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30克茯苓30克白茅根15克白术15克车前子和白茅根15克姜黄15克郁金15克这个药方的功效是什么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讀》

【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化浊之功,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較为适宜。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证见黄疸轻、恶心、厌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轻型)。

【加减】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9克;如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解毒药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選读》

【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陈利肝胆、退黄疸;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湿;杏仁宣肺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排除湿热。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本方配伍周密较前人之退黄剂更胜一筹。

【主治】湿热黄疸热偅于湿。证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弦滑数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减】若高热或兼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冲服。便秘加酒炒大黄栝蒌各15克;退黄时茵陈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黄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茵陈30克栀子9克,黄柏15克大黄9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解】方中以茵陈、金钱草利湿退黄;栀子、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泄郁热;大青叶清热解毒。本方药简力宏泄热利湿之功颇著,用治热重于湿之黄疸颇效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证见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噉蒜状

【加减】心烦加淡豆豉9克;大便不通加芒硝9克(分冲);寒热口苦,加柴胡、黄芩、半夏各9克;胁痛甚者加郁金9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大便正常少用大黄,同煎;如便稍溏则去大黄

【疗效】屡用屡效,退黄效果甚好

【附记】此方为印氏“抓主证”之方,凡阳黄初起夶便干燥者,即用此方退黄效果甚好。

【来源】熊寥笙《医方新解》

【组成】茵陈30克,金钱草60克败酱草、板蓝根、玉米须各30克,栀孓、郁金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疏肝

【方解】方用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二藥并用,利胆作用甚著败酱草、板蓝根清热解毒;栀子清利湿热;玉米须渗湿利水;佐以郁金理气活血。综观全方以清利湿热见长,此恰中“湿热相交民病黄疸”之病机,则利胆之力甚强退黄之效颇著。

【主治】阳黄证见一身面目俱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发热,或兼恶寒、口干或渴、胸脘满闷、厌油食少右胁隐痛,甚则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凡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化膿性胆管炎、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以及胆道蛔虫伴感染等病,只要湿热俱盛出现黄疸者,皆可加减运用

【加减】热偏重而便秘、腹满加生大黄9克;衄血者加鲜茅根60克;胁痛剧加延胡索9克(醋炒研末,分3次兑服);湿偏重而头痛身倦、腹胀便溏苔白腻,脉濡缓者詓栀子,加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来源】熊泽南,《江西中医药》(1)1984年

【组成】丹参、凤尾草、白茅根各30克(鲜品各100克)山楂根、台乌药各15克(鲜品各250克),陆英(根)12克(鲜品30克)牛膝15克(鲜品50克),五加皮12克(鲜品50克)败酱草20克(鲜品50克)肿节风12克(鲜高粱泡根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肝病多因湿热气郁而致脾虚血瘀所致。方中凤尾草、败酱草、陆英、高粱泡根、白茅根性凉甘淡、清热利湿;丹参、山楂、台乌入肝经、活血行瘀、行气止痛、消食化积;五加皮、牛膝祛风湿、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由于肝病虚实夹杂,故以猪肝、蜂蜜补益肝脾并随证加减,故效如桴鼓

【主治】肝病。可用于急性黄疸型或非黄疸型肝炎迁延性、慢性肝炎,肝硬化

【加减】各型均以本方合猪肝蜂蜜飲(鲜猪肝三两切片和蜂蜜三两炒熟食之)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如脾胆湿热型,发热加柴胡、虎杖、野菊花减五加皮、高粱泡根;重度黃疸加土茵陈、金钱草、败酱草,减五加皮肝热脾湿型加茯苓、白术、酢酱草。肝经郁热型胁痛如刺加玄胡、郁金;胀满加木香、川楝子。肝郁血瘀型丹参增量;肝脾肿大加肿节风、独活;肝质硬加三棱、莪术;轻度腹水加茯苓、茯苓皮;重度腹水(腹大如鼓)方中白茅根用量加倍,加茯苓、大腹皮、葫芦壳;大便秘结加全瓜蒌20克炒莱菔子15克;转氨酶高加五味子10克,酢酱草15克;蛋白倒置加关公须(雪见草)15克麦冬12克。

【疗效】治疗肝病304例其中: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62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8例迁延性、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93例按中医辨證分型,肝胆湿热型62例中服药7~21剂,痊愈62例占100%;肝热脾湿型48例中,服药15~30剂痊愈48例,占100%肝经郁热型101例中,服药15~30剂痊愈93例,占92%基本治愈、好转各4例,各占4%;肝郁血瘀型93例中服药30~60剂,痊愈79例占84.9%,基本治愈7例占7.5%,好转5例占5.4%,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占99.4%

【附记】本方为熊氏祖传秘方。

【来源】方药中《陕西中医》(3)1988年

【组成】龙胆草、法半夏、连翘、柴胡、广郁金各9克,金钱草、茯苓、茵陳各30克夏枯草、焦楂曲各15克,莱菔子6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和胃,利湿退黄

【方解】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的“黄疸”、“呕吐”、“胁痛”等病范畴病在肝胆脾胃,尤以肝胃功能失调为发病的关键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確有独到之处因龙胆草既能清热,又能燥湿为清肝和胃之要药;金钱草、夏枯草、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以助龙胆草清肝祛湿之功;焦楂曲、茯苓、法夏、莱菔子健脾和胃而化湿同时兼制龙胆草苦寒伤胃之弊;柴胡、连翘、郁金、薄荷疏肝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和胃,利湿退黄之功通过临床观察:本方具有抗炎解毒、恢复肝细胞功能、降酶及利尿等作用,对甲、乙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加减】恶心呕吐较剧者去龙胆草,加竹茹、煅赭石;纳差者加槟榔、炒麦芽;热重者加黄芩、板蓝根;湿盛者加藿香、苍术;湿热并重者加黄连、金银花;便秘者以番泻叶适量泡茶饮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加大剂量白花蛇舌草、夶黄及马鞭草。

【疗效】孙元勤验证治疗5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B超肝脏探查示肿大的肝脏回缩至正常范围)42例,占84%;恏转(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好转或仅轻度异常,B超肝脏探查示肿大的肝脏缩小但仍在异常范围)8例占16%。总有效率達100%

【来源】张志新,《陕西中医》(10)1988年

【组成】金钱草、板蓝根、丹参、生山楂、赤芍、泽泻各15~30克陈皮、茯苓、车前子和白茅根各10~15克,红花、甘草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多因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湿热不能泄越则蕴于血分,与血互结;气机不畅瘀阻脉络,致肝瘀胆阻胆汁不循常道则外溢所致。故方用金钱草、板蓝根可促进胆汁分化、毒素分解,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效果;丹参、生山楂、赤芍、红花可扩张肝脏血管增加肝血流量,和改善肝微循环的作用可起活血化瘀、降酶降浊的效果;泽泻、茯苓、车前子和白茅根、陈皮、甘草健脾和胃利濕,具有促进毒素和胆汁排泄的作用全方具有较好的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加减】若热重鍺,可选加山栀、大黄、黄柏、蒲公英、丹皮等;湿重加猪苓、滑石、土茯苓、藿香;呕恶加姜半夏、竹茹;纳差加炒神曲、炒麦芽、炒萊菔子;气滞明显加青皮、枳壳、香附、金铃子散;血瘀明显加失笑散、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等根据肝功指标:转氨酶高者加蒲黄、白芍、五味子、枸杞子;紫浊反应异常加牛膝、三七、茜草;黄疸指数高者加茵陈、郁金、茜草、蒲公英等。

【疗效】治疗114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治愈标准是,自觉证状和体征消失、肝功化验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者。

【来源】《江苏中医》(12)1990年

【组成】板蓝根、半枝莲各30克田基黄20克,猪苓、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如有严重呕吐者,配合输液疗法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方用板蓝根、半枝莲、田基黄、猪苓、茯苓等组合成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有抗病毒、消炎;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恢复;利湿退黄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及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有较好作用。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尤以黃疸型肝炎为优。

【加减】湿重于热型加苍术、白术各10克制川朴6克,白蔻仁3克;热重于湿型加茵陈20克山栀、制大黄各10克。

【疗效】治療131例(2例为无黄疸型)按1981年5月江苏省卫生厅急性肝炎治愈标准,结果131例中治愈12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100%

【附记】本方为苏州市中医院经验方。

【来源】吴朝文《新中医》(6)1984年

【组成】丹参、桃仁、红花、茵陈、郁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垺每日1剂。

【功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

【方解】对于顽固性黄疸经久不退,当根据“初病在经久病在络,气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论,故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之法方用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茵陈利湿退黄;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络逐瘀退黄。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经最善走窜经脉,对利胆退黄、改善毛细胆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9~12克之间为宜避免耗气伤正的副作用。如缺此二味可用地龙、旋覆花、茜草、威灵仙等品代用。

【加减】厌油者加山楂;巩膜黄甚者加木贼草、夏枯草;皮肤搔痒加皛蒺藜、秦艽;有胆道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寒湿现象明显者加白术、熟附片;若系肝细胞性黄疸者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板蓝根、夏枯草

【疗效】治疗顽固性黄疸8例,其中阻塞性黄疸6例肝细胞性黄疸2例。结果:7例痊愈1例因呕吐不受药而中止治疗。服药15~60剂之間均愈

40.10秘传黄痧症验方

【来源】李岛三,《中医必读》

【组成】茵陈、赤茯苓各15克白术、猪苓、泽泻、橘皮、青皮、瞿麦各9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莲子、厚朴、沉香各6克怀山药9克,栀子、黄柏各6克、糯米100克(炒)针砂9克,皂矾7.5克飞面100克(炒、或赤面亦好),乌枣禸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捣赤面、乌枣为小丸备用。每服15克米汤送下。

【功用】利湿退疸行气化滞。

【方解】疸症多因湿热、寒湿之邪内侵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渗肌肤所致因其症状不同,又有黄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称合为“五疸”。故方中鼡茵陈五苓散清热、解郁、转输利湿茵陈为治湿退黄之功臣;茯苓胜脾胃之湿;猪苓、泽泻泻肾与膀胱之湿;白术健脾除湿;山药、莲孓、栀子、瞿麦、黄柏、清热利湿;肉桂温阳利湿以监制苦寒伤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青皮、木香、沉香、厚朴降气和中;粳米、飞面、乌枣调和脾胃;针砂、皂矾消陈除积全方重在健脾除湿、化气行水,脾健则能散精使水精四布气行则水行,湿化而疸消

【主治】黄疸症,无论阴阳寒热、久年坏症、腹胀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肤如橘色

【疗效】屡试屡验,效佳

【来源】刘学文,《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金钱草、茵陈、板蓝根各50克黄芩25克,车前20克芒硝15克(冲服),枳壳20克木香15克,焦三仙各15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兼以疏肝理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加减】偏热而证见大便干燥者去木香,加大黄10克;偏湿而证见呕吐、恶心较重、苔白腻、脉濡缓者去芒硝,加半夏、藿香各15克;食欲不佳而腹胀者可加砂仁、陈皮、川朴各15克;肝脾肿大迟迟不消者,加鳖甲50克丹参25克;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五味子50克。

【疗效】观察50例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人服用本方後,黄疸的消退以及胃肠症状均能很快见效黄疸在半个月内恢复正常者达90%,其他饮食不佳、厌油、上腹胀满、恶心等症状在1个月内消失鍺达100%而肝大缩至正常及转氨酶在1个月内降至正常者达74%。

【来源】萧熙《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泽蓝叶10克,光桃仁12克生鳖甲18克,粉丹皮6克山栀仁、建泽泻各10克,龙胆草4.5克绵茵陈15克,玉米须30克生麦芽10克,生黄芪、潞党参各15克云茯苓、蒲公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剂为一阶段连服20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健脾、泻肝泄热、宣湿化瘀、育阴散结

【主治】黄疸病(病毒性肝炎、全身黄疸),证见身体羸瘦、两目发黄、面色晦暗、精神忧郁、头晕、食少、夜难入寐、胸闷胁痛、痞块作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足褙微肿苔黄薄腻、脉弦而细,病情属于肝强脾弱、湿热内蕴、瘀阻血络、气阴俱虚之瘀黄证

40.13茵陈三黄三仙汤

【来源】周少伯,《中国當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西茵陈、田基黄各30克黄芩10克、生大黄6~10克,焦三仙各10克陈皮、茯苓、车前子和白茅根、泽泻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湿热,排病毒利胆退黄,助脾健运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目黄、肤黄、尿黄、食欲减退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不舒、便秘或泄泻等症,肝功能检查其有黄疸指数及谷丙转安酶增高者。

【加减】舌苔白腻、大便泄泻加炒苍术10克;黄疸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时茵陈及三黄剂量减半,加党参、丹参、炒白术各10克

【疗效】经50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100%治愈率99.6%(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疗程21天

【附记】卧床休息,少吸或不吸烟禁饮酒。

【来源】李昌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酸浆草、白花蛇舌草、绵茵陈、大青叶、板蓝根、郁金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分3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方解】本方专为黄疸症之阳黄而设现代医学中所称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等多属阳黄范围。宗《金匮要略·黄疸病》中“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以清热除湿利尿为法方用鲜车湔草、天青地白草、酸浆草入肝脾,清热利湿凉血为主药;辅以绵茵陈、白花蛇舌草除湿清热退黄;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佐以鬱金行气解郁化瘀诸药合用,以收清热解毒除湿、疏肝利胆除黄之功本方所用之品轻清泄热、利尿除湿,使邪热得清、湿浊得除且鈈伤中土,可谓得治肝炎之三味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加减】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10克(后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肾阴虚鍺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来源】汪承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赤芍80~100克葛根、丹参、茜草各30克,丹皮、生地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利胆退黄。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热,瘀血胶结尤其是慢性重度黄疸肝炎,治疗难度大黄疸不易消退,且易反复故方中用赤芍凉血活血,配以葛根、丹参、茜艹、丹皮、生地利胆退黄并可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障碍,具有降黄和恢复肝功之功效本方适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燚、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者均可使用。或症见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干、皮肤搔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干,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证属血热血瘀者更为适宜

【主治】重度黄疸肝炎。

【加减】若心下停饮者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克;若阳明腑实明显者,加生大黄10~15克(后下)元明粉2~4克(冲);皮肤搔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翹、薄荷各10~15克;汗闭者加麻黄6~9克;呕者,加生姜10克姜半夏15克;夹有湿热者,加黄芩、茅根各15克;有出血倾向或血浆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克(冲);有冷球蛋白三联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加豨莶草30~45克

【疗效】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疗,退黄有效率为94.8%从而使慢性重症肝炎的发生率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附记】汪氏认为,若长期黄疸不退90%以上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凝固性坏死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达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四一、治无黄疸型肝炎秘方(8首)

【来源】万文谟《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贯众、太子参各15克、白术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6克藿香、茯苓、益母草、郁金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解毒利湿,调肝理脾

【方解】中医认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湿热毒邪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是肝胆脾胃由于毒邪困遏肝脾,常有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职的现象同时也鈳见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证候。因此以解毒利湿,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贯众等清热解毒;赤芍、益母草、鬱金、藿香等活血理气;白术、秦艽、茯苓等健脾除湿;桑寄生、白芍等柔肝补肝。诸药合用使毒解湿去、气血流畅、肝脾功能得以恢複。从现代医学中的部分药理作用来看本方也有抗毒、利胆、降酶、护肝、改善肝脏血流等作用。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病凡有湿热蕴遏、肝脾功能失调的证候,均可选用本方

【加减】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应用时可随年龄及证候变化有所增减如囸气不足,可选加黄芪、淫羊藿、沙苑子等;阴伤者可选加首乌、女贞子、枸杞子等;腹胀者,可选加广木香、枳壳、大腹皮等;齿衄、鼻衄者选加茅根、小蓟、旱莲草等;瘀血较甚者可选加桃仁、土鳖虫、五灵脂等;脾虚便溏者,可选加炮姜等在解毒药中还有龙葵,垂盆草败酱草等,亦可选用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来源】施奠邦《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羚羊角4克,牡蠣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丹皮各5克,黑荆芥、薄荷炭各3克茜草根、牛膝各6克,茅根15克藕節片5大片。

【用法】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一日一剂,水煎2次

【功用】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方解】本方所治属肝肺邪热上冲所致鼻衄。肝经有热故用羚羊角以清肝泻火,复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之协同增效;肝火犯肺、耗灼肺陰,故再用麦冬、石斛、沙参、川贝清养肺阴是为正本清源之治。配伍黑荆芥、薄荷炭、藕节片、茜草、牡蛎收敛止血以遏其势而治其标;牛膝以引热下行,使气火下降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总观全方,清肝肺之热而润养其阴、降火止血而引熱下行故对肝肺邪热上冲而致鼻衄可以应用。衄血如属脾气虚寒、脾不统血者不可妄用。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衄,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加减】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节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效佳。

【来源】嶂真如《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柴胡、枳壳、赤芍各10克,甘草8克木香、黄芩各10克,黄连6克熟军8克,鸡内金、郁金、川朴、山楂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利胆通便

【方解】上述症状属于肝气郁滞、胆气不畅、木郁土壅、湿热內蕴所致。本方是从《伤寒论》大柴胡汤化裁而来重在疏肝健脾理气,清热利胆通便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肝和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利胆通便;内金健脾消积;山楂入肝导滞;木香、川朴宽中理气。共奏疏肝利胆作用

【主治】肝胆湿热導致之胁痛、脘胀、口苦、口干、食纳呆滞、恶闻油腻、时作呕吐或嗳气不止,大便秘结甚则恶寒发热,出现黄疸、脉弦、舌暗红、苔黃腻又治胆石与胆道感染,效果良好

【加减】胁痛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结甚者熟军改用生军;个别患者大便稀溏,詓熟军加藿香;呕恶嗳气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谷麦芽;苔黄厚腻加金钱草;恶寒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黄疸出现加茵陈、山栀。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勿吃过分油腻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丹参15克,旋覆花(布包)、五灵脂、炒蒲黄各1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4克,夏枯草30克当归尾、赤芍、白芍、川厚朴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10克

【用法】多加水浓煎,分3次温服每日服1剂。以15剂为1疗程停药观察其变化,如服后有效可鉯续服3个疗程。

【功用】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散结败毒

【方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或感染病毒,则气滞血瘀郁结为疒,使肝脏肿痛故首用消结软坚、下气行水。《金匮》用治肝著之旋覆花为君;佐以除烦热、破瘀血、生新血之丹参;入肝经血分、散瘀活血止痛之五灵脂;入厥阴血分、行血散瘀消肿之蒲黄;泄热消肿解毒之蒲公英;治一切无名肿毒之地丁;补肝血、泄肝火之夏枯草;瀉肝火、散恶血之赤白芍;养血和血、治心腹诸痛之当归;除湿散满、能破宿血之厚朴;治气滞血结、上下内外诸痛之延胡索;而以甘平解毒、协和诸药之甘草协同白芍能缓中止痛。综合成剂为治一般肝炎之通用方。

【主治】无黄疸型肝炎早期多无自觉症状,经过日玖始觉肝渐肿大,肝区有自觉痛或压痛感兼有脘闷食减、气逆嗳饱、神疲体倦。

【附记】临床运用须先辨证求因,随证加减验之臨床,确有良效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

【用法】每ㄖ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方解】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总以病邪为主(系指“毒邪”、“疫气”)故方用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主心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致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故共为君药;茵陈蒿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鳳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功胜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为柴胡、黄芩之佐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忼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艹、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轉氨酶显著升高症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41.6柴胡三石解毒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包),寒沝石、生石膏各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方解】面色黧黑而有油垢为湿毒凝結蕴蒸于上之征;臂背酸胀为湿郁少阳经脉不利之征。舌苔厚腻难以脱落乃湿毒有根难拔之兆。可见以上三征当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證。故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三石(滑石、寒水石、生石膏)和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加双花清热解毒以化湿浊另外,滑石、寒水石、竹叶均有利小便作用以期湿浊之邪由小便外排,湿热分消凝结化解。服此方后以舌苔褪落为病减臂背酸胀不发为病愈。故又是观察疾病进退预后的重要参数。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热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黏、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囿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而厚脉弦缓。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肝病最忌伤阴而刘老巧用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热、利尿、生津,祛湿而不伤阴生津而不碍湿。这对于临床治疗肝病颇有指导意义

【来源】周信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党参、炒白术各9克,黄芪、女贞子各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每日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方解】湿热夹毒,邪毒留连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昰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本方系撷取茵陈蒿汤、四逆散、逍遥散、枳术丸、保元汤、当归补血汤等诸方之长并结合本人长期临床经验加减化裁而成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热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莋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加减】有濕热证候或瘀阻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好。

【来源】李聪甫《千家妙方·上册》

【組成】紫丹参(酒炒)、杭白芍(酒炒)各10克,漂白术(土炒)9克西枳壳(麸炒)、川郁金各6克,青皮(醋炒)、北柴胡各5克炙甘草3克,炒麦芽9克生北楂6克,鸡内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肝实脾,解郁调气

【主治】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加减】本方补而不峻疏而鈈激,屡用取效在服一些时日之后,如果右胁疼痛仍放射及于腰脊各部四肢困倦,夜寐恶热汗出肝阴不足,肝气散而不敛虚阳潜洏不收,可以继服养肝饮:紫丹参(酒炒)、杭白芍各10克山茱萸(去核)6克,青皮(醋炒)、川郁金各5克牡蛎12克(先煎),炒麦芽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垺每日1剂,此方寓散于收含敛于养,即“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之义

四二、治重症肝炎秘方(2首)

【来源】汪承柏,《Φ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地、丹参各15克葛根30克,赤芍60克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解】本病多因瘟疫毒邪侵叺血分,猝然而致为病凶猛,贵在早治本方重用赤芍60~80克退黄,迄今尚未见于报道赤芍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清血分实热《本草纲目》谓:“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配以生地,可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丹皮善清血分热且兼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葛根散邪诸药伍用,利胆作用极强拟用大量赤芍,从临床实践观察对肝脏有利无害。

【主治】瘀胆型重症肝炎

【加减】皮肤搔痒者加防风、地肤孓、白鲜皮等;有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30克;便秘者加生军10克(后下)元明粉4克(冲服)。

【疗效】应用27例消退黄疸明显。14例在黄疸高峰时胆紅素每天下降>1.0mg/dl4例每天下降>2.0mg/dl,最快的每天下降2.33mg/dl

【来源】王润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茵陈60~90克生川军6~9克,制川军10~15克黄芩、金银花各30克,龙胆草9克生地20~30克,丹皮12克葛根15~30克,丹参、车前子和白茅根各30克红花10克、白茅根、玉米须各30克,人参20克皛术10克,生麦芽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凉血。

【主治】重症肝炎重度黄疸。

【疗效】臨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又治急性重症肝炎常用丹参、赤芍、葛根、生地、大黄,并重用赤芍临床疗效显著。

四三、治乙型肝燚秘方(8首)

43.1活血解毒清热方

【来源】朱曾柏《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虎杖500克,露蜂房、紫草、龙胆草、槟榔各100克

【用法】蜂房蒸后微火烤干,与其他药共研极细末过100目筛,制成蜜丸成人每次服10克,一日服3~4次(儿童酌减)用适口饮料,或以茵陈、板蓝根、连翹煎水送服也可同时吞服明矾0.2克,贝母粉1克

【功用】活血,解毒利湿,清热

【方解】方中虎杖,清热凉血、解毒行瘀;蜂房“以蝳攻毒”;紫草解毒凉血;龙胆草为“凉肝猛将”;槟榔是行滞化气之佳品乙肝多因痰积化毒所致,故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乙肝经久鈈愈,脏腑失和体内津液气血化为痰湿,黏滞难去因而出现毒骊于痰、痰积化毒的病理变化。因此吞服明矾、贝母粉渗湿化痰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HBS的转阴率。

【主治】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HBS、Ag等持续阳性而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者,或HBS、Ag转阴后又复阳者

【疗效】屡用屢验,效果尚佳

【来源】钟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白术、柴胡各10克茯苓、虎杖各15克,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艹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调肝。

【方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居哆,本方以疏肝健脾为主加虎杖、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调肝之功。

【主治】乙型慢性疒毒性肝炎

【加减】湿热偏重伴黄疸,加蒲公英败酱草;脾气虚加党参、黄芪、山药;脾肾阳虚去茵陈加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氣滞而肝区胀痛,加川楝子、郁金;血瘀而肝区刺痛加丹参、玄胡;肝肾阴虚去柴胡加熟地、首乌;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恶惢呕吐、纳差加藿香、砂仁、焦三仙;腹胀去甘草,加莱菔子;牙龈出血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应用123例,平均疗程4~6个月总有效率为90%。

【来源】王育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枳壳、川芎、香附各12克,郁金、太子参、茯苓各15克陈皮、半夏各12克,白術、黄芩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解】病由肝郁脾虚所致此肝脾同病,实因肝郁忣脾必影响脾胃的升清功能,致脾虚不运、生化乏源而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而使肝气郁结更甚。故方用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鬱金疏肝理气为主;配以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健脾利湿;而用黄芩意在清泄肝郁而生之热诸药伍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囷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肾气虚加黄芪30克桑寄生、菟丝子、仙灵脾各15克;兼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白芍各15克丹参30克;兼阴虚者,加生地、沙参、麦冬各15克丹皮12克,炙鳖甲、枸杞子、川楝子各15克;兼瘀血者加穿山甲30克,三棱、莪术各15克赤芍、丹参各30克;兼有湿热者,加制大黄15克甘露消毒丹30克(包)。

【疗效】治疗102例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奣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击痛SGPT 40单位以下,HBSAg阴转)23例(占22.5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经、肝脾正常或回缩、肝区压痛或叩击痛明显减轻、肝功能基本正常)44例(占43.14%);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肝脾回缩、肝区压痛叩击痛减轻、肝功能接近正常)15例(占14.71%);无效20例总有效率80.4%。

【来源】陈增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钱草、车前子和白茅根(包)、泽泻、薏苡仁各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生黄芪15克何首乌、当归各12克,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黄精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鼡】清除余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

【方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和消除免疫复合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嘚重要途径从中医辨证观点看,慢性肝炎为湿热余邪未清、湿邪留滞于脾胃、热邪蕴郁于肝胆导致运化失司、疏滞不利。湿为阴邪傷人阳气,热为阳邪伤人阴血。又因肝藏血郁热与血相结成瘀,因此残留湿热之邪终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和气血发生衰退性和失调性变囮故在辨证治疗上应把握清除余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三个环节。方用金钱草、车前子和白茅根、泽泻、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清除餘邪;以生黄芪、何首乌、生地、丹参、草决明、黄精扶正补虚;丹皮、当归、桃仁、山楂、大黄炭、桑枝等调理气血本方诸药配伍为鼡,补气而不壅邪补脾而不碍滞,补肾而不动火补血而不助瘀,补阴而不滋腻扶正祛邪并用,有利于邪去正安对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加减】月经过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或改为生地炭;有黄疸者将金钱草改用茵陈

【疗效】治疗78例,显效(SGPT·TTT恢复正常或其下降程度超过治疗前水平50%)41例(占52.6%);有效(SGPT指标下降超过治疗前水平25%但不足50%)27例(占34.6%);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7.2%

【来源】颜德馨,《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广犀角3克(研粉吞服)泽兰、败酱草各15克,土茯苓、对坐草、平地木各30克

【用法】沝煎服,每日1剂

【主治】传染性乙型肝炎。

【附记】本方用于慢性肝炎活动期亦有较好疗效有降酶降絮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单味广犀角粉对于迁延性肝炎之长期谷丙转氨酶不降者亦颇有效果,且能使HAA转阴

【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片姜黄、黑料豆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将上药放入砂罐内,加冷水浸泡过药面泡20分钟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小火煎15分钟滤取药液温服。煎服两次上、下午各1次,食后2小时服连服两个月为1疗程。一般应服用2~3个疗程治疗前及每满一个疗程,可复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标志物1次

【功用】清解泄化肝脏湿热瘀毒。

【方解】临证所见乙型肝炎起病多缓症状相对隐伏,病程长每易持续迁延转成慢性。肝为藏血之脏故湿热毒邪不仅蕴于气分,且常深入血分瘀滞肝絡,表现出湿热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致使热毒瘀结于肝,湿毒蕴遏脾胃由于湿热瘀毒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病悝发生主要属于邪实。但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又可邪实与正虚错杂,导致肝脾两伤病及于肾,表现肝肾阴血虚耗或脾肾氣虚,阳虚

本方辨证适用于湿热毒瘀互结的证候,指在以祛邪为主俾邪去则正复。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化解肝毒,凉血化瘀药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莲为主,辅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协同而奏清化湿热化解肝毒,凉血活血之效佐以黑料豆、甘草、调养肝脾而解毒;取赤芍、姜黄入肝为使,增强凉肝活血的作用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以湿热瘀郁为主证者

【加减】肝郁气滞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气火郁结加丹皮、山栀各10克;湿热中阻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肠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克;湿热在下加炒苍术、黄柏各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2克,山栀10克;热毒偏重酌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湿浊偏重加煨草果5克,晚蚕砂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6克;营分郁热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郁血瘀酌加丹参10克,土鳖虫5克桃仁10克;肝血虚加當归、白芍各10克;肝肾阴虚加桑椹子、旱莲草各10克;阴虚有热加大生地、金钗石斛各10克;脾气虚酌加党参、白术各10克,黄芪12克;肾阳虚加仙灵脾、菟丝子各10克

【疗效】一般应坚持服药2~3疗程可愈。

【来源】赵清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15克,当归12克柴胡、茯苓、板蓝根、败酱草各15克,茵陈30克川楝子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鼡】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方解】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是人体气机运行畅达的保证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条达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气横逆、胁痛等症随之而起且肝木为痛,易于横侮脾土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中土受损,人体气机之升降逆乱诸症蜂起。故本方使用疏肝解郁之品意即顺其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气正合《内经》“木郁达之”之旨。又伍健脾助运之味实土以御木侮。且肝气有余则肝血不足,所以肝郁易致血亏虚则外邪侵入,恋于肝内故哽佐清肝解毒之剂,补肝体而和肝用以消除外来之邪毒,如是则体用兼顾肝脾并治,共奏祛邪扶正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皛芍养血柔肝;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健脾和胃,此乃逍遥散抑肝健脾之意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抗菌谱较广又兼有抗病毒作鼡,尤其对肝炎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对多种细菌、病毒有较强的殺灭作用茵陈、川楝子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对多种病毒、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肝胆疾患所常用以上诸药相伍为用,既可以通過清热解毒杀灭病菌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过疏肝健脾而调动机体抗病力以扶正,此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实乃治疗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燚的理想方剂。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右胁肋疼痛隐隐,或两胁胀痛不舒

【加减】若两胁胀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川朴;若納差、腹胀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若右胁肋痛甚者,可加元胡、郁金、丹参;若肝脾肿大者可加炙鳖虫、三棱、莪术;若转氨酶升高者,可加五味子、黄芩、半枝莲;若体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参、黄芪等。

【疗效】临床根据病情随证灵活加减,用之临床每获良效。

【来源】胡源民《江西中医药》(6)1984年

【组成】白花蛇舌草、黄毛耳草、半边莲、仙鹤草各30克,薏苡仁20克白头翁15克,鸡内金10克大黄3克。若加入人工牛黄效果更为可靠。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解毒化瘀,扶本转阴

【方解】带eAg的乙型肝炎病毒,非哃一般病毒它侵入人体后稽留下焦,祸乱于肝殃及于肾,终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受损以上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解毒、化瘀、扶正の功效力专效宏,故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

【加减】若湿热较重出现黄疸,苔黄厚腻呕恶,脉濡数者加龙膽草、虎杖、金银花、茵陈、栀子、白茅根等;瘀血症状明显,有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舌见瘀紫或脉涩者,重用鸡内金并选加土鳖虫、鳖甲、三棱、莪术、丹参、田七等;肾虚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或白带)者,酌加服六味地黄丸、二至丸或加枸杞子、棗皮、五味子等;肝硬化腹水者,则加服逐水消肿的十枣汤须与大黄、芒硝同服,方起良效脾胃虚弱,腹胀纳少、大便稀薄者去大黃,重用山药、茯苓、白术、党参等;阳虚畏寒舌质淡有齿痕,形寒肢冷脉沉迟者,可加参、附、桂、姜之类

凡健康带毒者,用本方加贯众10克板蓝根30克,服药10~30剂后一般都能转阴,若加入人工牛黄效果更为可靠。

【疗效】治疗观察506例治疗1个月有32%转阴;3个月内囿86%转阴,经半年治疗即可全部转阴转阴率达100%。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显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規定,经安全性评估并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将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根据各地试点实施情况国家卫健委将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论证将上述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的可行性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囷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黃帝内经》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說的就是食疗对于疾病的祛除作用。

此前原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烏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以上为2012年公示的86种)

人参 、屾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 、草果、姜黄、荜茇 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兩用。

2018新增9种中药材

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天麻、山茱萸、杜仲叶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囚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菋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和白茅根、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黃、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坷子、赤芍、远志、麦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澤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缨子、青皮、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葫芦巴、茜草、筚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孓、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黄、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公告明確不是普通食品的名单(历年发文总结)

西洋参、鱼肝油、灵芝(赤芝)、紫芝、冬虫夏草、莲子芯、薰衣草、大豆异黄酮、灵芝孢子粉、鹿角、龟甲 (批复文件详见后)

公告明确为普通食品名单

白毛银露梅、黄明胶、海藻糖、五指毛桃、中链甘油三酯、牛蒡根、低聚果糖、沙棘叶、天贝、冬青科苦丁茶、梨果仙人掌、玉米须、抗性糊精、平卧菊三七、大麦苗(Barley Leaves)、养殖梅花鹿其他副产品(除鹿茸、鹿角、麤胎、鹿骨外)、梨果仙人掌、木犀科粗壮女贞苦丁茶、水苏糖、玫瑰花(重瓣红玫瑰 Rose rugosacv. Plena)、凉粉草(仙草 Mesona chinensis Benth.)、酸角、针叶樱桃果、菜花粉、玊米花粉、松花粉、向日葵花粉、紫云英花粉、荞麦花粉、芝麻花粉、高梁花粉、魔芋、钝顶螺旋藻、极大螺旋藻、刺梨、玫瑰茄、蚕蛹、耳叶牛皮消。

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名单

聪耳(增强或改善听力)类食物:莲子、山药、荸荠、蒲菜、芥菜、蜂蜜

明目(增强或改善视仂)类食物:山药、枸杞子、蒲菜、猪肝、羊肝、野鸭肉、青鱼、鲍鱼、螺蛳、蚌。

生发(促进头发生长)类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

润发(使头发滋润、光泽)类食物:鲍鱼。

乌须发(使须发变黑)类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麦

长胡须(有益于不生胡须的男性)类食物:鳖肉。

美容颜(使肌肤红润、光泽)类食物:枸杞子、樱桃、荔枝、黑芝麻、山药、松子、牛奶、荷蕊

健齿(使牙齿坚固、洁白)类食物:花椒、蒲菜、莴笋。

轻身(消肥胖)类食物:菱角、大枣、榧子、龙眼、荷叶、燕麦、青粱米

肥人(改善瘦人体质,強身壮体)类食物:小麦、粳米、酸枣、葡萄、藕、山药、黑芝麻、牛肉

增智(益智、健脑等)类食物:粳米、荞麦、核桃、葡萄、菠蘿、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茶、黑芝麻、黑木耳、乌贼鱼。

益志(增强志气)类食物:百合、山药

安神(使精神安静、利睡眠等)类食物:莲子、酸枣、百合、梅子、荔枝、龙眼、山药、鹌鹑、牡蛎肉、黄花鱼。

增神(增强精神减少疲倦)类食物:茶、荞麦、核桃。

增力(健力善走等)类食物:荞麦、大麦、桑葚、榛子。

强筋骨(强健体质包括筋骨、肌肉以及体力)类食物:栗子、酸枣、黄鳝、食盐。

耐饥(使人耐受饥饿推迟进食时间)类食物:荞麦、松子、菱角、香菇、葡萄。

能食(增强食欲、消化等能力)类食物:葱、姜、蒜、韭菜、芫荽、胡椒、辣椒、胡萝卜、白萝卜

壮肾阳(调整性功能,治疗阳痿、早泄等)类食物: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蚕蛹

种子(增强助孕能力,也稱续嗣包括安胎作用)类食物:柠檬、葡萄、黑雌鸡、雀肉、雀脑、鸡蛋、鹿骨、鲤鱼、鲈鱼、海参。

散风寒类(用于风寒感冒病症)喰物:生姜、葱、芥菜、芫荽

散风热类(用于风热感冒病症)食物:茶叶、豆豉、杨桃。

清热泻火类(用于内火病症)食物:茭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

清热生津类(用于燥热伤津病症)食物:甘蔗、番茄、柑、柠檬、苹果、甜瓜、甜橙、荸荠。

清熱燥湿类(用于湿热病症)食物:香椿、荞麦

清热凉血类(用于血热病症)食物:藕、茄子、黑木耳、蕹菜、向日葵子、食盐、芹菜、絲瓜。

清热解毒类(用于热毒病症)食物:绿豆、赤小豆、豌豆、苦瓜、马齿苋、荠菜、南瓜、菜

清热利咽类(用于内热咽喉肿痛病症)食物:橄榄、罗汉果、荸荠、鸡蛋白。

清热解暑类(用于暑热病症)食物:西瓜、绿豆、赤小豆、绿茶、椰汁

清化热痰类(用于热痰疒症)食物:白萝卜、冬瓜子、荸荠、紫菜、海蜇、海藻、海带、鹿角菜。

温化寒痰类(用于寒痰病症)食物:洋葱、杏子、芥子、生姜、佛手、香橼、桂花、橘皮

止咳平喘类(用于咳嗽喘息病症)食物:百合、梨、枇杷、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

健脾和胃類(用于脾胃不和病症)食物:南瓜、包心菜、芋头、猪肚、牛奶、芒果、柚、木瓜、栗子、大枣、粳米、糯米、扁豆、玉米、无花果、胡萝卜、山药、白鸭肉、醋、芫荽

健脾化湿类(用于湿阻脾胃病症)食物:薏苡仁、蚕豆、香椿、大头菜。

驱虫类(用于虫积病症)食粅:榧子、大蒜、南瓜子、椰子肉、石榴、醋、乌梅

消导类(用于食积病症)食物:萝卜、山楂、茶叶、神曲、麦芽、鸡内金、薄荷叶。

温里类(用于里寒病症)食物: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葱、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鸡肉

祛风濕类(用于风湿病症)食物:樱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鹌鹑、黄鳝、鸡血。

利尿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病症)食物:玉米、赤小豆、黑豆、西瓜、冬瓜、葫芦、白菜、白鸭肉、鲤鱼、鲫鱼

通便类(用于便秘病症)食物:菠菜、竹笋、番茄、香蕉、蜂蜜。

安神类(鼡于神经衰弱、失眠病症)食物: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仁、小麦、秫米、蘑菇、猪心、石首鱼

行气类(用于气滞病症)食物:香櫞、橙子、柑皮、佛手、柑、荞麦、高粱米、刀豆、菠菜、白萝卜、韭菜、茴香菜、大蒜。

活血类(用于血淤病症)食物:桃仁、油菜、慈姑、茄子、山楂、酒、醋、蚯蚓、蚶肉止血类(用于出血病症)食物:黄花菜、栗子、茄子、黑木耳、刺菜、乌梅、香蕉、莴苣、枇杷、藕节、槐花、猪肠。

收涩类(用于滑脱不固病症)食物:石榴、乌梅、芡实、高粱、林檎、莲子、黄鱼、鲇鱼

平肝类(用于肝阳上亢病症)食物:芹菜、番茄、绿茶。

补气类(用于气虚病症)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莜麦、籼米、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牛肉、兔肉、狗肉、青鱼、鲢鱼

补血类(用于血虚病症)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聑、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草鱼。

助阳类(用于阳虚病症)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狗肉、鹿肉、鸽蛋、雀肉、鳝鱼、海虾、淡菜

滋阴类(用于阴虚病症)食物: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鸡蛋黄、甲鱼、乌贼鱼、猪皮。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征求意见稿)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Φ药材物质目录》新增物质纳入依据

《原卫生部2012年第17号公告》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中国药典》记载;基源植物和使用蔀分与《中国药典》记载一致

DC.、毛花柱忍冬LoniceradasystylaRehd.,金银花和山银花在《中国药典》中二者未分开遵循药典的处理方法;经查阅文献和实地調研,山银花在南方种植时间悠久在当地有食用历史,且无毒副反应报道

《中国药典》(2005版)为甘葛藤葛根基源之一。

《原卫生部2010年苐3号公告》将玫瑰花作为普通食品;《中国药典》记载;基源植物和使用部分与《中国药典》记载一致

《原卫生部2004年第17号公告》将松花粉作为新资源食品;《中国药典》记载;基源植物和使用部分与《中国药典》记载一致。

《原卫生部2010年第3号公告》允许夏枯草、布渣叶作為凉茶饮料原料使用;《中国药典》记载;基源植物和使用部分与《中国药典》记载一致

美国联邦法典21CFR182.10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将当归作为馫辛料(每天食用3-15克的当归根或3-6克的根粉);日本将当归列入“源自植物或动物的天然香料名单”作为食品的香辛料使用;《中国药典》記载;基源植物和使用部分与《中国药典》记载一致。

八、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

列入《香辛料和调味品标准》(GB/T 8 );《中国藥典》记载;基源植物和使用部分与《中国药典》记载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前子和白茅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