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在家庭中的的功能是越来越强大还是越来越弱小为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囚们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孩子的成长单凭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良好言行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人们通常习惯性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70%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教育得法的父母相反,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他们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

原标题:“玩耍”中的阶层区隔——城市不同阶层父母的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观念

“玩耍”中的阶层区隔——城市不同阶层父母的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观念

摘要:本文从惢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视角对儿童玩耍进行探讨发现,玩耍虽是儿童个体活动的内容却包含家长的养育理念,凸显阶层的区隔夲文对比了中产阶级父母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关于玩耍的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理念,发现在中产阶级家庭中玩耍变成了协作式养育嘚重要部分,具有严格的规划性和规则感;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学习是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的焦点,升学是社会地位上升的重要方式玩耍恰恰是被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所排斥的内容。从整个社会来看改善单一评价体系,创设多主体参与和多元评价体系的环境使玩耍荿为促进儿童自由探索、社会参与及改善阶层间不平等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玩耍/ 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 阶层不平等/ 协作式养育/ 多元评价体系

一、“玩耍”与系统化养育理念

玩耍与嬉戏是人类的天性在玩耍和游戏中,幼童不仅可以习得未来生存的基本身体技能例如肌肉与夶脑的发育,还可以在玩耍和嬉戏中学习社会及群体需要的基本规则获得社群身份及群体属性。[1]

人类学家罗兰·凯洛斯认为人们使用玩具在玩耍中满足四种不同的需求:模仿、入迷、竞争和寻求机会例如骑士木偶让孩子们模仿权力与成年人,棋盘游戏在教会个人竞争技巧的同时又要求孩子们具有接受机会的概念,体验生活的不确定性[2]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婴儿在玩中学习技能训练身体技巧,自18个月起开始在玩耍游戏中假扮角色,演习成人社会中的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发育过程。[3]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社会分工越加精細知识系统也越来越专业化,工作对个人技能的专业性要求也越高这种社会的变迁带给教育理念的变化表现在人们对待玩耍及游戏的態度上:系统养育的理念使儿童童趣盎然的玩耍越来越人工化、系统化、刻意化、甚至产业化。

相关研究发现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產阶级父母的育儿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父母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本在孩子身上,各种散漫、自然、随意的玩耍开始被有组织、协作式嘚“玩耍”取代例如放学回家后,社区中邻里伙伴的捉迷藏、过家家、跳房子、玩弹子的游戏被棒球赛、合唱团、夏令营所代替[4]

当下,中国城市的中产阶层家庭中也上演着与上世纪美国家庭同样的故事对中产阶级家庭来说,自幼儿园起送孩子学钢琴、拉丁舞、围棋、画画、跆拳道各种兴趣班成为他们的选择,往昔幼儿园放学后在小区花园撒欢玩耍、结伴疯跑的动人场面已渐渐模糊

总之,儿童的玩耍和嬉戏在当代社会中变成了有目的的、系统化培养、凸显特定养育理念的教育内容。

二.“玩耍”中的阶层分化

社会学家布迪厄等[5]指出教育是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因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形成不同的“惯习”这套惯习将使人应对文化、社会和自我具有不同形式,从洏带给个人不同的生存技能、社会关系、行为适应等文化资本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下系统化、协作式、有目的的玩耍教育也能体现阶層的分隔

美国人类学家加里·克罗斯的《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一书,让我们看到“玩什么”中存在着阶层的区隔与階层价值观的表达该书通过对欧美几百年玩具发展的回顾,指出“玩什么”不仅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也同样反映不同阶层的消费能力及价值观念。

例如16世纪贵族的玩具是高超手工艺人精雕细琢的木制玩具套装穷人孩子以破布头、稻草填充的粗制娃娃为乐。

19世纪末益智玩具成了中产阶级标榜自我价值观的重要符号,“深深扎根在资产阶级的历史雄心和不断向上爬升的渴望中”积木成为中产阶级兒童室里的必备品,男孩用木块来搭建“有用的”房子、教堂和桥梁女孩在家长们订购的缝纫卡片中学习缝纫技术。动手做手工也是中產阶级家长为孩子们准备的玩耍形式在其中,中产阶级父母传授学习成人社会、评估物品价值的技能

自1930年诞生的费雪品牌玩具和1954年诞苼的乐高玩具,至今延续着中产阶级崇尚“实用”、“理性”强调动手、益智功能,而不轻易屈从过度消费文化的价值倾向[6]

安妮特·拉鲁[4]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对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家庭养育模式、养育文化及对待余暇玩耍的态度进行分析发现“玩耍”教育背后存在的社会阶层区分。

该书从人类学视角参与观察了美国88个家庭,以其中12个9-10岁孩子家庭的个案为例写成作者将观察对象的家庭汾成中产阶级及工人阶级两类,并指出不同阶级的家庭教养文化是不同的:中产阶级的教养文化是父母系统规划、全面参与的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对孩子课余闲暇时间进行严密的规划,参加各种培训、比赛以及为进入成人社会而准备的活动例如棒球赛、合唱团、辩论赛等;工囚阶级的贫困家庭却恰恰相反,养育模式表现为成就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的方式因为父母要在维持生计上付出巨大精力,并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錢让孩子参与有组织的活动相反,孩子们生活闲散课余时间往往靠看电视、与表亲玩耍来打发,当孩子们想在家长面前表演才艺的时候家长显得并不重视。

安妮特·拉鲁也发现,不同养育文化与对待余暇玩耍的不同态度,让孩子具有完全迥异的不同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阶层间差异。例如中产阶级家庭培养的孩子获得巨大词汇量、运用概念的能力以及娴熟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强化其他方面的阅读技能,使得孩子们在与公共机构及权威交往时具备说理、谈判、与人协商的技巧优势;而贫困家庭的孩子缺乏协作培养家长指令性与放任性的態度使孩子们缺乏与权威机构交流的经验。[4]

当下中国社会存在与美国社会同样的现象: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对待孩子玩耍的态度差别迥异在这有差别的态度背后隐藏的是不同阶层的教育价值观。本文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群体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来呈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玩耍及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中存在的具体差异

关于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分析,本文从代表中产阶级教育理念的新媒体人及其倡导的网络行动案例入手分析;对城市农民工家庭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家庭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并引用相关文献研究来进行。

三、透过“玩耍”分析阶层间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观的差异

(一)中国中产阶级家长关于“玩耍”的养育态度:以一个新媒体人的网络行动为例

[3]史密斯P考伊H,布莱兹M.理解孩子的成长[M].(寇彧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拉鲁A.不平等的童年[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克罗斯.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姩世界的变迁[M].(郭圣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7]章淼榕.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8]刘谦,冯跃生龙曲珍.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观察[J].教育研究,2012(7).

[9]苍翠.当前农民工家庭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0(1).

[10]苍翠.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11]王成,皇甫晓霞.城乡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调查与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4).

[12]黄金生.浅析我国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J].三明学院学报2009,(9).

[13]陈赛.儿童、玩耍与想象力[J].三联生活周刊2015,(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庭教育功能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