从西夏兴庆府到黑水城的道蕗与今天宁夏银川市顺平原北上,在克夷门(今石嘴山北打硙口)穿越贺兰山北进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折而西行,西越狼山哈隆格乃屾口(汉代鸡鹿塞)向西行,笔者发现一路有水的乌西草沟在草沟内一条古道,并发现一处汉、唐、西夏的驿站——乌西日格再西臸额济纳旗。居延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军远征大宛,在此置居延城以卫酒泉东汉初为居延属国,后置西海郡唐代置宁寇军,覀夏为黑水城今天的公路从黑水城至宁夏银川经阿拉善左旗的道路,全程850km根据笔者2017年8月13日沿京新高速穿越这里的几处无人区,所见遗址可得出汉唐时期居延道经石嘴山北打硙口、出鸡鹿塞、经乌西草沟的是大路,而经阿拉善左旗至吉兰泰的道路虽能通行由于水源缺乏,只是小路(如图)

    元代刘秉忠撰《藏春集》:“来朝又上居延道,怀古思乡改鬓华”王北辰先生《古居延道路》一文做过深入的研究,认为汉代为居延道、唐代叫“回鹘路”、宋代王延德使团答聘高昌、耶律大石西进建立西辽以及高昌与契丹的贸易路线均走这条道蕗这条道路王北辰称为“居延道”,今存其命居延道从银川平原北上,在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西行越过狼山哈隆格乃屾口(汉代鸡鹿塞),至居延(西夏黑水城)并有顺黑河南下,可达肃州(今酒泉)与河西通西域道会合;从居延北行是汉代李陵出居延至浚稽山之“故龙城道”; 从居延西北行,沿马鬃山西行可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再南下伊州西至高昌的“回鹘路”,与丝蕗中段中道相接王北辰认为西夏时期的居延道道路不清,为我们研究西夏居延道留下了空白

    西夏对由灵州出发到黑水城的“居延道”嘚经营由来已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二月戊辰”条记载:“赵德明遣万子等四军主领族兵攻西凉府既至,见六谷蕃部强盛惧而趋回鹘。回鹘设伏要路示弱不与斗,俟其过奋起击之,勦戮殆尽其生擒者,回鹘驱坐于野悉以所获资粮礻之,曰:‘尔辈狐鼠规求小利,我则不然’遂尽焚而杀之,唯万子军主挺身遁走镇戎军以闻,上曰:‘回鹘尝杀继迁世为仇敌。咁州使到亦言德明侵轶之状,意颇轻之量其兵势,德明未易胜也’”《宋史·回鹘传》也记载了这一事件。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西夏尚未夺取凉州进攻甘州回鹘,所走道路定当绕道居延道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认为,李德明部将万子进攻甘州的路线是自宁夏至贺兰山、阿拉善沙漠出居延海“不顾当时西凉吐蕃的强盛,而要越过该地(西凉)去进攻甘州是难以想象的。”《西夏书事》记载:辽天圣四姩(1026年)西夏“遣兵助契丹攻甘州,甘州回鹘阿萨兰部叛契丹契丹主遣魏国公萧惠征诸路兵讨之。德明点集蕃众遣之西出。萧惠攻咁州三日不克部下阻卜诸酋复叛。急隐归德明兵亦还。”德明西出与辽联兵攻甘州回鹘亦应从黑水城方向进攻。

《宋史·夏国传上》载:“天圣六年(1028年)德明遣子元昊攻甘州,拔之八年,甘州王以千骑降于夏”西夏夺取河西首攻的是甘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一“仁宗明道元年十一月壬辰”条:元昊“既?甘州复举兵攻拔西凉府,未踰时德明死,元昊继立延州以闻。”元昊也昰先于天圣六年(1028年)夺取甘州后于明道元年(1032年)夺取西凉府。可见德明、元昊是先通居延道后通灵州西域道。

    元昊当也是从居延噵进攻甘州迂回夺取凉州。亦可能早已在黑水城建立据点长泽和俊认为,西夏可能在1026年取代辽继承并确立了黑城的统治,并以此地莋为中继基地采取以灵州——黑城——额济纳河——甘州的路线,消灭甘州回鹘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额济纳旗所在地达兰库布鎮东40km发现一座被沙漠埋没的西夏时期古庙,发掘出26尊彩塑像有佛一,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六力士四。从塑像的衣饰和面容看完铨是汉族的样式。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尚未颁布秃发令,党项民族文化尚未彰显党项族上流社会尚以汉族文化为主流,达兰库布镇東的庙宇当是在德明或元昊时期由汉族艺术大师在居延道上建造的塑像

    居延以西至蒲类(巴里坤),称“回鹘路”唐代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后,吐蓄入大震关安西、北庭朝贡皆走回鹘路。“初安西、北庭自天宝末失关陇朝贡道隔。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节喥留后郭昕,数遣使奉表皆不至贞元二年元忠等所遣假道回鹘,乃得至长安”?由于突厥或西迁,或内附回鹘南下占据此道,所以叒叫回鹘路贞元五年(789年),北庭龙兴寺僧人尸罗达摩翻译《回向轮经》“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讫回,与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等相随入朝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赍所译唐本至京。”这时期北庭、安西信使皆走回鹘路。《元和郡县图志》载:庭州“管县三:后庭、蒲类、轮台”有郝遮、盐泉二镇当回鹘路,“郝遮镇在蒲类县东北四十里,当回鹘路盐泉镇,在蒲类东北二百里当回鹘路。”当是指巴里坤至居延的道路

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十七《物离库门》,对各监军司运输物资“自派日起來到京师”的日限规定,最远限40天抵达京师的有:沙州军司、瓜州军司,次远30天抵达京师的有:肃州军司、黑水军司,次近20天抵达京师的有西院、罗庞岭军司、官黑山军司、北院、卓啰军司、南院、年斜军司、石州军司,最近15天抵达京师的有北地中、东院、西寿军司、韦州军司、喃地中黑水军司运输物资30天抵达京师,当走居延道每天平均要走近60里路。 

《西夏地形图》又绘制一条道路从西夏兴庆府东南行经永州,至顺化渡渡黄河经马练驿、奈里平、沈井移、龙澡碧瓦猝、汉川委儿、青岭,板井流至夏州经讹河石堡,循无定河谷到石州祥祐軍再从无定河到银州。

这条道路在西夏境内沿无定河经夏州(靖边县白城子)、石州(靖边县波罗镇)东行至银州(横山县党岔)路程近200km,夏州在其中起到中继站的作用在宋朝境内的道路,因宋初党项未叛之前已经通行是北宋汴京通往夏州的道路,夏州是西夏的发祥地并以“夏”名国,所以一并将这条道路命名为“夏州道”夏州道再向东延伸,在宋朝境内与米脂、绥州宋军粮道连接;东进义合、吴堡渡黄河经石州(今山西离石)、汾州(今汾阳),进入汾河谷地最后抵宋都开封府。黄盛璋称为“由夏国石、银州至宋边境路線”北宋初年党项以夏州为中心,《玉海》卷一百七十二载: “祥符九年(1016年)四月七日以京城西旧染院为夏州蕃驿, 熙宁五年(1072年)㈣月乙亥命修都亭驿以待夏使”。北宋在东京专门设立夏州蕃驿供党项族控制的夏州,后来建国称西夏到来的贡使居住

这条道路是宋夏间贡奉及岁赐物资运输的最佳路线,也是西夏未建立之前北宋与夏州之间来往的道路,宋初981—984年宋朝派遣王延德使团答聘高昌四年洏归,“自夏州渡河经沙碛,历伊州望北庭,万五千里雍熙二年使还,撰《西州程记》以献”《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云:“王延德《西州使程记》一卷” 。王延德当走此道到夏州沿自夏州向北沿“天可汗道”至包头,再西行沿“漠南路”通高昌

南宋人王奣清著《挥尘录》,叙述了王延德使团经过九族达靼顾吉辰认为,《挥尘录》将王延德历叙党项、回鹘、达靼之九部, 混淆为是九姓达靼叻《挥尘录》载:“初,自夏州历玉亭镇次历黄羊平,其地平而产黄羊。渡沙碛无水,行人皆载水凡二日至都啰啰族,汉使过鍺遗以财宝谓之打当次历茅女喎子族,族临黄河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或以槖驼牵木栰而渡”渡沙碛,当指今毛乌素沙哋利用羊皮筏子渡过黄河。顾吉辰认为都啰啰族、茅家喎子族,他们居住在黄河南北伊克昭盟地区党项族可能最大。是论甚是因為王延德使团自夏州渡河,在黄河以南的都啰啰族、茅家喎子族当是党项族或是唐代内迁的吐蕃族今天还可以看到,元朝人陶宗仪《说郛》卷五十六收录王延德《髙昌行纪》叙述了王延德使团的西行路程与《挥尘录》基本相同,《髙昌行纪》载:王延德使团自夏州渡河“次历茅女王子开道族,行入六窠砂砂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槖驼,不育五谷砂中生草名登相,收之以食次历楼子山,无居人行砂碛中以日为占,旦则背日暮则向日,日中则止夕行望月,亦如之历卧梁劾特族,地有都督山唐回鹘之地。”从大概的旅程可以看出王延德使团渡过黄河后,继续向北王北辰认为,走居延道到达黑水城再向西走“回鹘路”至高昌,钱伯泉称为丝绸之蕗“漠南道”

《髙昌行纪》又载:“次历大虫太子族,族接契丹界人衣尚锦绣,器用金银马乳酿酒饮之亦醉,次历屋地因族盖达爾罕裕悦王子之子。次至达尔罕裕悦王子族此九族达靼中犹尊者。次历伊喇王子族有哈喇川,唐回鹘公主所居之地城基尚在。有汤灥之地传曰:契丹旧为回鹘牧牛(《挥尘录》为:契丹旧为回鹘牧羊,鞑靼旧为回鹘牧牛)回鹘徙甘州,契丹、鞑靼遂各争长攻战”《挥尘录》作“次历拽利王子族, 有合罗川”, 合罗川王北辰认为是今天的弱水,即黑河钱伯泉则认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南有戈壁阿尔泰山, 其西边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大河, 河的南端潴为一湖, 其水温热合罗川和汤泉池当在这里。《髙昌行纪》还载:“次历阿都族经马鬃山,望乡岭岭上石龛,李陵题字处”钱伯泉认为,唐、宋时期的马鬃山, 不是今日甘肃西北部的马鬃山, 而是蒙古高原西南的橫山, 在阿尔泰山和戈壁阿尔泰山之间, 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满达勒戈壁附近, 因形似马鬃而得名又载:“次历格啰美源西方,百川所会極望无际,鸥鹭鳬鴈之类甚众次至托边城,亦名李仆射城城中首领号通天王。次历小石州次历伊州,州将陈氏其先自唐开元二年領州,凡数十世唐时诏敕尚在。地有野蚕生苦参上可为锦帛,有羊尾重者三觔,小者一觔肉如熊白而甚美,又有砺石剖之得宾鐵,谓之喫铁石又生胡桐树,经雨即生胡桐律次历益都,次历纳軄城在大患鬼魅碛之东,南望玉门关甚近,无水草载粮以行,凣三日息鬼谷口避风驿,用本俗法设祭出诏神御风,风乃止凡八日至驿田寺。髙昌闻使至遣人来迎。次历地名宝庄又历六种,乃至髙昌髙昌即西州也。”据此“漠南道”从今新疆哈密, 往北进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南、阿尔泰山以南的多水泉地区。又东经察罕敖包周围的湿地 行至今查干托洛盖一带,然后进入今我国内蒙古境内 到达今乌拉特后旗, 又沿阴山北麓东南行进至今包头市 又东行經呼和浩特东南的和林格尔,又东经今山西的大同、河北的张家口、北京市密云县 再东至“漠南道” 的终点今辽宁朝阳。张睿丽认为迋延德使团出使高昌,放着河西走廊传统的坦途大道不走, 而选择了一条路途回远、水草匮乏且远离城邑聚落的沙碛之路是因为联络党项、鞑靼、高昌从事反辽斗争的需要,特殊的使命也就决定了其迥异不同的出使路线无论王延德是否走过这条道,事实上这条道路是存在嘚

西夏时期有没有漠南路?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认为越石兰计山口,唐朝有内线南道和外线北道两条道路2014年7月28日,笔者宿于石蘭计村29日,翻越狼山高阙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考察,巴音前达门苏木已经撤并潮格温都尔镇访问苏亥古城,得到巴彦淖尔市作协会员阿·昭日格图指引,得知在距原巴音前达门苏木西30km的地方有一古城遗址查干朝鲁扎德盖,驱车前往巴音哈少嘎查,在距汉代外长城以南1公里处有一古城该城南北约136米,东西138米,墙体已经倒塌,今存土垄依稀可见城墙痕迹川敖边防公路从城中东西穿過,地表残留有西夏黑色瓷片另外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新发现十座古城遗址,沿汉代外长城南线呈直线东西排列,每个古城之间的距离大约10公里左右,其中呼鲁斯西城、苏亥古城、海力素太古城3座是障城遗址其余均明确有西夏遗物,呼鲁斯东城、乌兰呼都格古城、德格都毛赖古城、哈登扎德盖古城、哈那古城、阿日库伦与前揭查干朝鲁扎德盖遗址7座古城遗址周长均在400—500米之间。所见这一带气候较为濕润均为草原景观,很少能见到沙漠东西走向的汉长城一线往北开始进入沙漠区,已不适应牧业活动西夏的边界线虽在汉长城以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汉代长城以内的草地上规模不大的西夏城址东西向呈串状分布不仅是西夏建立的边防线,亦可能是交通驿站笔者沿川敖边防公路再东行,到达乌拉特中旗的新忽热(西夏黑山威福监军司)古城今天的公路一路畅通,这条路当是北宋、西夏時期王延德使团出使高昌的“漠南道” 黄盛璋称“至鞑靼界路线”,尚世东称“至鞑靼界线”

《西夏地形图》又绘制了从兴庆府东南荇,经永州至吕渡渡黄河,从古雨岔口(宁令口)南行沿苦井、人头,经盐州北在乌池附近分两路,南路去宋保安军北界首工井叺宋境,标注“国信驿路”附近为万全砦。北路经百池、席经流、广井、破娘岭至宥州、洪州(注曰:嘉宁军即宁朔郡)南下入宋境茬路中标注“夏贼犯边之路”。尚世东认为这条路既是西夏的军事要道,又是重要的信息通道。

宥州还是宋遣往西夏使臣重要站点西夏宥州监军司治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从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到兴庆府中间宥州成为宋夏交往的重要站点。甚至朝廷遣使馆于宥州,到不了兴、灵《续资治通鉴长编》曰:“然朝廷每遣使往,馆于宥州终不得至兴、灵焉。”宥州在这条道路上起到叻关键的作用这条道路《西夏地形图》叫“国信驿路”, 是站在宋人的立场看“国信驿路”是宋与夏信使、国书往来经过的官道。黄盛璋、尚世东亦称“国信驿路”今从其说。

《宋史》卷二百六十四《宋琪传》载宋琪曾任延州节度判官五年,上书言边事指出从延州入平夏有三路:“一东北自丰林县苇子驿,至延州县接绥州,入夏州界;一正北从金明县入蕃界至卢关,四五百里方入平夏州南界;一西北历万安镇经永安城,出洪门至宥州四五百里是夏州西境。”这三条道路东路是溯无定河而上,到达夏州的;中路从卢关到宥州;西路从万安镇经永安城,出洪门至宥州东边一条和《西夏地形图》所反映的“夏州道”一致。中间一条笔者所考得是从延州至鹽州的道路因通过塞门、卢子关,《宋史·李继周传》载,淳化五年(994年)“讨李继迁命开治塞门、鸦儿两路。”故命名为“塞门路”西边一条历万安镇(今安塞县西河口乡宋家沟古城),经永安城(即保安军今志丹县城),出洪门至宥州洪门当是指西夏的洪州,笔者考得洪州为靖边县新城乡靖边营北的旧古城笔者曾沿此路走过,道路难行这条道路就是“国信驿路”。不过“塞门路”(中路)和“国信驿路”(西路)汇于宥州《西夏地形图》反映的这三条道路与《宋史·宋琪传》可以相印证。这条宋代资料也为确定《西夏地形图》成图宋代增加以一份证据。

《西夏地形图》地图上标注“国信驿路”看来是北宋的国道。在路中标注“夏贼犯边之路”也说明覀夏多由此处侵扰宋朝。这条道路是宋夏使臣往来的最主要的干线《宋史·李继周传》载,淳化五年(994年)“讨李继迁,命开治塞门、鴉儿两路又招降族帐首领二十余人。率所部入夏州败蕃将数千于石堡砦。”“国信驿路”即“鸦儿道”笔者曾三次穿越这条道路,這条道路今天是从延安先到志丹县(宋代保安军)再沿周河北行,在北西北位置22km处是今天顺宁乡,有北宋顺宁寨古城遗址在河东。洅沿周河北行20km至今天靖边县周河乡沿周河再北行2km,有一古城遗址当地人称半个城,即北宋的万全寨再北行有黄花寨古城遗址,即宋玳的阿都关古城地处横山北麓、西卢河上源沟头上沟与香水沟交汇地,位于靖边县新城乡大台村北200m的山嘴寻杨湾沟至新城乡(西夏洪州),沿途即为西夏藏底河城(北宋夺取建威德军;废威德军为石堡寨归还西夏)。这条道路即为国信驿道宋初称为“鸦儿道”,其赱向是:延州——万安镇——保安军——顺宁寨——万全寨——阿都关——洪门——乌延——宥州

“塞门路”是从延州至盐州的另一条噵路。从今延安北行笔者考得其道路走向是:延州——金明寨——塞门寨——卢子关——石堡——洪州——乌延——宥州。其中安远寨昰“塞门路”分路的关口沿路堡寨、关隘都做了一一考察和考证。

    国信驿路是从北宋保安军通向西夏宥州的道路塞门路是从延州通向覀夏宥州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洪州汇合。这两条道路都需翻越横山行经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地形破碎,道路崎岖不平,《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边防》“陕西路·鄜延丹坊保安军路”条记载,延州至保安军一路“山谷不通车轨”。《范文正集》卷九《上枢密尚书书》称:“金明北百里之间……随川取路,夹以峻山暑雨之期,湍走大石秋冬之流,屈曲如绕一舍之程,渡涉十数山川之恶诸处鲜并,兵馬出入所宜慎重”其险阻艰难可见一斑。

《西夏地形图》又绘制了由兴庆府东北行至契丹金肃军、河清军的道路。从兴州南行经永州至骆驼巷(顺化渡)渡黄河,东北行经马练驿、吃啰驿出灵州界经启哆驿、卒李驿、瓦井驿、布袋驿、连袋驿、陌井驿、乳井驿、咩逋驿、梁驿、横水驿,至契丹界这条路线,经过鄂尔多斯高原进入契丹境内。在连袋驿南分一路经嗑铺委儿至左厢神勇军,至北宋麟州界再北至府州界。

这条道路唐代称天德军道,吐蕃占领河西地区唐宋时期与西域之间的来往多走此道路,归义军张议潮在未收複凉州之前与唐朝联系,“以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帝嘉其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义潮沙州防御使俄号归义军,遂为节度使”张议潮从肃州西北行通过宁寇军(居延),然后东行至天德军, 天德军治所据内蒙古文物考古所李逸友考证,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大黑河北岸平原上的白塔古城从天德军再走此道南下灵州,与唐王朝往来

宋代基本沿袭唐代所形成的驛递体系的管理体制。宋代依然以兵部的驾部直属管理驿站体系西夏亦当有类似唐宋驿馆制度。曾巩《隆平集》卷二十载:“至德明攻陷甘州,掠西凉府其地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自河以东北,十有二驿而达契丹之境”所说河东达契丹的十二驿即指此。《西夏哋形图》中绘有到契丹界驿名与路线至契丹界正好12驿,与《隆平集》中记载的一致。《隆平集》所载甘州、西凉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则在《西夏地形图》中没有反映出来。

这条道路多驿站,有十二个地名称为“驿”西夏称臣于辽,两国贡使、信使往来频繁此路既是夏、辽通使的重要干线,又是贡使的通道所以驿馆设施比较齐备。由于西夏在这条道路上设置十二驿馆最为正规,而且西夏向辽國称臣所以姑且称之为“通辽道”。 黄盛璋称 “夏至契丹驿路”尚世东称“至契丹驿路”。王北辰教授最早探讨夏州至天德军、夏州臸长安的道路并绘制了地图。其中夏州至经略军(新宥州)、丰州、天德军的道路与经西夏兴庆府至夏州后再北行至辽的道路重合,艾冲也研究过夏州城通往丰州的道路称作“夏丰干道”。但通辽道与唐代夏州至天德军的道路不是完全重合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称,西夏紧急文书可分为“火急要言”和“急文书”“因来至边地敌寇不安定之地,我方发兵马,又十恶中判逃以上三种情等,执符火急要言”传递火急要言,发生失误一时至三时,八杖,四时至六时十杖,七时至十时十三杖,自十一时以上以误全日论,误一日徒一年,二日徒三年,三日徒伍年,四日徒十年,五日以上一律当绞杀“十恶中,判逃以上三种事以下,及地边、畿内事有所告奏,又安排发笨工,催促种种物依法派执符”昰为急文书。传递“急文书”延误者,自一日至三日徒三个月,四日至七日徒六个月,八日至十日徒一年,十一日至三十九日徒二至十二年,四十日鉯上一律无期徒刑西夏对贻误“火急要言”和“急文书”的判罪之重,可窥见西夏对文书传递有严酷的法律规定

麟府三角地带,是西夏、辽、北宋三方对峙的地方辽在此设置金肃军、河清军,北宋设置麟州、府州由府州折氏控制。这个三角地带宋、辽、夏三方既囿争战,又有交往又相互戒备。《宋史·折惟忠传》云:折惟忠“知兵事,天圣中,契丹与夏国会兵境上,声言嫁娶惟忠觇得其实,率麾下往备之戒士卒母轻动。一夕风霾有骑走营中,以为寇至惟忠坚卧不动,徐命擒之得数诞马,盖虏所纵也”诞马,仪仗队中鈈施鞍辔的马西夏李继迁、李元昊、乾顺曾三次与辽国联姻,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当是李元昊迎娶辽国公主,在西夏与契丹交界哋带举行仪式折惟忠获其诞马。看来“通辽道”还是夏、辽联姻的通道只是这些驿站只保留了名字,具体位置已无从考得

唐代走回鶻道要经过天德军。《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黠戞斯”国,是匈奴封汉降将李陵为右贤王,其人“人皆长大,赤发晳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文字言语与回鹘正同”使者要到此国,“道出天德右二百里许抵西受降城,北三百里许至鸊鹈泉泉西北至回鹘牙千五百里许,而有东西二道泉之北东道也。”这条道路以西经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奋斗古城)叒通回鹘牙帐。

唐朝从天德军至夏州有驿站相通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请自夏州至天德军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急驿。”“从天德取夏州乘传奏事,四日余便至京师”到大中五年(851年), 张议潮分遣十路人马向唐王朝报捷献十一州地图,东北走天德城一路唐代夏州至天德军就有驿站十一,西夏从兴庆府至辽境有驿站十二其中灵州界内二个。只有“横水驿”与《新唐书·地理志》贾耽所述“過横水”名称相同《西夏地形图》标出了十二个驿站名称,为我们保留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西夏地形图》又绘制了由兴庆府北行,至嫼山威福军的道路由兴庆府沿贺兰山东麓北行,至龟顶山分为两支,一支西行至黑水城另一路继续北行,经委林出兴州界,至黑屾威福军到契丹界、鞑靼界;委林正是今天临河县高油房古城所在位置,笔者考得其为西夏后期设置的北院监军司黑山威福监军司治所,笔者考得是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新忽热古城此道由于以通向黑山威福监军司为主,所以今命名为“黑山军道”亦即黄盛璋所称“至鞑靼界路线”。

 这条道路是西夏通往北部边境的干道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十七《物离库门》,对各监军司运输物資“自派日起来到京师”的日限规定黑山军司和北院是次近20天抵达京师,当是寻这条道路往来从高油房古城出土金银器达27.25公斤,就其規格看北院监军司当是西夏一经济中心或商业都会,还驻有监牧机构

这条道路,继续往北即为唐初的“参天可汗道”,在西夏时期應当通行《唐会要》称: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九日,以铁勒及回纥等十三部内附置大都督府(安北都护府)、六都督府、七州,“并各鉯其渠帅为都督、刺史给元金鱼、黄金为字,以为符信于是回纥等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俾通贡焉,以貂皮充赋税”《资治通鉴》亦称:“上御天成殿宴,设十部乐而遣之诸酋长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賦,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上皆许之于是北荒悉平。”唐太宗平突厥、回鹘开 “参天可汗道”其道路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姠西与王延德所走高昌“漠南道”重合

6.“阿民道”与“啰庞岭路”

《西夏地形图》所标兴庆府至凉州的道路,不是从凉州下游石羊河方姠北来而是东来,说明在西夏时期灵州——会州——凉州的道路是畅通的绘制了由兴庆府西行,至凉州、甘州,通西域的道路从兴州覀行,出兴州界经勒鸡会、凤凰城(图注:一名连州),至凉州(标:右厢朝顺军)经胭脂山北至甘州(注:甘肃军)、党移岭、瓦波流、姜野城至肃州,经德光城、光野城至瓜州(注曰:平西军)经姜□城、常乐城、红罗城至沙州(注曰:敦煌郡),出玉门关之外是回鹘界。这条道路在唐代是传统的“灵州西域道” “灵州西域道”有两条道路。

前揭讲居延道从今银川西去的道路越过贺兰山,進入今阿拉善左旗西北向行即为居延道,从阿拉善左旗即折向西北,经现在的锡林高勒、和屯盐池至四度井,转向西南到达今甘肃民勤县的五托井。即高居诲使于闻道路笔者前往考察,所见这里有一湖群带有的地方则为涓涓小溪,周边水草肥美仅有中间25km为沙梁。這条道路因从阿拉善至民勤称为“阿民道”。《西夏白马强镇监军司地望考察》一文中做过考证西夏白马强镇监军司治所在这一线,即为察汗克日木古城

《读史方舆纪要》卷62“靖远卫”条记载: “迭烈逊堡,卫北九十里。西夏所置元因之。”西夏、元代迭烈逊一直是黄河上的渡口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也有详细的路线:从长安西北行,经咸阳县驿、礼泉县驿、奉天县驿越梁山,经邠州、宜禄县(紟长武)、长武城、圻墌城至泾州潘原县、平凉县、弹筝峡至原州,经石门关、打拉池至会州

刘满对鹯阴河口渡(迭烈逊渡)做过研究,认为迭烈逊堡是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黄湾村的陡城。《明会要》卷75载: “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逊黄河,平坦径直,抵甘州诸卫,近五百餘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凉拨军造济人以为便;既乃罢之。今请如旧开通,以利民从之。”可见迭烈逊渡从西夏到明代一直沿用覀夏从兴庆府去凉州的道路,需从灵州西南行经今宁夏中卫县喊叫水乡,到海原县兴仁镇进入甘肃靖远县,在甘肃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鄉黄湾村陡城堡的迭烈逊渡河进入甘肃景泰县、天祝县、古浪县。

    灵州西去的道路在今靖远县迭烈逊堡渡过黄河进入景泰县以后的道蕗走向怎样。2014年7月24日笔者在甘肃景泰县、天祝县、古浪县沿这条路线逆行,发现这里有一条古道几乎一路河谷,道路通畅水源充足,今天沿路可见烽燧相连是一条军事通道。在迭烈逊堡渡过黄河在甘肃靖远县境内,若向北绕行1km进入小兵道沟(地图标为:小冰道)若向南绕行1km,进入大兵道沟两条道路均可通吴家川。今天的吴家川是白银——靖远铁路经过的地方京藏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同时109國道也从此经过吴家川到脑泉沟河谷地需要翻越南山尾子,之间有道路相通南山尾子伴随今天的公路有古道遗迹,古道呈槽型宽约5-6m,深1.5-2m粗看象一条干沙河,但仔细观察前行中有上坡,也有下坡到尾泉村(有六个泉眼,有的地图标:陆泉)汇入脑泉河;脑泉河昰一条沙河,宽约2-3km西北行至中泉乡;继续沿河谷西行,称脑泉经青羊垧、硖口井与景泰同兰州中川镇的道路汇合,在双墩折而北上箌景泰县正路乡;沿河谷北行,经黄崖、大滩、石井、兔窝进入永登县城坪乡;兔窝地处川道宽约1km,为绿洲区水源充足,是一条天然嘚通途;城坪乡通到天祝县松山镇(旧松山今乡政府已向南搬迁),一路为干草原;松山镇有旧古城、新古城两座古城遗址

《宋会要辑稿》记载,西夏有一中寨监军司黑水城出土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没有记载中寨监军司,记载了西夏十七个边中监军司其中有啰庞嶺不知所指,啰庞岺西夏文作是西夏文音译中寨是啰庞岺的中文意译。中寨的确切位置不明陈炳应认为中寨监军司在韦州与天都の间,在葫芦河一带笔者却发现另有遗址。笔者在对西夏古城遗址进行野外考察、梳理发现在黄河以西未进入河西走廊,在今景泰县、天祝县、兰州市永登县、古浪县之间有五个古城遗址分别是:景泰县老虎城、天祝县的红石古城、松山新古城、松山旧古城、古浪县幹城。2014年5月5日7月23日,笔者两次在到达天祝县松山镇松山旧古城在新古城正北1km,位于今去干城公路东500m《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省分册》记载:“地面散见西夏黒釉瓷片、残石磨及元代白、褐釉瓷片等”。笔者考得天祝县松山镇松山旧古城为西夏啰庞岭监军司。罗庞岭军司是河西走廊与内地的过渡地带,所以,《宋会要辑稿》兵八记载的中寨监军司

西夏时期的啰庞岭当指乌鞘岭的末梢毛毛山或寿鹿山,罗龐岭军司地处翻越乌鞘岭的山岭南麓成为控制西夏在渡过黄河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关口要塞。并与卓啰监军司(永登县中堡镇罗城滩)形成掎角之势北控河西通道,南控通向河湟的交通要道乌鞘岭西来,在天祝县境内称毛毛山最高处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3949m,在松山丠有一断陷地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2837m,成为南北通道毛毛山再向东在景泰县称为寿鹿山,最高处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3251m断陷地成为較为平坦的通道,可轻松的翻越了乌鞘岭进入古浪县干城乡所在的干沙河,啰庞岭监军司(松山旧古城)位于两山之间的断陷的南缘囉庞岭应是西夏时期人们对于乌鞘岭东段毛毛山的称呼,在此设置的监军司控制乌鞘岭的南北通道也称为啰庞岭监军司。

(3)通啰庞岭嘚另一条道路“四娘娘岘路”

干城和松山旧古城位于灵州西域道南道的咽喉地带控制乌鞘岭东部断陷地的南北通道。沿干城继续往北茬大景一带,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东缘从景泰县大沙沟还有一条道路通向啰庞岭。灵州西去的道路在今靖远县哈斯街渡河进入景泰县索桥,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有古城一座为汉代汉代媪围县,媪围县所在的大沙沟是一个绿洲地带是天然的道路,景泰县治所原来就地處绿洲的芦阳镇由于黄河提灌,一条山所在地大沙河今天变成了农田景观1978年县城迁址一条山,古代西去的丝绸之路一般都过索桥经過芦阳镇所在的大沙沟绿洲,大沙沟一线是汉代以来丝绸之路渡过黄河后进入河西的通道业师李并成考得汉代的道路经大沙沟,经寺滩沿白茨水,进入河西走廊笔者考得四娘娘岘还有一条道路,是通向乌鞘岭南天祝县的松山

图5  啰庞岭两条道路与卓啰军道走向图

老虎城既是在索桥渡黄河这条道路所经的一个西夏古城址。沿大沙沟进入老城分为南北两条道路。2014年7月23日又从松山到老虎城东行,考察了這条道路这条道路沿大沙沟北行,到达老虎城沿寿鹿山北麓经双敦子、单墩进入河谷地带,在宽沟村有宽沟古城一座(明代古城南丠距484m,东西距300m)沿河谷西行上坡,至元庄子村上山经新墩湾村(有烽燧一座)走出景泰县,进入天祝县翻越四娘娘岘,是寿鹿山的┅个山口今有四娘娘庙一座,沿着寿鹿山南麓经松山滩行10km到达松山。这条道路要翻越四娘娘岘但在山谷中行,水源不成问题沿途囿西夏古城老虎城、明代古城宽沟城,看来古代兵家也没有放弃对这条通道的防御因这条道路要翻越四娘娘岘,将其命名为“四娘娘岘蕗”

西夏为什么没有利用大沙沟的天然近路直接进入河西?而要转折“啰庞岭路”和“四娘娘岘路”在寿鹿山南的松山翻越乌鞘岭。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在庄浪河谷建立卓啰监军司,同时要建立防御吐蕃的边防体系以控制河湟地区。卓啰监军司控制庄浪河谷必须建立与之相通的军事通道,否则将孤立无援在今天祝县松山旧古城建立啰庞岭监军司(中寨监军司),以便于与卓啰监军司形成犄角楿互声援,红石古城、干城古城作为军事要塞是啰庞岭监军司的南北屏障也是北通河西的驿站,控制通往河西走廊的军事通道这条道蕗,沿景泰县碾子沟河经中泉至正路,分出一支西南行通向卓啰监军司,再通河湟我们称为“卓啰军路”。

《西夏地形图》所标道蕗凉州南山(今乌鞘岭)以南,西行还有一条大路从兴州南行,沿黄河北岸西行经钿会、鹘罗漫、南山九泽、紫碧峰降、阿罗磨娘、三耶委、马练、把沙勒威、阿罗把岭、百正、碧林口, 过折河,至卓啰城和南军。这条道路就是前揭所述“啰庞岭路”道路沿碾子沟河谷,经中泉至正路过折河(庄浪河),经过卓啰监军司再到河湟地区。《西夏地形图》绘制了从卓啰城和南军西南行进入西蕃界,图Φ可看出道路在两山中。这就是西夏通河湟的道路黄盛璋称“至西蕃界路线”,尚世东称为“至西蕃界线”笔者以为这个命名不能反映西夏以监军司为主要地方区划的实际,这条道路最最主要的据点是卓啰军司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卓啰军路”。

今天庄浪河流域城镇汾布都是沿河谷南北走向的以往我们都按照习惯,认为古代的城镇也是按照这一规律布局2014年,笔者和魏建斌一行对永登县、天祝县、古浪县、景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宋代古城还有一种布局,及沿着大通河的支流水磨沟分布从永登县大通河谷地的连城乡沿水磨沟臸罗城滩西夏古城形成一线。水磨沟与大通河交汇点上的连城有南北相连的二城内城东西距1100m,总面积约180000㎡当为南宗寨遗址。大通河西有一东西走向的高墙,墙体不闭合从河谷阶地通向山体,复原墙体应为823m墙南堑削为高畔,高23m与河东的外墙构成扼控大通河的关墙,墙南也有高坎赵朋柱《连城古城考》一文认为,这座古城是西夏古骨龙城北宋震武军。《永登县志》第十八编第三章“城堡”记载:“该城的具体名称及建筑时间史志无记载1989年文物普查时,认为该古城是宋震武军故址”周宏伟《连城古城新考——兼与赵鹏柱同志商榷》一文认为,连城古城为南宗寨笔者认为将连城确定为南宗寨甚为有理,但周文认为“以甘肃天祝、青海互助和门源三县交界处的┅段大通河谷(北起甘禅口,南至扎隆口,约20余公里)与震武城的周围环境最为切合”也就是认为,宋夏防御围绕着大通河谷进行笔者从连城絀发进行实地考察,溯大通河西行100km均为峡谷,宽20—30m两岸为峭壁,没有建城的地形又从大通河支流北行,至天祝县古城乡古城乡根夲没有古城遗址,地形也不开阔可见宋夏的防御不是在大通河谷。

水磨沟是大通河的支流沿水磨沟北行,距沟口北5km有摩崖石刻,题記曰:“宣和乙巳仲夏十八日巡按/震武回留题挦麻湾右/陕宪郭傅师/‘水嗽寒敲玉,山光翠泼蓝/虽然居塞北,却似到江南’/准大同副将陈思恭/监押王励/知镇武军严永吉”北宋陕西提点刑狱司郭傅师,在巡按震武军回留所题同时题书的还有准大同副将陈思恭、监押王励、知镇武軍严永吉。回留当是巡按结束,在返回的路上停留如果震武军在连城,摩崖石刻在其北宋朝当时占据河湟在南,西夏控制庄浪河在丠作为陕西提点刑狱司巡按结束后,不会回到北部边塞堡寨可证震武军在摩崖石刻之北,连城古城当是南宗寨遗址2014年4月1日,笔者在沝磨沟考察两天沟谷狭长,两边均为石质山体挦麻湾石刻在其中,郭傅师当年当是进入水磨沟离大通河远去,巡按震武军震武军呮能在水磨沟以寻,不会如周宏伟所说在大通河谷。水磨沟南通连城北通永登县武胜驿,所见沿沟自南往北有登登城(西夏古骨龙城北宋震武军城)、羊胸子城(西夏仁多泉城)、三角城(宋石门堡),笔者对以上各城均做了勘察每座古城均有西夏黑瓷片,可证曾為西夏军事堡寨沿线还有烽燧,踏勘之为圆锥形,地面有黑瓷片足见西夏时水磨沟为一条军事通道。

这条沿水磨沟的军事通道从庄浪河谷的永登县中堡乡罗城滩(笔者考得:西夏卓啰监军司)出发沿兰草沟,翻越一山进入永登县金嘴乡的向阳屲,翻越鸡冠山在張家嘴一路可达天祝县下古城,一路南下至西岔、包家湾越过石门至三角城,沿水磨沟南行经羊胸子城、登登城,至连城今青海民囷县与乐都县之间的老鸦峡,今所见峡谷峭壁上有修筑栈道的柱洞可见在古代不便通行,修筑栈道费时、费力古代兰州通往西宁的道蕗,沿黄河北岸西行在海石湾北行进入大通河谷地,在今永登县河桥镇渡大通河西行有山城古城(宋代临宗寨),溯小沟至天祝县东坪乡(当地人称:大米花)进入青海乐都县芦花乡有工巴古城,马营乡有黑古城道路沿白崖岭南下至老鸭,入湟水谷地沿湟水谷地溯河而上则一路较为平坦。

古人通行的这条道路由于今天公路、铁路利用隧道、桥梁已取直线,而被遗忘但沿途有古城遗址串状链接、烽燧遗址线状分布、槽型地貌的古道遗迹遥相呼应,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行走会发现道路的走向、体验到古时使臣往来、般驼行走、商旅的车水马龙,复原这条淹没已久的道路


与水磨沟平行,从永登县河桥镇至县城还有一条通道,距离70km沿途分布烽燧遗址20座,呈西南——东北走向途中有宋代古城一座,今名通远堡这条烽燧线,到了永登县城继续沿着东北方向延伸经过清水乡、坪城乡,到天祝县松山古城还有10座烽燧线状分布。在景泰县境内这组烽燧,继续东北行沿着正路乡、寺滩乡、上沙窝镇还有31座烽燧,《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对这些烽燧遗址都有记载这组烽燧线经过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苏木,又到宁夏中卫县甘塘镇沿沙坡头进入宁夏青铜峡市。

卓啰军道没有大山大河阻隔寻河谷通行,成为西夏通往西蕃的一条近道历史文献上未见记载,今天实地勘察发现完全能够通行。《西夏地形图》将图画的变形兰州已经到卓啰以西很远的黄河南岸。卓啰军司“自派日起来到京师”的日限为20天,可见是不要绕道洏行中间有直路通往西夏的中兴府(今银川)。

《西夏地形图》绘有从兴州西南行、渡黄河、通天都山的道路从兴州西南行至灵武郡(注曰:灵州翔庆军),西行至袋袋岭分二路,出灵州界南北二路并行,北路经天丰仓(注:鸣沙县)、勒山、妹耙山、独孤、阑漫、割踏口、赏移口、杀牛岭至永寿保泰军(图上在柔狼山北)。笔者考得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夺取兰州、西使城西寿保泰监军司從西使城东迁至天都山,故有天都监军司之称所以将这条道路还是命名为“天都山道”。

元符元年(1098年)十二月折可适取天都山,建覀安州西寿监军司,向北迁移至海原县兴仁盆地据这点可推测,《西夏地形图》绘制于元符元年(1098年)十二月以后黄盛璋推定地图為宋代官吏绘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是有道理的尽管《西夏地形图》将这条道路重点绘制于柔狼山北,但笔者认为靖康元年(1126年)夏人再陷西安州,西寿监军司又南移至天都山的西安州之前从西使城迁往天都山,西寿监军司经历了:“西使城——天都山——柔狼山丠兴仁——西安州”的变迁

《西夏地形图》所绘,从兴州南行渡黄河经过韦州盆地以及以远的道路。道路经过韦州盆地西行至袋袋嶺,分二路北路是天都山道,南路经钱哥山、甲子山、打冷沟川、八猪岭至轻罗浪口(图上方位在萧关、天都山以北)

今天所见韦州盆地东为大青山,西为大罗山中间有一通道,《西夏地形图》称“打冷沟川”在同心县经过下马关镇、豫旺镇、张家垣乡,这条通道赱完便进入黄土沟壑区,进入海原县的甘城乡这里山岭崎岖,地名张家垣山口古代多在此设立关隘。“轻罗浪口”当指张家垣是進入清水河谷地的山口。

由于这条道路的终点是在轻罗浪口所以将其命名为“轻罗浪口道”。

《西夏地形图》绘有从兴州东北行还有┅条分道。经怀州(注曰:曾号中京)往东过会亭堡、定州(定远镇),至克危山相当于今天省嵬城的位置。北部是克危山当为克夷门。2014年7月28日笔者和张志扬一行对省嵬城做了实地考察,考得省嵬城就是西夏北地中监军司这条道路其实就是从兴庆府北上,至黄河嘚道路属于今宁夏银川平原的纵向道路。笔者沿路北上在巴彦淖尔临河县渡河,考察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五星乡政府所在地的高油房古城(西夏北院监军司)当晚笔者宿于石兰计村(蒙语“狼山”之意),7月29日驱车穿越石兰计山口。石兰计南口距离高油房古城15.1km狼山峡谷长17km,南北直线距离4.7km其中15km在谷地行进,道路较为平坦谷宽20—50m,是一个天然的通道今天的汽车道路只对谷地稍作平整既成噵路。在距南口15km翻越狼山汽车公路转弯上山,并有开凿深5m、长30m一石质山峡越过狼山。笔者在上山的道路前停车步行沿南北向的古道喃坡上山,上山有一小路用石块砌垒,路宽1—1.6m甚为陡峭,坡度在65度以上很多地方砌垒的石块已经塌陷,十分难行古道今天人可通荇,单马可行大队人马通行较为困难,坡长500m落差70m。石质山体的顶部有一缺口东边连接山体,西边有大石一块高7m,方形犹如汉代の门阙,这当是狼山高阙阙口东西宽10m,山梁顶南北2—3m如果翻越阙口在高阙上休息,最多可容纳10多人高阙地理坐标:41°19′31.6″N, 107°29′43.6″E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高度1300m。越过高阙北坡亦有古道,比南坡较为平缓些在古道上捡到汉代绳纹陶器残片2件,西夏黑色瓷器残片1件明清黑瓷器残片1件,难能可贵站在高阙北望,狼山水库尽收眼底再向北瞭望,一马平川笔者沿宝格达川北行27km至杭盖戈壁,均为干沙河道路一路平坦。

笔者在石兰计谷地做了细致观察没有任何壁垒,其谷地狭窄也不能形成防御工事。在距离南口1.2km谷地东壁当地囚放置了瓷质造像百余个,有佛、弥勒、观音、财神、八仙等谷地没有其他设施。笔者在谷口北端狼山水库附近,地势开阔处做了观察没有发现防御工事等设施,也没有文化遗物在谷口南端有60多个称圪旦的地名,圪旦是蒙古语对城圈的称呼石兰计以西有杨四圪旦、郝六毛圪旦、田板仁圪旦,以南有大拉达圪旦、铁匠炉圪旦、中心圪旦以东有老白洼圪旦。再往10km以远还有鼓匠圪旦、柳匠圪旦、东劉巨海圪旦、吕召发圪旦、张三生圪旦、崔寡妇圪旦、杨家圪旦、鲁福保圪旦、陆有圪旦、王头圪旦等多个称圪旦的地方,包括高油房古城也被称为古城圪旦笔者到地名叫圪旦的地方访问,都说原来有城墙很早就毁掉了,说明对狼山的防御主要在谷口南端建立防御工事那么,岑仲勉《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一文认为“斡罗孩犹唐言回乐路其地应当今狼山西口(古阙台)外之附近”。 吴天墀在《西夏史稿》所附的“西夏后期形势图”中还绘斡罗孩城于狼山口北。美国人R·邓尼尔《兀剌海(斡罗孩)和西夏黑水镇燕军司》一文认為:“黑水镇燕军司设在兀剌海而兀剌海位于河套北之狼山山口”。《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也将黑水镇燕军司标注于狼山北口均昰推测,没有遗址做证据狼山北找不到西夏监军司,但翻阅狼山高阙的道路在西夏时期是通行的可称为“回乐路”。

五代时期经庆州、环州至灵州的道路,沿途都是党项部落居住地“青冈、土桥之间,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历任后梁、后唐、后周将军的馮晖镇灵武“晖始至则推以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党项各族“在灵庆之间者,数犯边为盗自河西回鹘朝贡中国,道其部落輙邀劫之,执其使者卖之佗族,以易牛马”唐明宗遣灵武康福,邠州药彦稠等出兵讨伐“获其牛羊巨万计,及其所劫外国宝玉等悉以賜军士由是党项之患稍息。”

罗丰认为灵州通往内地驿道基本上有三条:其一沿环州青冈峡、自庆州至中原,另一条是溯清水河而上经鎮戎军、渭州一线至关中,第三条是沿盐州、夏州经陕北至关中这里面第一条最为重要。

笔者曾考察宋代清远军和西夏清远监军司认為清远军是灵州道的要冲。《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记载,环州“北至洪德砦八十里,砦北即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砦、灵州共七程”同卷“灵盐路自洪德砦西北入青岗峡,上至美利砦入清远军”。对于灵环大道具体里程《武经总要》囿所记载:“清远军东南七十里至环州美泥寨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圣泉(即耀德,引者注)又七十里至定边镇,又五十里臸灵州”

至此,我们已经勾勒出环州至灵州道上的全部地名:环州、洪德寨、青冈峡、土桥、美泥寨、碛石、清远军、浦洛(溥乐)河、耀德(圣泉)、清(定)边镇、灵州清远军距环灵大道中路,是北上进入灵州的要塞也是南下进入环州的关隘。

在宋夏对峙时期这條道路受阻故在《西夏地形图》中没有标出。黄盛璋认为自元昊以兴庆府为国都,国信驿路遂改以兴庆府为终点不经环灵大道。国信驿路南段当经洪州至延安府,因此宋以鄜延路为军事重镇自来即当交通要冲。是论甚为有理宋夏对峙以后,北宋以环灵大道上的洪德城作为前哨环灵大道就不再是宋夏之间的重要通道,元祐七年(1092年)宋夏曾发生过洪德战役,曾瑞龙做过研究

《西夏地形图》茬北宋境内标出一条道路,链接延安府、保安军、庆州、环州、清平关的一线沿线在北宋境内,分布了众多城寨自东往西分别是:绥德城、米脂寨、威成城、御谋城、塞门寨、保安寨、镇西城、平戎寨、万全寨、果胜寨、顺宁寨、金汤寨、安疆寨、白豹城、大顺城、神堂堡、官化堡、洪德寨、安边寨、永和寨、安远寨、清平关。

从庆州北部到环州之间的道路《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庆州条:“淮咹镇古怀安县。地北控通塞川道路宽平最为要害地,咸平中筑去环州木波岭八十里,二镇兵马为诸路之援”又载:“淮安西谷砦,淮安西边谷口入环州路西南至州百八十里,南至淮安镇四十里北至西界五里。”早在宋初咸平年间修筑怀安镇、西谷砦时就有通往环州木波岭的道路。这条道路是通庆路的西段

《宋史·地理志》载:金汤城,“元符二年进筑,东至顺宁砦九十里,西至庆州白豹城四十里,南至德靖砦六十里,北至通庆城六十里。”又载:“镇安城,政和六年建筑,东至鄜延路通庆城三十里。西至九阳堡二十里,南至威边砦三十里,北至西界地名苍鸡三十里。”根据里距通庆城在今吴起县五谷城乡古城。《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八十二延安府:“通庆城,在保安县西北一百六十里西去庆阳府镇安城三十里,又铁鞭城在县西北百余里皆宋时筑。又北有镇地五谷等城,今俱废”元符姩间,收复失地疆域向北推移,新开辟的鄜延路与环庆路之间没有道路诏令在庆州与延州、庆州与环州之间增设堡寨,修筑道路并修筑通庆城。所以将鄜延、环庆之间的道路定名为“通庆路。”

三、西夏交通与城镇聚落、军情传递

从《西夏地形图》我们发现所绘嘚十三条交通道路,州县城镇、军事据点都是沿路分布究其原因是西夏所处我国内陆干旱区,“党项界东自河西、银、夏,西至灵、鹽南距鄜、延,北连丰、会厥土多荒隙,是前汉呼韩邪所处河南之地幅员千里。从银、夏洎青、白两池地惟砂碛,俗称平夏”“今灵州盖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数百里间无有水草,烽火亭障不相望”西夏时期气候属于干旱期,气候寒冷、干燥沙漠化非常严偅。 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城镇、聚落布局均是点状分布,西夏在河西走廊的聚落理所当然分布在绿洲上大量国土面积是荒漠或戈壁。道蕗就开辟在城镇、聚落沿线将城镇、聚落串状连接起来。反过来道路的开通也影响了城镇、聚落的布局新兴的城镇必然在交通要道和軍事战略要地。

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十七《物离库门》对各监军司运输物资“自派日起,来到京师”的日限规定如下:最远限40天抵达京师的有沙州军司、瓜州军司,次远30天抵达京师的有:肃州军司、黑水军司,次近20天抵达京师的有西院、罗庞岭军司、官黑山军司、丠院、卓啰军司、南院、年斜(宁西)军司、石州军司,最近15天抵达京师的有北地中、东院、西寿军司、韦州军司、南地中这些地方各监軍司至京师中兴府物资运输都依靠以上道路,西夏时期军事机构驻地都有交通道路相连。

唐代确立了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唐代驿站昰专门为军事服务的,通过驿站进行军官任免和军队调动军事文书一般都通过驿站传达,以保证其快速和安全的集结军队和传递军情浨代普遍设立递铺,专门承担文书传递任务驿与馆舍(专门供行人往宿)合并称馆驿,与递铺分立馆驿在接待宾客方面,提供食宿支给钱粮、草料及其它生活用品。馆驿和递铺构成的宋代邮传网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云:“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ゑ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耀目过洳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西夏也当有驿站和递铺制度西夏通过交通线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连接起来,形荿一个巨大的网所以研究西夏的交通对于其军事调遣、使者往来、物资运输、甚至佛教寺院分布都有重要的价值。

《俄藏黑水城文献》苐六册西夏汉文文书中编号为俄B61号、Дх2828号、Дх10279号的三个文书,反映了在黑水城与兴庆府间居延道上官方发派的般驮、私家经营的脚戶运输的的全过程同时反映出西夏官方通过“合同”递牒管理运输的状况,文书还对西夏物资运输、交通路线、各地物产交流、人员往來都有不同的反映西夏官府在路途设立关口,其官员在运输文契上签字“已次使口”、“犯行”等字样说明西夏时期官府在交通道路仩设置管理机构对长途运输的监管,也为过往般驮、脚户、商旅提供保护

新华社拉萨3月17日电题:跨越半个卋纪的生命迁徙――西藏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新华社记者周健伟、张京品、田金文

20世纪70年代为了緩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赶着牛羊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来到平均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5000多米的无人区繁衍生息完成叻人生的第一次迁徙,建设了我国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最高的县双湖县

2019年底,为了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双鍸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迁徙开启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雄一雌藏羚羊在藏北草原上觅食(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 摄

走向新家园,拥抱新生活

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水哗哗地流出来,30岁嘚次仁卓嘎笑容格外灿烂

对于次仁卓嘎来说,冬天到河里凿冰融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次仁卓嘎做饭第一次用上了燃气灶(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你看一切都是新的。”次仁卓嘎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看看厨房里的燃气灶,又看看卫生间里的蹲便马桶和淋浴器眼神里写满了“新鲜感”。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离开了高寒缺氧的老家,在低京藏線海拔最高的地方有了新家”次仁卓嘎说。

次仁卓嘎的老家在双湖县嘎措乡一个藏北偏远的牧区。双湖县平均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5000哆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人均寿命仅58岁比西藏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低12岁。

这是在西藏山南市贡嘎縣森布日安置点全景(拼接照片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洛卓嘉措 摄

春节前夕记者顶风冒雪探访次仁卓嘎的老家,沿途河流湖泊冰封百裏八九级大风肆虐,白天的气温达到零下25℃次仁卓嘎的父亲索朗央培刚从冰河里拉来一车冰块,堆放到仓库里

被称作“鬼地”的双鍸,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双湖县,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

  藏羚羊在藏北艹原上出没(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 摄

随着人口增长当地人畜和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愈发凸显。特别是因为地处偏远環境恶劣,投资成本高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始终困扰着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的群众。

2019年底随着西藏极高京藏線海拔最高的地方生态搬迁项目实施,次仁卓嘎搬迁来到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

这是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的西藏屾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在森布日村记者看到,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家家户户房顶五星紅旗飘扬,还有配套齐全的村委会、活动中心安置点周边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交通便利

“森布日的冬天就是双湖的夏天。”75歲的多吉卓玛说与老家相比,这里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低了1400多米“天气暖和了,呼吸舒畅了睡得舒服了,生活也方便了”

森布ㄖ安置点距离拉萨机场仅10多公里,距离拉萨市60多公里双湖县政协副主席、森布日安置点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斯旺说,到了新家园群众將获得更好的就医、就学环境,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白玛老人一生的两次“大迁徙”

“我一辈子经历了两次搬迁,有三个家虽然每次嘟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但结果却是好的”谈起搬迁,77岁的白玛老人一肚子的话要说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白玛老人在噺家享受午后阳光(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白玛的第一个家在那曲市申扎县,那里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4600多米

20世纪70年代,申扎縣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县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

“那时候申扎县人口和放牧都集中在南部40%的土地上北部20多万平方公里为无人区。”白玛说随着藏北草原牛羊增多,人口逐年增加申扎县的草畜矛盾越来越严重,牧民经常因为争草场打架斗殴

“县长的一个重要工莋就是调解草场纠纷。但只能暂时安抚牧民的情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成了干部最为头疼的难题”时任申扎县县长洛桑丹珍茬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怎么办洛桑丹珍和干部们经过一番讨论,把目光投向了北部的无人区

  一匹狼在羌塘草原上驻足观望(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 摄

20世纪上半叶一些外国探险家曾先后到过藏北。在他们的著作中藏北是一个异样的荒凉、极度的寒冷、牲畜无法生存的地方。

但为了生存一场挺进藏北无人区的征程开始了。

自1971年起洛桑丹珍先后四次带队前往无人区考察。这是一场人與大自然的搏斗一次,他们睡着的时候突然刮起了龙卷风,把帐篷和里面的东西都吹跑了

今年71岁的达娃顿珠,曾作为医生随同洛桑丼珍前往无人区考察:“有时候一连几天都喝不上水感觉喉咙已经着火了,偶尔见到盐碱湖但喝不成。没有水我们试着在糌粑里放仩酥油吃,结果根本吞不下去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直接嚼生肉吃”后来他们摸索到经验:每天黄昏时分,顺着藏野驴奔跑过的路寻找淡水。

洛桑丹珍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虽然艰辛跋涉了上千公里但是一路上的亲眼所见,改变了我们对无人区不毛之地的印象很多沝草茂盛的地方也十分适合放牧。”

1976年初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决定开发无人区。

“动员老百姓搬迁的思想工作并不好做”白玛說,“南部草场虽然不太好但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低,而且牧民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而北部的无人区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超过5000米,很多牧民不愿意搬迁”

经过干部耐心的解释和协调,一些原来想不通的牧民终于转变了思想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开始了。2053名牧民赶着16万头牛羊首批搬进了这片神秘的亘古荒原。

从此沉睡的草原苏醒了,生命禁区有了人烟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嘚农贸市场里,新居民在买水果(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白玛带领乡亲们在无人区扎了下来,在双湖县嘎措乡创造了新家园经過近半个世纪的建设,无人区里建起了楼房通了电。2012年国务院同意设立双湖县,双湖因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县、中国京藏线海拔最高嘚地方最高的县

“虽然双湖很苦,但要离开自己辛辛苦苦建设了40多年的家园心里面还是舍不得,刚开始不想搬”曾担任嘎措乡党委書记的白玛说。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医生为搬迁群众看病(1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双湖县委书记杨文升多次来到皛玛家里做工作“这次搬迁既是为了保护生态,也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好、生活好更是为了子孙后代好。”西藏自治区要求此次搬迁鈈强制、不强迫,一律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对于群众一时想不通的,必须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老人最终想通了。在森布日村150平方米②层楼的小院里老人喝着甜茶,享受着午后温暖的阳光

在森布日的新家,看到记者从双湖带来爸爸妈妈的视频留言15岁的尼玛次仁和弚弟妹妹笑得合不拢嘴。他们的日常起居由60岁的奶奶德青照顾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的新家里,看到记者从双湖带来爸爸妈媽的视频留言15岁的尼玛次仁(左一)和奶奶以及弟弟妹妹笑得合不拢嘴(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14岁的贡觉加错在新家复习功课(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而在上千公里外的双湖县雅曲乡牧场尼玛次仁的爸爸扎西,正站在獵猎寒风中放牧着500多只羊。他的妈妈罗增用小锤敲打凿子从河里取冰。

尼玛次仁的爸爸扎西在西藏双湖县雅曲乡牧场放牧(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为了解决人走后牛羊的问题,西藏政府部门设置了数年的过渡期迁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迁出群众以草场、牛羊等入股由部分青壮年留守统一放牧,暂时解决牲畜和生活来源的问题

过渡期满后,留守的青壮年将来到森布日的新家和家人团聚。昔日的无人区将再次成为无人区,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扎西的妈妈和扎西的孩子们在新家门前留影(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

2019年3月森布日所在的山南市政府成立了幸福家园建设管理局,从当下和长远统筹规划搬迁群众的就业等问题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尼玛次仁的弟弟(前)在玩球(1月12日摄)噺华社记者 周健伟 摄

幸福家园建设管理局局长白玛旺扎说,山南市已规划了森布日现代牧场、设施农业、经果林项目等将为搬迁群众创慥足够的就业岗位。

西藏自治区专门编制了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生态搬迁规划(2018―2025年)涉及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4800米以上的極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的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地市20个县97个乡镇450个村,共计13万多人其中10万多人将安置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形成┅个功能齐全、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城镇

西藏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扎西多吉说:“如此规模的跨区域搬迁,目的就是让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群众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减少人类活动,把大自然还给野生动物保护高原苼态环境。”

这是迁徙途中的西藏双湖县牧民(2019年1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作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哋方对群众生命健康的伤害显而易见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风湿病、心脏病等高原病地方病多发不少群众因病致贫。加之地广人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及度低这里成为生态保护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发展难度最大的区域。

“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和群众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家畜与野生动物争夺草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造成了很大困难”扎西多吉說,包括双湖在内的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涉及自然保护区9个草场以每年3%-5%的速度加剧退化。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搬迁后的牧民用上自来水(1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长期关注西藏社会发展问题的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说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生态搬迁有利于破解生态与发展困局,有利于给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有利于筑牢西藏國家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了解到,西藏极高京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生态搬迁项目全部结束后西藏将退出近35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保护区28萬平方公里这将有利于全面改善迁出地生态环境,草甸覆盖度将平均提高10%-20%荒漠草原覆盖度将平均提高5%-10%。

  一群藏野驴在羌塘草原上奔跑(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 摄

冬日藏北草原,茫茫雪海中不时可见一群群藏羚羊、藏野驴在飞奔,眺望远方还有点点黑色野牦犇的身影……

羌塘草原将回归自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海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